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道理摆在明面,可爷爷的豁然是到了“爷爷”才会有的心境。
电影结束,我还在为四天三夜赶来的相见却只有寥寥几句而耿耿于怀,很久没有因为一部电影而泪崩。
“这就走了,吃顿饭吧”的挽留那么真诚充满希望和感动,爷爷轻轻的摆手说下次,可我们都知道没有下次了,幸好有这一次。
有的再见要鼓起勇气付出行动,有的再见只能是渺渺的寄托。
失意的年轻人、暴燥的货车司机、孤独的养蜂人、生病卧床很久未见的老友、突然去世的哑巴叔叔,爷爷的豁达、善良也感染着每一个相遇的人。
爷爷说的,人生就像过山关,关关难过关关过;人生也像这一趟三轮旅程,一路上都在相遇和离别,有的离别是短暂的有的是永久的。
电影《过昭关》故事发生在很多中国孩子熟悉的暑假,那个与爷爷奶奶共同度过的暑假。
七岁的宁宁由于母亲生二胎在即,而被爸爸送回乡下由七十七岁的爷爷照顾。
爷爷偶然间得知昔日的好友身体病重,时日无多。
于是他决定骑摩托三轮车,带上孙子去千里之外看望老友,也实现孙子暑假想要旅行的愿望,一部中国乡村公路电影由此展开。
爷孙一场说走就走的旅程,简单而温情,也使爷孙之间的关系由陌生到不舍,爷爷拥有自己一套完整的人生哲学,朴实而又坚定,旅途中,开导破产青年,帮助货车司机,陪伴养蜂老人,最后抵达终点,看到了病榻上的昔日老友,朴实的语言,没有过多的赘述,老友间简单的言语让人动容。
电影最后,我们的看到的不仅仅是人生就像“过昭关”一关关过的人生哲理,更有父子,爷孙,两代人的矛盾与融解,慢节奏的温情讲述历经磨难坎坷的人生。
这些温情的传递正式爷爷给孙子最大的财富。
之前竟然完全不知道这部电影,即便这几天《生息之地》小有出圈,我也并没想着看一下导演有什么别的作品,直到在微博上无意刷到片段,发现种的庄稼和我们这里一模一样,尤其是大片辣椒地,应该只是我们方圆百里内才种的,而且方言口音跟我们几乎一样,就上豆瓣查了一下,发现跟《生息之地》是一个导演,一样是河南方言,推测导演是河南人,百度搜一下,果然是河南太康人。
看看简介,是我喜欢的比较抒情的散文式电影,看完之后,也的确很喜欢,虽然有类型片常有的套路,仍然值得回味。
讲的是古早乡村里那种很古朴的善良和温情,温情之下,又有关于人生的很深沉的思考,这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经历了六七十年前很多艰难岁月,可不就是“过完昭关过潼关,关关难过关关过”嘛,不过这也让他成为一个温和善良的智慧老人。
另外,比较高妙的是,导演在温情故事下,很隐晦地谈到了那些时代不可言说的故事。
对了,我爸爸的爷爷,也是在1958年饿死的,1958年的河南啊!
