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洛梅娜

Philomena,千里伴我寻(港),迟来的守护者(台),万里寻子,菲洛米娜,The Lost Child of Philomena Lee

主演:朱迪·丹奇,史蒂夫·库根,苏菲·肯尼迪·克拉克,梅尔·温宁汉姆,芭芭拉·杰夫德,鲁斯·麦克卡比,皮特·赫尔曼,肖恩·马洪,安娜·麦克西维尔·马丁,米歇尔·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法国语言:英语年份:2013

 剧照

菲洛梅娜 剧照 NO.1菲洛梅娜 剧照 NO.2菲洛梅娜 剧照 NO.3菲洛梅娜 剧照 NO.4菲洛梅娜 剧照 NO.5菲洛梅娜 剧照 NO.6菲洛梅娜 剧照 NO.13菲洛梅娜 剧照 NO.14菲洛梅娜 剧照 NO.15菲洛梅娜 剧照 NO.16菲洛梅娜 剧照 NO.17菲洛梅娜 剧照 NO.18菲洛梅娜 剧照 NO.19菲洛梅娜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菲洛梅娜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52年的爱尔兰,社会风气保守。少女菲洛米娜(朱迪·丹奇 Judi Dench 饰)因未婚怀孕,被家人送往修道院从事苦役,每天只有1小时与爱子安东尼相处。在安东尼3岁的时候,他被修女们强行抱走,送往美国寄养家庭。此后整整五十年菲洛米娜都沉浸在对爱子的思念中。她将故事告诉了一位记者马汀(史蒂夫·库根 Steve Coogan 饰),后者决定与她一同踏上寻子之旅。这对个性迥异、看似不可能成立的搭档,在希望与失落之间,展开的不只是慈母寻子的冒险,更是跨越友谊的见证。菲洛米娜慢慢了解到儿子不平凡的一生和鲜为人知的秘密,她这份迟来的爱能传递到失散多年的安东尼身上吗? 《菲洛梅娜》改编自 BBC记者马汀·斯克斯史密斯的纪实文学《菲洛梅娜遗失的孩子》,取材自真人真事。电影围绕一位母亲半个世纪后的跨海寻子,用喜剧的外观包装悲剧故事,让人在笑泪交织中收获感动,并且...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棉花糖亚当变奏曲如来神掌灼热卡巴迪舞力对决2蜀山·伏魔篇谁敢亮剑小小的家魔奇少年辛巴德的冒险最后12天情怨2遗落家庭非婚家族接线员音乐之乡第五季狂野追踪奥玛足球骑士局内人少校她在路上驭风男孩1971:音乐改变世界的一年床上的百万现金失衡凶间之罪与杀想我就要告诉我新济公活佛我的名字是:穆罕穆德·阿里跑过罗湖桥境界战机第二季

 长篇影评

 1 ) 不是每次阵痛都有人为你买单

2006年,72岁的朱迪•丹奇携手36岁的布兰切特联袂出演《丑闻笔记》,老者的孤寂和躁动、青春的凄美与决绝动人心魄,诚可谓珠联璧合;时隔7年,俩人分别主演的《菲洛梅娜》、《蓝色茉莉》于颁奖季风头正劲,2014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争夺,或可看作是这一对新老戏骨之间的对决。

1950年代的爱尔兰民风保守,未婚先孕的菲洛梅娜被父亲扫地出门,栖身修道院,修女以1000英镑的价格将其私生子安东尼卖给美国人。

50年后,退休护士菲洛梅娜和被单方面解雇的BBC记者马丁前往美国寻子,发现修道院隐藏着更大的罪恶。

圣经教诲:“人有见识,就不轻易发怒;宽恕人的过失,便是自己的荣耀。

”菲洛梅娜最终选择了宽恕。

无神论者马丁代表人间视角,修女贩卖儿童已经让他忍无可忍,瞒天过海阻碍菲洛梅娜母子相见,将骨肉分离的痛苦无谓地延伸到墓地,更是令人作呕、罪无可赦:“我不会原谅你。

”甚至朱迪•丹奇也很难认同自己扮演的角色:“在她所处的环境下居然还能原谅对方,我实在无法想象那种情景。

”仿佛上帝俯瞰人间的菲洛梅娜,是自欺欺人还是患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修道院留给菲洛梅娜的记忆,绝非好坏、黑白那么简单分明。

假如生活辜负了你,你是否还有爱的能力?

