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奴十二年

12 Years a Slave,被夺走的12年(港),自由之心(台),为奴十二载,黑奴十二年,Twelve Years a Slave

主演:切瓦特·埃加福,迈克尔·法斯宾德,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拜伦·巴特,保罗·达诺,保罗·吉亚玛提,露皮塔·尼永奥,莎拉·保罗森,布拉德·皮特,阿尔法·伍达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3

 剧照

为奴十二年 剧照 NO.1为奴十二年 剧照 NO.2为奴十二年 剧照 NO.3为奴十二年 剧照 NO.4为奴十二年 剧照 NO.5为奴十二年 剧照 NO.6为奴十二年 剧照 NO.13为奴十二年 剧照 NO.14为奴十二年 剧照 NO.15为奴十二年 剧照 NO.16为奴十二年 剧照 NO.17为奴十二年 剧照 NO.18为奴十二年 剧照 NO.19为奴十二年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为奴十二年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Solomon Northup(切瓦特·埃加福特 Chiwetel Ejiofor 饰)本来是一个自由人,以演奏小提琴为生,有一个妻子和两个孩子,生活其乐融融。不料他却被两个白人以为马戏团表演伴奏所骗,去了华盛顿,一觉醒来发现自己成了黑奴。起初他被卖给了Ford先生(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Benedict Cumberbatch 饰),在庄园里当奴隶。不久又被卖给了素有“黑奴终结者”之称的Epps先生(迈克尔·法斯宾德 Michael Fassbender 饰),他在种植园里日复一日地采摘棉花,也目睹了许多黑奴的悲剧。12年过去了,他始终没有放弃重回自由人的希望,直到遇到了一个思想进步的人士——木匠Bass先生(布拉德·皮特 Brad Pitt 饰)。Solomon是否能结束他身为奴隶的命运? 本片根据Solomon Northup的真人真事改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鹭语乌云之上医馆笑传中国城大黄蜂大脚怪传说SEXY田中小姐租婚男女同窗生:人生谈三次恋爱贫乏姐妹物语超越蛇蝎美人第一季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传奇王子2:贵族诞生心灵传输者强殖装甲凯普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女忍者椿的心事7把枪律师本色第八季痞子殿下黑暗侵袭2狂蟒之灾4岁月江城里奥-费迪南德:亦父亦母皮·影暗黑子午线空之音国宝冰山上的来客

 长篇影评

 1 ) Twelve Years A Slave

Twelve Years A Slave 为奴十二载有些电影可以kill time, 两个小时在嬉笑怒骂里一晃而过,爆米花冰汽水,又消磨半天光阴。

有的电影却是度秒如年,让你如坐针毡,有些时刻不得不闭眼、吸气,妄图抽离自己。

Twelve Years A Slave 绝对属于后者。

不知从哪本书里读到,电影之所以比生活容易,是因为在电影的框架里,时间被高度压缩,于是生活的困苦便可以在蒙太奇中化为无形,消解流逝。

那么《为奴十二载》名副其实,是要你在两个小时里,尽可能久的停留在生活真实的痛苦里,煎熬、等待、消磨意志、被恐惧和绝望一点点吞噬。

固定镜头,长镜头,特写………风景壮美如诗如画的土地上,雕塑一样默然的黑奴群像,长久望向镜头的Solomon绝望的面孔,皮开肉绽鲜血淋漓的女奴后背,甚至是残酷诡异的民谣小曲,这些画面和声音漫长、冷静、克制地让人发指。

前因后果被一笔带过,这十二年似乎没有快进键,没有黑场,就是这样留下十足的空间去描绘,一天又一天,去尽可能还原生活本身的无望。

缓慢的消耗感像镣铐一样把人心紧紧拴住,无处遁形。

很多人都赞许Fassbender的演技。

确实他把病态暴戾的奴隶主Edwin内心的挣扎表现得很完美,表演有疾风骤雨的力度。

于我,印象最深的倒不是矛盾集中爆发的鞭刑,反而是Solomon的几次特写。

在近八成的时间里只能默默无语的Chiwetel Ejiofor,通过眼神和表情里细腻的内容,把我拉进无底的深渊里。

那场墓地悲歌的戏,看他从忍耐到释放,似乎能感受到灵魂里最后一点坚强的崩坏,总之是彻底被感染与折服了。

电影公映以后,几乎这学期每一门课上都被作为讨论的材料,Trauma & Creativity 尤其是频繁提及。

于是就算大Due纷纷临近也约上朋友去了影院。

这周纽约天气阴郁,出了地铁就下起雨来,更是寒气逼人。

偌大的Bow Tie Chelsea Cinemas 放映厅里只有7,8个观众。

2个小时捱下来,只觉得胸口闷得不行,和同行的波兰朋友竟一时相对无言,她告诉我散场后还是在Restroom里忍不住哭了一下。

于是我们一致决定在雨夜里多走几个街区,只因为迫切地需要冷冽新鲜的空气清走心中的沉闷。

一杯暖咖啡,又聊了很多。

 2 ) 奴隶制真的已经消失了吗?

剧透,慎点!!!!

奴隶是没有人身自由,没有尊严,作为“人”这种身份被最大程度上压制的人。

就像电影里表现的一样,其实人很容易走到这种境况。

比如,像南北战争时期,黑人如果遗失了自由人证明,就可能被贩卖到南方种植园。

如果没有有权力的人(电影里面是白人)证明,就会一直耕作到死。

看完电影,我们也许会庆幸,还好,我们没有生在那个时代; 还好,我们不是黑人。

还好,我们不是奴隶。

但是奴隶制已经成为历史,仅仅供我们猎奇、回味吗?

