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正如标题,第一部那肯定是亮剑,真好,没说的从小跟我爷爷一起看大的,第二部虽然我看进去了但是兵油子的故事不是很喜欢,名就不说了,第三部就是这个河山,看到高参谋长死的时候我才发现一个叫大河一个叫小山和在一起就是河山还挺有趣,不得不说王新军演的不错起名也不错👍先说说为啥我看的下去,我感觉这部剧挺真的,我说的不是这个特效啊(特效...比较符合国产电视剧的标准)之后整部剧看下来两个感受吧,第一个就是惨,虽然没达到历史中那个1:4还是1:40的死亡率,但是这毕竟不是纪录片,比其他的抗日神剧来讲确实惨烈了不少,这也是我能看下去的最大的原因,没手撕鬼子就算给那时候的小日本面子了,这部剧的惨不像亮剑里直接表现的惨,而是大部分通过一些其他的人物来看,像卫老爷子,包括刘叔,说的这些个大柳镇的娃啊,一个个走的时候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后生仔,回来的都是一具具尸体啊,真的从他们的言语中感受到了心疼,也感受到了抗日战士们的鲜血,再一个能让我看下去的地方就是跟亮剑一样看的我燃起了些许热血,最底层的小兵们的斗志,和范团长徐团长的这个改变,忍不住拍掌叫好,其次最后一个让我看下去的理由就是跟看新世界一样,想让那几个卖国贼死无葬身之地,恨啊恨的牙痒痒,想给他们皮抛光,国难当头,只顾着在后面统统姑姑.害,最后总结一句话,祖国现在真美好,珍惜美好生活吧
春节陪老人零零碎碎看了一些,自我隔离期间又仔细看了一遍,觉得真是值更好的分数。
第一次从抗战片中直观的感受到了牺牲士兵的 国、家、族。
伤亡的士兵需要抚恤,安葬。
偶尔出镜的关内大户丝毫没有跳戏,衣服细节处理很传神。
从衣着光鲜到破旧布丁,家家族族,特殊时期国难下的缩影。
有两处让人出戏的细节,其一是翠姑娘。
扮相和演绎,都有问题。
全剧几乎所有人都很好的拿捏了角色细节,这个姑娘哪哪都不太得劲。
其二就是全剧官兵同志们讷,都太胖了,不论是国军还是八路普遍太肥硕了。
全剧一共几个日军将领,没有脸谱化,有冲动型的,夸张型的,智谋型的,难得!
狗娃都不出戏,翠姑你弄啥呢
这剧应该是朝着抗日正剧的方向来拍的,虽然有一些不足,不过冲着手撕鬼子的主演——没错,《抗日奇侠》的主演之一王新军在努力拍,还是值得肯定的。
道具剧中出现了抗战中方方面面的势力,国民党的中央军、东北军、陕军、晋军和川军。
八路军、民兵、妇救会也悉数登场。
中央军戴德式钢盔,穿黄绿色军装。
陕军和晋军穿灰色军装,戴英式托尼钢盔。
川军穿草鞋。
所有的参谋戴着右边军衔,左边交叉竹节的参谋领章。
参谋领章 军队文职(国民党称之为军属人员)穿着文职制服。
八路军抗日根据地里的民兵拿着土枪,用消息树报信。
日伪军方面。
1938年之前的日军穿昭五式军服,将军级别的军官不佩戴兵种领章。
1938年之后的日军穿九八式军服,佩戴M型兵种章。
1938年之后的日军穿九八式军服,佩戴M型兵种章。
华北治安军穿着富有特色的西服开领军装,戴大檐帽。
不过,仔细看剧,还是能看到一些不足:国民党军属人员在1936年1月更换了制服样式,帽子样式从礼帽改为大檐帽样式,并在领口增加了圆形领章。
而《河山》的故事始于西安事变前夕,已经是换装完成之后了,但电视剧中出现的自始至终是老式制服。
西安事变中,主角的部队用无线电话联络,电话机虽然用帆布包着,但是还能看出来是美式SCR 300,是美国1940年研制的,迟于剧中的使用时间。
