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子好看是真好看,乔杉丑是真丑。
豆瓣分那么低,都是被他颜值拉低的。
上次看这么丑的男主,还是我小时候的《家有仙妻》。
咋那么多东北发展史呢?
其他地方呢?
比如广东,比如福建,比如天津,咋都那么安静呢?
没有贬低东北人的意思,就是哪儿哪儿哪儿的都是东北口音,审美老疲劳了。
怎么评呢?
高开低走,有点俗套。
是不改成这样就过不了审是么?
怎么所有的片子都一个调调呢?
片子的最后提一下脸基尼就好了,如今都倒回来红到国际各大时装周了。
我有好几套泳衣,在法国买的比基尼反而是便宜的吓人,打折的时候才一两欧一件,自己可以挑不同的上面和下面的搭配,一整套才三四欧,折合二三十块钱。
那些所谓的高端泳衣我是真没见到过,毕竟比起泳衣来,身材更重要。
我倒是超级眼痒国内纱裙一样的泳衣,穿着逛街都不违和的那种。
现在啊,全世界时尚看中国了。
东北还有雪地靴镇呢,也可以拍一部。
都挺好,沈腾他表弟最近出镜率挺高啊。
李焕英也一直在刷脸,看一次哭一次,长了一张好好哭的脸。
那个特长是脸特长的丑男,在乔杉的衬托下,没那么丑了,但着实恶心。
几个女人都好看,便宜了这帮丑男们。
不说了,去看吧,大不了跟我一样,看一眼乔杉骂一句真丑,刷一会手机,再继续看。
终于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看东北喜剧了,追平了20集乘风踏浪,我只想说太上头了,真的不够看!
东北人演喜剧,就算是杵那儿啥也不干都浑身是戏,太能整活了,让我看100集我都看不够!
一开始是奔着乔杉和杨子姗来看的,没想到却被里面的配角吸引了,嘴上不饶人的彭锦绣,作天作地的罗十福,为这个家操碎了心的大哥彭锦东,还有总是把事情搞砸的大嫂孙淑芬,真的各有各的笑点!
我愿封彭锦绣为古希腊掌管吵架的神!
吵架MAX、武力MAX,一只鸟路过都能骂三天三夜,她和罗十福骂架那段真的给我笑亖了,不仅动嘴还动手,抓着罗十福头发就是一顿薅啊,竖着来的让你横着走,看完我乳腺都通顺了,我们锦绣可不是吃素的这次终于有人能治谢广坤了,简直就是我的嘴替!
不过我们锦绣可不是只会吵架哦,还是个妥妥的女强人,跟着二哥一起做生意,自己出去跑市场,还实现了经济独立,吾辈楷模,我学!
还有大哥大嫂他俩的相处日常,也好有梗啊,彭锦东——孙淑芬的专属怼人机器,孙淑芬:咱也不知道为啥不让接孩子回家,彭锦东:你心里没点数啊,孩子叫小海,你教他写小悔,我:锦东做得对!
每天看他俩互怼可太有意思了,果然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不是我说,于洋真不是来乘风踏浪历劫的嘛,忍辱负重来到彭家学做泳裤,不管怎么挤兑他,哎就是不走。
被彭锦绣泼水、泡酱缸,被彭锦西恐吓、挨踢,还被骗到荒郊野岭找不到回家的路,真的笑不活了,为民那,你可长点心吧。
每天只要一打开乘风踏浪就完全停不下来,天天在那儿嘎嘎乐,我朋友还以为我中什么邪了,不过她们现在已经被我成功拉进追剧大队了嘿嘿,任何人不来看乘风踏浪我都会伤心的OK?
理解评分低了 看了十集还行 搞笑紧凑有理有据 往后就有点魔幻科幻感觉删减了什么又说不上来 人物个性越来越模糊 就说罗红当初为嫁 伶牙俐齿牙尖嘴利 嫁人以后自己老公被爹冤枉 一个字不吭 跟弱智一样 当时冲着女主很自我有边界感看上去柔弱其实个性很强的特点追的 嫁人以后就跟死耗子一样被他爹拿捏 爹闯祸那么多次 一个字不吭
主线很好,选角失误。
多好的体裁,可惜了,七十年代末的乡村,没有胖子,罗虹的爹选角太太太失败了!
