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尼采哭泣

When Nietzsche Wept

主演:贾米·埃曼,阿曼德·阿桑特,Andreas Beckett,本·克劳斯,Ayana Haviv,凯瑟琳·温妮克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7

 剧照

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1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2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3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4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5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6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13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14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15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16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17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18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19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当尼采哭泣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改编自心理治疗畅销作家欧文‧亚隆的同名小说。 十九世纪末的维也纳,正逢四十不惑的医学大师布雷尔,突然接到一封意外的来信。寄信人竟然是社会名媛路·莎乐美(凯瑟琳·温妮克 Katheryn Winnick 饰)。虽然突然布雷尔犹豫过,但还是如约前往咖啡馆。莎乐美此番的目的是希望布雷尔能帮助她的亲密朋友——存在主义大师尼采,有一种刻苦铭心的“痛苦感”每天伴随着他。为了医治根本不愿接受治疗的尼采,布雷尔唯有假意装成需要尼采的帮助。整整一个月,布雷尔和尼采在不同的场所进行着深入的交谈。于是,一场一场不知谁是病人,谁是医生的心理治疗就此展开……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理发师功夫之爱的速递情人订制指南热血雷锋侠之激情营救誓言永恒异形大战铁血战士草莓公馆告別往事异形庇护所第二季小戏骨:花木兰老海的新生活大学新生爱存在真·恋姬无双OVA我要结婚当狗爱上猫阿尔斯特闹鬼现场只羡鸳鸯不羡仙外星也难民:情人节特别篇疯丫头第三季里约大冒险2隐秘而伟大尬情少女茶缘欢乐元帅宝拉!黛宝拉地久天长黑暗来临新·假面骑士卧底肥妈3:绝地奶爸

 长篇影评

 1 ) 当孤独哭泣

失语的痛苦啊,明明很想说什么,却什么都说不出。

我喜欢这个电影,正好和我上学期看的一堆书联系上来了,哈哈。

只能随便说点,失语真痛苦啊各位同学。

 2 ) 我的感受

The movie When Nietzsche Wept directed by Pincha Perry is actually adapted from the same title novel by Irvin Yalom. The plot has its focus on the psychological therapy of Dr.Breuer. The process of the therapy step by step reveals the theme that sometimes people live in a paradox: they live in conformity to the society; they always depict the different life as a colorful life and covet that style of living.Dr.Breuer, a traditional and conservative man lived a peaceful life with a comfortable salary and caring wife and 3 lovely children,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many people. He held a contradictive thought between breaking up for a new life and continuing his prosaic but save routine. On one hand, hidden behind the peaceful life of Dr. Breuer was the desperate desire for a different life. Though he had an admirable reputation and a good fortune, he was not satisfied, for he suffered from the longing for Bertha, who was once his patient he fell in love with. On the other hand, He had a strong sense to observe to traditional code:" My goal is to fulfill my duty to my wife and my children." It made him dare not to cross the line even with a step.Under Nietzsche's guidance, Dr.Breuer started to find out the truth of his life, and he gathered around all his courage to escape from his fetter and though he accomplished his odyssey only by hypnosis, his courage is still admirable, for few people can be as brave as him to fight against social pressure. Enlightened by Nietzsche he realized that he lived his life by following the expectation from the society:" I never chose goal". They were just there like an accident." He started to understand with pain that he actually lived the life he was supposed to live:" I've had a sudden and painful understanding of the obvious." In his hypnosis, he saw himself abandoned his wife and children with great sorrow and sought for Bertrha, but his perfect illusion of Bertha was blown up completely by catching sight of Bertha being with another man.A rebirth in soul follows that experience. This time, Dr.Breuer chose the life to stay his family with the true will from the deepest of his heart. He hug his children with the most real smile. He talked to his wife with the softest voice. He began to enjoy his life by his own choice.A man who really lived is to live a life he chose. In the movie Dr. Breuer conveyed this idea explicitly. In our daily life, how many people can truly live a life as they choose and how many people are still living in blindness and floating with the wave aimlessly? The aim of this movie is to push people into rethinking of themselves. Life is short. Nobody afford to waste. True, this movie is worth savoring in the cinema. Dr. Breuer's experience can bring resonance to the audience. By watching Dr.Breuer at war with himself, the audience may also accomplish a revival in their mind.

 3 ) 你我只是两条船

他失去了一切,没有人真正爱他,与他交往的人视他为过客或工具,而他,却视之为“神圣的一刻”。

他否定一切,却又时刻希望拥有相信别人的能力,可现实的打击,让他不断以高傲的孤独为幌子,掩饰可怜的自己。

实际上,他想要爱情,他希望着家庭,他渴望着有人能真正爱他,童年以及成年之后的遭遇,无人与之为伍,都认为他是疯子,他也不觉得自己正常,用美化了的孤独不断自慰,安抚那颗空缺着的,空虚着的,心脏。

一面标榜着孤独者的自豪,一面终又害怕“孤独地死去”,他曾以为莎乐美会帮他除去了这种恐惧,谁知却归于幻觉。

他高唱自由,却从未给予眼泪以自由。

孤独只存在于孤独之中,一旦与人分享,它就消失得无影无踪的。

“我们是朋友”,你喜欢这么说,因为没有人这样对你说。

你的使命是什么?

你的路通向哪里?

