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配方

Чувари формуле,配方的守护者,Chain Reaction,Guardians of the Formula,Čuvari formule

主演:亚历克西斯·曼蒂,拉蒂沃杰·布克维奇,利昂尔·阿贝兰斯基,热雷米·拉厄尔特,奥利维亚·巴特勒密,米基·马诺伊洛维奇,德拉甘·比耶洛格利奇,安妮·塞拉

类型:电影地区:塞尔维亚,北马其顿,斯洛文尼亚,黑山,法国语言:塞尔维亚语,法语年份:2023

 剧照

绝密配方 剧照 NO.1绝密配方 剧照 NO.2绝密配方 剧照 NO.3绝密配方 剧照 NO.4绝密配方 剧照 NO.5绝密配方 剧照 NO.6绝密配方 剧照 NO.13绝密配方 剧照 NO.14绝密配方 剧照 NO.15绝密配方 剧照 NO.16绝密配方 剧照 NO.17绝密配方 剧照 NO.18绝密配方 剧照 NO.19绝密配方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绝密配方》:战争是唯一的怪物,而生活是仅存的奇迹

(本文原载于“ 24楼影院”公众号 2024年6月21日,内容有修改 。

未经授权,请勿在任何平台以任何形式转载。

感谢) 原标题: “真实事件改编,“奥本海默”的另一个版本”一部来自南斯拉夫的涉“核”电影在洛迦诺电影节首映,引起不少影迷的关注,该片同时入围了第14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天坛奖”。

虽然最终未能在竞赛奖项中有所斩获,但它却凭借4.2的场刊评分领跑主竞赛单元,赢得了上佳口碑,它就是由著名的塞尔维亚演员、导演德拉甘·比耶洛格里奇执导的《绝密配方》。

涉“核”电影在近些年屡有佳作,去年,《奥本海默》以破9亿的成绩刷新了传记电影的票房纪录,其关于“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故事让人们将目光再次聚焦于——原子弹、核试验、“冷战”等关键词,而上一次引发现象级讨论的涉“核”影视作品还要回到2019年HBO与天空影业联合出品的剧集《切尔诺贝利》。

该剧在HBO播出后引发收视狂潮,让很多人更真切地了解了那段历史。

作为同样涉及核辐射后果的电影作品,《绝密配方》提供了一个少见的“南斯拉夫视角”,在这个意义上,它开启了另一种“奥本海默”叙述。

故事改编自1958年南斯拉夫温洽研究所核反应堆发生的一起真实事件:其中一个研究反应堆发生临界事故后,6名工人受到了大剂量辐射,其中一人不久后死亡,其他5人在接受治疗后逐渐康复。

影片呈现了该事件的全过程,并将叙事重点放在了巴黎居里研究所的法国科学家对受辐射的南斯拉夫物理学家的治疗上。

在治疗中,还涉及了欧洲有史以来第一次在无血缘关系的人类个体间成功进行的骨髓移植手术。

1958年正值冷战紧张时期,东西方阵营对核战争的恐惧与日俱增。

南斯拉夫的温洽核研究所中,由德拉戈斯拉夫·波波维奇教授领导的一群年轻的科学家,正在副主席列科·兰科维奇的支持下进行着秘密的核试验。

不幸的是,试验中他们意外受到超剂量铀辐射。

当他们闻到了强烈的臭氧气味时,足可致死的辐射危害已经造成。

温洽研究所的创始人帕夫莱·萨维奇教授凭借与居里研究所的私人关系,将他们送往巴黎治疗。

然而,应邀主导治疗的法国免疫学家马特教授在核武器上持反对态度,这使得他面对波波维奇教授一行人时心存犹豫。

尤其是考虑到不同阵营、不同立场的关键问题,“救不救?

”“怎么救?

