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童疑云

Doubt,诱·惑(台),圣诉(港),怀疑

主演:梅丽尔·斯特里普,菲利普·塞默·霍夫曼,艾米·亚当斯,维奥拉·戴维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8

 剧照

虐童疑云 剧照 NO.1虐童疑云 剧照 NO.2虐童疑云 剧照 NO.3虐童疑云 剧照 NO.4虐童疑云 剧照 NO.5虐童疑云 剧照 NO.6虐童疑云 剧照 NO.13虐童疑云 剧照 NO.14虐童疑云 剧照 NO.15虐童疑云 剧照 NO.16虐童疑云 剧照 NO.17虐童疑云 剧照 NO.18虐童疑云 剧照 NO.19虐童疑云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虐童疑云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64年,美国纽约布朗克斯区,圣尼古拉斯天主学校。修女阿洛伊修斯•贝维尔(Meryl Streep 梅丽尔•斯特里普 饰)令行禁止,教条严明,为学生们所畏惧;而新来的布伦丹•弗林的神父(Philip Seymour Hoffman 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饰)则态度和蔼,处事开明,受到学生们的喜爱。 这期间,弗林尤其关心学校内有史以来第一位的黑人学生唐纳德•米勒(Joseph Foster 饰)。某天,詹姆斯修女(Amy Adams 饰)将唐纳德的奇怪表现报告给贝维尔修女。贝维尔认定弗林正与男孩发展不正当的关系,她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制止。然而事实究竟怎样?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理查兹帝国毛茸茸的世界你的怪物本地人玩家2:玩家的战争扫毒风暴等待的死亡海神殿下超宠我奇迹,那天如此重要养父娘道麻辣母女超级工程WakeUp,Girls!新章抹布女孩苹果核战记XIII:遗言女儿大人加个赖黑白照相馆男孩们爱的魔法神秘博士:死亡星球芭比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模范审判第二季战后之战士兵顺溜:兵王争锋飞黄腾达第三季烟花三月时速72封神杨戬

 长篇影评

 1 ) 信与不信间

新春佳节,按民俗传统,国人兴择个吉日前往庙堂烧香拜佛。

即便是平素很少进入这类清规戒律之清净圣所,无论是初一挤归元寺抢头香,还是初五拜财神,抑或去道观求签问卦,国人可谓不遗余力,凑足热闹——虽然对于绝大多数在指导性正确三观教育下长大的普通人,宗教信仰还是很生分的一种东西,却并不妨碍他们在世俗生活中将信仰的形式感运用得淋漓尽致。

难说是因为信仰导致了举动,还是因为热闹一把烘托了信仰。

西欧人都有着很深的基督教情结,哪怕本人不是教徒或者仅仅是个挂名教徒(出生就受洗,非自主选择),相关宗教带给他们历史上的影响也是深刻而不可磨灭的。

关于宗教类题材的电影一直很是热门。

当然,在世俗化的大环境下,宗教也受到属世人性的影响,哪怕是冠以导向性无误的宗教信仰也面临着现世的侵染和危机。

拍摄于2008年的《虐童疑云》算的上是体现其阴暗面的片子了。

这部片子由百老汇的名话剧改编,故事虽简单但剧情发展扑朔迷离:一所教会学校的修女院长以严格刻板的规矩管理学校,新来的Flynn神父以其开明的作派和老修女形成鲜明对比。

然而老修女逐渐发现神父对校内唯一的黑人学生有着不正常的关注度,整部片子就是在修女和神父之间不断地揣测和斗争中逐步发展升级,情节紧凑且具有相当的张力。

《虐童疑云》虽然显得比较标题党,但是原文为Doubt的名字其实更偏向在“怀疑”的过程中——各种怀疑和猜测构建了事物的发展轨迹,这些蛛丝马迹的细节和疑虑的心理战都为此片添色不少。

个人以为《虐童疑云》最高明的地方是在于结局的不确定性。

它并没有让剧中人物交代到底Flynn神父是否有娈童的确凿事实。

很多观影者都提出了完全相反的观点,并都佐以推论证明——然而很多暗示是不用明说的,Flynn神父的那句“有些事我不能说”已经清楚地默认了他的所作所为。

但是关于当事人究竟有没有犯罪,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其实是背后折射出来的关于信仰危机的现状。

在近两年不断爆发的天主教神职人员的娈童性丑闻应该是本片的现实背景之一,而电影中的结局正是这种现实的无奈而残酷地写照——修女院长动用了一切可能的手段赶走了她认为娈童的神父,甚至不惜违背了不可妄证的第八诫——但结果如何?

