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Hikari,Radiance

主演:永濑正敏,水崎绫女,藤龙也,神野三铃,小市慢太郎,早织,大塚千弘,大西信满,堀内正美,白川和子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7

 剧照

光 剧照 NO.1光 剧照 NO.2光 剧照 NO.3光 剧照 NO.4光 剧照 NO.5光 剧照 NO.6光 剧照 NO.13光 剧照 NO.14光 剧照 NO.15光 剧照 NO.16光 剧照 NO.17光 剧照 NO.18光 剧照 NO.19光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尾崎美佐子(水崎绫女 饰)从事着一份特殊的职业,她的工作是将电影画面转化成文字写下来,再录制成音轨,为的是能让双目失明的盲人们亦能享受电影带给他们的无限想象和乐趣。近日里,美佐子的工作遭遇了瓶颈期,她所撰写的解说始终无法获得盲人观众的认可,更有一位名叫中森雅哉(永濑正敏 饰)的摄影师,不断的向她抛出尖锐的问题。 实际上,中森并不是完全看不见,只是他的视力一天一天的减退着,坠入黑暗只是时间的问题。工作之余,美佐子来到中森家中拜访,发现了中森隐藏至深的温柔和脆弱的一面,两个同样陷入了困境之中的人,在摩擦和碰撞之中渐渐产生了火花。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荡寇猛犸敢死队电竞之王初三那年血战到底回归之路致命体香重返20岁先驱者灵界基友2床仙顽皮鬼5全家福交响情人梦最终乐章前篇沙漠往事噪反城市毒枭第一季乔家的儿女风云九州立地不可饶恕蛇气太空狗之月球大冒险于星降之夜艾米利亚的孩子神偷奶爸2忍者之家斗罗大陆:双神大战奇妙小镇我的姐姐何处是我家

 长篇影评

 1 ) 生命的交响曲

爱情电影,题材很小众,不流俗。

将一部哲理性很强的电影《白光》讲解词交给一位阅历不深、心事还很重的年轻女子尾崎美佐子来撰写,类似于“我的思念没有尽头”、“你太美了,美得像是随时会从我身边消失。

”这样晦涩难懂的台词,画面背景应该如何解说,确实是难为美佐子小姐。

因此在评审会上,“责难”大于“肯定”,也是在所难免的。

电影中展现评审会开会的细节,导演真的让我们这些观影人也置身其中,每个盲人评论员都富有个性,并没有因为是配角,就简单的脸谱化。

有的听察细腻,有的则是好好先生、有的表达委婉、有的总结直白,但都言语凝练,有修养,应该是专心挑选出来的。

石田女士欲言又止地说:“讲解词表达得太多,就像从窗户口一下子涌出很多东西。

”中森先生更是严词:“都是你的主观意识,这些话除了碍事,没有别的东西。

”“委屈”是满满地写在了美佐子的脸上。

会休期间,既是扮演时江的演员又是主审员的智子女士劝美佐子的话让人感触良多:电影,不就是与某个人的人生连系在一起吗?

美佐子的工作确实是太难了,她既要去体会电影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还要去感受听影盲人的丰富想象力,更有把自己内心固存的东西扔掉。

在采访过《白光》电影导演兼主演的北林先生以后,美佐子似乎找到了方向,修改后的解说词,表达不再肤浅。

可谁曾想,第二次评审会居然让美佐子掉下了眼泪。

美佐子自认为电影《白光》是导演北林先生自己人生的映射。

于是她将解说词大量删减和修改,留白是充分的,但主观性很强,反而把电影能够孕育出的广阔世界给弄窄了。

戴眼镜的评论员就觉得美佐子把这部作品的沉重感、厚重感给破坏了,作品想表达的是:“那些逐渐走向消亡的东西的美和悲伤”。

中森先生则指出:“最后一幕中,夕阳背后的东西你没有说,你这不是留白,是逃避。

”美佐子反唇相讥:“是你没有想象力,我从头就观察您,别人都随着故事情节的起伏而表情丰富,只有您表情从来不变。

”事后,智子女士批评气走了中森先生的美佐子自己没有想象力,智子的批评是有理由的。

《白光》这部电影拍摄的时间很长,因为在中森先生眼睛还是正常的时候,他就是为这部电影拍剧照和宣传画的,重山一次又一次从山丘上跌滚下来,就是在为中森跌出最佳镜头。

智子让美佐子给中森送阅读放大器,这都没能唤起美佐子的想象力:剧组和中森雅哉究竟是什么关系?

中森先生对剧本可以说早已烂熟于心,否则,像他这样的大师如何搞创作?

他才是解说词最需要的主审官。

《光》这部电影,人物丰满,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动作,都是在将角色的个性、爱好进行修饰、打磨。

中森雅哉,即便他的视力在逐渐丧失中,他的生活态度也是积极的,自己买菜做饭。

他会在街边小公园用眼角仅剩的视力给小朋友拍照。

他还会参加前同事的聚会,喝酒聊天。

他倔强地不使用盲人手杖,用数步子、摸墙定位等方法,安排自己的生活。

一部绿莱相机让他机不离身,那是将他的事业送上巅峰的伴侣,是他的心脏。

中森雅哉还是一位胶片照相的发烧友。

从他使用的手机来看,已是一部智能手机,那相机也应该早就进入数码时代,喷墨打印、激光打印技术成熟。

可是,他和他的同事们却沉醉于暗室感光照片的质感中。

尾崎美佐子是一位音轨制作师,她那种张口即来,随时播报眼前景物的职业“毛病”,在片中也是有多处展示的。

但是,美佐子太爱强加于人。

她在中森家的垃圾桶里捡到一张未过期的请柬,就坚持让中森去赴宴,理由竟然是该酒店有残疾人无障碍设施。

她还强给中森使用的盐瓶贴上小鸡的标签,中森需要吗?