在很多情况下,人是清醒地、自觉的变成奴隶。

因为外部环境的高压会在内心烙下深深的印记,使人恐惧、畏缩。

所罗门开始的时候不甘,时刻想着抗争或者逃离。

但是他看到抗争的兄弟被人贩子毫不犹豫地、就像对待牲畜杀一样杀害,这时他意识到硬碰硬只会死得更快。

于是抗争的方法变成了找机会逃离,但是满地都是各种监工,随时都会把逃跑的黑人绞死,逃跑这条路又行不通。

于是想到更聪明些的办法,让人帮忙送信,可惜遇人不淑,被人出卖。

于是为了自保,他开始撒谎了。

女奴无奈成为主人的性奴,他虽然同情,但是却为了自保,不得不狠狠鞭打无辜的同伴。

我们无奈地看着他一点点堕落,要不是他一直挂念着自己的妻儿,想必他最终还是会向生活低头,对往事“再不提起”。

在累死的老黑奴的葬礼上,他愤慨、痛苦最终却无奈地加入大家的合唱,把希望寄托在来世,因为今生大概就是这样了,或早或晚他也会和老黑人一样累死在田地里,被一个毛毯裹着葬入奴隶们的坟地。

很多时候我们迷信教育,认为只要人肯努力有才艺,生活一定会很美好。

但是事实告诉你那只是童话。

所罗门懂工程,会拉小提琴,但是这些对于黑奴并没有好处。

因为主人希望他会老老实实干活,最好像帕西那样又能干活又温顺,“知识越多越反动”。

在自由平等的制度下,人们才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但这个理想,依旧是理想。

在世界的任何角落都没有真正实现。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标榜自由民主平等,应该是做的做得最好的吧?

可是贫富差距巨大,大多数人仍然为了温饱不停奔波,一旦失业,立刻会破产。

为了不失业,不得不迎合老板,失去做人的尊严。

好吧,你可以辞职,但是换个工作也还是一样,压力依然巨大。

唯一的指望是有一天自己变成奴隶主,靠剥削他人换取自己衣食无忧。

但这已经是最好的程度了,至少在表面上,大家还是客客气气,互相留着脸面。

而"现代奴隶制"最明显的,要算自动化生产线上血汗工厂了。

工人们像机器一样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只为糊口。

还有矿工,每天在恶劣的条件下开采岩石,只因为矿主想要挣更多的钱。

奴隶有两种:一种被迫的,一种是自愿的。

但现实是很多人开始被迫,后来要么成为奴隶主压迫别人,要么无力翻身,变成奴隶。

只因这个社会,充斥着欲望。

只因大家相信,只有钱才能带来快乐。

如果想要改变,那么就要像所罗门所做的那样,先自救,千难万险也绝不放弃努力,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尽自己的力量帮助同样受苦的伙伴。

所罗门的斗争也许很无力,很渺小。

但是,他的人生也许会给我们大家带来一些启迪。

 3 ) 人,生而不平等

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里面说到,”人类中间存在两种不平等,一种是自然之上或者生理上的不平等,因为这是由自然造成的,包括年龄,健康状况,体质强弱和智力或者心智上的各种差异;另一种,或许可以称为精神上或政治上的不平等,它依靠一种特定的制度安排,并且至少经过人们的一致认同。

后一种不平等赋予一部分人以特权,相反,其他处于劣势的人则没有,例如有一部分人比别人更富有,更尊贵,或更强大,甚至能让别人服从他们。

”      换言之,有人的地方就有不平等,追求不平等的原因其实是毫无意义的,然而,在历史的进程中,黑人和白人之间的种族问题一直延续的今天。

不管是文学还是电影,但凡触及到种族问题,一定能够引起不少人的关注。

     斯蒂芬.麦奎因的新电影《为奴十二载》是目前最炙手可热的一部影片,影片改编自一个真实的故事,黑人所罗门被拐卖到南方种植园成为白人的奴隶长达十二年之久。

电影史上关于种族问题的电影并不在少数,关于这些电影自然也是褒贬不一,自由与尊严,性与暴力,起义与反抗。

     自由和尊严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美国电影的主流元素,纵观数量众多的奥斯卡最佳电影,很多电影都涉及到自由和尊严这两个元素,所以,想要获得奥斯卡评委的亲睐,主流元素必不可少。

《为奴十二载》依然是一部中规中矩的好莱坞电影。

拥有自由身份的所罗门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有两个可爱的孩子和一个美丽的妻子,当他拥有一切美好的时候,命运之神并没有对他过分的宠溺,而是把他放置于一场灾难之中,一场长达十二年的灾难。

从狭义的物质角度来看,美国的黑人奴隶只能依靠低质的食物来果腹,对于奴隶主来说,奴隶是一种投资,这种投资是需要回报,而奴隶对奴隶主的回报大多是自己的生命,可以说这是一种不情愿的回报,然而所罗门是幸运的。

大多数黑人奴隶既不会读也不会写,而本片中所罗门不仅会读会写,而且还会拉小提琴,把这样的一个黑人放置于奴隶制中,有一种暴殄天物的唏嘘之感。

     性和暴力      这两个元素虽然是好莱坞的主流元素,但是在电影中并不少见,《为奴十二载》中的暴力元素从影片的一开始就展露无遗,这也是很多以种族问题为核心的电影的不可或缺的元素。