神父被上级教区调走在另一处学校任职,严格来说,是升职了。

最后老修女的哭泣是点睛之笔,既有对自身所为的忏悔,又有对现实的无奈。

因为她发现这个世界“水太深”。

根本是像尔等小角色的人物无法撼动的。

这里要简单说明下,天主教内实行的是神品制,各等级都是有着严格的划分的,修女对于有司铎品的神父来说就是下级,而在修女们发愿中的一项就有“服从”,严格来说像电影中这样“以下犯上”的诘问和质疑是不合规矩,也是不被允许的。

但是老修女为了维护和确认自己的观点,也是为了保护那位黑人学生,牺牲了巨大的代价却只达到了这样的效果,背后复杂的原因更是影片中所难以言喻的。

强大制度下的缺陷和阴暗面是她所无能为力的,这一点足以能令人对此深表叹息。

2010年的《人与神》却是从另一个角度让人看到了信仰本来应该呈现给人们的一面。

和《虐童疑云》不一样的是,《人与神》是根据1996年发生在阿尔及利亚的真实存在的事件改编过来的。

在北非隐居的八位法国西多会修士被恐怖分子以宗教冲突为由绑架并杀害,这种殉道的方式是漫长的基督教发展史上苦难而荣耀的标记。

鉴于片中表达的宗教信仰上牺牲奉献精神和尚属被认可的价值观使得该片不仅赢得当年的戛纳评委会大奖和今年凯撒奖的提名,也罕见地获得教会认可;罗马教廷甚至在其官方媒体《L'Osservatore Romano》报上撰文赞誉该片所传达的信仰精神。

电影拍的很文艺,属于小众中的大众片,最为诗意的镜头是结尾处修道院长以旁白形式做出的遗言,配合着被洗劫后空旷寂静的积雪的小修道院画面,唯美而蕴含哲理的语言描述了信仰之间的冲突,现世的不完美和面对牺牲的无所畏惧。

对于过自己尘世间小日子的芸芸众生,很难理解这些修士们为甚么会坚持为了一个信念上的东西而做出看来毫无意义的牺牲。

然而这也正是持续了千百年的信仰得以流传下来的强大动力。

宗教不完美,因为人不完美。

人性中的各种弱点会导致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宗教信仰的偏差。

但是对于人来说,坚持固守一个绝对的东西却是必须的;正因为人性的缺陷,形而上的对绝对真理的需求才会显得更加迫切。

本质是孤独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一定会在自己力所不能及之处表现出对未知力量的恐惧和敬畏。

即便是在多元化思潮并存和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今天,人类即便在无信仰的前提下,也会自动地寻找的能够替代信仰位置的寄托和参照物。

英国文学评论家Chesterton有句名言:“当人们不再信仰上帝时,并不意味着他们什么也不相信,反而意味着他们相信一切。

”不似中世纪那样大环境下强制的宗教信仰,现代人的信仰缺失一定会在其他的方面得到补充。

有人迷恋星座,有人玩转塔罗,有人通过迷恋某种生活方式来获得满足。

传统宗教也被带入了诸多的世俗分子,无论是烧香拜佛还是静修祈祷,求得现世利益的趋势正不可避免地侵染了古老的信仰。

无论信与不信,对未知事物的敬畏崇拜和期许获利是人类的天性。

如今,充斥于互联网和现代传媒上的各种大小消息填补了每个人心灵所需的慰藉,人们从中挑选自己所需求的,将其填充入本性所需求“信仰”这一栏的角色,就如同从超市的货架上拿下来一件自己所需要的商品一般。

媒体急不可耐地将各种五光十色的消费观点和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允诺推销给广大受众(或者说潜在的消费客户,这才最要紧),宣扬的信条和手段也同教义如出一辙:一旦您遵从,就能得到心有所想——叩门,就给你开门!

传媒的话语权地位某种程度取代了过去的教会,在受众面前获得了居高临下的教导地位,然而很少有脑子清醒的受众——亦如当时很少有偏爱较真的教徒——去考虑其合理性。

“做到以下十条,您就可以变得更美丽”或者“购买××产品,能让您脱颖而出,成为瞩目焦点”——以上类似宣教的推广词,众生愿意信哪个呢?

当然,目光所能及之处的事实是——如教徒般趋之若鹜的消费者们的热情,确实不亚于真正的信众。

————————————————————ps:前一天刚发了影评,今儿就得知消息恺撒奖公布获奖名单,《人与神》获最佳影片,此外《影子写手》获最佳导演、改编剧本和配乐,翻滚~祝贺!

