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里面,完全get不到恋人们(无论是ex还是现任)的爱意,就只是在铺张矛盾是怎么产生的,曾经做过和现任类似的情形。
感动不到人,所谓对ex的眷恋,不过是人们对着已经不是自己的东西这个标签的一种盲目的推崇。
电影里企图铺张的回忆,不舍,藕断丝连,做不做得了朋友有什么值得回忆,不过是你没有得到更好的有什么值得不舍,不过是你嫉妒别人占有了你曾经有的东西做不做得了朋友这种已经俗到烂的问题,个人有个人见解,有什么值得一再追问的。
我当看搞笑片的,我也有ex,可是完全觉得乏味至极。
大年初五两年不见的姐妹们聚会,絮絮叨叨的汇报了一下彼此的近况,语气都不再带有早些年的询问,多是一种坦然和笃定。
谈到后来变成了谈电视谈明星谈春节晚会,睡觉之前终于总结,今年姐妹聚会的主题是——不许念旧人。
《前度》的第一个爆笑点出现在阿娇洗澡的时候陈伟霆进去尿尿,发觉的阿娇立刻扯了帘子大叫真脏你赶紧出去,陈伟霆不在意的继续,然后嘟囔了一句你以前吃的时候怎么不觉得脏呢。
我登时爆乐,然后忽然间觉得很囧,心想ex真是一种太可怕的生物,那些好习惯坏习惯随便信手拈来,都是对现在生活赤裸裸的杀伤力。
所以,即便我们那么好面子那么想装大度装得毫不在意,看着那个身边人带着ex无以伦比的气味生活在你的周围,那些一度以为是温馨的小情境,都会变成荒诞的盗版。
最真实的一个细节,现女友终于爆发要讨一个公道,没想到陈伟霆憋了一下居然先提出了分手,神奇的是诗雅竟然不是甩他一耳刮子而是忽然间软了下去,她激烈的去抱住他亲吻他然后用身体取悦他直到他终于有了反应,他在进入的时候她流泪,那个时候她一定在想:是的,只要能留住他,多么委屈,我都愿意。
至此,大多数人多半都以为尘埃落定,这场ex和ing的较量,以ing的深情和大度而告终。
然而事实是,当你以为ing最终取得落魄的胜利的时候,这个一直看起来懦弱但是其实骨子最伤人的男人还是在第二天平静的提出了分手,这次现女友没有歇斯底里,她伤心但是走的很彻底,是的,她尽力了。
没有一种杀伤力能够大于一个女人对于一个男人的失望,她终于,再也不相信了。
钟欣桐在里面很惊艳,当然,这些年,她总是让我惊艳。
情欲戏很好,一把年纪了还清纯的嫣然一笑叫人心里开花的也妙,其实她并不像她演的女主角,无私付出,永远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相反,她下定了决心,倾尽全力。
所以我们看到了她用力的痕迹,但也不得不承认她很有诚意。
聚会的后半段我跟杨小树取笑贾小蜜没眼水活脱脱的丢掉了那么惦念她的前男友,贾小蜜眼睛一瞪飞快的回到:知道他为什么惦念嘛,因为我变成了前女友啊。
我跟杨小树彼此对看一眼,然后立马打起滚来。
这一年的初七武汉下雪,我坐飞机拖着大箱子走的寡淡,我在微博上说再也没有那个人让我在这个城市不会迷路不会慌张,结果下飞机收到短信说有事走不开不能去接我,而我是笑了笑,然后推着我装满年货的大箱子吭哧吭哧,你看,我也终于学会了不再那么容易失望。
哎,老了。
什么是前度,恋爱超过一次的人,分了手的人,属于过去的人;毕竟都是我们爱过的。
对于《前度》,我刚开始是没有任何期望值,没有喜欢的演员,没有吸引的观看价值,唯一觉得有点看头居然是因为杜汶泽做的监制。
直到我今天用它来打发时间,却是这样的一部我以为是青春偶像的电影,让我多次落泪。
并不是因为他故事情节有多感人,也非我本人眼浅,而是一部电影好不好是很私人的事情,足够好是因为他某些点的,像刺般确触碰到自己。
前度,EX,要怎么解析那种爱的程度,是一个结束,还是一次沉淀,抑或变成一种酝酿......似乎我们每个人观看,都找到了不同的答案,而更重要的一部分,只有藏在最深层的梦境,才会告诉你“前度”的真正定义。
壁虎会吃蚊子镜头,正牌女友阿诗尖叫说见到壁虎,男友陈均平冲上前........站在一旁的前度女友周怡,突然想起了多年前的场景:她躺在床上时候见到一只飞蛾,有点害怕就叫男友陈均平赶走它,而男友陈均平骗周怡说,家里一直养了一条壁虎,就在衣柜后面,壁虎会吃蚊子、飞蛾啊,是好东西来的。
陈均平更捉弄周怡,说壁虎会叫,于是两人一起躲衣柜等壁虎出来。
啪周怡回过神来,前度男友陈均平已经帮女友阿诗将壁虎杀死。
我们一直那个很熟悉很熟悉的人,当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时候,潜移物化地早就变了,他已经不是以前认识的那个他了。
我们一直安慰自己说,也许他就是这样一个人.那就是错了,是变了,就得承认这个事实,故事告诉你,没有必要找一个借口作为自己觉得心安的理由。
壁虎会吃蚊子,是好东西,还是它是该“死”的东西?!
