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在新影看的表哥王的专场。
面对如此神奇的片子与好人缘的导演,很多圈(juan,四声)内人士,估计不好意思下狠手。
呵呵,我来恶意抨击一下无形杀。
记得《疯狂的石头》刚上映的时候,是个小制作,中影电影院的票价是10元,这估计是我花得最值得的10元钱。
如果以石头作为标准,我建议《无形杀》把票价定在3元以下。
真的,不管是从剧情、演技、音乐(子曰的古筝又想起了)、画面,没有一点让人觉得惊喜的地方。
而你——导演——你怎么苦、怎么累、怎么不容易,都和我没关系。
我和你一点都不熟,我只是一个看电影的。
我熬完了九十几分钟后,心头那个痛啊!
周末跑这么远,花了近三个小时,就是来看这种比港片还垃圾的山寨片,悔恨!
打算以后再也不看大陆片了。
《无形杀》的故事情节,我的神!
一群浙江警察全操着京片子,神了!
浙江的小混混也是京片子!
神了!
男主角,角色是浙江人,印小天演的,京片子!
又神了!
如果让新影马路边的群众演员来演,该方言的地方来点方言,估计也比京腔要好。
各位看此片时请留意:有规律雀斑的抽中南海的警花;浙江京腔警队;子曰的音乐“大碟”;网络整治的先锋队;牛逼的英文翻译——你来的正好!
it's good you come!林燕的父亲的一句振聋发聩的呐喊:网络不是什么好东西!
人民警察爱人民;张警花被人肉,网络也许应该整治了。
当然,本片也有一个亮点:整部戏演技最好的三分钟,浙江京腔张警花与浙江京腔黄毛小混混杨欣在路灯下对峙的三分钟。
黄毛小混混演得真好!
最后,我恶意揣测,此片在8月底上映,应该是大庆前网络整治的前兆。
正好可以好好的整治1个月。
瞎猜的,希望不是这样。
祝老大哥整治不成功。
最后,发现此时豆瓣对《无形杀》的评价挺奇怪的,估计好评的大多是熟人吧。
具体评价怎么样,公映10天后,拭目以待。
无意中看到这部电影,小成本。
除了印小天其他演员都不熟悉。
不提专业技术方面的问题,只说说电影里表达的有关人性和社会现象。
1.网络是把双刃剑。
电影里从网络暴力到青少年等网吧浏览的暴力黄色等多方面体现了网络危害的一面。
如网络人肉、网络漫布的黄色信息、网络游戏的暴力场景等等等等,我国需要加强网络法制建设,保持良好的网络环境,网络不是人释放一切的地方,也需要受到道德和法制的约束。
2.媒体(片中记者)丑陋的为了热度而推波助澜的嘴脸以及全国各地键盘侠(影片中有典型代表)义愤填膺的声讨,可以说女主的死亡由多种因素叠加而成,以上两点占据了不小的比例。
所以再次引以为戒,我们要理智的浏览网络信息,不要以键盘为剑随意伤人。
影片最后,导演利用对女警察成功破案后,网络对其从小到大的详细生活的报道和对她成功破案的过分吹嘘,都有一种反讽媒体的意味。
可见,媒体的一张嘴实在不可信,大家吃瓜就好,莫要成为媒体的枪。
3.影片虽然不长,但是导演利用有限的篇幅充分展示了出轨男女的前后变化以及典型特点。
首先,女主不甘寂寞,接受了网友的调情,精神出轨进一步肉体出轨,最后落得个人人喊打身首异处的下场。
其次,男主在妻子怀孕的期间,不仅不体谅妻子辛苦还沉迷网络游戏,毫无责任感;出轨女网友,事发后对着妻子赌咒发誓的样子真是男人最真实的样子,对着出轨女网友直接耍锅,一句不要再见面把自己的责任推卸的干干净净,毫无担当。
综上两点,果真是“男人的嘴,骗人的鬼”。
再次,男主妻子深夜的一句话“你以为我是真的相信你了吗?
