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一直有阅读悟空问答文章的习惯,经常在里面看到有人说广西人打仗是如何的勇猛,称广西兵历史上被称为“狼兵",对外战争从无败绩,清代的“镇南关大捷”就是个例子,所以特意来看了这部《龙之战》。
这场战争发生于1885年,由67岁的广西老将、钦州人冯子材指挥,战场在安南、凭祥一带的大青山。
战争的结果是法军败退,法国总理内阁倒台,却也导致了清朝和法国签订《中法新约》,安南被分割出去,成为法殖民地,也成为了今天的越南。
在我看来,龙之战这部电影不单是一部体现广西人“狼兵”的影片,同时也是一部不可多得团队管理教育片,片子体现了团队管理中出现的这几大问题:1、管理对下属是否有足够的信任?
李鸿章是晚清重臣,也是对外事务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却一直排挤有能力的冯子材,以带有个人偏见的“四不能战”否定下属,这就导致有能力的人无法得到重用,如果不是彭玉麟的极力举荐,可能冯就不会有机会创造这次战争的辉煌。
2、管理对下属是否有足够的放权?
两广总督彭玉麟是当时举荐冯子材抗法的,也是冯子材上级,对于提出的“四问”,他给与了肯定的回答,并且承诺:“你大胆的去做,出了问题,我和你同罪”,这也是让冯后来工作能顺利开展的原因之一。
3、管理着的心是否往一个方向使?
当时冯子材和苏银奎都是这场战争领导人,冯子材一心收复被法军占领的国土,苏银奎却害怕冯立下战功影响自己的仕途,屡屡暗中做手脚,阻碍冯工作的开展。
4、管理起矛盾能否以团队利益为重?
提督苏银奎的手下军粮管王进喜克扣军饷,冯子材得到证据后,明知道是苏的意思,但是他斩了王进喜,却放过苏,从而争取了2万淮军前进的机会,也使得战争胜利的可能性加大。
5、管理能否让下属严格执行相关制度?
在大青山一战中,清军一度被法军的炮火打得信心大失,斗气全无,有一部分人开始逃退到二道闸,二道闸的守军含泪把他们全杀了。
如果当时二道闸的守军不杀那帮逃兵,那么就破了规矩,就会有更多的逃兵,战争立马就溃败。
6、管理是否能以身作则不自己破坏了规矩?
冯子材的儿子冯相贤是个有才能的人,却一时心软纵容下属当了逃兵,冯子材不得已杀了自己的儿子。
如果不杀,本来在法军炮火强攻下的清军早已军心不稳,溃败已在一线之间,一个不得人心的举动都可导致整个团队的覆灭。
这场清军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战争之所以取得胜利,并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这是一场成功的战争,也是一场成功的管理。
难得一见的良心作!
尊重历史事实,不急不躁,不卑不亢!
却也荡气回肠,气壮山河!
演员表演到位,诠释形象饱满,推荐认真看看,因为认真看了才具有发言权!
背景基于中法战争的镇南关大捷,老将军冯子材老当益壮,治军严明,用兵如神!
法军拥有强大的炮火,装备力量悬殊,因此冯军需调动一切力量,严密布阵,合理攻守。
整部电影看下来如行云流水,无一丝喘息机会,犹如身临其境,直至播放结束方才如梦初醒,不禁感叹!
