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痛苦

A Real Pain,跳痛之旅(台)

主演:杰西·艾森伯格,基南·卡尔金,福田知盛,詹妮弗·格雷,库尔特·埃贾万,丽莎·萨多威,丹尼尔·奥雷斯克斯,埃洛拉·托尔基亚,班纳·艾森伯格,彼得·查赫尼埃

类型:电影地区:波兰,美国语言:英语,波兰语年份:2024

 剧照

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1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2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3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4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5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6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13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14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15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16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17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18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19真正的痛苦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真正的痛苦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为纪念逝世的奶奶,许久未见的堂兄弟大卫与班吉相约前往波兰参加导览团,也顺道探访奶奶的老家。一路上,班吉有话直说、率性风趣的性格迅速与同团人士拉近距离,令木讷拘谨的大卫既焦虑又羡慕,压抑已久的情绪日益沸腾。然而,随着旅途种种安排不断挑动班吉的敏感神经,他的狂放不羁似乎逐渐走向失序,大卫试图息事宁人,但内心的不安却席卷而来。这趟寻根之旅,能否解决彼此心底难以言说的痛楚?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我的名字是连尼伊丽莎白镇神机妙算刘伯温王者之心夏妍的秋天秀才爱上兵杀手奶爸刺杀小说家非正常动物研究中心亡命驾驶加勒比爱情爱你那天正下雨凡人烦恼小心!我要放大招了奇花记梦醒黄金城快手枪手快枪手这样就好换爱七日心中的杀手学警出更黑夏第一季线人逃离食人族极地暗杀第三季全能侦探西小河的夏天朝鲜神枪手糖果男孩OVA爱的抉择

 长篇影评

 1 ) A real pain is in silence

Jesse的剧本写得可圈可点,看了nyff premiere的报道感觉到了他想要表达的“push and pull between something that’s absurd and hilarious. A grief about modernity.” 摄影特别美,我好喜欢大家一个一个把石头放在墓碑上的大光圈,只有一缕淡淡橙色的阳光洒在青色的墓园,和一群原本素不相识却在这场tour of pain遇见的人。

I wish the sound design and editing can be better. All the piano soundtracks are scattered everywhere. The real pain is something you have to sit with it. In long, long, and longer silence that you can barely stand.

 2 ) 真正的痛苦,也许是对个人处境与现实的解离。

电影客观评价3分, Kieran的表演加0.5,个人情感连接再加0.5。

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放置在了宏大的命题与情感背景之下,有关犹太人的历史,代际创伤,寻根之旅的表达其实都十分克制。

明显躁郁症的Benji和刻意抽离控制的David,the real pain反而是一场抽离,一种隔阂,即使是兄弟之间的爱是如此真实,但是依旧无法互相理解,拥抱也无法穿透。

痛苦是独属的,无法共享的。

Benji最后坐在机场的人潮之中,两眼空洞的四处张望,无所适从,这场旅途什么都没有改变,现实依旧解离,而他的精神依旧walk on the edge,努力振作又无法拼凑起自我。