美佐子重情。

她的家里有一台老旧的吱吱作响的传真机,那是为患了阿尔兹海默症的母亲保留的,患病前的母亲一定是用这台机器和她保持着联系,现在,她继续用它倾听母亲的呼唤。

父亲的失踪,给美佐子心灵留下极大的阴影。

父亲遗留下来的背包,里面的钥匙、手绢、钱包、身份证、照片、剧场票、超市小票被美佐子无数次取出、摩挲、再放回。

父亲为什么要以这种方式离开?

中森雅哉和尾崎美佐子的爱情火花,是在一次次冲突中摩擦出来的。

第一次评审会,中森的发言就让美佐子难堪,但这才让她接触到了中森的画册,听到了他的故事,她的心灵更是被一张中森拍摄的夕阳西下的照片所触动,一瞬间。

送阅读放大器到中森家,美佐子再一次听到不中听的话,中森说:“你果然不适合干这一行。

”美佐子气不过,她伸出左右拳在空气中向中森杵过去。

然后嘴里叨咕着:“舒服多了”。

这一顿小拳还是被眼角视力仅存的中森捕捉到了,他忍不住笑出声来。

喜爱,也是在那一瞬间,否则,寡言少语的中森不会向美佐子述说自己的前妻,更不会在美佐子走后,对着镜子难过。

第二次评审会,中森雅哉和尾崎美佐子之间的龃龉居然让评审会直接散了场。

明了事理以后的美佐子急着要找中森道歉,可巧找到了,并且是在中森最脆弱的时候。

当时中森虽然找回了被同事大西偷抢去的相机,但急火攻心,在地铁上他那仅存的眼角视力也彻底消失,眼前只剩白茫茫一片。

中森第一次流泪,泪珠在眼眶里打转,他的手抖索着抓住了美佐子的手。

中森和美佐子开车去山顶看夕阳这一段,我是没怎么看懂的。

在夕阳下,中森说:“我时常能听到心灵碎裂的声音,是尾崎你的心灵碎裂的声音。

”接着中森继续说:“我也曾因为看到了不想看的东西而觉得火很大。

”难道中森的眼睛是因为看到妻子环琴出轨而上火患疾的吗?

这个理解是不是太狭隘?

最喜欢的画面是在夕阳下两位主人公激吻后,中森推开美佐子的逆光画面:橘红色的侧面剪影,太震撼。

可惜镜头色彩有点闪。

最喜欢的台词是美佐子在中森家外等待时,中森从转角走过来的对话。

美佐子要去接他,只听中森说:“等等,你不用再来追我、找我了,我会、我会去你那里的,所以在那等着我。

”掷地有声的一段话,掷地有声。

这部电影,我认为是一部生命的交响曲。

导演北林先生,垂垂老矣,他已经把生死看得没有界限,活得洒脱。

他向美佐子传达的是:“人生就是这么身不由己。

”就像我们常爱说的:明天和意外,你永远不知道哪个先来。

电影《白光》中的重山,他用丝巾亲自将患有精神疾病的妻子勒死。

他把人生过得如此沉重,如此悲伤,当他站在沙丘顶上,他望向的最远处会是什么?

而中森雅哉却把人生过成了明确的样子。

他的人生上半场有成就、有辉煌,是行业中的翘楚。

而当眼睛有视觉障碍后,他有泪、有伤,但从没有屈服过。

让我们回看那几个镜头。

当他用仅剩的眼角视力去看牙膏说明时,模糊一片,他说的是:“太好了”。

当他和同事喝酒聊天时,同事小金说:“如果是我,早崩溃了。

”中森说:“崩溃,不至于。

”当他的最后一点视力在地铁上完全丧失时,他说的是:“未来”。

当他把好不容易找回来的相机,投进山谷里时,他的心意已决。

当他把胶片、感光纸一把火烧掉时,他表情坚毅。

他拿起了盲人手杖,大声对美佐子说:“我来找你”。

他的第二次流泪是在盲人专场的首映式,这次他的泪是为别人而流。

美佐子的人生应该是去掉了阴影。

每个人都有选择人生的自由,她的父亲也有寻找归处的自由。

不是吗?

这部电影有几处硬伤。

美佐子在街头小公园遇到中森,太巧,不符合逻辑;美佐子在地铁站里轻易见到中森的背影并跟踪,太巧,不符合逻辑;中森的相机被同事大西偷抢,太巧,不符合逻辑。

尤其还给大西的红鞋一个特写;中森站在天桥上,回忆起当年给《白光》电影拍剧照的场景,插入得太突兀,完全没有逻辑;第一次评审会和第二次评审会,所有与会人员的服装都没有变,很奇怪。

电影就是靠服装变换来表现不同时间、不同场景的。

 2 ) 终于得到一次批评日本电影的机会

从来就对日本电影充满好感。

日本导演通常感情细腻,有自己的想法,清淡的镜头语言下暗藏汹涌澎湃的力量。

这部电影就是这样,导演的镜头永远都在距离演员半米左右的地方。

演员的每一个表情都充分的展现,这是一部非常考验演员演技的作品。

整部电影还剩下四十几分钟的时候,背景开始响起悠扬的小号声,绵长的尾音给整部电影添加一层萧索的气氛。

可以说,整部电影就是在非常压抑的气氛下完成的,我看了非常不舒服。

说缺点吧:1、故事主线不清晰,这是这部电影最大的毛病。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都不知道这部电影到底讲了什么故事,当然更谈不上感动与感悟了;2、男主演员表演太用力,但是他本身并没有把他自身存在的矛盾点表现出来,到底为什么会这样,我没有得到答案,仅仅是眼睛即将失去光明了吗?