剧中的国军指挥部出现过“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标语,但这句话是1944年9月16日提出的口号,远远迟于剧情发生的时间。
剧中有个汉奸卧底国军,被任命为副排长,可是他的领章一直是列兵。
剧中几个将军的军服上没有胸章,估计拍的时候以原型人物本名去拍的,后来改了,所以用特效抹掉了。
道具方面最大的问题是在女性主要角色的妆容方面,败笔。
战斗设计本剧中的战斗设计给人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
一方面,剧中终于还原了日军的本来面目,他们的重武器比中国军队多。
每次作战必出动迫击炮、步兵炮和山炮。
第25集中更是出动了97式坦克和87式装甲车。
有些大规模进攻中还有航空兵狂轰滥炸。
剧中还表现了日军在历史上使用了一些真实的作战策略,比如长距离调动部队到异地作战,使得通讯条件有限的中国军队无法及时传递情报。
比如频繁采用迂回战术,找出防线弱点,合围中国军队。
但是有些战斗设计明显做的很马虎:许多作战中,剧中的主要角色抱着轻机枪,或者亲自操纵重机枪在显眼的位置射击。
镜头里人挤着人,其实可以学学别的影视,折中一下。
第32集里有一场战斗,中国军队夺取了日军一个据点,然后换上日军的衣服,一支退回据点的日军不知是计,进入据点,然后被中国军队包围歼灭。
这场战斗看起来巧妙,实际上不太可能,攻击据点留下那么多战斗的痕迹,后来的那支日军难道看不出来?
第49集有个场景,华北治安军的军官骑马,步兵徒步行军护送汽车辎重队。
观众:?
这还不如使用骡马辎重队。
第12集有个镜头,川军的上校先向晋军的中校敬礼,而且一个坐着一个弯腰驼背,前后也没有任何剧情交代军衔高的为何向军衔低敬礼,且如此军容不整。
故事架构《河山》的主线故事是西安事变到中条山战役这段时间里,一支混编的游击纵队在敌后抗日的故事,这支游击纵队由中央军、晋军、川军、陕军和八路军各一个团混编而成。
如此复杂的混编确实在历史上出现过,比如娘子关战役,国军的各个派系加上八路军一共二十多个旅混编进行正面作战。
但是效果并不好,最终战役失利。
至于游击纵队这种编制,国军还真组织了不少,目前我没有发现史料表明有国共混编的游击纵队存在。
而国军的这种游击纵队,有很多支在敌后根本坚持不下来,要么消亡,要么投敌。
《河山》在剧情上,努力再现了八路军如何发展敌后根据地的:八路军在敌后组织了儿童团、妇救会整合当地的人力资源;协助当地居民发展生产,保秋收;组织学习文化,开启民智;在当地青壮年中招募民兵,积累战斗经验,择优选拔到主力团;虽然着墨不多,但是相信有心的观众已经看出来为什么兵员靠壮丁,补给等靠要的军队在敌后生存十分艰难。
而八路军新四军的根据地越打越大。
剧中有些情节可能让一些观众感到不解:比如,军统派驻游击纵队的叶贤之,眼看游击纵队里的国军各派系部队看八路军的方法有效,纷纷效仿,感到怀恨在心,居然提供假情报误导游击纵队,要借日军的手消灭这支部队。
剧中给出的理由是叶贤之在一次行动中被日军俘虏,然后迅速变节。
但是现实更魔幻,是1939年12月的晋西事变(十二月事变),晋系阎锡山突然宣布国共合作组建山西新军,即山西青年抗日决死队、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工人自卫队等组织为叛军,然后派兵围剿。
之后发生了阎锡山的旧军、山西新军和日军三方混战的奇幻景象。
八路军与山西新军互相配合,最终击败了日军,重创旧军后与之停火。
新军的大部分部队也被争取到八路军的战斗序列之中。
再比如,有观众疑惑为什么随着抗战的深入,剧中加入地下党的国军越来越多?