不是每次阵痛都会有人为你买单:未婚先孕是整个家族的耻辱,若非修道院以4年无酬劳役为条件的容留,无家可归的菲洛梅娜势必流落街头;修女并非都是恶魔,菲洛梅娜珍藏的唯一的安东尼小照,出自善良的小修女借来的布朗尼相机。

春宵一刻值千金,菲洛梅娜回首往昔无怨无悔:“我犯下重罪,更可怕的是,我还非常享受。

性爱太美妙了,简直欲仙欲死。

他很英俊,将我搂在怀中,我都不知道自己还有阴蒂。

”她的坦率让反基督者马丁有了发挥余地,也正是凭借这种惊人的坦率,她才能直面生命的苦难和恩典。

母子联心。

倘若安东尼对故土、亲人毫无眷念,不会弹竖琴的他,怎会佩带爱尔兰竖琴的胸章?

得知爱子在美国学业有成、贵为美国总统里根的首席法律顾问,菲洛梅娜欣喜若狂。

要知道,在爱尔兰顶着私生子的标签,安东尼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就。

爱尔兰老太太的唠叨、善良、坦诚、惊喜、慌恐、慈悲,被朱迪•丹奇演绎得非常到位。

发现马丁与安东尼(Michael Hess)有过一面之缘,心潮澎湃的菲洛梅娜,紧紧抓住那只曾与爱子亲密接触的手,像抓住她错过的一切:“他很聪明,握手有力,还有呢?

他说了什么?

”深更半夜搅乱马丁的清梦,倒不完全是因为菲洛梅娜倒时差和心血来潮,尝尽人间冷暖,别人的点滴恩惠都会令她刻骨铭心:“我只是想来告诉你,谢谢你陪我来美国找儿子。

我知道你丢了工作,他们的损失就是我的收获。

”自认受到不合理待遇的马丁,对外界牢骚满腹,恨不得感谢每一个人的菲洛梅娜在他眼里多少有些滑稽:“我终于明白,读者文摘、每日邮报和通俗小说的影响力有多大。

菲洛梅娜一直不停地感谢宾馆的工作人员,她肯定认为他们都是志愿者。

”影片根据马丁2009年出版的传记《菲洛梅娜的遗失孩子》改编,有足够的证据支持菲洛梅娜的宽恕,她的世界远非天堂但值得与之和解,而马丁的绝不原谅亦有充分的理由;生活本身充满变数,一部优秀的电影无法、也不应给出标准答案。

别看布兰切特获得金球奖最佳女主角顺风满帆,因影片自身的品质和格局,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归属,很可能再次验证姜还是老的辣这句俗语。

(媒体用稿)

 2 ) 放下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Philomena》中,女主角最后对修女的态度让我很意外,当看到片尾这一段时,我和那位质问修女的记者一样,充满愤怒,对修女为自己的信仰,而扮演上帝的角色而愤怒。

但Philomena选择了原谅修女。

在与基督的曾经“热恋”之后,唯一会背的就是主祷文:我们的天父,愿你的名受显扬,愿你的国来临,愿你的旨意奉行在人间,如同在天上,求你今天赏给我们日用的食粮,求你宽恕我们的罪过,如同我们宽恕别人一样,求你不要让我们陷于诱惑,但救我们免于凶恶,阿门。

我很喜欢这段话,据我所知,这是唯一原原本本来源于圣经的祈祷文。

这里面既有人对于基督的祈求,也是基督对人的期望。

我们最宝贵的就是生命,有吃的就能活下来,同时内心平静,不被欲望夺去自由,从而平安喜乐。

 3 ) 所谓宗教

看完了你才会知道苏志燮为什么这么爱这部电影,为什么引进韩国还参与配音,你才会知道#对不起我爱你#这部剧在他心底打下了怎样的烙印。

同样是儿子从小被人从母亲身边夺走,同样是儿子临死前千里迢迢回国寻母,同样是有人隐藏真相撒谎说母亲抛弃儿子,同样是母子二人至死未能相认,同样是儿子至死都相信母亲从未抛弃自己。