人生如過昭關——有時候再也沒有生活中的人物,直擊的力量來得更直接的了,不是雞湯是一塊血豆腐。
老爺爺的公路之旅顯然是一種智慧的乍隱乍現,儘管他也沒有兒子的強勢,他只是順著生活之水漂著去做自己的事,所有的都順勢而為,坦然接受,路上遇見的各色人,甚至交警來了,兒子也來責備了。
大家都以為,水里有沒有沒人知道,其實每個人心里十分清楚。
當創作者絞盡腦汁想要批判的時候,看看這像紀錄片一般呈現這些鄉土里的人吧,他們的智慧中就有一種反抗,真切鮮活的應對。
如果這部影片搬上戲院,它教育迷茫的人們比很多很多東西都要來得快而有效。
它是確認,它是篤定,它是謀略,它是一劑良藥。
麦基在《故事》中写(以观众的口吻):“我想要一种达到生活极限的的具有广度和深度的诗化体验。
但是,我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
如果我只给你几分钟的时间来读完看完你的作品,那么,要你把我带到那一极限的要求就太不公平了。
如果是这样,我就只能要求一瞬间的愉悦,增长一两个见识,仅此而已。
但是,如果我把生命中重要的几个小时交给你,我就不得不指望你成为一个具有力度的艺术家,能够达到人类体验的极地。
”这句话道出了多少观众的心声:生命的广度与深度,生活的温度,情感的浓度,是我们希求从两个小时的黑暗时光中所思考、获得、认知、感触的。
看《过昭关》的时候,我有一种紧张感——想让时间慢下来,想留住《过昭关》的每一个镜头,想记住爷爷说的每一句话。
我希望时光可以被拉长,希望《过昭关》永远不要结束。
《过昭关》,就像是一个老人,在夏日的河边,缓缓跟你讲述一个关于生命的故事。
在第二届平遥国际电影节上,《过昭关》一举斩获费穆荣誉最佳导演、费穆荣誉最佳男演员和华语新生代青年评审荣誉三项大奖,成为当届平遥电影节上最大的赢家。
比之严谨的影评,我更想谈一谈对这部影片的感受。
影片的拍摄地是河南,涉及的城市是三门峡和周口。
我的老家也在河南,河南南阳,因此看这部电影,我觉得特别亲切。
影片一开始有两个细节:爷爷给小男孩儿宁宁洗脸;爷爷给宁宁洗澡。
看到这两个细节,我仿佛看见了小时候的自己。
小时候奶奶给我洗脸,也是一只手按住我的后脑勺,另一手沾沾洗脸盆里的水,胡乱往我脸上抹。
小时候我脸小,奶奶手大,她的手能把我的整张脸都盖住。
抹完后奶奶找毛巾给我擦脸,仍是一只手按着我的后脑勺,另一只手擦桌子一样,使劲一抹。
爷爷给宁宁洗澡的时候,放一个大澡盆子在地上,问宁宁:“水烫不烫?
”宁宁用脚一试,说:“烫。
”爷爷就再添些凉水,问:“这会儿还烫不?
”宁宁这才下水洗澡。
我小时候也这样洗过澡,我总嫌水烫,脚泡在水里,身体不肯浸进去,那时候奶奶就拽着我的胳膊,把我按下去,这才得以洗成。
爷爷和宁宁在河边休息的时候,宁宁看见有人钓鱼。
宁宁说:“我也想钓。
”爷爷什么东西都没带,怎么钓啊?
可爷爷不慌不忙,只是看了看四周,找到了一个玻璃罐子,又让宁宁寻来一块塑料纸,做成了另类的“鱼钩”;爷爷和宁宁在山上休息时(货车司机开走了爷爷的三轮车),爷爷见宁宁有彩纸,就给宁宁做了个风车。
老人好像都有这样的魔力,在他们面前,没有什么事情是解决不了的,他们总是缓缓地、慢条斯理地就把事情解决了,也不急,也不愁。
爷爷第一天去三门峡,三轮车坏了,宁宁怪爷爷欺骗他,爷爷说:“不欺骗,今天去不成,明天去。
”我又想起了奶奶,她的身上也有一种淡定和从容:“今天弄不好的事情,明明再慢慢弄。
”奶奶也为我做过风车,她还为我缠过皮筋,做过舞蹈鞋,我总觉得惊喜,感觉奶奶手巧,什么她都能做出来。
我们家最艰难的时候,老房子装修,全家人没地方住,没地方吃饭,奶奶就在阳台小角落里支了个灶火,锅往上一放,就煮面条去了,不慌也不乱;装修老房子的时候家里一片狼藉,我发愁没地方睡,就问奶奶晚上睡哪儿,奶奶说:“睡哪儿?