你重估一切价值,却又用自定的规则束缚自己,当心扉于那个洒满阳光的房间缓缓开启,你就用这规则把它再狠狠闩起,朋友终究会成为陌生人。

你我只是两条船。

 4 ) 幻象与孤独

很不错的片子,讲述了哲学家与心理学家的一次心灵探险。

看到前3/4时,感觉心理学家弱爆了。

尼采指出了布洛伊尔不堪忍受平淡的生活,转而去追求身边的诱惑与刺激,但这也使自己深陷黑暗的泥潭。

这其中虽然隐含着布洛伊尔对母性的渴望(细想一下,确实爱情与母性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都是有那么一个人永远在意你、抚慰你,不论狂风暴雨她都能给予你永恒的安慰,不同的只是男人在母性面前可以偶尔脆弱,但是在爱情面前则要担当坚强的角色),但更多的是布洛伊尔对按部就班的生活的不堪忍受和对尝试别样生活的渴望。

布洛伊尔被尼采的思维所引导,但尼采却依旧是摸不透探不明。

不禁暗想,尔等区区心理学毕竟too young too simple,人家哲学家经历过多少矛盾与挣扎,才能形成自己的一套价值观和生活理念,堪称铁板一块。

你们心理学不就是通过与病人的接触,尽快地分析病人内心深处的想法嘛。

毕竟不如人家哲学水深。

但是,到最后1/4时,感觉就完全不同了。

布洛伊尔通过弗洛伊德的催眠去追求自己所渴望的别样生活,却发现这样只会让自己亲手毁灭自己的生活。

心中滋扰不休的幻象被击破了,如何面对生活的诀窍也就不言自明了。

布洛伊尔的痛苦解决了,尼采的孤独在这二人的对比之中就浮出水面了。

布洛伊尔放弃了对安娜·O忘乎理智的追求,还有一个美丽的妻子、三个可爱的孩子、一个幸福完整的家庭在等着他。

但是尼采放弃对莎乐美的爱慕,余下的就只有孤独了。

尼采的孤独因其思维的深邃伟大是难以消弭的。

毕竟,有几个在个人生活里如鱼得水的交际达人会去思考这些幽微深邃的哲学问题、穷究人性和伦理而成为哲学家的。

(中国的哲学偏重于对生活的感悟,不在此列)马克思是一个主张工人运动的思想家,罗素是个半道出家的哲学家,能够免俗,但其他大多古典哲学家则多半忍受着深邃思想与之相伴的孤独。

这点倒和我国古代“人生不幸诗情幸”的情形有些类似。

布洛伊尔对尼采敞开友谊之门,意图消解尼采的孤独。

而尼采因哲学家的使命却不得不与之分道扬镳。

看到尼采读自己小册子上的记录时,心中为他伤心不已。

我宁愿世界上没有那么多深邃的哲学家,也不愿世上多几个孤独的灵魂。

希望所有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而不是在孤独里游荡。

有时候,浅薄一点也未必会损失什么。

毕竟,不论深邃还是浅薄,最终所要面对的生活都是同样的。

与其驻足思考得出神,倒不如积极勇敢地迈入。

PS 莎乐美真是个西方的婊,撩动这么多的人心自己又能回应多少呢。

弗洛伊德倒是和布洛伊尔的夫人有点暧昧的意思,但未必真有什么。

 5 ) 《尼采哭泣时》:当卡门爱上埃斯卡米里奥

《尼采哭泣时》:当卡门爱上埃斯卡米里奥               ■文。

火神纪。

  需求;渴望;妄想;满足。

  人物真实;情节虚构。

这部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大师的意淫以及对那个时代的窥私欲望。

——火神纪。

题记。

  卡门爱上霍塞,然后又爱上埃斯卡米里奥,以致最后死于霍塞的长剑之下。

卡门之殇并不在于卡门,而在于霍塞。

当我们依旧还深爱着的情人另投他人怀抱,如何经过那个暗淡的悲戚时光,也许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如同霍塞那样暴力,然而他们所有的绝望而伤痛却如出一辙。

  在适当的时候遇上适当的人,爱情就发生了;而在不适当的时候遇上不适当的人,也许,将要发生的只能是悲情了。

卡门之死是死于爱情;而卡门之殇却永远地留给了霍塞。

与其说这部电影讲述的是阿曼德·阿山特(Armand Assante)饰演的尼采与Ben Cross饰演的布雷尔医生两个人间的故事;不如说它所讲述的是两个同病相怜的霍塞一起度过了卡门离开后同样艰难的悲悯时光。

  当卡门爱上埃斯卡米里奥;然后离开。

当霍塞遇上霍塞,故事的主角不再是卡门,也不再是埃斯卡米里奥,而是两个相互慰藉彼此关心的霍塞。

这就是这部电影它给我们所讲述的故事了——两个霍塞间形而上的友情。

  每个人的爱情模式也许都不尽相同,但是从宏观角度上看,所有的爱情似乎都惊人地相似;尤其是那些伤感的爱情故事。

当男人爱上女人的同时女人也爱上男人;这就是爱情了。

如果这两者没有同步,这就是伤感的爱情故事了。

当尼采爱上罗·莎乐美,莎乐美也为尼采而着迷;然而,这不是莎乐美的爱情模式。

为什么拒绝尼采的求婚,不是因为她不爱他,而是她希望去了解,不愿意被征服。

  尼采也许并不需要去了解那么多的内情,在他看来,莎乐美曾经爱过他,然而现在她爱上了自己最好的朋友。

在这部电影里,尼采的哲学理伦以及留给后世的智慧都用不上了,他仅仅只是一个被卡门抛弃的霍塞,跟任何一个绝望的男人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孤独、走出孤独的渴望与尝试、失望;随之而来的常常会是绝望。