对镇南关这个地方,很多人还是从历史课本里知道的。
很多教科书都是这样表述的:“在中法战争中,中队英勇战斗,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并收复了谅山,就在前线胜利进军声中,软弱、一味求和的清‘乘胜即收’,与法国侵略者加紧谈判,最后竟在年6月9日签订了屈辱的《中法新约》,造成了“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也许很多人对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很熟悉,但对中法战争知之甚少。
镇南关大捷是中法战争中为数不多的一次中方胜利的战役,而冯子材也凭其战役被载入史册。
而《龙之战》就是讲述冯子材率领广西狼兵和法国陆军的一次战役。
关于中法战争和镇南关大捷的历史史实,大家可以查阅相关历史书籍进行了解。
我在这里主要谈谈这部电影。
首先,电影的名字不够直接,作为历史片战争片不必像文艺片那样矫情,直接开门见,比如《冯子材》、《镇南关大捷》这样的片名绝对比《龙之战》要好很多。
我们可以看看之前拍过此类经过真人真事改变过的电影作品,《末代皇帝》、《湄公河行动》、《血战钢锯岭》、《金陵十三钗》……也许是导演对史实改动较大,不敢用太直白的名字,或者艺术总监想突出中国龙的象征,然而这些都是自以为是的顾虑。
我想起《私人定制》里曾说电影是最俗的,文盲去看都能乐呵起来,电影走的是人流量。
商业片本来就是以盈利为目的,票房越高越好,人气越高越好。
遗憾的是,很多人看到《龙之战》这个名字就不想再看它一眼,这也让它的排片和票房惨不忍睹。
其次,所以演员基本在线,这个很难得。
尤其是冯子材的扮演者刘佩琦动作表情都很到位,把萃帅的精气神演的活龙活现。
从开场率部下过河遭遇鳄鱼,到去法军那救冯相贤,再到后来突袭法军活捉黑人上尉,决战尼格里。
冯子材对部下和儿子的赏罚分明,对被俘和受伤部下的疼惜,对功名利禄的不屑,对法军的嫉恶如仇。
刘佩琦对冯子材的演绎可谓入木三分。
而曹云金在剧中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虽然他是相声演员,观众在听到曹云金的声音容易出现,但比之前小沈阳在电影里的表现,已经相当不错了。
曹云金饰演冯相贤,是冯子材的儿子,一开始跟随淮军深入安南被俘,解救后绘制军事地图随父出征,最好因私放家人逃离被军法处置,自杀成仁。
曹云金把冯相贤的角色演绎在合格之上,在两次给父亲用洋火点烟被拒的情节中,冯相贤的反应被刻画的很到位,作为留洋之人,无奈,作为儿子,顺从。
在最后自杀的告白,曹云金把冯相贤的那种于情不悔,于理不容的释然也表现的很有水准。
其他像依南、苏银奎的人物刻画上也很好。
但整部剧里,冯子材的主角光环太大,没有给曹云金太多的表现空间,因此冯相贤这个角色显得略微单薄。
最后在剧情上,整部电影还算流畅自然,但有些衔接处理上还不够好。
比如苏银奎对冯子材的态度转变上,由于冯子材给他送去了一个又一个人情,比如战功上把功劳给他,在克扣军饷把处置权给他,决战时把他的淮军放在最后,这些都会让他对冯子材感激佩服之至。
但在电影里,这些情节不够紧凑,而苏银奎对冯子材的感激之前也没有流露太多,最后苏银奎出兵相助是看到了火龙,这个设计不太好。
虽然这部电影有很多瑕疵,但我依然推荐大家看看,即使下架后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看看《龙之战》。
跟同类的战争片历史片比,《龙之战》还有不小的差距,但就像《二十二》一样,这是部具有历史厚度的电影,虽然前者的人性主题不够,还是“烦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老套路,但由于用这一题材的还很少,算是开了先河。
我们要铭记历史,中法也曾有一战,他们也侵略过我们。
对于中学历史教科书上必定会干巴巴地提到一笔的镇南关大捷,本片可以说是一部非常生动的视频补充教材,加强国人对于此一战的理解和认识。
刘佩琦饰演的老将冯子材是本片最大的看点,即通过身先士卒的沙场表现体现了老头子的拳脚功夫,也透过了军事布防的环节表明了这位老将深谙兵法。
此外电影中还有大量反腐和官僚间斡旋的场面更是立体地呈现出这位老总督刚正的秉性以及政治能力。
同样值得称赞的还有电影对于镇南关战役多层次的展现,影片不仅有炮火连天刀光剑影的战场厮杀,同时用很大的篇幅说明了士气的维护以及军队内部官僚腐败监管的重要性。