掉进面条里的鸡蛋镜头,周怡暂住在陈均平和阿诗家里,晚上因为肚子饿煮面吃,阿诗碰到问周怡要不要吃鸡蛋,说要帮周怡去煎蛋,周怡说不用了,干脆利落地就把鸡蛋打进面条里一起煮,阿诗想起了陈均平也是喜欢这样煮鸡蛋面的。
陈均平于周怡一起六年了,很多习惯都一直在延续,六年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很多时候我们重复做着同样的事情,习惯是可以改的,但更多是不想去改变的,尤其当爱成了习惯,或是将习惯误以为是爱。
漏水的胶杯 镜头,周怡和陈均平一起的时候,曾怀疑陈均平跟前女友旧情复炽,一气之后把家里的玻璃杯都摔碎了,待心情平复了一下,周怡说,以后用胶杯吧,这样就不会打烂了。
于是即便陈均平跟周怡分手后,与阿诗同居,也保持用胶杯的习惯。
电影有一个画面是陈均平在跟阿诗说分手时候,不小心打翻了胶杯,胶杯放在桌面,杯里的水慢慢渗出。
他们以为用了胶杯便不会打烂,最后胶杯漏水的那个画面,便暗示了你以为不会打烂,但仍然会漏水。
有些东西是碎了还好,够干脆。
但如果换了一个形式以为可以避免破碎,很多时候都徒劳,因为逃不过裂痕的命运。
破裂了的胶杯,爱就像杯子里面的水一样慢慢流逝。
旅行的意义周怡的现任男友阿树是一个小作家,出了一本书叫《去你的,旅行》她一直想跟阿树去一趟旅行。
周怡的妈妈,独自一人带着行李飞来飞去,享受旅途的快乐。
周怡曾想跟前任男友陈均平去一次旅行,最后总是泡汤。
《前度》很多话题跟旅行有关,可周怡却不曾一个人去一趟属于自己的旅行。
有一天周怡问:“妈咪,是否可以带我去旅行”。
周怡妈妈说:“去旅行,不用别人带的,自己去就可以了。
”真正的成长旅途,还是必须自己走下去的。
爱情本来就不是数学题,什么是多的少的,是不是六年就抵不过两年的时间,我们很难去衡量。
也许都曾出现一个梦境,就是前度结婚了,于是惊吓地醒后,发觉这只是一个梦一场。
有一天,一位前度告诉我,前度......就是偶尔让你涟漪的旧爱人。
这辈子只谈一次恋爱,或许就没有那么多的回忆。
前度是无聊看的,看完却让我的心莫名其妙的深刻起来。
我记起了那些年的他,或者他。。。
他没有留下什么,但是在我的生活留下了影子。
片尾音乐响起,那些黑底白色的字幕,那么一瞬间,刺疼我的心。
火车站,巴士站,学校门口,同济校区,网吧,游乐场,小饭馆,快餐店。。。
那些地点,逐渐清晰起来。
在路上的争吵,半夜手机的对骂,很多时候,最美好的时间沉浸在最深的记忆里。
只是多年以后,有的人忘记,有的人却在某天记起,问我的心难过否,只能说是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在一次次分分合合之间,遇见了谁,又是谁的际遇,每个回眸,都不一样,却似曾相识。
有天,不知你们会否像今晚的我一样把我记起,只是那时侯你们心里怀的是什么感觉。
再见,那些年,我最美好的时光,还有时光中,最美好的你们!