卫大河的亲信王三喜是地下党,姜雅真是地下党,付洋(卫孝邦)是地下党,伪军里的谢文涛是地下党,最后连卫大河也入了党,军统精心培养出来的卫孝定在游击纵队工作了一段时间,也有加入地下党的倾向。
不过就算只看中条山抗战的历史,你会发现历史真的是如此,随便举几个例子:第一战区游击第1纵队司令魏风楼,属于西北军系统,在察哈尔抗战被绞杀后成为特别党员。
宣传处处长杨春芙,地下党员。
团长彭国政,地下党员。
剧中的国民党顽固派嘲讽陕军的第38军,简直成了“七路半”,是不是要投共?
历史上,陕军的第38军确实因为吸收了不少地下党员,军纪和战斗力远高于陕军其它部队。
指挥这个军的赵寿山,被卫立煌夸奖为中条山的“铁柱子”,当然在剧中,“铁柱子”这个称号被安到了主角卫大河头上。
赵寿山在中条山沦陷之后,深切感觉到国共不同做法造成了不同抗日局面,真的投共了,而38军的一部2300人,1943年冬起义,回到解放区。
上面提到的山西新军,原本是国共共同组建的军队,大部分最终投向了八路军,可见人心向背。
总的来说,《河山》是王新军自2004年的《历史的天空》之后,有一定深度的,且有一定影响的抗日正剧。
虽然有些不足,但是令人看到了进步。
不过,从本剧的实际拍摄效果也可以看出,考证历史来拍摄正剧的难度是多么得高!
即便剧组可能自以为做足了资料,依然能被看出不少疏漏。
本文完整内容,请关注我的公众号 装甲参谋部 进行阅读。
暮春子時,窗外更深夜濃,書桌上暖暈的燈光昏黃似酒。
臨時起興,提筆練字,抄錄《河山》中家書一封,言簡意深,有氣吞山河之勢,沉雄悲壯之感,引人泣淚。
抗戰時期,蔣百裡先生曾斬釘截鐵地大聲疾呼:“勝也罷,敗也罷,就是不要同他講和!
”喊出了中華民族抗戰到底,誓死不屈的民族氣概!
苦難深重的日子永不能忘,重述過去,將歷史銘記於心。
吾兒孝安自盤古開天 三皇定國 五帝開疆 凡國之大事 男當在祀與戎 泯軀祭國 即燹骨成丘 溢血江河 亦不可辱國之土 喪國之疆 士 披肝瀝膽 將 寄身刀鋒帥 朔血滿袖 王 利刃輝光 吾等無長幼尊卑 無先後貴賤 必同心竭力 傾黃河之水 決東海之波 征胡虜之地 剿倭奴之穴 討欺吾之寇 伐蠻夷之戮遂滄海橫流 兒立身無愧 任尸覆遍野唯 精魂可依 父傳字
每次都是看完在打分,可这次看了6集就打分了,而且是五星,看完惊蛰后,寻找能看的剧,看到王新军的名字想想,他的都挺热闹的看看吧,没想到看到好几个老演员,由其是李雪健老师,演的真好,所以跑过来打分,剧情虽然一般,担是让这些老演员一演,还真挺吸引人,希望老演员们的戏多点,先说这些,如有精彩再来
不得不说这王新军真的是烂片之王,比当演员更烂的是当导演。
全国抗日英雄都是软脚虾,就我王新军是条汉子。
没错,这是电视剧,不是纪录片,可以不完全遵照历史事件……但是就能无脑黑了?
