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如果只看前半部,有画面、有意境,宁静中透出雅韵,特别是电影开始的漆盒里的水中映月真是惊艳,加之男主演深厚的歌舞伎功底,举手投足间彰显的非凡气质让电影增色不少。
只可惜这样一部佳作却在后半部落入了“一个成功的男人都要拉几个女人来垫背”的俗套,整个后半段剧情就像是用来延长电影时间的狗血戏码,逻辑混乱。
先是高丽公主被拐卖到日本,抵死不从,绝食抗议。
结果男主就跟妓院的高丽奴隶学了一些家乡菜,投喂之,高丽妹子就被驯服了!
且不说这个男的是敌国的人,而且还偷看过你洗澡啊!
就因为说了几句家乡话,做了几道家乡菜你就从了!
感情发展之迅速,妹子演技之贫乏让这一段戏显得乏善可陈。
再来就是私奔戏码,男主角晚上潜进牢房,也没有人看守,拉上高丽妹子跑了,就有一大堆的人全城搜捕。
因为老爸的出卖,男女两个就被堵在海边的小黑屋里,男主出去无意义的拿刀乱舞几下回来了,开始劝妹子殉情,因为语言不通,他们就用汉字笔谈,妹子借白居易的诗说她想死,然后男主就用日语说“我也会随你而去的”,你他喵的劝妹子死的时候用笔谈,说自己死的时候用妹子听不懂的日语,这不是明摆着欺诈吗?
果然妹子被老鼠药弄过去了,男主自己却不敢,最后悲伤自责,就冲出去了(外面的人竟然没有把他抓起来),还冲到了妓院门口,这初恋(还不确定就是了)刚被自己毒死了就本能的跑去妓院......然后他跟妓院的高丽奴隶坦白自己贪生怕死,还背出了妹子死前说过的话(一个高丽话会不到10句的人,就可以在极度悲伤的情况下,把从未听过的一句话完整的复述出来,就算主角天资聪颖,也太过刻意),高丽奴隶听到后就说出了本片最最俗套的台词:“她是叫你好好活下去啊!
”,男主随即做悲痛状在雨里面打滚,这真的不是一般的狗血,而是80年窖藏的纯正狗血啊!
最后一个败笔是男主去向师父请罪,师父就叫他放心,说妹子不值钱,都不及一个茶具,主家也没有追究。
不值钱你还让人玩命追,看人家殉情很过瘾是吧!
#影# 2013《一代茶聖千利休》《利休にたずねよ》8/10第一次去京都的時候,坐車路過待庵,沒有察覺,後來在金閣寺茶室大紅傘下吃著利休饅頭就著茶翻著旅遊介紹才發現錯過了如此一寶。
兩年後路過京都,欲上門拜訪,才知道只接受提前預約。
從此記掛在心,也從此發現利休無處不在,利休扇子,利休柵欄,利休豆腐,利休木屐等等等等。
“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利休把茶道發揚光大,滲入到日本文化的骨子裡,他已經超越了了“朽”和“榮”。
這部電影通過時空剪影重點記錄了利休一生幾大轉折點,但分割跳躍過大,故事前後調換的手法處理不佳,對利休一生完全不了解的觀眾,很容易困惑故事發生的時間和邏輯。
另外電影畢竟需要戲劇性,和茶道禪意無法融合,經常在心剛剛要沉下來的時候突然跳開,很是不適。
雖然如此,導演在藝術上的表現力把握很好,傳奇的“水中月”,場景設置和茶具細節都美得讓人窒息。
男主角海老藏側身微推茶杯的姿勢和力度不緊不慢不卑不亢,配上“利休灰”的服飾和簡樸的茶室,意境完美再現。
但是豐臣秀吉太過呱噪,醜化得過頭了,沒有他的推廣,茶道和利休都不可能有今日的地位,這樣粗暴處理他的角色實在不公。
另外對利休的刻畫也過於不食人間煙火,削弱了人物的飽滿性。
想通過儘看這部電影了解茶聖一生的,還是算了。
先去了解時代背景,特別是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各自的豐功偉績,讀讀介紹利休的故事,再來看這部電影,才會不受敘事跳躍的干擾,完完全全投入享受茶道的“和敬静寂”。
“先把水燒開,再加進茶葉,然後用適當的方式喝茶,那就是你所需要知道的一切,除此之外,茶一無所有。
”這是利休對“茶道”最高的領悟。
本來無一物,無一物中無盡藏,人生能過得如一張白紙,才是最炫彩啊……
《寻访千利休》主要是写日本的茶道。
我是看过一些不是针对于这个影片,他是针对于日本的茶道和中国的茶道的一些有趣的意见。
大概意思是说这种东西在我们平常家里随便都有,只有在特别珍稀的地方才会研究出罗里罗嗦的步骤。
很有趣的观点!
我看过的日本电影,大都给我给一种宁静的氛围。
是很缓的流水,流过我的脑海,我的心里。
这部电影很奇怪,刚开始看看不懂,但是还是把我吸进去。
落花圆月茶杯,很让我联想到中国古诗词的意境。
看到中间其实我觉得茶更像是贪欲了。
至美至欲至死。
整部电影用一个倒叙的手法,写利休去世前多少多少年。
画面非常的唯美,个人很喜欢。
人生在世会遭遇三种邪恶之火的炙烤,欲望,愤怒以及傲慢,也就是贪婪,狭隘和愚钝。
唯有美丽之物,才能让我低下头颅。
年少时惊鸿一瞥,情根深种,一起赴死却独活与世。
成茶道却与我失心。
一截指骨是痴念还是戒醒。
最后夫人未砸碎的绿罐,是悲伤还是愤恨或者是怀疑利休对自己的情义呢?