”这一系列艰难抉择摆在了马特面前。

在年代氛围的营造上,《绝密配方》最大程度还原了研究所的内外部环境。

影片从受辐射的病患们搭乘飞机趁着夜色落地巴黎开始讲起,从始至终以夜戏和内景为主,全片的视觉以复古的暗黄色调为主,画面中医护人员的白色大褂、飞溅的血液、治疗仪器发出的各种声响、因手术需要而剃去的毛发……营造出压抑和窒息的氛围。

影片将主线人物的刻画与群像人物的刻画相结合,将铁幕之下两方阵营身处的复杂情境全面展现。

手术台上的战斗始终紧迫,而病房外的“交锋”亦未停歇。

秘密进行核弹研发的南斯拉夫科学家,不得不“深入敌营”,接受法国医疗团队的治疗,双方的情报和安全部门也因此紧张地工作起来。

掌握着核弹开发配方的波波维奇教授,一方面安抚着年轻同事们的情绪、忍受着骨髓治疗的巨大痛苦,另一方面,还需要时刻提防敌国各种势力不间断的探查和窥视。

正像影片后半段中,他与马特在那次和盘托出的对话中所说的,“这里面(他随身携带的那本记录数据和配方的笔记本)存放着的是我的全部生命”,进而,也与整个南斯拉夫的国家命运休戚相关。

《绝密配方》通过怀揣核武器“秘方”的波波维奇教授的多次记忆闪回,层层揭开温洽研究所事件的前因后果,使影像穿流于悲剧发生的前后,使命、嘱托、信念,与病痛、死亡、危机、挣扎紧紧相连。

另外,《绝密配方》真实地呈现了人遭受核辐射的可怕后果,但拒绝在任何维度上展示灾难奇观。

影片中,马特教授对于使用骨髓移植进行治疗的态度,从起初的犹豫不决到全力推动的转变,让影片在核叙事以外,兼顾了医学技术史的视角。

简言之,《绝密配方》是一个关于人类对抗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故事,更是一个有关死亡和战争终将被不惜一切地挽救生命的力量战胜的故事。

”在灾难和病痛面前,马特教授破除了在核武器立场上的顾虑,为探寻更好的治疗方案几乎倾尽所有,甚至没能在妻子生产时赶去现场;居里研究所的医护人员从始至终都没有把这些年轻的南斯拉夫科学家视为敌人,在他们的眼中只有罹患重症的“小伙子”“小姑娘”;而那些最终勇敢地走进病房中、把自己的生命交给医生的法国男人和女人们更是如此,放下了政治立场上的偏见,生而为人的共情共感为他们提供了最大的动力。

《绝密配方》的另一英文片名为“Chain Reaction”,可指核反应堆中发生的链式反应,亦可泛指因果逻辑上各种各样的连锁反应,而“制造连接”也是电影中人们对抗核危害的核心意念。

让原子弹问世的奥本海默,他的人生在宏观意义上正是被核物质的链式效应推着走,对抗死神的威胁成为这位传奇科学家后半生的主题;而《绝密配方》却试图告诉观众,面对无可逆转的灾难,重建人与人之间的“链式反应”,摒弃偏见,才有助于寻回我们作为人类的信心。

借居里研究所中人与人、个体与个体之间不需理由的帮助,导演德拉甘·比耶洛格里奇提醒我们:比起发明出多么庞大的毁灭性力量,人类更加伟大的品质永远是无私、良善。

在《绝密配方》的最后,电影遵循“契诃夫之枪”原则,将片中的伏笔一一揭开:是机修工给年轻的小伙子们留下了两枚硬币、医生为剃光长发的女孩带来了那顶假发、怀孕的母亲早就暗下决心伸出援手……这也是为什么,虽然改写历史的人物是马特和波波维奇,但如果没有汽车修理工、年轻的母亲冒着生命危险捐献骨髓,没有那些为病患无偿捐献出血液的无数普通人,这个“链式反应”或许永远不会发生。

“电影里没有俄罗斯人,也没有德国人。

只有一个怪物——战争;还有一个奇迹,就是生活。

”阿列克谢耶维奇在《切尔诺贝利的祭祷》中如是写道。

面对为什么要拍这样一部电影的提问,导演比耶洛格里奇平静地回答:为了不失去对人的信心,我想我会始终寻找赞美人的主题,尤其希望让其他观看作品的人恢复或加强对人的信心,这也许就是我潜意识中对人的期望。

这无疑是值得我们共同守护的所谓“绝密配方”: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类最珍贵品质的呼唤,超越立场、性别、种族、一切形式的“铁幕”的区隔,涤荡战争与灾难的残害,把我们连接在一起。