个人的挣扎无法被放置在一个集体创伤的命题之下被解答,生活失去锚点之后,不知来路,焉知归途。

感同身受。

 3 ) 红与蓝象征了痛苦的流向

2025第一部5🌟来自卷西被肖邦的《夜曲》贯穿的话痨公路电影把对话作为方法,使真正的痛苦举重若轻地浮现。

调色的处理 somehow 很纽约。

有意思的是红蓝配色元素作为一条暗线,预示着痛苦的流向。

无论路途中两人如何组合造型配色,始终伴随的 Dave 的红棒球帽、Benji 的蓝色 Vans 其实早已给出底色答案。

两兄弟一红一蓝的衣着配色在结尾倒置,Dave 回到了暖色和谐的中产生活里,Benji 独自沉浸在机场的 blue 中,继续咀嚼无人知晓的 real pain。

p.s Benji 打断施法的那段高光爵士钢琴独奏《I'm thru with love》,怎么看都像是卷西对 Woody Allen 的微妙致敬。

 4 ) 我们身上存在的东西都是有价值的,尤其是我们的痛苦

《社交网络》男主“卷西”杰西·爱森伯格编导演的第二部长片,和《继承之战》三太子基南·卡尔金合演一对生活在纽约的表兄弟,在波兰奶奶去世后踏上寻根之旅。

卷西本人是波兰犹太人的后裔,2008年曾与妻子一起回波兰省亲,片尾那栋波兰小楼就是卷西姑妈逃离纳粹前住的祖宅,他亦于去年入籍波兰。

电影的摄影师是个华沙的90后,片中有一段旁白+波兰空镜的段落,神圣与鬼魅、温存与残暴、苏式建筑与城市涂鸦并置,却完全是ins的画风。

就如同电影的BGM让人出戏,全是酒店餐厅里熟得起茧的公版音乐,可那却是肖邦的钢琴solo,历史伤疤、民族痛感与个体经验就这样水乳交融沆瀣一气。

卡尔金以高强度的、抢戏的、原始和有机得完全不像是技巧的演技扮演了一个我们都认识的人——那个讨人嫌、令人痛苦的朋友或亲戚,但他只不过是诚实地对待了自己的情绪,直视着自己身上的痛苦,个人际遇的、种姓的、集体记忆的,等等。

总之,当别人痛苦时,我们都只是游客。

我们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是有限度的,虽然我们也可以做一个证人,一个盟友,一只哭泣时用来依靠的肩膀——这些使我们成为人类的东西,但每个人都基于自己的经验形成了自己才有的情感语言,难以对话。

多少手足兄弟实则形同油水,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两个人都想过得像另一个人一样,但卷西的电影令人动容说明了他们为什么做不到,也让我们理解了,我们身上存在的东西都是有价值的,尤其是我们的痛苦。

 5 ) 主转配骗奖

Kieran Culkin横扫颁奖季最佳男配角奖剑指奥斯卡,然而主转配骗奖着实令人不耻,对其他提名者不公平,胜之不武,本届还有《艾米莉亚·佩雷斯》里竞争女配的Zoe Saldaña也是主转配。

这种行为叫Category Fraud,或可翻译为类别骗奖。

主配能随自己意愿转换的话设置主配奖区分有何意义,不如像国际电影节那样不分主配只评最佳表演,不过现在像柏林、圣塞巴斯蒂安、洛迦诺等电影节取消男女性别区分后又设立主配区分。

主配类别转换骗奖的情况在奥斯卡历史上竟然出现过多次,当观众眼瞎么,奥斯卡好歹是行业最高奖这么不专业,真是公关游戏。

拍照戏、辩论戏、墓地戏、上天台戏等制造戏剧冲突的重要情节的戏眼都在Kieran Culkin身上,将个体痛苦同大屠杀进行联结的任务也落在他身上,连Jesee Eisenberg餐桌自白戏的主角其实都是Kieran,更多是在完成Kieran的人物塑造,而他甚至不在场,由此也引出视角混乱的问题,初始与收尾视角都是Kieran,这是脱离Jesse视角的,但后续仿佛是通过Jesse视角来重点展现Kieran,尤其是餐桌戏Kieran中途退场,之后观众跟随Jesse视角离开餐厅回酒店房间,Kieran完全失踪。

片名A real pain意为讨厌的人,指的可不就是Kieran。

主角与配角的区别不仅仅体现在戏份多寡上,配角的重心是辅助主角完成人物塑造与主题表达,而此片人物塑造上Kieran的角色更立体丰满突出,他也承担着主题表达的重任,他绝对不能算配角。