我偏向于放下,遇见太晚,可相守已长。
千利休因“美”结识了高丽,在最后告别之时,高丽写下了白居易的诗,意在表达瑾花虽仅有一日之命,但仍能感受到活在当下的喜悦。
随即写下“何须恋世带忧死”。
千利休解释道“我们太过珍惜生命,因而害怕死亡”。
随即,高丽死。
茶道大师—千利休尚存。
从千利休将丑陋的竹节化为“美”的存在,暗示了他对美的极致追求。
在片头才能说出“唯有美丽之物,才能让我低下头颅”。
高丽死后,千利休以茶道载物载人。
在电影开篇中,他将明月与水与盘相映成趣,博得了大人的欢心,也奠定了自己的美学观念,并从一而终。
可以与之呼应的是,他随后在妻子面前将灯影、鸟、画相映,博得了她的欢心。
这些细节中,体现了千利休对万物之美的充分觉知。
他曾言“美让万物充满了生命力,同时也是危险的。
”,仿佛隐喻了自己的结局,同时也为高丽的出现有所铺垫。
千利休曾对弟子言“要说茶道的知识没有人比得上你,但至诚的心意才是茶道最可贵的地方。
”他怀揣着一颗至诚的心去面对世间的冰霜,当刀刃笔直地穿过他的身体,最终完成了对“美”的承诺。
电影上映于2013年,画面中大量出现了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开篇中提到的赵昌之作以及带肩茶罐,大人为此可投掷“千金”。
为此不难以联想到“它们”在国内的遭遇,反问自己我们做了什么?
电影中所展示的茶道文化,其中不乏对物的尊重、赞美以及传承。
让我想到柳宗悦所写的《物与美》,文中写道:“人工追求复杂,自然崇尚单纯。
作为是对自然的怀疑,无心是对自然的信仰。
单纯并非匮乏,而是一种深度、一种力度。
繁杂也并非丰茂,只是一种贫瘠、一种羸弱。
”。
后文又言:“就如同水随着器皿之形的变化而变化一样,器皿之形会随着心的变化而变化。
”。
从对电影的观看以及产生的知识联结,都会让人联想到老子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这种不自觉体现了老庄学说对东方思想的影响之深远。
而日本在传承中注入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考工记》有言:”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
”四者相融合,相制约,电影中对茶碗的执着是一显影。
因有售卖日本中古器物的经历,在接触中发现它们的形制虽各有不一,却能感受到日本文化的统一,它的魅力会让你能很快的区别器物的产地。
在电影的后半段,另一茶道大师解释了何谓“利休”。
利,锋利尖锐之刀,休,休养生息。
即所谓“韬光养晦”。
并且预判了利休的命运。
他言“人生在世会遇到三种邪恶之火的炙烤,欲望、愤怒、傲慢,也就是贪婪、狭隘和愚钝。
”,利休最终被它们所吞噬。
或许像他电影中所说的那样“寻找你内心的宁静,将你的重重负担一并放下吧。
”,他的死亡于他也是一种解脱。
利休一生尚未踏足污泥之地,却深陷泥沼,“无为而有所为”成了别人的眼中钉。
电影最后,秀吉听闻千利休的死讯,放声大笑后眼里闪着泪光,于他不知是解决利休后独占高位的喜悦还是想起在茶室时所引起的悲伤。
【造就美物之能】丰臣秀吉是何时出现的?
其实早已出现。
在引子之中,那个与一代茶人对峙的权力主宰,在正片开始那个在街边自得其乐哼哼唱唱的织田家臣,就是丰臣秀吉。
他更出现在,当宗易化现水月幻景之后,那个凑上来的家臣,露出无比惊讶表情。
略知日本历史,便不会不知道丰臣秀吉的名字,结束日本战国,一统天下之人。
但他却出身连姓都不能有的底层,幼年时候叫做日吉丸,成为了信长的武士之后叫做滕吉郞。
据说因为自幼生活艰辛,所以身材很是矮小且容貌委琐,被称为猴子。
传闻他之所以获得信长赏识,是因为他在为信长提草鞋的时候,将草鞋在怀里捂热了,大获信长的好感。
丰臣秀吉喜爱茶花,在15世纪的日本,曾下令在京都各处多种茶花。
宗易不取阁中之花,却选择了流水石臼之中的一朵茶花,就是对应了舍织田信长而取丰臣秀吉。
信长出身高贵,一如阁中之瓶花,而丰臣秀吉出身卑微,正合水边臼内的物象。
由此观之,其中缘故,或许就有瓶花已经成形,而野花无样容易包裹的缘故吧!
一朵茶花从藏于怀中,成为了过渡到下一个情节的线索。
我曾看见有影评说本片被生硬劈分成段,是导演的失败,其实看明白了才知道,这是导演的用意,内中藏着无数的表达。
再来已是千利休切腹前十二年,片中出现的是两位葡萄牙传教士,抱怨着日本的茶道。
问题首先是来自于那极不合脚,为了进入茶室需要更换草鞋。
草鞋是入茶室的规矩,西方之人并不习惯,但镜头一转,却是丰臣秀吉着一双草鞋,仍旧哼歌自乐,无不安然。
当然此时的丰臣秀吉,还是织田的家臣滕吉郞。
他与传教士的对话透露一个信息。
信长正合西方势力有所接触,因为两位传教士带着西方极具价值之物,前来取悦织田信长。
传教士视茶室如鸭棚,茶室之中的一切毫无价值,甚至认为喝茶的日本人都是头脑有问题,是愚蠢。
这是西方文化的自狭之处,难以理解另一种文明,也是典型的西方式的傲慢和自大。
说明他们对于信长并非真的认可,只是想要在信长的支持之下,实现自己的目的。
在此之前滕吉郞所谓的论得天下者定是我家大人,若能取悦他便可无惧一切。
一茶过后,信长以一茶罐发问,价值几何?
