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伦斯.马利克俨然一位当代“散文电影”大师。
其他电影人或许有习惯经常记下看到的震撼故事或有趣段子,以丰富其下一部作品的灵感和素材,但马利克显然永远像个诗人那样,随手记下触动自己的风景、情感和心境,至于故事,于他而言,能大得过这个永远悸动的美丽世界吗?
如若说画面和意旨宏大、剧情和角色模糊的前作《生命之树》至少还有关于还在在与强力父亲的纠葛中成长和感悟之叙事,等到了新作《通往仙境》中,马利克就大刀阔斧的去除作为剧情电影应有的一切巧合、设计和矛盾冲突,彻底成就一部遍布风光和心灵感悟的“知音体”纯爱片。
任何人的纯爱当然也都是个事,一个总围绕着羞涩、温存、争吵、出轨并最终依然相濡以沫的事,一个和任何一对深爱的恋人没啥大同小异的事。
电影大师们总善于在这些太阳底下没新鲜的事中,或变化花样或稳抓情绪,一次次从不罗嗦的让人动容。
只是,泰伦斯.马利克选择了按电影本体论而言“最不电影”的方式去诉说,稀疏的对白和松软的情节不是推动爱情进行的能量,而只是伴随2小时舒服画外音的点缀,与那些逆光镜头里的农业和畜牧业小清新效果相当。
刺眼又让人想拥抱的午后逆光、弥漫着麦浪气息的黄昏柔光、拍击陆地的粼粼波光,泰伦斯.马利克早在1978年还真正说故事的《天堂之日》中,就以每天就着日落前开机的“黄金时刻”拍摄法,证明了自己雕琢光影的强大能力。
他总能将一众好莱坞大腕,置于其神秘光线下,修饰他们本就分外分明的外形棱角,让镜头外逐渐开启的天堂之门,感召地球上的这些漂亮人儿——蝗虫扑过田野后接受命运安排的理查.基尔(《天堂之日》)、被日军围在瓜岛溪流中等天堂之手带走的阿德里安.布罗迪(《细红线》)、在海边屏息回忆父爱的西恩.潘(《生命之树》,以及本片中无论在圣米歇尔山悬崖还是在美国西部旷野中都一言不发的本.阿弗莱克。
为了这份天堂荣光,马利克还为这段几乎仅剩欧嘉·柯瑞兰蔻法语画外音的爱情故事,加上了毫无关联的、由贾维尔.巴登饰演的神父角色。
于是,他也力图建构着一座超越语言的巴别塔,无论片中人说着法语、英语、西班牙语还是意大利语,他们都彼此理解着爱的语言以及上帝的呢喃。
马利克热爱纯粹之美,经过几十年的电影制作实践,在这部《通往仙境》中,差点百分百实现了音画分离。
除了三三两两无关痛痒的对白,被净化了的声音是诗歌,是马利克关于爱情的思考和心境;画面也在彻底做着一番明的净化,就连本该污垢满布的废弃工业废墟,也被雕琢得如同仙境。
这样试验化的尝试其实并不新鲜,影迷们早在Godfrey Reggio的《生命三部曲》中就见识过此类散文式“音响电影”的强大魅力,更极端的例子,当然是德里克.加曼在失明后拍摄的只有诗歌而屏幕全蓝的《蓝》。
但能将试验影像近乎商业化带到影展甚至院线的,唯有泰伦斯.马利克。
只可惜,由于前有《生命之树》这株金棕榈拦路虎,《通往仙境》只能被评价为一部微缩版的《生命之树》,唯美依然却了无新意,或者说,试验的艺术品始终是束之高阁的艺术品,而无法成为满足惯性观影习惯的产品。
如果不是被人推荐到,大概一辈子也不会遇见这部电影;如果是放在两三年前,大抵也不会有耐心看完这样文艺如水的镜头语言。
我没有太多艺术背景,无法对摄影手法以及画面音乐进行多深入的点评,只能说些零零碎碎的感受。
而想把感受说出来,也是因为翻遍影评区,怎样也找不到一篇和我同样世俗的观感。
每个人都渴望触碰爱,可每个人在触碰到爱的时候都已伤痕累累。
只是我们对于那些伤痕浑然不觉,以至于我们将它们变成了对于另一人的伤害。
许多爱都是在开始考虑是否能与对方走入婚姻共度一生时戛然而止的;许多孩子都是打一出生起就注定要背负本不该属于他们的伤痛的。
