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获得2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儿童影片的电影,看起来并不像儿童电影,至少不像我们传统定义的儿童电影。
这部电影的普世情怀看得到创作人员有着更大的野心。
这是一部给成人看的儿童世界的电影,影片的视角放低到儿童的高度,使得观影者不得不蹲下来,以这样的眼睛看待周围的世界。
而偏偏这副眼睛的主人还是一个艾斯伯格症者。
电影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却以娓娓叙述的方式呈现近于真实的生活片断来感染人,事实上这些片段中的特殊人的特殊情趣和观感已足够打动人了。
电影就是以这样不动声色的方式反衬出这样的现实:在我们以为很怪异、甚至痴傻的孩子的眼里,原来我们正常的世界也是如此的不可思议、有违常理。
而原本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的世界存在如此多的新奇。
电影里艾斯伯格症家庭的艰辛付出被表现得含蓄而隐忍,但是折射给各人亲身感受却忍不住要深深感喟。
修直,你长高了,长大了。
长大了,自然就长高了。
修直你怎么突然就长大了?
不是突然,是十七年。
修直你要不长大才好。
母亲和儿子在雨中的一段对话如此平常,但每一个母亲都会因为一样的爱子之痛而叹息吧。
一部电影,把一个忧伤的故事,以如此浪漫的情怀、情趣行云流水似地叙述,真是可喜。
更加可贵的是它没有再度强化这样的家庭的伤痛和无奈。
甚至于某些时候它让我们羡慕那样的修直和生下、养育着修直的田桂芳。
在观影会上,关爱自闭症家庭中的一个代表表达了这样的感受:看到了吗,我们的孩子跟其他孩子没有什么不同,我们的孩子也是正常的孩子。
谢谢这样的一部电影发出了我们自闭症(应为艾斯伯格症)孩子的声音。
谢谢这样的一部电影发出了我们自闭症孩子的声音——这是这部电影的最好奖励!
这是这部电影的价值。
每种生命都有自己的声音频率,你听不到、接收不到是因为你的频率不对呵。
每一朵花开都有他的美丽!
扣下来的一星给出戏的配音以及修直记忆里田桂芳剪影前忍住看下去的自己,个人意见作为影评的自我修养就是不剧透,而且作为一只懒鬼我也懒得讲完整故事(其实剧本本来就不是个完整的故事···所以就打擦边球好了,仅作发泄情绪用。
意外的很好看,剧本连续性不强,剧情在一个又一个放大情绪的点上却又点到即止的推动着,主线就是情感诉求不煽情很理性含蓄的视角。
故事的开始是送别,未知的东西对先走的那个人是可爱的但对于后面看着你背影的人却是可怕的。
“要飞了”的面无表情的克制的脸是遍地心碎的无所谓,“我还没有准备好”的摇摆不定的隐忍的脸是对自己的不忍心吧,孤独症的父母只是工具这种话即冷漠又自私却避无可避,因为你在做的是一件长久的单项付出且是面对无法主观决定的自我的灵魂。
少年修直坐在出租车上说往前开的时候我以为故事的走向会是留下来和妈妈在一起,反正是电影嘛就算给一个不会实现的完美大结局也没人会怪你的。
然后呢那辆神奇的出租车带我们穿过一条又一条的路,你出生成长远行而又回到最早的记忆里(起承转合一点都不讨厌。
修直最早的记忆里是田桂芳在窗帘后偷看离开的人的侧脸,恩···就好像你决定下一顿想吃什么的表情,认真思考的表情没有一点苦难顶多是有一丢丢苦恼而已。
这也是我开始没想离场的第一分钟台词说人靠记忆才可以认路,而我觉得人的记忆呢一定是碎片状的,遇到的每个人生大事件小转折好心情坏情绪都是碎片儿,而且它的优先级会特别牛逼的自己转换位置,你认为你能决定的时候呢压根儿由不得你。