还能不让你睡觉?
扒个窝都能睡。
”后来奶奶把大箱子堆起来,被子往上一铺,我们就睡下了,跟睡床是一样的。
妈妈经历了这件事,万般佩服奶奶:在一个家庭最艰难的时候,顶梁柱永远是明世故的老人。
影片里,爷爷总说“慢慢的”,“慢慢来”,我每听爷爷说一次,心头就颤一次。
在我这个年龄,或者说,在如今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很急,急着考试,急着挣钱,急着快速得到自己渴望的东西。
生活,就像是走在一条看不见尽头的路上,远方一片迷茫,只要拼了命地向前走,可是无论怎样走,雾都散不开,尽头也永远看不见。
人啊,就是这样被生活困住了。
宁宁在等待的时候很急,催爷爷:“叔叔怎么还不回来?
”爷爷说:“等等啊,会回来的。
”老人语速很慢,一句一句慢慢说;老人日子很慢,可一步步迈得很稳,迈得踏实。
爷爷和宁宁第一次休息:在夜里,他们睡在三轮车上。
爷爷给宁宁唱起了《过昭关》,讲起了《过昭关》的故事。
伍子胥受东皋公帮助,才得以过关。
爷爷说,年轻时候家庭成分不好,多亏了劳改时的老朋友,才得以留条性命。
这个情节,点出了影片《过昭关》的片名,并将《过昭关》的情感贯穿了整部影片:这部片子的起因,是因为爷爷要去几千公里外的地方见老朋友——有生之年,我想再见一面我的恩人,我的朋友。
爷爷见到了韩玉堂,他们拉住手,两双饱经风霜的布满皱纹的手,颤动而坚定地抱在了一起。
他们在彼此最好的年龄里遇到了,一起劳改了七八年,吃在一起,住在一起。
可后来他们走丢了,三十多年没有见面。
爷爷见到病床上躺着的韩玉堂,只说我:“我来看看你,我儿子还在等我,我明天再来看你。
”开着三轮车风餐露宿几个日夜,只是为了见故人一面。
他们浑浊的眼睛中闪烁的光,那样的真挚、明亮。
韩玉堂去世了,爷爷安慰他的后人:“人总要经过这一关的,好好办后事。
”他默默拿着水笔,在年轻时的合影上,圈出了韩玉堂。
我想到我爷爷,曾经当过兵。
老家屋子里的墙壁上,贴着爷爷曾经战友们的手机号,爷爷一笔一划地抄下来他们的名字,电话,就贴在座机的正上方。
我从来没见过爷爷打电话,可是那张电话表,就那样一直贴着,一直。
很多人,我们曾那样要好,可怎么最终都失散了。
有生之年,我们还能再见一面吗?
爷爷的话,总是那么耐听,那么入耳。
爷爷和宁宁第二次休息:在白天,他们来到了小河边。
做生意的年轻人被骗了钱,没脸回老家。
爷爷给年轻人讲了哑巴爷爷的故事:这无疑是生活的悲剧——一个玩笑,两条人命,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这种事情,搁谁身上都难以承担。
爷爷讲出来,却是缓慢、平和的。
爷爷是有大智慧的人,他悲,但是他的悲中有一种坦然,就像是石头投进大海,激荡起几圈涟漪,大海便归于平静。
他的人生态度、生命哲学,时时刻刻在洗涤冲刷着我的心。
爷爷和宁宁的第三次休息:在盘山公路转角处。
爷爷没有被人善待过,年轻时被打成右派,吃了不少苦(从谈话中得知),可即使受过伤害,爷爷却依旧善待他人。
这是一份胸襟,一种胸怀。
翻山的时候,爷爷碰到了货车出故障的货车司机,主动帮助他,并把自己的三轮车借给他用。
司机给爷爷讲起了自己曾让村民帮助推翻了的车,村民推是推了,却把鸡都偷走了,他亏了好多钱。
