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只是单纯的认为世界上所有人都像她一样真诚 她只是天真的认为越堕落越快乐 她放肆的大笑 一根接一根的抽烟 她爱上每一个为她的美丽倾倒的天才们 Andy Warhol,Bob Dylan,Mick Jagger,Jim Morrison 尽管他们当时都还只是默默无闻的青年 尽管他们后来都成了呼风唤雨的人物 成名后她的一颦一笑都成为闪光灯下的焦点 而在她身后三十年之后 风涌袭来的复古风再次复制了她当年一次次随意搭配的穿着 她轻轻的用略带沙哑的嗓音说 我知道我活不过三十岁 她叫Edie Sedgwick,六十年代的时尚女王 纽约地下电影界的超级明星 是看那部叫工厂女孩的传记电影才知道她的 严格说这部电影并未拍出她的神韵 只是将重点放在她,Andy和Dylan的三角恋上 虽然演员尽职尽责 也让我嗅到了那个疯狂年代的气息 但直到最后放出了她的本人的照片 我才惊为天人 明白不会有任何演员做到与她的神似 于是狂热的在网上找她的照片她的视频 却只有寥寥几张模糊不清的照片的访谈 确实 那个年代离我们太久远了 她怀着对艺术的憧憬和童年可怕家庭留下的阴影只身前往了纽约 在画廊打工 兼职做一些模特 直到她在一个宴会上遇到了她一直欣赏的Andy Warhol Andy那时候还是个刚刚小有名气的艺术家 波普艺术还没有流行 他也只是个戴着墨镜说话娘娘腔的青年 Andy瞬间被她的美貌和气质所倾倒 并邀请她去拍一部她的电影 于是她带着好奇和羞涩走进了Andy那个臭名昭著的艺术工厂 看着那些成天无所事事 吸毒 滥交 拍一些只有一个镜头互相交谈的实验电影的艺术家 她微笑着跟每个人打招呼 随着Andy名声渐渐大了起来 她步入了美国的上流社会 她将名贵的大衣随意扔下 她豪放的给每一次宴会买单 奢侈的买许多没用的小东西 画浓浓的眼影 影院里也开始上映一部部她的电影 她还是个天真的孩子 以为生活可以永远那样下去 不用想明天 今朝有酒今朝醉 然后她遇到了Bob Dylan Bob Dylan那时候也只是刚成名的歌手 帅气 不羁 写有深意的歌词 用他嘶哑的嗓音在每一次演出时随意的唱出 他可以潇洒的把昂贵的摩托驶入湖中 可以给她温柔和爱情 于是 她爱上了Bob Dylan 电影中两个人的缠绵 温暖而美好 和之前的颓靡荒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呵呵爱情 也许那的确是爱情 尽管那都短暂的可怜 随后她作出了一个也许令她后悔终生的决定 她带Bob Dylan去了Andy的工作室 Bob Dylan 在镜头下尽情的讥笑嘲讽Andy的艺术和扮腔 最后愤然离去 在电梯上 Bob Dylan说要带她走 她看着这个改变了她一生的工作室 再看着Bob Dylan渴望的眼神 最后轻轻的摇了摇头 我们无从设想 如果当时Bob Dylan带走了她 也许Edie现在还会快乐的活着 做一个摇滚明星的妻子 可惜历史已成枉然 如果真的是那样 Edie也不会像烟花一般 绚丽而短暂 之后 Andy和她彻底闹僵 而Bob Dylan也离开了她 专心去发展自己的音乐事业 她继续大手大脚的生活 终于开始入不敷出 当她大学时的同学找到她时 Edie赤裸的躺在床上 颤抖着给自己注入镇定剂 而几个给她提供药物的小混混 正肆无忌惮的拿走屋里一切值钱的衣服 家具 甚至餐具 随后就是电影里最悲伤的画面 Jane当时看的时候也不可抑制的流下了眼泪 她的大学同学拿出她的旧照 问:“Do you remember that girl?Huh?” Eide顿时语塞 轻轻的说:“That s....What was I thinking?” “That only reason I ever went to that class was because of you.It s true.Do you remember her?” Edie的眼泪流了下来 她摇了摇头 “No.” 