但这次是母亲拖着垂垂老矣的身体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奔走,最终寻回真相,救赎了自己,也饶恕了他人。

苏拥着这部电影,是在告慰车武赫啊……也是在温暖自己[心] 花了好几天时间一点一点看完,每次暂停之后,看完的情节都久久地萦绕在头脑里挥散不去。

不动声色的背后是细微的探索,平静中蕴含着巨大的力量。

幽默和人情冷暖交替出现,悲哀和悲痛都在节制中缓缓爆发。

一个老男人陪一个比他还要老很多的老太太,去艰难地探寻一个失散的人和被埋藏已久的真相,在这一趟旅程中,原本格格不入的两个人抚慰了彼此的内心。

银幕外的我,不时被老太太的无厘头思维逗乐,也不时被悲哀的眼泪充满眼眶。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并没有像一些影评里说的,在讽刺了宗教和人性的恶的同时,也把马丁作为媒体人的恶也进行了讽刺。

不,导演并没有站在上帝的视角审视每个人,而是客观展现了每个人的行为的合理性,老修女坚持用宗教的虔诚来掩饰自己的伪善、冷漠和残忍,菲洛梅娜逐渐让自己的灵魂从宗教的桎桍里解脱, 不再总是软弱地为上帝和宗教带来的问题开脱,而是成为自己的上帝,自己来决定是恨还是去爱,去惩罚还是去赦免,哪怕只是因为“恨太累了”。

而马丁有他自己善恶观,始终在坚持他自己的坚持。

他敏锐而愤世嫉俗,总是压抑不住内心里的正义感,且有坚定的信念,真诚,善良。

最后,他和她都一样,他们做了自己的上帝。

他决定继续审视、质疑,对那些伪善、谎言和冷漠继续不原谅。

她决定对加害者宽宏大量,但也要公开自己的故事,让世人了解这段残酷耻辱的真相。

宗教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善和爱,而在于心灵的自由。

我的订阅号 慕慕文艺食堂 2018全面上线!

文字图片音画视频应有尽有,欢迎各位文艺老少青年欢聚一堆儿!

 4 ) 宽恕的力量

这是个真实的故事,在那个未婚先孕是件违背上帝旨意的50年代,菲洛梅娜和其它女孩一样,被家里送到修女院,产子、做苦力,美其名日洗涤罪恶,男孩子2岁时在她眼皮底下被人领养走了,50年后她和女儿说起了这个事情,女儿又找了一个记者(作家)来写她的故事并帮她一起找这个儿子。

故事就是这样在现实寻找和菲洛梅娜的回忆中展开。

影片要表达的东西很多,宗教、同性、爱滋、母爱亲情、家乡等等。

但主要表达的是宽恕,一个人能不记仇不容易,能宽恕就更不易,同样的《坚不可摧》中那个飞行员战后回到日本主动找那些集中营的看守,表达同样的人类最伟大的力量:宽恕。

对一个能把夺走她的孩子,不告诉去向,孩子生前回到故乡修女院找妈妈,却又不告诉她,不让母子见上最后一面。

等等我们平常人感到恶行的始作蛹者,连一声对不起也不肯说的老修女。

她还是当面原谅她了,她依然每天向上帝祈祷,经常去教堂忏悔。

在我们眼里她是宗教受害者,可她没有恨,她的不易还在于她的信仰。

正是她的信仰让她终于找到了孩子。

了结了心里的情结。

影片再次把人性的光辉在小人物身上熠熠发光,好多感人的细节值得玩味。

据说记者写的同名小说也很畅销。

女主角朱迪丹奇,本届奥斯卡女主提名,她多次提名过奥斯卡奖,在《沙翁情史》中仅凭出场7分钟,就获奥斯卡女配角奖,把当时英国女王的傲慢、冷酷、粗鄙表现的淋漓尽致。

本片把一个有点俗气的,喜欢看言情小说的,又爱憎分明,认命懂得宽恕的老年女子,演得入木三分,真实可信,平庸之人也可以品德高尚。

而一直修行,动则搬出上帝的旨意,违背人性。

 5 ) 影评练习5

《信仰的定义》——评电影《菲洛梅娜》对于中国人来说,信仰对于我们而言也许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因为我们国家是一个无神论党派所执政的国家,虽然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信仰是伟大的,但其实我们这些被功利文化所熏陶成长的我们并不存在,甚至不理解一个真正虔诚的信仰的意义,我也是其中一员,在看一些涉及教徒的国外电影时,我总是试着去揣测他们的行为,思维,但我痛苦的发现,实际上我永远无法了解他们,因为我与他们缺少共鸣。