 2 ) 坚守对正义和良知的信仰

“美国教会性丑闻案近日开出了迄今最大一笔赔单。

参与和解谈判的受害人代表4日说,美国奥林奇县天主教区已同意向全体受害人支付总额超过1亿美元的赔偿金,为本教区神父和教会工作人员犯下的性侵犯行为埋单。

”——2004年12月6日“美国卡温顿大主教管区3日与100多名控告该教区牧师性侵犯的受害人达成庭外解决协议,卡温顿教区同意支付总额为1.2亿美元的赔偿金以换取原告放弃这起集体诉讼案。

”——2005年06月05日“洛杉矶罗马天主教区14日和500多名遭受神职人员性虐待的受害者达成庭外和解协议。

根据控方律师向美联社提供的消息,教区将支付6.6亿美元赔偿金,摆平这桩丑闻官司。

”——2007年7月17日“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天主教会7日同意向144起神父性侵害事件受害人支付1.98亿美元的赔偿。

据报道,这一协议是主管教区、律师和提出指称的受害人经过两天的谈判达成的。

协议为4年多来的法律纠纷画上了句号。

”——2007年9月8日除了惊讶有这么多教会性丑闻案之外,应该更惊讶的是,它们都以庭外协议告终。

这就意味着前一个惊讶以后不值得惊讶。

更重要的是,为什么。

好,先说说几个关于《虐童疑云》的为什么:为什么老修女在只有一个站不住脚的怀疑的情况下,就马上和神父当面对质?

为什么男孩儿的母亲在明明得知儿子被骚扰甚至侵犯,却想要装作不知道?

为什么老修女不等到有确凿证据后,把神父直接赶出教会,而却只是让他主动辞职,还被升迁?

为什么当男孩母亲暗示了老修女很多真相之后,老修女却在和神父对质时却只字不提,甚至承认她只是凭主观怀疑?

为什么老修女会在影片结束时忽然放声痛哭?

先从母亲口中的一句"Maybe some of the boys want to get caught!"说起吧。

一个在社会底层求生的母亲,即使知道自己的儿子迷恋神父,也宁愿熟视无睹,因为她觉得比起儿子在公立学校被人欺辱,至少神父能给他一个看起来更“幸福”的童年。

她反复提到儿子的“Nature”,这似乎是一个合适的理由。

所以,影片所述的情节,并非如译名那样的“虐童”。

说直白点就是,一个恋父的男生跟一个恋童的男人,看起来就是天造地设的“幸福”,而不应该被指责和审判。

但这并不是如同性恋或是不伦之恋那样,仅仅存在于道德层面的争议而可以被宽容的。

神父试图向老修女寻求宽容,说有些东西并不是你能理解的,我给了他幸福。

而老修女很坚定的对他说,为什么?

就因为你对他笑,给他怜悯?

你是个骗子你从那男孩信任的眼神里得到的快感并不是什么心安理得的幸福,这从任何一个酒鬼那儿都能得到!

所以恋童的实质,如老修女一阵见血的指出,是欺骗,欺骗了一个人未来漫长的一生。

如果我们每个正常人,都会因为初恋感到一些后悔甚至难过,并以此决定自己一生爱的方向,那那些引诱儿童的成年人,就丝毫没有值得宽恕的地方,因为受骗者在伤害面前没有选择的能力。

我能理解有恋童癖的人,因为一个人要抗拒他的"Nature"是那么困难。

但如果一个人知道他的本性,是会给他人带来伤害,至少出于良知,他不应该放纵自己。

在老修女和神父最精彩的那场对质的开始,老修女劈头问道:"What are you doing in this school? Even more to the point, what are you doing in the priesthood?"这便直指神父内心不可原谅的罪恶。

老修女在最后说,我不会同情你,因为你绝对没有发自内心的真正内疚。

如果我们回头再听听影片开始时神父的关于"doubt"的布道,就会感叹老修女果然"know people"。

她不单单从这次布道感觉出神父的邪恶,还确信他是不以之为耻的。

所以她知道,即使有十足的证据揭发出神父,也不能期望他有反省和改变。

况且,她并不希望真正出现那些“十足的证据”。

她要做的只是保护孩子,而她成功的、完美的做到了。

片末,老修女忽然放声痛哭,说她其实也是充满疑虑,非常的疑虑。

她其实并不如她之前所示的那样确认。

而她却依旧义无反顾的要保护她的孩子,哪怕付出任何沉重的代价。

正如她颤抖着紧握十字架,大声吼道"I will do what needs to be done though I'm damned to hell!" 我想这才是这个老修女伟大的地方:她知道,自己的使命并非只是效忠教会,也非只是效忠上帝,而是守护自己对正义和良知的信仰。

 3 ) 立场的无奈

当小修女问校长“你证明了吗?