电影是通过Edie Sedgwick于1968年在她家乡的一所医疗戒毒所的述说开始的 镜头下的她 不是那个化着夸张黑色眼线 戴着大耳环 穿着时尚古怪衣服 生活放荡的女孩 而是一个正在努力戒毒 衣着素雅素面朝天的普通少女 在记者面前 曾经的波普女神 谈到过去那奢靡颓废的生活时 已然没有了太多的痛苦 而只是一脸淡泊的表情 随后 二十八岁那年 Edie Sedgwick死于吸毒过量 我不敢说我真正了解了她 红颜薄命的人何止千万 何况我所知道的也未必都是事实 只是这个如此美貌又如此单纯的女子 她的一切一切仍然如此让人唏嘘 再往后 我们都知道了 Andy发现了赫赫有名的The Velvet Underground和那个冷若冰霜的Nico 借此完成了对整个六十年代的致敬和回忆 而很多年后记者采访他时提起Edie 我清楚的看到 这个从来只爱他自己的人的眼角渗出了冰凉的泪水
乔治•海肯卢珀作品《工厂女孩》观后座谈会纪要 /范达明整理/ 时 间:2014年10月25日(星期六)上午10:45—11:15地 点:杭州南山路202号恒庐美术馆底层讲堂(恒庐艺术影吧乔治•海肯卢珀作品《工厂女孩》观后现场)与会者:(发言序)范达明、金爱武、潘嘉来、陈杏生、杨越辉、蔡玲、何吉、朱锡林、黄方悦、王淑金、宋先歙、张小平、赵如莺、田瑛、何如明、朱剑云、牛玉竹(观影者:高月建、朱英、何天华、张征辉、黄钢、朱松法、李兵东、王海燕、章毓苏、章毓光、范大茵、翁锡良、王月芳、任在京、王肆、栾秋瑶等)主持人:范达明记 录:黄方悦影片采用倒叙手法,通过伊迪生前在医院接受他人访谈的方式展开范达明:《工厂女孩》写了上世纪60年代前后一个走入演艺圈的美国女孩从走红到染上毒瘾,最后在不到30岁就结束了自己一生的悲惨故事。
影片是通过女主人公伊迪生前(1970年)在圣巴巴拉•考特基医院接受他人访谈的方式展开的,采用的是回忆往事的倒叙手法。
其中涉及了美国后来红极一时的波普(POP)艺术家安迪•沃霍尔、著名乡村民谣吉他手鲍勃的从艺情况。
片中写到安迪•沃霍尔看中了伊迪而给她拍摄电影,而这些电影并非美国主流的好莱坞电影——所谓“院线”电影或票房电影,而属于独立制片的地下电影,没有大的规模与大的投资,常常是纪录或纪实性的短片(譬如拍摄《马》的电影),其中多数还正是我们现在说的“三级片”(譬如伊迪为角色的电影)。
伊迪进入这样的艺术圈或娱乐圈,确实命运堪忧。
而从安迪•沃霍尔的角度来看,我们当然都知道,他当时主要是通过他复制、复印性的印刷品式样的“波普”艺术,即所谓“当代艺术”或“后现代艺术”——譬如那件四方连续的有玛丽莲•梦露像的作品等——让他在美国新潮艺坛风靡一时并一领风骚,但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安迪也是通过捧红他的“工厂女孩”伊迪而让他自己加速名扬四方的。
影片是一个悲剧,女主人公在她疯狂而亮丽的人生高峰时没有把握好自己金爱武:这部影片是一个悲剧。
女主人公在她疯狂而亮丽的人生高峰时没有把握好自己,她很善良,却没有保护自己的意识,也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
尽管她有才华,却再也无可施展发挥了,只能是昙花一现。
在现实社会中,像她这样的人也蛮多,他(她)们堕落、吸毒,我行我素,最终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她的结局当然是多方面造成的,我们见到有艺术界的无情,也有社会恶势力对她的欺负,特别在她身不由己时,但主要还是她没有把握好自己。