然而今天,当我看完《菲洛梅娜》这部电影后,我仿佛明白了些什么:原来信仰并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东西,它真正反映的其实是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为人处世的态度,只要每个人存在一个生活中的态度,每个人就拥有了自己的信仰。

这部电影的故事由真人真事改编:马丁是一位刚刚因故被辞,但还保有名气的记者,通过一次酒会,马丁与菲洛梅娜间接相识,菲洛梅娜是一位退休的爱尔兰护士,她向马丁说出了自己的故事:50年前身为修道院学徒的她诞下了一个私生子,之后这个私生子被修道院拐卖到了美国,50年来她一直为她孩子的现况担心,她希望马丁帮助她调查他儿子的下落。

马丁为了故事创意而欣然答应,他们来到了菲洛梅娜当年所在的修道院进行调查,之后又去了美国寻找线索,在美国,马丁查到了菲洛梅娜儿子——赫斯的下落,但他本人却已经去世了。

得知噩耗的菲洛梅娜虽然痛苦,但他决定留在美国并前去拜访儿子生前与其交往过的人们,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一个惊天秘密:原来赫斯在生前也在寻找她的生母,而他也拜访过菲洛梅娜所在的修道院!

但菲洛梅娜对此却毫不知情。

马丁与菲洛梅娜迅速飞回了爱尔兰,并重返了修道院,在修道院中,他们遇到了整个悲剧的最终推手——已经垂垂老矣的希尔加德修女,在愤怒的马丁质问她时,却得到了她毫无忏悔之心的回应:她认为菲洛梅娜背叛教条的行为让她咎由自取。

但马丁未曾想到的是,得知真相的菲洛梅娜最终却选择了原谅,马丁也尊重了她的意愿,不久后,以她的故事写成的小说得以发表。

影片表面上呈现的,就如我们所看到的一样,是一个母子之间亲情的故事,他们虽然并没有见到彼此,但母亲对儿子的殷切盼望,儿子对母亲的苦苦寻找都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让我们为这母子二人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以及他们的遭遇所感触。

但实际上,“信仰”在片中一直在片中充当一条重要的暗线贯穿始终。

从最开始菲洛梅娜在教堂,到最后马丁和她在赫尔墓前放上基督像,有大量的桥段都与信仰这个主题有关联,而除去表层的亲情之外,其实这条暗线才是导演真正想要点出的主题。

修女出身的菲洛梅娜是一个对上帝极度笃信的教徒,她一生都恪守天主教的教条,除了她的那次初尝禁果的体验:她与一位帅气的男子在游乐场中交合,然后诞下一个孩子。

这也是她一生当中所有痛苦,也是快乐的根源。

正是因为这次体验,她成了一个一生都活在少女情怀里的女人,也成为了一个一生都在为自己所谓的罪孽忏悔的女人,但实际上,她不过是犯了“原罪”,而这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罪孽,但她却要为这样的一个罪孽背负着与儿子分离并且一辈子都活在愧疚之中的痛苦,我们也能从中看到导演批判天主教教条式的信仰对人造成的摧残。

然而事实上,这次让她不愉快整整50年的经历并没有让她异化,在她老后,在经历了太多的人间冷暖之后,她依旧是一个可爱,热情,开放,而且是个对最初信仰怀有巨大虔诚的女人。

她其实是极为矛盾的,她曾经对马丁说,她对自己的行为终生感到愧疚,然而最后她还是想清楚了,在亲情与宗教面前,她选择了亲情。

这看似很轻松的决定其实是她最重大的抉择。

之后,在那间忏悔室内,她在神父面前流下了眼泪”天主,我犯了很大的罪。

“她那发自心底对信仰的真诚让人既唏嘘又敬佩不已。

与之相对的,就是陪伴她的马丁了。

马丁是一个存在主义者,无视上帝,只相信人的命运由自己改变,这和我还有其他绝大部分中国观众其实是可以归于一类的。

菲洛梅娜跟他聊起过性爱的问题,菲洛梅娜说她虽然享受性爱,却也为触犯原罪而感到痛苦,这让她有了一个怀揣了很多年的谬论”任何美好的东西都是罪恶的。

“马丁便直接反驳了她,批判了天主教甚至是上帝。

在车上,菲洛梅娜曾在影片的两个桥段里与马丁讨论同一个话题——是否信仰上帝,第一次马丁对此含糊其辞,然而第二次,马丁就直接与她吵起来了”没错,身为一个他妈的记者,我根本不信上帝这一套!

