这真是阿基·考里斯马基 Aki Kaurismaki的收官之作了?
实在是太遗憾了!
我们会怀念他冷峻简单而富涵色彩与闪光的语言;会怀念他所营造的社会关系间疏离冷漠的;会怀念那些故事遭遇带给我们的短暂安慰;也会怀念那些人物简单纯粹带给我们心灵的长久涤荡。
这样一部最温和诙谐美满的影片代表着他迈入50岁的内心变化,真希望还能看到他60、70岁能带给我们什么。
本片和以往作品最大的不同是除了一带而过的皮鞋店店员和致电警局报案的邻居外,基本没有了某种意义上的负面人物,连代表政府职能的警察也被少有的人性化。
更多的是在马塞尔周围充盈的爱。
虽然结尾会有自我内心妥协的成分,但和影片却是相符合的,对于考里斯马基反而形成一种反冲的效果。
欣赏导演的风格还是可以的。
分明是在法国北部拍摄的场景,却能神奇地散发出北欧城市的味道,说法语的演员也能让我联想到Aki Kaurismaki以往作品中人物的木讷和幽默,当然不得不提,他招牌式的灯光、摄影、配乐和美术布景,均是一成不变的作者化派头。
从美学角度上来看,这部作品确实是无可挑剔的。
然而,在现实层面来看则让人相当失望,简直就是超“现实”主义的童话故事。
导演的用心看得出是相当乐观和理想,很有自由左派的情怀,跟80年代港产片里讲义气的黑社会或者移情弱势人群的主题电影都很接近,但假如现实中都套用此方法来处理非法移民问题的话,整个欧洲相信过不了多久就要沦陷了。
毕竟,Aki Kaurismaki不是Ken Loach,一触碰到这类现实主义的题材,很容易滑入到一种丧失批判力度的幻想情节里无法自拔。
也许是北欧的社会问题不像片中所呈现的那么尖锐突出,所以养尊处优的导演也会一时昏过头而不知所以。
照开头的架势,往手里塞钱的那一刻,以为暗藏玄机是个谍战片,结果看来是我想多了,完全是一个温馨有余、朴素有佳的情感戏。
长镜头不多,但是所有的演员都喜欢用直视的目光长长的导播情感走向,让人觉得那同情和帮助,完全不带一丝怜悯,专注而且认真,充满平等和人性的感动,我想这是法国人理解的自由吧,完全意识上的独立。
还有那每每探望都精心准备的鲜花,认真打包的黄裙子,法国和日本在这点上很相像,他们都有一种自恋的情结,但正是这种自恋,让他们的任何出品都更主动的自我要求到精益求精。
影片整体的颜色调得特别好,色彩艳丽而质感又古朴。
此外,警察长得很可爱,完全是严肃版的憨豆。
马塞尔曾经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作家,可是,热爱自由的他厌倦了作家高高在上的枯燥生活,于是来到了勒阿弗尔,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快乐的擦鞋匠。
勒阿弗尔可爱而又热情的居民让马塞尔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在这里,马塞尔过上了梦寐以求的平静而又安定的生活。
一个非洲男孩的出现打破了马塞尔规律的生活,出于同情和本能,马塞尔收留了这个被警察追得到处跑的可怜男孩。
屋漏偏逢连夜雨,在此节骨眼上,马塞尔的妻子阿勒提患上了恶疾需卧床休养,一边是凶神恶煞的警察,一边是病危的妻子,马塞尔一下子被推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
好久没有遇到这样让我看完之后 暖暖的,会心一笑的电影了。。。
尤其是,看着片尾的樱花沐浴在阳光下随风摇晃,听着片尾曲。。
很惬意很舒服。
无所争无所欲。
很幸福很满足。
PS:我想看 8号公路。
谁有资源。?