从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获得不少这方面的教益。
通过这部片子,我们也可以反观我们中国当下的文艺界潘嘉来:影片描写了美国上世纪60年代在经济发达下的文艺状态。
通过这部片子,我们也可以反观我们中国当下的文艺界。
我们现在也有吸毒、嫖娼等丑恶现象,一些文艺作品显得浮夸,没有价值,不能触动人的心灵。
习总书记召开文艺座谈会,就是要纠正这样的现状。
日前看《小时代》的续集,我就不想看下去,因为有太虚假的东西在里面,所反映的现实、所表达的人的生活态度,都不是良性或正能量的东西。
但是现在的80后、90后喜欢,这些作品有很多所谓“粉丝”,所以票房很可观,但这不过是虚假的繁荣,它犹如毒品,发展下去就是像今天影片主人公那样的结局。
这部影片的拍摄,说明了西方对那一年代与那种混乱状态的立场与态度,他们敢于通过电影作品把它们都展现出来,应该说是有反思与批判的力度的。
人性的脆弱,不同人的人生也都会有,而在文艺界往往表现得最为典型陈杏生:女主人公伊迪学了美术却不去画画,而去拍摄电影。
从性格上说,她又太自负、太虚荣。
通过她与艺术家安迪•沃霍尔以及一个吉他歌手的交往,表现出她的人性的脆弱,最后她当然是悲剧结局。
人性的脆弱等人的弱点,这些问题不同人的人生也都会有,而在文艺界往往表现得最为典型。
人在社会生活中,尤其在从事戏剧与电影的演艺界,稍不注意就容易走偏,这是需要我们警惕的。
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可以接受的就是显示社会正能量的东西。
伊迪的后来发展与结局,显然与她的家庭背景有关蔡玲:开始看影片,以为是写安迪的,说到他用美国的方式来对付美国;看到后来,才明白主角是伊迪。
影片写了安迪在他自己成名之前,是如何利用伊迪的美丽与性格的单纯来拍摄他的电影的;他觉得伊迪合乎他艺术方式的口味。
伊迪的后来发展与结局,显然与她的家庭背景有关。
中国现在也是嫖娼、吸毒多,但是艺术界出现这样的情况,实际比率并不高。
只是因为他们是公众人物,影响就大,尤其现在传媒发达,传播力大,似乎到处是他们在犯案。
其实以前中国就有这种情况。
而要做这样的事情,普通人根本也没有能力、更没有经济条件去做它,譬如去碰毒品等。
不同的人必然有不同的生活。
你生活在什么圈子,就是什么样的生活何吉:影片反映了美国50年前一圈艺术人的工作和生活。
不同的人必然有不同的生活。
你生活在什么圈子,就是什么样的生活。
你搞负能量的东西,大家觉得不好,你就没有市场,你再搞,中央也会来批评。
影片用纪实手法反映了现实,让观众看了以后自己来做出评判杨越辉:我从影片看下来,伊迪先后有5个男人影响到了她。
一个是她父亲,他有地位,却如同禽兽一般在她8岁时就占有了她。
她的父母应该都是能人,她当然也继承父母的才情。
但她没有父爱,没有正常家庭的温暖;第二个是暗恋他的剑桥艺术学校的男同学,第三个是与他一同来到东部纽约的查克;第四个是艺术家安迪,给她拍摄电影,让她成了名的人。
第五个是吉他乐手鲍勃。
他与鲍勃一见钟情,影响到她和安迪的关系。
影片表现她的艺术经历也就三年时间。
她对于艺术与人生分不清楚,就凭自己的激情,随性处置。
她的吸毒是在安迪“工厂”受女性朋友的影响染上的,后来戒不掉了。
影片用纪实手法反映了现实,让观众看了以后自己来做出评判。
生活提供了多种方式,选择则是由自己来决定。
伊迪成年后的堕落主要是她自己造成的,是她没能把握生活基本目标的结果。
作为传记片它有很大的历史真实性与可信性,也有相当的揭露性与批判性范达明:从影片中安迪一边给她拍摄电影一边问她的“第一次”情况中我们知道,她在家庭内不仅是父亲法西占有过她,他的两个哥哥明蒂与鲍比(均有精神病史而进了精神疗养院,明蒂后来死去了)也都与她有过关系。