“闻之的菲洛梅娜当然生气,便从此时开始与他辩论这个问题。

除此之外,她还教育马丁为人向善,尊重待人的道理。

但直到剧终,他们也未曾相互改变。

毕竟人的观念是无法被他人所改变的,这可能也是导演想说的另一件事吧。

在影片的结尾,菲洛梅娜二人返回到了修道院,并最终遭遇了最终BOSS,这场悲剧的源头——希尔加德修女,当马丁指责希尔加德背叛了上帝时,恼羞成怒的希尔加德告诉她“我一生都保持处女之身,恪守天主教的职责,你有什么资格说我背叛上帝?

”,而且她对以往干过的事毫无悔过之意,直言菲洛梅娜是罪有应得,马丁对她说“如果上帝在这她会把你的轮椅踹翻。

”然而,菲洛梅娜作为受害者面对这种情况下却保持了冷静,她说她原谅了希尔加德。

马丁问她“为什么就这么轻松的把她原谅。

”她回答“这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看起来轻松,可实际绝不不轻松。

”是啊,整整五十年的恩怨,哪能在一句淡淡的“原谅”之后就化为过往烟云了呢。。

在修道院外的墓地旁,菲洛梅娜找到了儿子的坟墓,她将一个基督的玩偶放在了儿子的墓地之上。

在这里我真的很想对她说:“你无愧是一个真正的基督徒。

”这个世界上,有人以信仰为名施行龌龊之事,有人却以信仰为名将真爱洒满人间。

菲洛梅娜就属于后者,她数次教导过马丁对人向善的道理,她本人也不负自己的言语,她就像一位真正的门徒一样,感化着她身旁的每一个人。

在这世上,存在着太多的信仰,无神论,有神论,但信仰什么都是不分对错的,能分对错的是人们对信仰的解读和理解的方式,即使是同一个宗教,解读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希尔加德是教条主义者,而菲洛梅娜这个”背叛者“却似乎更好的贯彻了天主的奥义,而马丁,虽然并不信仰上帝,但最终还是被菲洛梅娜美好的心灵所感染了。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不能以信仰就下界定的,难道不是这样吗?

其实信仰终归是一种唯心的体现,是对人们生活起到指导作用的哲学,不论是什么信仰,只要领悟其中的智慧,并将其化为行动,这样的信仰才能称得上是为人类世界作出贡献的信仰,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信仰。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信仰真正的定义所在。

 6 ) 菲洛梅娜

真的很好看啊,不过这是英国片还是美国片啊,因为完全不认识男主角,所以特别的有真实感,觉得他甚至就是那个人。

后来才发现那老太太1934年的,80了啊真想不到。

忘了电影前面说是真实故事改编,所以一直在猜测是不是真的报道出来了,很怕最终是个晦涩的太纠结的结局,让人满怀愁绪。

没想到真的是个这么这么戏剧化的故事,看来生活真的是最好的编剧。

这部电影从作者的角度切入也真的很好,可以在探究中慢慢将故事推向高潮。

我对于修道院的无良和完全不知悔改,很是气愤,有点觉得那场面对面的争执还不够解气,很想继续看后面的故事,看他们如何在报道后被世人做道德谴责。

我也不知道难道真实的当事人就真的能在当场说出原谅的话来,如果是的话我觉得还是一生被洗脑的太厉害了。

 7 ) 一个卓越的法律顾问却是被社会遗弃的人

这个故事好像在世界的各个角度都在上演,我想至少爱尔兰小老太太是幸运的,她虽然没有见到自己的儿子,但是她知道他后来是谁,走过了哪些人生路,路上遇到了哪些人,并且最最值得欣慰的是她儿子的人生是个可以百度百科的人。