我只是不想我肚子里的孩子,还没出生就没有了父亲”,真真体现了妻子的无奈与悲哀,大多受害的妻子多会因为孩子而选择原谅丈夫,但我认为破镜难圆,这样继续维持婚姻既委屈了自己也会委屈了孩子。
最终,我们还是要“其不善者而改之”,约束自己的网络行为,关爱青少年的用网健康,受到外界引诱时要“发乎情,止乎礼”,做一个正直有责任感和担当的人。
文/赤叶青枫初闻《无形杀》的片名,很容易让人以为这是一部武侠电影。
稍了解下剧情后则会发现,这是一部反映现实问题的社会影片,而题材首度涉及了时下热门话题之一“人肉搜索”。
但凡是经常上网的人,想必对于“人肉搜索”不会感到陌生。
有的时候,它是正义之剑,惩恶扬善,让引起民愤者无所遁形,并将之送上道德的绞刑架;有的时候,它是伤人之刀,矫枉过正,审判者成了施暴方,不仅让事态逐渐变得无法控制,更有可能连累无辜,甚至酿成不必要的悲剧……不过,无论你怎样看待或定义它,你都不能否认,一方面,它极大地满足了众多网民的窥私欲以及八卦猎奇的心理,而另一方面,因为它的功能实在太过强大,将严重侵犯被搜索对象的个人隐私,故而一旦成为它的下一个目标,则相信无论是谁,都会谈虎色变,不寒而栗。
因此,如果以此题材拍摄一部比较写实的正剧影片,则无疑是件敏感的事,稍有不慎,轻则影片无法公映,重则可能会被有关部门封杀。
故而制片人兼编剧谢晓东和导演王竞愿做国内影视圈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那份勇气着实可嘉,而影片最终能得以公映,亦可算是一件幸事——这不仅让相关主创们的心血没有白费,同时也能引发我们的思考:“人肉搜索”本身以及它所引发话题不仅仅是我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谈资,它所反映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关注。
《无形杀》的故事由一具无头女尸案正式展开。
随着警方的调查,真相逐渐浮出水面:两个已婚男女因网游而结缘,随着在虚拟世界中感情的升温,二人的关系从网上发展到网下,因难敌诱惑,不禁一夕缠绵……这原本不过是次普通的一夜情,即便事败,所引发的也仅该是两个家庭各自内部的纠纷与矛盾,但因为事情被传到网上之后,由于“人肉搜索”的推波助澜以及媒体的介入,事态逐渐失去控制,并迅速恶化升级,最终酿成悲剧。
片中的网游、婚外恋等情节与之前一度成为网络热门话题的“铜须门”事件颇是相似,但这毕竟是部电影,为增强其可看性,影片所呈现的元素更加丰富。
不过虽然片方以“悬疑”作为影片的主打噱头之一,但在节奏和故事进展上,并无让人有悬念丛生、紧张刺激之感,对于案件本身,也不会觉得有多么的匪夷所思,倒是片中那两个自以为能够代表全国网民、代表正义审判男主角的编辑与推销员所作所为,癫狂搞笑,喜感十足,而说到令人真正令人唏嘘感叹并倍感沉重的,则是女主人公林燕的命运以及影片所反映出的一系列社会现实问题。
有夫之妇,红杏出墙,此行为固然为人所不齿,但罪不至死,而片中林燕之死表面上虽是自杀,实则是死在“人言可畏”这四个字上,而罪魁祸首正是“网络双刃剑”人肉搜索。
网友从网上义愤填膺地指责到网下步步紧逼的攻击,使得当事人自身隐私被公开、流传以至无限放大,这如同在闹市之中被人强行脱去衣衫,一丝不挂地曝露于人前,并成为旁人围观及肆意品头论足的对象……试问若易位而处,谁又忍受这一切?