在十九世纪的维也纳,浪漫之都的谈话疗法也许更接近于现代的心理治疗;那仅仅只是一个心理治疗的雏形。

然而正是这个雏形拯救了尼采。

  布雷尔也有一个属于他的卡门;那个患有歇斯底里症的女病人安娜·O。

“你永远是我生命里唯一的男人”,当一个女人向自己的医生坦露自己做过的那个梦,梦见自己与医生做爱,医生会不会都如同布雷尔一样欣喜若狂。

布雷尔的这段情感似乎总是停留在梦里。

安娜·O的梦,或者他自己的梦。

  与尼采的狂放不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布雷尔的小心谨慎与一成不变。

然而,从心理上来说,他们并没有多大的区别;渴望爱,渴望被爱上,渴望拥有,渴望幸福。

布雷尔也许是一个身在福中不知福的人,他所渴望的一切其实他都已经拥有了;而安娜·O对他来说,也许是他那一成不变的乏味生活里唯一的宣泄之途。

  尼采医治布雷尔的灵魂,布雷尔医治尼采的身体;这被当成一个交易而开始了两个人形而上的交流。

露天咖啡馆、公园的树荫下、湖边、萧瑟的墓地、炉火边的沙发,一场又一场关于爱情、肉欲、生命、自由、孤独、堕落的对话开始了。

  从电影艺术的角度来看,导演也许只能算得上是中规中矩;但是从台词的文学性和哲理性来看,这也许是一部值得看上许多次的电影。

在雷雨的背景声中、在午后阳光的轻风里或者在炉火烧开木材的噼啪声里,所有的那些争辩和谈论引用了多少名言警句。

救治,或者相互搀扶着度过人生最阴霾的时光;我最亲爱的朋友,我想,尼采的眼泪是因为他不再感觉那么孤独而无助了。

  布雷尔的梦境掺杂着达利油画里的荒诞;弗洛伊德的存在也许正是这种荒诞所在的真实。

坠落、棺材、死亡、性、对母亲的思念以及对情人的身份置换、危机、湮没……等等这些所有在弗洛伊德著作里常见的意象都被搬上了这部电影的镜头之中。

而布雷尔被弗洛伊德催眠了之后所经历的那场梦魇,也许是他内心深处对于幸福的最后抉择。

  爱和欲望也许并不是最真实可信的宣泄之路。

布雷尔所渴望的是童年时代母亲的离逝,以及自己没有半点意外的人生轨迹可能有的偶然。

尼采曾说:人生,我们竟究是在经历人生还是被人生经历,我们是否选择了我们的人生或者被人生选择而盲目地听从。

安娜·O只是布雷尔对自己已经年介中年的最后守望,不再顺着自己应该有的轨迹继续走下去,自己选择的人生将会是什么样子。

也许,或多或少,任何人都曾有这样的渴望。

只是在一成不变的布雷尔身上,这样的欲望只能通过其它方式折射出来。

  我对这部电影印象最深的一幕并不是尼采哭泣时的那场对于孤独和友情的华丽演讲;而是他一个人坐在房间里弹钢琴。

从现实陷入了沉思,然后回忆起莎乐美和他最美好的时光,最后彻底地陷入了疯狂。

他爬上了钢琴之上,手臂在空气中挥舞,指挥着他妄想里的那个乐队。

最初的安魂曲;安魂,却是安谁之魂。

  这是尼采妄想里最孤独的演奏。

所有的悲情以及煽情加起来也许也不如这一幕如此感人。

莎乐美就站在他的脚下,叫唤他;可是他什么也听不到。

这是最疯狂的孤独,一个人,听着自己脑海里的声音而不闻身边的其它声响。

也许,这一幕是所有对孤独写照最形象也最深入人心的;歌剧《卡门》穿插在这一组镜头之前,在我看来,从配乐到人物的动作表情以及那近乎歇斯底里的悲愤叫喊,这组镜头所透射出来的是那种足以刺痛人的孤独。

  卡门之殇。

当卡门爱上了埃斯卡米里奥,霍塞又该如何呢。

布雷尔与尼采似乎都在这段阴霾时光之后找到了自己的救赎之路。

我记得布雷尔最后脸上那轻快而释然的表情,我也记得尼采那双通红的眼睛流下的那两行混浊的泪光。

卡门之殇也许并不一定只能依靠血泪来清洗;比如布雷尔,比如尼采。

  这部电影至少开始让人思考。

生命,我们仅有一次的生命;究竟是我们曾经经历过的那一切决定了我们之后的经历,还是我们真的把握着自己的轨迹而自主地经历着。

我们是否继续延续我们从不曾活着的那种麻木的感觉。

电影并不曾给我们最后的答案,尼采选择了自由之门,而布雷尔则选择了解脱与责任。

  生命的意义也许并不只有一种方式;我们没有办法去判断这两种选择最终的意义是否哪一种更符合自我的渴望。

然后我们至少开始思索,这也许是这部电影在人文意义上最后的积极意愿了。

                 2008/01/28;丁亥年癸丑月丁卯日。

五九第2天。

  附注:电影资料扩展链接。

  ■片名:When Nietzsche Wept  ■译名:当尼采哭泣  ■导演:Pinchas Perry  ■编剧:Pinchas Perry/Irvin D. Yalom  ■主演:阿曼德·阿山特(Armand Assante)/Andreas Beckett/Ben Cross  ■国家:美国  ■语言:英语  ■类型:剧情  ■片长:105分钟  ■发行:First Look Home Entertainment  ■上映:2007年7月7日(以色列) http://cyacz.blog.163.com/blog/static/982699200803152136561

 6 ) 这是你的生命。论电影中的那些梦。

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讲到:“有些人无法解开他们本身的枷锁,然而却可以救赎他们的朋友。

”当布雷尔医生陷入困境的时候,弗洛伊德用终极之梦救赎了这个在痛苦与煎熬中徘徊的男人。

在布雷尔找到弗洛伊德之前,他跟尼采说道,自己一生唯一的价值就在于实现了对妻儿的本分,为了成就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自己。