爷爷说,你这么想,人家不是还帮你推了吗,至少车没有损失啊,要不然亏的更多。
路上,爷爷碰见乞讨的人,便把司机给的五十块钱给了他们。
也许他知道那是骗局,但是他愿意选择相信,活明白了,万事便不计较了。
被欺骗过,却依然相信别人;被伤害过,却依然保持善意;这很难,但爷爷都做到了。
当宁宁把泡泡糖给了乞讨者的小孩子,当爷爷和宁宁把风车留给了货车司机,风车迎风转动的时候,我庆幸,这个世界上,又多了两个温暖的人。
在电影中,我很惊喜乃至惊艳的有两点,第一是爷爷讲伍子胥过昭关这个故事时的视听结合:旁白是爷爷的声音,画面却是伍子胥过昭关的画面,更让我惊喜的是,伍子胥和东皋公都是京剧里的形象,既嵌合了《过昭关》这出戏,又给画面染上了一种迷幻的感觉。
爷爷讲哑巴爷爷的故事时同样用的是旁白嵌合画面的手法。
导演花小心思设计了一个梗,即侄子给哑巴爷爷打电话,哑巴爷爷一天没有接,侄子急忙赶回老家,哑巴爷爷已经断气了。
宁宁回城之后,爷爷一个人在乡下生活。
冬天,爷爷在床上睡着,电话铃响了,爷爷一直没有接。
这一声声电话铃,好像响在我的心上。
此时此刻,相信在场观众都为爷爷揪着心,生怕爷爷再也听不见这电话铃声。
终于,在铃声响了五六遍过后,爷爷起来了——原来是韩玉堂儿子打来的电话。
过昭关,关关难过关关过。
《过昭关》以极其朴素的影像风格,带给我一次又一次温情和感动,体悟和思考。
过得是什么?
过的是日子。
日子啊,得慢慢地过。
豆瓣评分系统太粗略了。
最近看的国产文艺片里,《春潮》我给七分,四舍五入给了四星;《平原上的夏洛克》我给八点五,四舍五入还是四星;《过昭关》我觉得可以给到九,结果四舍五入还是四星。
所以,我决定给这部电影五星。
开始只觉得剧本工整,镜头平整,主题鲜明——这就很不容易。
影片的题目旗帜鲜明地告诉我们,这是一部中国公路片,只不过是祖孙俩的公路冒险,从周口到三门峡,跨越整个河南,从平原到山区,从现代到过去。
如果这是一部日本电影,爷爷可以是菊次郎夏天式的可爱流氓;如果这是一部美国电影,爷爷可以是阳光小美女式的真流氓;或者在同样是中国电影的《孙子从美国来》中,爷孙的对比可以戏剧而夸张。
但在这部电影中,我们看到的是平常琐碎的生活,加上少许会心,少许幽默,在爷爷的口中和孙子的脑海中,几天几夜的公路之旅幻化成了伍子胥的形象,带我们穿越了古代和现代,也穿越了一个人的人生。
我好喜欢过昭关的设定。
在此之前,我对伍子胥一夜白头的故事略有耳闻,但对过昭关的故事一无所知。
去年回国坐高铁,真是坐地日行八万里的感觉,可以看见中国的地形、气候、植被,在数十分钟内一点点变化——怎么说呢?
就好像真是身处小灵通漫游未来的那个世界里。
过了郑州往西走就是山区,经过三门峡后,已经是秦岭的一部分,电影中有突出表现。
爷爷让孙子披上衣服,说山里空气凉,昭示着他年轻时对这一带生活的熟稔,也是电影场景变换的交代。
我查了地图,周口到三门峡不过五个小时车程。
影片没有说爷爷为什么不坐公共汽车,而非要带着孙子开着小三轮,以时速二十公里的速度走好几天,我觉得是影片的一种暗示,意指他们走的不是普通的旅行,而是回顾一个人的人生。
不但要过昭关,还要过潼关,还有山海关嘉峪关,还有爷爷和养蜂人说的,“最后一关”。
孙子还那么小,掉颗牙都新鲜半天,怎么能理解过昭关的含义?