虽说法不责众,但事态演变至后来,早已与真正的公德背道而驰,舆论如利器,兵不血刃,杀人于无形。
除此之外,男主人公高飞的怯懦与薄幸亦令人齿寒。
身为男人,无半点担当,情浓之时,蜜语甜言,出事之后,反成了缩头乌龟。
虽然在此事上,他也是受害者,也承受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压力,但当林燕众叛亲离,急需他帮助之时,他却选择了逃避和推卸责任。
如果把林燕之死看成一场谋杀案,那么他就是重要的帮凶之一,其残忍程度,他或许尚不自觉,但对于林燕而言,不亚于凌迟之刑。
不是每段恋曲都有美好回忆,也不是每次人肉搜索都能助人解决问题。
《无形杀》固然算不上经典之作,但它所展现的复杂人性和社会问题,却不禁令人为之深思。
仅凭这一点,此片就值得一看。
评论:《无形杀》PK三聚氰胺今年暑期档国产电影数量之多,炒作攻势之猛,票房之高,皆令人感觉三五年内,中国电影灭掉好莱坞电影没有什么不可能似的。
可是一部影片看过之后,眼前留下的都是一块块白色的幕布,白白的,什么也没有。
但你如非要抬杠说:你不是眼前还有白白的东西吗?
我仔细辨认了一下,发现这白白的很有奶粉的模样。
曾经的国产奶粉圣经上说:会吃草的牛,永远都斗不过会炒作的牛。
这种说法的结果我们都看到了。
除非你自废武功,成为聋子瞎子,否则你绝不可能逃过各种花样翻新的奶粉广告的狂轰乱炸,而且它使你坚信,一天不喝一斤奶粉,你绝无可能成为强壮的中国人。
但问题是,上帝并没有给人类一个可以消化三聚氰胺的胃,所以人们在选择用仅有的一双手去护住自己的胃,还是扶助民族品牌大旗的时候,出于本能,大家都选择了前者。
这是众多国内奶粉厂家所始料未及的。
一个被常常问道的问题是:国人如此会炒作,为什么不把脑子用在产品的开发上去。
炒作也要花钱,为什么不花在产品的制作上去。
这些问题,和奥数不同,因为没有逻辑,所以至今无解。
一片废砖乱瓦中,一棵小树倔强地葱绿着,带给你常常是极度的惊喜。
这就是我看了《无形杀》之后的感觉。
故事发生在一个景色美丽的海岛上。
一场紧张的抓捕引出一个身份不明的男人,由这个男人带出一个更加曲折的背景。
一具突然出现的无头女尸彻底颠覆了原本已渐渐清晰的真相,随着警察的逐步深入,一起由偷情引发的悬案终于浮出水面。
影片采用了一种近似于拼图的结构,将故事重新打散构成。
在影片中,真相就像一块块碎片经由不同的视点渐渐拼贴成形。
真到影片的最后一分钟,“无形杀”这一主题才得以完整呈现。
影片以不同人物的叙述将观众带进一个个不同视点的闪回。
故事的面貌像剥洋葱皮一样一点一点地呈现。
越来越令人震惊的真相渐渐完成一个大的拼图,并最终呈现一个你绝对无法预料的结局。
这一叙事方式保证了持续的悬疑感,并将观众最大程度地带入到扑朔迷离的迷局之中。
影片的风格可以用冷静、简约、真实来概括。
节制的摄影机运动、配合演员真实生动的表演,出色地音乐设计都为本片带来令人耳目一新的观影感受。
《无形杀》涉及到当今中国一个较为敏感的话题:人肉搜索及人肉搜索所带有的私刑性质。
中国电影最大的弊端是对现实的回避。
动辄数千万、上亿的制作尽管让影片越来越华丽,但在华丽的外表之下却是一个近乎空虚的灵魂。
这部小制作的影片没有奢华的场景,但是它绝对不含三聚氰胺。
吃什么是你的选择,看什么也是你的选择。
每一天我们都在忽略历史。