有介绍说,她父亲本来也要把她送精神疗养院的,她却机敏地逃离家庭来到东部纽约发展了。
所以影片中开始就有她那样的陈述,说对于家里的“全家福”照片,她甚至连瞥一眼的勇气都没有,因为她无法知道照片中的他们笑容背后还藏着些什么。
《生活》杂志摄影师来她家里采访,要拍摄一张体现“完美美国家庭”的照片,显示他们中产家庭的幸福美满,而伊迪坦承,实际上根本不是那回事。
这里既介绍或暗示了她那体面家庭背后的阴暗与肮脏的一面,也无形中抨击了美国媒体报道存在的片面与营造虚假繁荣的一面,这对自有其虚伪与虚假性一面的所谓“美国文明”,也算有一种反讽吧。
总的来说,这部影片作为传记片有它很大的历史真实性与可信性;对于当时的美国社会与家庭有相当的揭露性与批判性,包括对于当时美国的文化与美国的艺术圈,当然也包括对于女主人公;但很显然,编导对于这个不幸的女孩还是寄予了很大的惋惜与同情之心的。
关于影片的导演乔治•海肯卢珀,我们确实很陌生,后来网上一查资料,原来他拍完本片不久,就突发心脏病而猝死了。
他生于1963年,死于2010年,只活了47岁。
2014年10月28-29日整理,10月31日补充
Andy Warhol + 堕落缪斯Edie Sedgwick用val的话说我的感受 如同andy的丝网印刷作品 残破 不完整的颜色但确实拥有着前所未见的艺术气质和致命的吸引力对于我来说 Edie是最有眼光的和最没有眼光的女人看到了如此才华横溢的艺术家 天才忘记了他是一个不现实的梦
Edie Sedgwick,传奇的1960年代反叛富家千金,Andy Warhol那著名的“工厂女孩”,《Vogue》当年称呼她为“Youthquakers”(青春地震者,造词功力了得。。。。
),这位在28岁就香消玉陨(吸毒过量)的60年代潮流偶像,直到今天仍在被Christian Dior这类一线品牌奉作神灵祭拜。
关于她的传记片我看到的就有两部,一部是1992年的《Girl On Fire: The Edie Sedgwick Story》,而最新的一部就是2006年底上映的这部我今天看到的《Factory Girl》,这部电影上映时还被影片中她的前男友的律师给告了,说是影片影射她的死是因为这位男友。
这位男友是谁呢?
就是我们大名鼎鼎的Bob Dylan大叔了。
而Bob Dylan当然不是她唯一的男友,人们说Jim Morrison和Mick Jagger都曾拜倒在她膝下,而“地下丝绒”这种传奇乐队也和她关系密切(片中,Andy站在台下望着地下丝绒的Nico和Edie,两眼放光,就像任何一个下贱小人)。
Andy Warhol呢?
既然叫她“Factory Girl”,就不用多说了吧。
这部电影就是以她、Andy Warhol、Bob Dylan的三角关系为主线。
其实Bob Dylan完全发错了火,这部片子的最佳受害人应该是Andy Warhol,因为在片中,他完全变成了不值一唾的贱种。
片中比较有趣的一段是Bob Dylan(片中被换了名字,当然谁都看的出来)拜访“工厂”那段,两人都好像当自己不是人,都是神了,火药味十足,颇为可笑。
我曾说过Andy Warhol是“艺术家豢养者”。
他也许是最有名的豢养艺术家的艺术家,但在这部电影里他也只能当个配角。
在 Edie Sedgwick面前,这些有名的臭男人们也许永远只能是个配角,虽然我认为饰演她的女演员比起Edie Sedgwick真人,可就差的太远了。。。。
那个男人本是可以拯救他的,将她从那个朋友给她灌的迷汤里拯救出来的可是她已经深陷其中了,出不来了,她抛弃不了她那些所谓的朋友他指着她的心说:其实这里,是空的。
他说:宝贝,你的朋友是个吸血鬼,晓得吗?
