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其实有三个故事,嵌套起来,设计的十分精巧。
影片是那种缓缓道出,越来越吸引人的类型。
男主角得到了名利财富,却也失去了最珍视的东西,他还得终生受到自己良心的拷问与道德的纠结。
影片最后,女孩问他你最想要的是什么,他想起的还是当时一无所有的自己和心爱的人在一起简简单单的幸福。
如果我是男的,我就肯定想娶个佐伊·索尔达娜饰演的那种姑娘。
最后电影一句话...You take those words, you take the pain...
看到花圃时,才突然想起,今日睡前临时想要快速清空缓存的这部电影,竟是六月份在豆瓣中,无意看到的豆友发过的电影截图。
那段话太好了,所以我保存在了手机相册里:我们在人生中都会做出许多选择,带着这些选择继续生活,才是人生中最难的一刻,向前走,不要回头。
那个场景那样美,那段话那样直戳我心。
那时的我,想起自己过去一年的选择,有怀疑,有遗憾,有不甘,有转念,但看到那句话后,有释然。
影片故事套故事的形式,给人更多猜想的空间,尤其前两个故事,到底是写实,还是另一种想象?
第二个故事里,看老人讲述第一个故事时,分量太重,孩子,爱人,梦想,都消失在生命中,都是自己的选择,有那么多的不舍,可是,一生已过。
第一个故事里,火车上,两人凝视,即将离开时,都瞬间挥手,那种彼此之间,那份沉重的情感,那些在时空里留存的、回不去的一切……那是一种难以用言语表述的东西。
第三个故事里,作家对老人说:我真的很喜欢你那本书。
老人这一生的一切,也已释然。
他是作家,他知道一个写作者需要什么。
那种对于写作的纯粹的想法,那种写作时完全感受不到时间空间、完全不需要睡眠吃饭、时时刻刻脑子里都是那些文字,只有写作过的人懂得。
我在看这个故事,此时此刻的我,也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了。
那样的不经心的开启,那样的前后对应,那样的戏里戏外……这样好似随意看过,不用难过,那份感受已经完全在心里了,而这种不同常的相遇,反而印象更为深刻。
人生啊,向前走,不要回头。
昨天下雨,这部电影很合适,音乐很棒,风景很好,蓝眼睛和老头年轻扮演者都很帅基本可以确定,最上面那个故事的中年作家,他窃取了别人的作品,大脑门想知道是不是,他开始反击,然后说老人是虚构的,最后让她走人。
接近真相他言辞闪烁眼神飘忽,所以他在试图掩盖真相,演员已经暗示了,这本书的故事就是作家剽窃别人的作品最后老人去世,没有人追责的故事。
后来陈述最后的夫妻情况,是蓝眼睛和混血老婆两个人争执的画面,this is the life.所以现实就是他说的,离婚了。
但是他还是爱前妻,所以戴着结婚戒指。
至于最后那个两夫妻恩爱偕老,是作家的希冀,this is the fiction!