 2 ) 人性永远能震撼人心

过程中一直纠结7还是8,7略屈8差点意思,为了人性的光辉主观给抬到8。

南斯拉夫的科学家研究核反应受辐射,法国医生替他们治疗,法国民众冒着生命危险捐献骨髓,最终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例异体骨髓移植手术。

明白之前看的人为什么说非常规整,完成度很高的影片,尤其是对比北影节其他新片,节奏、剪辑、配乐都不错,虽无惊喜,但年轻人搜索电台,和护士一起唱歌,输血时献血者和病人的谈笑,第一位顶着巨大风险捐献骨髓的老伯终于醒来,都是动人的。

主创其实已经在规避意识形态,算是淡淡带过,而把重点放在人的感情上。

有两处算是相呼应的情节让我觉得略刻意,一个是主角在手术前向马泰医生坦诚实验的目的,并表示自己已然成功就差临门一脚,而医生最终还是完成了手术;二是最后主角在医生面前烧掉了记录的笔记本。

似乎主角最后的决定也一定程度上受了医生决定的影响,感觉在特意增加戏剧冲突,以显示人物的内心斗争。

但我觉得大可不必,既然已经没有做特别天马行空的改编,也不必这么掰开揉碎地表白。

医生和情报人员沟通过,已经猜到实验目的,他决定手术已经证明了他的选择;而如果主角在手术前欲言又止,最终在医生面前烧掉笔记本,大家心照不宣,是不是更好呢?

当然只是个人浅谈。

基于真实事件,只要中心别跑偏,手法别太烂,总会赋予影片强大的力量。

毕竟超越了生死、国家、政治、战争,人性的光辉(虽然这词有点用烂了)永远那么动人,有人嫌这种感情太理想化或者过于标准,但我的心永远会为了熠熠生辉的人性之光变得柔软,并重拾对世界的温柔。

 3 ) 链式反应

这家医院发生的事情,将被历史铭记,作为一种独特的团结行为。

“我一直站在人道和科学这一边。

”“因为我知道这最终目的是什么。

”“记住!

人生总有选择的时刻。

”“有人说,我们的国家有五个季节,春夏秋冬,和轰炸季。

”“他们为生存而战,而你,你却已经放弃了希望,是吗?

”“因为我知道没有希望,你也知道的。

”生活中的一切都是相互关联的,每个事件都引发下一个,每个人都要辨认出真相,我们的相遇不是偶然的。

“供体必须清楚他们面临的风险,不能施加压力,不能强行说服他们”“你在贝尔格莱德骗了我们,现在又在这里骗我们,你从没有告诉我们,我们有生命危险,你从没有告诉我们实验的目的,你是个坏人,教授。

”“我在外籍军团服役了十年,见过太多死亡……年轻人就这样消失了,他们没有机会,你有!

人只要还有希望,就要继续战斗。

”你说的对,链式反应确实存在。

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导致我们存在的一系列事件,而存在并不仅仅是某个特定的时间点,这是一个过程。

一个人会帮助另一个人,就是这样,不是出于利益或是背后的意图,就那么简单,就像喝一杯酒一样。

一个人会冒着失去一切的风险,甚至自己的生命,只为了让另一个人继续活下去。

我们之所以活着,是因为有人在我们之前,给予我们力量和爱,而我们也会把这份力量和爱传递下去,知道我们碰触到上帝的面孔,并成为不朽。

也许这就是一切的意义。

在我们消失之前,传递生命,添加一条新的链条,这样就能创造出一个新的链式反应。

 4 ) 经典的命题,永恒的答案

因为是库斯图里卡的狂热爱好者,所以之前做北影节攻略的时候,看到有一部塞尔维亚电影入围天坛奖,就想着一定要看看。

晚上7点开场对上班族也很友好,两小时的电影不长不短, 还有映后环节,是一次不错的观影体验。

冷战、两大阵营对立、核武器、个体与国家的命运、不同意识形态阵营个体之间人类共同的情感,都凑成了电影的主题,让这部电影呈现一种铁幕之下的温情。

社资(或者说集权与民主)两大阵营对立是影片的大背景,关于这样的作品之前已经看过好多《窃听风暴》《切尔诺贝利》《特工》《奇爱博士》,关于那个年代的核军备竞赛也稍有了解。