来吧,跟我走吧。
宝贝你吓坏了。
你害怕失去,那些其实没有意义的东西。
她知道那是她一生最大的错误。
她放弃了她这辈子第一个爱上的,也是最后一个爱上的男子。
她知道那是她自己的决定,她自己都后悔的决定,一个毁了她一生的决定。
Norm ppl's Liquid Life= Drink Smoke Fxck Fire...Edie's Liquid Life= Norm ppl's Liquid Life + glamorous + overdose去年看Ciao! Manhattan时候写的NOTE,翻出来贴贴:“...Edie Sedgwick, American heiress - 早在美国英属殖民时期新英格兰中心她家就一直属于麻省望族,天生叛逆的她后来涉足美社交圈,时尚圈,电影圈,成为一代传奇人物。
还有她和犹太裔著名诗人作曲家 Bob Dylan过纵甚深。
后期代表影视作品Ciao! Manhattan也堪称经典绝唱。
PS. Rumor has it, 美国国民美少女Lindsey Lohan因为相貌上与Edie的些许相似才迅速走红美国娱乐界的。
...”Vogue说她是青春地震一点也不假,她短暂的生命在美国文艺界绽放的异彩至今余震未消,R.I.P. Edie Sedgwick...
镜头下的Edie Sedgwick,不是那个化着夸张黑色眼线,戴着大耳环,穿着时尚古怪衣服,生活放荡的工厂女孩,而是一个正在努力戒毒,衣着素雅素面朝天的普通少女。
在记者面前,曾经的波普女神,It girl,Edie Sedgwick,谈到过去那奢靡颓废的生活时,已然没有了太多的痛苦,而只是一脸淡泊的表情。
1968年的Edie Sedgwick也只是一个27岁的女子,其言谈却已然超过了她实际的年龄。
一年后,Edie Sedgwick因服用药物过量去世,那时她也不过28岁。
28岁本应该是一个女人一生中的高潮,不管是事业家庭还是爱情。
但是,对于Edie Sedgwick来说,她人生中的高潮来的太早,却是非常短暂的。
瞬间的光华后,是凄惨的收场。
伊迪·塞奇威克(Edie Sedgwick) 这个曾经引领了60年代波普时尚风潮的It girl,悲哀的成为了艺术界时尚界的一种文化符号。
1927年英国小说及剧作家Elinor Glyn一次使用“It Girl”一词,用来形容好莱坞片《It》的女主角Clara Bow的。
由于Clara Bow极具性感诱人魅力和个性,令“It Girl”演变成用来形容富性感、品位及性格的名人明星。
如果你只把“It Girl”理解为Britney、Paris Hilton、Lindsay Lohan或Nicole Richie等明星的代名词,或许就是大错特错了。
Edie Sedgwick,就是60年代的“It Girl”。
如果不是2006年上映的电影《工厂女孩》(Factory Girl),很多人已经把她遗忘在故纸堆里了。
Edie是传奇的1960年代反叛富家千金,安迪·沃霍尔 (Andy Warhol) 那著名的“工厂女孩”,《Vogue》当年称呼她为“Youthquakers”(青春地震者),这位在28岁就香消玉陨(吸毒过量)的60年代潮流偶像,直到今天仍在被 Dior 这类一线品牌奉作神灵祭拜。
Edie Sedgwick穿着豹纹的大衣、及臀mini裙以及网眼袜,戴巨大的玛瑙耳坠,画着粗黑的重金属感眼线,她是大名鼎鼎的美国60’年代地下电影女皇。
出身富豪之家并没能带给Edie美好的童年。
或许很难想象这样一位闪耀的Super Star有着怎样的过去。
8岁起就开始学会如何将父亲赶下床去,身为Gay而遭父亲耻笑的哥哥被送进了精神病医院,以自杀结束了耻辱的人生。
另一哥哥车祸身亡。
一次酒会上遇到Andy Warhol这位前卫艺术大师彻底改变了Edie的生活,两人关系暧昧,他对Eide的诠释使她成为一代时尚ICON。
但故事并没有就此打住,摇滚歌手Bob Dylan闯入了Edie的视野,两人坠入爱河。
于是Edie与Andy的合作也随着“友谊”的逝去悄然落幕。
最后Edie和Bob Dylan以分手收场。
现今,我们唯有在时尚杂志和T型台上还能够看到Edie Sedgwick曾经的影子,那些属于60年代气息的着装打扮,偶尔会让人想起她。
由Sienna Miller传记影片《Factory Girl》的最后重温了Edie与Andy的对白: “我不知道人们会不会记得我们我们死了以后?