他本身与视觉模糊的斗争,并没有太多表达;3、我明白导演希望通过非常纪实的镜头来呈现这个故事,但她似乎没有运用好,很多镜头导演希望表达出深意,但事实却并没有这样;总的来说,这部电影就像是在无病呻吟,内涵单薄,非常不值得观看。

如果有零分的话,我给零分。

 3 ) 割舍,是为了更好的过着

我觉得导演在表达失去,女主的妈妈失去了至爱,女主失去了父亲,盲人失去了视力,男主失去了摄影,电影里的老人失去了自己的青春,所以人都失去了生命中的珍贵。

痛苦么,太痛苦了,就如同失去心脏的感觉。

但是传递这份痛苦的时候,电影的另一面在表达拥有,寻找到离家的母亲,寻找到爱情,割舍了如同生命一样重要的东西是为了能活下去,活下去,是希望。

 4 ) 光

很感动!

残酷的现实残酷的面对!

妈妈曾经是个画家!

晚年糖尿病使眼睛失明。

真是致命的痛苦╯﹏╰!

好在关上门还会给你开一扇窗…什么时候都要面对现实!

生命的微光,活着就有希望,尽管微弱,只要还活着,我们就会极竭尽全力追逐光可以传递,照亮心灵,带来希望,日本影片没有答案,只有回味。

推荐给大家

 5 ) 所有的“光”都向“我”涌来

今年5月28日,阿彼察邦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以“家与光”为主题作了创作交流。

他提到:在农业社会,人们都是被光控制(作息睡眠)的。

从光亮到黑暗的变化预示着我们闭眼后在黑暗环境中萌生的幻想和梦,我们从中获得对历史和叙事的理解。

光和记忆不是固化的而是可塑的概念。

阿彼察邦当时正值第7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闭幕,河濑直美的《光》于5月23日全球首映,大致的情节也已经在一些评论中流出。

提问环节曾打算问阿彼会如何看待河濑所提出的“光”的疑问(盲人如何看电影),又因为现场情况和思考的不成熟而迟迟没能提出。

时隔六个多月,在观看了《光》之后,这个蹩脚的问题似乎获得了自然而然的解答。

两位亚洲导演不约而同地将“光”作为某种感知与理解的核心,并与电影艺术不同程度地联结在一起,编织了作为自然元素的“光”在人类现代社会的存在脉络。

而河濑直美在《光》中做得更进一步的是:“光”不外在于“人”,它是与“人”一体的存在——它既是对象,又是方式,也是主体。

处于“光”的维度之中,自我的不同层次都彻底开放,面对的是所有“光”汹涌的洪流。

1 感官:“失明”的观众影片的中心人物毫无疑问是以中森雅哉(永濑正敏饰)为代表的(濒临)失明者。

雅哉先生曾经是著名摄影师,相机早已成为他观察世界的方式与视觉的外延。

当视觉官能的本体逐渐衰退,他就更加容易产生对这一外部器官逆反性的重度依赖。

他需要在仅有的光明中,继续通过相机去记录外部的世界,从而达到个人视觉依然存在的确证。

那视野中仅有的一角清晰和相机的感光回路连缀成幽深的巷道,这一条路越来越窄,最终将他的身心全数捆绑于其中——并在最终混沌降临的时刻崩塌殆尽。

河濑直美将雅哉走向全盲的过程通过眼睛主观视角与手持面部特写交错呈现。

观众们通过银幕代入了主角视觉消逝的感官变化与情绪起伏,从而达到对失明的双重体验。

最终,影片呼唤观众重新思考“失明意味着什么”这一长久以来被广泛讨论却鲜有感同身受的疑问:我们是否可以不再缠斗于“失明是一种残缺”或是“失明只是另一种生活方式”的粗暴争辩,而是真正从中获得全身心的直感。

河濑直美诚然并没有在这一组对立中做出选择。

她明白在眼前消逝的光有多么美丽,因而感官的被剥夺绝不是“生活方式改变”这一云淡风轻的表述所能概括的,而是一场切实的罹难;而另一方面,她又明白自己必须去呈现之后可能的选择,去照彻已经黯淡的角落,去展现这一片混沌中反向延展的可能性,从而丰富“光”的意涵。

她重视的正是人物情绪带动下逐渐枝繁叶茂的过程,而并没有过多求索一个确切的结论。

永濑正敏影片中还通过其他的细节将观众的位置与人物拉近。

比如尾崎美佐子(水崎绫女饰)所做的工作:帮助视障人士“看”电影。

除了美佐子的工作场景,影片还呈现了她在日常生活中对城市景观的描绘。

这一处理当然有塑造人物的目的。

但从观众的角度来看,当我们面对可能略显呆板的声画同步时,我们已经部分地被邀请到女主角所构建的感官世界中,我们的判断甚至是被友好地“冒犯”着的。

因此,不仅仅在雅哉的视角中,在美佐子的视角中,观众的感官体验同样被重视。

视觉诚然是河濑直美想要讨论的核心。

而更进一步来看,“失明”只是导演关于人类感官的提喻。

在人物与观众的互动中,触觉、听觉等维度的通感同样没有被忽略。

雅哉在完全失明后通过触摸确证对美佐子在场,触觉因而在黑暗中形塑了他人,达到直观却又深沉的交融;美佐子在寻找母亲的过程中陷入山中泥沼,镜头紧紧跟随着她的足部,将泥土沉重而黏滑的触感倾泻而出;再如美佐子在密林中寻找母亲时,儿时与父亲游玩的声音逐渐渗入,最终与母亲与夕阳合而为一。