人总是要长大的,可有一部分人好像人为的逆生长一样,田桂芳就是一个,她一点都不像妈妈,答应割了一个扁桃体就跑掉的修直不回去做手术的条件,一起躲过护士,躲过外婆,妄想堵起耳朵来就隔绝全世界。
修直问说外婆说我以后再也不管你了怎么办而田桂芳说这话不算,修直问你怎么知道她答她是我妈我当然知道,这是修直记忆里最没有逻辑的田桂芳,奇怪的是她每次都还是对的。
田桂芳在变老,修直在长大,修直上幼儿园时候田桂芳是个讨好所有人的人,她的讨好一点都不讨厌。
跳舞的情节是第一个打到我的点儿,修直很开心虽然园长说修直啊我觉得你不适合跳舞那个从小修直眼睛往上拍的情绪化慢镜头微观世界,简直是小时候自己成长中对所遇到的未知恐惧的完美诠释。
下一块儿我记得的是大黄蜂,修直眼里的李叔叔是个修正主义者,脑子里关于撑杆跳与床垫的幻像以及房前屋后都是考拉的争执,修直觉得他是个骗子可田桂芳觉得那是夸张的比喻没有恶意。
那大概是不安吧。
可后来啊,李叔叔要把修直送到天津去读书,在回家路上说尺子真的可以量出睡觉时间的田桂芳真是好样的。
后来当然没有去,田桂芳作为一个反射弧长得连大瓶子小瓶子真的少了一块钱这种事儿都反应了好久的人,怎么会离开你。
后来修直长大了,40岁的田桂芳依旧只在变老,校门口的17岁的修直说没事你不要来学校找我而田桂芳说你什么时候说的啊我忘记了还是把伞撑得歪到另一边,下雨下到封路,田桂芳翻墙翻好久。
田桂芳说修直长大了,修直长不大才好。
再后来,回到故事的开始,送别的田桂芳不知道飞机飞不了,一路回忆与寻找,来到故事的最后,“我还没有准备好”“所以先给你时间准备”故事不煽情,回忆是随时会出现的事儿,而记忆是碎片。
我最近越来越懒,懒得相信这个世界上会有长久的单项付出礼尚往来以牙还牙才是对,可因为别人对待自己的方式而改变自己内在权衡的标准,真是一种挺恶心的成长方式。
翻篇儿真心不容易,问题是解决不完了,永远无法达到准备好的状态,所以我只能对自己说一句辛苦然后与问题并存,毕竟自省这种事不能过度,人生不能停,我给自己时间准备了,准备不好也慢慢过去吧,反正也没个准备好的时候
张静初饰演的田桂芳,是一个不同于中国母亲的一贯形象,但却依旧有着一样做为母亲对孩子的爱。
她的儿子修直患有艾斯伯格综合征(一种较轻的自闭症),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田桂芳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在修直眼里,妈妈是一个爱哭的数学学痴,但他知道世上最了解他的就是田桂芳。
在幼儿园的时候,他与众不同的行为有妈妈的陪伴,为了让儿子在幼儿园学习,她停职照顾修直。
在修直高中期间,田桂芳误以为修直谈恋爱,扇了一巴掌,让修直躲到警局,在知道缘由后,田桂芳道了歉,修直为了不让妈妈哭,原谅了她,说明他很爱妈妈。
在十七岁,修直的父亲来了,发现了他的数学本领,要带他出国,那天下着雨,如同田贵芳的心情,她知道修直长大了。
《我的影子在奔跑》 这部片子提现了伟大的母爱,单亲妈妈的不易和患有艾斯伯格综合症孩子的生活状态,与社会群体的接纳与包容,上天为你关上一扇门,也会为你敞开一扇窗,修直有天才大脑,但不是所有自闭症儿童都是有天才大脑,孤独症儿童他们不喜欢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有自己的世界,有古怪的智力,希望大家能关注到这些儿童,多给他们关爱与理解, 张静初的演技实属实力派,特别是那种焦虑不安的眼神,让我看的几次眼泪在眼圈打转,相信每个做父母的都能体会到,印象最深的是影片中,姥姥对修直说,“你知道为什么你犯了这么多错,大家还会原谅你吗”?