 6 ) 真正的痛苦是身体记忆(前意识)与现实画面(意识)不兼容的痛苦。

本吉的存在给这段旅程增添的意义,对于队伍里的每个人来说都是需要用时间来回溯的。

这就像很多我们并不知在什么时候已经生成在记忆和身体里的无意识那样,有天会在未来的什么时刻自己弹跳出来。

这种弹跳在本吉的生命里更早的发生且持续着,他与现代社会周围环境相处所产生的那种不适与惶恐,可以从开篇片和结尾坐在机场候机室里明显看到并感觉到,这便是属于他的真正的痛苦。

其实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痛苦,只是痛苦来源和看待和对待痛苦的方式各有不同,只要生活在这个世上,就会由于承重和负重一同而来的痛苦,只是认为大家都是如此,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如此便用选择吃药、慢跑或冥想来压制和控制,就像大卫;但有的选择不掩盖和也无法消解,就像本吉,他的这种痛苦几乎不由得自己选择,他没办法用选择彻底遗忘自己出生自一个集中营幸存者犹太家庭来自处,这也就是他坐在候机室里始终无所适从的原因,他的记忆与历史,没办法和眼前早已将那段历史遗忘的画面去匹配。

好在这部电影除了给我们一个在人群中总显得突兀和格格不入,但正是如此才散发着其独特魅力的本吉之外,还给了我们一个始终爱着他且无比珍惜和理解他的大卫,这种情感的勾连和心灵相通,比起任何奇珍异宝都更加名贵和可贵。

如果你想了解什么是真正的痛苦,可以去看下这部刚出的卷毛和卡尔金出演的电影《真正的痛苦》,既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意义。

 7 ) 我也不知道痛苦到底来自哪里

大卫在晚餐时问了一个很厉害的问题,三代的犹太移民,为什么无数个生存奇迹居然造就了一个人去自杀?

两个堂兄弟的人生故事其实不陌生,比如很要好的高中朋友,性格、家庭背景、爱好都很像,都很投缘,但你会看到大学毕业后,有人正常的融入社会,成家立业,积累财富,网上晒娃,周末度假,而有些人就适应不了社会,逐渐消沉,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不知道有个例子合适不合适,我觉得比较典型的算是窦唯。

他有音乐天赋,但他的作品没有具体的对象,也就是不够商业化。

贝多芬也好,拉赫玛尼诺夫也好,柴可夫斯基也好,这些大师并不是闲着没事儿为自己写作品,要么是给交响乐团,要么是给芭蕾舞剧,要么是给歌剧,这些作品是要被现场演奏出来给观众评价的,而且是很直接的用脚投票,你的音乐不好,格局不好,芭蕾舞剧不好,每人买票,几次以后就每人找你作曲了,你也就不是大师了。

这个电影中背景音乐用了很多肖邦,肖邦离开波兰以后,也面临这个问题,但他有艺术赞助人,他做了很少沙龙音乐,只给一小部分人听,也算不错的成果。

但是窦唯那种的,你给他商业合同,让他做一整套电影配乐,提各种各样的要求,他可能根本就没法满足这一整套的要求,不能像配乐大师威廉姆斯一样。

回到电影里来,有句话:就像为了吃牛排,假装看不见屠宰场一样。

作为一个社会人,自我就不能排第一,大卫也想像如少年时那样做自由自在的夜游神,什么都不需要创造,就是漫无目的的游玩,但他为了得到恋爱中的喜悦,不得不对对方承诺,对方也会对他承诺,然后就是履行承诺,承诺从一样变成两样,得到的人从一个变成两个,他变成了丈夫,变成了父亲,他又有了更多的承诺需要去履行,吃了牛排就不要去想屠宰场,想到屠宰场,就不要去动下单点牛排的念头。

最直观的一点是,本吉的这趟旅行有了大卫的陪伴会比没有陪伴效果好很多,但大卫真的有义务来陪伴本吉吗?

大卫其实不需要请假调整日程来陪伴本吉完成这次旅行,但他知道自己作为堂兄弟的义务,也知道作为一个孙子的义务,他也是克服了很多不情愿,只为了让本吉好过一点,尽快的走出人生低谷,看似轻松,只需要跟老板请假,跟妻子说一声,但凭什么就只有本吉是痛苦的,别人都是轻松的?

