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发生

L'Événement,孕辱(港),Happening

主演:安娜玛丽亚·沃特鲁梅,卡西·莫泰·克莱恩,卢安娜·巴杰拉米,露易丝·奥利-狄奎罗,路易丝·舍维约特,皮奥·马麦,桑德里娜·博内尔,安娜·穆格拉利斯,阿丽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21

 剧照

正发生 剧照 NO.1正发生 剧照 NO.2正发生 剧照 NO.3正发生 剧照 NO.4正发生 剧照 NO.5正发生 剧照 NO.6正发生 剧照 NO.13正发生 剧照 NO.14正发生 剧照 NO.15正发生 剧照 NO.16正发生 剧照 NO.17正发生 剧照 NO.18正发生 剧照 NO.19正发生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堕胎,才是真正尊重生命权

电影《正发生》讲述了女大学生安与男友在一次缠绵中不幸怀孕。

怀孕给她的人生、学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她为了顺利完成学业,不得不选择堕胎。

但是法国是一个天主教国家,在天主教的教义里堕胎意味着对生命的亵渎,不仅如此,在20世纪 60年代的法国在法律上也是严令禁止,倘若实行人工堕胎,就将面临着牢狱之灾。

在这个社会环境之下,安选择堕胎势必困难重重。

她寻求室友闺蜜的帮助,昔日友好的闺蜜却选择“尊重安的个人选择”,不敢给出任何建议,害怕沾上关系,担负责任。

这与片头安和闺蜜交换口香糖时那种亲密关系的最大讽刺。

走投无路之下,安寻找异性好友的帮助,异性好友却将怀孕当成最好的避孕措施,对安图谋不轨。

安寻求男友的帮助,男友却声称自己也没办法,让安独自去面对事实。

安在情绪不佳的状态下,家人不但没加以体谅,反而反手扇安一巴掌,认为安打乱了家人午后晒太阳的悠闲心情。

这些情节,将人类的冷漠自私暴露无遗。

在关键时刻,平日亲密的家人闺蜜朋友,都只想到自己。

安生于平民阶层,读书成为跨越阶层的最好工具。

安寻遍周围人无果后,选择自己动手堕胎。

当安亲手将铁棒插入子宫时,痛苦仿佛穿过屏幕传递给观众(据说电影节上有记者因此晕倒)。

可惜DIY堕胎失败了,原因在于原本以为帮助自己开堕胎药的医生,实质上开的是保胎药。

偶然之中,安知道民间还有私人非法的堕胎诊所。

私人诊所里没有专业的医疗设备,连仪器消毒也是使用开水烫,没有麻药,手术时不能大声叫喊。

安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之下,进行了堕胎手术。

第一次手术,堕胎失败。

第二次,堕胎成功,可是回宿舍后大出血,紧急送医救治。

救治成功后,医生在诊断单上填了自然流产,安的堕胎之旅,才真正结束。

安重返校园,重返那个在雨果诗句的带领下,优胜劣汰的校园。

生育权,应该真正还给女性,而不是利用宗教、法律禁止堕胎。

倘若安顺应社会规则,生下孩子。

那么,这个孩子极大可能面临着单亲家庭,成长环境不能得到保证。

安也因此失去通过上学实现阶层跨越的机会,极大可能留在出生的阶层、区域,重走父母走过的路。

那么,这将是对两代人的沉重打击。

生育,意味着责任。

倘若不能给下一代提供更好的环境,不能给下一代留下更多的选择,那么下一代极大可能被迫重复你走过的路,你父母、爷奶辈走过的路。

这样的人生,这样的生育,有何意义?

 2 ) 正发生:撇开不必要的负面情绪,只需前行

电影《正发生》。

2022年威尼斯电影节上斩获金狮奖。

改编自安妮自传体小说。

描写了上世纪60年代,法国禁止堕胎,大学女生安妮因一次放纵意外怀孕,因非法堕胎存在的法律和生命危险,在学业和未来之间做选择,偷偷寻求堕胎方法的故事。

她找到医生。

两个医生都因为要负法律责任拒绝了帮忙。

第一次试图堕胎是她拿长铁棍自己捅。

捅完找到其中一个曾拒绝过他的医生时她说:我以后会想要一个孩子的,但我现在不能拿我的整个人生去交换,如果我因此变成了单亲妈妈,我会恨这个孩子的。

第二次是在一个有相同经历的同学帮助下找到的地下组织,手术过程无麻醉而且不能叫,一叫医生立刻就会停下,因为墙壁很薄。

之后她找到老师,让老师给她机会把落下的课补上。

老师问她之前是病了吗?