基本线路整理如下:这个中年作家郁郁不得志,因缘巧合拿到了一份无名手稿惊为跨世神作,又战战兢兢不知道那个人会不会来找他。
妻子得知真相与其离婚,他虚构了一个原作者老人,放在小说里,最后小说出版功成名就,很多年轻女孩送上门,包括大脑门。
然后他选择保守秘密,那个原作者多数是过世了,所以就像他说的他就这样活着没有惩罚
我也倾向RORY和CLAY是一个人,他利用自己的遭遇编了第三部(也许是第N部)小说。
这个戏如果给写过小说的人看,更会和男主产生共鸣,呼吸与共,对其内心的挣扎更会感同身受。
因为如何把一段段抽象虚无的场景,一个个生活中不存在的人物链接起来,要不失生活逻辑,要考虑修辞,要堆砌文字,剧中RORY还要考虑市场受众,个中苦涩非写过小说的人能想象。
尽管大学念的是与写作有关的专业,受的是科班训练,但一个人的想象力究竟有限,记得大一强化训练,每周交一篇不低于一万字的小说,那段日子简直不是人过的。
有一次从美国八十年代的少年读物上“剽窃”了一段故事敷衍成中篇,被老师好评,那份忐忑和男主在遇到OLD MAN以后的心理如出一辙。
毕业后没从事与写作有关的职业,倒是工作数年后,有一段疯狂的文思泉涌期,不为名与利,只纯粹取悦自己,仿佛不写就要爆炸。
就像被RORY剽窃手稿的OLD MAN,像着魔一样敲击打字机,我像着魔一样敲击键盘。
那是个冬天,短短一个月写出二十多万字,灵感的忽然井喷,任何人都阻止不了。
当然写作的过程纯然是自娱自乐,我没有男主的生活困扰,退一万步就算拿出来,也一定遭遇RORY的窘状,不会得任何出版社青眼相看。
从成年人的角度,那个作品就像RORY第一部被出版商誉为“愤怒的青年”一样,充斥着大学生刚走入社会的幻灭感。
主线是一个妙龄少女和三个男人纠缠,一个男人代表金钱,一个男人代表荣耀,而我的女主人公,喜欢第三个默默无闻,勘破世情的男子。
这部未完成的故事现在看起来荒唐可笑,只是自己对现实的一厢情愿,理想主义的心理投射,对男性也缺乏了解。
琐碎平庸的生活,偶然事件的发生,工作带来的心情不快,都是写作的干扰源。
忘记哪天,我的文思断了,突如其来,那股劲头没了,和年轻的OLD MAN一样,最富才华的书稿丢了,他再也写不出像样的作品。
可那份内心的挣扎和压抑,真不是局外人能体会。
那段时间拼命的让自己安静下来,可是每天朝八晚五,平庸消磨着激情,文字变得枯涩干瘪,笔下的人物缺了活力,总之创作需要的所有元素荡然无存,没有人逼迫,更不存在什么出版社催稿,没有动力,就什么都没了。
时隔十多年,后悔不是没有一点,但写完又怎样?
不过是今天回头看的一篇大笑话。
就算回头复写,也绝不会有当年的热情和想象力,更不会把生活写的那么简单肤浅和理所当然,所以不难理解曹禺20多岁能写出雷雨和日出,人到中年只能写出不疼不痒的北京人(当然时代因素也重要)那么写作还有什么意义呢?
最近几年也写过同人文,像红楼梦的各种续作,纯粹是爱原作又对原作不满的自我安慰,甚至带有网友间礼尚往来的性质,不纯是情感和文思的释放。
回到电影,贯穿全剧的是人到中年的CLAY(RORY),试读宣传他现在的商业作品,一个黑色幽默,RORY“霸占”了OLD MAN的成果而逐渐心安理得,为什么?
这个世界太残酷。
残酷的小说,RORY变成CLAY。
本片的精彩之处,除了演员演技真实给力外,剧情与影片结构的契合更是完美无缺。
全片分为好几层故事,我们来逐层分析一下:第1层:手稿原著老人的人生经历。
主要以他自己讲述的方式呈现。
第2层:我们的男主——罗里·詹森作为作家出道、借助老人的手稿名利双收、与原著老人相遇、最后选择不公布真相。
是整个影片主要描写的部分。
第3层:克莱·哈蒙德所著新书——《妙笔生花(The Words)》的发布会。
书中讲述的正是整个第2层故事。
第1层故事是第2层故事存在的基础。
老人当年经历丧子之痛,寄情于文字,记录下自己的一段人生,感动了罗里以及他之后的众多读者,由此引发了后续风波。
第2层故事则是第3层故事的核心。
丹妮娜与克莱反复争论,书中描写的到底是虚构的情节,还是作者本人的真实经历?
克莱是否就是当年的罗里?