《无形杀》恐怕会是本年度暑期档最“默默无闻”的电影,曾有人说影评人的职责就在于发现大众忽视的佳作,我也曾无数次期待自己能发现一部中国的《邦尼和克莱尔》,但现实是如果我把目光放在当下中国能够上映的影片里,这种概率几乎为零。
《无形杀》这个名字起得不好,没有“偷情门”通俗易懂流传度高,但这样至少不会因为三俗而被封杀。
本片的“默默无名”与他不知所云的片名俨然没有直接联系,因为只要有恰当的卖点和足够的经费,即便你叫“三枪拍案惊奇”也不会影响大众的认知。
经费方面不用讲也都清楚,要是有大佬投资,各种宣传早恶心得你不看都觉得亏得荒了。
有一句话说:“外国的坏人都在电影里,中国的好人都在电影里”。
在到处都是雷区的中国电影业,即便比电影里精彩许多的社会事件每天都在发生,但在他们成为历史之前是很难在出现在银幕上的。
试想一下“一个普通房地产项目的前世今生”、“一个打工仔的讨薪路程”甚至“一个白领的无聊遭遇”能够被排成电影的话,都是多么骇人听闻的题材!
当然,这也不只是中国电影的问题,与其说是一小撮人秉承的政治审美选择,不如讲是市场的自我调节,亦或者说是大众对于题材的自我筛择。
从这个角度来看,《无形杀》的成功上映本身就是一种胜利。
如果说发行方把《无形杀》的卖点定位于他的题材的话,那可是打错算盘了。
诚然,本片相较于其他社会热点问题电影,从剧情编排到导演的叙事技巧方面都要精致很多,效果在我看来也足够惊艳,但这个题材实在难当卖点。
当你介绍给朋友这是一部关于“人肉搜索”题材的电影的时候,他们首先表现出的就是反感,“山寨”、“网络低俗”等等名词都会冲出来拉低这部影片的品质,然后你的朋友会客气的告诉你“对这个题材没什么兴趣”。
这不免让人奇怪,这么流行的网络现象以及涉及个人隐私这样的敏感话题,怎么变成电影会让人如此提不起兴致?
在网络民意逐渐上位的今天,大众的口味也更加多元化了,不只武侠、战争、黑帮这些最安全的题材,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对计划经济时代的缅怀甚至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历史问题都可以成为受到大家追捧的题材,但《无形杀》却偏偏不行。
试想一下,你把《盲井》拿去给煤矿工人看,把《三峡好人》拿去给奉节拆迁户看,把《盲山》拿到偏远的山村当作教育片放给当地村民看,他们会是怎样的体会?
一句话,人们对他人苦难的怜悯很难转移到自己身上来。
导演的倾向性从片名就能看出来,“无形杀”暗指了某种“共谋”,他不只把矛头指向了每一个参与者,还把看客也纳入到暴行中。
作为一种观点,这种讲述难免陈词滥调,作为一部影片这种方式也并不高明,即便大家在看到天涯社区、看到魔兽世界、看到QQ极速传输时会露出“会心的微笑”,但表象的背后,却没有设置好观众的情感归宿,人民的怜悯无处安放,只有抗拒。
实话实说,面对这样一个题材,就算让大家呼声最高的宁浩和曹保平来拍,除了导演出位卖身的噱头之外,影片题材本身还是没有任何的卖相。
(当然,就当下环境而言,真要是这俩哥们儿拍了,票房不会太臭。
可怜王竞导演的名头还没炒起来。
)实践证明,我们对历史是宽容的,对当下是非议的,对他人是怜悯的,对自我是保护的。