如果跟着她,可能过得就是平淡的一声,因为她无法给儿子提供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可以还要收到社会的歧视。

所以她无法恨修女。

我想安东尼在爱尔兰的童年一定是幸福的,在美国的童年并非很幸福,所以他会不远万里寻母,哪怕知道母亲抛弃他,还是固执的葬在了爱尔兰。

很奇怪菲洛梅娜为什么知道玛丽的情况没有及时的告诉自己曾经的好姐妹,因为同命相连而感同身受。

这是我不太理解的地方。

菲洛梅娜并没有觉得爱上安东尼的爸爸而忏悔,并且也不后悔有了安东尼,她忏悔的是在那个社会大环境无法养育安东尼的愧疚,仅此而已。

这个护士把人性看得很明白,也很坦然。

 8 ) 50年的等待

忧郁状态的记者、保守但善良的奶奶一起踏上寻人的旅程。

在新闻界打滚多年,著名的记者却遭到现实打击,想不明白为什么失去了工作,所以对每个人都很愤怒,产生了忧郁的情绪。

机缘巧合之下,认识了一个英格兰小镇的老奶奶,在她的身上,有一段伤心的往事。

50年前,那个保守的年代,她未婚先孕,然后被送去修道院生下孩子,一天只可以见孩子一个小时。

她们被教育,性是值得羞耻的事,尤其是婚前性事,旁边有个年长的修女,看到一对对被拆散的母子一面冷漠的表情,可以想象,这些长期禁欲的修女,内心是怎样的扭曲。

把这些孩子卖去遥远的美国,还面不改容地说这是上帝对这些不洁的女孩的惩罚。

这是怎样僵化的教条,才会令这些修女以上帝为名,去做这些人间悲剧呢?

古今中外,女孩守贞都是已经很严肃的事。

女孩不得诱惑男孩,就算是被迫,也是有罪的,这些道德的高墙高耸在年轻男女之间,阻挡他们最求最原始的快乐,就只是为了方便统治阶级维持社会的秩序。

影片里面,记者问:如果上帝觉得性是罪恶,那他为什么要创造性?

这个也是导演的疑问,在现在世界范围内,那种保守的禁欲已经渐渐瓦解,每个人都越来越开放和独立,自我意识增强,教会的教条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变化。

奶奶在性的罪恶感中保守秘密50年,但是她终于想通了,她对儿子的爱已经大于对那些修女的恨,她说:如果恨的话,我会过不下去的。

她令自己解脱了,所以别人看起来很大的事情也可以坦然接受,例如她儿子是同性恋,在她心中是不是同性恋根本不重要,就好像你喜欢和橙汁他喜欢柠檬汁一样自然。

她只关心他的身体健康与否,这好像是全世界的母亲对孩子的最基本的关注。

可惜万恶的修女(我跟记者一样愤怒,但其实她们也是无情的教条受害者)始终没有给她们母子最后见面的机会,但是奶奶还是宽恕了这一切,回归到平凡的生活当中,继续唠唠叨叨爱情小说中的情节。

宽恕。

影片除了说亲情外,还有一个重点就是宽恕。

忧郁的记者,带这对事业的各种不满开始了旅程,希望这次报道可以令他的事业回升。

对比奶奶的轻松坦然,记者显然神经紧张,直到最后面对修女,还喊了一句:我很愤怒。

这也正是他的整部剧的心情写照。

对于事业不顺他很愤怒,对于奶奶的唠叨他很愤怒,对于修女的麻木不仁他还是很愤怒。

但是最后他看到一堆耶稣的小玩偶之后,他却平静下来(这个转变有点快,我不是很明白),买了之后送奶奶,大家都得到升华。。。

总的来说影片很流畅,后半部分泪点很给力,原来儿子一直在身边(万恶的修女啊),55555.