”校长说“向谁”小修女说“除你之外的人”看到这我想到,一些人被宗教法律道德套得牢牢的,连自己的良心都逃不过,他们的世界只有规矩,没有人性,不过似乎也没什么错。

但是他们除了愧疚,什么也没得到。

不讨论对与错,只是反应出各种立场的无奈,以及诸多社会问题。

黑人母亲认为只要有人对她儿子好就好,能熬过上好高中就好。

乍一看很不分是非但在那个时代也能理解。

梅姨是过于坚持原则,但心也是好的。

结局也是讽刺。

最后想说演员演技都太赞。

 4 ) 好人不温柔

这是一个禁闭岛式的故事。

双重开放,无论怎样推断都成立。

英雄可能是神经病,天使也可能是魔鬼。

每一个人看完,都会有一个自己的结论。

因为每一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自己的上帝。

传统的电影,尤其是super hero的故事。

好人和坏人永远那么黑白分明,干掉坏人,世界就平静了。

坏人绝对不懂得伪装成好人好人也都是一眼望到底的高大全。

那些粗糙的情节传达的只是表象。

真正重要的事情,我们永远也看不到。

真正重要的问题,我们到死也得不到答案。

在羽毛般满天飞舞的流言中真相到底是什么?

DOUBT精准的击中了这个问题,让我再一次陷入了迷失。

现实从来不是这样。

现实是,坏人通常有耐心,很温柔,并且非常的善解人意。

因为他很聪明,也只有聪明的人才敢变坏。

他觉得没有人比他更聪明,以至于能够看出他在做坏事。

他的聪明成了一种巨大的诱惑,很难控制自己不去利用这种聪明来谋取利益。

他们能够得到别人的信任,一步步接近他真正的目的。

他们得到人们的关注、同情、爱和信任。

他们名利双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而那些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并被千夫所指的坏人。

只能说,太过高估了自己的聪明。

而那些好人,却通常又臭又硬,不懂通融,脾气暴躁,惹人讨厌。

却很少有人想到,正是因为这种倔强的性格才能让他们严格的恪守道德的底线。

他们没有小聪明,倔强的只剩一根筋。

像孩子一样不经思索就脱口而出。

他想要保护,却伤了人。

他想要奉献,却令人感到束缚和压抑。

在一次次的伤人伤己中,他们变的越来越古怪,冷漠。

所以你知道,这世上其实没有什么好人和坏人。

只有聪明人和笨人。

神父显然是个聪明人。

他最后的离开,可能是出于两种考虑一,他真的是个猥亵男童的人,害怕修女掀出他的老底。

二、他担心修女锲而不舍的调查,会把更多人卷进事件中。

最终不管他做了还是没做,那个孩子、孩子的父母整个学校以及他自己本身的声誉都会受到不可挽回的影响。

因为人们只愿意相信坏的事。

所以无论他是圣人,还是魔鬼?

他都会选择离开。

这就是电影中最令人迷惑的部分。

艾修女是聪明人吗?

很难说。

但显然她的聪明没有神父来的让人舒服。

即便她拥有很好的动机,人们也不可能喜欢她。

她的清高,刻薄,扑克脸,一丝不乱的修女服。

都容易让人瞬间产生一种印象:变态老处女。

尤其在她与黑人妈妈谈话的那一段中相信很多人对她的厌恶会达到巅峰。

可是,编剧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她又安排了许多细节显示出艾修女的善良。

比如她会替瞎眼的老修女隐瞒,为了让她老有所终。

这样看来,她似乎并不是一个仇恨世界,良知泯灭的人。

所以,她对神父的态度就更令人无法理解,扑朔迷离。

难道,她真的是那个唯一洞悉真相的人?

如果不是,那么她的内心又将是一个多么幽暗而恐怖的所在?

她最后的那一哭,简直令我毛骨悚然。

James修女,也是一个十分值得玩味的人物。

她像是一张白纸,是导演设置的空白人物。

她矛盾、困惑、不断摇摆她一边激动的和艾修女争执,为神父辩护。

一边,她也开始学着像艾修女的样子去训斥孩子。

她的迷失如此真实。

她代表了我们面对荒谬的生活时那种绝望的困惑。

她是一个形而上痛苦的具象化体现。

黑人的妈妈,虽然只出场了几分钟,却是一个层次极其丰富的人物。

她像一只受过重伤的野兽,整个人是收缩的,谨慎的,极其没有安全感。

她像是曾经瞥到过什么极其可怕的东西,而从此对此讳莫如深。

她知道她的儿子是同性恋,并且可能还在遭受侵害。

但是她选择了逃避,视而不见,因为无法承受。

所以当修女试图引导她说出这真相的时候她表现的极其愤怒,这种愤怒其实是恐惧的集中爆发。

她用尽全力想去遮盖和保护这种平静的表象。

她只是一个可怜的,无能为力,却又深爱孩子的母亲。

这一类故事的可怕,就像是青翠的草地上你正好好的走路。

然后凭空遇到一个陷阱,人就掉了下去。

镜头,却还只是停留在那片草地上。

明媚而空白,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

只有你知道,你已经掉下去了。

在平静的表象之下,在黑暗中,不断坠落。

电影结束了,而你还在坠落。

没有光,没有底。

能够安慰你的,只有沉睡。

坠落,沉睡。

不要呼喊,不要求救,不要睁开双眼。

在噩梦和美梦中,等待我们最后的结局。

 5 ) 最可怕的事情,是人们不再选择相信

《虐童疑云》,一部被译名毁了的电影。

它的英文原名是Doubt——怀疑。

很显然,这个原名要更为恰当,因为它讲述的正是“怀疑”二字的本质。

怀疑是什么?