《前度》上映的时候,和《恋人絮语》一同出现在荧幕上。
那时和朋友约好去看电影。
说这两部港片看哪一个好。
我选择了后者。
看完《前度》,再次对香港电影充满了信心。
港式爱情片。
有特别的味道。
令我深爱不已。
每每看完。
得以平静的接受它的结局。
却又内心充满无法言语的情感。
After all。
电影的插曲。
却又是最好能诠释这部电影的词汇。
After all。
他不爱她。
均平。
诗雅。
After all。
他想念她。
均平。
周怡After all。
他仍爱她。
阿苏。
周怡。
After all。
她还爱他。
周妈。
周爸。
After all。
有些人,成了「前度」。
「那些早已成为自身一部分的习惯」印痕。
涂抹在墙上的印痕,可以用新漆覆盖。
刻画在物品的印痕,可以丢弃而了之。
纹印在身上的印痕,可以用激光清除。
而这世上最难磨灭的痕迹,便是习惯。
初初,均平和周怡在一起。
他们挤在破旧的小房间里。
他们吵架,砸摔物品。
她任性。
爱撒娇。
依赖强。
痛经。
半夜也要指使着男友去买药和用品。
买错。
埋怨。
甚至闹来要上医院。
他都一概接受。
所以。
他知道,杯子要买塑料的,才不会被她摔碎。
所以。
他知道,她生理期会很痛,一定要买正确的卫生棉和止痛药。
所以。
他知道,丢三落四的她,没带手机充电器并不是件奇怪的事。
所以。
他知道,任性且随性的她,一定会肆意的触及自己怒点,且会发生肢体冲突。
可是。
他知道,她这麻烦又难伺候的性格,他早就熟悉了。
并且,习惯了。
所以纵使分手多年,他依然记得她的习惯。
也许此生,他也无法忘怀她的一切。
尽管。
After all。
他们,还是没能在一起。
最初,当均平和周怡在一起的时候,阿苏是他们的调和剂。
半夜上医院。
均平喊来阿苏开车载。
决定去旅行。
均平又让阿苏开车载。
周怡无处归。
均平再嘱阿苏开车载。
阿苏见周怡很多次。
却没有很多话。
在她不适柔弱的时候。
在她赌气倔强的时候。
在她失落无助的时候。
最后。
在她充满期待的时候。
他看过这个女生性格的不同面。
却又一直做着守护人的角色。
他习惯,陪伴纠葛的这两人。
周怡的父亲离开很久。
起初,周怡母亲会前往扫墓。
并且抱怨着「最爱的人不是身边的那个」。
而最后,她不再前往拜祭。
因为「最爱的人已不在身边」。
她心中有他,且习惯空守一个人的寂寞。
便将他深搁内心,四处旅行。
习惯是一件可怕的事。
它如此强大,让你不由自主,被夺取理智思考。
周怡和均平在一起时。
他买给她情侣耳钉和戒指。
即便后来分开,她都依然佩戴这两样信物。
她遇到古惑仔阿升时,戴着均平给的耳钉和他缠绵。
她遇到写字人阿树时,戴着均平给的戒指和他调情。
她重逢旧情人均平时,脚踝上留有为阿升而纹的星。
每逢她遇到不同的人时,都带着前人所留的印记。
这,究竟是她忘不掉,还是习惯了?
「谁出现在上一秒」前度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豆瓣小组上经常有讨论。
比如。
男友得知女生发帖讨论前男友之后,盛怒并提出分手。
还有问如何对付男友前人。
有人给了个心狠手辣的答案。
泼她硫酸。
想想,人们担心现任的前度,不仅是为醋意。
前度所带给现任的影响是可怕的。
甚至是灾难性的。
之所以成为前度,自然是源自于错误的结合。
里面必然搀和着争吵与恼怒。
有人可以因为前度的伤害而不轻信爱情,甚至避离,抗拒。
前度所遗留的,是一个又一个的敏感。
比如某种性格,态度。
又甚至如星座组里的发誓「我绝对不会再找XX座的人了!
」所以,情侣间的吵架点,不免又多了一个「我没他/她好是吧?
那你回你前任那里去啊!
」当阿诗见到周怡煮夜宵,说「我们都没有吃夜宵的习惯」。
周怡便记得这「习惯」。
次夜,当她见到均平煮夜宵,便嫉恨的闹「你们不是没有这习惯嘛!
」而后来阿诗在早上见到池子里有夜宵留下来的锅,脸色顿时就变了。
一顿夜宵,不过一包面,一个蛋。
周怡和均平,都习惯直接在锅里打一个蛋。
而阿诗更喜欢用煎的。
她们两个,介意的,都是一种习惯。
每个人看待前度都持有不同的态度。
有人说,经历了上一任的错误,带着更好的自己,去面对现任。
经过了失败与教训,自省与检讨,在新一段的感情里,能够表现得更为成熟理性。
但也有人会保有太多来自上一任的遗留。
好比习惯,兴趣,偏好。
比如,你习惯了和这个人去一间店里淘物。
即便你不曾留意,或是感兴趣,会因为对方而习惯甚至喜欢上这样的活动。
当有一天,你的身边空缺,或是换人了。
某天路过同一间店,依然会不由自主的停下步伐,或是呆呆凝望。
也许最初会害怕,因为睹物思人。
也许过了许久,再踏入这间店里,也许会勾勒起淡淡的回忆。
就想一想,念一念。
过了很久,当你再次路过这间店时,也许身边就是别人。
也许会感慨,也许我还习惯着来这里,只是陪伴的是另一个人了。
看着前度,便会想起一个曾经的你自己。
「你在寻找一个什么样的人?