不同感官在影像与文本担当了不同角色,相互言说最终浸润为浑沦的生命直观。

观众们在感官的不完整中,体会了生命如“光”一般的圆满。

2 感知:文本与影像的消弭在今年九月大陆公映的《声之形》中,声音成为交流的象征物,失语者心理的外部具象化是描述的重点——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一目的是天然合乎电影作为“影像”的呈现方式的。

而《光》所做的似乎从一开始就与此相悖。

当美佐子在大银幕上对着失明者描述电影时,矛盾已经不可避免地产生:作为一部电影,要如何向观众证明影像本身是可以被替代、甚至可以缺失的?

与第一部分相同,河濑直美又一次回避了确切的答案,而选择去展现困境。

美佐子对影像的“翻译”从一开始就受到了雅哉的非难,因为文本限制了想象;而一轮修改过后,文本又流放了想象。

在这一过程中,雅哉的独特性再一次突出。

他是摄影师,所处的又是走向全盲的最后阶段,因而对影像与文本的感知方式与其他失明者存在很大差异。

他依然抱有很强的独立主体意识,在作品与自我之间划开了一条界线,又在文本与影像之间寻找空隙。

某种程度上来说,因为长期对相机这一影像中心的依赖,他的感知已经被划分为各自孑立的板块。

因而当面对这样的抉择时,他如此的反应几乎是必然。

然而实际上,影像的表达与文本的表达都存在残缺。

无论影像还是文本,都在对我们所处的现实进行不同程度的筛选和诠释。

当我们发现某一处遮蔽之时,总会有另一处被遮蔽的隐匿于我们的感知之中。

当我们接纳了一种诠释的镜像之时,总会有另一种被掩埋。

因此在雅哉与美佐子的互动过程中,美佐子的残缺是显性的,因为表层的文本中的束缚很容易被析出;而雅哉的残缺则是隐性的,因为他在提出种种苛刻的要求之前,一直沉浸于从自我出发对外部世界进行拆分的模式之中——而这一模式的存在已经注定了某些支离破碎的结果。

破碎所能投射的,也只是破碎而已。

回到影像与文本的问题中来,河濑直美并没有因为文本在影像面前的进退失据而放弃文本。

呈现困境是为必要,而还原为一的理想状态则是需要实践的。

相机因而成为一种感知异化的隐喻,雅哉的顿悟正是来自于丢弃相机而投身于“光”的刹那。

“工具”被摒弃,文本与影像的交织也不再有功能性切分的必要。

跨越影像与文本,通过升腾的感知认识的世界,已经是世界的真实本相。

3 感应:流动的“人”影片中含有不少对现代社会景观的描绘,其中的人也大多是匆匆掠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同样沉默于不确定性之中。

相对清晰的人物里,雅哉的朋友表面热络,暗地里却抢夺他的相机;美佐子与母亲相隔遥远,只能通过传真联系。

即便笔墨并不多,我们也可以从美佐子与雅哉的日常生活描绘中感受到那一份都市中特有的空茫感——这一点可以在那些不同都市场景中剧烈摇晃的手持长镜与工业区大远景中获得最直观的感受。

难以免俗的是,河濑直美同样将爱看作治愈现代疾病的方剂。

通过对他人的爱,人自身的空间才得以打开,人的感官、感知才最终升华为不可名状的感应形态。

又或许与这种难以捉摸的特征相对应,《光》中的情感描绘几乎全部靠人物的情绪推动。

它一直朦胧地跃动着,直到某些时刻喷薄而出。

而也正是因为那一瞬间,我们意识到先前每一次暧昧不明的铺垫之下有多么深邃的暗流。

恰似那些游丝般悬浮的光点,他们在墙壁、在脸庞,在枝叶间的缝隙、在随风飘舞的发梢,在一切可能产生回音的空间中相互造访,将空间中每一个坎坷都映照得灿烂。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人物情绪的克制与压抑,光不断折射不断堆积,最终汇聚成那一瞬间的滂沱。