但是尼采的话让他感慨万分,“在成就你的妻儿之前,首先成就你自己。

越出马蒂尔德给你建造的监狱。

”于是,想要逃离这个现实的想法深深攫住了布雷尔医生,他为自己要延续一种从未经历过的感觉的想法而恐惧害怕。

在这种情况下,他开始了自己的终极之梦:优雅的白色别墅,欢快玩耍的孩子,训练有素的侍仆,布雷尔医生在这个熟悉的场景里终于发出了自己长久以来的呐喊。

布雷尔首先在阁楼上把他用来做实验的鸽子放飞。

他认为自己在追求自由的同时,也有义务给予这些无辜的囚禁者重获自由的权利。

这为下面他的自由做出铺垫。

之后,在富丽堂皇的家庭客厅里,布雷尔医生与他的妻子马蒂尔德进行了短暂的争吵,时间虽不长,但这之于这对夫妻而言已是很大的突破。

在情节初期,现实里,马蒂尔德无奈的对着前来做客的弗洛伊德埋怨布雷尔医生从来不跟她讲话的问题、家庭宴会中压抑的氛围体现出这个家庭的不和谐、布雷尔医生因波尔塔的原因与她发生争吵摔桌离去等等。

他们之于对方由气愤不解到麻木冷漠,而在梦中,双方的交流以这种激烈争吵的形式表现出来。

这是因为夫妻双方矛盾不断的积累,终于在布雷尔的梦里得以爆发。

在他俩的对话中,布雷尔医生其实站在了他妻子的角度来陈述问题,比如他一直以来对这个家庭的忽视;双方由于接受教育程度的不同、文化水平差异而造成的价值观不同等等。

这反映了布雷尔其实一直想试图与妻子进行沟通与交流,他也完全能够理解妻子的想法与行为。

但是要尽责任、收好本分的想法让他过多的被禁锢在妻子圈定好的框架里,这些是栅栏,圈养着他的生活,让他根本无法挣脱。

不得不说,他与妻子之间长期的缺乏交流,是他对波尔塔心生情愫的原因之一。

在他接受尼采的治疗的时候,他说,作为一个一直研究着无色科学、带着同一个医药箱、穿着一成不变黑西装的科学家,他需要激情,他需要魔力,而这个就是波尔塔所代表的。

同时,波尔塔与他因为医患关系而有非常多的接触与交流,双方互相理解,互相关怀。

正如布雷尔医生自己陈述的,“他已经到达一个别人不曾抵过的世界。

”毫无疑问,这个世界是波尔塔的内心,是充满了布雷尔医生气味的花园,而绝非马蒂尔德构建起的冰冷的围墙。

波尔塔对他讲,“YOU ARE THE ONLY MAN IN MY LIFE, ALWAYS.”这句话在布雷尔脑海中生根发芽,他坚信波尔塔是如此般至死不渝的爱着他的,他需要找一个这样爱他的人,这也是为什么他心里一直放不下波尔塔,需要去寻找她来寻找生命的意义、自由的意义的原因。

终极之梦继续。

他义无反顾的踏上火车,去寻找自由,寻找波尔塔。

他来到医院,护士说波尔塔与医生在花园,让他上楼去等。

当他上去后,发现只是一堵坚实的墙,他需要重新推开一扇门才能看到外面的花园。

在有的希伯来文学中,女人经常会以房屋来代表,门户代表着生殖器的阴门。

布雷尔医生此时唯一的一条路是要推开一扇门,巧妙的暗喻了此时波尔塔已不再忠贞于他,暗示了下面他将要看到的背叛结局。

波尔塔对着年轻英俊的医生说出一模一样的话,“你将是我生命中永远的、唯一的男人”。

布雷尔躲在石像后面,听到后神情痛苦激动,他一直赖以为生的信仰就此破碎。

慌忙之中惊扰了波尔塔,他们面对面时,他依旧力图保持自己的绅士风度与镇静无谓的神情,这反应了布雷尔医生着实是个在社会中,用面具驾驭生活、并且受到禁锢的男人,这是他的现状,在梦中的细节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展示。

火车车轮滚动,不知是继续向前,还是回到最初。

布雷尔医生在遭受到打击后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中,无奈、后悔、自责困扰着他。

尼采说,“你必须用你自己准备好的火焰烧掉你自己,如果不化为灰烬,你怎么可能重生?

”火焰是指布雷尔医生想要逃离现在这种毫无意义的生活,急需自由的想法和欲望。

波尔塔的出现让他的这种想法和欲望变得更为炽烈。

在克蒂斯(F.S.Claus)所编的《人类生活百态》(Anthropophyteia)这本研究各民族的性生活所必读的课本中,数次说某些地方的德国人讲到生产孩子的女人,便说:“她的火炉已成碎片了”。

起火及和起火有关之事,都深含性的象征。

火灶或者火炉代表着女人的子宫,而火焰代表着男性生殖器。

他的欲望通过火焰来表达(这个象征也体现在之前布雷尔做过的马蒂尔德被大火烧死的梦境中:他对波尔塔的情欲使他排斥妻子,潜意识里希望妻子离去的思想通过大火实现。

这也反映了他要逃避责任的想法,因为火灾是与他无关的灾害,他可以给自己与波尔塔结合的理由,并且无需感到愧疚。

在梦境的结尾,布雷尔医生与波尔塔站在一艘船上,这也代表了布雷尔一声对波尔塔的情欲,船在梦中意思即为女人,这个信仰是为语源学家所主张,他们说Schiff的原义为泥造的器皿,而和Schaff(意即为木桶或木制器皿)相同)。