 9 ) 非常有意思的一部电影

是从豆瓣推荐上看的,看了不得不说是非常有意思的一部电影。

整个故事其实是一个沉重的故事,是老太太背负了50年的一个心结。

而记者本人页正处于一个人生的低谷需要看心理医生跑步来调节。

但是老太太豁达的人生观以及对宗教的认同感让观众能够以略微轻松的心态来看整件事。

影片三分之一处发现儿子已经死了,我还以为是找错了,后来才发现故事的反转在之后,儿子的同性恋身份,儿子的人生轨迹,和记者巧妙的人生重合点以及儿子从未忘记自己来自于爱尔兰甚至回修道院寻根。

虽然最终老太未能与儿子生时重逢,但是终归知道儿子并未忘记过生身母亲并且选择死后回到故土也算是一种欣慰吧。

从记者的角度,是对宗教对人欲的控制不解对修道院强行把儿子和母亲分离甚至变卖表示愤怒。

但是从母亲的角度,修道院帮助了她们这些未婚并且被家人抛弃的女子,还将小孩送入条件很好的家庭,给予了他们很好的发展平台,因此她并不抱怨,对于修女她都始终强调有很好的修女,救过她也给过她照片。

印象最深的一幕是,当记者先生得知修道院明知安东尼在找妈妈,而老太也在找安东尼却想方设法的不让双方相见。

说实话,一方面老修女从宗教层面认为这是她们为自己的罪应得的惩罚,而另一方面肯定也有对修道院声誉上的考虑而抛弃了对人性的理解。

因此,记者很愤怒,我其实也很愤怒,老太太却不愤怒,只说这又不是你的事。

记者不理解,他说我很生气,老太太只是平静的说,你肯定是累极了吧。

我是个爱生气的人,我认为这个地方老太太不可能不气,可是生气有意义吗?

在修道院大吵有意义吗?

这个细节到时像极了微博上的热心网友们,明明不是自己的事情却义愤填膺的唯恐天下不乱,可是谁又真正关心过当事人的感受。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容易生气如我的人倒是可以平静的想一想,到底有什么过不去的坎一定要气到自己才高兴呢,对于老太太,没能再见到自己的儿子和他好好说话这将是一辈子的遗憾,可是,一辈子都走过来了,还有什么无法去承受呢,儿子对自己根的认同也算是最大的安慰了。

总体来讲我喜欢整个故事的调子,轻快而且明朗,没有过多的谴责谁,同时为那个年代那些未婚妈妈们还一个清白:她们没有抛弃自己的子女,她们在倍受唾弃的情况下努力的工作,努力的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条件,哪怕知道可能永远见不到小孩。

所以老太太强调说,没有人强迫她们签署放弃小孩抚养权的文件,她们是自愿的。

但是对于一位母亲而言,这样的放弃是多么心痛。

影片中也有关于宗教的讨论,在西方基督教和天主教世界,很多禁令被认为理所当然,然而记者对宗教产生的怀疑以及老太太虽然被宗教掠夺过仍旧坚守信仰,两者有碰撞,却更多的是和谐。

世间的事情有很多角度,不同的角度得出的不同结果。

喜欢这两个年过半百/年近半百的人在一起擦出的火花,也喜欢这样的角度,不是一味的悲剧化故事才会有感染力的,这部电影是个很好的例子,类似的还有《美丽人生》,中国的南京大屠杀等题材真心可以去借鉴一下。

 10 ) 只是还行的一部温情寻子片。

因为是新晋妈妈,所以在逐步推进看片的过程中发现是这个题材,更是 被牵着进入剧情较快。

但是看完电影后,再回过头来想想,就发现这个电影很多地方处理有点匪夷所思。

印象一,影片开头讲一个bbc记者的单方面被离职。

这个人表现出的颓废,以及愤怒让我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他被迫辞职。

然后很快故事进度就进到他在一个酒会被人关注,请求写一个题材的新闻的事,这种转化之快,他略一愤怒就同意跟进了。

很快将他之前的强烈郁闷的事拂去一边。

印象二:女主角关于年轻时修道院和孩子相处以及看着孩子被人弄走的那一幕令人特别难受。

演的相当好。

但老年回忆起来去寻找自己的孩子的那种心情和内心的东西的表达看不出来女主角的那种性格。

感觉颇有点单薄。

倒是她自己的女儿演的还不错,对母亲情绪状态的关注很让人动容。

印象三:找到儿子后,发现儿子死以及老修女的欺骗竟然不那么痛苦,按说是戏剧冲突的高潮,这里的描写和表现略有点奇怪,竟然会宽容,好吧她是一个虔诚的教徒?