她说:“是一种只会攻击女人的病,把她们变成家庭主妇的病”。

是啊,明明是两个人的事,结果却只有女孩一个人承担。

男朋友只是口头上支持但是没有任何作用,甚至提供不了情绪价值。

当老师问她是否想当教师,她说有更重要的事要去做,就是想写作。

女孩是很勇敢坚强,并且一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第二次堕胎又失败了。

第三次她来到地下组织,在医生告知风险的情况下又再做了一次。

差点付出生命的代价。

幸好被同学发现喊了急救,在医院里碰到了一个“好”的医生,在病历上写“自然流产”。

那个年代,有些医生反对堕胎,他们认为不能让女人拥有自主权,比如安妮寻求过的其中一个医生就把保胎药开给了她,骗说可以让她来月经。

如果碰到持这种观点的医生,在病例上写“堕胎”,女孩就得坐牢。

影片直面血淋淋的手术过程,十分可怕,我几度暂停,双脚冰冷。

而且她是一个人去的。

瞒着父母,同学因为怕连带责任也避开她。

只有最后胎儿流出来的时候她坐马桶上浑身发抖汗流满面,让室友拿来剪刀以后,她说:“我一个人做不到。

”室友看着血肉模糊一团,忍不住干呕发抖着说也做不到,但最终还是帮了她。

天,如果我是室友,我也做不到。

如果我是她,我更做不到。

——但是最终我们都会做到的。

谁不曾在成长路上伤痕累累。

无论多害怕,最终我们也都能做到。

还有一个细节,她之前一个闺蜜后来找到她,说暑假她也一直在和一个大她很多的男人谈恋爱,在能找到的任何地方做爱,很多次。

“我们唯一不同的只是我没有怀孕。

”谁又不是呢。

以及,同学说,羞愧很强烈,但欲望比羞愧还强烈。

谁又不是呢。

但我最佩服安娜的是什么呢,是她几乎没有出现过那种诸如悔恨、怨天尤人、犹豫、过度恐惧、自我怀疑以及愤世嫉俗那些没有用的东西。

“我们只留下荣誉,其余的,我们应撇开,只需前行。

我们的眼睛是愤怒的,我们的额头是苍白的。

在他们之上,我们读道:‘信念、勇气、饥渴’,队伍继续着他们的路程,高高昂起头颅,高高举起旗帜,神圣的旗帜!”(维克多.雨果)看完还想起《自梳》,杨采妮也是怀孕后一个人用长针自捅差点命丧黄泉。

这部剧里的男人同样是懦弱无能且自私自利。

女人总是独自承受痛苦后成长。

 3 ) 一种疼痛发生在内部

时间计量方式的切换,对于一个正在成为“母亲”对的女人来说,周数取代线性的客观时间成为了标准,数字每一次增加,希望便减少一点。

课堂上老师点名让学生评析一首诗,一个怀孕的女同学回答不上来这个问题,其它同学开始窃窃私语,讨论这个女生怀孕了,不久便要离开学校。

这一情节不仅因为得到了女主的重演而重要,就其本身的内容来说也值得玩味。

虽然诗行记不全了,但是记得其中多次出现类似于“看着镜子”的表述,让我想起一位当代中国女性作家的诗(我这么说就意味着我又想不起来了呃),内容大致也是女人在镜子前端详自己的身体。

本人在此做出一个大胆的假设!

电影里的这首诗是否可能包含了主体对自己的身体、欲望的观察与发现,而女主选择把这首诗的主题解读为政治与战争,是否也包含了她对自身欲望、身体的回避,同时也是她怀孕初期对怀孕这一事实的拒绝。

整部影片在展现Anne堕胎经过的同时,Anne也经历了对身体和欲望的重新发现与接纳。

这位女导演的功力还在于,把对影片中男性角色的批判全部放置在未言说的部分供人意会。

换了两家医院,医生都是男性,甚至还给你开保胎药。

男性友人在得知自己怀孕后用近乎性骚扰的态度追问性/体验,“已经怀孕了就无所谓了吧?

”男友对怀孕、堕胎的一无所知,惊讶于女主没有能力靠自己搞定堕胎,是否又在一定程度上隐喻了男性对女性的生存处境的无知。

(好像写太长了,我废话太多,这还是短评吗,要不等下贴长评里好了…

 4 ) 很幸运她最后坐到了教室里…

五星,是为我自己的一些想法。

如题,最后,她坐在了教室参加考试,考试能不能过不知道,但在我看来,她应该是那种被认为自然流产的幸运者吧,否则等待她的就不可能是教室和考试了…其实很不希望观赏这类影片有太多的自身性别视角,但很难。

看到女生与男生的对话时,只是觉得可笑,可笑的不仅是男生的胆怯不想负责,更可笑的是反堕胎法单纯指向女生的惩罚…只是因为女性具有孕育胎儿的子宫,就把一切责任推脱到女性身上,怎么不想想那个导致子宫发生作用的罪魁祸首呢?