同时让我格外欣赏的是紫禁城中李鸿章与慈溪太后关于前线战事的对话,更是很好地让观众意识到高层的战略研判才是一场战争走向的决定要素,是统治层的政治决断最终赋予了前线将士们流血牺牲行为或是有益或是徒劳的历史意义。
最终战争结束,冯子材解甲归田用洋人的火柴点燃烟丝,脸上流露出沧桑之后的释然表情。
场景安详而感人,但影片就此结束未免有些突兀。
作为近代史上大清为数不多的反侵略战争中取得的胜利,电影缺乏一个历史性的总结,以及对于后世走向的交代,尤其是法国方面的刻画更是不足,加之影片中后期几个场面间的切换显得相当跳跃缺乏连贯性,有明显后期导演剪辑的痕迹。
让人觉得有些草草收场的不足感。
最后吐个槽,点燃山内酒窖引发山林大火,在我看来好似一场人工诱发的火山爆发——这其中的可行性以及浓浓的国产”土味“特效让人看得不禁眉头一皱囧
很真实,不像抗日神剧,雄于天下的广西狼兵让我看到了中国人的铮铮铁骨,广西狼兵的决死相拼看哭了我,希望自古出精兵的广西在没战争的年代也能有很多人参军,狼兵应该时刻保卫祖国不管有无战争。
但是演广西狼兵的群演演技不咋地,完全看不出广西南蛮之地的那种野蛮和傲骨,和我见到的广西人一点都不像。
片子很感动。
桂地
狼性
作为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不多的几次胜利之一,记忆中更多的是历史课本上“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结论。
很惊讶,为什么评分才6点多,刘佩琦的演技绝对在线,对上有计谋,左右能逢源,对下能体贴,战场能冲锋,治军能从严,已经塑造了一个完人。
可能正是因为塑造了一个完人,从而造成了整个人似乎不是那么真实的感觉。
拉拢苏,让淮军也扯进战争中来,似乎是一个很高明的计谋,但苏应该也不是那种草包,斗智角力、心照不宣,这才是高层的用计用谋。
儿子违抗军令的时候,我个人可能更多的是愿意看到老将向督军求情,而不是丢一把枪给儿子让其“自裁”,从严治军得失去了人性。
老将单挑黑人,非但不是体现了其勇猛无畏,反而显示出了一个老将鲁莽有余的心理,要证明“法夷”非“阴兵”,并非刀枪不入,可以有很多方法,而把自己置于危险境地是最不明智的做法。
儿子托梦、火龙下山,更有一种天意的感觉,其实有更多的方法可以达到这个效果,孔明的“上方谷之战”是人力与天意的合力,值得借鉴。
靠一个酒窖能不能点燃整个山火,真的值得存疑。
电影恨不得面面俱到,却又无法面面俱到。
主旋律影片在吴京、林超贤的引领下,战争(或者战斗)场面更多倾向于具体的争夺,缺少了全局性的谋略。
主旋律影片的硬伤在于制造了一个又一个平常人无法做到的完人。
很传奇的题材,运用却不好。
前面的内容还算可以,一直到夜袭法军,都算是比较尊重历史(《清史稿·冯子材传》中确实记载镇南关大捷之前有一次夜战"宵搏敌垒,斩虏多",当然电影里的方式简直是武侠片么)。
然后突然就跳脱了,水攻敌船,儿戏一般,冯子材作为一个职业军人,能用这种《水浒》里的桥段去打仗?
然后辕门斩子、儿媳截粮、酒窖爆炸……这都哪儿对哪儿啊?!
真实的历史比这激烈得多,"子材指麾诸将使屹立,遇退后者刃之。
自开壁持矛大呼,率二子相荣、相华跃出搏战。
诸军以子材年七十,奋身陷阵,皆感奋,殊死斗。
"这才击败了法军,哪里用得着什么火龙。
编剧显然对这段历史没有认真的推敲,还总想搞得传奇点儿。
两个女角纯粹多余,无论清军还是法军,都不可能在军中养着女人,更别说让女人上阵、出使了,那可真是自打嘴巴。
曹云金就别说了,这也算是他在努力,不过看着真的很出戏。
刘佩琦一个人顶起了整部戏,修庆也不错。
别的人就算了。
法国人都是龙套,就更不用说了。
最近几年,国产主旋律电影在吴京、林超贤等人的推动下迎来了一个高峰。
但是整体上,这个类型在观众心中依然不讨喜。
尤其是一些小成本制作,也许质量不是很差,就因为“主旋律”这个标签,被苛刻的划进了“烂片”的行列。
2017年上映的《龙之战》,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龙之战》由央视电影频道出品,可谓根正苗红的主旋律影片。
主演除了曹云金,没什么有名气的演员,而曹云金的票房号召力显然撑不起一部电影,更别说他因为德云社的风波备受争议,不减分已经是万幸了。
另外影片的名字也是个败笔,乍一看以为是奇幻题材烂片,其实讲的是清朝末年冯子材援越抗法的故事。
如果直接用《镇南关大捷》作为片名,或许还能唤起一部分观众的历史记忆,让票房口碑更好一点。
目前这部影片在豆瓣6.5分,仅好于16%的历史片和战争片。
其实这部片子真有那么差吗?
