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感动,有时候世界很小,完全也能被撬动,关键是看你所在的位置。
生子当如孙仲谋,要像查理一样的生活。
神奇的片子,一下子就将矛盾的国人情绪给检验了出来。
在冷战中间,2个大国没有一个是正义的,战争是嗜血的。
但是人性是永远都是闪烁着光辉的,无论是不是神的子民。
刚看了电影,然后在豆瓣上看影评,有很多人,人云亦云的说这是美国主旋律,大概是被主旋律的电影伤害的太深,自己觉得自己很有免疫力,却未发现,自己的脑子已经变成了单细胞的东西。
很现实的问题,美国政府有美国政府在冷战的现实意义,这个片子里面也没回避。
处处在讽刺政府,主旋律是不可以讽刺政府的,对么?
比如有个小角色,大概是美国驻巴基斯坦的大使,丫一直反对查理开展这个没必要的战争,只有查理在想如何把罪恶的苏联飞机干下来,为啥叫查理的战争呢,因为查理用天使的心,却行魔鬼之事情将魔鬼的钱搞定。
没有钱怎么干飞机呢?
大国侵略小国不出于国家利益谁去制止?
比如卢旺达屠杀美国就没制止,如果克林顿有查理的良心就好了,那个cia胖子不是说了么,我靠,这个国家竟然有选举出来真能办事的官员啊,查理很欣慰,这是对他最大的肯定,也是本片对美国政府的又一讽刺。
说了这么多,主要就是说这个片子的牛逼之处,就是一边歌颂人性,一边用人性的求善来讽刺冷战双方政府的邪恶官僚的傻逼。
官僚的傻逼就是战争诞生的起因啊,而收拾这个烂摊子,利用美国冷战投入结束战争的,就是花花公子的善良。
最大的讽刺在于,赶走了苏联,换来了塔利班,影片最后交待了,查理也尽力了,如果有学校,那些无家可归的14岁孩子也不会变的叛逆邪恶还有疯狂了。
这不是宗教的错,其实,多几个学校就够了。
但是傻逼政府,还是断送了人性的善。
查理的伟大就在于此。
比很多看着白沙瓦抱怨美国抱怨苏联的傻逼强多了,他在干,干下一架飞机修一所学校,在这个残酷的世界里,谩骂有什么用呢。
说这是主旋律的,拜托再多思考一点再多看一次片子啊。
感谢豆瓣,这么多靠谱的声音涌现出来。
这就是喜欢豆瓣的原因,无论任何声音,其实大家都是言之有据,但无论如何清醒的人还是太少啦。
政治电影不是麦克·尼克斯 Mike Nichols第一次尝试,之前影射克林顿的《原色》显得有些做作,反倒是早期改编自著名小说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有很多可供自由发挥的地方。
改编小说或戏剧是麦克·尼克斯 Mike Nichols的强项,他对舞台和演员的调动能力确实是相当不错的,但是作为一个巨匠型美国导演,难免给人无风格化(说白了就是没特点)的感觉。
但是作为改编自同名小说的关于政治的电影《查理·威尔逊的战争》显然尼克斯没有很好的完成。
100分钟的影片除了几个主要人物,其他角色均像过场一样,身份交待不够,导致剧情的跳跃和叙事凌乱,对于真实故事有了解的人可能会会心一笑,而对于普通观众必定一头雾水。
2008-01-11
一本畅销小说改编的电影,一个真人真事下的故事,查理威尔逊的名字在从大洋彼岸的一端延伸到我们的视线里,真实世界中他叫“快乐时光查理”。
《查理威尔逊的战争》讲述正是这位风流倜傥的花花公子在美国议员史中最光荣的一笔。
当然他做的事情远远不止这些。
对于影片,总体倾向过于美国化的主旋律。
与早前影片《追风筝的人》描写的主旋律不同是这部影片所呈现出的旋律更多是,美国对于自我欣赏和自我安慰的情绪更加浓郁。
影片邀来两位影帝与一位影后,出演历史事件中关键的三位人物,表演只能说中规中矩,相对汤姆汉克斯与朱利亚罗伯茨,菲利普西摩尔霍夫曼的表现更为鲜活,其语言的表达张力和情绪把握较为完整的塑造了历史中的那个个性鲜明的中情局特工。