电影中的暴力行为能够增加视觉冲击力,暴力镜头可以反衬出人物的痛苦,无望,隐忍,从而引起观众的震颤。

本片中,除了暴力之外,还有一个隐性因素就是性,奴隶主对女黑人奴隶的猥亵行为,女黑人奴隶只是漠然面对。

涉及到“性”的元素并不多,毕竟本片的主人公是所罗门,影片中对奴隶主对奴隶的残暴行为的刻画其实是一种大环境的描述,暗示了所罗门所处的环境是怎么的恶劣和惨无人道。

黑人世界是奴隶们可以寻求感情满足和亲密关系的场所,在这个世界里越轨即意味着个人的灾难。

奴隶和奴隶之间有一种同病相怜却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情感。

     起义和反抗      起义和反抗在本片中并没有直接呈现,但是并不代表不存在,有压迫就有反抗,本片也不例外。

只是个人的反抗对整个大环境并没有造成直接性的影响,所以这种反抗在我看来也不过是发泄。

昆汀之前的一部电影《被解放的迪亚戈》对起义和反抗进行了直接的描述,而且用大量的篇幅对这个过程进行了展现,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黑人英雄。

     如果说昆汀是一种戏剧性的手法,夸张化的效果来调侃南方奴隶史的话,那么斯蒂芬.麦奎因是以现实主义风格来陈述奴隶制和种族问题。

麦奎因之前的两部影片《饥饿》和《羞耻》展现了人生理和心理上的极端,在《为奴十二载》中,导演似乎在力求两种极端的合一。

然而,这部电影并不是完美的,在人物的刻画上有所欠缺,为什么这么说,第一,人物从天堂到地狱的转换过快,但是性格上的转换似乎有点跟不上电影的节奏。

第二,人物反抗的力度不够,是一种浅尝辄止的反抗行为,很难深入人心。

麦奎因在之前的影片中把人物极致的状态以及营造紧张压迫气氛的优点在本片中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电影的写实气氛。

     《为奴十二载》的演员阵容很强大,法斯宾德,布拉德.皮特,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等等,电影的主题也从边缘化的人物极端情绪的展现转移到美国一直炙手可热的黑人问题以及人权自由问题上,在加上导演的黑人身份,让这部电影在政治上未战即胜,政治上的优势自然会让这部电影在接下来的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评选中占得先机。

 4 ) 残酷的现实,不忍提起的历史

所罗门是一个自由的黑人,他受过教育,有自己的家庭,有工作。

除了特别的肤色,他与白人是没有区别的。

然而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他很不幸的被诱拐到华盛顿卖作黑奴。

每天受尽折磨,过着奴隶的生活。

尽管他一直都声明自己是自由的人,但是没有人相信,或者他们认为这是可笑的,在他们看来你就应该是奴隶,所谓的等级似乎是取决于你的肤色的。

所罗门后来遇见了福特先生,他以为自己抓住了一棵救命稻草,因为福特先生还送自己小提琴了,然而,福特虽对所罗门有同情,却终究抵不过利益把他买给了艾普斯――这个“黑奴终结者”。

还记得那个十分虐心的场景,黑人女奴沦为主人的性奴,不断被奸污,更为可怕的是,园庄主又对她实行鞭刑,扒光她的衣服在柱子上抽打,最后我们只看到一个血肉模糊的背部,那一幕是看的人压抑的,所谓“主人们”对不同种族的极度歧视,、泯灭的人性和畸形的伦理道德观让人咬牙切齿,可悲的黑人奴隶们啊。

后来所罗门终于通过诉讼换回了自由,黑人,本就是内心坚韧,有极强的求生欲望的一个种族,这也是所罗门为什么竭尽全力想要自由,最终成功的原因。

 5 ) 《为奴十二年》,自由的尽头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不同的时代人们对自由的理解完全不同。

一步一步的,每一个时代的人们用巨大的牺牲换来了下一个新的阶段的开始,一点点为人民带来自由。

在人权已经被得到极大尊重的现在,我们对自由的理解已经变成,需要一个自己喜欢的工作,可以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可以在发达的城市拥有一个自己的住所。

这在过去任何一个时代的人们看来都是十分不可思议的吧!

不知道未来的人们会怎样看待现在的社会所面临的问题,但问题一定都能被很好的解决掉。

历史的意义在于让新的时期的人们知道过去的前人们的巨大努力,而让处于新时代的人们相信,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都会变成现实,我们的追求一定会的到反响!

回望痛苦的匆忙悲惨过去,也能让人们积极的面相未来,这就是优秀的电影通过自己合理的讲述最后能给观众留下的。

尽头不一定都是悲哀,前面还有真诚、希望、善良和自由。

希望自己在20岁以后的阶段,保持积极,不放弃希望,岁月说短也短,说长也长,珍惜并且努力的改变现在想要改变的处境。

 6 ) 种族歧视是一把没有尽头的梯子,没人能在最上面

“种族歧视是一把没有尽头的梯子,没人能在最上面。

当你觉得你在别人上面,那一定也有人在你上面。

当你往下面的人撒尿的时候,你上面的人也在往你头上撒尿。

所以最好办法,是不要站到那个梯子上”