」均平因为周怡的任性和倔拗的脾气而与之分手。
后来便遇上性格温顺的阿诗。
他告诉阿诗自己的故事,甚至是关于周怡的。
如此坦诚。
而阿诗也是个明理人。
或者说,无比宽容。
她对着周怡可以露出微笑。
甚至不介意多载她一程。
还能和她轻松交谈。
她允许周怡坐在副驾驶座。
(我一直觉得副驾驶座某些时刻是个相当敏感又暧昧的位置)她在大半夜里载周怡寻求落脚点。
甚至同意让无处落脚周怡借住家里。
作为一个女友,对待男友的前任可以到这个份上,乃令人佩服不已。
当她猜测到男友和前任的暧昧时,板起脸来,毫不客气的赶走了周怡。
然后,她转身,用热烈的激情去迎合男友。
他们缠绵在那张巨大的椅子里,那张最初当均平和周怡在一起时购置的椅子,在楼道里搬运时均平初睹阿诗和她前任亲吻的椅子,白日里当阿诗工作时均平与周怡调情的椅子。
当阿诗尽力的取悦着男友时,她的脸上留下一道道泪痕,甚至,还要挤出笑容来面对男友。
因为她真的慌了。
她不知道,除了生理需求以外,她还有什么能够挽留住身边的这个人。
她知道,男人忌讳女人乱吃醋,所以她以笑脸和善意去面对他的前任。
她知道,男人在人前介意面子,所以她介绍家里状况便说「房子是他租的,我只是过来住的」。
她知道,男人不喜欢无理争吵,所以她只管冷漠对待敌人,却没有责备质问男友半句。
她知道,男人需要温柔与体谅,所以她见他为寻前任的耳钉而弄到满地水,立刻拿抹布擦地还装没事。
她知道,男人也许会因泪而柔,所以她苦苦哀求他「我哪点不好,你说,我改」,又说「我不能没有你」。
她没想到,两个人在一起这么久,会因为前度出现的短短几日,而毁了一切。
看的时候,我问朋友,「周怡和阿诗,你会喜欢谁?
一个爱耍自己性子,而另一个温柔又顺从」。
他说,「当然会选阿诗」。
看着片子,看着「模范女友」,当然好做选择。
可是在生活里,真实情况往往又不是这样了。
早些时候,和这位朋友讨论到「人都是犯贱的」这个话题时,他戏谑的说自己,纠结的那段感情,对方并不完美。
他爱她如此之深切,愿为牺牲许多,也给了她许多物质上的帮助。
可是她就如此任性。
看看身边其他的朋友,信手拈来的优点,都比她多得太多。
可是,他就偏偏的,那么的爱她。
越是令自己纠结的人,往往自己纠结的越深。
想起昨天和另一位朋友看《单身男女》的时候,问他,「古天乐和吴彦祖你选谁?
」古天乐的角色,花心多情,追高圆圆却也锲而不舍。
只是爱她的同时,目光随时会被其他女生给勾走。
吴彦祖的角色,专心痴情,默默的等待着女生多年,眼里未有其他人存在。
我说,不选吴彦祖,这编剧绝对脑残了!
朋友却不假思索的说,当然会选古天乐。
男生的潜意识里,痴情等待多年,是件不靠谱的事,而爱恋的同时保持各种小暧昧,才是最真实的人生。
因此,便有了「欺骗女生的烂男」和「常被发好人卡的憨厚老实人」。
如果女生都选择老实人,那自己就不会被伤害,而老实人也不会一直被拒绝。
所以,人们往往会被「不靠谱」的因素吸引。
没有人选择爱情像购物,要挑质量最好最耐用的。
那么多年,脾气躁急的坏女生周怡,却能轻易的击溃温顺体贴的阿诗。
也许人性本当如此,爱折腾,不能过度满足,否则就不懂珍惜。
但也许是因为人性,才让均平离开阿诗。
也许阿诗本身是一个温和的女子,体贴忍让。
可是,面对着现任的前度,没有一个人是会不介意的。
轻则抓狂抱怨,重则挑明争吵。
而她,却能够说服自己,去报以善解人意去热情对待周怡。
可是爱情本来就是一种竞争。
赢家夺走爱人的真心。
礼让和谦和,在战场上,对自己毫无利处。
介意前任,是一件自然的事,为此抱怨和争执,虽然现任会埋怨「为何如此敏感计较」。
可是正因为知道了你的醋意和不满,对方才会谨慎面对前任。
因为你会不高兴,会闹,会吵,而没有人天生愿意争执吵闹。
若是一味的体谅和宽容,对方便觉,无论如何,你都不会介意,既然不介意,那来往界限便变得模糊,也许就有许多意料不到的事会发生。
因为回忆是危险的,而习惯是灾难性的。
哪一样爆发,你都承受不起。
「一个人的洒脱」和均平在一起的时候,周怡错过了台湾之行。
和阿升在一起的时候,周怡拒绝了泰国之行。
和阿树在一起的时候,周怡放弃了英国之行。
和几任前度在一起的时候,她都有过旅行的梦想,可是,每一个,她都错过了。
直到她母亲告诉她,「有些旅行,可以一个人完成」。
人生便是一场旅行。
好比周母,虽然丧夫多年,未有遇到合适的人相伴终老,她便选择一个人过着洒脱的生活,甚至还保有一颗童心。