丹妮娜的观点:克莱就是罗里,他当年选择了隐瞒真相,直到今天仍在愚弄大众,但每夜却因良心的谴责辗转难眠。
克莱的观点:新书中的情节都是虚构的。
但自己创作时,带入的感情太深了,以至于最后都分不清里面的人物(比如原著老人)是否真实存在过,还是仅为自己脑中的妄想。
影片中隐藏着大量的人物细节,克莱与罗里之间有许多细微的相似之处(比如左手的戒指),但我们难以以此作为判断依据,毕竟作家创作时或多或少会带入自身的元素。
片尾克莱拒绝丹妮娜的热吻后陷入沉思,更是让人难究真意,而影片也在此处戛然而止,留给了观众无尽的回味与想象。
这种层层相套、却又不一次讲明的叙述方式严重混淆了现实与虚幻(小说)的界限,相信有不少人看了一多半都不明白片头这个念自己书的老家伙到底是谁。
结果这个谜直到最后都没解开。
两种观点都既无法证实,又无法证伪。
而影片真正要表达和探讨的正是:何为小说?
何为生活?
二者的区别又在哪里?
我们常说,文学作品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真正优秀的作品,会让我们感受到“真实”,明知都是虚构的情节,却相信同样的事在现实中完全可能发生。
正是这种真实感,让我们在阅读中产生代入感,从而品味到现实中无法体会的另一种人生。
这正是阅读的乐趣所在。
人对于情感的记忆比对于情节的记忆要牢固得多。
很多时候我们记不起当年事件的具体细节,但经历此事的心情却记得清清楚楚,而心情会逐渐塑造出我们的人格。
所以,一件事在过去是否真的发生过,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对我们造成的影响。
这将决定我们如何面对未来。
PS:观影途中不止一次想到卡尔·波普的“三个世界”理论,分层讨论此影片的设想正源于此。
所以严格来讲,本片中还有着第0层故事:老人的原著手稿。
这份承载了老人一部分人生的手稿,是第1层故事的核心。
影片中我们未能得窥全豹,只有零星几个片段。
当然,也存在着第4层故事,也就是我们这些观影者自己的人生。
PS2:最近越来越搞不懂豆瓣的评分标准了。
在我看来这绝对是8分以上、五星好评的经典影片。
难道大家都只习惯商业电影了?
1 it is about my life my wife and my child. it is about the joy and pain that gave birth to those words. you take those words you take the pain.2. 火车上再次看到前妻那一段很动人3. my tragedy is that i loved words more than i loved the woman who inspired me that.4. we all make choices in life. the hard thing is to live with them.
The words, 故事本身讲述了一个故事中的故事,总的来说有三个故事,故事里的人也在讲故事,抱歉,有点绕。
确实是非常不错的剧本,非常不错,从这个电影我真切的明白了什么叫惊悚类型片,没有恐怖的镜头,但让人不寒而栗。
也许我作为一个曾经研究自然科学的人,发表一个文章也无法引起什么轰动,但如果我是研究文字,的人,如果我可以创作伟大的小说,不朽的杰作,那么剽窃一整本将是无法磨灭的噩梦,绝对会是的,如影片中所说,people make choices in life, the hard part is living with them, 我也曾为自己的人生作过几次关乎命运的决定,有些需要努力勤奋死磕,有些需要当机立断立竿见影。。。
现在回想起来,在悠长的岁月中,好像心中一直放了一座钟一样,滴答,滴答,滴答,滴答,缓慢,但从来没有停下来过,从来没有,我默默的跟着这座钟一直走,也从来没有停下来过,我和我的决定相处的意外的非常好,即使有时候看上去很糟。
The hard part is living with them, 既然如此,就不要作错误的决定,什么叫错误的决定?
就是内心里犹豫的那一瞬间。
不要问我明天出门要不要戴口罩,我说的是足以左右人命运的选择,没有站在过那样的风口,就不知道风来的有多大,所以,be true, be honest, anywhere, anytime, 就没有人有能力迫使你作出违背意愿的选择。
否则,将需要用一生去缅怀那个犹豫的瞬间,那才是人间悲剧。
对于活生生的人来说,有些错误无法纠正,只能忘记。
接受这个现实,远比验证它更明智。
故事留白很多,Clay是谁?