如果一个人在还不能与自己的伤痛和解时就去“爱”另一个人,就去拥有一个孩子,那伤痛只能是蔓延的,并且越凿越深。
我真希望有一眼命定的爱,有相互疗愈的爱,可大多数爱不过拉拉扯扯,不过互相互相伤害。
因此我不想爱、不敢爱、更不懂爱。
我很害怕甜言蜜语,更害怕山盟海誓,它们令我生理不适,因为我早以为它们都是莫须有的存在,尽管潜意识里我仍会偶尔幻想指尖触碰、目光交汇时的暗潮涌流。
许多男人的幻想中,永远都住着一个自由如风的女子,她天真、纯净,会光脚在原野上奔跑,会亲吻树枝上垂坠的露珠,她把身体融进大自然中,把爱当作信仰朝圣。
但在现实中,女人是一位妻子,一位母亲,是某些人的上司或下属,是穿行与忙碌街道的一个个疲惫身影。
没有多少女人是真正拥有自己的,当然许多男人也不拥有。
但男人是可以做梦的,也可以在现实与梦境不符时或大肆抱怨或痛心疾首于现实世界的悲哀与不公。
而大多数女人已经放弃做梦了,她们只是默默承受。
我也是近几年才意识到这一点的,因为我好像从来没有将自己当作一个“女人”看待过。
这或许是我的幸运(也或许是不幸),却绝非大多数女性的命运。
忽略客观现实而呼吁所有人都去追求“自由”是对那些没有条件追求自由者最大的伤害与愚弄,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从原本的泥沼中多挣扎出来一点点,就已经是对生命最坚韧的拥抱和最诚挚的敬重。
通常人们觉得与我交谈不用费力,不用刻意伪装,因为我不judge他人,也不怎么judge自己。
原因是我一直觉得每个人的如今都是他们过去伤痕的集合,因为我们需要适应环境以确保生存,环境将我们塑造成了如今的性格、认知、品德。
可那终究不是“我们”,每日行走的我们不过是基因与环境纠缠出的结果。
某个人的“对错好坏”并非他自己的,也是他的环境、他的文化、他的种族乃至这整个自然的跌宕起伏。
曾经我一直觉得,一个人在生命之初,都是有最原始的渴求的,只不过在成长过程中,这种渴求出于一些环境因素不得不被压抑了,致使人们渐渐忘了自己原本最渴望的需求是什么,只是被动地追逐着自己以为自己想要的,而这种“虚假”的想要即使获得了也无法给人以真正的满足,因此许多人活得并不开心。
但现在我慢慢觉得这似乎也不是一个确切的答案,或许人从出生开始,除却吃喝拉撒呼吸睡觉这些本能生存需求外,并没有更多其他的需求,而所有之后我们用来定义自己的东西,都是环境赐予我们的。
我们就像是橡皮泥,放进不同的环境里,便被捏成不同的模样,而所谓的那一个“自我”的意识,不过是一连串神经连接的变化与重塑构建起的假象。
或许,当两个相爱的人互换生命的起始点,你便也不是你,TA便也不是TA了,到那时,你们还会在茫茫人海中相遇吗,即使相遇,你们又会看见并爱上对方吗?
爱的产生看似那样突如其来,可那背后又有多少先行条件。
爱的本质可以是假设、是幻想、是杜撰、是不明所以的伪命题,但爱的感觉却是真实、是确凿、是笃定、是天海相连的生命线。
人们想要的从来不是爱的本质,而是爱的感觉。
因为本质是坚硬痛苦的,而感觉可以让人自欺欺人地活在安全世界。
我想我也找到了为何我总更偏爱生离死别或被迫分开的“悲剧”爱情故事,像是《廊桥遗梦》、像是《英国病人》、像是《花样年华》。
因为那样的故事结束在爱情最好时,没有之后现实中的风吹雨打刺骨寒心。
因为没有触及到爱的本质,所以爱的感觉得以亘古永恒。
压根不是悲剧的,对于爱来说,它们是真正的喜剧。
写影评开始,我原想用“有时我觉得人只有在找到真正的自己后,才能够真正地懂得去爱;可好像也只有真正地被爱过后,才能够找到真正的自己。
可谁又被真正爱过,谁又找到过真正的自己?