对她而言,这样轻松的活着,自由自在,好过匆匆寻伴,然后急着嫁掉。
很多时候,人生的许多东西,比如感情,无法急于速成。
它们需要经历一个旅程,或漫长或短暂,去寻觅最适合自己的结局。
有时候,在这样过程里,或许孤单寂寞,但是,与其随意寻伴去排除寂寞,不妨一个人踏上路途,慢慢体会目所见耳所闻心所感。
「港式爱情片」港式爱情片的反应很奇妙。
好比之前为《恋人絮语》而写的影评《关于爱情的N种方式》。
在豆瓣影评和博客原文下,不少人留言表示原本看不懂电影,看了影评以后才领悟到导演的用意。
而我本身在电影院里观看影片的时候,或许因为非周末非晚上这样的热门时段,偌大的放映厅里才六个观众,除了我和同行的朋友外,有一对提前离场,另一对抱怨不知所云。
而《前度》,依然有不少中年观众表示幼稚。
在他们眼里,也许只有阅历尚浅涉世未深的年轻人才会纠葛于情感里。
我想我是极其喜爱这样的港片。
特别是由新生代导演所制的片子。
这里面探讨的爱情,有各式各样的面貌。
香港不同于大陆,题材无限制,更开放。
因此会有不少导演敢于尝新,勇于探讨现代人的爱情。
而非一味的老一代相守一生的爱情观。
时常和母亲聊天时谈及许多感情的话题,她表示与她成长年代所经历的感情观相差甚远。
她说起中学时代男女生避忌交流,否则会被指指点点。
她说起一名大学女同学和男友去逛百货,老家的冬天极为寒冷,走在路上冷风刺骨。
进了店里,男生发觉女生手很冰凉,便让她脱鞋,让她的脚搁在自己怀里帮她暖和。
而一旁的售货员都很羡慕的围观。
这个女生把这件事告诉了包括母亲在内的几名好友,这群闺蜜们便无比感动的说,「这样的男生,嫁了吧!
」后来他们结婚,有了个女儿,非常幸福。
母亲说,她们那个年代,都是被琼瑶小说影响长大的一代。
所以许多观念,和生长在不同时代的我们,必然有所出入。
但是我们这一代人,成长在一个与父母辈不同的时代里,对待爱情观,便有了完全不一样的看法。
看安妮宝贝,读她笔下那些「海藻般长发」的寂寞而又不安的女子。
看亦舒,读她眼里那些大时代转折点里命运多舛的女子,又有不一样的意味。
还有微博上盛行的张小娴语录,提醒女生在爱情里要学会保护自己。
还有各种偶像剧里的「麻雀变凤凰」老套戏路。
都在反映着这个时代的爱情观。
不同于长辈的时代,爱情是女生的顺从与守候,在我们这个时代里,影视和作品题材里,女生都具有个性和挑战性,在爱情里担纲起重要的角色,而不再仅仅是泪水,柔情与誓言。
女作家们笔下的爱情,其实更多为对这个时代女性的一种期待,在感情里,生活中,更具有选择权和自身价值。
彻底的颠覆着上一代。
我没有看《山楂树之恋》。
不是它不好,而是我觉得不符合我所生活的这个时代。
并不是说这个时代里没有那种一生的守候,我知道一定会有这样的人存在的。
但是,这个时代里谈论爱情,已经不像上一辈的时代里那么保守。
我们可以大方的讨论性如何影响和左右着人们的感情,也可以说人的自私,任性和冷酷。
爱情远不止是一个凄美的童话,一个长达一生的守候。
它有多种可能性。
朋友说,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何成为爱情经典?
因为他们都死了。
如果他们活着,也许在尚且幼稚任性的年纪里,罗密欧也许会迷上另一个妙曼身姿,而朱丽叶也许也会移情别恋。
可是他们都死了,故事继续不下去,我们看不到爱情里所存在的危机和浮躁,所以我们觉得它是经典。
我喜欢港式爱情片,因为它们会大大方方的讨论爱情里的另外的可能,比如背叛,出轨和纠葛。
爱情不是单一的判断题,不仅仅是爱或不爱。
它包含太多的内容。
选择题?
嫌单调。
填空题?
太狭隘。
问答题?
最好是写作文!
《前度》讨论了人在感情里的犹豫与徘徊。
这样纠葛的感情,往往正存在于八零九零年代出生的年轻的一代里。
因此,这样的片子,对于这个年龄段的观众来说,最适合,也最有共鸣和警示性。
另外。
钟欣桐是个很棒的演员。
以前未有看过她的作品。
但至少这一部,她真的很出彩。
每个人都会经历不同的感情与恋人。
After all,会和最适合的人过完余生。
也许这个人未必是最初你最爱的。
After all,他/她终究会成为你最深爱的。
前度。
After all,就留给回忆,一同随时间而淡忘吧。
恋爱超过一次的人,分了手的人,属于过去的人;毕竟都是我们爱过的──《前度》。
(先此声明 我向来写影评都不中立 都是唯心 你爱看不看)女二号就是一傻叉!!!!!!!!!!!!!!!!