作为怀抱于国的人,在西方人面前自然不只是问茶罐,而是要确定自己在他们眼中的价值。
一如之前自称带来西方最具价值之物,传教士也坦诚表示此小壶在他们眼中并不值钱,没有人会愿意为此付出高价。
不是完全没有价值,只是没有高价,这是做交易的谈法。
信长自笑名贵之物、竟无人欣赏,是西人不识得他是个英雄,转而将话头抛给了一侧的宗易。
这里就清晰无比地体现了宗易的角色,是茶室之中的一等谋臣。
一个小小茶罐,究竟有什么样的价值?
与其说这是传教士的问题,不如说这是宗易的问题。
因为所谈论的茶罐将因人而不同。
织田信长在谈茶罐是谈他自己,传教士也所谈也是一样,只是不能相信信长真的能够统一日本。
他们的相信需要对方来证明,这就是交易。
但宗易的回答却是:“那朵花蕾,您觉得如何?
”是传教士在库房之中看见的竹筒之中的茶花,对应的是此前传教士与滕吉郞的相见相谈。
宗易称之为生命的萌芽,之后却突然话锋一转,再次提及一杯茶让人心情愉悦。
别忘了,宗易此前说过,茶,是合乎心意的。
那么怎样的一杯茶才能让传教士心情愉悦呢?
当然是要合乎他们的目的。
信长是一代英主,自有主见,已是成型的瓶中之花,配合困难。
但是那一朵花蕾却还在生命的开始阶段,意味着未来的无限可能。
只是“唯有独具慧眼者,才能发现此物的价值。
”这一段情节为,信长和传教士谋求合作,为了凸显自身的价值。
信长带了传教士进入茶室,让宗易进行说服。
不料宗易却另举出了一个能让库房的土墙都能生辉的人,竟是信长的部下滕吉郞。
因为宗易已经敏锐地捕捉到传教士对这一朵茶花的另眼看待。
宗易的逻辑应该是,有如此部下的人,自然是将来征服天下的人。
但信长却警觉到这一朵茶花的志向,是无限绽放的生命的力量,对自己的威胁。
所以马上追问了一句,发现的价值,将由谁来决定,是不是由他?
自信之人是不会询问主宰之权的,因为他们会将权柄牢牢紧握。
但信长如此之问,暗含的意味是,他从宗易的判断之中感受到了来自滕吉郞威胁。
出口询问,是试探!
他是否还能够掌控滕吉郞!
宗易的回答是,出乎意料:“美,由鄙人来决定。
”惊动茶室外滕吉郞抬头!
“鄙人所挑选的珍品,能够孕育传奇!
”此言出口,宗易目光如虎。
什么是他所挑选的珍品,当然不是茶具,而是人物。
信长有识人之能能欣赏他,他也一样,能够发现滕吉郞!
日后当滕吉郞成为了丰臣秀吉,正是他所挑选的珍品,孕育了日本的战国传奇!
此时信长不由失笑“这家伙,是个相当坏的人呢!
在我左右又添欲夺天下之人了。
”是在左右而不是身边,因为是有两个人。
信长说完之后,转身叫名:“是吧,滕吉郞!
”滕吉郞开门相见。
信长让传教士将贡品带回,看来是他拒绝了与传教士的合作。
实际上的情况是真正得到传教士的助力的人,是滕吉郞!
历史上,丰臣秀吉和织田信长一样,曾对西方天主教刻意怀柔示好,只是到了丰臣秀吉掌权之后,突然发布了驱逐天主教的政令。
这一态度转变,世人不解,史上称迷。
但说穿了又何其简单,不过是利用完了而已。
真正和传教士有所联系的是宗易,因为第一个传教士对第二个传教士说,那个男人会改变你的看法。
而在茶室之中,所发生的一切,正是宗易所主导着每一分的变化。
这是一段完全是属于电影语言的情节,一定不是真实的历史片段,却是电影可以编织的讲现实关系讲清楚的表达,是高明的手段!
电影是象征和比喻的艺术,从某种角度而言,象征和比喻才是艺术,只会写实,便失去了空灵变化的趣味,俗不可耐。
而同时象征和比喻也是另一种层面的欺骗,影片如此欺骗着观众,宗易本人何尝又不是如此,是布局弄幻的高手,拨动人心!
此前织田信长挑选美物之时,等候已久的人询问宗易如何姗姗来迟。
原本一路小跑而来在不远处才缓下脚步的宗易却淡然道,还早了一些。
既然还早,此前何必匆匆,这是他展现给世人的样子,因为他是堺之三茶人。
但既名为茶人,为什么呈现给信长的美物,却与茶无关?
因为他知道信长需要的是什么,能够做出合乎心意的事情。
这不是道,而是术!