不用照搬史实不等于就不需要尊重事实,就可以随意抹黑。
因为这部河山顺便翻看了好几部王新军的影片,一路看下来,稀巴烂,还真是没出过好片子过,去年不是割割在估计你就是金扫帚奖得主了。
导演用心,演员卖力,良心剧,良心制作,那些给一颗星两颗星的人,良心被狗吃了,都是实力派老演员,剧情经得住推敲,细节把握很到位,说明导演演员都很用心,参与的演职人员辛苦了。
希望王新军导演,再接再厉,像这样的好作品,好剧本,多发掘,多创作。
魏大河,高小山,还有高小山他二弟那个老演员叫什么名字我忘了,演得非常到位。
导演之前拍过很多雷剧,但是不要被恶意无脑黑影响,错过一部还不错的电视剧。
先说缺点:很明显,主角光环,结局只活几个主角比较老套(还有主角变成共产党,也老套),中间穿插的谍战戏,有点降低敌人智商的嫌疑,还有就是战斗以外的事有些拖沓。
优点:角度比较新颖,国军派系林立,导致各自为战,导致正面战场溃败的原因之一。
很多抗日神剧都是各种花式吊打鬼子,这部恰恰相反,雪花山,永济,根据地反扫荡,贵人峁,都是惨烈,甚至可以说都失败了,全程让人看着都比较压抑,反应战争的真实与惨烈,没有其他抗日剧杀鬼子的爽快,这也正是这部剧的优点。
老戏骨+方言+群演,很用心制作,比那些流量玩意,马都不会骑还拍马戏的,强太多了。
各色配角让人印象深刻,管家爷,卫父,赛翼德,狗娃,老段等等,充分体现那个年代下,各种小人物在家国命运下的选择与抗争。
如此高超,还用打十多年,二年就搞定了了嘛。
[边看边写]一开始有点适应不了普通话和方言的转换,而且有些地方感觉节奏太拖延。
卫大河真像个愣头青,有些地方感觉他做的太过了,只按自己的心情来做事,老得有人为他擦屁股,有时真想揍他。
男主光环确实很大,本身人设就不是一般人了。
在家是地主大少爷,在外打仗是加强团团长。
个别情节为了表达目的,设计不太合理,节奏也掌握的有问题。
第九集 姜师长前面那么爱女儿,后面为了拉拢卫大河直接把自己女儿卖了是不是有些突兀啊,虽然能明白是为了让男女主角碰面,但是确实有些奇怪。
男女主的感情线发展的太潦草了,看得我莫名其妙。
第15集,男主背女主过河这桥段是不是有点过于设计了,后面明明有马,非得走过去嘛。
那个翠姑有点突兀,不知道为啥感觉和整个剧格格不入,感觉不是一个风格的。
我算是看出来了高晓山&卫大河这俩才是官方CP吧,加起来正好等于河山第十八集,该死的叶贤之天天查查查,查个毛球,查的我这个恼火啊第二十三集,叶贤之怎么还不去死🤬剧播了一半,主角就死了一半😰第三十一集,大柳镇的汉子踏上征途,配上主题曲真催泪😥每日一问,叶贤之怎么还不去死😶第三十五集,卫大河和高晓山明明就是一对嘛,都睡一起了看来这个游击纵队要折腾到大结局了,也是抗战的一个缩影吧 到后面拍的有点差,剧情有些地方过于牵强了,有点迷惑,乱糟糟的。
升华主题的场面最后几集有点太拖沓了,情感表达太直白生硬,我是倍速看的。
这剧拍的是卫大河的思想成长过程,也是反映了抗战过程中的国共两党的典型区别。
卫大河不是一个完美的人,甚至有些做法让人很生气,但是他的确是一个英雄。
看很多人吐槽女主秦海璐形象不搭,我觉得还是不错的,而且人家是出品人是监制,主要是为了省钱免费出演的。
我觉得她演的也很好,姜雅真的服装多而且还挺好看,符合剧中形象。
优点也有很多,很多细节还是很棒的,有很多外景,景拍的真好啊,山区地形还有黄河拍的很壮观。
男主的马术真好,日本人举上至下都是说的日语,群众演员真多,群演素质很高,大场面都很真实,一看就花了不少钱。