因为他们都是看在你妈妈的面子,想起了那句“你所谓的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不管孩子怎样都会欣然接受,接受命运,女人固然是最脆弱的,母亲确实最坚强的,幼年的修直,幼儿园不能接纳,老师觉得麻烦,比同龄人调皮,也不好看管,妈妈甘愿在幼儿园里做义工,就这样默默的太背后付出,去讨好每个人,不是妈妈都有超能力,能感受到你内心的世界,是他们在意你的每个动作,眼神,这就是每次修直藏起来,每次妈妈都能找到调皮的修直,转眼修直可以轻松的翻越墙围,而妈妈已不在年轻,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修直准备离开,妈妈还没有做好准备。
我觉得,一辈子都不会做好这种准备吧……推荐影院多排这样的公益电影,据说这部原创剧本获得了夏衍优秀电影剧本奖…
第一幕:你的出生,你的幼儿园,是否和多数80后,少数90后一样,你可能没读过幼儿园,只是后来的你长大了点才了解到,原来是要上幼儿园,才能读小学的,那是你多么向往的一幕,这部电影你可以看到自己小时候的影子,是否你也和电影里的小男孩一样,调皮捣蛋,让父母担心,母亲为了孩子放弃自己的工作,在身边日夜看守着你,那是一种多么朴实而又伟大的爱,你的父亲不负责任,直接丢下你和母亲,母亲的心智并没有那么成熟,坚强,这是她不得不面对的事实...终于,你长大了点;第二幕:你的小学,小男孩在开学的第15天就被学校叫家长去,有哪个家长希望被叫去学校,听老师训斥,那正是夏天,气温29度,母亲来到学校,看到你被老师体罚,站在烈日下,心,像针扎了一样;可是,你还没有长大,还不懂事;第三幕:终于有一天,你长得好高,好高,连妈妈都要仰着头看你,那时,你已经读了高中,可是你还是个孩子,我还没有准备好,你就已经长大了,我的心也落地了;我依旧把你当个孩子一样,下雨天一定要去给你送伞,接你回家,你却不开心的和我说,以后,不要再来学校了,我说,那好吧,你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思维和想法,可是我,还是,放心不下;有一段时间,我发现你很反常,回家不吃饭,回到家就躲在自己的卧室,我也没有刻意去问你,因为,你长大了...终于有一天,我忍不住跟踪你,看你你从一个女孩子家出来,我问你,是不是谈恋爱了,学习那么紧,还有时间谈恋爱,你说没有,我忍不住给了你一巴掌,于是,你离家出走,我的心像悬起来了一样,只因我太冲动,没有了解清楚情况,我终于找到你,向你道歉,眼泪又忍不住的留下来,我知道你是爱妈妈的;这里,看到了自己那个时候,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就是我的影子。
妈妈老了,有一天封路,你轻松的从栏杆上翻了过去,而我,则缓慢的,翻了过去,你说我笨,那是因为我老了;长大以后的你,要学会照顾好自己,妈妈永远爱你。
观看这个电影,我感受到了母爱的力量,修直的母亲是最温柔也最强悍的人,母亲含辛茹苦育儿,母亲在努力寻找和孩子的最合适的交流方式,这种天性的母爱流于自然,儿子的回应略有迟钝修直的母亲是最坚强,为了他不被劝退,不掌工资义务在幼儿园做保育员,讨好所有老师和孩子,然而在发现孩子被老师罚站于太阳下时,她忍无可忍的对着 发飙。
她 糊的人温柔、慈爱、关 永远的呵护和数之不尽的无悔付出,让我知道母爱是伟大的。
在90分钟的一部电影里,把女人“生孩子、养孩子、爱孩子”这三种当娘的境界到底有什么区别,讲得不带泪花,还黑白分明。
没有车祸,没有癌症,没有换肾,没有凌辱,没有风尘,没有后爹,就是一个单亲妈妈把一个孩子从0岁养大到17岁,然后放手。
每一帧画面,都是懂事了的17岁少年在回忆,那些回忆中他一次都没哭,哭的都是他的妈妈,田桂芳。
在儿子眼里,田桂芳从来就没有长大过,没有外婆她根本就不行。
在田桂芳眼里,儿子突然就长大了,不再需要她像影子一样跟着他奔跑。
在观众眼里,“我为什么要生孩子?