我懂,本吉这样的人如果能做到融入社会,就不会这么别扭,这也是电影的核心之意,real pain就是指的这一类人,也可以指被纳粹选择的犹太人,不同于敌我双方那样的受害者,犹太人的被大屠杀是不被国界线阻隔的,就是被选出来从人类中剔除。

各种有社会适应不良症的人,算不算这样的异类,有没有人有过想法把他们剔除,他们自己就想把自己剔除,本吉不是半年前自杀过一次吗? 那么多人返回波兰去参观大屠杀遗迹,不就是想不要再重复这样的事情吗?

犹太人不是德国发展不爽的原因,剔除了犹太人,德国不是还是战败了,同理,剔除了所谓的社会适应不良症的人,还是会产生,复杂的原因,也许是遗传变异,总有人天生的敏感,不能适应社会,人类总是太贪恋的关注自我,再富有也还是觉得自己穷,不愿意让渡资源去关爱自己的同胞,什么时候人类才能进化到认为每一个个体都是无比珍贵的,伤害一个,就是伤害全体。

 8 ) 不太能完全共情

Maybe just because I'm not Jewish, I didn't get the whole picture. Don't get me wrong, the movie is good, the graphics amazing, all actors are doing great jobs, especially Kieran Culkin. For me, I think I'm more like a combination of David and Benji. I have some of the nervousness and diffidence from David, and some of the depression or a sense of brokenness from Benji. I can understand them, I can understand their pain or struggle. When I said I didn’t understand the film, I mean the history of Jews, especially the history of Zionism is very complicated, and because of that, I am inability to empathize American Jews. We Chinese people also suffer a great sacrifice during the WWII, but most of us tried our best to move forward, trying to make a better tomorrow. We keep those memory and history in our mind with determination and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We don’t like to burden everybody with it, like David said.*只是单纯觉得英语更能准确抒发我的情绪,随便写写,不用太在意

 9 ) 痛苦不是缺点,别再试图去战胜它。

大家似乎已经对奥斯卡没什么兴趣了,尤其是今年。

全年电影作品的整体质量,算是小年中的小年。

颁奖礼之前,除了《真正的痛苦》和《某种物质》,别的作品我都没看过。

《某种物质》让黛米·摩尔在金球奖拿到了表演类的奖项,而《真正的痛苦》让基南·卡尔金拿了很多的最佳男配角。

尽管有人说他在这部作品中的戏份过多,有点胜之不武的感觉,但整体上看,他的表现还是很动人的——尤其是在这样一部似乎没什么大起伏的小制作作品之中。

基南·卡尔金今年43了,最早是作为《小鬼当家》中麦考利·金的弟弟为人所知,后来出演《继承之战》,拿到了金球奖和艾美奖的最佳男主,也算是大器晚成了。

那么,“真正的痛苦”到底是什么呢?

电影中做了一些呈现和讨论,但并没有给我们具体的答案。

毕竟痛苦是一种私人体验,有很强的主观性,难有外在的显形。

电影的故事很简单,兄弟两人乘飞机去波兰,参加导览团,同时去参观已经去世的奶奶的故居。

这次出行有一个前提就是,兄弟二人如今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大卫有漂亮的妻子和孩子,本吉至今还睡在母亲的地下室,还没有找到自己生活的意义。

后来的情节里我们得知,本吉曾经有过量服用安眠药的经历。

也正是这次“意外”,让大卫放下忙碌的工作,促成了这次本来已经计划、但时间待定的旅行。

痛苦有比较级吗?

是经历过集中营的人更痛苦,还是对集中营里的苦难无能为力更痛苦?

是职场996更痛苦,还是失业但自由更痛苦?

是父辈的物质匮乏更痛苦,还是当代年轻人的不被理解更痛苦?

是上岸后的被规训更痛苦,还是自由职业市场的不稳定更痛苦?