一部好剧,从头到尾,从内到外,从主线到副线,都会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年代剧,不跳戏就是好戏。
如果只是看一乐呵,也算行,仅仅只是看一乐呵,总觉得差点意思。
我一看罗虹她爹,我就想乐,太失败了,这角儿选的!
最后一集有点子匆忙,这是为下一部铺垫了,以后比基尼广场和电商还等着呢,男主儿子小胖子和锦绣大嫂估计以后都得是直播天才🤣_____大结局2倍速断断续续看到了34集,其实很久没看电视剧,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家乡滤镜,居然看下来了。
套用句忘了里面谁的台词,我很感动啊,好像是广坤叔说的。
磨难总是一波接着一波,关关难过关关过。
里面很多好像就是古城里的场景,胡同里不那么平的地砖,蓟辽督师府和文庙附近的红墙和辽西特有的囤顶民居都太熟悉了(我只不过是一年趁着回老家路过顺便能去个一两次,古城里原住民估计都能知道是在哪些犄角旮旯取景的)。
还有那个用曲别针和花花绿绿塑料包装做的门帘确实很经典,自家下大酱干豆腐卷大葱黄瓜也太馋了……
近几年每次经过古城总是感觉挺荒凉的—4.16更新其实还没看剧,只是看到了吐槽帖里的剧照,没想到居然是在老家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取景的,葫芦岛是94年改的名字,以前就叫男主人公的名,锦西。
* 锦西→葫芦岛光绪三十二年,划锦县西境地置江家屯厅,后更名为锦西厅。
1913年置锦西县,因地处锦县西部,故名。
1989年6月12日国务院批准锦西升格为地级市。
1994年9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锦西市更名为葫芦岛市
葫芦岛,旧称锦西虽然看完各大吐槽已经猜到结局,不过能有个反映泳装人奋斗史的剧还是挺难得的,因为就算是当地人也其实也不太了解突然怎么老家就开始有了比基尼广场,夏天搞起了泳装博览会,当时年纪小甚是还觉得这个大街上一路模特比基尼走秀挺无法想象的,偶尔听闻某个亲戚裁缝做泳衣月入过万,小区附近个人作坊里也看过晚上仍在伏案狂踩缝纫机的身影,看剧照民居倒是还原的挺到位,居然主角还倒卖的是从小就吃的虹螺岘干豆腐。
前两天刚去古城和海边走了走,旅游淡季,很是萧条,从小每次回老家都要经过的明代古城好像一如既往的旧得那么熟悉,配套设施新修了不少,但似乎没能充分利用,希望这个剧也能让大家看到这个东北小城吧。
兴城宁远古城
过了山海关就是兴城,小县城不大,旅游资源集中,号称“城泉山海岛”,也就是宁远古城,温泉,首山,海滨,觉华岛。
此刻在已出关的火车上写下,之后看了的话再来补吧。
最近发现一句话:我的乳腺也是乳腺生活中有很多的不爽了,但是有一部有乐趣的爽剧疏通也挺好。
看了大概不下5遍,这部剧越看越上头大概列一下我喜欢的原意1 东北语境+包袱,在整个剧中穿插的比较多,桥段设计的也很巧妙,虽然有些过多但是也正常。
哪怕当一个长线小品也有趣2 选角+演技,看过里面弹幕说,阿这个乔杉的颜值如何如何,咱就说生活中处处都是颜值逆天的帅哥美女的偶像剧还没看吐吗?