”这个问题突然变得很蠢很渣。
有一种爱,你不生,就永远没有。
你有了,你就不会在乎孩子懂不懂。
【备注】生是情,养是恩,爱是影子。
电影是影子的影子。
(张静初主演,方刚亮导演电影 #我的影子在奔跑# 的官方微博 @shadow990 )
一、导演的视角选择诗意的自闭症视角生活究竟是不是苦咖啡,这要看每个人自己的人生经历,但是最重要的还是你对生活抱有什么样的态度。
薛小路导演的《海洋天堂》是从自闭症家人的角度,企图来博得更多的人的关注,甚至可以说的可怜一点,就是博取同情。
而方刚亮导演的《我的影子在奔跑》是从幽默或者冷幽默的方式来关注自闭症孩子的个体。
因为视角的不同,方导在视听上并没有可以的用慢速镜头来进行煽情和渲染,甚至大多数镜头还是从现实主义的摄影手法上,消解增加情绪的特殊角度摄影。
这部影片的观看过程,在场观众一直是时不时的发出笑声,或者笑声议论,包括我自己。
这个轻松愉悦的状态,让这部喜剧元素诸多的悲剧核,显得十分有力量。
毕竟积极乐观,才能够好好活着。
2、儿童视角的童真和纯粹我一直觉得这部电影的主角不是大明星张静初,而是自闭症小男孩。
真正有内心独白和情绪化镜头表现的十足都是这个孩子。
(下文另有叙述)张静初在这里自然、朴实的表演,将单身妈妈和自闭症孩子的妈妈的两重压力的身份,表达的很到位。
张静初的明星效应在影片的营销上,应该是重要考虑,但是值得说的是,这样的中小成本电影能够被张静初接下,并表演的这么精彩,实在是很有艺术情怀的演员啊。
二、明确的心理化视听表达声音与色彩的心理情绪张扬影片大段的声音和色彩饱和度夸张处理,极度张扬的表达小时候不善言辞的孩子的内心。
在他的眼里,母亲是他情绪表达最多的人物,他以艳丽的色彩,夸大他内心的情绪,色彩就像浸过水的老照片。
冷幽默的内心独白导演刻意的幽默的基调,使得影片中大段的内心独白,造词都很幽默,显得男主人公显出孩子般的天真和数学上的极度天赋。
时空交错的叙事线索影片选择时空交错的方式,将回忆以一种似乎随时都会出现的方式,出现在这个高中生的寻找母亲的路途中。
服装、演员的状态的变化,是区分叙事空间的重要因素。
四、没有故事矛盾的剧本
商业和艺术之间的平衡,一直是所有导演都会面临的难题。
绝大多数导演无法兼顾商业和艺术,只能选择其一,这也导致了电影的口碑和票房从来都不成正比。
作为一部口碑还不错的电影,《我的影子在奔跑》上映当天只有0.3%的排片,票房只有3.3万。
电影上映3天后排片就降至0%,也就是排片不到0.04%,四舍五入为0%。
直到上映三个月后排片一直是0%,最终票房只有36万。
《我的影子在奔跑》早在2013年就参加柏林电影节,直到2018年才正式上映。
这是一部聚焦自闭症儿童的电影,同题材的电影已经有太多太多。
《我的影子在奔跑》没有为了获得高票房而请流量明星,没有小鲜肉,没有策划营销活动,而是踏踏实实讲故事,非常朴实。
电影围绕修直和单亲妈妈田桂芳(张静初 饰)的母子生活展开。
上幼儿园的时候,修直会躲在柜子里,导致老师和妈妈到处找不到他。
他上课的时候心不在焉,会玩弹珠,甚至走出教室玩电灯泡,把电灯泡当成放大镜来引燃纸张。
他用镜子反射阳光来逗猫咪,做手术的时候做到一半就跑了。
他把工人的油漆打翻,在地上扔香蕉皮,把花盆从高空扔下,点燃老师的裙子、打碎老师的眼镜……这一切都源于修直患有艾斯伯格综合征(一种较轻的自闭症),这是一种高功能孤独症,症状是躁动不安、注意力分散、身体协调性差。
但是修直的智力没有问题,反而在数学、物理方面有极高的天赋。
导演和编剧没有让修直卖惨,没有把它的身世和经历拍得惨绝人寰;也没有消费母爱,没有拍田桂芳为了儿子而卖血之类情节。
没有编造戏剧冲突很强烈的情节,譬如修直遭到人们的歧视、通过努力走上人生巅峰、凭借聪明的头脑发家致富之类的老套剧情通通都没有。
取而代之的是通过生活的琐碎推进剧情,从而让电影显得很真实。
电影没有煽情的桥段,而是非常克制地叙述,表面上剧情很平淡,显得不够“好看”,实际上一旦一部电影去掉了那些花哨的技法,剩下的才是最真挚的情感。
电影没有套路和煽情,有的只是真诚和写实。
有的只是幼儿园劝退修直,但田桂芳愿意给幼儿园免费做保姆,只为能随时照顾修直。
有的只是医生到处寻找修直让他继续做完手术,田桂芳却帮修直一起躲起来。
就像修直说的:田桂芳不像大人,不像妈妈,她好像和我是一个人,她好像就是我。
最让我感动的是田桂芳为了修直,两次放弃更好的生活,呕心沥血,不求回报。
田桂芳刚生下修直的时候,丈夫让田桂芳跟他一起去外地发展,却不愿意带修直一起走。
为了修直,田桂芳放弃了丈夫、放弃了成为贵妇人的机会。
后来,田桂芳遇到了李叔叔,当李叔叔想要把修直送到天津上学,好让自己和田桂芳安心在一起的时候,田桂芳放弃了李叔叔、放弃了人生的第二春、放弃了更好的生活、放弃了自己的大好前程,选择陪伴修直长大。
电影里有一个小细节,田桂芳已经和李叔叔发生了关系,说明她已经有和李叔叔组成家庭的打算。
但在爱情和儿子之间,她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儿子。
这些情节都展现了修直饱受疾病折磨,无法照顾自己的痛苦,同时也体现了母爱的伟大。
田桂芳是一个数学文盲,对数学一窍不通。
但是没有数学概念,没有逻辑的田桂芳却很了解修直,也只有田桂芳了解修直。
蚂蚁有独特的认路方法,人要靠记忆才能认路,但田桂芳什么时候都可以找到修直。
当航班取消后,修直去寻找田桂芳,最终在幼儿园找到了她,这一幕让人非常感动,也许这就是心有灵犀吧。
电影里有这么一段对话:“修直,你长大了,你怎么忽然长这么高了?