Title: Le HavreYear: 2011Country: Finland, France, GermanyLanguage: FrenchGenre: Comedy, DramaDirector/Writer: Aki KaurismäkiCinematography: Timo SalminenCast:André WilmsKati OutinenJean-Pierre DarroussinElina SaloBlondin MiguelEvelyne DidiQuoc Dung NguyenFrançois MonniéJean-Pierre LéaudLittle BobPierre ÉtaixUmban U’ksetIlkka KoivulaRating: 8.3/10
Le Havre, the port city of France, is given a retro-chic luster by Finnish auteur Aki Kaurismäki, LE HAVRE is a straight-faced parable singing the praise of altruistic deeds, Marcel Marx (Wilms) is an elderly shoeshiner, leads a quiet life with his wife Arletty (Outinen), and their dog Laika, then one day, Arletty falls gravely ill, and is taken into hospital but she prefers not to let on the severity of her condition (malignant tumor) to Marcel.During the same time, a teenage illegal immigrant from Africa is on the lam, whom Marcel alights on near the waterway, out of goodwill, Marcel leaves him food and some money, and before soon, the boy, whose name is Idrissa (Miguel), ends up in Marcel’s humble abode and turns out to be rather amenable and sensible. Apparently from the very start, Marcel is sympathetic toward's Idrissa’s fix, so he takes it on himself to help the latter reach London, where he can be reunited with his mother. This requires some footwork, Marcel travels to Calais and meets Idrissa’s grandfather (U’kset)who is interned inside a refugee facility, from their conversation Marcel knows Idrissa’s father has died in transit, and acquired the address of his mother in London. Back to Le Havre, he organizes a come-back concert for the local rock star Little Bob in order to raise enough money for Idrissa’s stowaway fee, but they must act rapidly because a diligent local detective Monet (Darroussin), starts to sniff around Marcel’s business, and will he let the boy off the hook when the crunch comes?LE HAVRE is permeated withKaurismäki’s stock-in-trade, the quaintly appealing reductive settings underlined by his muted chromatic choices, an equable cinematographic movement pays solemn attention to the particulars of its sparse mise-en-scène; the deadpan acting modality (somehow quite poignant thanks to his usual players), not-mincing-words dialogue, and his never-diminishing rock n’ roll frame-of-mind, captured with utter elation by Little Bob aka. Roberto Piazza’s age-defying live singing. All the composites are there, but what makes LE HAVRE a more cogent and touching pièce-de-résistance than his other works, say the bleakly postured LIGHTS IN THE DUSK (2006), lies in Kaurismäki'ssacred faith of compassion and philanthropy that so intrinsic to a living human being, in particular a sense of communal solidarity among the denizens, formed almost overnight when words of Marcel’s action filters through the close-knitted neighborhood, whether the matter in question is about immigrant or not, Kaurismäki’s fablerams home that good deeds always meet with a worthwhile reward, however improbable or even“miraculous” as in this film, and it is not at all cutesy or didactic, on the contrary, it is a magnificent twist and it is so life-affirming and pleasurable. French actor André Wilms impresses with his straight-up good guy image, yet he is not above fibbing and hobnobbing when he sees fit, but not one minute he relinquishes his dignity, integrity and optimism; equally memorable isJean-Pierre Darroussin’s outwardly surly detective, surprisingly holds together his about-face without too much of affectation. One might contend that the story is seen through a pair of rose-glassed spectacles, and could be seized upon as a blunt propaganda towards the topical immigrant policies, but a film's greatness indeed should be appraised by its own virtue sans spatiotemporal perimeters, thus, for my money, LE HAVRE is a charismatic bread of life reinforcing our faith in human nature (which is ever so imperative at present), meanwhile not sacrificing its distinct artistic flair and aesthetic philosophy. referential points: Kaurismäki’s THE MAN WITHOUT A PAST (2002, 7.7/10), LIGHTS IN THE DUSK (2006, 5.2/10).
在一个偏远的小镇上,曾经红极一时的作家成了一个擦鞋匠,每天辛苦赚来的钱会给妻子,然后拿点零用钱喝酒。
贤惠的妻子照顾他的生活却突然病入膏肓,偶遇的小男孩是非法移民,恻隐之心下的选择又要面对不断追逐的举报和检察官的质问……在我看来好像这是广义上的“不好”的生活。
但对他来说,生活似乎永远都“会好的”:小男孩最终一次又一次的逃脱了追捕,连步步紧逼的人也开始帮忙;酒吧的老板花店的老板女邻居都是好人,每个人都关心他也都愿意帮他解围筹款;善意的对待其他的移民最终也换来了其他人真诚的帮助;他对妻子的好也换来妻子的隐忍和坚韧的爱意……因此一切也真的像结尾的奇迹一样,变好了。
月初看了导演的《希望的另一面》,点开资料发现导演所有电影的海报风格非常可爱又统一,复古感加明显的文字颜色和字体一下抓住了我,于是又点开了第二部感兴趣的影片。
一点开就发现导演是有非常明确的影片风格的,不管是美术还是灯光摄影,都配合着完成了对导演的电影美学风格的展示。
复古的光线,极简的布局,简约但不简单的色彩运用,油画般的质感,冷静的旁观般的摄影,舞台化的表演方式和简短的对白,夹杂的音乐尤其是摇滚乐,都让整个电影呈现出统一的风格化。
一切在真实的基础之上似乎总是有一丝戏剧感,和观众在环境上有疏离,在情感上有亲近,作为整体的风格来说非常难得。
我个人是极喜欢这个美术和摄影风格的,即使削弱了我对故事上的关注和共情,但视觉记忆是很深刻的,每当想起导演的风格和画面也很自然的想起故事中的人和物。
我尤其喜欢景物和空镜的镜头,光影下都是一幅一幅的油画。
另外就是光线和颜色对情绪转折的推动作用,这也是美术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这部影片中也是非常明显。
大片的蓝色之下跳动的光影和跳脱出来的几抹黄色(男主女主小男孩甚至监狱里的父亲的衣服,黄花等)着重的凸现了情绪,抓住了观众的视觉,强调了剧情部分的重点,是值得参考学习的部分。
个人风格突出的导演是非常适合大家拉片的,可以学习到很多技术上的内容。
贺岁版的《窃听风暴》?