美佐子与雅哉的爱情似乎就在这种光的相互感应中达成,几乎完全跳过了应有的逻辑顺序,却又和光中弥漫的尘土一样自然而然。

而实际上,狭义的爱情也并不是河濑直美想要呈现的核心,最终的落脚点依然是人与人之间的感应。

这一点在美佐子寻找母亲的段落得到了延展。

与爱情场景相呼应,这一瞬间同样发生于山顶,同样在漫溢的“光”中。

美佐子穿过茂密的森林,橙色的光逐渐从镜头前方闪射而入。

她在寻找母亲,而母亲则在寻找父亲。

逐渐痴呆的母亲依然在等待着父亲的归来,而神志清醒的美佐子却同样在森林中听到了父亲的声音。

这种感应的能力在逼仄的办公室中未能复苏,而在群山万壑的森涛与光中被唤醒。

它超越了生死,恒久地嵌入灵魂深处。

你身处光环之中,融入了时空怀抱;你身处此时,又降临于他人存在的每一刻,在这一刹那的缝隙中窥见了永恒。

这便是人与人所能达到的最高维度的感应。

在这种感应中人的质态被模糊,成为生生不息的一部分,成为流动的“光”中的一部分。

我依然不知道该用怎样科学严谨的语言去定义“光”,正如河濑直美也同样无意给观众一个确切的定义一样。

我只能尽量用贫瘠的言语去描述:在所有的“光”向“我”涌来的过程中,“我”看似是中心,实际上已不复存在。

因为“我”已经与“光”融为一体,是一切反射折射的融合。

“我”的感官已经不再有残缺,“我”对世界的感知不再有分裂,“我”感应的所有都已经在归途中感应到“我”。

“光”涌向“我”的混沌中,“我”与“光”一同臻于完整。

正如雅哉对美佐子所说:“我自己可以过来,你只要在那里等我。

 6 ) 《光》:盲人“看”电影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胤祥发自戛纳http://cinephilia.net/57455

评分:★★(场刊体系,四星满分)河濑阿姨的这部新作《光》,在中日两国的热度,大概有一多半是被今年冬番神剧《山田孝之的戛纳电影节》炒起来的。

在这部伪纪录片里,突发奇想要冲击金棕榈的山田孝之和被拉来扛锅的山下敦弘早在第3集就被电影节达人教导,戛纳最爱的是河濑直美、是枝裕和和黑泽清(尽管山下敦弘怎么可能不知道这件事但是还是要向观众普及一下嘛……);随即河濑直美就作为大魔王出现在第6、7两集里,彼时正值山田孝之和山下敦弘从法国取材归来,河濑阿姨作为“戛纳的亲女儿”吐槽火力全开,啪啪打脸山田之后又拉他出演自己的短片(怎么可能不是事先安排好的……反正就当综艺节目看了呗),教他做人之余还教他演戏……该剧即将完结之时戛纳公布了入围名单,河濑阿姨的《光》赫然在列。

经过这一轮热炒(怎么看都像是上了个综艺节目……),河濑阿姨忽然变得连普通影迷都尽人皆知。

等到排片表出来,《光》被安排到70周年大庆的这一天,成为当天唯一的一部主竞赛电影,不得不让人猜测其中是否在暗示什么(说起来六十周年大庆时候河濑阿姨的《殡之森》勇夺评审团大奖呢)。

然后结果就……扑街了……所幸水花不算大,几个发了稿子的外媒基本都是三星评价(五星体系的三星,以下同)。

中国记者这边看过的也是三星略多于两星。

整体而言,影片优秀的地方很优秀,绝对配得上主竞赛;但崩坏的地方确实也是极为夸张,简直是断崖式的“WTF”这种级别的崩坏。

影片的取景地在奈良,讲述只有部分视力的摄影师中森雅哉(永濑正敏)与盲人电影解说音轨撰写员(这个奇葩的职业好难概括……毕竟原文是“視覚障がい者のための「映画の音声ガイド」の制作に従事している”你们自己看着办)尾崎美佐子(水崎绫女)之间的爱情故事。

中森被邀请参加电影解说音轨的焦点访谈小组,和其他的“视觉障碍者”一起参与对解说词的调查与修改工作。

于此同时,中森正在失去他最后的视力。

尾崎的问题是一面要应付挑剔的盲人观众,一面又担心住在奈良乡下、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母亲,同时还因为父亲的突然消失而耿耿于怀。

尾崎在中森的摄影集中看到了一张日落远山的照片,与父亲遗物中钱包里藏着的那张照片与自己记忆的某个场景甚为相似,因此对中森产生了兴趣,并逐渐对他产生了好感;中森失去视力后一度拒绝尾崎的帮助,但在带尾崎去看夕阳的时候终于接受了现实,扔掉了自己的照相机并与尾崎激吻两分钟(是的就是这个时刻开始断崖式崩坏……);最后中森接受了尾崎的感情,影片在盲人们被尾崎撰写的旁白感动得泪流满面的电影放映中结束。

实际上河濑阿姨这部电影的角度选择已然十分犀利,“(极度)弱视的摄影师”和“盲人电影”任哪一个都是非常新颖有趣的电影概念,将两个概念都纳入同一部电影也并非不可以,但主次上就要有所选择。

影片的最大问题就是采用了男女主角平衡视角,导致主次不清晰,而且这种视角内在要求的感情戏因为铺垫不够显得极为牵强生硬。

但是这种铺垫不够……也是情有可原的,因为河濑阿姨实际上在视听呈现上表现极为出色(甚至发个奖都不为过的那种出色!

),用极大光圈、极浅景深的特写和大特写运动镜头来让观众体验“视觉障碍者”对世界的感觉(还插入了几个中森的主观镜头来直接表现他眼中的世界和他失去最后一点视力的过程,尽管实际上有点多余……),这一点上的视觉表现力公允地说要好过《推拿》——尽管创造性还是离埃斯基尔·沃格特《盲视》有点差距,但情绪上做得是十分充分,都可以拿来做视听语言课片例了。

首次担任电影摄影指导的百百新是河濑直美的校友,本身也是著名摄影师,本片中他的表现十分出色。

就河濑阿姨的作品序列而言,本片中可以清晰地辨认出《萌之朱雀》(消失的父亲与留下的遗物;奈良周边山村)、《沙罗双树》(奈良市景)、《殡之森》(尾崎寻找母亲时经过的树林)、“婆婆系列”纪录片(尾崎的母亲),当然还有河濑阿姨标志性的作者风格:逆光的树木、天空的流云、夕阳下的群山……但自我重复和自我致敬之外,突破也是显而易见的,仅在短纪录片《尘》中出现过的片中片首次成为故事长片的结构性因素,并且这个片中片的用法非常少见:如何向“视觉障碍者”观众描述一部电影?