明白了织田信长如何起了猜忌,才能明白下一个情节,为什么丰臣秀吉大人会愁眉苦脸的前往千利休的茶室。
值得注意的是两点,第一是原本的滕吉郞已经成了秀吉大人。
第二点是当秀吉走在进入茶室小径的时候,突然听闻了一阵鸟叫,明显是两只鸟的叫声,抬头查看,却看不见有鸟的踪影。
名字的变化,是身份地位的变化。
看不见的鸟来处,那是因为这两只鸟源自开始的烛火光影,来自宗易的那一句,为吾妻者,非您莫属。
当时他选择的茶花,此刻正自投门而来。
隐喻早已埋下,却到现在才传出动静。
所以秀吉来到门前,树后转出宗易,原来是早已等候。
在物之初,便已经能够看见物之壮,这就是先知。
世人所谓的先知,往往以为是能知未来,其实真正的先知,不过是能先觉罢了。
其心入微而后入妙,能觉人所不能觉之纤细,便是先知。
弟子口中交代了秀吉恐有斩首之过,这是信长起了杀机。
弟子之言被宗恩制止,称言多必失,说明相会是密事,不可外宣。
秀吉区区一个家臣,起自卑微,以日本注重出身的社会,竟然会让胸襟广阔信长动了杀念,其中原因可想而知。
秀吉声称为茶而来,但是宗易却待之以粥。
人在虚弱的时候,不需要茶。
因为茶是假相,而粥是实际的果腹之助。
粥后有一杯茶,宗易说让他好好品尝生命的喜悦。
一杯茶,能够品尝的生命的喜悦是什么?
此前说花蕾是生命的萌芽,唯有绽放才是生命的喜悦。
信长口中的无限的生命力量正是要在此时绽放出来。
秀吉进入茶室的第一句话是说临死之前,因此地备受推崇,所以前来尝试。
若真的是说茶,何必临死之前才来尝试,平日机会甚多。
人到生死关头,想要尝试的,很自然的应该是求生吧!
何况是秀吉这样的出身,求生之本能会让他不择手段。
强调临死之前,意味颇深,表示此前并不是没有这样的想法,只是时机不至,没有让他有足够的居心。
说到生死,表示没有退路,也表示决心已定。
由此便知秀吉来求的不是一杯茶,而是一个生机。
求人有道。
今天的人难以求人,往往开口便错,一不留心便成了用情感要挟、利益诱惑,甚为地下。
看秀吉求人,就知道此人非凡,也明白了为什么他能被宗易视为珍宝。
本来求人,却说试茶,更绝口不提一字自己的处境,却说了一段自己小时候的生活。
这不是闲话,而是示弱,真情流露。
让人不禁心生悲悯。
世上的人都会觉得孩童无辜,却很少可怜成年人。
所以真正的示弱,不是一味自贬,而是让人看见自己的可爱之处、值得呵护珍惜之处。
这才能策动人的善念,策动人心。
读古书看见处绝境的人往往装疯称病示弱,得以脱身,如孙膑装疯、刘邦示弱、司马懿装病、几成惯例。
因为疯子行为之中有自毁,弱者如尘埃渺小而被轻视。
毁坏了的东西,往往让人心生悲戚。
如颓坏了的屋子,破碎了的花瓶,容易让人心生怜惜,是一样的道理。
这个世上的人,都活在他人的悲悯之中,因恻隐而得活。
看见毁坏,心生恻隐,这是获得活路。
当然这也要看对象,往往要是对高贵者、上位者,因为他们往往没有经历太多残酷,享受优渥,心不残忍。
要是面对自下而起之辈,心意决绝,就未必有那么好的效果了。
比如宋江也装疯,却被小官吏打到熬不住为止,只好认了。
这应该算是秀吉和宗易第一次交锋,秀吉遂了心愿,宗易亲口答应会去为秀吉说情。
表面看容易让人误会是宗易要去信长面前为秀吉说情,但细思信长要杀秀吉的原因,真的是可以说情而解决吗?
生死之事,当以生死之决,那么要救下秀吉这一条命的,如果不是一次求情,又会是什么呢?
一碗粥,一杯茶,粥前茶后,影片都给出两个画面,是茶室之中一副墨迹,是个闲字。
导演精细,不会浪费镜头,如此重复,必有深意。
从茶室而言,似乎是宗易给出的茶境,让秀吉暂忘烦恼,体会当下之心。
一个闲字,能治烦恼。
而秀吉的烦恼来自信长,能治信长的闲字是什么?
影片的下一个情节,是宗易来到了一处作坊,找到了一位正在做泥塑的老匠人。
宗易恭谨上前,语态谦卑,自称茶人,想要让老匠人帮助烧制茶碗。
老人诧异反问,让老夫这样一个制瓦作泥的匠人吗?
制瓦作泥,如何能够烧制茶碗?
宗易不答,却拿出了怀中的图纸,原来他早有准备,有了详尽的方案!
这里不妨插入一段,据说影片拍摄所用场景,都是日本国宝级建筑物之中实地拍摄,其中所用的茶碗,皆是当时真品,影片之中出现了包括千利休本人使用过的黑乐茶碗等珍贵名器,是日本茶道家族的协助。
而演员在接受饰演邀请之后,准备工作长达一年,不仅学习了各种茶道、历史,乃至还购买了利休传世茶器,力求感应人物。
而在真实的历史之上,千利休的确也在日本天正初念,找到陶工长次郎,由利休设计,长次郎烧造,创造乐烧茶碗。
茶碗主要是黑、赤二色,这一点可能是因为日本笃信佛教影响有关,佛门《四分律》规定,僧徒的食钵只能使用黑色和红色,与此相合。
言归正传,宗易除了拿出方案之外,还说出了自己的要求,是要烧制一只不是摆设的茶碗。
若是摆设之物,便是闲物。
不是摆设之物,便要起用,岂能闲置。
既名茶碗,便应该是盛茶而用,世上岂有闲置的茶碗?
难道说,宗易的意思是,在他的审美之中,见自己所在时代的一切茶碗,都不符合他的茶道理念,所以索性要自己动手,亲自创造吗?