明知道那个人是前女友 还收留回来 简直有病!!!!
(吼完 理智点了)我记得我妈跟我说过:千万不要找那些有过刻骨铭心爱情的男人正如男主跟女主 六年的感情 倘若因为了解而分开 那就基本是相安无事但很多人都是年轻的一时误会导致分开了……那 一再碰上的话 现任就杯具了周怡问阿树:你会不会跟前任做朋友?
现在很多女人都会想问男人这样的问题而男人大部分都回答:看谁咯站在这个问题上就出现两种情况了 倘若是你的现任 当然就是不希望你跟过去再有任何联系(哪怕有也不要被知道)倘若是前度 当然希望能做朋友 不过更多的只是希望 你能牵挂着自己简单说:就是希望自己是最特别的 自己备受重视的人都是在不断地寻求自我价值 寻求安全感当被赞美被认同的时候 人会活得更为自信更为开心但很多女人都不懂 事实上真正的安全感都是自己给予的“能被抢走的 便不算爱人”这句话当然是对的 但如果明知道有些事情是可以避免的话 自己就应该多留个心眼女人啊 除了护肤养颜要多花功夫 有时候做人也要心狠一点可以面带微笑对其前度 当然 内心已经把对方杀了一万遍都不止 恨不得把对方五马分尸也好 记得脸上一定要带笑容 保持一定距离就好不过我并不是说要做一个毒如蛇蝎的女子只不过要记住 对敌人仁慈 就是对自己的残忍但毕竟过去就是过去 倘若你的男人忘记不了过去 那就随他去吧明白放过他 其实更多地是放过自己失去一个不爱自己的人 其实真的没什么可惜的但如果你知道你男人真的很爱你 那就前度神马的连浮云都不如了既然连他都觉得没什么了 自己又何必纠结幸福是当下幸或不幸 都是自己决定的
给恋爱超过一次的人我一直认为如果一部电影让你看过后,只想单纯的从电影的角度去客观分析,这一定不是一部成功的电影。
电影最原始的魅力是能够打动人们的内心,理性的分析一部电影是需要的,对剧本、对拍摄手法、对镜头、对演员的表演,不断细致深化的解构电影,让我们能看到越来越多高质量的影片。
但是,完全客观、理性的看一部电影便失去了电影最本质的东西,让其成为死物,只有对错的分别,这是所谓的影评家干的事,反复研究一部电影找出里面的毛病,指手画脚的点出哪些镜头多么多余,然后搬出些法国新浪潮、费里尼之类的术语,装得自己有多么高深,最后总结性的定位一部电影的价值。
我只想说这些的人什么都不懂,抛开了最重要的部分,死盯着那些可有可无的东西。
《前度》正是一部无须过多解构的电影,能看懂导演心思的人,都是能在电影中看到自己的人。
故事发生在三天中,周怡在机场与男友吵架分手,碰巧遇到前男友陈均平与其现女友阿诗,是夜无家可归,便在陈均平与阿诗家住了三天,之前的回忆不断浮现、人心骚动。
陈均平与周怡的恋情是当代快餐式的爱情典型,激情、热烈、浮躁、看起来时时甜蜜却又步步惊心,时刻都有爆发的危机存在,而爆发的结果,只有果断的分手,不拖拉、不深思、不负责。
似乎在我们身边或者干脆是我们自己,都能找到里面各个角色的影子。
周怡在这部电影中分手了四次,年少时与陈均平在一起,分手后意外认识混混阿昇,分手后又与陈均平复合,最后一次便是影片的开头在机场与作家阿树的分开。
四次分手中,除了第二次是因为混混阿昇的跑路,其他三次分手都是因为其他女人的介入,或是前女友,或是新人,但在影片中都只出现在周怡的指责和男友的辩解中,是真是假我们不得而知,只知道周怡这般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女生在现代人中似乎常常见到,越来越自由开放的爱情造就的是彼此间的越发不信任,和以前那个含蓄的年代相比,这种几句话甚至几个眼神对了就能开始的恋情未免太过轻易。
陈均平给人的感觉是不知道他在想什么,这也是我们这代很多人对感情的认识——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
说是没有原则有点过头,要定义的话,算是一种不随大脑、只随激素控制的心态。
在机场偶遇周怡,陈均平表现得并不想有过多接触,甚至十分反感,但无奈让周怡入住自家后却又频频出轨,这是他一开始就策划好的吗?