”来作为结束语的。
但文至此,我自己打破了自己原本的认知。
现在的我以为,并不存在真正的自己的,也没有人能拥有真正的自由,所有的一切,都是被限定于自然法则之中的。
我们都在追求着并不存在的自由,都在幻想着无人能抵的仙境。
我于是觉得我理解了女主角。
我想我也和她一样,身体里住着两个人,一个人真切爱你,另一个想要埋身于大地。
爱你的那个,是环境塑造的我,是我的表象,而真正的我,不过大地的一部分。
你也是大地的一部分,TA也是大地的一部分,所有人都是大地的一部分。
我于是觉得我也理解了神父。
不知从何而来的爱来自环境,而一直存在的爱来自大地。
因此,如果你爱我,请你吻一吻脚下的土地。
我自以为是个文艺女青年。
早前在这边电影院看到这部片的预告,我想哇,好唯美的感觉。
好多镜头好像搜索里的高圆圆最后的日子里的那些画面。
烟灰色毛衣,棉布吊带,牛仔裤,隐隐约约的夕阳,草地。
但是,过多的女主角自顾自地玩耍,与男主角天真烂漫地追逐,莫名奇妙地出现一个女人,一个男人。
通篇顾影自怜,我实在受不了。
我从没在电影院期待一个电影赶紧结束,法语说的让我反胃极了。
突然女主就出轨了。
就这个最能算情节的情节,也莫名奇妙,她和一个只有一面之缘奇丑无比的一个开卡车拉大树根的男人就上了床,突然男主就生气了,突然他俩又好了。
我硬着头皮看下去,画面是美,女主也美,够瘦,尤其锁骨形状。
但看多了她那副忧伤的模样,我觉得无论是谁,都会感到心烦厌倦。
我在后半段就想,啊,不在于你好不好看,而在于你有一个美好的性格,才会遇见love that loves you(这是台词)。
整个观影过程,我都无比煎熬。
真的。
从没一部片子能让我这样别扭。
就好比前两篇影评说,导演多么的完美主义多么追求夕阳的刹那,但那又怎么样。
不接地气地伤神,莫名奇妙地叩问上帝,谁也帮助不了你开阔心境。
来来去去想要去探讨爱,信仰,我从哪来到哪里去的宏大命题,却建立在一对琼瑶男女身上,女的忧伤快死了,男的在一边配合忧伤,看的人实在是难受。
大喊自由,在旷地里尖叫你想飞,简直是幼儿园段位。
其实这个片,基本就是刘若英自己神经兮兮40岁了拍了个16岁少女情怀总是湿的短片叫《爱情限量版》的专业升级版,想看这个片子童鞋看看那个感受一下湿人矫情做作的感觉就行了。
哎,其实我很喜欢刘若英的。
但是我觉得女人上了年纪,还搞少女小清新实在让人难受。
我也挺喜欢高圆圆,但是她也是三十多岁永远演戏像念台词。
马利克一把年纪,还要在拍青年男女的爱情,还拍成这个样子,真的让文艺青年喜欢也难啊。
我最多在豆瓣给这部片多打一颗星星,来支持所谓文艺。
但是不喜欢就是不喜欢。
内容空洞,主题妄想宏大,永远没有用处。
适度文艺。
停止装逼。
当然,搜索也很难看,比这个通往仙境还难看。
man is in revolt against god.the prophet Hosea saw in the break down of his marriage the spiritual infidelity of his people.in that broken marriage,we see the pattern of our worldwe wish to live inside the safety of the laws.we fear to choose.Jesus insists on choice.the one thing he condemns utterly is avoiding the choiceto choose is to commit yourself.and to commit yourself is to run the risk,is to run the risk of failure.the risk of sin,the risk of betrayal.but Jesus can deal with all of those.forgiveness he never denies us.the man who makes a mistake can repent.but the man who hesitates,who does nothing,who buries his talent in the earth with him.he can do nothing.