他和Rory的关系为何?
Daniella是谁?
她迫切要了解故事下文的目的为何?
Rory和Dora的婚姻如何?
Rory的事业发展又如何?
而老人最后又带着何种情愫撒手而去呢?
当然Clay笔下的Rory多半写的是他自己,但真实的故事却绝不会和小说中一样。
他或许是在其他方面做了有愧于人的事情,但不会是写作上,暗合的应该只是情感上的类同,不然这么明显的隐喻,和投案自首没什么区别。
这不是饱经沧桑的Clay会做出来的。
从和Daniella开始交谈,他就称赞她聪明,而涉世之深如Clay自然也能很轻易的察觉,她和那些盲目崇拜,非献身不有存在感的无知少女有很大不同。
所以两人的交谈像极了太极推手,试探,回避,绵里藏针,点到即止。
当然影片最后也没标明Daniella的身份,我推测或许这是一个有着极高题材嗅觉的文学研究生,他看到了Clay书中真实的一部分,她知道书中的情感历程一定是货真价实的。
所以她妄图通过各种刺激来深入Clay内心,获取他写出这本书的真实情感,她知道如能得手,是平步青云的最好机会,一部虚构的小说都能获得如此声誉。
那小说界当红作家的不能说的秘密不是更大的卖点吗。
然后再说书中的故事。
Rory看过了手稿之后在餐厅和朋友发飙。
这是挫败过无数次都没发生过的事情。
为何?
因为他认清了现实的自己。
他发现了一个高度,是他永远无法企及的。
这比多少次努力却失败还要打击,因为这彻底的否定了他的可能性。
其实Rory内心是挣扎的,他想占为己有,但他的道德感还是成为了最后的门槛,就像站在悬崖上最后的平衡感,只需轻轻一推。
然后Dora伸出了一手。
错当然不在Dora,她毫不知情,一直以来无论Rory多不成功,她都是他坚实的后盾。
所以当她看到这么一部出色的作品躺在Rory的电脑中。
百分之一百二应该鼓励他去尝试。
错还是在Rory,但如果你曾经很深的爱过一个人,如果你想给她富足的生活而不能,如果你觉得她配得上世界却选择跟你居于陋室而不忍,你也一定会怎么做。
我希望我爱的人为我骄傲,这重要过值得骄傲的事本身。
老人的要求和Rory的想法,确定了故事的走向是悬疑犯罪片,还是情感励志片。
老人没有要求利益,Rory却极想赎罪。
虽然这在现实中可能性不大。
老人对于利益的寡淡一是源于自己早已风烛残年,二是对自己当初的决定懊悔,他没有原谅自己,所以认为这样的自己没有资格责怪或是原谅别人。
而Rory惶惶不可终日的内心让自己和Dora渐行渐远。
我们看过很多这种例子,为了谁而努力成功,可成功后却失去了谁。
你获得了,就会失去。
再看故事中的故事。
俊男美女,偶遇的爱情,异国风情,忍痛分别,千里寻爱,结婚生子。
一切都是故事书中的完美爱情。
直到丧子之痛,无法走出的人生巨变令家庭分崩离析。
耗尽一生心力写下文章,终于挽回家庭,却因为手稿丢失而再次崩塌。
和Rory与Dora的发展惊人相似,为了挽回你而写下的文章,居然又因文章而失去了你。
究竟什么才是你最终想要的呢。
最后的车站偶遇,Celia早已另有家庭,站台挥手,就此一切前尘往事灰飞烟灭。
Clay最后推开了Daniella,借Rory的口,替三个男人对三个女人说了一声,Sorry。
按照惯例最后看STARmeter排名。
人气最高的还是13,Olivia Wilde排在第58位。
然后就是Zoe Saldana的201位,和Bradley Cooper的283位。
另一个千名之内的是扮演老人的奥斯卡影帝Jeremy Irons,排在996位。
Even though we have the chance to express our sorry to the one we hurt, we can't make the things back to the past. We can't make the things right. The things are just things, like the old man said. He is right. What we can do is just take our choices, and move the fxxking on.2017/12/03.