怀疑是一种迷茫。

它夹在“信”与“不信”之间,左右为难,无法形成任何笃定的判断。

人活在怀疑里,是无比痛苦的。

导演约翰·帕特里克·尚利为了更精准地诠释“怀疑”,故意将故事设定在了一个充满怀疑的年代。

那是1964年,美国正深陷在越战的泥沼中,就在前一年,肯尼迪总统遇刺身亡,再加上黑权运动盛行,整个社会都处于剧烈的动荡中。

而故事的发生地,却是一个最不该有“怀疑”存在的地方——圣尼古拉斯天主学校。

弗林神父遭到阿洛依修斯修女的指控,指控他和一名黑人学生唐纳德存在不正当行为。

影片就围绕这一娈童案展开,渐渐为我们揭开了每个人乃至教会的真面目。

相信在整个观影过程中,你一定会经历数次摇摆。

一会儿相信弗林神父是清白的,一会儿又怀疑他真的犯了错。

直到影片结束,真相也没有揭晓。

据说拍摄时,导演只把真相告诉了扮演神父的演员一个人,其他人一概不知。

他这样做,正是为了让所有演员沉浸在一种深刻的怀疑里,从而把这种“怀疑”最大限度地传递给观众。

毋庸置疑的是,导演做到了。

他成功地让每个观者困在怀疑里,无法排遣。

与此同时,另一个问题开始浮现:究竟什么才是真相?

是绝对客观的真实吗?

还是我们最终选择相信什么?

真相,是很难知晓的。

真相的“不可知”也并不是因为真相本身有多复杂,而是因为试图弄清真相的是“人”,而人才是最复杂的。

这桩所谓的“娈童案”,完全由捕风捉影而起。

不过是詹姆斯修女的一句话——“黑人学生唐纳德自弗林神父的住处回来后,身上有酒气,神色有些慌张”——老修女就当即认定,弗林神父一定犯下了错事,于是她穷追不舍,开始极力证明自己的判断。

在这之中,我们看到悬于“真相”之上的,是一个复杂的利益格局。

它首先是一种“办公室政治”。

老修女对弗林神父的指控,实际是有私心的。

他们两个人,恰好代表了教会内部的两股势力。

老修女是保守的、禁欲的,她待人待己都很严苛,看不惯弗林神父的新派作风。

于是,她要借“娈童案”扳倒弗林,就像是保守派对于改良派的一次清算行动。

对于老修女来说,“真相”早已被“偏见”锚定,她等的,就是弗林有一天露出马脚。

那么弗林神父又如何呢?

表面上,他十分开明,有智慧,待人和善。

但另一面,他抽烟、喝酒、大快朵颐,开低俗的玩笑,与传统的神父形象大相径庭。

在他的开明与随便、豁达与放纵之间,只有一条浅浅的分界线。

这也使得他的行为,变得十分可疑。

此外更复杂的,是所谓“受害者”一方。

在那样一个种族隔离刚刚开始瓦解的时代,唐纳德作为天主学校的第一位黑人学生,时常会受到白人学生的欺负。

更何况,种种迹象表明,他还是一个同性恋者。

如此弱势的地位,使得唐纳德对有心庇护自己的弗林神父,有着极为复杂的情感:那里面有爱,有感激,有崇拜,还有对于持续被保护的渴求。

至于唐纳德的母亲,更是在和老修女的对话中,直白地说出了自己在那样一个特殊年代唯一的诉求:“我只想你所说的这些事别连累到我的孩子。

只要再熬过六个月,熬到毕业,我的儿子就能上一个好一点的高中。

正是匍匐在“真相”周围的每个人,出于自身利益,暗中做出了各自的裁定,才使得“真相”不断偏离原来的轨道,直至堕入无尽的虚无之中。

然而,这就是导演想讲的吗?

不。

导演要讲的比这个还是更深一层。

记得影片开始,弗林神父在布道中讲了一个故事,大意是说:一个人坐着救生艇在海上漂泊,最初他依靠天上的星星辨明方位,朝家的方向前进,可在此后的几十天里,星星不再出现,这个人彻底慌了,他不知道前进的方向是否还正确,也不敢肯定当初的星星是真实存在,还是自己在危难中的臆想。

很显然,这是一则关于“信仰危机”的寓言。

它道出了信仰在这个时代遭遇的尴尬:久远的信仰,还能够给当下的人们指引方向吗?

又或者说,基于前人的困境被创造出来的信仰,在当下是否还具备同等的意义?