这部电影如导演所说,是一部“冷战时期的童话”,其中意识形态冲突、对核不同认知的冲突被比较简单的消解了,消解的原因是法国人民对所谓“敌人”生命不计报酬的慷慨相助。

如果这部电影要是让当时经历过那段历史的南斯拉夫人民看到,不知他们会被电影中的温情所打动,还是嘲笑你死我活的竞争中对敌人生发出的怜悯之心。

若有后者的想法,那就是一个标准的民族主义者;而前一种想法,则更像是一个不被各种主义所裹挟的人。

其实那个年代,“人”真的不多。

遑论社会主义国家人民被政权疯狂洗脑、认为资本主义国家人民腐化堕落、贪图享受,资本主义阵营也存在大量妖魔化共产主义的言论。

但等时间褪去、铁幕锈蚀、帝国陷落,人性显现时,一定会有人庆幸、有人后悔,有人被捧上神坛、有人被千夫所指。

鸟择良木而栖,人民有脚,自会寻找生活之地。

时间有无数条发展线,而历史只属于胜利者。

而胜利者,永远是人、是人性。

人性中体现的同类之间的共情和互助,是任何时代、任何主义下,我们生而为人的最高尚、最宝贵的东西。

这大抵就是这部电影想表达的主题。

知道有映后环节后,我观影时候在想能向主创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看完电影之后,我消除了提问的打算:因为平铺直叙,时间穿插简明易懂,一切情节有迹可循,关于电影本身,再没有让我觉得值得提问的空间了。

周五晚上要看真神导演的《地下》。

如果说《绝密配方》是远去的斯拉夫人留给电影的童话,那么《地下》,就真是这个伟大民族凋零之时的恢弘史诗和无奈挽歌了。

 5 ) 超越意识形态的藩篱

影片以真实历史事件为蓝本,讲述了一名核物理学家带领学生研发原子弹,因为意识形态的原因不能买到好的燃料,在糟糕的实验条件下发生了核泄漏事故,师生不幸被辐射。

他们被送到医疗条件先进的法国巴黎去治疗,当时对白血病尚无好的治疗方法,病人对常规治疗毫无反应,主治医生马特教授决定冒着极大的风险进行世界上首例骨髓移植手术,最终获得了成功。

马特教授是法国左翼组织成员,但在冷战阵营对峙时,对社会主义国家还是没有好感,但他坚守了医生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展现了坚韧果断的品质。

物理学家一开始不信任他甚至带有偏见,但是马特的言行最终感动了他,甚至将国家研发原子弹的秘密计划和盘托出。

面对国家情报组织的怀疑与追问,马特教授最终做出了抉择。

获得治愈的学生们回到了祖国,但是作为核武计划关键人物的教授却留在了法国。

最终,南斯拉夫的核武计划终止,副总统兼情报部门负责人,也是核武计划的操盘者被免职。

 6 ) 超越国界、意识形态和时空的善良——绝密配方

2024BJIFF•北影节第五部《绝密配方》感觉这是我今年北影节看过的最佳新片!

我原以为是讲述骨髓移植的技术,没想到是讲述核武器与战争恐慌的背景下人们超越国界、超越意识形态和立场的友谊与人性的光辉面!

蒙太奇的讲述手法很成熟,很多地方有当时冷战背景下两大阵营对立的小折射。

在核污染面前,人们依旧会拉起手来一起欢唱舞蹈;在意识对立和死亡面前,人们还是会给对方留下两杯硬币去体验自动售卖机;在核恐慌面前,人们依旧会选择去选择为对方医治。

大冷战时代下的小人物,他们并非彼此国家中宣传的那样邪恶不堪,让人相信大多数人更多的是存有内心的善良吧。

结尾大家结成了友谊,在雪花落下时烧掉了那份手册,人们面对镜头徜徉在生命仍存的幸运里,“真实事件改编”的字幕让人忍不住落泪。

在政治的对立甚至是核毁灭面前,人们总是有那份超越一切的善良和关怀,而这份情谊会穿越时空,来到今天的大荧幕,未来也会继续留存,供人们所思考。

看到大家都在拿这片子和《奥本海默》相比,我想《绝密配方》真的不比它差。

在《奥本海默》里我看到了奥本海默内心的矛盾、挣扎与困扰,而在《绝密配方》里我看到的更多是在核武面前,真正的普通人对于核武的态度,对于生命的珍重以及不顾所谓政治和国界的光辉人性与爱和善意。