当你认为某些人比你更低贱,你歧视对方理所应当的时候,你就等于承认了另一部分歧视你的权利。

种族歧视的体系和封建统治的体系十分相似,农民被采邑领主同志,小领主也要在自己的封君面前下跪,一环套一环。

当小贵族认为自己具有天然统治农民的权力时,他也承认了更高级统治他的权力。

如果他背叛了这种效忠链,背叛了这套话语权,那他的统治也会土崩瓦解。

《人权宣言》正文第一条:人生来就是而且始终是自由的,在权利方面一律平等。

社会差别只能建立在公益基础之上。

这个平等规定的不是别的财富、健康、智力……平等,那些东西不可能实现平等。

《人权宣言》是一套夺权宣言,宣布要把权力从贵族手中夺来。

《人权宣言》所言的平等,是政治上的平等。

先贤们早就意识到有效的统治理论必须要让人觉得“公平”。

人类追求的不是平等,人类追求的是公平。

贵族社会的公平是你可以统治我,我也可以统治别人,最底层的人只能被统治,如果他们反抗就打到服。

结果到了最后,他们打不服最底层的人民了。

曾经最底层的人夺权后发现,如果他们宣称一部分人生来就比另一部分人高贵,那“高贵”的人群中就会继续细分,细分成“更高贵”和“没那个高贵”的人。

因为没有完全平等的人类,除非人类社会只剩下一个人,否则永远都能分出高低。

这一切就等于再次回到封建时代。

为了打破这个链条,《人权宣言》中宣称人在“权利方面一律平等”。

不管实现的如何,至今大部分国家仍然把这一点作为统治的地基。

种族歧视同样是一个链式结构。

当你认为自己有权歧视另一部分人时,那你也等于在承认还有一部分人有歧视你的权利。

“我歧视别人,但别人不能歧视我”这不仅可笑,而且卑劣,最重要的是“不公平”。

今天的一小撮中国人喊着"黑人活该被歧视”、“黄种人优越”,这些人难道以为只能被分成黄、黑、白吗?

大错特错,歧视是一个链条。

只要承认歧视的合法性,这条链条就会向上向下无限延伸。

南北战争前的南方社会就是最好的佐证,诸位以为南方只有白人歧视黑人?

在蓄奴州,不仅白人和黑人间存在歧视,白人和白人间,黑人和黑人间也存在歧视。

庄园主、"南方淑女"瞧不起穷苦的白人农民和山民,White Trash这个词就是这么来的。

甚至大户人家的奴隶都瞧不起穷苦的白人。

在庄园主中,大种植园主瞧不起小种植园主,蓄奴多的白人瞧不起蓄奴少的白人, 《飘》中庄园主的女儿郝思嘉便十分瞧不起只有几个奴隶的白人家庭,人家生孩子多就是“乱搞”,他家的监工因为和穷白人家的女人睡觉被开除,书中种种描绘更是对White Trash家庭极尽讽刺之能事。

而在黑人奴隶中,也有歧视链条,“室内奴隶”瞧不起“大田奴隶”,“贴身奴隶”瞧不起"杂活奴隶"。

在这个链条中,所有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虽然几乎所有人都被歧视,但所有人又都能歧视别人获得补偿。

就好比是董事会训斥CEO,CEO训斥分公司经理,分公司经理训斥部门经理,部门经理训斥小职员,小职员回家气没处撒把家里养的狗揍了一顿。

除了那条狗,大家都爽到了,两下相抵,岂不美哉???

当然狗狗也可以去撕咬不会反抗的玩具。

有些人可能在这套体系中心安理得,甚至还在欺骗自己“我歧视别人,但没有人歧视我”。

但高尚而有自尊心的人应该宁愿不歧视别人,也不允许别人歧视自己。

请允许我引用某些看到的经典言论:黄种人NO.1,白皮猪!

黑鬼!

所以黄种人中是否也能分出三六九等?

中国人、越南人、印度底层人民、印度尼西亚人、菲律宾人,这些可都是黄种人。

是不是也要分出上下尊卑来?

只是中国内部,就可以分成三六九等。

以后北京地铁的座位只需北京户籍的人乘坐,非京户籍只许站着,如何?

恐怕只有北京户籍的人口才可能会支持。

那如果座位还是不够,只允许身份证前六位110000的人坐着,如何?依然不够,只允许户籍在东城区、西城区的人坐着,如何?

歧视是一种链条,如果身份证不是110000开头的北京市民举手支持“只有北京人才能在地铁坐着”,那他们就也得给身份证是110000开头的人让座。

如果稍微有点自尊心,也会宁愿大家都挤着。

“你要跟人家平视,人家都瞧不起你,看不起你,你还跟人家平视,你的白左精神学的可真好哦。

”典型的 “我歧视别人,所以别人可以歧视我”,所以在他的世界观中"白种人可以歧视我,我也当然也可以歧视黑人"如果你足够留心日常生活的话,你会发现最歧视黑人的人,往往最崇拜白人。

最瞧不起地位比自己低的下属的人,往往对上级也最谄媚。

种族歧视是一把两端都没有尽头的梯子,当你在梯子上往下面撒尿时,你上面的人也在往你头上撒尿。

作为一个曾经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公民,你接受了白人社会一遍又一遍灌输的“黑人天生不能管理自己,黑人天生劣等”,“黑人被殖民因为黑人弱,活该”那你就等于在承认“中国被帝国主义殖民也是活该”。

许多人拿“落后就要挨打”,给“强大就要侵略”辩护,这简直是一种侮辱。

落后就要挨打,是先烈对于百年国耻的总结:只有自强才不会受辱。

但这不意味着当强大了就要去折辱、欺凌其他小国。

如果这么干了,就等于是在承认我们的百年国耻也是“活该受欺负”。

所以周总理才会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真的不知先烈看到今天一小撮国人嚷嚷着“黑人活该受歧视",会作何感想。

可能会很心痛吧。

 7 ) 制度怎么就不会出错了?