不认为性是多么可耻的一件事,但若在这样一件本应该相互愉悦的事情中还要分个高低贵贱的话,那不很可笑么~可耻的从来不是性,而是理所当然把性当作自己犯错的借口,甚至把性发生的原因和结果归咎他人。

p.s.挺大胆的,马桶里的一幕,让我想起了一部港片,应该是叫《饺子》,但应该是杨千桦演的,为了保养容颜吃婴胎为馅的饺子…与本片无关,只是那一幕偶然想起而已~再p.s.女生是要学会保护自己的,要么选择靠得住的人,要么准备好靠得住的安全措施,当前来看,或许还会有一些时候,保护自己,终归还得靠自己~

 5 ) 当1960年代一名法国学生决定堕胎,成功可能坐牢而失败一定会死

《正发生》/L’événement是2021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获得者。

当美国最高法在2022年6月推翻了罗伊诉韦德案即“宪法规定堕胎权”的司法共识后,这样关注堕胎权利对个体生活影响的电影每问世、获奖一次,都是文明的再一次胜利。

更不用说它是这样一部令人震撼的电影。

《正发生》使用第一视角,没有说教意味,只是克制冷静地展示一名女学生在堕胎入刑的社会中从发现怀孕到完成堕胎要承受的所有现实,包括依然要去上课、洗澡、吃饭、回家。

透过这类日常现实,它展现的不仅是堕胎禁令给女性带来的折磨,更是女性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下追求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所需要的超强意志。

女主角安令人钦佩,这种情绪超越了怜悯。

正如最后一幕文学课老师在考前送给学生们的那首雨果之诗所言——额头苍白,眼神愤怒,战士前行,举着神圣的旗帜。

美国罗伊诉韦德案宣判在1973年,法国在两年后的1975年才通过人工流产非刑事化法案。

电影背景设定在堕胎合法化前的1960年代的法兰西。

在那样一个堕胎即犯罪的年代里,没有人要帮助一个怀孕的女学生,就像是她“红码”了一般避之不及。

一个文学专业的女学生不得不成为西西弗,独自尝试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堕胎却总一次又一次失败,但为了能顺利完成学业以拥有自己主动选择的人生她又是那样的坚决。

安为了堕胎,寻求了除父母以外的全部帮助。

第一次找医生,第二次是求助同学,第三次找求助自己受孕的男人,第四次自己动手,第五次终于来到地下手术室。

我们跟着安体验着一次又一次的因为失败而必须暂时放弃的希望,整个过程伴随了羞辱、利用与欺骗,当我作为观众都感到不得不放弃的时刻,她却依然在想尽一切办法,不管是自己动手,还是第二次走进那个没有麻醉剂的地下手术台。

这其中,两位医生代表标准的卫生环境与公权力意志。

由于堕胎的执行者会手术接受者共同入狱,安遇见的医生都像遇到瘟神一样迅速将她赶走。

如果说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其中一名医生作为个体的无力,但另一名医生却利用自己的权力优势实施了欺骗,在安要求他开具堕胎药时实则开了安胎药,这就是纯粹个人的作恶,将他的意志强行施加在一个无计可施的女学生身上,并且这个女学生很可能因此一辈子都被改变却无法事先知情。

当权力的利刃刺向个体,这名医生却把刀又往里面剜了几寸。

得知自己被医生欺骗后的安,开始求助同学。

那位被求助的男同学是一个很微妙的角色,他似乎利用了安,但也在最关键的时刻帮助了她。

面对已经怀孕的安,他问了一个人神共愤的问题——“你当时爽吗?

“并且还认为,既然她已怀孕,若发生关系就没有了风险。

随着怀孕时间的累积,安的处境越来越焦灼,但还要面对来自男性这类挑逗的注视与质问。

堕胎入刑的年代,女性意外受孕后所承受的制度化折磨被男性习惯性无视,而他们甚至在这种时候还需要对方提供性的体验,仿佛只有这才是女性的核心价值所在。

(略微讽刺的是,最后正是这名”典型男子“在安怀孕12周的关键时刻帮助她找到了那间地下手术室)

向外界的求救统统无用,怀孕的时间在一周周累计,她决定求人不如求已。

一片漆黑的寝室里她打着了火机,在幽幽的火光上来回灼烧着握在手中的铁丝,地上铺着一张毯子,摆了一面镜子,稍远处书籍在书架上整齐码放着,那是被暂时搁置的学校生活,也是她决定也必须选择的未来。

准备好后,她在小台灯照亮的地上躺下,将那根铁丝伸进子宫,一次又一次,直到自己发出惨叫也不能停止。

寝室本该是一个学生阅读、休息、玩耍的栖息之地,她却在这里接受着酷刑。

即便如此,很遗憾,她还是失败了。

至此,安终于决定去找那个让自己怀孕的始作俑者。

这个男人似乎认为“谁怀孕谁治理”,根本没有试图协助解决这个极其严峻的问题。

当怀孕的安前往他的城市,他关心的是自己在朋友面前的面子,却无视一场巨大的灾难正在安的生活中蔓延,以及他自己理应负担的责任。

当现实的苦难来敲门,安终于认识到对方灵魂的面目,怒不可遏地连夜逃离。

至此,她已尝尽一切办法,并在同时从学霸变成了不断挂科面临退学的人,陷入绝境。

在寝室里夜不能寐的她听到了有人在用石子敲击她的窗户,看到是那个她曾求助过的男同学,她以为他只是又来骚扰自己,迅速地关上了窗帘,黑暗中的唯一的光束透过窗户照在她的半边脸庞。

事实是,这位男同学帮安联络到曾经去过地下手术室的另外一个女生。

她们两人第一次在深夜的街头见面时,就像是战士黎明前在敌占区的秘密碰头那么惊心动魄,交换的情报必须密不透风,一切的行动性命攸关——“她会用开水把所有的工具都煮一遍”“如果最后被送到医院,好运的话医生会写‘自然流产’,若他们写‘人工堕胎’,那么出院就得坐牢”。