”“长大了,就当然长高了。
”“我突然间发觉,你长高了、长大了。
”“不是突然,是十七年。
”田桂芳和修直的对话表面上很普通,但内核非常感人。
是啊,田桂芳就这样十七年如一日不辞辛劳、含辛茹苦,只为把自闭症的儿子抚养成人,这不正是所有母亲的真实写照吗?
煽情的电影太多,眼泪太廉价,这种不动声色的叙述更加难能可贵。
缺点在于修直“天才”的人设,编剧没有必要给患病儿童一个天才的设定。
并非天才才值得拍成电影,普通人、甚至智力缺陷的自闭症患者同样值得我们关注。
如果所有电影都把自闭症患者拍成天才,会让人误以为自闭症全都是天才。
除了自闭症儿童的主题,《我的影子在奔跑》同时也是一部青春片。
电影关于青春,关于叛逆,也关于成长。
修直上课的时候奇思妙想,他开始思考人类、文明、宇宙,田桂芳没有打击儿子的积极性,只是说不要影响上课。
修直给女同学补课,甚至关系暧昧,田桂芳刚开始有所怀疑,后来也与儿子进行了沟通。
修直的生父终于找到母女二人,想要送修直出国深造,田桂芳尽管依依不舍,为了儿子的前途也忍痛放下了私心。
电影没有打架、堕胎、三角恋的恶俗桥段,而是真正探讨十七岁的青年会发生的经历、会思考的问题、会做出的举动,显得十分真实。
毕竟你的学生时代不一定会打架、堕胎、三角恋,但一定会像修直那样有着天马行空的思绪,有过怦然心动的一瞬间,也有过是否去异国他乡上学的考虑。
诸如《遇见你真好》纵火、《致青春》车祸、《小时代》拜金、《同桌的你》示威游行不是我们的青春,《我的影子在奔跑》孩子与家长对抗、理想与现实对抗、自我与世界对抗才是我们的青春。
除此之外,电影还有丰富的社会隐喻。
因为身体的缺陷,修直与社会格格不入。
其实,修直可以换做任何弱势群体或者边缘人物,可以是女性、同性恋、黑人、残疾人、穷人、犹太人等等。
把修直换成女性,就是《盲山》;把修直换成同性恋,就是《喜宴》;把修直换成犹太人,就是《辛德勒的名单》;把修直换成黑人,就是《为奴十二年》;把修直换成哑女、鱼人、同性恋和黑人,就是《水形物语》……《我的影子在奔跑》是弱势群体在生活的打击下勇敢面对、坚持到底、绝不言弃的故事。
这是修直的故事,也许也是我们的故事。
当然,修直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还有一个不离不弃的妈妈。
张静初在本片贡献了优异的演技,使得田桂芳的人物形象的塑造非常成功。
当丈夫想要抛下修直,带田桂芳远走高飞的时候,田桂芳毫不犹豫选择了儿子。
张静初眼神中夹杂着爱意和母性,奉献和牺牲,让人无比感动。
当田桂芳拒绝李叔叔,说“我不需要别人照顾修直,我田桂芳可以照顾修直”的时候,张静初言语间流露的自信和力量,坚强和气魄,更是让人印象深刻。
张静初最近几年出演的商业大片《富春山居图》《快手枪手快枪手》《冲天火》《侠盗联盟》虽然都是大制作,但口碑都不佳。
《我的影子在奔跑》可能是张静初票房最低的电影,但却是她最好的作品之一。
它让我想起《孔雀》《天水围的夜与雾》,那个兼具美貌与演技的张静初又回来了。
我不是傻瓜 不以 公益片 来宣传 ,它本身就是非常 好看的电影。
具有独特 的学院艺术气质,一眼看去 就是一 群理 想 仍在的 学院 人的倾 诉 ,它打动人 的地方 无关 孤独症,更多 是亲人之间 那些琐事,和一个在中国 电影中许 久不见的 视角
张静初好漂亮噢
幕弹一直有人在发,这个妈妈没把孩子养好,她应该这样这样,那样那样,她把孩子耽误了等等,但愿这些人都能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吧,电影里这个妈妈已经做得非常好了。很好的片子,很真实地呈现了一个虽然称得上伟大、但也很平凡的母亲……看评论发现片子被雪藏了五年,不懂,这片子被雪藏的点是什么啊?