在我工作的美国南方,走在街头喧闹处,仍有年轻的黑人男孩们穿着掉到屁股以下的牛仔裤大大咧咧笑称对方为Nigger,在年轻人的短视频社交网站Vine上,十个黑人拍摄的幽默短视频里,至少会出现一句Nigger,这还颇受年轻人的追捧,评论里都是哎呀哥们,笑死我了。

难过死我了。

1865年12月18日,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三条修正案正式生效,也即意味着,奴隶制在美国被废除了。

与此同年,中国正是同治四年,太平军还在与清政府和外国势力做着殊死斗争。

好在至少还有自由去反抗。

影片带给我最大的感受倒不是黑奴过着怎样非人的生活,也不是在封建制末期,资本主义早期,美国南方蓄奴州竟然还保留着种植园制度。

我不想探讨社会发展中,制度发展的前后不一,这并非个人能够解决的问题,今天的社会制度如果二十年后回头再看,荒谬纰漏必然比比皆是。

让我最感到可怕的是,一个制度可以把人完全吃掉。

人的社会属性就随便由制度涂抹,自然属性上还是那个人,白色、黄色或黑色,男人、女人,少年、青年、老年,而社会属性上,只是换张文书,扔进另外一个制度,你就是另外一个人了。

仅对个体而言,无论是鸡变凤凰还是虎落平阳,过去与现状的落差多多少少会割裂人对自己的认知,变凤凰的野鸡对身份认同可能接受起来更容易一些,被犬欺久了,还真记得自己是老虎吗?

更可怕的是,随时有可能一觉醒来,被迫成为了另一种规则的牺牲品。

游戏规则变了。

这个在今天也依然屡见不鲜。

同去观影的一位朋友讲了他的个人经历,他16岁起,与一位在法院工作的23岁的女性恋爱后同居,进出都由女友开车,他则多半待在家里,两年相安无事,直到他有了自己的车,外出增多招致女友怀疑嫉妒,几番争吵后女友将公寓的门换了锁,他探亲归来见状怒不可遏,一脚就把门踹开了,女友躲在屋里已经报了警。

随后他被警方拘留,保释金一万美元,他出不起。

他向警方解释与女友恋爱两年多,这只是男女朋友的争吵,女友因在法庭工作,为了避免被指控与未成年人进行性行为,则概不承认与他相识这么久,只说约会了几个月而感情不和。

他托母亲为他搜集证据,其中一个是写有她家庭地址的退税单,时间是一年以前。

这也就证明了女友说谎。

上庭后,法官拿着他的退税单,压低下巴,从眼镜上方盯着这位年轻的女同事,问:“你说你跟他只认识几个月?

” 女友轻轻说“是的。

”随即满脸通红。

最后他被罚了500元赔偿对方财产损失了事。

朋友说,难过的不光是女友对他的背叛,而是一旦进了监狱,没有再相信你的清白,他们潜在地认为你就是个施暴未遂的混蛋,因而他们就可以恣意对你鄙视与唾弃,他们的粗暴就可以是正义的形式之一。

就像长一张中亚的脸,谁都给你贴上恐怖分子的标签,不管你是住大理、乌鲁木齐还是喀布尔。

朋友说,和男主人公有类似经历的人,大多跑不出来,广袤的不是南方的地域,而是任何白人都是主子的至上制度,想吊死一个逃跑未遂的黑人不过就是扔掉一件不再值钱的家具。

我之所以为叫对方Nigger的黑人难过是因为你不能叫黑人Nigger,但他们自己行。

他们拿自己所不了解的、未曾真正降临到他身上的历史伤痛开着愚蠢的玩笑,而没意识到的是可能一个不小心,他们也因此祸从口出,身陷麻烦,百口莫辩。

制度会出错是因为人出错了。

无需全然拿制度约束审判人类自己,这个世界,在人为制度下的所谓自由,不是为所欲为的并行不悖,而是并行不悖的为所欲为。

一些碎感想,不称评论。

感谢那些警醒的人,和我相对健康的时代。

 8 ) 一篇平淡的奥斯卡八股

1月底,各大风向标奖项悉数露出底牌,连续六年与奥斯卡保持一致的制片人公会奖少见地下了“双黄蛋”,将《地心引力》与《为奴十二年》并列为年度最佳影片,大大增添了预测的难度。

本来念叨了很久特效出众的《地心引力》既不科学也没有幻想,然而,看过了史蒂夫•麦奎因这篇工整到催眠的奥斯卡八股,阿方索•卡隆那锅心灵鸡汤也显得不那么乏味了。

可以说,这一回麦奎因为了得到守旧的学院奖青睐,收起了先锋范儿,规规矩矩拍了主流价值观的历史正剧。

然而,透过这层壳儿,他还是他,从处女作《大绝食》(2008年)到《为奴十二年》,每部电影的核心部分都是对暴力的极端化视觉呈现,目的也是一致的:引发同情。

真实版《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影片的主角所罗门•诺瑟是一个自由黑人,以拉小提琴为生,有妻子和一双儿女,一家人在纽约下辖的萨拉托加市生活。

1841年春天,两个自称是来自马戏团的白人以请他演奏为由,将他骗至华盛顿。

和纽约不同,美国的首府那时是允许蓄奴的。

一觉醒来,所罗门已经成了一个百口莫辩的奴隶,被转卖到南方路易斯安那州的棉花种植园,直到十二年后,一个好心的加拿大人贝斯为他写信通知北方的老友,才得到解救。

这个故事是真实的。

1853年,所罗门出版了回忆录《为奴十二年》。

同一年早些时候,斯托夫人出了一本《汤姆叔叔的小屋题解》,解释了激发她创作小说的素材和线索,其中就有所罗门的经历。

所罗门在他的书中还指出,斯托引述让他重获自由的那封信时,拼错了他朋友们的名字。

的确,《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和善的主人陷入经济困境不得不卖掉奴隶,主人公落入残暴的新主人手里,不愿鞭打同胞而被主人厌弃等等情节,就像是从所罗门的回忆录里脱胎出来一样。