他陷在自身情欲设置的迷宫里,找不到方向,要真正的重新开始需要真正的回归到零。

布雷尔医生剔掉胡子,重新打扮,焕然一新,去到他与莎乐美第一次见面的露天咖啡厅里做服务员。

工作的拙笨艰辛让他失掉了原来的体面,尤其是在碰到了俨然已成为恋人的弗洛伊德和莎乐美时,他的骄傲、他的地位已经不复存在(一是作为服务员的工作地位低,二是弗洛伊德-这个比他年轻的学生后辈与莎乐美-这个曾经吸引住他,并且成为他的性幻想对象的女人之间的恋人关系使他感觉自己的权威地位被破坏,自己也没有任何资本能力去改变这一局面)。

所以他选择了逃避这种愚蠢的方式。

布雷尔医生在做梦时,本身就有这种感觉,在梦中他借莎乐美的角色说了句:“真是个可笑的人。

”其实反映了他在这个梦境的现实中对这种不体面的服务员生活的否定,这种暗示可以帮助他消除要重新开始一段新生活的想法。

布雷尔医生不断的跑,弗洛伊德不断的追。

这个长长的梦境反映出的现实是在弗洛伊德的催眠治疗中,布雷尔医生可能出现了排斥的现象,但是弗洛伊德要紧随着他的思维与梦中场景不断跟踪治疗。

布雷尔一声穿过草地、越过栅栏,最后无路可走只好跳进水中,不断下溺代表着他在这种对自由的想象生活中的沉迷和对波尔塔的不能自拔。

弗洛伊德毅然决然随他跳入水中,只为去拯救他的生命,这与现实生活中,弗洛伊德用催眠疗法帮助他摆脱恐怖想法的做法形成对照,在梦里得到了对应性的展现。

当布雷尔医生从这个终极之梦醒过来的时候,他感受到了自己曾一直想要延续的自由的感觉,意识到重新追求全新的生活要以牺牲自己已拥有的妻儿、名声是多么的不值得。

别样的生活未必是自己真正需要的,真正的生活是在现实中,成长在自己的内心深处。

抛掉了这些情节的困扰,他的生活将会变得坦荡自然、简单充实。

电影里,借助两个男人的思想对话与灵感迸发,讨论了生命这个沉重而深刻的话题。

在天鹅湖之梦中,天空中迅速转动的时钟代表着他们对生命流逝之快的恐惧,电闪雷鸣是生命最后时刻的象征,尼采用否定的方法方式来释放自己对死亡不屑的躁狂,布雷尔则被枷锁紧紧套住而无法摆脱,因为他充满了焦虑和烦躁,他无法像尼采一样独身一人坦荡对待死亡,他有未竟之事,对妻子的愧疚,对波尔塔的罪恶感,以及对母亲的罪恶感等等。

生命被人类的各种情爱束缚着,布雷尔医生对波尔塔的冲动爱恋,尼采对莎乐美的疯狂偏颇。

在尼采的一个梦中,他激烈着演奏着钢琴,指挥着交响乐奏起瓦格纳的歌剧。

弹钢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性活动的代表,尼采弹奏的越亢奋,旋律越激烈昂扬,越显示出女人仿若魔兽撕咬着他的灵魂。

这是身为一个孤独的哲学家所遥遥期盼又从不奢望的事情。

爱情、母亲、生命、自由,这些深刻沉重的字眼在两个男人思想交锋的火花中被得以完美诠释。

布雷尔医生在绝望里生活了那么久,才有勇气去产生要抛离绝望获得重生的想法。

但是这个想法是充满了欺骗性,是被诱惑包装好的糖果,波尔塔代表的情欲、自由都是一种诱惑,让他想逃离自己本来充实满足的生活。

在尘世里,人们总要面临这样的诱惑。

在这种诱惑下,人们徘徊、游离、思考、反省,有的人可以像布雷尔医生一样,在外界的帮助或自身的努力下安然抗拒诱惑,而有的人可能会做出疯狂的举动,像布雷尔医生自由的在终极之梦里所经历的冒险一样。

但是布雷尔医生在梦里,梦醒后他可以继续自己新鲜的生活,而生活之于现实而言只有一次,一旦错过就难以补救。

正视珍贵的生命,不要逃避,不要用虚幻的梦境来演绎。

这就是你的生命,你别无选择。

 7 ) 莎乐美的前情人和弗洛伊德的老师能不能愉快地聊天

《当尼采哭泣》改编自欧文·亚隆的同名心理治疗小说。

影片开头,在尼采眼中已变成“披着宠物外衣的掠食者”莎乐美出于把前情人尼采甩掉的内疚和关切,求助弗洛伊德的导师医学家布雷尔,救救承受着深切绝望要自杀在生死边缘的尼采。

莎乐美这名字相当于我们提到褒姒妲己,仿佛爱上这样的“致命女人”都得发生点杀人流血的恋爱故事。

在王尔德根据《圣经》新约改编的戏剧《莎乐美》中,犹太公主莎乐美因施洗者约翰的坚拒和无视,请求希律王砍下他的头。

最终,公主捧着约翰的头颅如愿占有了他的吻。

公主莎乐美用残酷的方式攫取爱,现实中俄国贵族莎乐美则“残酷地”拒绝爱她的男人们,这位受过良好教育、人格独立的女作家堪称“欧洲先锋思想收割机”。

尼采在她身上看到了“可以和自己匹敌的智慧与自由意志”而为之狂热,因她与好友保罗·雷断交,与她分手第二年写出《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比她小十四岁的情人里尔克,在她智慧成熟的精神引导下,成为上世纪最重要的大诗人之一;她还是弗洛伊德的密友,与瓦格纳、列夫托尔斯泰也有交集。