实际上,每个人对痛苦的感受和承受能力都是独特的。

不管是生理的痛苦还是心理的痛苦,每个人所能感知的都不一样。

拿失恋来说,有的人觉得失败的关系,是对自己付出的否定;但也有人觉得,失败的关系是让下一段关系变好的必修课。

这甚至跟心态没有关系,痛苦本身就是具有相对性的存在。

当然,毋庸置疑的是,比较会带来痛苦。

生活在贫困中的人,可能会因为看到他人的富裕生活而感到更痛苦。

但同时,比较也会消解痛苦。

经历了重大灾难的人,可能会对日常生活中的小挫折感到不那么在意。

这种“不在意”异化之后,在东亚文化中极为常见。

因为有经历,可以让自己更豁达,很好;但是因为有经历,而对别人痛苦的无视,很容易转化为“爹味儿”。

很多孩子向父母倾诉痛苦时,父母常以“我们那时候比你这个苦多了”作为回应。

这一方面否定了孩子的自我感受,一方面固化了痛苦的认知,很容易让家庭陷入“自我怀疑-被否定”的恶性循环。

痛苦的不可比较提醒我们,尊重他人的痛苦体验是最重要的,而不是试图通过比较来评判谁更痛苦。

将痛苦进行比较,可能会导致对他人痛苦的忽视或误解。

为什么比别人幸运也会感到痛苦?

有一个情节令我印象深刻:大卫说自己很幸福,有幸福的婚姻和漂亮的孩子。

但正是这种幸福感,让他在对比本吉的一无所有时,带来了莫名的痛苦。

这种比较,另一条线索就是祖母作为大屠杀的幸存者,或许也充满了对遇难者的愧疚。

PTSD中有一类,就叫“幸存者内疚”。

亲眼看到自己战友中弹的场景,会让很多幸存者背负一生的“过错感”。

当然,大卫说自己幸福的背后,我们可以有另一种理解:一种被社会规训之后的自由丧失,一种对虽然在坚持但对工作意义的怀疑,一种看似情绪稳定的理性背后,说不出口的不安和疏离。

他所谓的幸福,实际上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没说出口的痛苦,是他对本吉率真与直接的羡慕。

祖母作为大屠杀的幸存者这段历史,是幸运也是创伤。

最终酿化为家族隐痛。

但他们的痛苦却与祖母的苦难形成鲜明对比——大卫的焦虑源于职场压力与家庭责任,本吉的躁郁则来自对人生意义的虚无感。

这种割裂映射了现代人的困境:当个体痛苦无法在宏大历史叙事中找到合法性时,它便显得“格格不入”。

正如本吉质疑的:“经历过集中营的祖母,为何会有想自杀的后代?

”幸福,有时候是一种幻觉,也是一种悖论。

光看贼吃肉,没看贼挨揍。

平衡才是永恒的真理。

而且,幸福感是存在递减性的,或者可以用经济学上的“边际效益递减”理论来解释。

相同的幸福体验带来的满足感会减弱,人们需要不断追求更高目标,而这一过程必然伴随压力与痛苦。

更何况,人们还会有对失去幸福的恐惧呢?

不歌颂苦难,但要肯定苦难的价值。

苦难作为人类生存的常态,其存在具有不可选择性。

人生本质是“累大过逸、苦多于乐”,天灾人祸、生老病死等苦难构成生命的基本底色。

但苦难本身并非价值,其价值在于个体如何通过主观能动性实现转化。

“不歌颂苦难”体现对生命尊严的维护,而“承认其价值”则彰显对人性韧性的深刻洞察。

真正的智慧在于:以谦卑之心接纳苦难的必然性,以勇敢之姿探索转化的可能性,在承受与超越的张力中书写生命的意义。

但有些人,提早停笔。

比如李玟。

“快乐至上”的舆论环境使负面情绪污名化,“必须永远阳光”的自我要求或许会带来另一种痛苦。

交织身体疼痛、婚姻背叛与职业身份认同危机的她,终究没能打开这个死结。

过往的痛苦,要遗忘,还是要负重前行呢?