两位导演的手法都很娴熟,蒙太奇的讲述和质感也都很到位,就像导演说的那样:在仍不太平的今天,希望这部片子能让你我记住这件事,记住人们的感情。

总之在这个时代我能看到这两部片子,让我感到非常幸运!

 7 ) 舍小我功败垂成,免世人生灵涂炭

《绝密配方》(又名“链式反应”)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前南斯拉夫未竞的“奥本海默”和由其核辐射事故与失败连锁反应了骨髓移植术试验并成功的故事... 相对于奥本海默的世人皆知,前南“海森堡”却因知名度与结果论上对大多数世人如同历史秘辛。

叙事工整且完成度颇高、入围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圈的塞尔维亚影片以自身的视角思考与质感呈现,层层递进地展示了东方哲学所蕴含的福祸相倚、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核表达。

人与人的猜忌、国与国之博弈,舍小我功败垂成,免世人生灵涂炭... 但就像“碟中谍”中伊森的台词,“没人会在意没有爆炸的炸弹”:亲历了核辐射折磨和痛苦骨髓移植小白鼠而幸存的波波维奇教授康复后烧毁了离成功一步之遥的实验笔记,也亲手埋葬掉自己青史留名的可能、堙没于历史的波诡云谲。

但就像刘慈欣的《镜子》,白冰放弃并销毁了能够递归运算并镜像出未来、但也将使人类文明彻底灭亡的超弦计算机... 可仅仅五个月后克里斯托夫博士便再次模拟成功、镜像再度生成。

只要技术成为可能、哪怕共识到前方终点是必然的毁灭,成为什么什么“第一人”的诱惑便是因人性而躲不掉的墨菲定律。

原子弹没有奥本海默还有海森堡、没有海森堡还有波波维奇、没有波波维奇还有芋圆波波... 人工智能与硅基大统就在不远的未来默默等待我们的自取灭亡,或急或徐。

#北京国际电影节

 8 ) 因为爱,人类就不会无药可救

1958年,正值冷战,前南政府也在秘密进行核试验,在上层的高压下,实验主要负责人采取了最不负责任的实验方法,导致了核泄漏,致使6名实验参与者遭受了高辐射。

·但贝尔格莱德没有医治辐射病的能力,上司也因为担心秘密泄露准备听之任之,实验负责人以“距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说服了上司,6名濒死的受害者才终于获准被送到法国医治。

·彼时,法国医学教授马特一直致力于骨髓移植的医学效用研究,他认为这将是这几名受害者唯一的希望,但难点在于,捐献者的寻找。

·无论是从政治立场还是道义上,法国人都没有义务和责任救助这几个前南人,但——虽然这个说法在今日被“鸡汤”效应污名化了——单纯的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同情与爱,促使几个法国人勇敢地配合了这个史无前例的手术,拯救了5个人的生命(其中一个由于受辐射量过大,无力回天),而马特医生开创的骨髓移植在今日已是治疗白血病的常规治疗手段。

·虽然作为电影,它只能说是中规中矩,但事件本身的意义的确是更为深刻的。

在世界上发生的所有核泄漏事件中,前南的这起不起眼到你都搜不到详细资料,然而其中蕴含的人类基本情感却意义非凡。

如果如爱因斯坦对奥本海默所言,链式反应已经被启动了,那么马特医生和法国人救助南斯拉夫人的事迹就是用相反的链式反应去回应前一个链式反应,就像电影海报表达的那样,也正因如此,人类才不是无可救药。

·想起《宪问》中那个对话或曰:以德报怨如何?