与其说这是一部电影,倒不如说这是一首诗。
像诗一样的写意随性,像诗一样的难懂,像诗一样的情感充沛,像诗一样的美不胜收。
从头到尾都被镜头里的女主角迷的一塌糊涂,甚至有一种摄像师是爱上了女主角的想法,要不怎么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美丽,真是完全是冲着摄像师去看的电影啊。
只适合一个人的时候,情绪不浮躁的时候,静静的欣赏。
要看高清,有多大片源看多大,有多高清看多高清,因为基本没有剧情没有故事线,看的完全是画面啊。
马力克的影像很符合我对当代电影“自由”的想象。
叙事结构大概符合黑格尔的辩证法,“得到爱”——“不懂爱”——“懂了一种被重新定义的爱”,一场人生探索之旅。
遗憾的是影片在几个转折处的情绪把控不是很自然,原因可能是剪辑风格整体太飘忽,易给人空灵、上升的感觉而难让人产生反思。
而且,影像内容太趋于唯美,像是尽可能去逃避真实世界的暴力与混沌,它就必定不那么让观众信服,甚至带来间离感,与情绪化的剪辑风格在观念上实际是相冲的。
还有就是马力克把情侣的爱拍得太甜了看了根本让人不想追寻普世大爱啊!!!
尝试描绘一下本片可能的主题:爱不是两个人共同完成的事情,爱是一个人的自由:爱是一个人面向上帝的时候坦诚而于心无愧,爱是一个人面对众生的时候心中充满悲悯,爱是一个人面对自己的时候所感知的那一份平静,或者说,内在的充盈。
那就是真正的仙境。
最后夹带一些私货,阐释一下目前阶段的电影观:电影不等于影像,电影是影像与音乐与它们所营造出的空间和时间的总和。
它包含了实体与实体所带来的那部分感受。
它的内容和形式不是割裂的而是互为彼此的,它是一个有机体,不是由导演,或者被任何一个什么人控制住每一个流程而产生的,而是在创作的过程中被自然地生成。
它永远只属于它自己。
创作者的任务是保护它,把它尽可能地还原成本来的样子。
那也许就是创作者脑中最初的蓝图。
两次死亡,和三次诞生。
这也是我对于建筑、诗歌、小说的理想观念。
创作总归是相通的。
努力去热爱吧。
片子看完3天了,時不時的會想起來,很困擾我。
想不通導演到底想講什麼。
如果說導演拍這個片子的目的就是想講一種想起某個人時的感覺,那我可以理解。
可以想象這個男人就是年輕時的導演,總是走在olga的後面,看著她不斷轉身挑逗,轉圈。
但仿佛又不僅僅是這樣。
又出現了另一個美國女人。
男人對美國女人又是怎樣的一種感情呢?
法國女人是陰霾的,美國女人是真實的。
和法國女人的生活總有一種“演戲”的感覺。
如果我是這個男人,我會選這個美國女人,因為她跟他說一種語言,因為她穿著那件衣服給馬喂草時的生命力。
看到法國的女主,我一直在想的是,親,你穿的再法式清新,情緒再法式憂鬱,行為再法式不可預測,都是沒有用的。
如果你沒有自我價值,那你永遠都會是這種迷茫的狀態。。。
因為得不到一樣東西而說,”那不是我想要的“,是弱者的行為。
當然,你也可以說,我體會過了,我要的就是這個--就像這導演一樣,他拍的就是這一瞬間的體會。
也許,他拍的只是一種人和人之間的微妙感覺吧。
現在,看完能讓我這麼窩心的電影已經不多了。
我想,導演還是講了一些東西吧,也許這些東西我還沒能領悟。
家里网不好,于是习惯在做饭前挑一部电影然后暂停缓冲,这样吃饭的时候就可以边看边吃,又不至于一直卡。
这就是为什么我会看这部电影的原因,或者说,这就是为什么我看了开头已经快吐了却还是坚持看下去的原因。
对导演剧本什么的完全不了解,看到演员表里的本阿弗莱克时完全想象不到这是个文艺片。
话说这就是第一个槽点。。。。
文艺片为什么会找本阿弗莱克??!?!?