我不觉得。
影片可以起个副标题叫“法国好人”,电影温情融洽得就是一部治愈系小品。
我刚想感叹法国导演也能拍出这样毫无矫揉造作感的喜剧,才发现原来导演是个波兰人,无怪乎通篇都洋溢着冷峻的幽默,处理得如此干净利落。
人物僵硬的表演,刻意制造的不自然的节点让情节充满跳脱感,与故事的温和印象形成鲜明对比。
超级正点的八十年代复古色调,好莱坞黄金年代的光线运用,那些黯淡的大色块,静态的画面,沉默的人物,阴郁的神情,夸张的表演,乐队的演出,不曾停止的烟与酒,陈旧过时的set……这种种的细节带来的违和感与戏谑感使电影自始至终都充满逗趣的吸引力,而导演的戳印标记则再明显不过,翻开《十分钟年华老去》中大师那十分钟的片段,许多象征与标记都曾一一出现落实。
故事的铺陈发展与情节冲突似乎从来不是导演关注的焦点,导演对任何煽情感动冲突紧张的高潮都吝于笔墨,却愿意花上3分钟把镜头对准一首完整的歌曲表演,事实上单就开慈善演唱会这一个情节就够好莱坞拍一部跌宕起伏120分钟的剧情片了,各种商业元素全部具备,但皆被导演无视弃置。
他更着迷于以充满象征性符号性的方式来讲述故事,但在实质上这些象征与符号并没有表达任何意义,所有的所指仅仅是所指本身,一场充满行为艺术感的表演本身,不紧不慢地,以某种沉着不经意的语气讲述着故事,无惊无险地直到故事结束。
有时回想起影片的种种片段细节,感到时间大多是在这些无为的画面、停顿、动作和对话中虚度,但正如有人评价的“外冷内热”,故事与人物的个性与温情,便是在这些细碎之间流露,满脸褶子的底层小人物在他的仰角特写下都变成了黑白片时代的英雄。
唯独具有象征意义的,或许是片尾那株开花的树,和妻子神谕一般的康复。
我开始猜测这想要表达的是好人有好报的因果报应,还是上天的神圣干预,以一场出乎意外的恶疾为这个救赎使命预留舞台。
但无论是何种解释,都好似与影片并无多大干系。
导演那已炉火纯青般娴熟的个人风格已经盖过了其他一切声音,这使得他的目的已显得并不那么重要。
这或许是影片最大的问题,当我们沉浸在导演荒诞无为的个人魅力之中,早已忘却了观赏影片的原意何在。
很早就看到常去的那家小电影院贴了le havre的海报,一直没有去看,竟拖到了现在,然后又恰巧赶上了第二轮放映。
放假嘛,刚好有时间,二话不说走起。
早听说这是阿基头一回拍温情小品,还是很期待的。
影片开始即刻画了一个平凡无奇的擦鞋匠,每天赚十几欧元勉强养家糊口,以及当地的一名总是穿着风衣的监察官。
擦鞋匠曾经是一名作家,但中年后落魄至靠擦鞋为生,生活地点也从巴黎转到了本片的发生地,勒阿弗尔,一个看上去很复古的地方。
好在他有一个贤惠且爱他的妻子,一群热心的邻里,还有一条狗。
闲暇时到家附近的酒馆喝上一杯,侃侃大山,日子就这么平淡的过着。
转折发生在一个企图偷渡到伦敦未成,被截获在勒阿弗尔的小男孩身上,他从警方眼皮底下溜走,并阴差阳错的与擦鞋匠有了交集。
擦鞋匠动了恻隐之心,让他住在家里,照顾他,保护他,并不时应对监察官来找麻烦。
邻居们也热心帮忙,大家都想为这个孩子做点什么。
与此同时,鞋匠的妻子不幸病重住院,鞋匠每天在看望妻子之余,还要为男孩的事东奔西走。
最终,在大家的努力下,凑够了从勒阿弗尔到伦敦的偷渡费,并齐心协力躲过警方搜查将男孩送上轮船,监察官也良心发现,出了一把力。
擦鞋匠的妻子最后也痊愈,皆大欢喜。
似乎有很久没看这种温情而happy ending的电影了,尤其是两条故事线都得以喜剧收场,看完后心情也跟着愉悦起来。
擦鞋匠那么平凡的一个人,却能尽己所能帮助素不相识的小男孩,甚至于不顾自己安危,并且筹集了一笔对他而言的巨款。
这是一个多么可爱的人,不止他,那些邻居们也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面包店老板娘,杂货店老板,酒吧老板娘,都为小男孩献上自己一份力量。
也许现实中不会有这样的故事,但阿基将这部电影像一则寓言一样娓娓道来,让我们看到好人有好报,以及平淡的生活中蕴含的光彩。
影片的很多细节处理的非常到位,男主无疑是一个很骄傲自己昔日的辉煌,有点小聪明,又很善良的人。
看到他穿上不知多久没穿过的正装去为小男孩的事情奔波时,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尤其是他去探监时冒充律师,那种俏皮让人莞尔。
他在回答别人为什么要信任他时,自信的说,就凭我的蓝眼睛!