安没有丝毫迟疑,立刻开始为手术筹钱。

她在路边摆摊卖书,以及自己的金项链。

还是雨果说的,“丢弃掉一切不必要的东西,只守卫荣誉”。

手术前,她回家看了父亲母亲,因为她不知道自己是否会为此付出生命,她只知道赴汤蹈火都一定要去做这件事。

离开时,她用力地久久地抱住了母亲。

在那个位于居民楼里的小手术室,更残酷的考验终于来临。

安躺在那张她需要的“手术台”上,双腿打开,为就在眼下的“酷刑”而战栗,也为即将迎接的解放而隐忍。

手术的执行者是一位年长的女性,她告诉安,“你能找到我是幸运的,一些女孩使用了漂白粉后仍然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就没了”。

她坐在安打开的双腿前,拿出一件又一件可怖的工具,包括一个带着铁钩的长钳,这比安在寝室里使用的那根铁丝要专业且恐怖得多。

安不仅要没有麻药的情况下承受难以想象的痛苦,更不能叫出声,否则对方会立刻停止一切操作,因为被邻居发现的后果是一起坐牢。

我们只看着这位医生拿着那根长长的金属条在安的腹部不停搅动,安痛苦地抽搐,直到终于忍不住发出两声惨叫。

经历了如此反复的折磨后,安以为自己终于解放了,立刻开始弥补自己错过的课业。

而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文学课老师,请求对方为自己补课。

老师询问安她之前是不是生病了,安回答:“是的,是一种只会攻击家庭主妇的病。

”老师呆在原地凝视着安,眼神透着震惊与怜惜。

但是最恐怖的折磨还在等着她,安的手术并未成功,她的身体并没有发生预期的反应。

她焦虑地拉下自己的underware,什么都没有,干净得令人绝望。

她选择立刻返回那间地下手术室,再来一次。

对方告知,如果这样,就要承担巨大的风险,她的身体状况已非常糟糕。

最后,接连遭受两次酷刑的她,在大街上扶着墙寸步难行几乎晕厥过去。

躺在寝室,她痛得仿佛随时要离开这个世界,再也压抑不住发出一声又声哀嚎。

最后,大出血的安被送往急诊,在意识迷离之际,我们只听到护士在问医生,如何记录,几秒的沉默后,医生说:自然流产。

这一场一个人的战役,安终于胜利了。

但是敌人却至今都没有输。

当那根细长的铁丝在一片漆黑的寝室中被微弱的火苗烧热时,我相信很多人都按下了暂停键,因为我们作为旁观者也难以承受这样的黑暗与窒息。

个体坚韧的背面是时代的冷酷,是权力正对个体施以酷刑。

唯一幸运的是,这个女生足够坚强。

影片的中间,文学课老师出场时是在讲授阿拉贡的诗作《镜前的艾尔莎》,我认为这是意味深长的。

当场只有安说出来了这首诗在表达什么——他用爱情的悲剧隐喻gj的现状,希望唤起爱国的情感。

漫长的一天里她端坐在镜前梳理着她的金发我或许会说我们的悲剧正处在高潮时刻她弹着竖琴对曲调不以为然整整漫长的一天她坐在镜前梳理着她的金发我或许会说她肆意把自己的记忆煎熬

一个电视儿童的碎碎念wx:夜航西飞了weibo:夜航西飞了b站:夜航西飞了今日头条:夜航西飞了

 6 ) 到底是谁错了。

3星,影片反应了打胎问题,而并没有讨论对与错。

这点做的很好,人类情欲是自然天性本身没有错,养不起孩子就打掉貌似也没有错,医生觉得孩子是条生命就不能无情弄死也没错。

所以错的就是没做好自控和措施,这就揭示了片子里最精华的人设部分,女主表面清高但骨子里闷骚,黑发闺蜜保守温柔但实则叛逆, 金发闺蜜最为开放张扬但实则她是最保守乖巧的。

这三人出事的概率一目了然,设定很科学。

 7 ) 正发生,无论以前还是现在,这一切,都还在发生

近年来,关于女性的话题真的热度很高。

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书籍,又或者是其他,讨论女性困境,女性现状,有关女性的一切真的很多。

毫无疑问,这也是一部关于女性的作品。

这部电影整体氛围是有点过于压抑,有些画面我是直接跳过,知道结局后才回来重新观看的。

电影海报这部电影是一部法国电影。

讲述的是女主意外怀孕,但当时是法律是禁止堕胎的。

正如片中那位帮助女主的女性所说,这就像是在买“彩票”。

你如果足够幸运,就会被认为是自然流产。

但你要是遇到很坏的医生,他就会在病例上写堕胎。

之后你要是没死,就得去坐牢。

很让人窒息,女性的生育权居然不是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样的意外还会让人进监狱。