他不就应该活在《城中大盗》、《逃离德黑兰》、《记忆裂痕》这种又smart又man的电影中么?
他的帅马脸不就应该就作为抢劫犯或者特种部队或者科学家这种edgy的职业存在么?
请告诉我!
是他的哪一点让导演看出来他的文艺范???
再说片中台词。。。。
台词其实少得可怜,几乎全是内心独白,而且每句间断极开,说一句顿10秒是为了凑够两个小时的片长么?
前面二十分钟的剪辑,至少有十次阳光草坪和欢乐舞蹈,几乎没给本阿弗莱克什么正脸,全篇都是女主角在傻笑。
还有一个槽点,为什么男女主角对话经常你说法语我说英语?
他们都是听力好但口语不好???
还有女主的女儿到底会不会说英语??
为什么跟男主对话全部法语也不管男主能不能听懂搞得男主好像弱智!!!
再说!
女主不是曾经住在巴黎么?
不是大城市么?
为什么一到美国她和她女儿就跟赶集进了城似的。。。。
女儿还说这里好干净好美东西好闪亮,所以巴黎到底是有多脏多乱?
说到女主女儿,才十岁不知为什么经常流露出一种特别成熟的表情,说些特别成熟的话,有时候比她妈还理智,看着好别扭。。。。
哈维尔巴登的声音和口音实在是非常好辨认,声音刚出来我就在猜是不是他。
在这部电影中虽是牧师但扮相总是脏脏的。
还有导演是语言癖么?
为什么每个人都要说不同的语言?
西班牙语都蹦出来了?
是在体现国际化么?
后来瑞秋麦克亚当斯也出来了,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多好演员都凑到这样一部电影中,真不懂瞎掺和个什么劲。
早年选《恋恋笔记本》那样的好眼光真不知到哪去了。。。。
我必须得承认我没看完,后来二十分钟眼皮实在是要打架了。
要知道当时才下午六点半。
电影本身的腔调可以文艺,剧情也可以文艺,台词也可以文艺,剪辑也可以文艺,旁白可以文艺,演员和导演本身可以文艺,但这么多文艺因子就不要出现在同一个电影中。。。。
要不就过了好么!!!
就过了!!!
就比如这部,真是做作的妈妈给做作开门,做作到家了!!!
好吧,我必须得承认我是个俗人。
也许下次就该看看什么《变形金刚》什么的。。。。
>。
<
好久没有看过这么准确的电影了,太美了,而且不是为了那种自得抒情的唯美而美,而是为了确无依归的艰深思考而美,为了跟随人的内心对信仰、爱情、自由的真实犹疑和敏感渴望而美,也为了语言的绝对感性之美。
爱是什么,爱往何方,为何要爱,如何在爱的过程、信的过程、真的过程之中体验慈悲、宽恕和自由,如何从日常风物的记忆中体会灵魂、提炼语言,这些隐藏在人内心深处的种种问题,经由思想的音乐与情感的风景准确诠释,仿佛旅途中熟悉而又陌生的精彩折射,令人回味无穷。
欧洲、美国、吉普赛,几种空间感、文化感和人物身份的速写描绘无比准确,几乎把握了每个地方的精髓,相恋、相思、束缚、逃离、珍惜与重逢,与主题里修士思考的人之爱与圣之爱的对应默默交叉,贯穿在环境污染的主题、生老病死的主题、小镇没落的主题之间,使得影像信息的弦外之音饱满,让人诠释之词顿嫌多余。
由衷佩服导演冷静到极致而绝对真诚的捕捉呈现,每一个细节都绝不多余,每个场景声音的精妙选择完全是最精炼而无法复制的,让一切描述人间男女的俗套黯然失色。
仿佛高妙温柔的行书,起承转合已默契无痕。
由衷佩服,悲凉之处亦随之落泪。
令人感动的杰出大作。
大约4年前我还不能看懂这种电影的妙处,现在才逐渐感受到了。
就在每一个细节,细节,节奏,细节之中,仿佛自己也曾体会过的一次次微妙的念起念落、往返挣扎直至最后的欣然坦然。
女主角不断伸出的双手,不断的回头,不断的旋转,悲喜、跳跃、欢笑、恐慌等等情绪如同舞蹈般真实表达于一个个蕴藏丰富感官的细节之中,令本片的灵魂流淌如斯,也如同人类的灵魂层涌如斯。
作为其他主角的各种风景,人物,也都各有妙处,例如阳光干净闪耀得让病人无法直视、让修士隔窗聆听、让女人和孩子反复追寻,秋天草场的气味似乎清晰可闻,树林湿漉漉的,而城堡则在一片雾蒙蒙的灰色中,无一不生动,无一不灵活。
修士家里窗户上、天花板上,有很多小飞虫,该让他们入室扑火,还是飞出窗外?