被掩埋的一部国产家庭类型电影,异常的轻盈,视角新奇,表达克制有力,这就是国产电影应该做的
中二版方枪枪和母亲的故事。电影里每个有问题的孩子都是天才。现实里每个孩子对于父母都是天使。我绝对相信母亲的牺牲和付出,小时不懂也关注不到,长大某天蓦然发现母亲还是一贯如此。片中男孩长大,母亲身材面貌都没变老只换发型给个差评
挺平淡的,而且旁白和故事都是各自的自说自话,没有互相交融的感觉。同类题材的片子还挺多的,都拍的不错,这个的观感就有点差,没体现出家人的心境,孩子也是只顾自己而没有体谅。除了个别几个演员表现还正常,旁白和其他演员都太素人了,很多段落演的很尬。
这部被雪藏了五年的片子成了年初的最大惊喜 没有俗气廉价的煽情 而是用一种轻盈诙谐的方式去呈现自闭症儿童的视角 剧本和表演都特别好 真实细腻 令人信服
这才是所谓生活细节的拼接,但不矫情,接地气,有人味儿,形式和内容基本统一。。算是国产儿童片里出类拔萃的啦。。。。秒杀海洋天堂。。当然这种片子商业上注定是失败的。。。哎
还好没有走苦情路线,自然平实,挺好。
一位平凡的母亲用她无私的爱来养育一个天才的儿子。本片拍摄手法挺特别,有好几处用儿童视角呈现的画面,使得电影颇有童话故事的感觉。剧情上不狗血、不浮夸,很接地气很接近生活,很多演员都是素人,给人真实的感觉。
票房很低
在不被理解的日子里,妈妈是连接这世界的唯一纽带,唯一的朋友和希望。geek们在美国会幸运成为谢耳朵,而在中国,geek们最好的出路似乎就是出国。
还是旁白,旁白讲述,就算是自闭症儿童成长视角,就不能用镜头解决吗?
“苦痛不是对抗世界的唯一方式。”剧本好 拍的一般
名大于实了吧?这片子要么张静初真是彻头彻尾的不行了,还能拿夏衍呢,啧啧,大概是导演没发威吧,完全是hello kitty。
制片助理在身旁笑得很好听 轻松愉悦的状态让充斥喜剧元素的悲剧核更有力量 可惜翻到的诸多评论都恶心得如同时间都去哪儿了
温暖的片子,张静初火不了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
方刚亮的牛逼之处在于把一个本来凄凄惨惨戚戚的故事拍得特别有童话感。张静初饰演的母亲和小修直、大修直感觉不像母子,像是前世的情人谈恋爱一样,充满了超现实感,她陪着他一起疯、一起玩,只有彼此知道对方的世界。这种电影不像国产片,如果是好莱坞电影,大家比较好接受,当然这也代表了国产片进步
张静初有些太跳脱和扎眼,尤其是在一群非专业演员中。导演交流会中,导演本人讲述了一些创作的感慨,感触比较大。挺好
是疯子还是天才,看母爱
这台词也太尬了,单亲妈妈的难处,经济的难处完全就没体现得出来,而且这个自闭症也是想象的自闭症,什么玩魔方,数学天才,简直所有的刻板印象都搬上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