承受身心上的痛苦的时候,社会与法律仍然要给你额外的痛苦。

超好看的一张剧照,片中女主有两次在这里跳舞,第一次是知道怀孕前,第二次是知道怀孕后,心境完全不一样电影从女主意外怀孕开始,以女主的视角展开故事。

得知自己意外怀孕后,女主思考过后,决定堕胎。

她向医生寻求帮助,医生表示不能帮助她,因为这是违法的。

她又去寻找其他医生,那名医生骗了她,说给她开了堕胎药,可是等了很久没效果之后才知道,那个医生开的是安胎药。

大学升学考试在即,他没有办法去留住这个孩子。

她的朋友们都因为成绩不好,在计划着考试之后重复着跟父母一样的生活。

而她不想这样。

回到家中,因为情绪不好跟母亲拌嘴,母亲冷漠地说道:我们可以只做那些我们想做的事情吗?你知道吗,我今天只想在外面阳光里坐着,给我的腿美黑。

女主不能要孩子的原因,现在的人何尝不是如此。

在不恰当的时间出现的孩子,只会成为人生的拖累,孩子也不会感受到幸福她将自己怀孕并且想堕胎的事情告诉朋友,想要向她们寻求帮助,朋友不想因为她而做违法的事情,也远离了她。

孤立无援。

她选择自己动手。

这段真的让人很窒息。

这么做唯一的结果就是伤害了自己,也没达到预期的想法。

绝望,无助,不知所措。

她打电话告诉了孩子的父亲,并明确告诉他自己并不想要这个孩子,让她不必担心。

与他见面时,他满心欢喜,想要带她去见他的朋友。

但是当她向他寻求帮助时,他却十分惊讶。

他想到的是,这件事情女主一个人就可以解决好,不需要别人的帮助。

他也不想告诉他的朋友们这件事情。

对比起来,他更在乎他的朋友。

女主打电话给孩子的父亲

与他和他的朋友们见面孩子越来越大,女主没有办法,尽管难以启齿,还是找了一个人际关系很广的男性朋友寻求帮助。

朋友说他没有想到她也是这样的人,对她的事情很感兴趣。

并且提出想要与女主发生关系。

女主拒绝,拿起包包想要离开,但是朋友说:没关系的,有孩子之后不会再次怀孕。

当夜女主留宿朋友那里。

看到这里我其实也在想,这个镜头是否代表着女主抛弃了思想的禁锢,但我无法判断的是她是在追求自由,还是孤立无援下决定沉沦。

后面还有一次与电影开头拒绝了的消防员发生关系的镜头,裸露,但是又很压抑跟莫名的自由。

事情的转机来源于她的朋友,给她介绍了一个做过堕胎的女生,那个女生给了她电话号码,并告诉她这件之情可能的后果。

她去做了堕胎,第一次没有成功。

被告知第二次很危险,她也毫不犹豫去做。

确实很危险,她在宿舍马桶里亲手剪掉脐带,(真的太窒息了!!!

)但是身体也渐渐失去意识。

她的朋友没有为她缄默,叫了医生。

女主朋友找来帮她的人

庆幸的是,医生在判定书上写的是自然流产。

生活仍然在继续,禁止流产的法律和私自堕胎的事情也正发生。

很压抑又很有意义的电影,作为一个女生,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有点看不下去,当女主自行堕胎,剪脐带这些场景都让我觉得自己的腹部也在隐隐作痛,我看不太下去。

其实我觉得很不能理解,女性的生育权为什么不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当这些欲望大过羞耻而不小心孕育了这些生命的时候,为什么只有女性一人要为此承担后果。

我无意站在男女对立的观点中,只是生育权与女性生活的选择权都应该在自己手里,而不是任何法律手里。

最后,印象很深刻的女主形容怀孕这句话:一种只会攻击女人,把他们变成家庭主妇的病。

 8 ) 威尼斯金狮《正发生》:堕胎合法前的女性苦难

本文发表于《环球银幕》2021年10月号。

未经授权,严禁在任何平台以任何形式转载。

离朱利亚·杜古尔诺的金棕榈只过了两个月,就又有一位法国女导演问鼎欧洲三大——以奉俊昊为首的威尼斯主竞赛评委会将今年的金狮奖颁给了奥黛丽·迪万的《正发生》。

本届另一位评委中国导演赵婷,去年以《无依之地》获同一荣誉。

所以迪万不但与杜古尔诺完成了女导演的第一个戛纳威尼斯背靠背,还与赵婷完成了女导演蝉联金狮。

黎巴嫩裔的迪万最初是文字和电视记者,后来开始写小说和剧本。

月初走在丽都红毯上的时候,她最近的一部编剧作品《北区侦缉队》还在法国院线上映。

也许是新闻记者的底子,迪万的诸多作品都以真实事件为基础,其中包括她的第一部导演作品 Mais vous êtes fous(2019)。

这是一部涉及毒品问题的家庭片,从故事到视听都了无新意,但完成得相当扎实,很难想象导演竟不是电影学院科班出身。

这个优点延续到了她的第二部作品,《正发生》从拍电影的手艺上来说是部上乘之作,但评委们对它的青睐与主题的政治性脱不了干系。

影片改编自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的同名自传体小说,讲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女大学生安在意外怀孕后试图堕胎的故事。