而且这个也不是霸总甜宠的主线剧情,角色落地,完成度高就行了,至少我看着不违和,主角性格刻画的明显丰富,哪怕配角也是很真实,就像在看90年代的TVB,几个主角性格刻画的到位。
3 共鸣感强,举个例子,1988最开始的时候大家觉得就是儿时的自己家,那这里有着更加充分的时代共鸣,当然这个人群要再往上提一提,毕竟真正有共鸣的不一定会在豆瓣看评论,估计这个剧还是北方语系的人会更喜欢,毕竟文化差异是巨大的,就像其实广东人有一些也答不出(宫廷玉液酒)与其他在历史大背景下表达东北或者其他地区改革开放的剧不同,这个剧没有用很宏大的正剧的感觉去进行铺设,而是通过一件小小的泳裤的变化,反应整个时代的变化和经营者的变化。
从不开放到逐渐开放,到小作坊,小集群,工厂代工,自有品牌建设等等,虽然他们可能不懂的所谓的市场名词,商业逻辑,但是在朴实的生活中,一样把一买一卖的日子过的很惬意,红火。
这部剧说不上就多么多么好,可能过几天大家就逐渐淡忘了,但是确实是一部可以让大家舒服的剧,别总盯着人家的颜值~而是演技与角色塑造能力
感觉近10年第一次跟着更新同步看完。
感觉东北正在不断崛起,各种以老东北为背景的电视剧不断涌现,说明东北正在成为主流。
从《漫长的季节》到《南来北往》再到这部《乘风破浪》,年轻人想要的自由和老人让其进厂上班的愿望反复冲突,可能这正是东北的症结所在。
再聊回剧情本身,总体来说不拖沓,节奏不能说连贯,但是不磨叽。
演员本身演的也很好,毕竟大多数都是东北土生土长的人,都有过亲身经历,也算的上是本色出演了。
给于洋的演技点个赞,贾为民虽然有时候表现的夸张些,但整体刻画的很真实。
个别演员还是有些许做作的表现。
就那么地吧,生活类的电视剧,没必要挑那么细。
编剧—永远的短板,不得不说有些故事情节的设计,为了搞笑而搞笑,为了对比而对比,有些脱离现实。
比如大嫂这个角色,为了突出大嫂的小市民形象和没文化表现以及达到搞笑的效果,很多事情都逻辑不通也有为常理。
还有秦升这个角色,就那么执着刻意的衣冠禽兽,又回到了国产剧的一个通病,必须有一个从头到尾的男小人或者女绿茶。
必须用反一的坏来突出正一的好。
《乘风踏浪》看到现在根本停不下来,谁懂啊,感觉编剧真的很会写,从小在东北长大的我感觉每一个人物都被具象化了,爱闯荡的二哥、懂事的大哥、凝聚家里的妈、口无遮拦的大嫂、泼辣的妹、贤惠识大体的二嫂……而且看到现在真是每集都笑点不断,主打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东北人家的欢乐日常,人物鲜活、剧情接地气更适合中国宝宝的东北味下饭剧,没看的姐妹真的快看看吧,入股一定不亏!
让你知道什么叫嘴角比AK还难压,每次刷到彭锦绣和罗十福吵架的情节我脸都笑酸了。
分享剧中几个我非常喜欢的人物给大家,要不说艺术来源于现实呢,感觉剧里每一个人物都像是身边真实的例子。
彭锦西,励志爽文男主,长了一颗会做生意的大脑,在机遇与风险并存的时候勇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成为县里第一个万元户,成功迎娶了罗虹,而后又将吃螃蟹的方法慷慨大方的分享给别人,让大家一起赚钱,和罗虹一起白手起家,成立了锦虹泳装厂,带着全家一起过上了好日子,真正诠释了“贤妻扶我青云志,我还贤妻万两金”!
嗯……两口子怎么不算是强强联手呢。
罗虹,知识分子、县里唯一考上的女大学生,聪敏贤惠,是贤内助也是彭锦西事业上最好的帮手,认定的事、认定的人一定会坚持到底。
这一点和谢永强真的好像,也不知道罗十福(谢广坤)带出来的大学生为啥都这么犟,一身反骨,不管怎么拦着,一个就要种果园,一个就要嫁彭锦西哈哈哈哈哈。
彭锦绣,古希腊掌管骂人的神,一张嘴骂遍全村无敌手,气急了直接就动手,曾经的战绩,骂厥罗十福、薅掉罗十福十几根头发、水泼贾为民、把贾为民扔进酱缸里等等,每次看到锦绣骂人感觉自己的乳腺都通了,妥妥的爽文吗这不是!!
要是吵架能有锦绣这张嘴,这谁还受气啊哈哈哈哈,全家脾气都好的情况里,就应该有一个这样的,我为锦绣举大旗!
励志、创业、喜剧、爽文、东北味,部分标签我就放这了,这剧你就看吧,一看一个停不下来,注意!