中国电影年产300多部,能在电影院看到的只有十分之一,电影频道黄金时段播放的要么是欧美过期大片,要么独家首播下映不久的国产大片或者流金岁月,其他的电影都独自在午夜场吊儿郎当,中国的电影产业还远没有电视产业发达。
也许电视剧是用来再现生活的,电影是用来造梦的,《无形杀》是绝好的电视剧题材,但作为电影还是太水土不服了。
不敢比《变形金刚2》,就比起去年同期上映的《十全九美》来说,这部更像是“重案六组”某一集的影片,实在让观众觉得“性价比”太低了。
从相反的角度讲,《无形杀》能够逃离电影频道午夜场闯入暑期电影档,足够给他罩上黑马的光环。
《无形杀》作为电影市场里的异数,他不是一部合格的类型片,作为悬疑片他没有复杂的推理过程,作为警匪片他没有紧张的动作场面,甚至通篇也没什么高潮。
但是我真心推荐这部影片,他有着很多难得的亲切:人物塑造都很到位不夸张,喜剧效果很扎实没有被搔痒的感觉,虽然没有悬念但抽丝剥茧的讲述也还很快慰人心,而且激情场面也拍得足够热血膨胀,特别是对于当下热点事件的表达很克制,平实而不做作。
如果你觉得我讲的这些都是一部电影应该有的素质而不值得推荐的话,那你真应该多在影院看看时下的国产电影了。
其实,就算我把嘴皮磨烂向你推荐,让你花一笔钱去影院看这样一部无梦可作的电影还是有点“儿戏”,不知道这样介绍合不合适:如果你可以早起,建议在早上半价的时候去看看;你也可以等正版DVD出来了,买个简装的回来看看;你还可以关注一下电影频道的收视指南,当看到这个片名的时候,特别留意一下播出时间。
当然,你也可以下载来看,至少这部抨击网络侵犯隐私权的电影,还没有拿著作版权开刀,不至于让你那么难受。
PS.三表的博客上面也写到这部片子,他提到了制作人谢晓东,他制作的几部影片《一年到头》、《业主奏鸣曲》还有《无形杀》都是反映当下社会问题的,很值得关注。
这部电影比预想的要好看,但是豆瓣上的评价则比预想的低。
作为一部悬疑影片,本片确实不够出色,剧情没什么波折,结局也没有什么惊人的逆转。
个人觉得这部电影与其说是悬疑电影,不如说是推理电影更贴切些,具体点说是‘社会派’推理电影。
作为‘社会派’推理,首先就要反映社会问题。
这点上,这部电影做的很不错,抛开主题的‘人肉搜索’不提,但是一些周边问题,就很值得我们深思。
沉溺网游,网友聚会,网络上异性之间的惺惺相惜,QQ上的调情。
相信每个现代人,或多或少都有过一些类似的经历。
这部电影里出现了一名死者——林燕,因为很喜欢看推理小说的缘故,所以一路看下来,也一直在琢磨凶手到底是谁,从主人公,到死者丈夫,再到维护正义的网友,一路辗转猜测了很多人,结果最后的真相却让我大跌眼镜,倒不是因为多么的意外,而是太平淡了,平淡到让人想不到。
作为一部电影,这样的真相似乎戏剧性不足,不够吸引观众。
但仔细思考,这样的真相其实更加能够反映出电影的主题——“杀人于无形”,我想也是导演早就计划好的,甚至可以说是整个影片的核心,就是——‘到底是谁杀死了林燕?
’,看完整个影片,这个答案早就在每个观众心中呼之欲出了。
当影片尾声时,记者们向女警询问“到底是谁杀了林燕?
”时,我以为会出现“是你们所有人!
”这样的回答。
但是却没有如我所愿,而是以另外一种更讽刺的发展做了收尾,也再次间接的讽刺了‘人肉搜索’的力量。
这部电影明显是低成本的小制作,也没什么明星,票房相比也不会太好,但是影片背后所承载的东西却比很多大片要沉重许多。
”“你是干什么的?
”“我代表全国的网民给他道德上的审判!
”“谁给的你们权利?