子曰: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9 ) 推荐

电影源自于真实故事的改编,一场核泄漏事故,导致一位教授和三位科研助手,遭遇核辐射被送到法国治疗,由一开始对治疗不报希望转变为积极求生,在治疗中他们遇到了许多暖心的人,善良的人。

虽然第一次骨髓移植失败,但最终在医生的努力下,三人骨髓移植成功,他们重获新生。

通过电影感受到了医生的大义,普通人的大义,人间自有温暖在。

#北京国际电影节

 10 ) 全场起立,这年度黑马藏不住了

一部期待已久的新片,终于来了。

该片虽然冷门,但口碑却没话说。

前不久的北影节上,它获得了全场最高场刊评分。

国内目前看的人还比较少,但在豆瓣上也有8.0的评分。

上线流媒体的当天,小妹第一时间刷完。

心情有些百感交集。

你问为什么?

那,直接开盘——《绝密配方》Чувари формуле

有不少人拿它和《奥本海默》做对比。

的确,两部电影有相似的地方。

都以原子弹研制为背景,且都改编自真人真事。

但比起《奥本海默》,《绝密配方》的基调更加严肃、冷峻,耐人寻味。

你会在影片里真切地感受到人性的挣扎与彷徨。

1958年,法国巴黎。

一家医院接收了四名由政府官员送来的“特殊”病人。

单纯观察外表,这三男一女并没什么特别之处,最多看着有些疲惫。

可等到他们换了病服,正式入了院。

负责他们的医生马特才知道,这些人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核辐射。

每个人具体什么情况,还需要抽骨髓才能得到精准的判断。

经过多次穿刺检查,马特发现,他们四人体内的辐射量极高,已经到达了与死神赛跑的地步。

如此糟糕的状况,让马特起了疑心,几个人到底是什么来头?

又经历了什么?

在他的再三追问下,政府官员告知了他真相。

原来,这四个人是南斯拉夫的科学家。

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核武器。

谁曾想到,一次实验出现了意外,使得几个人都遭遇了核辐射。

得知真相后,马特的心情变得尤为复杂。

一方面,四人的生命已经进入了倒计时,必须尽快接受骨髓移植治疗。

但在当时,还没有成功的人体骨髓移植先例,虽说马特一直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但仍停留在小白鼠试验阶段,并且从来没有成功过。

另一方面,马特是一名坚定的反战人士。

面对研究核武器的四人,他的内心十分排斥。

可作为医生,救人却是他的天职,他无法违背自己的良心。

他陷进了矛盾、挣扎、无力却不愿妥协的道德焦虑之中……

老实讲,在那个年代,在冷战背景之下,不同国家,不同意识形态的对立,早已不是新鲜的题材。

但,本片说的不仅仅是对立,准确地说,是不拘泥于对立和是非,而是将道德困境下的人性挣扎不断放大,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人物的血肉。

像是四位科学家,也在南斯拉夫经历过战乱及厮杀。

科学家里的带头人波波维奇教授,他的父亲就在炸弹中丧生。

所以,波波维奇同样不喜欢战争。

可在当时,为了掌握对未来世界的话语权,很多国家都在研究核武器。

波波维奇的老师还建造了实验室,使得南斯拉夫成为全球拥有核弹实验室的五个国家之一。

研究原子弹本不是波波维奇的本意,可在命运的驱使下,他还是成为了实验室里的一员。

他心里比任何人都清楚,这次实验事故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因为当权者不断施压,他又急于求成,便铤而走险,关掉了总是打断他们实验进度的报警器。

不曾想,这一举动让大家全都受到了核辐射。

波波维奇其实和马特一样,内心一直十分矛盾。

他不想成为国家的战争机器,但也不能背叛国家。

摇摆不定之间,也将实验室的其他人推进了深渊。

或许是拥有相同的心境,让本属于不同阵营的两人渐渐敞开了心扉。

在波波维奇难以忍受病痛,想要放弃治疗时,马特用自己的方式劝导波波维奇——虽然你们的实验失败了,但却缔造了另一种链式反应,让我在即将放弃研究的时候,找到了继续下去的理由。