我看基本可以排除这种可能,陈均平如同很多年轻男女一样,该懂的道理都懂,但同时也不抗拒内心的想法,在机场也是,在家也是,在机场是不想前女友这种麻烦干涉到现在的感情而排斥,在家是独处的环境勾起了曾经的回忆而一发不可收拾,往好了说是跟随内心的选择,往坏了说是毫无争议的不负责任。
在阿树、阿苏、周怡的妈妈这三个重要配角中,阿苏是不得不提的。
阿苏是陈均平的哥们,没事开着自家车行的出租车,给陈均平和周怡当私人司机。
阿苏每一次出场都是周怡需要帮助的时候,影片结尾周怡的独自旅行也是阿苏做最后的送行,这样的角色定位仿佛是给所有像周怡一样感情受伤的人一个希望,总会有一个在你需要的时候就出现,始终注目着你的人。
阿树和周怡的妈妈贯穿着影片的另一个点——旅行的意义,阿树是作家,出了一本关于旅行的书,在出版社认识周怡,周怡辞掉工作准备同阿树一起旅行,结果还未去成便有了在机场开头的一幕;周怡的妈妈常常独自旅行,周怡与阿树分手后无家可归不得不暂住陈均平家也是由于此。
那片中旅行到底有何意义?
我理解为成长。
影片最后周妈回来与女儿同住,周怡哭着问妈妈可不可以带我去旅行,周怡妈妈只说“去旅行,不用别人带,自己去就可以了”,其实也是告诉女儿成长的过程必须自己经历,如同周妈自己,在周怡父亲去世后开始了自己的旅行,才学会了现在的乐观与豁达,才明白最喜欢的那个已经不在自己身边。
影片中有三件值得一提的物品。
第一件是耳钉,陈均平和周怡第一次在一起时,陈送给周的,有一对,一人戴一只。
在影片开头机场时周怡还戴着这枚耳钉,直到没办法要与陈均平阿诗住一起时才摘下,最后落在陈家,也导致了陈与阿诗的分手。
这似乎是一个很直观的证明周怡始终没有忘记陈均平的证据,但我想这枚耳钉的意义不仅仅是这点。
陈周第二次在一起时,一次鸳鸯浴中陈均平送给了她一枚戒指,戴在了小指上,然后影片开场时却看见周怡的手上没有这枚戒指,这不是与耳钉的意义相矛盾?
直到我找到周怡、阿树、阿苏经常哼唱却都说不知道歌名的那首歌时才弄清这一点,这首歌是林二汶的《一切开始都是美好的》。
歌名如同耳钉和戒指的区别,代表和陈均平的第一次才是最让周怡难以割舍的。
第二件是陈均平的沙发椅,影片结尾时的镜头在几个场景的切换中,陈均平现在的家和同周怡同居的曾经家中都出现了这把椅子,人已非,物还是,很少有人会在一段爱情结束后销毁所有共同存在的证据,相反会留下这些代表共同过往的物件,偶尔怀旧一下,感伤一下,这是现代人的通病,拿得起放不下,这些通病让人们看起来比以往成熟,悲哀的是也只是看起来,如同陈均平、如同周怡,好了伤疤忘了痛,曾经犯过的错,该犯的以后还是犯。
此外,这把沙发椅也代表了陈均平两段感情的转折,第一次见到阿诗便是坐在这张椅子上,不禁让人联想到第二次分手时,周怡嚷着“你是不是有别人”指的是否就是阿诗。
而后来周怡暂住陈家时进屋一眼看到这张椅子,如同在自家一样躺坐上去,似乎已经预示着旧人夺位了。
第三件是水杯。
影片结尾的那段,陈均平回忆起第二次与周怡分手时,周怡摔碎了很多玻璃杯,最后哭着捡起一块,说:“要不我们明天买点塑胶的回来,好不好?
”镜头立切,陈均平望着手中的塑胶水杯掉到地上,然后抬头对阿诗说:“不如算了。。。
(分手吧)”最后留下一个意味深长的镜头:看似完整的塑胶水杯,里面的水却从一条裂缝中不断流走。
看来即使换成塑胶的,没有细心的呵护,还是无法延长其使用的寿命,对每一个陈均平来说,无论是性格刚烈如同玻璃一样的周怡,还是温吞水一般如同塑胶不易碎的阿诗,他都无法维系一段稳定长久的感情,这是否如同我们每一个人,曾经试着努力经营维系一段感情,但发现无论用何种方法、与何种人在一起,都难以长久下去。
或许问题不出在我们,而出在感情本身、出在这个时代,试问在这个躁动、轻浮的年代,如何要求一罐廉价的凤梨罐头去拥有一万年的保质期?