但是,斯托的小说是1852年3月出版,而所罗门的朋友们那年9月才收到那封信,她不可能真的从中取材。

后世的研究者们指出,不少《题解》里的书面素材斯托写小说时其实没有读过,她长居与蓄奴州相距不远的辛辛那提市,小说素材大量来自逃亡至此的奴隶口述。

当时《汤姆叔叔的小屋》激怒了一些蓄奴制度的维护者,他们指责斯托棉花种植园都没有去过,对南方的描写是失实的。

而小说1851年6月开始在《国家时代》杂志上连载时,所罗门还在用另一个名字——普莱特在棉花田里劳作,十年来他没有纸笔,小心地隐藏自己受过教育的头脑,那时没有任何人知道他走过了与这本小说似曾相识,将来可以被小说作者说成是创作素材的人生轨迹。

这不经意的巧合折射出的历史真实是:转卖、欺辱奴隶,强迫他们鞭打同胞的情节谈不上什么借鉴,因为在现实中,它们和吃饭睡觉一样稀松平常。

这些全部财产就是一条毯子,用葫芦盛饭饮水的人,在那个年代几乎没有什么自述身世的机会。

所罗门能发声已经很有价值了,而一颗曾为自由人的心,在为奴的境遇中观察奴隶制,实数难得。

今天,在银幕上,这也是将现代人带入历史的一个好切口,而影片止步于展示残暴与苦难,可惜了一个层次丰富的好蓝本。

仅仅以暴力引人同情不是上策“他们试图在同情——人类最基本的感情上下功夫,作为制造压力的手段,激起人们痛苦与仇恨的火焰”。

这是《大绝食》中撒切尔夫人的画外音,几乎可以套用来解释麦奎因惯用的表现手法:用暴力制造苦难,再以苦难收获同情。

撒切尔话中的“他们”,指的是在狱中绝食的爱尔兰共和军。

历史上,共和军制造了海量爆炸与暗杀,甚至对不同宗教派别的平民下手,却要求政治犯的待遇。

虽然影片也引了撒切尔的话:“根本没有政治谋杀、政治爆炸和政治暴力,只有谋杀犯罪、爆炸犯罪和暴力犯罪”,但这在叙事上只是轻飘飘的遮掩,影片的立场完全倒向这些囚犯了,用了大量直白的画面表现他们遭遇的暴虐,而共和军出手只有一次,杀的还是一个残暴的狱卒。

死于共和军之手数以千计的平民呢?

这部片子极致的暴力不是对囚犯的殴打,也不是狱卒被一枪爆头,而是迈克尔•法斯宾德饰演的绝食运动发起人鲍比•桑兹濒死前渐渐停止运转的身体。

而对于没有忘记历史的观者而言,被血淋淋的暴力和人身体的毁坏硬生生砸出来的同情,像是被强力按到河里喝下的水,不仅没解渴,还呛着了。

2011年的《色忍》里,法斯宾德成了一个封闭自我的纽约客,只能用放纵来解压。

现代都市人猎艳那点小事,与暴力何干?

而故事的高潮戏与《大绝食》一样,是主角兄妹俩对自己身体的摧残。

妹妹在家割腕是见血了,哥哥看上去只是去声色场游荡了一夜,不过挨了小混混几拳,但那股自我毁灭的劲头,和他家浴室里满地的血一样,是一种可怖的忧伤。

《为奴十二年》的高潮同样是暴力,是对女奴帕茜那场漫长的鞭打。

主人埃普斯嫌所罗门打得不够狠,夺过鞭子亲自下手,女孩背上的伤痕像是被铁犁深犁过,每一鞭下去都腾起一团转瞬即逝的血雾。

这一幕只是用文字写下来都是有视觉侵略性的。

政治正确性无虞,也不谈尺度问题,仅仅以暴力引人同情,也不是上策。

针对“有些场面过于暴力”的指责,麦奎因解释说,“我相信观众喜爱这部影片不是因为其中的残忍,那些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

讲这话有一层潜意识,就是别说废奴了,种族隔离都解除半个世纪了,黑人都当总统了,那段历史已有公论,不用花力气去证明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问题就出在这里:麦奎因是画廊里走出来的视觉艺术家,在美学追求上倾向于对一种状态持久的,微观的把握,在宏观上缺乏掌控。

这无关乎电影的场景是不是恢弘,而是意识到不到位。

如果不多问几个为什么,只凭暴力之下残败的身体本身,能兑换的仅仅是对个体的同情。

《为奴十二年》的棉花田和大宅子拍得宛如会动的油画,但几个主要人物处理得较为粗糙,让人遗憾。

道德故事反而削弱批判的力量“我来问你,在上帝的眼中,黑人和白人有什么分别?