出身于外省下层家庭,完成学业是天资聪慧的安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而意外怀孕则打乱了一切,威胁着她的人生规划。

1975年著名的韦依法案通过前,法国基本上禁止人为终止怀孕,进行人工流产会招来牢狱之灾。

安只好在正规医疗体系之外寻找堕胎的机会。

六十年代性解放运动前保守的校园中,早慧的安在性事上已经比同龄人早熟,并因此受同学排挤,孕事更是无处倾诉。

闺蜜在震惊之下因害怕而拒绝伸出援手,最好的男性朋友竟想趁机占她便宜,把怀孕当作天然避孕。

孩子的父亲虽支持她堕胎,但基本帮不上忙,不知是不能还是不为。

总之,怀孕根本上是一个女性事件,它只发生在女性的身体中,改变甚至重塑着她。

片中有两处对堕胎过程的直接呈现,一次是女主人公在宿舍里DIY,另一次是一位地下堕胎者为其施术。

这些手段都很危险,不能像医疗体系内的手术一样保证卫生安全,更没有麻醉,全靠忍痛。

威尼斯媒体放映时,有记者因此晕厥,被抬出场外。

其实导演的尺度不算特别骇人,反而非常克制,符合当时的客观环境。

四比三的画幅可能让观众无处遁逃,但手持镜头尽量保持静止,没有任何音画渲染和夸张的表演。

也许这种贴近真实的拍法更让人感同身受,从而产生生理反应。

迪万对苦难的处理在艺术上是高明的,又通过拒绝将苦难戏剧化,在道德上对受难者保持了最大的尊重。

影片也有明显问题。

它要讲怀孕/堕胎、性观念和阶级问题,本来是很好的搭配,但在这一主二辅三条线索之间切换时显得非常笨拙,有些刻意为之。

与堕胎不直接相关的辅助场面拍得有些犹豫,得靠观众脑补来圆其内在逻辑。

此外,与众多同类电影一样,时间选在堕胎合法化之前,看似与当下现实遥相呼应,实际上也是一种避重就轻。

《正发生》虽然是一部好片子,但在今年威尼斯高质量的片单中,还是有些配不上头奖。

它在堕胎题材中已无法脱颖而出,只能算是为这个已经汗牛充栋的主题添砖加瓦,并没有颠覆性贡献。

在更广的女权视角下,它显得有些“古早”,比以女性凝视批判男性气质的《犬之力》略逊一筹。

【这是一篇简介+简评,杂志的要求。

本来还想给澎湃写一篇深度的,但是懒癌犯了……】

 9 ) 女人的痛,被拍得如此肉疼

近年来,欧美国家开始大量涌现女性题材的电影,它们从不同维度探讨了女人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状态和所面临的问题。

去年,主打感官体验的《钛》技惊四座,一举夺得象征戛纳电影节最高荣誉的金棕榈。

影片大量采用变形和隐喻手法,用后现代主义视角解构了女人的身体归属、性别二元之外的可能性等话题,带有非常强烈的女性视角。

几个月后,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得主《正发生》则“含蓄”很多。

电影围绕堕胎展开,叙事框架和《四月三周两天》相差无几,不过在一些细节展示上,影片冷峻的旁观叙述风格,还是看得人坐立不安,甚至感到一些毛骨悚然。

>>>堕胎戏尺度大到犯规影片根据法国作家安妮·艾诺的自传改编,女主Anne几乎就是作者的虚构化再现。

故事讲述成绩优异的文学系大学生Anne因意外怀孕,不得不在压力中努力维持学业。

随着孕期的不断增长和怀孕带来的副作用,她发现自己正慢慢丧失生活主导权。

为此,Anne果断选择堕胎,然而等待她的却是血淋淋的噩梦……上世纪60-70年代,嬉皮士文化和性解放运动席卷全球。

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的欧洲女性也终于摒弃保守观念,积极投入到对女性性自由的公共讨论中。