马特的这番话深深打动了波波维奇,也让彼此之间有了惺惺相惜之意。

而在医院里,和波波维奇一起被送来的三位助手也早已和医护人员打成一片。

虽然语言不同,也能一起听着音乐,欢快地携手共舞。

前来献血的志愿者们也一样,她们一边输血一边乐观地交流。

在这里,没有正邪斗争,也没有政治上的对立。

有的只是相互救赎的温情。

还有影片的最后,马特决定为波波维奇和另外两名助手做骨髓移植手术。

在手术前,波波维奇冒着泄露国家机密的风险,将自己研究核武器的笔记交给了马特。

在手术后,马特又原样归还了笔记,并没有向别人透露分毫。

也正是这种信任,直击波波维奇的灵魂。

在离开巴黎之前,波波维奇当着马特的面烧毁了笔记本。

这其中的意味不言而喻。

战争里,从来没有输赢,只有摧毁。

人类最重要的武器不是原子弹,而是和平与爱。

就像海报中所展现的那样——在“核”的撞击下,黑球和爱心不断被撞开,两股力量互相对峙,循环往复不知何时能停歇。

但也是在“核”的驱使下,让来自不同阵营的几人与爱为邻,建立起不一样的友情。

这也是本片相较于同题材最为不一样的地方。

在那个世界都被撕裂的年代,它没有将重心放在对核武器的焦虑和恐慌上。

而是对准了时代洪流下的一群小人物——他们政治立场不同,却跨越时代背景,建立起了一种特殊的“羁绊”。

它让我们看到了,在人性的禁忌中,往往也能酿造出人性的光辉。

跟《奥本海默》相比,这部《绝密配方》拥有更迷人的特质。

它不断地提醒着我们——不同的选择会造就不同的链式反应。

而人性中的善与恶,美好与残酷,永远不是一分为二,而是复杂且矛盾地缠绕在一起。

当我们恐慌核武器所带来的链式反应可能会毁天灭地时,影片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链式反应的存在。

人性的善意与良知,同样会缔造出无穷无尽的力量。

而这种力量会带领我们冲破黑暗的桎梏,走向光明。

 短评

#bjiff 第五部,8.5。“存在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点,而是一个过程。我们之所以活着,是前人的延续”蝴蝶煽动翅膀,你的链式反应结束,而我的链式反应开始了。 两条线并行,隐去了所有痛苦呐喊,欢歌即是挽歌。非常伟大的人道主义绝密配方,这比奥本海默酷多了不是么? 半场的时候影厅前后左右开始抽纸巾擦眼泪,在心里痛骂自己冷血无情。然后播到两个女生握着十字架在病床上对望和professeur烧笔记的镜头,我:呜呜呜呜....字幕“捐献骨髓的人和南斯拉夫患者成为了一生的朋友”配上当年真实的照片简直泪点绝杀。(第二年在电影节上看到Alexis了,一眼就被我认出来!

6分钟前
  • whitehill
  • 力荐

偷天换日造核弹,简单粗暴靠蛮干,突发事故遭辐射,人间有爱共患难

7分钟前
  • 外企搬砖人
  • 还行

简直是政治惊悚片,看得人喘不过气来。好在最后另一种链式反应发生了作用,良心胜过了利益。

8分钟前
  • 獾狸猿一皿
  • 推荐

前半段蛮好,细节、呼应、转场等都能看出用心,拍的比较工整。后半段就要扣星了。首先是两个主要角色都是贪功冒进,不择手段的科学家,影片对此似乎持有很积极的态度;然后是几处现实中的小概率事件,比如允许把机密笔记本带出国,比如动物实验全部失败,在人身上却有至少75%的成功率;还有就是明显的用爱发电,无论是技术还是政治方面

10分钟前
  • puci
  • 还行

是个好电影,但不理解最后把手稿烧掉的情节。这是在反战吗?还是他认为南斯拉夫并不需要核武器?还是他不想卷入政治漩涡?还是他需要表示对法国医生的感恩?请导演给我们一个明示!(时空交错的转场还是可以的,各种相似物转场,不错不错)