”“网民就可以随便把别人的资料公布到网上吗?
”很多类似的对白让人难以忘怀。
‘人肉搜索’以及其所引申出的‘网络舆论压力’确实在对社会的监管等方面做了不少好事,但是也毁掉了很多人,害了很多人——这其中大部分是坏人,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好人或则说无辜的人。
经常有人说,大学生或则说愤青是最容易被煽动的,现在看来,网民更是有过之无不及。
我自己也是如此,很多时候在看到一些让人愤慨的新闻时确实感到义愤填膺,恨不得要动用私刑去执行黑暗的公正,但是很多时候却往往忽略了那些‘让人愤慨的事件’背后的故事,是否真的如我们所知的那样真实。
而且即便是真实,我们又是否有那给别人进行道德审判的权利。
这些都是看完这部影片后值得我们反思的东西。
昨天下午观看了《无形杀》的首映礼。
马青皮穿淡紫色真丝小礼服,头发盘上去,非常漂亮,光彩照人。
还款款拉了一段小提琴,是《沉思》,气质不凡。
更证明了影片中完全是毁容演出,毁容演出!
电影里她演一个泼辣干练的女警官,动不动就是用脚踹门,一脚踹翻一个罪犯,用高八度的嗓门嚷:“不许动!
”“赶紧交代!
说实话!
”这位女警官的皮色糙黑,满布雀斑,还剪了一个丑头。
马青皮说:“每次化妆都要一个小时。
用给男演员化妆的最黑的粉底,先厚厚的糊上两层,然后是用钢丝球擦厚粉底块,让黑点均匀付着在脸上,像是天生的雀斑。
以前在剧组吧,老还有人献个小殷勤,这次可好,半点也没有。
最后一天,我的戏杀青了,我去现场看热闹,穿得像平时一样,剧照师问我:哎?
我是不是在哪里见过你?
我说,大哥,你拍了我一个月了,天天都拍。
”没错,就连我这个像家人一样熟悉的人,看着电影里那个大口大口扒饭,腮帮子鼓鼓的女人,那个深夜骑着摩托车,和嫌疑犯周旋的女人,那个随意的吸烟,粗鲁的吸烟,像个常年靠烟活着的女人……都觉得认不出来:这也差太多了吧,哇咔咔!
《无形杀》主要是讲人肉搜索。
导演王竞也许是因为身为纪录片导演,对现实特别敏感。
当下中国电影,参与现实,与观众互相讨论的能力特别差,所以这部电影显得很可贵。
为求好看,为求电影张力和速度,电影做了一个悬疑侦破的外形,但是在我看来,可以做得更加极致。
索性就像《电车男》,电影的主角除了三个当事人,其他都是网友。
这些人到底是什么人,长什么面孔,出于什么心态,过着什么生活?
参与这件事,对他们有什么影响?
既然是《无形杀》,主语是无形的人,是网友和他们的力量,那么就写这些主语,写这些人,怎么用网络杀人的。
此外水木丁的意见也很对,电影中的是非立场太明确。
还是柔化,美化,同情受害者的立场,而事实中,无论是铜须门还是3377,如果不是当事人的态度十分恶劣,强硬,也不会激起公愤。
但是,即便是当事人非常可恨,难道就可以人肉他们,攻击他们吗?