摸鱼的时候可千万别看,我都怕你笑出声被老板抓到,吃饭的时候也别看,容易喷饭哈哈哈哈。
一开始看这个剧演员,感觉还是年纪大了点。
但是坚持看了两集后,越来越开朗,越来越上头,剧情逐步渐入佳境。
开始是秦升父子俩使坏,矛盾中推动剧情,不过也挺精彩。
到了五、六集后,演员表演越来越松驰,特别是彭家一家人的群像表演,一举手一投足,一句话一个梗,啼笑皆非。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特点!
我甚至怀疑很多搞笑语言是他们临场发挥的。
到了七、八集开始,罗十福和罗现的频频出现,“谢广坤”的深入人心表演真的太传神了。
现在看到十一、十二集,真的是越来越精彩,笑点越来越多!
有个场景堪称经典:锦西和罗虹准备婚礼,在罗家,锦西猴急想亲罗虹,刚好给岳父罗十褔看见,罗十福对锦西说,你咋那么急呢,要不我给你垫巴垫巴。
锦西说,我现在还没那么饿!
太搞笑了… 现在才看到十二集,希望后面还是如此精彩!
好久没看到这么流畅、幽默、舒心、温情的剧了,希望越拍越多。
感觉这部剧宣传比较少,热度不够,希望更多人看见,能火起来!
东北这些黑土地还真神奇,幽默是骨子里的,在这块土地沉淀吸收、生根发芽、绽放灿烂。
一个字“服”。
这个片子的美工,光线,色彩,摄影,音乐都极为精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
色彩的搭配非常的大气,非常好的反映了那个年代的质感。
音乐都是交响乐呀,还有非常多好听的小提琴曲。
可见这个剧组的团队是非常优秀的。
所以建议大家不能一天到晚只盯着这几个演员看,要从各个角度去审视这个剧。
而且整个剧情编得也非常好啊,属于轻喜剧。
这种感觉我在看大江大河的时候也似曾相识。
为什么剧评定要写140个字呢?
讲普通一点不行吗?
讲精干点不行吗?
现在有没有140个字啦?
东北喜剧,每一集都有笑点 就是结尾有点仓促
终于有人能治谢广坤了,彭锦绣牛逼
编剧还是导演眼瞎了。女主角非要跟乔杉在一起有病吧
剪辑和故事的连贯性有点问题,最后两三集也很潦草。不是很好看,但是能凑合看
乔杉和杨子姗真的能演情侣吗?
重要情节处缺乏反映人物个性的台词,编剧水平有限,导致人物内心转变很突兀,当喜剧片看尚可
非常好看。尽管知道这种主题的剧,剧情本身不会有太多新意,但是全剧演员的表现,就像是一场优秀的连续“小品”,虽然有时候脱离一点点实际,但足以吸引我追看下去。乔杉对从舞台到电视剧的表演分寸调整效果不错,杨子姗东北话味道拿捏得很好。以貌取人的评论尽显双标和低级。
有被丑到……
女主应该换成蒋诗梦。
杨子姗罪不至此吧
三四天追完这部剧,挺轻松愉快的,片中这几个人物都特别鲜活,久违的东北话。乔杉几个瞬间有孙红雷的神态。挺不错的剧。 “聊点儿开心的吧,咱俩能不能亲个嘴儿🤣🤣🤣”
4/5,兴城泳装大佬彭锦西发家史,喜欢,多拍
乔杉做梦专用剧本,有一个只喜欢你的对象,有一双发现商机的眼睛,在一个猪都能被吹起来的风口。很难想象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能在80年代一心一意只想赚大钱,可以把剧名改成现在流行的重生之我在80年代白手起家成亿万富翁。
白敬祺,彭锦绣,大嫂,谢广坤,大长脸,全部五星无敌。乔杉给3星。另外问一下为什么选杨子珊,这东北话不标准的出戏,一会有一会没有,还有的句子都整出来唐山口音了,太难受了。
杨子姗是用功型演员 南方人说东北话还没有违和感不容易
中后段拖沓,广坤惜命一段最好笑,油画打光构图绝了。
乔杉不适合
太好看了 乔杉这演技太真实了 看的很舒服
没有大肆标榜自己是喜剧,但超越了近些年来绝大部分喜剧,笑点极其舒服自然好笑,东北味也是做的很自然不刻意,让东北人看了很舒服,天知道这点有多难得。前期乔杉的形象确实有点出戏,不过中后期开始越来越明白为什么是他了,很推荐。
男女主这个配对,简直让人毫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