父亲鸡飞狗跳,是U型人生的低谷阶段,怎么能理解爷爷为什么要带着孙子以近乎离家出走的方式去看望老朋友?
只有老朋友能理解,为什么当年农场的朋友过了几十年也要来看他一眼,为什么看了一眼之后不到十分钟就要离开。
对爷爷坎坷的一生来说,这几乎是一种朝圣的行为,朝拜他的青春,他的友情,他镜框里那些用黑笔圈出的伙伴。
我还喜欢路遇养蜂人的那段情节。
有了货车司机的铺垫,我们对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不再感到怀疑(啊,为什么之前要怀疑呢?
),我们看到养蜂人就知道他们会是萍水相逢的朋友。
爷爷的人生,在之前碰到郑州小伙以及和孙子讲故事的时候已大致勾勒出来,在养蜂人那里得到了更多的呼应。
山区的夜凉如水,一盏孤灯点在帐篷边,外面是漆黑如许的夜,两个经历过大半辈子的老人谈着他们的共同语言,三年灾害、反右、文革……端的是过了一关又一关。
说到最后一关,两人豁达一笑。
虽然他们有那样坎坷的人生,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关又一关呢?
老朋友最后托儿子打电话来,“说能见到你最后一面,自己很满意”。
满意这个词用得好;人人都有最后一关,走时平静,子女都在床前,像《唐顿庄园》里的老太太说的那样,Lived a privileged and interesting life,纵然不是澳门赌王,但这样的人生,不也是一种满足吗?
我们谁又不是嘴里嚼着泡泡糖,喜欢爷爷带着我们逛乡下的没见过世面的城里小孩呢?
我们谁又不是不是着急忙慌,一边媳妇生娃一边城里工地,忙得顾不上父亲孩子只能埋怨的忙于生计的小市民呢?
只不过现在,一切都过去了,可以做一个云清风淡的乡下老头,毫无疑心地把摩托车借给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和路上养蜂人萍水相逢地聊天南地北,聊过了昭关过潼关,过了一关又一关的人生。
我好比哀哀长空雁,我好比龙游在浅沙滩;我好比鱼儿吞了钩线,我好比波浪中失舵的舟船。
思来想去我的肝肠断,今夜晚怎能够盼到明天。
电影前后都有呼应:孙子的牙和爷爷的牙,孙子的不愿来和不愿走,开头父亲放下的洗发水和最后爷爷放下的洗发水,连哑巴爷爷的字都有伏笔。
临走是给爷爷的字:“这一路,山高水长”,明说的是爷爷,结果说的却是自己。
爷爷的身世,在旅行中一层一层给观众展开,几个配角,如电子喉的养蜂人,哑巴爷爷,都安排得妙且有趣。
河南是中国历史上的风水之地,仁义道德, 可以说是最“中国”的地方。
而影片里面的人物,也给我一种儒家中国的感觉。
父子之间的孝,兄弟之间的悌,朋友之间的义,陌生人之间的仁,每个人都活得那么平和,在琐碎日常的生活中,连一个吵架或冲突的镜头都没有,固然是导演整个镜头语言的风格,但也让我看到一个信任他人、同情弱者的乡土社会,那是我真正怀念的故乡。
2025年2月22日补记:导演霍猛的新片《生息之地》入选第75届柏林影展主竞赛单元,最终获得最佳导演银熊奖。
我果然有眼光!