爽朗的让他的形象不由自主高大起来。
那个小男孩,哪像是个偷渡过来的没见过世面孩子,眼神深邃,言谈成熟,做事老练,又不失可爱,怪不得最后监察官会放他一马。
还有那个little bob,那么大年纪了在台上卖力的玩摇滚,筹集到了3000欧元,只能用浪漫来形容。
其实整部电影的基调就是浪漫的,一切都很温馨。
小人物的日子虽然苦了点,但是充满阳光。
也许阿基想告诉我们的就是,平凡的人,也可以诠释伟大。
生活在底层,亦能够仰望星空。
看,樱花开了。
多好。
老人与妻子那种惺惺相惜的感情,买上最贵的花,像个小孩子一样担心她,妻子怕丈夫担心,让医生帮自己隐瞒病情。
对一个陌生的黑人小孩,不管是老人还是邻居甚至是警察都携手同行,感谢结局是美好的。
结局也会越来越好的。
老人做一个快乐的擦鞋匠,过上与以前浪漫又不规律的相反的生活,真的有一种平凡却让人为之动容的美,老了以后,在一座充满人情味的小镇上生活,其实也不错,起码有爱的人可以相守一生。
莫名其妙,真难看
可爱的做作,诗意的狗血。场景、对白、表演都十分话剧。。
太好啦 好心肠的人就是应该有好报!真温暖啊 立马就把秋裤脱掉啦!
有着冰冷的基调固执的色彩偏执,却温情无限的电影。以轻佻的格局展现的却是宏大的题材。用一切可能的略述手法讲的却是完整又充满细节的故事。有点舞台剧的表演和场景亦如老唱片机奏出的款款乐声,这是真正的沁人心脾。
给三星是因为好面子不想被文艺青年笑掉大牙,他们一定有过无比陶醉的观影体验。但我真没攀上他们的波段,这部大师级的苦涩喜剧对我简直是在催眠。为什么觉得很做作呢?颜色温暖艳丽但复古很刻意。故事看起来很美但过分理想化。如果不是真人版可能会有爱很多。
如果你一心只想复古的话,又何必把自己装得这么现实呢?我是说,拿现在正在发生的悲剧、以成年人的视角来进行完全的童话创作,其实挺不负责的吧,好奇导演是不是没有穷过?当然色彩特别漂亮
精心的布光、不变的色调、无表情的表演、酒馆与歌手、平淡生活的光芒,阿基是真正的作者导演……
简约而温情,小人物的伟大。
感觉好假啊。至于么
阿基的电影就像酒,同一个牌子喝很多年,每次都能再一次沉醉其中。有人说太假,可是这个世界黑暗的东西那么多,在电影里我还不能美好一回了?
3.5风格依旧~
岁月催得安托万和御用马脸姐齐齐老了,永恒的是阿基大叔外冷(布光表情色调表演)内热(互依相靠心灵希望);白描式简洁将故事处理得干净优美;同是天涯沦落人,走夫贩卒亦有情;这个世界有little bob在,还不算糟。
不要把舞台剧说成电影
小温馨
释小龙被刷黑偷渡到法国有没有
我一直很想生活在这样的地方~
灯光和表演的舞台味十足。这么失真的剧情如果以怪诞的法式动画风格为载体的话,也许会更有观赏性。
看着自己家附近几十年前的样子,很有趣。
辛酸而感动。
ugc les hal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