比那些“手撕鬼子”的抗日神剧肯定是强不少,和国外同类型的历史片比,大海觉得也没多差。
关于“镇南关大捷”,大多数人的印象可能就是历史课本上的内容,一是“清朝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二是“战争导致法国茹费理内阁倒台”。
作为清末对外战争为数不多的胜利,老将冯子材和“镇南关大捷”只在历史课本留下了寥寥几笔,但是在当时那个历史环境下,赢得这场胜利是一个异常艰难的壮举。
1885年,法军进攻越南凉山,驻守清军不战而退,清朝政府的统治地位遭到威胁。
慈禧召集众臣商讨派谁挂帅,最终启用了年近七旬的退隐老将冯子材(刘佩琦 饰)。
冯子材接手战事的时候,面临的是一个内外交困的烂摊子。
朝堂之上,主和派李鸿章称冯子材有“四不能战”,其手下的淮军贪污腐败,军官克扣粮饷。
战场之上,清军器不如人,丢盔弃甲。
法国侵略军在安南(越南)、广西一带烧杀淫掠,甚至刨掘祖坟,妄图彻底消灭当地百姓存在的痕迹。
百姓们被杀破了胆,战意尽失,冯子材麾下的“萃军”招募乡勇,却没有人胆敢与法夷一战。
面对这种局面,冯子材在朝堂上竭力周旋,一边整顿军备,采购火枪、大炮,严惩贪污腐败;一边召集萃军旧部,联络淮军、黑旗军,团结一切力量。
在战场上,冯子材力挽狂澜,打赢一场漂亮的伏击战,并在百姓面前亲自斩杀了法军黑人上尉,破除了“法夷刀枪不入”的神话,振奋了民心。
一切准备就绪后,冯子材与法军展开决战。
影片非常可贵的一点,就是没有把侵略者当成弱智,渲染主角光环,反而在战术上展现了对手的强大。
举个例子,影片中有个情节是冯子材之子冯相贤(曹云金 饰)与壮族女子依南利用对地形的熟悉,潜入溶洞中的水池,越过法军防线进行袭击。
后来法军发现了这条暗道,就在水面上布置了一张网,当清军“蛙人”部队浮出水面,网上的铃铛就会吸引法军朝水面射击,给清军造成了不小损失。
在战场正面厮杀的时候,双方统帅也根据各自所长,采用了合理的战术。
法军统帅料到清军会袭击水上运输队,于是故意让辎重船晚一天出发,换机枪队进入清军的包围圈,打了一个反击战,让清军死伤惨重。
在陆地战场,法军利用大炮射程更远的优势,先对清军大炮阵地进行轰炸,然后再派遣部队冲锋。
冯子材则预料到清军在炮战中会处于下风,于是提前在树林里隐藏了一半大炮。
等法军以为摧毁了清军的全部火力,派步兵冲锋时,再出其不意的进行炮击,重挫了法军。
除了你来我往的战术对决,真刀真枪的战争场面,《龙之战》也展现了战场上的人性,渲染了战争的残酷。
面对法军大炮的轰炸,清军的前方部队溃不成军,一群败兵撤退到关前隘,让督军冯相贤打开城门。
冯相贤为了避免乱军冲关,选择了严守军令,对败军进行射杀。
所谓“义不守财,慈不掌兵”,大抵就是这个道理。
由于清朝腐败落后,历史上的“镇南关大捷”是一场惨胜,而对这场战争结果的表述,各方史料也不尽一致。
有一种说法是“镇南关大捷”法军只死了几百人,甚至几十人,借此矮化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成果。
其实像法国这样的老牌殖民帝国,它的军队也是由法裔军人搭配当地仆从军、雇佣军组成的。
在影片《龙之战》中,法军统帅往往先派遣安南仆从军(越南人)充当炮灰,其次是北非雇佣军(非洲人),法裔军队(法国人)则躲在后面放冷枪。
按照这种无耻的打法,法裔军人的死伤当然是最少的。
“镇南关大捷”中,中法军队的战损比确实差异巨大,但是加上安南、非洲仆从军的损伤,清军的战果也十分可观。
试想仅仅死亡几十名法军的一场战斗,如何能让法国茹费理内阁倒台呢?