1975年,法国终结了堕胎违法的历史,成为欧洲最早宣布堕胎合法化的国家。

推动堕胎合法化的Simone Veil,则被视为这场改革运动的重要领袖。

不过,法案的通过并没有让一切变得顺理成章,围绕堕胎的争论从来就没消停过。

支持者认为,该项法案保护了那些因意外和不法分子侵害的女性权益;反对者则指出,法案存在本身即是对生命的藐视和挑战。

虽然民间各执一词,官方却依旧在为女性谋取最大自由空间而努力。

法国议会甚至专门通过一条“加强堕胎权法案“,旨在增加堕胎法定期限,将此前的12周提升为14周。

倒退40年前,这对当时同样怀胎12周的Anne而言是无法想象的。

怀孕前,她与同龄人一样,曾对激情有过天真而浪漫的幻想;怀孕后,身体和精神切实承受的压力,才让她头次感受到生活不能承受之重。

片中用寥寥数笔勾勒出Anne周边的男性形象,他们轻浮、冲动、自私,且总是不自觉将女性物化。

更可悲的是,流传于女生之间的不雅照,也从侧面描绘出女生间有关风流韵事的态度。

对于类似Anne这类聪明伶俐的女孩,嫉妒使她们总是在攻击同类中显得刻薄而毒舌。

新旧观念更迭的时代,女性即便表现出对身体主导权的强烈诉求,可一旦让未婚先孕的消息传播开来,“荡妇”的标签依旧会给一个女人的名誉带来可怕的灾难。

有鉴于此,Anne被迫隐瞒了怀孕事实,并独自接受来自周边人的猜忌和道德审判。

搞大她肚子的人大部分时间处于隐匿状态,即便偶有出现,知晓真相后也选择了置身事外。

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模样,让Anne最终选择了独自承担堕胎风险。

相比时下流行的拱火对立,影片更侧重于对社会有关堕胎问题的环境刻画。

在得知怀孕后不久,Anne曾先后尝试过向周边人求救。

当中既有闺蜜和直接责任人,也有为其检查身体的医生。

遗憾的是,当时的观念及法律还没有进步到让女人自主决定胎儿去留。

于是,闺蜜知情后,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男伴知情后,一夜情的温存说断就断;医生知晓Anne的目的后更是敬而远之,因为协助就意味牢狱之灾。

绝望的Anne最终只能自行解决问题,讽刺的是,帮她解决问题的人,到头来终究还是女人。

而在此以前,Anne私下尝试堕胎的过程无疑是令人心碎而揪心的。

伴随金属签在体内的危险动作,女性在生育自由中经历的至暗时刻,已经通过她痛苦而扭曲的面孔表露无疑。

好在,Anne是一个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女性,独立思想和对自由的追求,让她拒绝了被生育改变命运轨迹这件对当时女性而言再普通不过的事。

Anne曾将怀孕形容为一种病毒,一种只会攻击女人的病毒,一种染上后会把她们变成家庭主妇的病毒。

曾几何时,婚嫁、哺育后代、做不完的家务,被视为是女人的全部人生意义和社会行为规范。

先天的生理结构和后天的制度制约了女性的自由,可无数类似Anne的女性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她们的作用远比社会期望的更大、更多元。

片名用时态重叠了过去和现在,它一方面代表了作者曾经的真实经历,另一方面也指涉了那些被繁重家务和婚姻拖累的当代女性。

对她们而言,意外怀孕这件事依然没有得到妥善处置。

2017年的数据显示,法国10个新生儿中,无婚生育的比例就多达6成,引领欧洲之最。

而全球每年因意外怀孕而选择非法堕胎的女性就有4400万,其中一半是在“风险性人工流产”中执行。

如果妇女的家庭与社会地位无法得到进一步解放,社会对女性的观念依旧停留在本能的生殖层面,类似片中这样自戕式的悲剧,将永远是现在进行式。

撰文 / Zed策划 / 轻年力量

 10 ) On entre en enfance comme on entre en mélancolie

“我们步入童年,如同步入忧伤之中” Anne 从青春向成年的转变是充满无奈和痛苦-Vous étiez malade ?-Le genre de maladie qui ne frappe que les femmes et qui les transforme en femmes au foyer.Anne 的回复以精炼的语言和深刻的隐喻,成功地传达了对女性在传统家庭角色中的桎梏及其背后社会机制的批判,同时也体现了影片对现实问题的敏锐洞察力和艺术表达力。

Nous garderons l'honneur ; le reste, nous l'offrons.Et l'on marche. Les yeux sont indignés, les frontsSont pâles ; on y lit : Foi, Courage, Famine.Et la troupe à travers les carrefours chemine,Tête haute, élevant son drapeau, saint haillon 引用自 V.Hugo 中的诗句,Hugo 的诗句总会让人联想到革命与反抗,这里也是如此,增添了影片结尾部分的苍凉和历史感。

这段诗句不仅点明了“荣誉”与“牺牲”的主题,也用充满革命意味的语言映射了影片中女性们在现实暴力与制度压迫下的坚韧抗争。

它为整部影片赋予了一种诗意的解读,使得观众在冷峻的现实之外,感受到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呼唤与力量。

 短评

和[四月三周两天]确有相似之处(除了题材主题,还都用了手持运镜),但区别也很显著:本片更多聚焦个人(学院派的窄画幅比、大量近景特写与紧紧跟拍),具身性始终占据核心,而432则更多以一种客观抽离的冷静视角观视着一切。非常有意思的是,在光色方面,比及432的全程灰冷阴郁,本片大半时间都明丽鲜艳,饱和度甚高,而且多次突出【光感】,包括镜头中的光晕,入院后担架/病床视角中的高光及过曝的转场等,甚至黑暗夜色中亦有渐亮的路灯。此外,本片故事发生在盛夏,432是寒冬,这也是暖与冷的差异。最后是社会性及社会问题的探讨,受个人视角与略显单薄的剧本所限,本片深度、力度比不上432及类似题材的[女人韵事][维拉·德雷克][从不,很少,有时,总是]。但影片依然值得观看,这一话题必须反复被言说,需要以不同方式探讨和影像化。(8.0/10)