影片在此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给出了一个消失的身影。
借用宗恩的口中叙述,每当木槿花开的时候,宗易总会不知去向。
这时候的镜头给出,是一片汹涌的大海,远处一座破败小屋,宗恩来到屋前站定远望。
从这样的镜头语言来看,她是知道宗易去了哪儿的,只是不知道小屋之中的情形罢了!
影片至此,似入幽幻!
(更多影评,请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打破一担砂锅!
谢谢!
)
当原本幸福安定,安定祥和的生活被突如其来的不可抗力打破时,我们才发现,原来不得不需要与世隔离的时候,我们其实不懂得如何独处:可能很难摆脱焦虑和抑郁情绪,也无法找到事物,激发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明明难得多出了大把时间,想要心如止水,沉浸其中,不受干扰地继续坚定做自己该做的,想做的,喜欢的事情,却无法沉静下来。
能在一片嘈杂和焦虑中镇定清醒,做出自己坚定的判断,坚守初心不被带节奏,保证自己的心平气和,是一件多不容易的事。
所以我静静沏了一壶茶,默默打开了一部相当冷门的审美入门电影——《寻访千利休》
(一)千利休——颠覆日本茶道的大师,更是最懂生活之美的大家。
千利休(1522-1591),对不爱好茶艺,不关心日本文化的人来说,太陌生。
他生于日本堺市,是日本茶道的"鼻祖"和集大成者,时人把他与今井宗久、津田宗及合称为"天下三宗匠"。
他的"和、敬、清、寂"的茶道思想对日本茶道发展的影响极其深远 。
千利休幼年开始学习茶道,18岁拜珠光的再传弟子,武野绍鸥为师。
在千利休之前,日本的茶道如珠光茶道,内容和形式传承自中国的明显印记——器物崇尚“唐物”,讲究精巧奢华;理念也深受中国禅宗思想影响。
千利休的老师绍鸥把连歌道这一日本民族传统艺术引入茶道,完成了茶道的民族化。
而千利休在绍鸥的悉心培养中,完成了对日本茶道的全面革新。
《寻访千利休》这部长达两个小时的日本电影,虽不能将一个大师的生平淋漓尽致地全面展示,因为这不是冗长严肃的纪录片;但它巧妙地利用电影这个艺术手段,兼具日系治愈慢电影的特点,用舒缓的节奏,唯美的画面,言简意赅又形象丰富地展现了千利休核心思想。
1.和——如何让浮躁的心慢慢“心平气和”?
真实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地位悬殊,恩怨情仇,可是茶的世界里,平等很重要。
人与环境之间的“和”——儿子将庭院打扫得一尘不染,千利休却轻轻地摇晃树木,让些许落叶留在地面。
他轻轻地告诉孩子,“打扫庭院,不止是清洁,还要有美和自然。
”人与器物之间的“和”——千利休的茶艺的高明,从不在昂贵或繁复,而是因地制宜的巧妙匠心,细致观察感受,为对方量身定制的同理心。
将月亮的倒影投入盛放茶水的器物中,完成浑然天成的美好图画;
在屋顶架起盛放的樱花树枝,身处茶室品尝,却如同在樱花树下休憩,感受落樱缤纷。
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千利休的茶室,不仅不富丽堂皇,而且入口特意修建得窄小,任何拜访之人,不论身份高贵低贱,都需要躬身进入——而他,只向美好的事物低下头。
千利休和我们身处同样的世界,却总能发现平淡生活中的简单又极致的美。
2.敬——生命始终需要敬畏心。
电影里,丰臣秀吉命千利休插花,却只给了他一支梅花,一个盛满水的铜盘。
他巧妙地摘净所有花瓣,散落在水面,将枯枝横陈与铜盘边缘。
最具有生命力的美,要被欣赏;当被充分利用过后的,也是应该被尊重的美。
这大概是启蒙的爱物思想“日用即道”吧。
这个敬,依然体现在方方面面的关系中。
尊重自己选择茶艺这个职业,尊重每一位客人,珍爱每一个或普通或珍贵的器物。
日式茶道所保留的仪式感,远胜于现在的我们。
表演会有上千道步骤,长则8小时,短则3小时。
那么多复杂繁琐的过程,有条不紊,充分感受到了对器物对自然的重视,对自我对客人的尊敬。
物尽其用,懂得感恩。
3.清——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千利休与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两位权力者的相遇,是他生命中的一大转折。
千利休让茶道升华成一门不依附于昂贵的美。
他晚年技能臻于极致,反而越趋于古拙稚朴,比起早先物尽其用的极简思想,对身外之物的淡然更甚。
而当权者丰臣秀吉因为曾经出身低贱,所以内心的自卑使得他喜欢用奢华铺装来提升成就感与满足感,他近乎贪婪的追求名贵茶具,对地位、财富、人生享受都充满无止境的欲望。
这两种极端就容易引起权力者的不满,又因为千利休的盛名在外,隐然有压倒秀吉之势,也让秀吉越来越生忌念,甚至动了杀心。
最终为了守护心中的信念,带着禅者大家的高洁风范,他毫无畏惧拔刀切腹。
茶道中的清,不单是茶道场所的清洁,更是指像千利休这样的茶道师言行举止的自我净化,维持内心的洁净。
4.寂——安静也是一种无言的力量。
日本美学文化中独有的“侘寂之美”,无声胜有声,留白意蕴绵长,有限事物中感受无限之美。
电影通篇,千利休都是温和而安静的。
喜欢他与妻子浪漫的互动:最简单的纸,在这个心思玲珑的男人手里,就变成了无声动人的情话。
将用完却仍盛放的花朵,细心收在手帕,藏在衣服里,给打理衣物的妻子一份惊喜——这份用心与体贴,胜却甜言蜜语无数。
(二)茶道的心境禅意,可以反推身边的人事物,让你重拾对生活的热爱电影结束很久,伴着余茶,回味无穷。
我也终于理解了,为什么不算知名的千利休,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级的文化名人。
茶道本身就是融会了饮食、园艺、建筑、花木、书画、雕刻、 陶器、漆器、竹器、礼仪、缝纫等诸方面的综合文化技艺,千利休对茶道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和完善,也让茶道,花道,怀石料理均在“和,敬,清,寂”基本精神下发展出自身的日式美学,更逐渐成为了日本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代表。
茶的起源在中国,毋庸置疑。
数千年来,时代更迭、社会变迁,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它始终占据生活的一席之地,没有像其他传统文化和事物一样,封存在历史和回忆里。
可以不懂茶,不精通茶道,但完全可以利用这美好的事物,用这种信念和仪式感,重拾对生活的热爱。
1.学习茶的包容性:茶的几大特点都耳熟能详:可雅可俗,可简可繁,可饮可食、可浓可淡,可宾可主、可有可无,可入药可消遣,可随意可坚持。
人生又何尝不能随遇而安,因地制宜,更机智更快乐更灵活地生活?