是眼不见为净,还是心不想为安?
这种种细节,回想起来,还想再看一遍,为他们写出更多情节。
象征的元素很多,若功利起来,就是写多少论文也是够的,但这样写,就又是用笨重的旧语法去套新的诗歌,又有些暴殄天物、不合时宜了。
草写两句,算是笔记吧。
恋爱中的的人更像是独处中的自己,会很轻松得对一切表示出兴趣,但不一定是真的感兴趣或者真的打算投入研究一番,而是在那种微妙的小情绪的引导下,一切都变得妙不可言,充满了让人互动的新奇。
这是一开始我从这个片子里感受到的一种情绪。
相比林克莱特在“爱在三部曲”里通过直接的对话来表达爱情的方式,我还是更愿意接受马力克这种只愿意传达情绪来展示爱情的方式。
这大概就是自我保护欲强的人的一个特定的偏爱吧,面对这样的片子我可以获得更多的空间来存放自己即时的感受。
看来我对于艺术的追求还是停留在矫情大于真实的处境里,确切得说我只想感受我能感受到的,无论虚假或者真实。
学哲学出身的马力克在他的作品中这个标签显得尤为突出与重要,明显体现在人物与场景的互动,镜头与旁白的互动上。
他将这种对事物间感知、联系的无限探索与自我思辨的能力最大化得展示了出来,并且毫不吝啬。
不难想象他是一个迷恋着“捕捉瞬息”的人,这些瞬息不仅是看似毫无联系与秩序的碎片,同时也是他每一部当下作品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构架他整部影片的一块块骨骼,而剧情本身早已不经意得穿插其中甚至从这一块块“骨骼”的间隙中任意流走。
在我看来,他要做的不是由故事感知情绪,而是由情绪引导故事。
片中的四个人物正好是两对相对应的符号,本·阿弗莱克的保守克制对应细腻迷惘的哈维尔·巴登,如果说欧嘉只是抽象的难以捉摸的探寻,那么瑞秋应该则代表着更剧烈更为明确的诉求。
演惯了好莱坞商业大片的演员来参演马力克的作品是比较难办的,但偏偏他很爱找这些大牌明星来。
本·阿弗莱克在这里简直跟《生命之树》里的皮特一样硬板到几乎与整个片子意境冲突的地步,但欧嘉·柯瑞兰蔻便不存在这样的尴尬,她从《无名指》开始就给我一种特殊的莫名吸引人的气质,但更多的人把她归入到“不太懂演技”的一类中去,而马力克需要的正是这样“不需演技”毫无章法的演员,这更好地释放了欧嘉的感性,她身上呼之欲出的谜一般的美丽完美得与马力克自言自语的镜头融为一体。
在很多人看来这种随意即时性的拍摄似乎比王家卫还要王家卫,但不同的是,马力克的随意几乎与剧情无关,完全覆盖在他围绕一种情绪而展开的无数种情绪上。
或者这么说,马力克的电影语言更像是未经加工的本体,他极尽可能得把脑海中的一切眼中的一切甚至闭上眼后的一切都呈现出来,事实上这样做很容易纵容自己的情绪这也就是很多时候这类电影看起来空洞大于内容的原因,这其实也是一种固执的试探与赌博,赌你会不会在我这无边无际的释放里找到我想给你看的东西,找到你愿意感受到的情绪,并接纳它。
作为执着得追求“电影艺术”并且作品常常被打上“C型”评价的导演,布拉德·皮特曾经在采访中这么为马力克辩护:“马力克就是一位建筑师,他只关心房子的美学,而房地产则与他完全无关。
“除开影评人,从我们这些大多数的普通观众角度,我觉得理解这类影片要避免过度解读,因为面对这种散漫随性的片子时观众们往往无比热衷于咬文嚼字解构意境的活动,我们要做的就是感受其让我们感受的,对于受用的观众而言,像马力克这种发散思维式的导演,在他为你铺设的无数种情绪里总有一种适合你,找到它,感受它,就够了。
影片到最后,这些寻寻觅觅徘徊在无限可能的镜头下的人物无非是想向我们传达,爱是一种可以让一切浓缩让一切膨胀的情绪,而唯有当下这些无尽的不论是喜怒无常、缄默不语的还是深思熟虑、灵光一现的感触,才能带领我们通往爱的仙境。
爱情电影样本摄影,布光啊镜头啊小细节啊什么的,确实美。故事极弱。
摄影还是一如既往的美,有些镜头宛如神迹
电影应如是!