8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比起罗马尼亚那部也够发人深省的深刻

10分钟前
  • 与碟私奔
  • 推荐

性教育片;感谢所有能善待女性的避孕措施;如果女性不用花那么多时间生娃养娃,世界会很不一样。

13分钟前
  • 娓娓
  • 还行

17分钟前
  • ✿ ╭
  • 较差

大改原著结尾!所有cue萨特的地方我都爆笑了… 不知道为什么要和《钛》比,这部片子就是在找共情,情感机制完全不一样,所有在求大姨妈小组接过血气的女性懂都懂,ps. Anne为什么是黑头发我好出戏啊。

18分钟前
  • 刘铃铛
  • 推荐

我真是烦透了法国电影拿个人疼痛加以艺术慢镜的表达。拍了一整个堕胎的辛苦日记,那这背后的难活难道仅仅如此?小字眼的针究在一个疼痛的现象中似乎就万事大吉了?更全面的社会压迫和舆论声响是一点没有。太片面了。

19分钟前
  • 午夜后一小时
  • 较差

这个也太流水命题作文了 而且看到的还是意大利语配音版。。。。

23分钟前
  • Roy_
  • 较差

女性题材。反堕胎确实傻逼,但欧洲这些个五部电影有四部都是怀孕也确实挺傻逼的,毫无美学可言。

27分钟前
  • PU
  • 较差

主要是没有代入感,只是上个世纪世界各国都会有一些现在看起来特别没有人性的事情在发生,甚至我在电影中看到了很多我们90年代电影的质感,所以这到底是进步还是退步

32分钟前
  • CreepF
  • 较差

少说点话,自己去看。

35分钟前
  • 白斬糖
  • 推荐

这就是为什么禁止堕胎是最愚蠢的政策:它只会把堕胎逼到地下进行,但永远会有女性赌上性命去做。“连坐法”(惩罚堕胎者的同时也惩罚帮助者、实施者)更会将女性逼上绝路,让她不得不站在爱人、朋友,以及医生、老师等身份的对面。电影的拍摄方式几乎是逼迫着观众与主角共视线、共体验、共情,非常“暴力”和强烈,威尼斯电影节放映时听说有评委觉得“感到恶心”。我觉得这是它很成功的地方——科技还不能让男人怀孕,但是电影有让所有人感受女性的痛苦的潜力,这是一种电影院式众生平等。当然,我很好奇男性观众到底是什么反应……

38分钟前
  • 十一子
  • 力荐

长镜头延宕疼痛感。

43分钟前
  • 深邃
  • 还行

确实拍得很好,大概可以理解为啥一群导演的评委会会给它金狮了。技艺相当出众。但在同类题材中,也不能算是最好的,且没有什么颠覆性的贡献。所以说可能匠人多的评委会,缺一点历史感。

44分钟前
  • 陈凭轩
  • 还行

Walked out when she tries to abort with a fucking stick ...

46分钟前
  • 37.2
  • 较差

勉强两分。电影刻意不强调过去时的背景,就像片名一样,似乎以堕胎权为由头,探讨当下更广泛的女性议题,然而令人非常失望的是,除了已成为历史性的堕胎权,本片没有任何关于女性身份的讨论,除了女主和老师聊天说了句不想被孩子拖累,有一丝现代性。内容组织乱七八糟,女主开场得知自己怀孕后,剧情塞了一堆她和不相干角色的接触,这些内容和主线毫无关系,全片除了5周8周的间幕来提示紧迫性之外,有没有渲染手术的风险?有没有建构彼时女学生怀孕带来的社会反馈?只有瞪着大眼睛的女主在四处闲逛,法式纪录体不是随便拍,是用逼真的人物与环境来强化戏剧性(不是拍坦荡的裸戏就能逼真的)。4比3的画幅紧紧箍住角色,是为强调她深陷困境,然而丑陋画幅上的设计,技术门槛比用戏剧性拷打角色要低多了。本片获奖唯一理由是欧洲人向美国人展示自己制度优越

51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较差

拒绝女性堕胎的社会宣称它是在保护生命,但是,明明这样的社会才是扼杀女性的凶手。它所推举的“生命至上”,只是一个残忍口号罢了。(疫情期间,我也常常在我的社会听到这个口号,而在这里,正发生的,也并非如同这个口号所宣称得那么光明与善良。基本上,现在所有的病情都得给疫情让路,这样的本末倒置使我们胆颤心惊,如履薄冰。

53分钟前
  • 电个爆炸头
  • 推荐

禁止堕胎绝对绝对绝对是文明的倒退。当然,随意进行不带防护的性行为,也是理智的倒退。

54分钟前
  • Chuck0924
  • 还行

对照着最近某县的事情看更有体会,都是关乎女性对自己身体的决定权,即便说的是60年代,但你会发现,即便60年过去了女性还是需要拼尽全力去争取这些最基本的人权,这种事情永远正在发生。

58分钟前
  • 不留痕迹
  • 推荐

【C】选择身体化与生动化来舍弃历史感未必是好的选择,尤其是同题材作品不少的当下。即便没有那些“切肤之痛”,「女人韵事」也可以摄人心魄。

60分钟前
  • Cardinal
  • 还行

每粒弦音都承载着无法忍受的疼痛。隔着屏幕看着钢针与铁钩,心里忍不住在滴血。

1小时前
  • 轩辕十四™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