故事情节上,影片整体叙事清晰,人物关系明确,但由于政治倾向等诸多外在原因,影片的主旋律太过强烈,特别是影片结尾处的收尾,太过仓促与做作。
虽然汤姆汉克斯几近完美的个人表演,感动了一些观众,但却被主旋律的歌功颂德搞得不伦不类。
说实话,影片本身并没有让我感受到什么震撼和感动,到是查理威尔逊、乔安妮海瑞以及特工盖斯特·埃弗拉考托斯三个真实人物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看完影片我花了很长时间搜索关于查理威尔逊这个人的资料,可以说,影片较为完整的讲述了这个人,风流多情,做事冷静,处事为人较为有度,对于很多政客而言,他的生活是令人羡慕的,但这不是我所要说的关键。
查理威尔逊,有两件事情影响了世界局部的格局,第一件事是上世纪70年代末期,对于尼加拉瓜 Somoza 政府的武装经费支持,而电影中对于阿富汗的武装经费支持,被公众认为是其人生中最为出彩的事件。
从500万直至10亿,其通过个人的交际关系网,以及后来在乔安妮海瑞的人际关系支持下,为阿富汗反抗前苏联的侵略提供了保障性的武器支持,也因此让前苏联损失近乎五十亿的直升机。
直接影响到战争后期的苏联战略决策。
可以看出,查理最初的初衷是友善的,当然对于自己国家战略的考虑外,人道援助及扶持他做的比较完整而纯粹,当然他却没有想到多年后,这样一个善意的举动最终引来了另一场灾难。
或许,我的描述有些凌乱,对于查理我更多的是一种好感,我欣赏这样的人,有魄力有能力。
人们常说究竟是世界改变着我们,还是我们改变着世界,一个人的力量究竟有多大,我想以前的一个广告语,“心有多大,人生的舞台就有多大。
”在我看来,一切都是相对的,一个人的能力与时代以及境遇都有着关系,谁改变谁的话题,没有必要深究,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心境都会影响着一件事情的发展,更多时候,我们是否应该学会观察和思考,这些才是能为改变做的事情。
我不愿过分的谈论战争和政治,因为这些的本质源于人,那么我更希望看到人的状态来判断事情的前因后果。
人们会说阿富汗的战争是查理一个人的战争,难么,查理在战争的初衷和前提是什么,前面已经说过了,显然,最后,这场战争的结束引来了另一场战争,如同查理自己所说的,一个好的开始,却是一个糟糕的结束。
查理清楚究竟在这场战争中的位置和自己所做的一切。
只是开始的善意被外在的因素再次改变。
从这样的角度看,查理是无可奈何甚至有些可悲的。
乔安妮海瑞的身份较为丰富,第一任丈夫是地产大亨,第二任丈夫是石油大亨,选美冠军,本人是传统的基督教徒,因此电影中的一些场面,可以认为是迎合观众口味适当添加的,如抽烟喝酒共浴等生活细节。
历史事件中,乔安妮海瑞对于查理的影响至关重要,当然个人利益及人道主义援助是相互的,为了巩固石油王国的地位,乔安妮海瑞在这场秘密活动中,使出了浑身解数。
来帮助查理与各国政客牵线搭桥。
回到话题中来,一个女人,一个声音的力量往往是巨大的,正是这样的声音改变了很多,女人的独立和聪慧在她身上显现的比较突出。
至于特工,实在很难找到关于他的很多资料,不过从一些短暂的文字中,可以看出,他的眼光和判断力是很有说服力的。
写了很多,只是对于一些人的印记,或者说一些人的风景。
只是这个风景是被查理带出的,因此写下查理威尔逊的风景。