德国作家萨尔勃曾说,莎乐美是一位“具有非凡能力的缪斯,男人们在与这位女性的交往中受孕,与她邂逅几个月后,就能为这个世界产下一个精神的新生儿。

”简单说就是每一个敢跟莎乐美谈恋爱的艺术家最后都被莎乐美搞怀孕了,产生了伟大的艺术作品。

所以电影里也把莎乐美的魅力再度放大,布雷尔难抵她的半强塞半诱惑,答应了做尼采的医生。

表面上看,尼采受困于莎乐美的情网,布雷尔沉迷于和病人贝莎移情性的迷恋关系中,可背后牵扯出的是四大终极关怀母题——死亡,自由,孤独,无意义。

影片多处用意识流意象呈现了这几个主题的具象画面,如天鹅湖上天空巨大时钟,隐喻了对时间吞食一切的无力感;快登顶却发现爬错了山而身后不断塌陷,无路可退的不自由和无意义感;地面液化坠落进兔子洞似的深渊底棺材旁,隐喻了死亡焦虑。

尼采与布雷尔互治互疗的第一阶段,试图通过调教思想让妄想消失。

尼采用哲学化的理性分析直接攻击布雷尔的妄想,但这些完全是不得要领的热心劝诫,因为我们理智上知道某事与情感上接受某事之间,有一个巨大鸿沟。

尼采又提出厌恶疗法:想象贝莎屎尿屁、发病等不悦的意象,骂出对她的10项侮辱,没有一个能成功退去贝莎对布雷尔的魔力。

第二阶段尝试了行为疗法,试图通过控制行为让妄想消失。

想到贝莎就吼“停下来”,掐自己;指定时间去想她;想她就投钱币捐给反犹太人(布雷尔是犹太人)的公会。

这些别具巧思的小小惩罚,像驯兽师训练一只用后脚站立跳舞的熊,但人的心智太复杂了,不能用以对待动物的方式来与人类的忧虑交手。

影片用1882年作为叙事背景年份,是巧妙的时代设置,因为在这会虽有精神科医生但还没有心理治疗这一说呢。

比如维多利亚式对待女性“疯子”的疗法触目惊心,包括监禁入收容所,用水蛭放血,阴蒂切除,频繁性交,或来自“关心的”丈夫的一顿好打,都是把症状病理学化,却无视她们怎么会“变疯的”。

也就是说精神机能障碍,要么赋予超现实的解读,被视为魔鬼附体;要么施以道德治疗;要么被单纯看作生理器质性病变,用药物治疗或辅以催眠暗示,压根就没有我们今天两张舒服的座椅上,心理治疗师跟病人面对面,以谈话的方式释放疏导精神或心理问题这回事。

于是在电影中,莎乐美的前情人哲学家尼采和弗洛伊德的老师医学家布雷尔抛开听诊器、检耳镜、眼底镜这些传统医疗器材,通过十几次不是那么轻松愉快地“聊天”,触发了谈话疗法,完成心灵的交换和自我存在的解脱,启示了后来开创了现代心理治疗的弗洛伊德。

 8 ) 当尼采哭泣 —— 心理咨询教学片

影片以哲学大师尼采、神秘美丽的诗歌文学家路.莎乐美和著名医学家耶瑟夫.布雷尔为主线,从莎乐美请求医生治疗尼采头疼病开始了整个的故事。

期间出现了心理治疗史上因移情而闻名的女病人安娜.o以及精神分析创始人西格.弗洛伊德。

整个故事穿插着心理咨询谈话疗法的详细过程,而布雷尔医生就是这个疗法的创始人。

如果你的眼泪会说,他们会说什么?

我的眼泪会说:我们自由了。

在布雷尔医生打开大门之前,你从未让我们出来过。

那你眼泪背后的悲伤呢?

那不是悲伤,是那样一种安慰。

这是我第一次展示我的孤独,它在消融,它在消逝。

以上是医生布雷尔和尼采的对话,是完全的信任让他们都找到了自己的心结,这是一个成功咨询的案例。

影片是以存在主义心理疗法大师欧文.亚隆的心理分析小说《当尼采哭泣》改编,他通过设计让两位大师相遇,那个时代在他们身上落下的通病,他们各自的智慧和整个咨询过程让病灶得以显现。

最后高傲的尼采留下了眼泪。

对于我,这算是一部心理咨询教学片。

建立咨询关系的重要性、移情、共情、谈话技术、催眠、聆听、提问以及思考方式。

每个要点都在影片中一一呈现出来,让我真实的观摩了一次整个咨询的全过程。

受益良多。

 9 ) 尼采的眼泪没有流出来

简介:事情开始于一个漂亮女人莎乐美向布雷尔医生求助,请求他秘密帮助她曾经的情人——尼采,他患有深刻的绝望,有自杀的冲动。

布雷尔医生当时正纠结于上一个案子当中——她的女病人——波尔塔,在长期的医治过程中对布雷尔医生产生了爱恋,这导致布雷尔不得不放弃对她的治疗并将其转移到其他医生的门下。

尽管布雷尔医生不再受到波尔塔的纠缠,但是他内心深处总是受到扰动,似乎自己很享受和波尔塔在一起的感觉,似乎他很爱很爱波尔塔。

现实生活中,布雷尔医生是一个在当时社会颇负盛名的医生,新创造了“谈话治疗”的方法受到了同行人士的极大尊重;而布雷尔在家中总是板着脸,与妻子关系冷淡,并常常将自己关在书房里。

布雷尔有一个学生兼好友,这就是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在整部影片中给布雷尔医生带来了不少启示。