里面的演员都演的很好,段参谋长,李司令,刘叔,高晓山,叶贤之,邱元谷等等,尤其看到李雪健老师,特别感慨,尊敬老艺术家。
结局第一感觉太仓促,但是好像也不错,一个抗战剧还能有怎样的结局,我觉得戛然而止已经很好了,导演要表达的东西也在后三集拍完了。
对历史不太了解,看剧的感受就是,国民党内讧严重影响了抗战效率,各个派系之间相互推诿扯皮,上边当官的心术不正,一再犹豫,苦了下边当兵的,打仗越打越心寒。
另外除了很喜欢主题曲《河山》之外,那篇檄文“自盘古开天,三皇定国,五帝开疆......”也令我很震撼,在剧里出现了多次,我特意搜了出处,搜不到,然后发现竟然是秦海璐自己写的,自己研究檄文的写法,用了一个星期写出来的,真是厉害啊,佩服佩服。
好多年不看抗日剧了,因为之前抗日剧太多了,看电视换一个台打鬼子,换一个台又是打鬼子,而且雷剧太多,感觉要么是打着抗战的旗号谈恋爱,要么是抗战跟闹着玩似的。
这次是因为是王新军新人导演的作品,王导也演了不少抗日雷剧啊,听说这个剧为了保证质量,花了不少钱,所以来看看。
看完感觉秦海璐和王新军这两口子还是可以的,很多抗战剧细节不到位的地方做的都很好,活很细,男女主没咋有对手戏,但是也让我感觉很甜,剧本稍微差一点也不错了,总之能看到导演和一众主创人员的用心,以及确实花了不少钱啊。
三星差不多,四星鼓励新人导演。
山河山河何在?我是没粮的河山
太精彩了这个剧!和以前那些抗日剧完全是不一样的角度!PS:高晓山有点帅啊!穿着一身带补丁的军装却英气逼人!
虽然卫大河有些鲁莽,糙汉子,但是行为仗义,为人处事很有分寸。从国民党退军后,回家为小镇撑腰免了赛翼德的收钱。原来八路军是(讲一下它的由来)。
挺不错啊,尤其喜欢秦海璐演出了那个时代感,但是女二的表演却丢失了年代,和秦海璐在剧里出现了明显的“代沟”,有现代化的妆容和面上的戏。
我党组织能力的典范
陪爹妈看,第一次看国共这么合作的,一边看一边吐槽什么玩意儿,几个煞笔见天儿盘道,智商跟不上肩膀上的军衔。秦海璐的年龄真的不适合这个角色,女二的演技,都不知道怎么评价,太出戏。唯一期待的可能就剩臊子面了,结果尼玛臊子做的还没引起食欲。。。
完全丑化在抗战中贡献巨大付出的川军,低分!
秦海璐口红太过抢眼,突兀;三德子的四川话感觉在普通话里加了一些四川用语;最后一集,纯战场,就那样吧。
粑粑
我爸妈一天到晚就是抗日抗日抗日,对样板戏的迷之情结
跟着我娘亲用了四天就看完了。。女人刷剧就是猛
我靠真好看
说实话男主角太老了,一开始他出来时我还以为是配角,结果竟然一直在演他,这种外形至少演个已婚成家的也行吧,结果演的是个未婚小伙子,竟然还有感情戏,看男主角谈感情戏,就跟看夕阳红黄昏恋似的。我知道男演员的艺术生命比女演员长很多,很多男演员四十多还能跟二十多岁女演员演感情戏,但是这个剧实在是过于拉长男演员艺术生命了,男主角的外形这不适合演未婚,特别的出戏。
又一神剧
一般吧,视觉疲劳了。王新军没是不是没演过主角?逼的开始自编自导自演了。这回老子是主角了。
剧本一般,演员不错,最后10集比前面好!刘叔回老家第三次征兵看哭了!中国人民抗战真的是拿人堆出来的!发动群众真的太厉害了!
还可以吧 比较有诚意的一部戏 就是故事还是有点生硬
三星:王导五年磨一剑,亲力亲为,亲身上阵,挺接地气的,鼓励一下。
失望,特别是秦海璐出来的时候,太跳戏了,整个人浮肿,还要装嫩…
毕竟类型,部分化妆和道具不太好,但故事选材独特,中条山那块的战史很少人碰过,大历史里的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