嗯……我觉得人们会说起你是如何改变了世界。
不知道在你的讣告里,他们会怎么说你他们会说Edith Minturn Sedgwick?
一位美丽的艺术家和演员?
无所事事?
”曾让世界为之疯狂,并且摆脱家庭的束缚,交友广泛,所到之处都引起一片喧哗骚动,这不过是作秀的一部分。
她离异多次仅在身后留下了美好的愿望听起来不错,不是吗?
Who is Edie?
Edie是所有悲剧女主角的结合体,她敏感、脆弱、神经质,但这并不妨碍她成为一名敏锐的艺术家。
形容Edie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这个词让人有距离感,她的生活就是战后美国青年的浓缩影像。
不过《Factory Girl》被Bob Dylan告上了法庭,说是影片影射她的死是因为Bob Dylan。
Bob Dylan当然不是她唯一的男友,人们说Jim Morrison和Mick Jagger都曾拜倒在她膝下,而“地下丝绒”这种传奇乐队也和她关系密切(片中,Andy站在台下望着地下丝绒的Nico和Edie,两眼放光,就像任何一个下贱小人)。
Andy Warhol呢?
既然叫她“Factory Girl”,就不用多说了吧。
这部电影就是以她、Andy Warhol、Bob Dylan的三角关系为主线。
其实Bob Dylan完全发错了火,这部片子的最佳受害人应该是Andy Warhol,因为在片中,他完全变成了不值一唾的小人。
之前听过安迪·沃霍的大名,却不知道伊迪·塞奇威克,这部电影讲的就是后者流星般的生命,中间还加插了个鲍勃·迪伦式的海登·克里斯滕森。
当然,戏分最多还是前面两位,各自也让人觉得比较到位,不知道是天行者给我的印象太深,还是那小子演得太张狂的原因,反正就不能让我把其跟民谣之父联系起来。
影片最后还加上了一段1971年安迪·沃霍真人的访谈,颇有点任人评说的意思。
http://www.blogcn.com/User5/tintin76/blog/52736574.html
话说世上无难事,只要不要脸。
如果把每个人最内核的东西挖掘出来再扩大看,都是一个独特的样本、就是一股潮流、甚至成为一个明星。
执着于自身理想或者幸运的人可以自己找到那个点,去成功、去毁灭。
但还有更多的美丽是借助别人来发掘。
edie是幸运的,她拥有异于大众女子的美貌与灵性,于是一出场便赢得了潮流制造大师的倾心。
后来她们都红了。
后来她被抛弃了。
后来剧情急转直下。
到底是她太过慷慨?
不懂算计?
还是混错了圈子?
影片末尾时候有一个镜头是edie刚离开艺术学校时候sid为她拍的照片。
那时的edie完全是一副踏实未开化的样子,她就是那种一心想要变坏的好女孩,身上有着生涩的努力,眼神里有令人担心的火苗。
还记得第一次为了见到andy而细心准备的妆容,这场悲剧到底是无意识的蝴蝶效应还是一场蓄谋已久的飞蛾扑火?