我化作摇篮将你包裹,甘做你盛装自我的容器。在一场温柔的雪崩之后,世界悄然滑向远方。写意的部分很美,叙事的部分也有意境,但两者是分裂的,不统一的。相较《生命之树》,宗教的痕迹更重一些,难免让人觉得画蛇添足。但马力克拍摄的发梢、后背、手指真是美得令人窒息。《船歌》的配乐太喜欢了!
到了后半段神父那段实在是有点跟不上趟了,依旧很马力克但真的不如生命之树...小本真无愧男主称号,加起来有十句台词呢!囧
文艺装逼电影,明明是个简单的故事集偏偏要故弄玄虚搞那多。女主角拍得很美,但是像是精神不正常一样,自己给自己找事。
10分满分,人生十佳。上帝视角的拍摄,意识流如梦境般的剪辑,以小容大的叙事格局,展现出人和自然真挚狂野的状态,无处不在的移动跟镜和逆光符号,泰伦斯马利克是一个现象。
必竟电影描绘的更多的是一种感觉,就不以正常的逻辑去评判演员的安排和表演。如果没有《生命之树》放在前面评价可能会高些,甚至比它更要飘在感觉之上。
星全在摄影
神神叨叨的电影就要有一个漂亮的女主角 欧嘉·柯瑞兰寇太美啦!
陽光真是Malick電影的重要元素。宗教性明顯比《生命樹》強,所以那些自言自語都是聽過就算,沒怎麽記住。攝影固然漂亮,但最喜歡的還是剪接。
8.5/10 重看,三星升至四星半。Chivo最佳之一。最好的那类关于光的电影总是在告诉我们该如何理解光质。自由的影像承载着稍纵即逝的瞬间,浸润万物的摄影带来了高尚的光线,摆脱任何潜在的人造诱惑。光是形式,光是秩序,光是情愫,光是绵延,而作为音符的光则让人物起舞。马力克的创作观并没有变,仍是一种包容的、宽广的姿态。相较《生命之树》唯一改变的只是主题的规模,而巴登的角色则是解决主题收缩的一剂良方。
当短片看得下去 作为电影 一直这样不累吗么
摄影大赞。即便每个人物看上去都那么富于魅力,可还是比不上《生命之树》。我大概知道马力克在说些什么,但不理解他所选择的表达方式,半自传的性质也于事无补。
和生命之树有的一拼,不过这部还是现实一点····那部完全没看懂,不过这种电影不需要懂吧~~看了就好~画面都好精致阳光,美女,落叶,草地balabala~~~
[想看2012-09-07] 马利克的不叙事在这儿已经进化到了几乎完全声画分立了,女主角旁白的与画面内容的时间关系颇为有趣。某种通过“配乐诗朗诵”进入人物内心的尝试,在探讨爱/爱情/宗教/亲密关系之余,竟然还捎带手做了环保、社区、低阶级人群的议题。[生命之树]那个程度是蛮舒服的,不这部实在是让人有些审美疲劳了……
之前看《生命之树》已经看的濒临崩溃了,这部片子比《生命之树》还令人崩溃!!这导演很执着的把电影碎片化,让人看的云里雾里啊,导演见好就收吧。
可以不要再装逼了导演!
虚无缥缈的电影…
似是而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