Actually, I think the words are just an array of symbols made up of several letters. But people and experiences make it different. That’s a story, one you can touch and feel.“It’s about the joy and pain that gave birth to those words. You take the words, you take the pain. “ This is a sad story, even if some of the scenes show me a little sweet feeling. Why? Especially the old man, who had a memorable past ended up in regretting in the rest of his life. Does it suggest that sometimes we have to lose what we love in order to choose what we pursue, and that is the cost? But will you be happy after all of that? Apparently, Judging from the looks of the three men, everything’s clear.
7.5分。
剧中剧,不错的故事,可惜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太多,最终失去了重点,烂尾了。
We all make our choices,the hard part is living with them.
人的一生要做出很多选择,但最困难的是带着自己的选择生活下去。前面的铺垫挺好的,层层故事套叠,等待真相一一揭晓。但诟病也就在这里,前面铺垫了那么多却给你个弱爆了的结局谁都会觉得没劲吧。为老中青少四代型男的晃眼卡司加一星。
果然不愧编剧出身,结构很有野心,对文学创作和道德困境也诸多探究,惜乎功力不够,难以驾驭,浪费一个绝好故事!三层结构太过工整刻意,对称映射太直白,包括细节串联如海明威如结尾的虚实之说,皆有强加之嫌;刚开始第二重叙述时颇多期待,但情绪一直没有达到沸点,没有放开手脚,如鲠在喉。
看错了演员,以为妻子丢失手稿是因为在火车上邂逅丈夫的文学引路人,被算计和偷窃,于是惊喜这一招翻得漂亮,结果是自己搞错了。此片太无聊了。
这不是一个有关道德考验的故事,它只是呈现了世界模糊沉重,真伪难免的实景,每个人走着走着就陷入了生活的沼泽,在它把我们吞没之前,我们都将带着一种挥之不去的不堪感觉继续走下去,无人能轻盈跃起,凌驾于迷雾重重的世界之上。
1,看一群电视剧演员搭一出电影,我表示咳咳;2,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讲故事……;3,男主角是为了再拿金酸莓吗?4,很久不演戏,而且反正好电影数量也少极了的丹尼斯还是一张脸都是戏啊……
2013@NankingTV
cooper真的是什么类型的角色都开始可以驾驭了。里面有句台词大意是 人生会遇到很多选择 更多的时候我们带着这些选择渡完一生
"We all make our choices. The hard part is living with them."
Bradely,you are such a pretty boy,you! Zoe,you are so beautiful !!The concept was interesting enough, but the delivery was just ok.
We all make choices in life, the hard part is to live with them.
7.6,绝妙的好剧本,内敛的写意与表达,无数闪光的台词。
片名翻译的文绉绉的。。。巴黎那段不错,当你选择让彼此都困在圈子里共同痛苦的时候,其实另外一方已悄然放弃并经踏出你生命很远。cooper略显单薄,不过真心的说难道没人觉得那个嫩牛五方脸很碍眼么!!!!
这出戏属于戏中有戏的设置,最耐人寻味的当然是老人的故事,其次是青年作家的故事。最接近现实的是中年作家的故事,但也是最容易有争议的。我朋友认为那个中年作家想到青年作家妻子的画面说明是真实故事,但我认为是虚构的故事,因为中年作家和妻子是最近分居而不是那么久以前就分开了。不过见仁见智
格局 配乐 色调都很精致,库珀这几年挑剧本还是挺有心机的。
生活里有现实。。更有曾经。。
节奏太慢,原本一个了不起一千字不到的一个小故事抻这么长......
- What happened? -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