"these things happened,They were glorius and they changed the world......and then we fucked up the end game" -Charlie Wilson唔知香港點樣譯套戲嘅戲名,我睇完之後,認真睇過有關呢個人嘅歷史,呵呵生活喺一個以陰謀論立國同管理嘅國家,有時,睇完呢啲戲,都會有個疑問,佢咁多努力去幫阿富汗,梗係有乜好處,或者想得到啲乜梗唔相信,佢係單純嘅想去幫阿富汗人不過,事實往往同想象有好大反差.10億嘅撥款都出咗去,就孤寒個100萬嘅戰後重建援助所以,先會有上面個句話.套戲要靜心啲睇,但係幾精彩,尤其係CIA個位Gus,真係絕橋智多星呢啲戲亦需要有Tom Hanks呢種級數嘅人就hold得住而且,唔煽情,如果導演係史提芬史匹堡,就會拍到好煽情尤如<林肯>咁,我實在睇唔落去另外好贊賞嘅角色係 Philip Seymour Hoffman ,好奇怪,我對呢個肥佬特別有好感,佢做嘅好多角色,都係智囊,都係行為猥鎖粗口爛舌但係,好怪異係,佢會畀人一種莫名嘅信任感,我睇佢好多戲,除咗呢套之外,重有
Tom Hanks老了,再也不是当年风流倜傥的模样了,尽管该片他应该是风流倜傥的形象的,可惜,我只是看到他日渐稀疏的头发,他的眼袋,他不再keep fit的体形,甚至是他略显迟钝的动作。
还好,还有Julia Roberts,没让我失望,昔日将草根阶层的pretty woman演绎得活灵活现的大嘴美眉,演起而今上层贵妃的雍容华贵来也丝毫不逊色,难怪她能长期占据Hollywood女星榜首宝座。
看的时候,我不断得在想因果关系和世事轮回的奇妙:当Charlie游走于上层,每年为阿富汗游击队游说争取500万到10亿美金不等的时候,当美国人庆祝狂欢于charlie三人组所取得的成就时,他们可曾预料到12年后“911”?
他们可曾想到他们出谋划策的"毒刺“导弹有朝一日也被用于击落自己的飞机上?
他们可曾想到是自己一手造成基地组织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壮大?
美国人终于如愿结束了旷日持久的冷战,却意外的开启了新世纪或许更持久更艰难的反恐战争。
The ball keeps bouncing, you never know and we'll see.
看完电影,我的考据癖又发作了,上网查了有关阿富汗战争,基地组织以及Wilson和Joanne的历史,查完后不小的感叹了下。
先说阿富汗战争,这场战争是苏联对阿富汗赤裸裸的侵略,起因是阿富汗拒绝苏联扶持的傀儡政府。
苏联在战争中的暴行我是相信的,毕竟二战期间,苏联人杀死的波兰人比德国人杀死的要多的多,本来就是一个嗜血的国家,我认为导演并没有夸张。
所以,Wilson和Joanne看到这样的惨状而生恻隐之心我是相信的,但是真的就是同情而去争取3亿(一说是10亿)美元的援助吗?
这个世界上悲惨的地方多了去了,美国会花钱援助的话一定有自己的利益在里面,而当时的利益则是,因为冷战,不能让苏联占有阿富汗。
其实现在看来比较扯的,即使美国不援助阿富汗,苏联一样会解体。
阿富汗这个国家,以前和英国打仗就没败下来,所以说,穷是穷了点,但是骨头是硬的。
好了,一个吃喝嫖赌俱全的政客,一个无聊透顶的富婆,两个人开始拉赞助了。
喜欢电影里面对政客赤裸裸的描写。
脱衣舞女轻松搞定国家领导人,政客本人的秘书全部是波大无脑的花瓶,以色列人表示,表面上要和阿拉伯世界敌对。
政治啊,你真是肮脏的让我想吐。
而那个富婆呢,花天酒地,骄奢淫耻,顺便说下,如果google下Joanne本人,那可比Julia Roberts有气质且漂亮的多了,到底嫁若干个富翁是个技术活。。。。。
3亿美元也好,10亿美元也好,总之就是一个天文数字,而且是美国纳税人的血汗钱,拿来买了武器帮阿富汗人赶走了苏联人。
至始至终,阿富汗人都不知道那是美国人帮的忙,所以说,Wilson做了好事不留名,真的是雷锋啊。
然而对于美国人来说呢,这笔钱用来帮助一个他们根本搞不清楚在哪里的国家,(电影这里有点夸张,一个政客居然搞不清楚巴基斯坦和阿富汗?