”“你怎么不问我白人和狒狒有什么分别。

我在奥尔良见过一只,和 我的黑奴们差不多。

”电影中贝斯和埃普斯有这样一段取自原著的对话。

埃普斯还对贝斯说,黑奴们不是来帮忙的,他们只是“财产”。

这点出了现代奴隶制存在的根基:黑奴不被当作人,和养鸡场里的鸡没什么区别,剥夺他们作为人的一切权利自然不是什么罪恶了。

可仅有几句台词是不够的。

法斯宾德饰演的埃普斯是主角之外最吃重的角色,也是影片中奴隶制之恶的第一代言人,影片的后半程,他对帕茜的迷恋、他妻子的嫉妒以及他们夫妻俩对帕茜的欺辱用了很多笔墨。

所罗门在回忆录中感叹,“在主人眼里,她只不过是一个价钱更高、样子更漂亮的动物”;而“太太年轻的时候非常喜欢帕茜”,“像逗弄小猫一样逗她玩”。

埃普斯有一个温和地抱着黑人小女孩的片段。

但大部分时候,他成了奥斯卡种子影片里的常客——一个无法自控的神经质,他的妻子则是一个没有看点的妒妇。

仿佛是他们的个性残缺,而不是罪恶的制度让帕茜受苦。

一次次欺负她,也只能告诉人们南方有一些白人是残暴乖戾的。

可是,哪儿没有个把恶人呢?

电影里不是还有威廉•福特这样的好主人吗?

这样的对比之下,就更像是一个用绑架案、强暴案和人身伤害案串起来,中庸平淡,溢满了道德评判的老式罪案故事了。

对比原书,帕茜也有一个很大的改动。

就是虽然先生太太轮番羞辱她,她大大咧咧地不以为意,还是保持了欢快的个性,直到那次鞭打后才性情大变,“如果世人的心真能死掉,一颗心会在厄运的无情打几下崩溃、枯萎,那么帕茜的心已经死了”。

如果和电影里一样,她早就不想活下去了,那顿鞭子在剧情上的力量也弱了很多。

看到有些论者将此片与大屠杀题材的经典纪录片《浩劫》(1985年)比对,可见表现现代奴隶制是一件多严肃的事,可以说是不敢行差踏错一步,这也是八股电影出世的原因之一吧。

现代人对过去的错总是怀揣万分小心,而回望历史,尊重与同情是远远不够的。

————写于1月28日。

 9 ) 愿每个渴望自由的灵魂,终有所得

电影发生在1820年到1836年之间,讲述了一个自由的黑人所罗门被蒙骗后送到了美国南方成为黑奴后所遭遇的事情,电影通过所罗门的遭遇阐述那个年代南方黑人的遭遇,虽然黑人已经被解放了,但是南方的黑人依旧被视为人的财产,而主人则具有对财产的完全处置权,电影无时无刻不在透露着黑奴的绝望,一旦被售卖,从此以后将不再为人。

电影中不断的在让所罗门陷入到希望和绝望的境地,虽然所罗门的能力出众,所以获得了奴隶主的一丝信任,当和所罗门一起到达主人家的女奴在哭泣时,所罗门竟然不由自主的站在了站在主人的角度劝说她,在主人对他的一丝丝宽容,就让他一步一步将自己洗脑奴化,感恩奴隶主,甚至忘记了自己曾是一个自由之身。

这段剧情不由的让我想起了《被解救的姜戈》中的老黑奴,但在昆丁电影中老黑奴的荒诞在这部电影中却显得异常现实,他揭示了老黑奴之所以成为老黑奴是在于这个环境,而倘若不是因为他一怒之下打了白人,他可能也终将成为昆丁电影中管家的角色。

而派特西的遭遇则充分展示了女性黑奴在一个物化时代所面对的遭遇,即是是农场的优秀劳工,但只要农场主想,就可以随意处置她,而这种生不如死的生活所罗门随着好友的搭救逃离了这种生活,但派特西将会一生被埋葬在那个农场,并且子子孙孙都将被埋葬在这个土地。

电影给黑人所遗留的影响是世世代代的,一旦为奴,终世为奴,没有报酬也永远无法翻身。

黑人的音乐天赋某种程度就是那个时代的劳动号子所逐渐演变出来的风格音乐,虽然自由终归会到来,但耻辱的历史永生被烙印在身体中。

同时黑奴的遭遇也不由的让我思考起当下,当下的我们何尝不是生活在一个物化的世界,劳动力被转换为金钱,人也被订下身价,这个身价和工作薪水何尝不是一种物化?

虽然具备着相对的自由,但人依旧处在一个随时可能被辞退,甚至处理的时代,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

难道只有脱离社会才能够具备自由?

不过好在虽然肉体上无法实现完全的自由,但至少现在的你我都具备完全自由的灵魂,也愿每个渴求自由的灵魂,终有所得!