王小心的微信公众号,电影和时事
关于昭关,关于人生中一处处关新生命降临伊始,一直到苍老后的逝去,在两个点之间的就是人生,其中需要我们用自己的脚步,用自己的每一分钟,来走满,充盈起每个人自己的满满的一生。
没有谁会沿途一番顺遂,都会遇到一个又一个关隘。
沿途奔跑着的我们,呱噪,功利,逃避,停不下脚步,会忘记曾经的根。
可是,一关又一关,前方还有玉门关,潼关,山海关,何苦一夜白头。
在电影里,看到爷爷毫无规划,毫无近忧远虑,就骑着三轮车带着孙儿踏上千里征程的时候,自然而然的会萌生一份担心,对爷爷看似莽撞冲动的行为,甚至有一点点怪责和生气。
其实看过之后,却理解了爷爷当初做出临决定远游的生活根基,就是,在漫长一生中早已走了太多路的爷爷那里,再远的路,都要一步步走过,一个个关都要越过。
在阅尽红尘的爷爷的眼睛里,这个世上已经没有难事。
奔流的岁月,是一点一滴间数过来的。
千里之地,是一步一步踏过来的。
因为经历过太多,所以才有了平凡中的霸气。
世上无难事你爷爷永远是你爷爷,给一辆三轮车,你爷爷永远是一条好汉。
懵懂的孩子宁宁跟随着爷爷一路走过,也明白了爷爷对待世界的善意。
生活没有那么多的恶意,世俗万象后的每个人也不是非善即恶。
对孩子来说,这就是成长。
我们这些奔跑在生老两个端点间的观众来说,也会收到自己的感悟。
从文革走过的老一辈人(现在70-80岁那一批人)的晚年生活。
剧情安排很用心。
很写实,很平实,却都是沉甸甸的感情。
因为儿时一个谎言造成大哥喝农药自杀自此不肯说话但独自抚养大哥儿女的哑巴;父母饥荒去世如今仍然守在家乡不肯进城的养蜂人;见惯了旅途险恶人情冷暖的货车司机;以及……跋山涉水几天几夜就为了看一眼病重在床但当年改造期间救助过自己的大哥的“伍子胥”,见到了,不曾回忆过去,只是三言两语问候就只得起身就走,走到楼下听到病床上传来的“注意安全啊!
” 有多浓重的感情,说出口的话就越朴实。
当年若不是“大哥”的帮助,这位“伍子胥”可能都活不了了。
如今,人老了,在和时间的对抗中,究竟是不中用了。
都不中用了。
“伍子胥”能穿越千难过昭关,却无力于人情和时间。
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
每个人的将来,都逃不开每个人的过去。
看完电影,再听老人喜欢唱的这段戏 “我好比哀哀长空雁……” 就都明白了。
我觉得这是关于死亡话题最温柔的表达,关关难过,关关过!
老人对于人生的变故是如此的平淡,孙子问他死是啥时,他说不久他就会去找!
人类的感情的世界是多么的复杂,老人的表现是站在巅峰的藐视吗,阿拉不晓得呀,就觉得让人好感动!
中国的教育缺少爱的表达,儿子对老人的爱看似冷漠,其实逃不开,我这两年离开家时总要抱抱七十多岁的父母,我知道所剩不多!