这是影片提出的一个更尖锐的“怀疑”。

这个怀疑,直戳了“信仰”最坚实的基础。

到底什么是信仰?

信仰就是毫不怀疑地相信。

可到了影片中,这个“怀疑”却最先由一个神父提了出来。

再经由一整个关于“怀疑”的故事,最终逼得老修女也说出来了类似的话:“我也不确定,我也有了怀疑。

老修女,原本是最坚定的信仰者。

但在故事的结尾,她也有了怀疑。

原因是什么?

这里面首先隐含着对于教会体制的批判。

尽管在这桩“娈童案”中,弗林神父并未被定罪。

但毫无疑问,他是有前科的人,在此前的五年里,他先后换了三个地方做神父。

影片也隐晦地表达了,他与之前的修女有染的事实。

在经历这次疑似的娈童案后,他再次离开了。

与之前一样,他依然没有被革职,而且还不降反升,成了另一个教区的祭司。

这本身就是很讽刺的事。

它甚至在说,教会已成为了某种庇护所。

它使得人的罪恶通过忏悔而轻易被赦免,于是罪恶反而成了一种心安理得,只因“上帝会宽恕我的”。

也正因如此,老修女才说出了那句:“我也有了怀疑。

”对于这句话,你既可以理解为,他感到自己可能冤枉了弗林教父。

但更有可能的解释是,此时的她已对“上帝的存在”产生了怀疑。

原因还不止是教会,更因为她自己,因为她撒了谎。

为了证明弗林是有罪的,她谎称给弗林原先所在教会的修女打过电话,掌握了重要证据。

但实际上,她并没有打那个电话。

为此,她起初还辩称:为了维护上帝的正义,才不惜撒谎。

可转念一想,恰恰是这个行为,彻底击碎了她的信仰。

因为她选择撒谎,实际就等于变向地承认了:正义无法以合乎上帝旨意的方式实现。

这难道不才是最深重的信仰危机吗?

看《虐童疑云》是我近一段时间最兴奋的一次经历。

总有人问我:类型片和文艺片的区别。

我觉得两者最显著的区别就是:类型片必须要简化生活,而文艺片往往要还原生活的复杂性。

从这个角度讲,《虐童疑云》无疑是一部优秀的文艺片。

它讲了真相的不可知,同时讲了比真相缺失还要恐怖的事情是:人们失去信念,不再选择相信。

于是世界将堕入永夜。

好在在那之前,还有电影的光,为我们照亮。

 6 ) 凌驾于真相之上的是什么?

我从来没有看过一部影片,里面没有任何人死去,甚至没有任何人受伤,主题却如此沉重,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除非我们还少不更事,否则我们一定遇到过这样一种人,他们对自己认定的事情一如既往,绝不动摇,就像Aloysius修女一样,仅仅凭自己的直觉,和一些谈不上确凿证据的蛛丝马迹,就一口咬定Flynn神父有娈童行为,誓除之而后快。