当事人再可恨,旁观者也没有执法的权力。
应该是这样的两条线索:当事人的可恨,到后来的可怜,网友们的正义,到后来的偏执。
中间的一个度崩毁了,一切不可控制。
扯远了,就电影本身来讲,是满不错滴,强烈推荐大家去电影院看《无形杀》。
和其他观众一样,初看片名,我也以为这是一部武侠片,或者黑帮片,动作场面肯定是少不了的。
在电视上(cctv6)偶然看了一个片段,发现从对白、演员到道具行头,都是纯正的大陆版——如果真是我根据港片观影经验而猜测的那类题材,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了。
幸好它不是。
网络游戏以及由此而生的网恋直至ONS,手机自拍,视频曝光,论坛,帖子,网络推手,人肉搜索……这些关键词同时出现在大银幕上,好像还是头一回,我立刻关了电视,去网上找这部片子——网上看片可以不插播广告。
总的来说,该片在技术上中规中矩,比较干净,没有拖泥带水。
我认为这主要取决于两点:其一,导演是站在“新闻视角”上,采用了零度叙述。
因为以上列举的每一个“关键词”都是现实生活中的高频词汇,都是“高爆手雷”,其本身具有的丰富含义足以使影片充满张力。
其二,编剧几乎不需要动用想象力,这类故事在网络论坛,在门户网站的社会频道,在电视台的晚间新闻……随手可得,在复制剪切粘贴之外,编剧最有意义的工作,是安排了两条时而并行时而交叉的线索——无头尸案和千里追踪当事人的DV镜头——吸引着观众揭开谜底。
就像寂寞网友们热心关注的那些被精心包装的无聊事件,最终结果难免让人有些失望,并觉得意犹未尽。
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
作为电影,它过于单薄了。
剧中人都在面无表情地背诵脚本,就连死去的女主角,也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了“死去”这个动作。
导演不过是把各种流行元素拼成了一幅平面图,而没有展现出立体的人性。
如果仅仅是看社会新闻,哪怕是加长精编版,也没有必要专门花钱跑一趟电影院。
虽然刻意地搭了一个罪案片的框架,还加入了无头尸这样的悬疑小料,但这个本身很有话题性的电影还是被捣鼓地出奇的老土乏味,所有的服装布景似乎都在刻意追求上个世纪的感觉,不明白这是何用心?
故事也很平淡,毫无新意,近90分钟的长度,远不及宁浩《奇迹世界》里那寥寥几个镜头,就把那股从网络、从游戏蔓延至现实的杀意勾画得毛骨悚然。
农业社会人们比肩而居,你放个屁邻居都知道,个人自由与私人空间只能是一种想象。
工业时代的到来彻底摧毁了村落生活方式,以其特有的社会流动形态,在将人们不断地抛向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地方和人群的同时,将自由赐予了我们。
后工业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使我们自一出生,便被上数字的标记,出生证号,身份证号,毕业证号,驾照号,信用卡号等等。
路上有监视器,小区有监视器,工厂有监视器,饭店有监视器等等。
你的自由呢?
“无形杀”绝妙地向我们提出了这个问题,后工业化时代如何生活?
你准备好了吗?
这不电影很值得深思
网络的无情与残酷!
【时光网搬家计划】
铜须门事件啊
WOW、人肉搜索、偷情、与凶杀案,还不错。
如果你对天朝的网络p民了解你可以娱乐此片,如果你不了解,你可以观看此片
网络不是精神寄托,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另,舟山群岛好适合拍犯罪片!
当时买的DVD大杂烩上面的影片 抱着不浪费的心理看的,老子把海报上戴眼镜的看成是吴镇宇。
生病的好处就是可以理直气壮地霸占电视看完一部电影!
审视
cctv6竟然播那麼大膽的題材 哈哈
CCTV6播了,联系之前的325虾挑唆太太zs真的有些难过。
很不错,这才是现在的国产影片该有的一切,视角,选材,人物刻画,悬念剧情,几乎都很好。
CCTV6播出的电视电影,很惊喜。摄影考究,剧本散漫,但总体非常舒服。明显是大师手笔。上豆瓣才知道导演是王竞,不错。
取材蛮新颖 电影很无聊
一部无聊的伪纪录片,唯一的主体就是网暴的危害。最出众的台词就是“正义之剑”说的那句:我代表全国的网友
有关人肉搜索有些人就是缺根筋高飞犯了很大的错
王竞导演的声音和内部群演水平一直是tm“亮点”
...嗤笑
网络猛于绿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