这当然不是个曾经在大陆风靡一时的“电影录音剪辑”式的问题:这些观众不仅要求对画面的清晰描述,还要求给他们留足体验情感的时间,还要求不要混入解说者的主观因素以免影响他们对影片的理解,还要求能够在这种解说中体验到感动……简直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或者说,是个现代主义电影或者当代艺术式的问题——杜拉斯、阿兰·罗布-格里耶、克里斯·马克等等左岸派大师都在作品中直接处理过类似问题,当代艺术嘛,欧容的神作《登堂入室》中就有“声音绘画”的梗,该片也是在处理描述/叙事,乃至能指/所指这样的高大上问题。

《光》里片中片的用法,比较好的一方面是与影片故事形成了一定意义上的互文关系;但作为情节推动力就显得有点薄弱,尾崎在一番艰难地寻找之后终于找到了对影片结尾的一个恰当的描述,但把这种对工作认真对待的匠人精神和自己的身世、家庭问题以及感情线混在一起……就有点潦草牵强了。

最后还是要提及一下影片中充沛而独特的细节,弱视摄影师如何在离婚后独自生活和创作,尤其是他对空间的感知方式;这来自于专业细致的取材调查,比很多以盲人为题材的影片都要处理的出色不少。

永濑正敏的表演也非常精准。

公允而言,影片的亮点主要是摄影和男主角,但是鉴于今年戛纳男演员出彩的戏着实太多,预感河濑阿姨今年又要陪跑。

那么作为河濑阿姨的多年粉丝,只好默默送上祝福了。

 7 ) 与其带着面具热闹,不如洒脱地独处

看着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逐渐逝去,是那么的痛苦。

然而,这种痛苦还身不由己。

对尾崎,是已经逝去的父亲和渐渐远离的母亲。

对中森,是日间消退的视力和摄影的能力在我看来,她俩那一吻是对彼此的理解,那不是情爱之吻,而是两个失去了最重要东西的人突然发现彼此是相互懂得的,互相能够理解对方的孤独和不舍。

尾崎不再追求明明看得见却触碰不到的夕阳,而中森不再固守着明明摸得着却无法使用的摄影机。

那一刻,他们彼此理解,相互懂得。

与其守着那些触碰不到的,不如勇敢地放下。

是啊,这需要勇气。

是要放下执念体味孤独,还是背负妄想假装热闹呢?

男主说:“即使不能用了,它(照相机)也是我的心脏。

”可不能用的心脏,要他何用呢?

 8 ) “你在那里,我会过去。”

想翻越沙丘,沙丘之上有希望的光和爱人,也有死亡,希望与死亡的界限并没有那么清晰,但观众“看”到的东西,因人而异,也随时间和经历而异。

中途还会有数度滚落恐惧和沮丧。

“你在那里,我会过去。

”与自己的深爱断绝联系,是多么悲伤的事,到底是对这悲伤深切的通感,还是自己也在失去的悲伤和不安中,想把两份不安联系在一起。

戏中戏的作用很强,配乐对情绪的渲染同样出色,三者呼应叠加,到最后整个人有一种被庞大的情绪击中的浸入式恍惚。

本来因为河濑直美之前的片子不太合胃口,不打算看这部的,没想到这部……散场出来到坐在地铁上,整个人一边恍惚一边只顾着控制手不随着心里的情绪ふるえる。

有光线参与的镜头非常漂亮,不过这位导演的镜头一贯如此了。

 9 ) 视觉、失明与视觉中心主义

《光》由河濑直美执导并编剧,是一部关于视觉、感知和人际关系的微妙冥想。

这部电影以日本电影景观为背景,探索了视觉与失明的交汇点,无论是字面意义还是隐喻意义,影片都细致入微地评论了在一个日益视觉主导的世界中感知的局限性。

尾崎美佐子是一位为盲人担任电影旁白的女性,她将电影中的视觉效果转录成文字,并为盲人录制音轨,让他们通过想象和口头描述来“观看”电影。

然而,美佐子的努力遇到了创意瓶颈,她的描述未能引起盲人观众的共鸣。

在这一过程中,她遇到了一个日益个人化的挑战,那就是中森雅哉——一位逐渐失去视力的摄影师。

虽然中森的失明并不完全,但他视力的逐步下降象征着他更广泛的存在危机及其与自身艺术雄心的冲突。

中森不断批评美佐子的工作,这成为了他们关系发展的动力,尽管这种关系充满了复杂和摩擦。

美佐子与中森之间的互动是电影探索人与人之间联系的核心。

通过叙事,观众见证了这两个角色如何面对各自的脆弱和挑战。

美佐子作为电影世界和视障人士之间的中介角色,她的工作使她直接面对自己视力的局限性,这也像是对电影史发展中曾经发生过的一幕的回顾,在早期默片转变为有声片电影的过程中,尤其是在日本电影史上,声音解说员往往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声音转录技术作为技术手段与电影的视觉机器结合起来之前,“有声片”曾有一段由声音解说员添加旁白以为默片获取声音支持的时期;而中森与失明斗争的过程,则形成了与美佐子困境的诗意对位,他的职业是一个摄影师,这让他的失明变得更加致命,对他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这可能也是他表面坚强的外表下充满绝望和挑剔的原因。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在相互孤立中创造了深刻而脆弱的纽带,美佐子的声音解说更有感情了,也更明白留白在盲人观影中的作用,中森则也变得更坦然,这一切在电影中的低调而辛酸的微妙恋情中得以体现。