)再想到后来这钱让本拉登茁壮成长,美国人是不是会气的吐血?
这部电影是标准的美国主旋律电影,片中Wilson说小时候的故事引出的爱国热情看的我全身鸡屁疙瘩,原来老美搞主旋律也和我们一样,这也太赤裸裸了吧,真恶心。
片中结尾用塞翁失马来解释这笔钱扶持的基地组织,太轻描淡写了。
在我看来,历史,有的时候很会开玩笑。
Wilson不会想到消灭苏联,却养大了基地组织,其实,又有谁会想到?
大学时代,有基督徒教我,有什么愿望,祷告吧,告诉我们在天上的父,他会安排的。
真的,人,其实能做的很有限,老天,轻轻松松的开个玩笑,讽刺,搞笑,我们却无能为力。
You know, I had a neighbor, growing up, with a name right out of Dickens - Mr. Charles Hazard. And Mr. Hazard didn't like the neighborhood dogs messing up his flower beds. One day, I heard a bunch of yelling from across the street, so I ran on over to Mr. Hazard's, and there were about 15 grown-ups standing around my dog, Teddy, who was writhing on the ground in obvious agony, blood was pouring out of his mouth. Mr. Hazard had ground up a glass bottle and put it in a bowl of dog food and fed it to him. Well, I got some gasoline and burned down his flower beds, but that wasn't satisfying enough. And then I remembered, Mr. Hazard was an elected official, he was the head of the town council, his reelection every 2 years was a foregone conclusion. So come Election Day, I drove over to black section of town, now these people hadn't voted in any of these elections, so... I was only 13, but I has a farmer's license, and I filled up my car with black voters and drove them to the polling place, and then waited, then drove them on home. But before the got out of the car to vote, I said, "I don't mean to influence you, but I think you should know, Mr. Charles Hazard has intentionally killed my dog." About 400 ballots were cast in the election, I drove 96 of them to the polls, Hazard lost by 16 votes. And that's the day I fell in love with America.- by US Congressman Charlie Wilson
《查理·威尔森的战争》看上去像是一部美国的主旋律电影,充斥着美国人热爱的个人英雄主义,也许吧。
不过当我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最主要的感受却与查理·威尔森本人没有太大关联,甚至也与“他的战争”没有什么关联。
在电影的最后,有这样一幕,Charlie在说服国会为在阿富汗兴建学校拨款未果后,晚上独自一人在家里喝酒,(想着多年来的努力功亏一篑)眼眶湿润了。
我无从知道他究竟是为了美国的利益受损流泪,还是自己的政绩流泪,还是真的为阿富汗人流泪。
但这里的主角其实并不是Charlie,而是和Charlie在同一个小组的国会议员们。
他们的话代表了美国的精英阶层对这件事的看法:我们已经帮他们打跑了苏联人,问题已经解决了,他们应该对我们感恩戴德才对。
他们关心的是改变东欧、拆解苏联,对于“阿富汗人民的苦难”采取的态度其实是漠不关心。
除了削弱敌人,赢得冷战以外,他们哪怕是有一点点慈善家的态度,也不会觉得,在援助了阿富汗10多亿美元以后,花100万美元建一所学校是一件荒唐的事。
另一方面,Joanne作为右翼富人的代表,也只有在“拉赞助”的时候才会提到“阿富汗人民的苦难”,而在私下,与Charlie谈及这个问题的时候,话题的核心是“美国的国家安全受到威胁”。
同样的,倘若她真的是为了阿富汗人着想的话,也大可以自己拿出区区几十万美元,再开个慈善晚会之类的,凑够一百万在阿富汗盖个学校,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美国的精英阶层的这种以武力为主的消除威胁以及潜在威胁的方式,时至今日,仍然大行其道。
他们采用武力方式时的借口,仍然是“为了解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某国人民”。
而乐于花10亿美元发动战争而舍不得100万美元建学校的故事则仍然以不同的形式重演着。
另一个引人注目的地方是Charlie对待议员这个工作的态度。
当Gust与Charlie谈及Charlie的民意支持率较高的原因时,Charlie的答案是:“我只代表美国的一个地区,他们什么也不要求,只想要他们的枪,要更低的税,仅此而已,我能在这些事情上帮忙,他们就投票给我了。
”一个地区的选民,在选举议员时,考虑的重点自然是他能不能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有多少人会关心他是不是支持阿富汗的抵抗运动这种遥远的话题呢?