2.仪式感和美好,不见得很昂贵,但用心不能省。
茶叶不分贵贱,自然健康,适口为佳;有不少地方性、知名度与价格相对便宜的茶,依然可以感受到土壤、阳光和水所赋予它的自然风味。
茶具因材质,工艺,设计,各有不同,符合眼缘,满足基本功用,上手即可。
经常和正确地使用它,用茶养它,日积月累,自然有属于你自己和时光共同的痕迹。
所有美好的事物,珍贵但不见得是不易得的奢侈品。
看看千利休创造的美,都是被我们忽视和舍弃的平凡日常。
3.外界重要,但自己的心态更重要。
茶艺里人的因素,也很重要。
茶因产地、季节、气候、采摘部位、制茶师父等因素,而风格迥异,但泡茶人的不同,泡法的不同,每道茶汤的不同,品茶人的不同,心境的不同,茶的风味,都会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可能性——就是很神奇的妙不可言的缘分。
面对外界一切不可抗力,求而不得的遗憾,无可奈何的苦难,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
4.珍惜和敬重——学会找出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人事物。
茶道艺术中提出的“一期一会”——人与人的相遇视为一生只有一次,珍惜此次机会,主人用心待客,将心意完全诠释在行为上,客人则全心全意感受到主人心意。
什么叫“怀石料理”——怀着热切而感怀的心来烹饪,表达对食材的敬重。
菜品一道一道呈现于客人面前,细嚼慢咽,感受食材在最佳状态下的滋味。
朴实略带拙的器皿,一切都只为食材服务,不喧宾夺主。
(三)发现生活的美,才能更好地继续前行《茶之路》中何健先生的对茶与茶者的总结,用来形容千利休和日本茶道,也非常贴切——文化是不同的,但美是相通的:茶身清——显天地山川之气茶性俭——宜精行俭德之人茶灵虚——竟诸般艺事之功现今社会,信息爆炸,物理距离拉近,但人情淡漠,焦虑,急功近利,马不停蹄,恨不得一切都能短平快地完成。
忽略了过程的享受,只想追求结果。
事情越来越多,纪念越来越少;生存越来越多,生活越来越少;记忆越来越多,回忆越来越少。
自我越来越多,沟通越来越少。
人生匆匆忙忙赶到终点,就可以了吗?
我们,应该是好好享受完这一生,而不是仅仅“快速完成”。
何况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我们都是在苦中作乐,大家不都抗得很好吗?
我们需要不断去寻找生活的平凡之美,就像沉浸茶其中,借最简单的方式,连接人与人的关系,思考人与物的关系,感受人与自然的亲近,于尘世喧嚣中,创造一个与自己独处和对话的空间,修身养性,心平气和。
我们需要通过对外界所有挫折灾难的真实感知,澄清自己,内敛自己,过滤并有效地运用信息,充实我们对应这个瞬息万变时代的能量。
作者:小冒,热爱阅读,用刻意练习写出多平台10w+的野生写作者。
立志通过写作改变人生,坚持工作、娱乐、阅读、写作和自我提升五不误。
只想写有思考的书评影视剧评的娱乐生活杂博。
4.5分寥寥几个汉字可以让两个异国人心意相通,这个场景让我想到了“大同世界”。
相对于有的国家想努力和中华文化划清界限而又没办法完全自创出一套文化体系的行为,肯拍出这样的桥段我觉得导演的格局是够的。
其次整部电影的镜头和叙事方式我都很喜欢。
评判起来简单,比比划划可以千人千面,创作到受到相关专业人的认同是难得。
爱情最美的样子,有时会想,对于爱情,肯为一个人付出生命,是爱到什么程度。
相必心底的幸福感是不可描述的。
很可惜,至今没体验过。
接下来这段话和电影里的人物无关,我承认任何民族都有很优秀的人,只是看到这个题材引申出了一点碎碎念。
坦白说,日本是真的把中国式或者说东方式的美玩得很极致,可惜美则美矣,更多的学的是表面,或许可以说我不了解日本的文化,但至少在很多方面来说,形式大于内容。
说肤浅这个词有点不合适,毕竟美学的深度可以用一辈子时间去研究深入。
但是单纯的美多少寡淡或者浮华了些,就像日式礼仪,在中国的基础上形成他们的,流于表面,懂小礼无大义,作为一个国家或者民族文化来说,小气了些。
如果日本人把中国的思想也深入到极致,那我真的会害怕,同时也会觉得可惜。
多年以来,依靠自己不断提升的美学修养混饭吃,到目前来说应该是中止?