个人评价:8.54分,历史题材,感人至深,推荐观看。

 10 ) 奴隸制度下的人性扭曲

看這部片子真是一次痛苦的體驗 從開頭情緒醞釀 到看完後在影院裡泣不成聲 以至於現在僅僅看到其他網友寫的評論 內心就會不禁一陣哀痛 可見影片本身的功力 第一場戲就很風格化 一群黑奴拿著鐮刀聽著白人老農教授如何收割莊稼 臉上悲苦 即使沒有被戴上腳鐐 卻依舊無力反抗 他們曉得 在這種殘酷的制度下 反抗毫無疑義 逃出去也無非是送死 第二場戲 一個黑人女奴無法壓抑內心慾望的釋放 強迫男主角在周圍黑壓壓一大片黑奴熟睡之時幫助自己達到高潮 然後低聲抽泣著轉回身去 於是 再也沒有比一個在陰濕環境下無法放聲大哭還要壓抑的場景了男主角想到了他遠方的妻子 想到他們當初在枕邊四目凝望時的美好畫面 彷彿就在昨天 彷彿又隔了那麼遠 然後故事娓娓道來 為奴12載男主角本是北方的自由人 但卻被奴隸主販賣到了南方 在此過程中 我他見證了無數骯臟的罪惡 他對人販子的指證換來的不過是無情的鞭打 黑人婦女為了和子女團聚 不得不忍受奴隸販子對其猥褻 有人在衝突中被動了刀子 其他人將其屍體投入水中 說 這對他是解脫 因為當一個人沒有尊嚴的活著的時候 他還真不如一死了之一點不錯 隨後男主角的日子已經不能用痛苦來概括了 如果說日間農活帶來的體力損耗在隔夜修憩後即可恢復 那麼心中對這個世界美好的憧憬漸漸被殘酷的噬去 又怎是能用絕望二字形容的了的啊片中出現了最為反諷的一個場景 一個奴隸監工唱著黑奴好黑奴妙黑奴跑著去上吊的惡俗小調 伴著黑奴辛苦耕作 無疑對他們的精神都是一種徹底的扭曲所以絕大多數人選擇了逃避 他們開始割棄對別人痛苦的憐憫 只有這樣 苟延殘喘在這世上 才稍稍平靜一些於是我們看到 當男主角被繩段吊起 只能通過腳尖點地來延續自己僅有的生命之時 其他黑奴不過正在度過他們正常的一天然而人格真正被扭曲的並不只是黑奴們 奴隸主由於制度賦予他們的施虐角色 也使得他們中的相當多數放棄了對人類的憐憫 他們沉浸在黑奴耕作帶來的喜悅中 他們沉浸在鞭笞黑奴帶來的快感中 他們需要這種通過權威帶來的存在感 但他們早已人獸不如法叔的角色是一個讓人愛恨交加的bastard 他無法自持的強大佔有慾 也漸漸將他的內心蠶食 他愛他的女奴Patsey 但同時 他羞愧與這段畸形的關係中 Patsey也無法愛上一個隨時可能會暴打自己的人 那不是一種正常的愛 她的需求很簡單 甚至一點都不需要被愛 她只盼望著自由的生活 哪怕只是像白人小女孩一樣玩過家家 或是悠閒的喝一個下午茶 所以她只把法叔與她的苟合當成為了生存而必須做的事 她只能默默忍受 包括法叔夫人因妒忌而向她襲來的種種惡意所以矛盾終於爆發 法叔再也無法忍受Patsey不能在心靈上真正歸屬于自己而將其狠痛鞭打 掉落的在地上肥皂就像黑暗中的舞者中最後一幕掉落在觀眾眼前的眼鏡一樣 將每個人心中的幻像撕碎最終 男主角證明了自己的身份 離開了奴隸農莊 但是隨著Patsey在馬車後的倒下 我們知道 這是多麼無奈的一個結尾 有多少黑奴的命運並不曾改變 他們依舊耕作 依舊挨著鞭打 依舊像孤魂一樣存在與這世上 找不到任何意義 影片借助男主角的視角記錄著一百多年前在美國南方的真實生活 對奴隸制度的控訴不著痕跡 卻十分有力

 短评

无感 标准剧作 标准好莱坞 三观正得乏味。

5分钟前
  • 低端youyidifi
  • 较差

你们打五星的同学真牛逼。

9分钟前
  • 计划不变
  • 较差

这些我们都懂,震撼早在小时候读《汤姆叔叔的小屋》就获得了。我想我并不是麻木,而是期望更深重,因为他值得更深重。

13分钟前
  • 江央7天游2次泳
  • 还行

自由啊 ,自由

16分钟前
  • 护可宝
  • 还行

当初是被逼的无奈的……我国现状全是自愿的……呵呵

19分钟前
  • 花小柚
  • 还行

政治正确。表演生硬。对白矫情。远低于预期,差劲。

20分钟前
  • 翘翘
  • 较差

不是黑奴没什么感觉~~~

21分钟前
  • 我只是只懒羊羊
  • 还行

用苦逼遭遇换同情,用政治正确换奖项。制作的精致也掩盖不了这是部平庸的电影。

23分钟前
  • 冷兵器的残泽
  • 还行

这个剧比姜戈差远了 反正没看进去 可能是没字幕的缘故

28分钟前
  • Charlene
  • 较差

果然会拿奥斯卡,却不是我最喜欢的电影。太正确太高大上果然是安全牌,却也牺牲了风格和力量,这方面Nebraska正好相反。

33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还行

那种震慑的力量像是挂在床头的尖刀,令人如鲠在喉。导演一直都很明白安静的力量,静到一定程度,就安排一次狂躁或怒吼,像是辛苦堆成的积木,一刹那就轰倒从来。政治正确,却拍得如此生机勃勃,已属难得。

36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叙事流水账,没有感觉十二年有多么悲惨,几个配角也没有传说中的亮瞎眼

39分钟前
  • 王富贵
  • 还行

看你演坏人我好难受。又爱又恨。

42分钟前
  • 粉色林宝
  • 力荐

配乐震撼

46分钟前
  • 饅頭☆m&j.dmg
  • 推荐

奥斯卡最佳电影奖其实有点失望。也是真实的历史 但是情节什么的也没多大感觉。

51分钟前
  • 我最爱敲尼馬
  • 较差

垃圾

55分钟前
  • 浪漫英雄
  • 很差

好看程度四星,表演五星,音乐五星,导演四星半,比羞耻进步不少。

56分钟前
  • 幻影刺客
  • 力荐

非要弄几个心肠好的白人欲盖弥彰吗,呵呵。

60分钟前
  • kiss你小嘴
  • 较差

比较平淡,一是源于对那段历史无感,二,即便无感,也看过不少黑人被奴隶的电影,这部电影还是没有狠狠抓到人心,角度,剧情都平淡。20150111

1小时前
  • 陶子冬
  • 较差

对不起这种类型片看的太多了这个真的看不出有什么理由给3星难道是强大的龙套团

1小时前
  • 了花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