所以原谅修女,但是修女那种自身的辩白这些词。

还有表现难道不该刻画下么?

就那么简单低原谅了。

然后就看看孩子墓地,以一首诗和一本书的某个意想不到的结尾作为她自己如此反应的解释么?

匪夷所思。

所以本来很温暖的场景,很温暖的题材,人物性格的表现过于单薄,都让我觉得有点儿糙。

 短评

他知道她会来。

7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B】非常暖心的小品电影,配乐太美了,菲诺梅娜这个絮叨的小老太太被塑造的非常丰满,朱迪丹奇收放自如的演技真挚感人,不足的话觉得故事欠缺一些力道,太偏重煽情,在颁奖季一直陪跑真是太可惜了。

12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對於修道院的惡行,Martin的憤怒應屬人之常情,完全可以理解,如要借用受害人Philomena的寬容,宣揚宗教精神,這種反人性的指導,意義實在太難明,但我不怪宗教訓條嚴苛,只笑眾生愚昧。

16分钟前
  • eyHanAKo
  • 还行

心中的Oscar最佳,除了为奴十二载还没看!据《救猫咪》分类,它属于金羊毛类型,结合了推理侦探类型。结构上是紧凑的,高度组织,戏剧张力充足。现实内容上是记者Martin调查撰稿的过程;精神内容上是理性的考验;对决两方是死咬客观、嘲讽信仰、偏执冷血与直觉审美、中庸柔软、宽恕仁慈。

20分钟前
  • 复印
  • 力荐

修道院以宗教的名义使得母子分离,但她却选择原谅。故事抓人、音乐动人;情感丰沛揪心、演技震撼感动。

25分钟前
  • 徐若风
  • 力荐

挺好的

29分钟前
  • 绿豆酥
  • 推荐

磕磕碰碰老少行。它对天主教的态度还蛮妙的:教条曾经害苦了子民,教会机构时有虚伪之举,但又是教义中的仁爱慈悲成为老太太的信条和支柱。同样的宗教可以孕育各式各样的人,这一点和不信教的并无不同。

32分钟前
  • paradiso
  • 推荐

宽容的力量

34分钟前
  • Di
  • 还行

动人的亲情

37分钟前
  • 桃子爱吃鱼
  • 推荐

善恶交织

38分钟前
  • 一只小花猪
  • 推荐

分别五十年,可当她看到儿子照片的第一眼,就知道他是gay。战胜时间性的血浓于水。其实宗教和信仰只是一条路上暂时结伴的路人,真正的信仰总会挣脱宗教的束缚,追求内心无垢的星空。真人真事,增加厚度。

3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看完不知道该说点什么,“我根本想不到这个结局,一百万年也想不到”,对于没有宗教信仰的我们来说,太难体会片中关于救赎原谅和不可饶恕的博弈。大赞片中的表演,当菲洛梅娜在电脑上第一次看见儿子的照片,第一反应是“he's dead ..isn't he”,那个表情终生难忘,当你发现真的已经离开自己最爱的人。

40分钟前
  • 蒜 | BOY A 🌈
  • 力荐

没做过母亲的人总有种看不进去的感觉。。。

43分钟前
  • ..Rita
  • 推荐

说实话 非常一般 没有什么动人的情节 想起之前朱莉那部换子疑云才让我记忆深刻

44分钟前
  • 小明他爸
  • 较差

2015年10月11日第一次给分四星,2016年8月21日回头看,发现完全没有记忆点。唉,降两星。

46分钟前
  • 杨泛
  • 较差

真实故事改编。

47分钟前
  • kingsoon
  • 还行

朱迪·丹奇把寻子过程中伟大的母爱演绎的淋漓尽致 。真相令人愤怒伤心,影片抨击了修道院非人道罪恶行为

52分钟前
  • 少年派的崛起
  • 推荐

如果宗教信仰就是毁灭人性的话,为什么还要相信上帝呢。车夫回过头来,正是年轻的伯爵,少女渴望这样的爱情难道不是天经地义吗。

53分钟前
  • 紫苏バジル
  • 还行

温暖

58分钟前
  • 推荐

男欢女爱是最大化分泌多巴胺的事,修女终身禁欲以为更接近上帝,却失了人间品格

1小时前
  • 今生、唯爱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