12分钟前
  • 两分半
  • 还行

丝绸之路电影节最后一场,看完全体鼓掌,玛德,真好!😭

17分钟前
  • 熊能能脚不沾地
  • 力荐

可悲的是连锁反应导致南斯拉夫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

19分钟前
  • 阿泽
  • 还行

爱与善,罪与罚,最后都会产生链式反应。

20分钟前
  • solo
  • 还行

#BJIFF2024 第一部。没想到来看北影节的观众素质还能这么差。前后左右把全程讲话、刷手机、外放语音、倒摄、打电话…全凑齐了。看惯了人性的恶,但当善良出现时还是会被感动得一塌糊涂。人性光辉总会在最需要的时候闪烁。对于现在的我来说,也很需要一下这样的感动。别小看任何善意或恶意的举动,都足以对结果造成影响,如果这是链式反应,那我希望善意大于恶意,这真的可以拯救世界。人类是个共同体。有点冗长,还有很多没必要的空镜。但是不管是历史本身,还是基于史实的改编,又或是所有人的演技都是足够好的。总归是要从我们每个人开始反战的不是吗?别鼓吹战争,善良一点,祝你和我。

22分钟前
  • 废话小猫
  • 推荐

24北影节第一部✔️ 开场署名很有趣 画面美术像千禧年代的科幻片 穿插的回闪处理得很吸引人 最后“链式反应”的启示好平淡 还通过独白的形式 落了俗套 拉低评分了

24分钟前
  • 减字木兰花
  • 推荐

爱与信仰拯救世界也揭露了一些科学家的欲望与疯狂他们都在将人作为试验的“小白鼠”但这点笔墨不够毕竟一旦描摹就会和主题相背离

28分钟前
  • 风尘
  • 推荐

工整刻板得像AI生成的冷战题材电影,只不过被随意涂抹的对象从前苏联换成了前南斯拉夫,但是两个国家都已经不存在了,对于死者的鞭尸即便还有幸存的家属也已经微不足道,一脸大义凛然、对社会主义国家充满了偏见、反复自己天然正确的法国人最后出于人性的光辉仍然出手救了“痴心妄想”造原子弹的前南科学家,但是在现实中没有原子弹的南斯拉夫在铁托死后没几年就陷入四分五裂,而且被北约肆意蹂躏,拆得七零八落,更反衬出这不过是西方的胜利者对于失败者鳄鱼的眼泪罢了。依然是那句话,在一个注定会陷入猜疑链的世界里,自己手中有剑和不去用剑是有本质的区别的,人类不感谢罗辑的结果,就是被程心的圣母心献祭整个地球。

31分钟前
  • 洛梦蝶
  • 较差

可以拍得很商业的故事,居然拍得那么的文艺,缓慢的叙事完全感受不到“和时间赛跑”的紧迫感。

35分钟前
  • 影视圈前沿观察
  • 还行

德拉戈斯拉夫最后的抉择非常可惜,马特医生的救命之恩是个人行为,选择烧掉核试验数据牺牲南斯拉夫整个国家的安全事业,孰轻孰重还是值得深虑的,这不是等价的,亦非直接对马特医生本人的报答,另一面反而对自己的国家带来深远影响。

36分钟前
  • 淡定的企鹅菌
  • 较差

片头的「真实事件」声明恰如心虚的欲盖弥彰,将已然被肢解得支离破碎的巴尔干之虎描绘得如同纳粹集中营,以反衬法兰西医生民众的大爱、人性、无私,这般春秋手法着实可笑。

41分钟前
  • Boreas
  • 较差

又是人性的光辉系列,意识形态下的救助,南斯拉夫核背景

42分钟前
  • 秦风无衣都有
  • 推荐

美好的历史应该被传颂,感谢导演拍出这么小众的故事给我们看!

46分钟前
  • 素手浣豆
  • 力荐

“我的国家有5个季节,春夏秋冬和轰炸季”波尔多的葡萄酒、两枚硬币,相遇不是偶然,痛苦也有欢愉伴随。导演说自己并没有看过《奥本海默》,他不想自己的影片上映之际,受到其他影片对我的干扰😂

50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存在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点,而是一个过程。我们之所以活着,是前人的延续" /没大看出来意识形态的对弈,也可能是不太能拍。人物塑造很棒,独角戏和群像戏都不错,简单的正反打也可以成为情绪高潮,但叙事逻辑和张力一般。

52分钟前
  • 卡比利亚之昼
  • 还行

链式反应,骨髓移植,和平主义。

56分钟前
  • 天亮了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