于是在“支持阿富汗抵抗运动”这个问题上,作为民意代表的议员并不能代表民意,当然,这也是因为在他的选区,关于这个问题的民意本来就是模糊不清的,一定程度上也是无足轻重的。
Charlie还说过“议员不是选民选出来的,而是捐款人捐出来的。
”这自然有一点偏颇,但是捐款人的利益,可以想见,肯定是在不伤害大多数选民的情况下,被优先照顾的。
美国的民主制度在它刚刚建立的时候的确是世界领先的(在欧洲国家还普遍采用君主制的时候),在如此广阔的土地上实践共和制,算得上是人类的伟大实践,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制度在制定合适的对外政策上的无力。
外交政策往往与选民的日常生活没有明显关联,而选举产生的无论是议员还是行政官员,他们在制定对外政策时,选民们往往是不关心的。
美英对伊拉克发动战争在世界上是不怎么得人心的,或许美国人也不太愿意看到这一点,但是比起这样遥远的话题,或许他们更关心的是就业率、税率之类的东西。
这应该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为什么美国人在越战的泥潭里陷了15年才撤出越南,而小布什的伊拉克政策不得民心却仍然能竞选连任。
选民选择Charlie,不是因为他为了美国的国家利益,支持在阿富汗抵抗苏联的运动,如果有一天他们不再支持他,也绝不是因为他没能成功地在阿富汗设立学校宣传美国的价值观,从而将恐怖主义的威胁消灭于无形。
或许不同于《阿甘正传》的阿甘,查理·威尔森并不是《查理·威尔森的战争》真正的主角。
透过这样一部美式主旋律电影,Tom Hanks想要表达却又不便明说的,说不定是对美国在911之后面临的众多问题的一点反思。
当然,这是美国人的事,而作为中国人,我们或许可以从这部影片里,看到一点美国政治的端倪,从而对又爱又恨的美国人多一些了解,也可以找到一些中美关系总是“在困难中前行”的原因。
影片改编自小说,小说本身就是经过杜撰了,改编电影就再次杜撰。
所以在基本大事符合史实的情况下,更多的是在把集体的功劳算在查理头上。
其实在查理介入之前中情局和陆军绿贝已经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活动了。
由于查理代表国会掌管了资金来源,因此和巴铁高层来往甚密,巴总统亲自开口将功劳记在查理议员头上。
而中情局那些不幸牺牲的只能在兰利的墙上刻一颗无名星星,很多评论以今天的立场来评判当时。
事实上当时基本没有国家站在苏联一边,中国和巴基斯坦的深厚友谊就是当时建立并加深的。
中美之间的密切合作也是这时候开始的。
今天反美不代表当时不亲美,邓访美之后很明显选择了阵营。
和苏联已经互不来往,还把苏联小弟越南打了一顿。
在阿富汗战场中国也有代表在巴基斯坦帮助训练。
潘西杰尔雄狮马苏德手边常有《毛选》,你说这书是谁的给他的?