在她进行道德审判的过程中,一人身兼原告、律师、陪审团、法官和行刑人数职。

她凭着自己对正义的信仰,不惜撒谎也要把Flynn神父撵走。

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她又不是侠客或超人一类的正义化身般的角色。

和James不同,她是一个寡妇,丧夫后才当上修女。

她待人无比苛刻,孩子们都害怕她。

她甚至不允许学生用原珠笔写字,原因是这导致了人们都不再注重书法。

她像原教旨的化身一般严格和残酷,过着清教徒一样的自律生活,饭桌上像太平间一样安静,学生见到她像犹太人见到纳粹。

再说Flynn神父,他是一个反传统并且开明的神父。

他喜欢搞一些亲民的活动,带给教区人民世俗的温暖,送玩具给学生,甚至建议在圣诞聚会中用流行曲取代颂歌,以宣示宗教信仰并不与通俗文化为敌。

当然,他写字也用原珠笔,不难想象,他并不能写出一手令Aloysius修女喜爱的漂亮书法。

故此,除Aloysius修女外,影片里几乎所有人都喜欢他,尤其是黑人小孩Miller。

但是,编剧并不要观众做简单的道德评判。

影片中Aloysius修女对Flynn神父的指控事实,并非昭然若揭。

现实中的是与非不像数学题里的单纯,《撞车》里有种族偏见的白人警察最后舍命救了黑人妇女,而唾弃他而去的同伴却阴差阳错地失手杀死了黑人青年。

现实中的例子更是举不胜举,比如讨工伤赔款的刘汉黄成了杀人凶手,刻薄野蛮的台商成为被害人。

等等。

编剧在整个故事里没有透露神父是否有娈童行为,正如片名,一切都是doubt。

无论小Miller自身是否愿意,世俗法律和基督教教义都不容许娈童行为。

针对Aloysius修女有理无据的指控,Flynn开始时处于绝对的优势。

但慢慢的,随着修女锲而不舍的偏执行为,他变得焦躁,无法自圆其说。

他变成在强调,他的所作所为,对小Miller是好的,对所有人都只有好处。

但他也承认,有些事情不能坦白,那超乎了Aloysius修女理解能力的范畴。

但编剧没有交代这不能说的事情是什么。

按照正常推论,有可能Flynn神父也是同性恋,并且和小Miller之间存在一段畸恋。

可是这一切都没有任何证据,一切都处于暧昧之下。

甚至Aloysius修女为逼走Flynn神父而撒的谎,也仅仅能证明神父是因为犯了过错而离开了上一个教区。

它甚至不能证明神父犯过的过错和娈童或同性恋有关。

而且,Flynn神父也在Aloysius修女面前为自己从前犯过的过错忏悔了,却没能得到宽容。

我们往最善的方向想,事情也有可能是这样:12岁的小Miller是天生的同性恋,为此在公立学校被欺负,且没少被父亲揍。

然后,他转到教区学校后却是唯一的黑人孩子,当时是1966年,肤色加性取向的双重歧视可以要了他的命——要知道断背山里的JACK在1981年还被歧视同性恋的人杀害,所以,当开明的Flynn神父接纳并保护起Miller后,得到了Miller太太的感激和小Miller的尊敬。

最后,为了保守小Miller是同性恋的秘密,面对Aloysius修女的指控Flynn神父不能为自己辩护,只得离开教区。

在这一种假想下,所有人物都出于善良而行使着自己的正义:Aloysius修女代表着严肃的正义和关怀;Flynn神父则代表着慈悲、宽容和牺牲精神。

可是编剧没有为任何一种假设下定论。

影片从头到尾也没有否定过Aloysius修女的推断是正确的可能性,亦即Flynn神父确实有违犯教义的同性恋倾向和违犯法律的娈童行为。

那样的话,Aloysius修女就成了一个superman一样的角色,当司法力有未逮时,充当一名正义仲裁的代理人;而Flynn神父尽管可以得到世俗的同情,但他却没资格成为一名神父(天主教不承认同性恋),同时还犯了娈童罪。

在向观众提供了这样的双向可能性后,剧本已从多角度拷问了人性的善与恶、是与非。

可是剧本的精巧还不只此。

编剧为Aloysius修女设定了一个自忤的困局。

表面上,神父象征着开明的、变革的,甚至带一点对传统教条背叛倾向的角色,而他的行事也是不拘小节,不默守成规的。

而Aloysius修女正是为了捍卫原教旨的庄严而向他展开攻击,Aloysius修女的人物形象恰恰和神父相反,是个教条主义的、呆板僵化的、一丝不苟的人。

但是,当故事发展到她得不到Miller太太的支持,又搜集不到证据指控Flynn神父后,她却选择了以撒谎的方式达到了其目的。

这种谎言在世俗的指控中可以撒,例如周星驰在《九品芝麻官》中为了骗常威供出犯罪事实,把他亲儿子抱来滴血认亲,却骗他这是张敏的孩子,最后伸张了正义。

可是Aloysius修女不是包龙星,她是把自己供奉给主的神职人员,她如果凭撒谎逼走神父,那么即使她的动机是善的,她的行为也不过和神父无异——即使她能证明Flynn是同性恋,没资格伺候主,可她自己使用了撒谎手段,同样也没资格再伺候主。

何况神父的行为,无论过程如何,结果却是好的,他既保护了小Miller免受别的学生欺负,又使Miller更快乐和信奉主。

正如他面对James修女的质疑时暧昧不清的表白所述:我做的这一切都是出于爱,是天父所说的“凡人之爱”。

这样的话,无论是Aloysius修女,还是Flynn神父,都不过是以自己的方式实践着自己的善良和正义。

到底孰是孰非?

或许正如天真单纯的James修女所惊叹:It's upside down。

不得不提,由于剧本改编自著名戏剧,所以叙述上相当精练,丝毫不拖沓,也不枝蔓延伸。

和故事情节相反,影片里的每一组镜头,都有着明确的作用,绝不暧昧不清。

编剧为doubt的双方都留下了相当多的疑点,而且针锋相对。

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也故意营造反差。

比如影片里神父和同僚们边吃饭边说着粗俗但无恶意的笑话,镜头一转,修女这边的饭局静得像守灵一样,年轻的James修女只不过吐出一点不喜欢的食物,就马上迫于Aloysius修女的瞪视而重新塞回嘴里。

再比如,神父对孩子总是呵护呵护再呵护,修女对孩子总是惩罚惩罚再惩罚。

而针对指控的娈童嫌疑,影片里既有修女从远处看到神父拉小London的手被抽回的画面,但又交代了神父常检查孩子们的手和指甲是否干净的习惯。

对此正方可以指控,神父确有娈童倾向,在小Miller前已勾搭过小London并被拒;反方可以辩护道,神父只是在检查孩子有没洗干净手,被调皮倔强的小London推开。