布雷尔医生答应了莎乐美的请求,开始与尼采会谈,但尼采拒绝接受治疗并否认自己有心理疾病。

而尼采在最近的几件事上明显地受到了打击,布雷尔医生通过其作品和生活事件的了解,察觉到尼采确实有心理疾病。

但如何说服他接受治疗实在是很困难。

后来,在“以意识整合无意识”的构想下,布雷尔与尼采达成了协定,在治疗期间,布雷尔是尼采的生理医生,而尼采成了布雷尔的心理医生。

治疗逐渐开始……影片以布雷尔在弗洛依德的催眠下,获得全身心解放之后重新筑起幸福家庭关系为结束。

小感与分析:历史上,布雷尔确实是弗洛伊德的老师,而莎乐美也是一个崇尚精神分析者;波尔塔的原型是布雷尔的女病人——安娜.欧,安娜.欧患有癔症,确实恋上了他的心理医生(移情),布雷尔因此将其转介。

影片与历史不是完全对应并有很多出入。

1.布雷尔为何对尼采的病有兴趣?

影片一分半时,布雷尔在和弗洛伊德的聊天中说道:“我不知道”,“也许我需要这样一个挑战”。

联系布雷尔当时的情况——因为女病人波尔塔的转介感到受挫,我认为布雷尔答应莎乐美的请求是通过期望治愈尼采而使自己获得安慰,毕竟尼采这种人是不好“对付”的,因此他将此次治疗称为一次“挑战”。

另外,我认为布雷尔答应的另外一个原因(他说不知道,其实不是不知道,只是不敢说出来而已)是因为尼采的情形与他自己很相似,而他内心里不敢承认。

(布雷尔对女病人波尔塔存有爱恋,这与他的身份极不符合,他只能选择压抑,压抑的后果便是淫梦的反复)2.尼采怎么会答应布雷尔的提议:在布雷尔的诊所里充当布雷尔的心智医生?

布雷尔做出这个决定是很有把握的,他看过尼采的书,对其的思想有一定了解。

他称尼采的书“是对绝望的彻底治疗”,他深信尼采会因为此而接受这个提议。

(当时社会很少有人理解尼采的思想,他的书很少有人买)尼采的答应包含着遇到知音的喜悦和感动。

3.影片中,尼采给布雷尔做了几次催眠,好像尼采也是位称职的心理医生?

印象最深刻的是尼采给布雷尔做“厌恶疗法”,希望布雷尔能够借此对波尔塔产生厌恶,其次是利用催眠,布雷尔出现爬雪山,看见山顶上裸露着的波尔塔的幻觉(使之直面内心的肉欲)。

我不知道尼采究竟有没有心理治疗的经验,但这样一位天才式的人物对人的心理的洞悉,对一些方法技术的运用是相当灵活的。

所以,就不难理解为何尼采也会实施催眠。

4.关于布雷尔的梦的解析虽然此部影片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典型借用,虽然我也读过他的《梦的解析》,但是我也只能从他的理论中“捻”点东西出来去尝试解释布雷尔的梦。

布雷尔的梦中片景:波尔塔(鲜红的头发),对布雷尔重复的几句话:我爱你,你永远也不会后悔的……;家中失火,妻子遭殃;父亲从墓地中爬起……按照弗洛伊德的解释,波尔塔就是布雷尔医生的肉欲象征,家中失火妻子遭殃是他潜意识里希望妻子死去,以至于他可以和波尔塔名正言顺地在一起;关于父亲的梦可能是他因为从小受父亲的影响……我不能给出细致的解释,但我能明显地感觉到布雷尔的内心,我将结合他的话语做出我的解释:布雷尔是一个犹太人,他从小受到父亲的严格培养并被寄予高的期望,要有伟大事业跳出犹太人的圈子。

他的少年和青年生活都背负着极大的使命,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的自由,而他现在的生活也十分呆板和无味,没有激情,没有奇迹,似乎除了行医生活已没有太大的意义,感到绝望。

在梦中,和波尔塔一起浪漫地散步,感到无忧无虑,不受束缚,享受到了人生的极大欢乐,这种欢乐是他在现实生活恰恰没有得到的,也就是说波尔塔的梦正是他渴望自由,渴望激情的欲望的满足。

波尔塔的鲜红头发正象征着生活的激情;梦中时间的消失、陷入无底深渊正是他平时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带来的困惑和绝望,而和波尔塔散步的那种宁静和悠闲正满足了他对生活的期望。

他害怕死亡,而梦中和波尔塔在一起从未感到死亡的恐惧,难道是波尔塔吗?

不,是他的母亲,因为波尔塔和他的母亲名字一样,母亲的死给他造成了极大创伤,“how could she leave me ?”布雷尔很是悲痛。

说到底,布雷尔的过往经历使他失去了体验丰富多彩,自由自在生活的机会,而幼时父亲的期望,母亲的死亡给他造成了极大阴影,目前职业上的不顺利加重了情绪困扰,梦将所有的内容进行压缩,并就近取材,将波尔塔替换为他的母亲给予他渴望的爱,在梦中享受到自由不受束缚的生活。

5.对影片纯粹的直接感觉尼采的形象甚是可爱,也更值得我们去同情。

他内心藏着深深的孤独,没有人能够理解他,“你有你的家,我有我的伪装,有我忍受孤独的秘密小方法……”他是那么爱莎乐美,以至于后来因爱生恨,那是一种刻骨的爱和撕心裂肺的恨,他从来没有得到过理解和爱,从而更害怕失去。

他的思想,他的无所畏惧,他的爱与痛,也许就是社会对他的冷漠造成的,也许他的“上帝死了”、“忍受孤独”的思想就是当时社会培植于他的!