心理学有一个出名的关键悖论:越是试图遗忘痛苦,记忆反而越顽固。

接纳是疗愈的起点,承认痛苦的存在而非逃避,就能减少心理抗拒。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接纳情绪,能降低杏仁核的过度活跃,缓解记忆的侵入性。

“重新框架法”建议从积极角度解读痛苦。

例如,将失败视为成长契机,而非单纯挫折。

这种认知重构能改变记忆的情感属性,削弱其负面影响。

当个体将背叛经历解读为“筛选人际关系的机会”时,痛苦程度显著降低。

心理学建议我们,既不盲目背负痛苦,也不强行遗忘,而是“将其转化为可控的“经验档案”。

通过接纳情绪、重构认知、善用支持系统,痛苦记忆可以从情绪负担变为心理资源。

正如尼采所言:“杀不死我的,会让我更强大”。

《真正的痛苦》想要表达的,或许可以这样理解:真正的痛苦不是奥斯维辛的集中营,也不是现代生活的焦虑,而是个体在历史与当下、自我与他者、真实与虚伪之间的永恒挣扎。

这种挣扎虽无法消解,却构成了人类存在的

 10 ) grief isn’t linear

reviewed from my letterboxd.

“I move forward. Because I know my pain is unexceptional so I don't feel the need to burden everybody with it!”first movie of 2025. so many things to process and words to say but finding it hard to get them out.great performance by both jesse and kieran and while kieran is exceptional i really believe it wouldn’t be like this without jesse, and of course, the script. even though the last part was a bit rushed it was still an amazing and organic one. i laughed so many times too. cinematography has a calm movement to it and the undercurrent felt increasingly heavy as the movie progressed. can’t wait to see more of jesse’s projects.the characters, i really really relate to their feelings and that restaurant and rooftop scene with the saturated red light on benji’s face and david’s words made me almost ugly cry.and i don’t even know what to start with all the pain and grief in this. all were just so hidden and out and true to a point that i wonder did jesse eisenberg read my mind. this made me rethink ‘is pain comparable’ that’s been in my mind forever. still haunted by how the movie began and ended almost the exact same — grief isn’t linear.

 短评

这种对白电影,还不如热辣滚烫好看,只是还有个相声演员的包袱。

2分钟前
  • 无用之言
  • 很差

“真正的痛苦”只可意会不可言传。“You are not forgotten.”🥺比第一部导演作好很多,还真别说,卷西真的有点无敌老头内味儿。WA:不好,被这小子学到了😬

5分钟前
  • 颜落寒
  • 推荐

为了拍而拍,蹭犹太人话题

10分钟前
  • 🎐Jamie_x🐇
  • 很差

Sundance 电影节。一个Woody Alllen倒下去,三两个Woody Allen站起来。小小的视角,简单的人物关系,以一个主题的音乐贯穿,加上一个,哦不,是两个碎嘴的男人。

11分钟前
  • yokohama
  • 力荐

盎撒中心主义的傲慢,波兰=酸汤+犹太+铺满全片的肖邦钢琴曲。看完《壮游》再看这部全身不舒服,感受和片名一致。

14分钟前
  • 刘德龙
  • 较差

Benji像是《繼承之戰》串戲了,實在難共情。看的時候不停在想,導演自稱列寧主義者,會怎麼看這位歷史上第二著名的反猶主義者🫢

19分钟前
  • 秋白
  • 较差

很好的角度,又轻快又沉重,观众预期会沉重演绎的犹太集中营巡礼部分,轻快地带过了,本来轻快的手足重聚一起旅行的部分,反倒沉重揪心。摄影很美,主体3🌟。为停留在机场的结尾加1🌟,拉着观众正视两人心中最痛苦无奈的部分,物理空间相距不远、刚刚结束一起旅行的手足,对彼此生活的涉足也就止步在机场,因为一个必须出发去自己该去的目的地,一个没有目的地只是停留在原地