“小清新”感觉的河南农村走上大荧幕,这好像是第一次。
不谈台词演技、摄影手法、立意深刻与否,夹带私货的假影评。
中原农村的砖瓦房,玉米地和西瓜田,只要光线好、角度对,一点也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土里土气。
76岁的爷爷,带着还没上小学、从城里回老家过暑假的孙子,骑着三轮摩托车,从周口到三门峡见一位老友,顺便“旅游”。
一些简介上写的“跨越千里”夸张了,从河南东边的周口(具体到导演的家乡太康县)到河南西头的三门峡,400多公里。
离太康县不远是胡辣汤两大流派之一逍遥镇胡辣汤的发源地西华县及我一位可爱室友的家乡扶沟县;爷孙俩快到路途终点时,小朋友指着一个T型路标特激动地说“到三门峡了”,路标上另一个方向是渑池,苏轼在此写下“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我家恰好在这条线靠近中间的地方。
周口属豫东平原地区,淮河流域,符合众多人对于中原地区一望无际的大平原的想象。
冬小麦夏玉米,也种一些油料作物和蔬菜水果。
洛阳、三门峡属伏牛山脉地区,电影后半段爷孙俩走的就是山路了,还在三门峡过了黄河。
放暑假的时候不算农忙时节,爷爷摘西瓜宁宁啃西瓜。
田头有成片的朝天椒。
小孩子视角的乡村夏天当然是清新无比的,不可避免地想到我在老家度过的数十个暑假。
村里也有吉普赛般的养蜂人。
在人生最后一个暑假的时候写过一篇零零碎碎细数有记忆以来十几个夏天的《夏天的太阳》,删删减减挑了一部分。
我家处于豫东平原和伏牛山区的过渡地带,老家在山区那部分,海拔五六百米。
三间砖瓦房的老屋和空着的牛棚围成一个院子,住着三户人家,院子里有株夹竹桃,夏天湿润,地上布满了青苔。
门前有棵老桃树,树下有青石板桌,不知在哪年早就没了。
再往前是打麦场,边上有棵大核桃树,枝干繁茂,饶是我这种运动废也能轻易通过矮枝爬上去。
六、七月份的核桃砸开还是一汪水,直到八九月才熟透。
小孩子们往往到河边找块平滑的石板把核桃的青皮细细地磨掉再砸开,细心地剥掉核桃仁上味道苦涩的嫩黄色的皮,如同现在在贵州遇到菜肴上有折耳根时一点一点全部挑出来撇掉,绝不留余孽。
比较高级的吃法是烤核桃,做饭的时候把青皮核桃放进灶下的炭灰中焐熟,吃的时候有种说不出来的香味。
干核桃的口感是不能与之比拟的。
打麦场下边有几小块地,分属不同的人家,种点豆角、西红柿、高粱、黄瓜。
尤为特别的是一种叫荆芥的有特别香味的菜,和薄荷是远亲,凉拌很好吃,在别处没怎么见过的。
高粱秆可以做成好玩的眼镜框。
地边随处可见心形的麻叶,略微晾干可以用来包凤仙花染指甲。
房后的村小校园里原来种满了凤仙花。
不远处有条小河,傍晚时候去河里玩最舒服,用细细的石子在水中间堆起一口“井”或一个“大坝”,徒劳无功想把河水留下。
沿着河往下不到一公里就是外婆家。
三伏天的时候,有时候到了晚上热气还没有散,大人们就躺在平房上睡觉,却骗小孩说不可以,会被星星晒黑。
有一次我和堂妹吵了嘴自己迷迷糊糊在屋里睡着了,睁开眼却是满天的星星。
原来被大人抱到平房顶睡觉了。
其他诸如上山偷瓜摘柿子下河摸螃蟹雨前扑蜻蜓的事情也做过不少。
十三岁的暑假结束临走的那天,爷爷跟我说走之前一定要跟他说一声让他再看一眼。
那时候他已病得很重,也还能坐在竹床上带上老花镜和我们打几盘斗地主。
后来,在那个冬天几间砖瓦房就被拆掉了,我也再没回去过过暑假。
看《百鸟朝凤》的时候我疯狂地想那些夏天,想夏天的晚上,坐在院子里,整宿整宿地说话、看星星,怎么也说不完。
现在却更为平静地旁观那些夏天。
电影中描述的爷爷和其他中老年算是典型的河南农村老人形象。
简单的衬衫,麦秸秆编的帽子,抽便宜的本地烟(比如黄皮许昌烟),走路的时候背着手,哼几句豫剧。