包括我国在内的多国都因抵制苏联的侵略拒绝参加1980莫斯科奥运会。
帮助抵抗苏联出力比较大的是巴基斯坦,埃及,沙特,美国和中国。
关于中国为什么站美一边,一方面是中苏交恶,已经打过也死了人。
另一方面一旦苏联到达印度洋,受害最大的是中国,东南亚,埃及,沙特。
中国到北非的航线就会完全受控于打不过还交恶的苏联。
中国历来不欢迎一个强大的俄国,俄国始终没放弃经营新疆。
很多人觉得是美国训练造成了塔利班和恐怖主义泛滥。
其实是不了解阿富汗的实际情况。
苏联撤军后,阿富汗大多部落是亲美的。
但是美国重点先是转移到东西德合并,紧接着打了海湾战争。
给阿富汗的国家援助减少了70%。
各股势力开始在阿富汗打内战抢地盘。
本拉登本来是亲美的,是海湾战争中和美国决裂的。
阿拉伯世界和西亚基本分为两种集团。
一种是亲美拿援助的,一种是为了和亲美的势力抢地盘而反美的。
当时阿富汗北方地区归抗苏名将马苏德,本拉登要想在阿富汗实现伊斯兰自治必须先打掉塔吉克人马苏德。
马苏德在阿富汗北部威望极高。
为了树立反美大旗建立独立王国,本拉登基地组织先资助了马苏德的敌人塔利班,使得阿富汗的实力天平倾斜。
为了防止袭击美国后遭到马苏德北方联盟攻击。
基地在911三天前自爆暗杀了马苏德。
当911发生后,美国才意识到离开阿富汗太早了。
绿贝oda595小组和中情局回到阿富汗和北方联盟的其他将领继续合作,用地面引导B52空袭,歼灭了大部分塔利班……阿富汗战争拉开帷幕。
塔利班背后其实一直有大金主支援,很有可能是沙特。
因为美国海湾战争直接染指中东,伊拉克战争以莫须有的理由重兵干预。
有很多国家不希望美国在中东,因此需要阿富汗来转移美国重心。
巴基斯坦就是其中之一,美国如果不在阿富汗有敌人,国家援助就会减少一大半。
因此巴基斯坦默许塔利班进入巴境内训练再返回阿富汗。
使得伊拉克战争后美国不得不回师阿富汗。
另一个很可能是沙特,沙特需要美国帮助对付伊拉克,但不希望美国长期驻扎,特别是美国在伊拉克强行扶植了什叶派政府,与美国密切度高于沙特。
第一沙特是逊尼派,第二伊朗介入了伊拉克。
沙特迫切需要插手伊拉克,驱逐伊朗的力量,这一切的前提是美军撤离。
不能明着翻脸,所以需要别的办法。
GOOD JOB
真心不来电,但是汉克斯还是依然演技之王。
So……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共产主义阵营的最终崩塌、阿富汗塔利班、911恐怖袭击……这一切仅仅源于一个女人做爱后的一个请求。How fucking amazing!!
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战争
查理花10亿美元秘密提供打下苏联飞机的武器,却少500万帮他们建学校,印证影片最后的塞翁失马的“禅宗的we'll see"的是911吧
那女人老到惊吓
又是一位完成了分外工作的人。很主旋律啊
用两倍的《辛德勒名单》煽情也无法给军火贩子洗白,以至于能让观众代入与认同的价值哪儿哪儿不挨,如鲠在喉。
对于不擅长大场面的麦克-尼克尔斯,他选取了一个巧妙的视角来切入这场战争,将战火纷飞转化成了幕后的谈判争夺;阿伦·索金剧本中那犀利而密集的对白中蕴含的有力的反讽,一些细节中妙到毫厘的暗示,甚好。
是福还是祸
字母太烂了+听力退步了,没听懂...所以没看懂
即使有汉克斯和萝卜丝加盟,也难以掩盖本片让人昏昏欲睡的事实。
失望....
其实看到一半看不下去
电影一般,但故事精彩。所以还是得看原著。不是小说,胜似小说。
这部电影 多少显示出美国队gcd的偏见 另外 美国人 永远都想拯救别人 不喜欢这个调调~
汤大叔确实不适合演这个角色!虽然长得很有深度,但还没到风流倜傥。
一个人如何打败苏联?只需一点红唇三分酒气十分胆色。片子并没有显得很突出,相反想涵盖的点太多只有耐心来看才行。但真实的故事总是留人无限的思考和触动。
我承认我第一次看的时候确实没看懂
要Tom Hanks演一个花花公子还是很难的~~ 看传记应该比看片子好太多,不过没有这片子我也不知道这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