23分钟前
  • 水脉
  • 推荐

一直不太喜欢Jesse的表演,尤其他的念白,语速快如到演什么都是同一个人物性格;配乐也与影片不太搭调,就用了现成的古典音乐做贴片配乐省些钱吧。7分钟弃。

26分钟前
  • Ben笨熊
  • 较差

永远愤怒,永远敏感,永远热泪盈眶。痛苦不能用来比较,real和不real好像也无法界定。历史创伤的缅怀之旅和个人情绪的释放过程相呼应,所谓的nice gesture却给人带来困扰。没有归属感的人坐在人流涌动的机场,人人都有目的地,白左青年又该去向何方呢。片头的片名在人物左边,到了片尾又出现了一次片名,这次在右边,的确是a real pain。@ gsc midvalley

31分钟前
  • 砂糖橘。
  • 还行

没有什么get到的

34分钟前
  • 输入昵称
  • 较差

没有这个结局的话,1星。两个主角的形象都没有魅力…其中一位有点亮整个房间的人格魅力…???

36分钟前
  • babyblue
  • 较差

挺有意思的当代美国人精神小品,电影不但请到了《白莲花度假村》的卡司,整部片风格其实也很《白莲花》,是对当代美式巨婴症的反观,麻木的精神状态必须来到大屠杀现场才能“触动”,但那股无法遏制的愤世嫉俗与临时起意、心血来潮似的“表演”都是一种掩盖已然内心麻木的自我感动,在人家家门口放石头尤其如此,“即兴表演”正是本吉为代表的一大批当代人的精神状况,连他弟其实也不例外。电影有意思在对旅团众人反应的描写,出于现代性的文明规训,面对这样一个“脆弱敏感”但又十分出格的年轻人,发火成了一种不体面与“不正确”,于是所有人只能由着巨婴性子来,也就成了当下社会的微缩景观。艾森伯格把回甘做在对所有人的同情,对兄弟情的善意上还是很温柔的,不过这角色对Roman来说太没挑战了,简直是从《继承之战》那儿过来顺手拿了个奥斯卡奖。

39分钟前
  • 贵久
  • 还行

比想象中好太多,如果不是看到有友邻好评可能不太会去看了(居然还有福田くん好贴切

41分钟前
  • NidomeAoki
  • 推荐

无聊

44分钟前
  • 梦想高飞
  • 很差

更像一种无病呻吟,感觉就是说到了表面,没说到里子。可是不愿意看男的絮絮叨叨了,说到Real Pain,这就Real了?大家还是挺善待Benji的,只能说。

47分钟前
  • 玉木大河
  • 还行

3.5

48分钟前
  • 迷宫中的站起来
  • 还行

始终觉得和人物隔着一层纱,感受不到他们的痛苦,是我的问题还是这电影的问题?

52分钟前
  • 懒羊羊很懒
  • 较差

breaking news: trauma is a thing that exists

56分钟前
  • Rosan
  • 很差

Culkin和Eisenberg都在以最拿手,或最自我的形象,切入这段关系与旅程,不喜欢的话大概会为雷同烦厌,但像我这种喜欢的,尤其是偏爱前者的,大抵会在这呈现里再度看到绵密的疼痛与破碎的脆弱,无论有没有犹太历史和家人离去,这个人在面前,就像一潭闪闪发光的深渊在招摇,在诱惑,在泣不成声。还是得说,Eisenberg是挺有才的。

57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發現Emma stone是製片人。真受不了,不喜歡過往人生也不喜歡這個。想把個人的痛苦和他想講的宏大敘事上的pain齊平,但實際上我受不了這兩個角色,不想聽他們兩個的自我沉醉個人故事,也沒有辦法像空殼的為了存在而存在的配角一樣忍受他們瘋狂的舉動。

60分钟前
  • WalrusTuTu☮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