干农活,能简单修葺房屋,不讲究吃穿,独守在村里。
很宠爱小孩子,会做小孩子做些小玩意比如风车,用玻璃瓶子“钓”鱼。
爷爷这个形象无疑浪漫美化了很大一部分。
有自己为人处世的哲学,乐观而坦然生死,有耐心,极其淳朴善良,不麻烦小辈。
儿子在外疲于奔波,与父亲和小孩子的沟通很少,只求生活安稳。
可能过个十几年,他们中的一部分执着于在老家盖上一栋房子,回村里养老。
导演的“私货”,木卫二的影评写的很清楚了,“《过昭关》的情感核心,并不是祖孙情,而是昔日反右之痛”。
上一辈在58年饥荒而亡(同我爷爷的父辈一样);爷爷年轻时被批斗劳改;哑巴爷爷那两段刻意拿黑色背景划重点打出来的话;伍子胥的故事。
纷纷大雪与死亡的收尾有点像《二十二》,历史的伤痕如何被埋掉。
前几天通话听我妈说我爸已经开始了回老家盖房子这项工作。
家里的小朋友又开始了在农村的暑假生活。
又一个夏天开始了。
图源:电影截图、百度、高德地图。
王家卫式的金句堆砌,稍显刻意的伏笔设计,略微原始的表演,凑出一段略带幽默的人生探讨,也还行
河南版《史崔特先生》
中国电影怎么了?中国观众怎么了,这也太他妈护犊子了,
祖孙情清淡又动人,言传身教了一种行事笃定、遇事淡定的风度。这一路的际遇,磕磕绊绊地,都在粉碎世道无好人的印象,或者说,在用最大的信任去钓最大的善意。杯子里的鱼,瓶子里的蜜,后视镜上的风车,纸上的字,都是些不经意的温情。人生当真是一关一关地过,再难也要不断翻山越岭。中间一代被磨损得厉害,只有涉世未深的小孩以及云淡风轻的老人,才能把日子活得透彻些,真挚些。看到老爷爷78岁了还能凭处女作拿影帝,感觉自己充满了无限可能,哈哈。@平遥
土是一种本能
不好看
严重不符合预期。缺乏审美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导演当然可以通过影像讲述童年记忆,但缺少设计和美学风格的重复排列多少让观众难以忍受,这些陈词滥调的堆砌不应该被过分鼓励。
头一年确实不想说话到后来 不说话也能正常过下去习惯了干脆就不说话了
其实挑毛病是有挺明显的:比如情节推进的逻辑并不足够严密,仿佛为上路而上路;又比如孩子这个角色其实塑造还有明显欠缺(或许是因为过度侧重爷爷角色了)。但影片拍得很清澈灵动,感情也足够真挚动人,这就足够了。公路片主体部分(钓鱼者、卡车司机、养蜂人)中规中矩,但也有不少亮点。两段“讲故事”的音画关系很可玩味。老爷爷演得真的好,映后见面会看到本人,也真是精神矍铄、中气十足。话说这观众提问环节,可真是过度解读表演会啊!
jinggai
好看,这才是中国乡土片应该有的样子啊,动作和台词的戏剧性一点儿不损伤真实感,因为创作者真心诚意怀念爷爷,不是为了在国外电影节拿奖而拍。那些瞄着电影节奖项的伪乡土导演们,比如万玛们,才旦们,都请退下吧……
关于死亡的公路片,人生就是一次过昭关啊。有些段落落于刻意,但瑕不掩瑜,充满了对新生与死亡的影像隐喻。老人对死亡的坦然而对生活、对人又不失希望的态度,让人感动。而且并不突兀地涉及了文革和大跃进。
关关难过关关过,一场爷孙俩的公路之旅。想法和意蕴还不错,但技法到底是略显生涩了。
2024.9.30 请出示驾驶证 行驶证
摄影老师弱了些,太像纪录片了,没记得有配乐,很省钱的作品
像学生习作 比较糙
主线喜欢,细节有些过于刻意了。不是专业演员,但台词又比较多,念白感比较重。
GTS 小清新,还是有点不够自然
★★★★☆
167. 两星半,失语的一代带着信息爆炸的一代回归至生死的终极命题。但一个半小时类型化的操作方式终究难以解决此类一生未解的表述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