然而,影片中中森雅哉与美佐子之间突如其来的感情升温,可能是《光》最难以解释的情节缺陷之一,反而将观众的注意力从电影的核心主题转移到了这段罗曼司关系上。

如果中心放在这里,这个故事反而没有像其他浪漫故事那样有充足、有效的铺垫,只是进行了最普通、最庸常化的处理。

这一转折未能与影片其他更为深刻的议题相协调,导致情节上出现了不必要的杂乱感。

若按原本涉及观看与共情的问题,河濑直美的剧本本可以更巧妙地探讨沟通、艺术完整性以及将“观看”视为身体与情感行为的概念等问题。

例如,盲人解说员应如何在作品中留出足够的想象空间,以让盲人观众获得主体性的感知位置?

如何在“留白”中找到既不冷漠也不过于情绪拥挤的平衡?

这种留白的艺术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考量,更是深刻的元电影问题,涉及如何通过声画对位进行“翻译”,即美佐子如何参与“翻译”盲人看不见的图像。

在这份工作中,影片中既有的环境声与台词,也按照自己的轨迹参与剧情的发展,而美佐子的旁白也需要与它配合无间。

这种叙事结构的多重交错,使得影片的核心问题本来应该呈现出一种实验电影的特质。

无论是戈达尔、格里耶还是杜拉斯,他们在新浪潮电影中所进行的类似实验,都带有强烈的对电影语言和叙事形式的探索精神。

如果影片能够更加专注于这种对观看和情感传递方式的实验,专注于何谓“看见”,并在此基础上保留两位角色感情的朦胧不可预测性,反而可能会使影片的主题变得更纯粹一点。

当然,在已经完成的方面,《光》无疑是一部关于视觉中心主义的电影——不仅仅是在字面意义上,更是在哲学层面探讨人类如何理解和解释世界。

河濑直美以其敏感、沉思的电影语言而闻名,这部电影也不例外。

自然光、长镜头和相对缓慢的节奏营造了一种内省的氛围,促使观众与角色一同反思视觉和感知的复杂性。

《光》中的视觉语言与失明和视力的主题密切相连,形成了一种富有哲理的视觉探讨。

镜头经常停留在人物的面庞上,以近乎纪录片的方式捕捉他们的情感,在极端特写中,观众能看到美佐子朴实无华的脸,没有经过浓重的化妆,因此可以看到皮肤的纹理,这可能是刻意凸显出一种视觉的触觉性。

这些细节所传达的内容往往比肉眼所能看到的更加深刻。

涉及中森雅哉的观看,也有几个主观镜头,捕捉了他在视觉渐渐消失的过程中有限的图像信息所导致的生活障碍以及不可避免的心理困境,这样的镜头语言增强了影片的亲密感,特别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呈现,以及观众的认同。

影片偶尔使用模糊和柔焦镜头,这些镜头不仅仅是对角色内心世界不和谐的视觉呈现,尤其是在中森逐渐进入黑暗世界的过程中,也是一种视觉障碍的隐喻。

这种模糊与不清晰的影像语言,光与影之间的对比,既有字面意义,也具有隐喻性。

光,作为一种难以捉摸、往往难以企及的力量,成为影片中的一种重要象征。

随着中森视力的恶化,影片的光线逐渐变暗,调色板也变得愈加柔和,这种变化反映了情感和身体之间日益错位的感知。

尽管《光》主要聚焦于角色的情感景观,影片同样巧妙地涉及了更广泛的意识形态主题,尤其是与视觉和可接触性相关的问题。

这部电影对性别身份作出了间接的评论。

美佐子的职业,尽管充满崇高的理想,但在资本主义框架下却处于不受重视的境地,她的工作和创意常常被低估和忽视,尤其是考虑其受众也并非资本主义环境下有庞大经济能量的群体。

她在艺术上的挫败感,与她在社会中作为女性所面临的限制密切相关,这种社会局限性使她的努力变得愈加复杂。

她在艺术创作中的困境不仅反映了女性在职业领域的挑战,也对工作场所和人际关系中的性别期待提出了微妙批评。

从主题的共鸣来看,《光》与以下作品有着相似的探索:例如《潜水钟与蝴蝶》(2007),同样讲述了一位被身体限制所束缚的人的经历。

这部影片,像《光》一样,利用身体缺陷来探索更深层次的哲学与电影问题,尤其是关于身份、自我认知和人类沟通需求的问题。

《光》呼应了河濑直美一贯关注的主题——生命的无常、时间的流逝,以及在面对生命的短暂时,我们如何把握自己的身份和意义。

然而,《光》与其他类似作品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对视觉叙事的深入参与,尤其是它对失明的表现方式。

失明不仅仅被呈现为一种身体上的痛苦,更作为一种隐喻,代表了人类在某种程度上对自我与世界真理的视而不见。

 10 ) 割舍,是为了更好的过着

我觉得导演在表达失去,女主的妈妈失去了至爱,女主失去了父亲,盲人失去了视力,男主失去了摄影,电影里的老人失去了自己的青春,所以人都失去了生命中的珍贵。

痛苦么,太痛苦了,就如同失去心脏的感觉。

但是传递这份痛苦的时候,电影的另一面在表达拥有,寻找到离家的母亲,寻找到爱情,割舍了如同生命一样重要的东西是为了能活下去,活下去,是希望。

 短评

我还蛮喜欢萌之朱雀和第二扇窗的,但这部简直为了治愈而治愈,困了几秒钟男女主角就亲上了,一脸懵逼。还是各种朝阳夕阳大逆光,风吹树叶沙沙响,现在也看腻了。女主是个为盲人电影撰写描述性旁白的人,而男主是位盲人摄影师,选题还比较新鲜吧。(女主可以去给娄烨写推拿/我好冷