“我只是不想孤独的死去……罗给我带来希望……”片名“当尼采哭泣”在告诉我们什么,或许只有在影片结束时才能感觉到:“如果你的眼泪会说话,它会说什么?

”“我感到如此羞愧……它会说:‘我们自由了’。

”尼采在治疗布雷尔的过程中,布雷尔的眼泪和最后的自由正是布雷尔期望尼采可以达到的,最后确实达到了,尼采没有流出的泪,布雷尔替他流出来了,那一声漫长的啜泣预示着尼采的解放……我想这也是导演对尼采这位伟大人物表示理解的方式吧。

“这是我最后一次展示我的孤独”、“我们是朋友,我喜欢这个说法,从来没有人对我说这个……我喜欢,我喜欢……我们是朋友,它很好……”“我们是两条船,最终会走向陌生,因为这是我们必须遵守的定律,祝你平安!

”尼采,最后还是选择了离开,他孤独过,也有过深厚的友谊,但他还是走向永远的孤独。

导演没有让尼采从孤独中彻底走出来走向平常人的道路,而是让他走得更高更远,走向我们世人最终都难以企及的地方。

 10 ) 《当尼采哭泣》

本片改编自心理治疗畅销作家欧文‧亚隆的同名小说。

十九世纪末的维也纳,正逢四十不惑的医学大师布雷尔,突然接到一封意外的来信。

寄信人竟然是社会名媛路·莎乐美(凯瑟琳·温妮克 Katheryn Winnick 饰)。

虽然突然布雷尔犹豫过,但还是如约前往咖啡馆。

莎乐美此番的目的是希望布雷尔能帮助她的亲密朋友——存在主义大师尼采,有一种刻苦铭心的“痛苦感”每天伴随着他。

为了医治根本不愿接受治疗的尼采,布雷尔唯有假意装成需要尼采的帮助。

整整一个月,布雷尔和尼采在不同的场所进行着深入的交谈。

于是,一场一场不知谁是病人,谁是医生的心理治疗就此展开……

 短评

太尼瑪難看了. 本是把尼采和里爾克迷得神魂顛倒的莎樂美, 看起來就是一個高級雞. 尼采更像個文藝男中年, 狂躁得毫無氣質; 還有那偶爾客串一下的弗洛伊德說著空洞的解析; 裏面穿插的直白到不能再直白的夢境更是吐槽無力...爛成這樣也是需要水平的.

8分钟前
  • 女尸
  • 较差

改编严重失败,人物刻画偏离,剧情有些让人啼笑皆非。

11分钟前
  • [ e c h o ]
  • 较差

太多场景布置的像话剧,剪辑和故事情节也是分裂式的... 书的原作好看多了... 可能编剧加导演就是想营造一种生活就是虚幻的、充满对抗哲学的氛围,但愿是我看不懂而不是世界上又多了一个以哲学为旗号的烂片...

14分钟前
  • JomiNeverDies
  • 还行

编剧根本没读过任何尼采,居然把尼采和莎乐美描述得如此愚蠢

19分钟前
  • 小跑
  • 很差

释放就违背道德,压抑就痛苦万分,人总是要面临两难的选择,挣扎着去争取未必是好的结果。这里的反其道而行之的治疗方法很新颖,医生和病人忽然之间界限开始模糊,想象和厌恶疗法应用得让人印象深刻。心理疾病患者和心理医生只有一步之遥

23分钟前
  • 日光倾城
  • 还行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那交汇时互放的光亮。”

28分钟前
  • LIAR
  • 推荐

不过是一些臆想的故事,怎么有传记标签?还真是不负责

29分钟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还行

神马乱七八糟的><意识流 胡编乱造

33分钟前
  • 衣我华裳
  • 较差

跟《维特根斯坦》一样,都是在用鸡毛当令箭。

38分钟前
  • 二手名侦探
  • 还行

再次证明小说语言和电影语言是不同的,好的小说未必造就好的电影

43分钟前
  • Tough
  • 还行

电影版拍的真不行 前面节奏也太快了...而且人物还原也太差了 比起电影版小说好太多了

48分钟前
  • 野薄
  • 较差

恶俗无知

52分钟前
  • 蝉鸣知了
  • 较差

艺术处理令人喷饭,演员技艺令人堪忧。。。

53分钟前
  • Karasu
  • 还行

今年第一次为电影打了满分。生老病死是我们内心最深切的孤独。当青春逝去,不禁自问,我的人生就这样了吗?想抓紧时间体会未曾得到的美好,却同时意味着对既得一切的放弃。医生最后发现,人生真的不值得颠覆,把当下的不完美变成完美,才是圆满的人生。仅言冰山一角。ps。剧中的女人都好美艳……

54分钟前
  • 不说
  • 力荐

这是真实历史还是架空的? 合着尼采是心理治疗大师。

56分钟前
  • 雷甲
  • 还行

最近看到的最棒的电影了,不是技法,而是表达,关于情欲、友谊、童年、心理分析、哲学、社会生存、生命、家庭生活、爱情,每一维都扩展了高度和宽度。感觉电影时长还可以起码多上十分钟。

59分钟前
  • 张菩菩
  • 力荐

实在是太反尼采了…一个胡乱拼贴的同人片,透露出浓郁的市侩气息和虚弱的乐观主义,看似严肃的主题下毫无严肃的实际内容。

1小时前
  • Lovelymute
  • 很差

梦境很乱,小成本电影也不能奢求过多。萨乐美非常惊艳。

1小时前
  • Bean
  • 还行

尼采荣格改编一生黑

1小时前
  • zocarey
  • 较差

演员的功力,我的哲学还没看到家

1小时前
  • Chicology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