类似的历史虚无主义在网上很常见,例如很多人在评价抗美援朝时,喜欢拿志愿军与美军的伤亡人数作比较,从而得出中国打平美国是“堆人头”的结论,似乎包括南韩以及十几个国家在内的“联合国军”都不算人一样。
而《龙之战》这样的影片,就给了那些历史虚无主义者一记耳光。
除了《龙之战》,2017年还有一部赵文卓主演的《荡寇风云》上映,讲的是抗倭英雄戚继光的故事。
赵文卓之前还主演过一部《英雄郑成功》,也是一部主旋律历史片。
不过他主演的这两部影片和《龙之战》的命运一样,票房口碑都很差。
尤其是《荡寇风云》,因为是抗击倭寇,很容易被人们当成“抗日神剧”。
很多人可能根本没看过这部片,其实《荡寇风云》根本不存在“抗日神剧”的问题,反倒是夸大了倭寇的战斗力,让一个日本小藩就口出狂言,妄图征服明朝(丰臣秀吉:喵喵喵?
),甚至在影片结尾虚构了日本正规军参与作战的情节。
历史上的倭寇确实在中国东南沿海横行霸道,但是戚继光的戚家军练成后,对倭寇的战斗经常是打出零伤亡全歼敌军的战绩,因为倭寇本质上就是一群散兵游勇。
当然电影要是这么拍就没意思了,所以进行了艺术性的加工。
不过《荡寇风云》关于戚继光惧内,明朝官场腐败,汉人勾结倭寇,以及鸳鸯阵等历史细节的还原很到位,如果不是太苛刻的话,这类片子比家长里短的大河剧好看多了。
(因为太拖剧情,很多日本大河剧被吐槽是“小溪剧”)各个国家的电影工业,都会拍一些历史题材的主旋律影片,作为文化输出的一部分。
通常也会艺术性夸大自己国家、民族的历史功绩,往老祖宗的脸上贴金。
无论欧美的二战片,还是日韩的古装片,都存在这个问题。
有时候国外观众自己都看不下去了,觉得编剧YY的偏离了历史,依然不妨碍这些影片在其他国家备受欢迎。
同样拿2017年上映的影片举例,欧美电影中,就有外媒质疑《敦刻尔克》把溃败拍成了胜利,《至暗时刻》过分夸大了丘吉尔的功劳,其中《至暗时刻》最初在IMDb的评分甚至低于6分,但这两部影片都获得了奥斯卡奖。
日本电影中,2017年上映了战国题材的《关原之战》和《忍之国》,豆瓣评分都在7分以上。
实际上这两部影片对历史的改编更加夸张,加入了不少虚构的人物和情节,另外战争场面也一如既往的拍成了“村长械斗”,视觉效果还不如国产片,再者就是感情线占据了大量篇幅,导致影片的节奏缓慢,尿点太多。
至于韩国、印度等其他国家的同类影片,在这里不一一列举,其实只要有一定的阅片量,不难发现正规团队制作的国产电影,对历史还是保持了相对客观的态度,质量也不太差。
(那些粗制滥造的“手撕鬼子”当然除外)法国导演吕克·贝松曾这样讽刺好莱坞电影:“哪个国家会把角色和电影取名为‘法国队长’、‘巴西队长’?
没有,因为我们会不好意思,但是美国人就这么做了。
”所以,相比外国观众的“厚脸皮”,部分国内观众对待国产主旋律还是太苛刻了。
这片实际质量最多只值6分,前面拍的还不错,节奏、剪辑都很简洁、流畅,后期真正的开始抗击法军后就沦为了流水账,除了战争场面真实残酷外,电影犯了大多数主旋律国产片的通病——假大空,一味的喊口号,基本没有人物塑造,很多情节支离破碎,像赶时间一样没讲完就早早收场,除了主演刘佩琦外,其他演员可以忽略不计,丝毫没有存在感。
然而,抛开这些缺点,我却要为影片加上一分,不为别的,就因为它让我们了解并且铭记了那段历史。
1895年,冯子材率领广西狼军,痛击侵我国土法军,史称“镇南关大捷”,电影用更具冲击力的影像,将历史书上的一段冷冰冰文字记述活生生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在那个国力最羸弱的时刻,是冯子材以一己之力,打破了长期以来清军对欧洲列强的恐惧,以鸟枪对抗大炮,以血肉之躯挡住了法军的如潮攻势,最终用自己的智慧和胆略将侵略者赶出了我国的疆土,若不是朝廷无能,甚至有希望一鼓作气收复越南。
看一部历史题材电影其实就是在了解我们国家的过去,中华几千年灿烂的文化,并不是只有卿卿我我和满屏的辫子戏,韩国的《鸣梁海战》只不过讲述了明代朝鲜战争的一场局部战役,就在韩国拿下了影史票房冠军,而真正的朝鲜战争是明军打胜的,我们中国却没有投资商去敢于尝试这个题材,一部《龙之战》并不能扭转观众的观影习惯,甚至质量也远没有达到让人敬佩的程度,但如果我们肯努力,照样也可以拍出中国的《淝水之战》《北京保卫战》,只是希望这样的等待不要太久。