命运被把握在别人手里,而且是一个也不是很能把握自己方向的、不够男人的男人的手里,那么,从她成功的那一刻就注定要陷入迷失自我的深渊。
如果她从一开始只是安心地画画,或者后来随某个摇滚歌手找到生活的意义,摆脱那些流行的、虚伪的、吞噬时间生命乃至美丽的毒又会怎样。
但是她没能及时清醒,于是她成为了一个每个年轻女孩都梦寐以求的标志。
像红白相间批量生产的可口可乐易拉罐、梦露或者其他人五颜六色大幅版画海报、一代又一代供人娱乐、崇拜、窥探的神奇偶像。
但是如果不去疯狂的挥霍,我也想不出edie那样明耀的美丽又该如何消耗才能老得其所。
美丽的好像天生就该毁灭,在最美的时候作为一道无法挽回的伤被封藏起来,再加以时间的酝酿就拥有了传奇的沉香。
话说,看了太多美丽人儿香消玉殒的故事,让我一度以为奥黛丽赫本也理所应当是死于非命的。。。
电影毕竟就是电影,比如真实的edie与某个摇滚歌手的爱情并不像电影里描写的那么纯真无暇。
真实的她经历的或许更多,再想了很久才终于觉得已经没有可能再挽回什么了。
不喜欢女主角脸上自带的悲苦的表情,很多人觉得她缺乏edie的灵和洒脱,但这也已经不重要了。
电影里讲述的除了女人的故事,还有令人兴奋的美国梦,当然还有美国梦的阴暗面。
反正,但当字幕映出,电影落幕的时候,我听见我的心对我说:梦醒了。
因为懒惰和众多“好评电影”所带来的失望,几乎养成了“边拖边看”的习惯,可是 factory girl,台词精美前后呼应,必须全神贯注。
这种费劲的感觉会让我觉得自己没有白白浪费一个半小时的时间。
不管它与真人真事的差距有多大,起码现在我知道60年代某些天才如何联系在一起,我想了解它们,和那个让叔叔阿姨爸爸妈妈无比疯狂的年代,这不是“自由考古学”而是希望那些入土的概念和精神也能给更加迷茫的我们贴点金。
这个世界不会改变,没错,它依然水深火热,有些孩子还是不知所措,何去何从。
我们仍然跟大人物们思考着同样的问题。
可怜的edie,在医院的走廊上,转身,明媚一笑。
很难说,生活是在前进,还是倒退。
也许那些努力丢弃,永远也找不回来的东西是最美好的。
骚动和喧哗的背后是不断的死去。
edie,“每个了解她的人都想拯救她”那个说,“我想我有时会害羞”的姑娘,一个单纯的人也可以是最复杂的,最认真的。
压根没看进去不知道为什么
丑
“do u remember this girl?”当这句话出现时,她曾经的纯真果敢美丽有所追求和现在的堕落邋遢形成鲜明反差时,我的心也跟着破碎了,眼泪不自觉地狂涌。那个一直想做出点名堂的好女孩就因为一步之差,追悔莫及。浮华过后的堕落。而她真的存在过。
又一神片
不知所云的电影。
女孩挺性感的
女主的脖子在哪里
Miller露点儿片
别那么事儿逼成嘛
沙哑嗓音,巨大挂坠金属耳环,金色银色短发,豹纹皮衣、内衣,出现在edie的身体外。that s nice,isnt it? 她说:“如果想要和别人交流,你必须忍受被误解,你必须忍受人们宣扬他们的观点、态度,然后误解你。”
不来电= =
导演毁了好题材
ANDY WARHOL~
Edie,曾经是Andy Warhol和Bob Dylan的女友,其实真人远比电影中漂亮很多,Sienna Miller演的很不错,btw,虽然Andy Warhol是我最喜欢的画家,但他的电影确实不需要看
看得我怪难受的……那么漂亮一姑娘……怎么那么蠢啊……
风骚的女人。。。
选角不行 女主气质颜值撑不住整部戏
海报一点也不美。实际上她很美。
看完这部电影大家都只是在意淫那民谣歌手是不是鲍勃迪伦,太明显了。
怎么感觉那些时候的边缘嬉皮式女人都一个样儿啊,色泽光线毛皮光滑的大衣,浓妆艳抹的脸,眼神里是飘忽的暧昧,手里永远夹着烟。电影把这个拍成Edie的回忆和忏悔录了我觉得,有点煽情。而且描述她和Andy,BD的感情也有点儿含混不清。不过Edie真的是可惜了。我真喜欢她的大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