我们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只为自己的。
周怡是坏脾气爱任性的港女。
陈均平是不得志又满腹梦想的小青年。
不知道他们那个时候多少岁,但那时候的生活是有多美好。
他们躺在床上互相呵痒。
他在雨夜跑出去给肚痛的她买生理用品结果傻傻的买成护垫。
他和她窝在简易衣橱里听假壁虎的叫声。
再遇见,她和男友在机场分手,撞见他和女友。
她看着他和女友在隔壁屋里笑闹,她看到雨夜他不再买错的卫生棉,还有她看到他打死了他曾经说是会吃蚊子的好壁虎。
一样的塑料杯,一样的password,一样的耳环,一样的贴画……又如何。
你看到结局了。
塑料杯也会裂。
也许是细小你没发现的伤口,但静静渗出的水已经证明。
在书房里,她换下衣服,拎起行李箱,冷冷的看了他最后一眼。
他们终于没能一起旅行。
无论是她想去的台北,或是他向往的有大笨钟和摩天轮的英国。
每一个前度,都是一次成长。
看得闲炒饭的时候,很讨厌陈伟霆,看完前度,倒觉得还成。
这大约是港男港女现代爱情故事的真实写照吧,所以各位主演都大致演得真实自然。
其实我是理解不了的,一个照面就爱上,分开时,居然还痛得入心入肺。
戏里阿娇的角色的性格,其实有点神经质,平静试探,突然发飙,然后便把一切原本好好的东西全部推翻。
其实,我也讨厌吵架扔东西的人。
其实我并不觉得这部戏里有多少深刻的无法忘记的爱情,陈伟霆对阿娇的“翻挞”并不是因为未忘情,我觉得充其量只是一个男人本能的下半身反应。
一对爱侣,假如是冷静和谈然后平静分手,那么我觉得他们真的永世不会再有复合的可能。
但假如只是一时意气,后来多次错过,那么最后重遇,就真的是那一句,“和朋友做”。
戏里最可怜的是诗雅,温柔善良,试图用身体绑住一个男人,但那个男人终究,不是爱别人,而是太爱自己。
很喜欢里面阿娇与恬妞的母女关系,恬妞说了一句“旅行唔使人地带噶,自己去咪得咯”,被无数影评提到。
也喜欢里面的曾国祥,虽然我很烦他的恋人絮语,但是他在里面,是一个深情的,远距离默默守护的男配角。
至于阿娇,出落得越发漂亮了,五官精致,眉眼间都透露出一股让人心动的气息。
没有想到这么一个洋娃娃般的女孩,真的如洋娃娃一般不聪明,曾经那么“天真”。
但总归是祝福的,脱去玉女枷锁,或许你能走得更远吧。
还有,恬妞说得对,我知不知道有什么关系,你自己清楚就行了。
要想清楚,你爱的,究竟是哪一个。
看完这部电影许久,加上自己最近的经历,忽然觉得有些想法应该写下来。
电影内容不再赘述,直接写感想。
或许我应该加个背景音乐——《十年》。
陈奕迅在这首歌最后唱到“直到和你做了多年朋友,才知道我的眼泪不是为你而流,也为别人而流”,这句话或许很好地诠释了这部电影的主题:无心。
有的人没有用心去爱一个人,所以不会为对方流泪,而对方只看得到眼泪,却看不透TA的心,于是将爱错付。
如果真的那么爱,怎会忍心放手?
如果真的那么不堪一击,又怎会是真爱?
之所以会分手,必然是有分的内在原因,不是有人说,一个人下定决心跟另一个人分手的时候,连放屁都会成为争执的导火索。
我们和最初的那个人分享彼此的梦想,为对方加油打气。
多少年以后,物是人非,你屈服了现实放弃了梦想,再遇到她,你想找回最初的感觉,可惜你没发觉,她从不用承担你的梦想,更不是你的梦想。
前任就像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倒不如丢去喂狗。
没有ex的人默默走过=。=
过去了就是过去了,既然分手就会老死不相往来,这是对下一任最起码的尊重
再也不相信豆瓣了again,为什么这种片都可以上四星?听台词好想用力摇晃编剧肩膀:拜托抽点水分好不好,用点心好不好,脾气暴烈的女人怎么会做这么没水平的事,不要欺负我们坏脾气好不好?不好意思,又没撑过十分钟。音乐不错,台词垃圾。
是要表达女人做到死都还有人要么?
很好看,小故事,小情绪在里面。原声也很好听。2011.6.14以前不懂,年轻就是爱的炙热,争吵不休,生气就提分手。恋爱太甜美了不需要别人带你去旅行,你自己也可以啊!2021.6.14时间真的好神奇,十年以后的同一天再次看,感受完全不同。人老了,就开始怀念了吧。阿娇真是盛世美颜,当年的陈伟霆稚嫩啊,美好的肉体。
钟欣桐是漂亮,可是电影不漂亮呀~
现在最讨厌这类型的F
就是觉得很恶心。你丫为什么会好意思住EX那阿?一对J男女。
入場前反復的查看有沒有帶紙巾 因為害怕流淚 雖然電影院里很黑 可是每次流淚我都覺得一樣的狼狽 出乎意料整篇下來我竟然連一次微小的眼眶發酸都沒出現 有的只有會心一笑或者偶爾的心酸 嗯 我想愛過的人真的都懂 即使從前的愛人已不再可能成為愛人 但卻留下閃耀愛的印記的種種回憶 知足!
阿娇激情出演
不喜这个题材
编导演都算是新生代“头马”
無 heart 。無 feel 。無 point 。無立場。無聊爆。
钟欣桐五短身材 又脱!
我不喜欢ex的故事。 过期了的东西,再怎么好吃,吃下去对身体也有害。
我在回忆里等你。
吃饱了撑再看吧
到底在讲什么……
什么破玩意
电影不喜欢,所有角色全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