2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较差

Cliche (对不起你的镜头晃地我想吐 才不管你是出于什么目的选择长焦+handheld)

5分钟前
  • 罗大同
  • 较差

完全的女性化视角,题材有趣,本可拍成另一部入殓师,但导演的着眼点却放在了情绪和声光的渲染上,想捕捉的是更加虚无缥缈的主题。母亲渐渐失去的记忆和男主日渐衰退的视力相呼应,表达物哀之美。女主在森林里邂逅回忆的一场戏催人,除此之外我都是一脸冷漠.jpg

8分钟前
  • 张熊熊
  • 还行

全靠音乐撑过全片

11分钟前
  • 闵思嘉
  • 较差

【A】搞不懂为毛一定要让两个人相爱,不亲那一下一样有办法让那一场起来啊。除掉这点其实还可以,比上部铜锣烧好多了。依然是河濑阿姨的阳光、风声、背影,也确实只此一家的影像风格。

14分钟前
  • 坂口健大郎
  • 推荐

女主是给盲人电影写旁白和配旁白的,男主是个摄影师,视力下降就不怎么拍照了,妻子也离开了他,他与女主在配制旁白的工作中结识。男主在完全失明后,是女主给了他新的光明。觉得男女主的相爱有点莫名其妙,好像吃了炒面看了日落就爱上了,哪有这么容易。大量的逆光和煽情台词把导演自己给感动了吧。

15分钟前
  • 蒙奇D
  • 还行

Même Kawase ne se départira jamais de ses images sensualistes à fleur de peau + en + affectées (jeu de lumière et contre jour cette fois ci),la question soulevée par rapport à la perception et la restitution de l’expérience esthétique cinématographique reste estimable

20分钟前
  • KUMA
  • 还行

摄影师 捕捉时间的猎人 /他们 比我们更热爱电影 更能自由操控想象力/我也一直都在追逐着光

25分钟前
  • akasa|呆
  • 力荐

完完全全被打动,感谢日本电影周。没有什么比正在眼前消失的事物更美了,可是舍弃最爱的东西真的太痛苦了。夕阳的余晖照耀着每个「失去」的人的身上,失去眼中的世界,失去一生的爱好,失去至爱。那些羁绊落碎在光辉里,失去了也无所谓。但如果电影给了你正直的希望,那也很好。音乐和画面满分。

29分钟前
  • rele
  • 力荐

大银幕看人脸大特写总觉得有点尴尬,有些镜头晃得只想闭上眼欣赏杜比全景声

33分钟前
  • Finikz
  • 还行

失明是在街头跌入一滩丧失感知的秽物,是从天桥拾级攀爬进黑暗的寂灭。浑然不觉光明的存在,却在心头升腾起对影像的渴望。口述的影片,哪里潦草哪里冗余,他们虽看不见,却一清二楚;缺憾的人生,哪里干扰哪里逃避,他们虽无从说起,却万语千言。双反相机曾经是他的眼,而今,她的声音叩响了他的心脏。

37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那个吻之前是年度最佳的水准,这种线性的言情戏还是太为难阿姨了…

39分钟前
  • Welp
  • 推荐

拍摄很牛,逆光画面感很好。但是故事是怎么回事,以及刻意的人物特写占满银幕,有种满满地我就是来参加电影节的矫情感。

44分钟前
  • withnothing
  • 还行

给盲人讲电影这职业不错,不过讲艺术电影还真是太难了啊,有几个观众能达到片中那些盲人观众的欣赏水平啊……前半段还可以,后半段突然崩坏,变成莫名其妙的大逆光伪文艺爱情片……

48分钟前
  • 又又
  • 还行

说实话真的想给五星,独到的选材、绝美的视听、“盲人”精准的表演、令人落泪的人道关怀……开头和结尾都足够有力感人,但是故事发展部分实在是有些乏力。男主女主戏份近乎一样重要,但是女主部分的家庭问题似乎并不能和男主的生活及影片主题形成恰当呼应,二人的感情也稍缺乏说服力。还是爱河濑阿姨!

53分钟前
  • oDD-O-o
  • 推荐

河濑直美现在连画面的捕捉都变弱了许多,剧本像一篇拙劣得不成调的八百字作文,勉强,莫名其妙,人物完全没有立起来的意思,更别提相连了,主题先行,赤裸裸要骑劫观众,导演怎么能安排事情呢?导演也是借光的存在而已吧。/ 还想说浪费永濑正敏的演技,但是似乎也不存在这种说法。

58分钟前
  • 电个爆炸头
  • 较差

8.7 借盲人来解构影像声光本质,逆光拍摄用在治愈系作品中真的能直戳心灵,河濑直美献给电影的私密情书。

60分钟前
  • 美利坚胶片
  • 推荐

世界需要光,人人也都需要光。

1小时前
  • 私房歌
  • 还行

18.10.02 小西天

1小时前
  • vanisher
  • 推荐

莫名奇妙的爱情看的我像黑人似的满头问号,导演自以为很感动很唯美的一部电影,反正我是只学到了大逆光拍摄。

1小时前
  • 向赟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