嗯,毕竟闲了一两年,因为对现阶段的我来说,以前我只追求美,各种美,而且要深入深刻,要培养锻炼高级审美。
可是有那么一个瞬间,我有点厌倦,厌倦去审视一个茶壶的美,一朵花的美,拘泥于一草一木带来的欣喜,用拘泥这个词明显是贬义。
后边我想学国学,我想进入那些圣贤的世界里看一看,可是走马观花一圈下来,我浅薄的思想告诉我,欣赏一草一木并不妨碍人生高度。
这其实会引申出更深奥的问题,什么样的人生是有高度的。
这样写下去一晚上也写不完。
但结论就是我可以继续以前的习惯,去认真观察一滴露水,一只蚂蚁,月亮的轨迹,一颗星星。
这是内观的过程,也是自我清理的过程。
這樣一部電影,卻有這樣一副難看的海報,這讓我恨不能理解。
===================================私は美を決める。
似乎聖誕節去看這樣一部電影都些不太合適,怎麼說都應該看快要下檔的《清須會議》 不是么。
對利休的歷史略知一二的人也知道這部影片不可能是個HE,所以我抱怨了一路不該站在聖誕節看。
我看完後執意認為,利休並非在年輕氣盛時愛上了一位自高麗而來的美麗女子,而是愛上了姣好面容下那一顆能水滴石穿的強大心臟,又或者說,只是愛上了“美”。
所以在正好的時候遇見了正好的人,而這位如白色木槿花一般的女子也在正好的時刻也如木槿花一般凋零了。
之所以說利休並非以男人的身份愛上了作為女人的高麗女子,是因為他最後將女子的指甲拔下來永久保留這一行為。
我突然想到他將師傅武野紹鴎的花瓶削去一塊的舉動,認為這似乎是異曲同工。
那時屬於千利休的美正在逐漸形成,而被他念了一輩子的女子的死,又正好成為某種契機合理地促成了他後來對美的完整的理解。
電影中木槿花是出鏡最多的花,這種花期短到不吉利的花也成為整部電影美意識的一個側面,將人世短暫的繁華與絢爛表現得淋漓盡致。
浮躁如我的人,看這部節奏緩慢的電影,卻不會覺得焦躁,反而可以沉下心來領略利休獨特的詫び茶、而從而感受日本所謂的わび·さび的美意識,在我看來這是一部無比精美的電影。
OST自不用說,畫面也精美無比,這部電影用了許多仰角拍攝,我印象最深的卻是,對利休的手,高麗女的手,以及宗恩的手的長時間特寫,每一個畫面都美得讓人沉溺其中。
這雙手可以泡出舉世無雙的茶,可以握住愛人的手,也可以結束自己的生命。
暫不說電影,就說這種對究極美擁有如斯執念的人,最終也會死在美之下,因為這種人的美,可以殺人,也可以殺死自己。
值得稱讚的是這部電影得到了表千家・裏千家・武者小路千家的協助,並且所有的茶具都是真東西,利休使用的黒楽茶碗,赤楽茶碗,井戸茶碗,熊川茶碗全部都是當時流傳下來的東西,能做到這一點也可以看出這部電影的誠意。
而關於演員,ebi醬的一舉手一投足,讓我不得不感歎這果然是憑藉歌舞伎演員的質素才能完美呈現的畫面呀。
而傳聞原作者在寫這本書的時候,心中就是想著ebi醬而寫出的這本小說。
再說中谷美紀,我常常能在電視上看到伊藤園的那個「お〜いお茶」的CM,算是廣告的本色演出了(笑)。
而最好笑的是中谷在《清須會議》中出演的是北政所(這次的北政所是檀麗),我和朋友笑稱,難怪最後豐臣秀吉要逼死利休了,因為老婆在另一部戲里被搶了啊。
讓人十分出戲的還有伊勢谷友介,在《清須會議》里出演的是信長的弟弟信包,而在這部戲里出演信長,在今年早些時候播出的《女信長》里出演了秀吉,這讓早就認定他應該出演織田家各種人物的我覺得,演秀吉的話,畫風有點不對啊(笑)這是一部十分有誠意的電影,畫面十分精美,雖然我有時覺得故事情節不夠豐滿,但已經是足夠好的一部影片了,所以給了五顆星。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清須會議》,他們兩部一起上映簡直就是一動一靜相得益彰,而兩部電影演員也有重合,這一定是約好了的!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日式的美和道,总有些忧伤。
感情线有些牵强了,可能我不喜欢痛苦的浪漫。
如果这一切仅仅是殉情PTSD,那格局小了。
无论姑娘说了什么,最后怂了的就是渣男;从胭脂扣到太宰治,老戏码了。
这一点终归还是女人比较伟大。
还有丰臣秀吉,小米粥白喝了。
暴发户糟践文化人这种剧情,真是不分时间地点。
金毛儿寺老主持说得没错儿,就是low。
(字数补丁紫薯布丁字数补丁紫薯布丁字数补丁紫薯布丁字数补丁紫薯布丁字数补丁紫薯布丁字数补丁紫薯布丁字数补丁紫薯布丁字数补丁紫薯布丁字数补丁紫薯布丁字数补丁紫薯布丁字数补丁紫薯布丁字数补丁紫薯布丁字数补丁紫薯布丁字数补丁紫薯布丁字数补丁紫薯布丁字数补丁紫薯布丁字数补丁紫薯布丁字数补丁紫薯布丁字数补丁紫薯布丁字数补丁紫薯布丁字数补丁紫薯布丁字数补丁紫薯布丁字数补丁紫薯布丁字数补丁紫薯布丁字数补丁紫薯布丁字数补丁紫薯布丁字数补丁紫薯布丁字数补丁紫薯布丁字数补丁紫薯布丁字数补丁紫薯布丁)
1. 为什么说利休的茶道是最高级的款待?