《龙之战》的完成 ,证实了高峰导演驾驭战争大片的才华和能力, 不论对战争场景逼真呈现还是对影像叙事的节奏把握,都在上乘。
编剧邢原平和演员刘佩琦对冯子材形象的细致刻画和丰富描写,对全篇故事设计的起承转合,为影片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曹云金的表演也是可圈可点,他首次“触电”,塑造了冯子材之子冯相贤,避免了他的前师傅郭德纲首演电影时表现出的舞台式夸张,而是极具生活化地处理角色,在表演面对处决的那场戏时,知道军纪难违,他环顾四周家乡山水 ,对父亲的背影高喊 :“ 我愿化作厉鬼帮您杀法夷”,然后举枪自毙。
通过面部和形体语言细致而内在地表现了对父亲的留恋,结束自我生命执行军纪以定军心。
影片的创作成功又一次说明了战争片的创作规律:如果只用宏大叙事描写战争过程,淹没人物,将难以吸引观众,只有扎扎实实地塑造好战争中的主人公,才能使影片焕发光彩,清史留名。
《龙之战》因表现历史人物和历史战争,影院估计其不符合九零后观众口味,所以排片比例不高,但实际上座率名列前茅,这足见观众对影片的认可。
感谢每一个为国家付出牺牲和流血的人😔😔😔
不为前朝招魂,只为今朝结彩。还原历史真相,反映了当时的现状。不但凸显了中华民族的气节,同时也没有过于美化清朝,不同于以往的辫子戏,在细节上处理的到位,能看到庞大帝国的衰落,也能看到帝国背后的民族血性。毕竟都是中国人嘛。
镇南关大捷,老爷子率军击败法军,儿子偷偷放走下属而被正法。剧情稍弱。
题材加一星,曹云金减二星
算是两星半,好好的题材拍成这样,真的是对不起那些死去的先烈。编剧和导演能不能走点心?
很难想象刘佩奇60岁高龄可以完成这么多动作戏。那场大义灭亲的戏,让人心疼,不愧是老戏骨,把爱国情怀表现的淋漓尽致。另外知道曹云金说相声还不错,但是演戏毕竟不是科班,有点差强人意。还有那不伦不类的亲热戏可以说是败笔。至于为什么给4星,只因这是一段真实的历史,值得中国人铭记!!
就不能换个名儿吗?这么好的内容和表演这么彪的电影名,迷醉
剧情虽中规中矩,但也荡气回肠,值得一看,五星鼓励!
还不错,除了曹云金和大胸妹子太让人出戏。剧情还有多处不合理,本来有四星的潜质。
假脸大胸妹子一出场,全场倒吸一口冷气,拒绝被拙劣的直男癌审美绑架,导演请扪心自问这么做对得起老戏骨刘佩琦?
不咸不淡
镇南关大捷,不仅导致法国政府垮台(茹费里内阁,是整个法国第三共和国历史上任期第二长的,仅次于著名的克莱孟梭),还导致了巴黎股市自普法战争以来仅有的一次最大暴跌跌幅
清末少有的胜利:电影清晰的展现了战争胜败的因素,将、兵、钱粮、援护、后台、大局、政局、兵器、地形、天气、工事、供给、士气、恐惧、情报…一场战争,条件多是限制,有几个点可为:当权者的支持,同僚的一气,鼓振的士气…PS.电影频道出品了一些模糊旋律的抗战片,这个转向有意思,而电影也很好看
清军、国军溃败就是内部派系林立,腐败无孔不入,经济跟不上,最后才是战术跟不上。
给我整逆反了,就要给个五星,豆瓣对主旋律电影还真是恶意满满,这片虽然很CCTV,但诚意很足啊,结尾几场战役看得热血沸腾的,怎么都不至于才6.4,7分往上总该有的!瞅了一眼油管几个频道播放量加起来已经六千万了,称得上墙内开花墙外香。
开战之后全崩了。
前3/4基本在线 剧情紧扣人心 后面1/4的托梦和龙就有点玄学成分了。。。老老实实拍的话还是不错的
CCTV6
在大陆就挺不错了,虽然剧情的细节有的很傻。我最喜欢的是他们管理作战的情节,以前大陆拍电影从没提过。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个记述优异管理者的电影。
看了首映,刘佩琦老师是演的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