当丰臣秀吉还是羽臣秀吉的时候,某日他心情抑郁,走进茶室,千利休为他端上一只加盖碗,秀吉打开盖子,看到的是一小碗冰凉的小米粥,他感到很疑惑,这时,利休从袖袋掏出一个纸包,递给秀吉,便起身走了,秀吉打开一看,是一只梅子,顿时他就哭了。
他咬了一口梅子,然后把它放进米粥中,大口喝完了,一边喝一边哭泣。
为什么他会这样痛哭?
他吃完粥,边擦眼泪边向利休倾吐心声,这碗简单的小米凉粥配酸梅,让他想起自己儿时,家中虽然贫穷,但是可以悠闲自在的生活,可以枕在母亲的膝头,安心睡觉,无需烦扰。
而现如今,重重负担压在肩头,疲惫不堪却不敢懈怠。
说话间,利休已经洗净茶碗,打好一碗质朴的茶,送到秀吉面前,告诉他说:那么现在,就寻找内心的宁静,放下负担,好好品味生命的喜悦吧。
秀吉转头看向简陋狭小的茶室墙壁上挂着的一幅卷轴,上书一个“閑”字,顿时恍然大悟。
2. 为什么利休要修建“待庵”?
秀吉准备一举攻下柴田,使整个日本都收入囊中,此时利休提议修建“待庵”,秀吉听罢,决定冬日再攻柴田,最终获得了胜利,利休此举的目的何在?
3. 为什么利休要建黄金茶室?
秀吉被封为关白,准备修建一间黄金茶室,向天皇奉茶,以显示自己才是天下真正的主,利休帮助他达成了这样的愿望,为什么他要修建黄金茶室?
利休的高徒山上宗二与利休的辩论,宗二认为利休的创作太矛盾了,“黄金茶室和您的侘茶完全不同。
我无法认同您远离侘茶的道路。
”他无法理解利休同时进行侘茶和黄金茶室的创作。
但利休反驳:“黄金茶室有不可思议的美,坐在里面仿佛有着无限之感。
”“我无法把两者(黄金茶室与侘茶)分开对待。
”利休的美学思考是什么?
4. 秀吉和利休的矛盾激化利休作为一介茶人,他高尚的茶品使整个国家都为之倾倒,引起秀吉的嫉妒,他害怕民心所向,利休夺权。
秀吉出生卑微,他从头至尾,其实都是自卑的。
秀吉羞辱利休爱徒,利休没能保护这个能与自己坐而论道、内心单纯的徒弟,眼睁睁看着他死在了自己的面前。
大德寺门前曾设千利休像,触怒秀吉,秀吉给他安插罪名——高价贩卖茶具、不愿意嫁女儿给秀吉,将利休像放火焚毁。
秀吉要求娶利休独独女为妾,利休不肯,大概是知道父亲如今处境艰难,不想家人为难,女儿最终选择自杀。
利休的初恋是一名高丽女子,她死前将自己珍藏的一个绿色袖珍香炉送给利休,利休将女子的一节指骨放入香炉里,并视之如命,秀吉却要夺走他最后珍视的东西。
大德寺住持说:人生在世,会遭遇三种邪恶之火的烤炙——欲望、愤怒以及傲慢,它们让人贪婪、狭隘和愚钝。
利休终于在一个雾霭茫茫的清晨死去,秀吉仰天大笑,眼里却显然泛着泪光。
虽然拍得很程序化,为了前半的镜头还是值得一看。“能让我低头的只有美”(人)
何须恋世常忧死。只是前后太割裂。
市川只有脸能看,演技真是不忍直视。一星给摄影。看完只想大吼一声“千利休你到底在装什么X?!”
何须恋世常忧死。一代茶人千利休,电影着眼于爱情政治与茶道。日本的茶道、高丽的木槿花、大唐的茶器,一脉传承演变。利休利休,藏掖利器,东方美学与哲学就在此吧。
霓虹国和高丽国的交流用的白居易的诗。美是一种追求 是永恒的
2.5,後段閃回是敗筆,2014.04.17@光點
对于美的敏锐的交代仍显单薄,时间线倒叙流水账。关于静物的执念本已渐入佳境,小提琴伴奏顿时破碎了整体语境。
生命和自由 你会选择哪个?
解释牵强。
表演干涩
中谷美纪最后欲要摔茶罐的戏简直了
画面和配乐还行,但故事无力到不行,知道的是在看电影,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在放PPT呢。
以为是一代茶人宗师的传记,结果是编剧yy的爱情故事。不过取景构图、氛围营造大爱,很日式。
挂着茶道的幌子,
过于浮夸想要展示大师所代表的日本茶道之美,其中穿插的脸谱化政治人物秀吉,和初恋时一起私奔的高丽公主,都明显有衬托和解释的意味。整体较躁,没有静的意蕴,唯有台词在不断渲染所谓“静美”。
【观影史241004】
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生去死来都是幻,幻人哀乐系何情。
好像不是一个人,至少不如秀吉像个人。电影不如上次看的编剧写的书更全面,书里秀吉有很多可爱之处,更能让人理解。
这个电影到底有多扯你知道吗!
对美极致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