而无一例外的是,编剧对出现的种种可能性不置可否。

影片在细节和镜头运用上极花心机,即使是看似平常的一个镜头,也带有暗示和伏笔,但事实始终在两方面的“证据”之间摇摆,真相始终不明。

在角色心理方面,观众在看第一趟时,会感觉Flynn神父的内心历尽沧桑。

可是影片完后,特别是最后一幕Aloysius修女倒在James修女怀里痛哭忏悔,坦承自己所提出的指控也并非确凿无疑之后,你会发现,其实她的内心历程也同样坎坷。

对于本片来说,真相并不是重点,编剧并不想观众在观影后只关心“到底Flynn神父有没做那样的事”,影片没有给出足够的证据支持正反的任一方。

而现实中的事情往往也如此,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念和不同动机的人犬牙交错地混杂在一个大社会里,令到发生的很多事情根本就没有唯一的正确解答。

简而言之,这个世界是不能一元化地去理解的。

如果说,彼此都有一颗善良正直的心,修女爱孩子,神父也爱孩子,却因为爱的方式不一样,为了刻板的道德教条斗个你死我活,何尝不是一幕悲剧?

如果让我来回答标题的问句,凌驾于真相之上的是什么?

我会说,是宽容。

顺带一提,影片里Flynn神父随着情节的发展,主持过三次布道。

表面看,神父的布道和影片的主线情节无关。

但其实影片的主题早已暗喻在布道内容中。

我此前对天主教的布道不甚了解,看过本片后,我觉得它就像编新约的作者一样,用寓言故事来宣播教义——只不过由神父结合当下的世情来编故事并讲出来罢了。

第一次布道时神父说了一个故事,一艘船在风雨中迷失了方向,在一个晴朗的夜晚,船长通过观察星象,认定了一个正确的航向。

然后,接下来的二十天都是阴天,他再也看不到星象,船也没有抵达陆地。

面对自己内心和船员们的质疑,他不由对那个星象产生了怀疑,他甚至怀疑连那个晴朗的夜晚都是自己想象出来的,只是为了给自己一个坚持下去的方向。

然而,除了死磕到底,此时他已再无退路。

这个布道中的故事的高度象征性、隐喻性和对整个剧本的作用,堪比卡夫卡的长篇小说《审判》里那个著名的寓言“在法的门前”。

故事里迷航的船长遭遇的困境其实就是Aloysius修女的困境,同样地,为了贯彻正义的Aloysius修女和为了逃出生天的船长,眼前仅有的可走的窄道也只有执迷不悔一途而已。

我相信,每一个叙事艺术的创作者都会遇到眼前一亮的故事,它既关怀人的处境,又不忽视现实的复杂性,不提供答案或真理一类的东西,却促使观者去思考。

这部影片就是让我眼前一亮的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中演员们的表现,接近完美。

绝大多数时候你都可以放心地把情绪交到他们手里。

本片男女主角都是往届奥斯卡小金人得主,碰到这样一个可以让他们尽情发挥的剧本,实在如鱼得水。

最后本片男女主角和两名配角同获去年奥斯卡提名,难怪后来有人把它当作了演艺教材影片。

 7 ) 怀疑和信仰一样,神父和修女无差

最后,一贯冷酷的艾修女在用心理战赶走了神父之后,握紧袖中暗藏的十字架,终于失声痛哭," I have doubt...I have doubt..."。

这个结尾给我的震撼很大。

因为她终于发现很多事情超过了想象。

这不是一件事,而是一个同盟,一个完整的组织。

它几乎透露了那个时代美国神职人员的普遍的信仰危机。

肯尼迪被刺杀,政治动荡,民心散落,教会堕落淫乱,肤色歧视……一切都在不动声色中被无情刮来的风雨和落叶掩盖。

神父在片头那篇关于“Doubt”的点题讲演是有所指的,就像艾修女怀疑的那样,there must be something from which it comes out. 那就是,这种怀疑已经发生在了神父自己的心里,上帝已死,有些罪是告解无法卸脱的。

这从神父多次闪烁其词的眼神里,他无力地告诫修女别插手,他过于激动和愤怒的自我保护里,都早已昭然若揭。

他所做的,并不是他一个人做的。

艾修女显然是传统的天主教徒,戒律严格。

一群黑衣的女人安静围坐,吃饭不敢剩一口东西;这和神父们在艳丽的宴席上嬉笑饮酒谈论女人,两个镜头拼接的蒙太奇效果,神奇地强化了一所教会学校中新旧宗教势力的对比。

然而最后,即使在这座小小的学校分了胜负 —— 在更大的世界里,输赢却是由主教来决定的。

真相,被掩埋在每一间学校里。

它永远只存在于修女们的窃窃私语中,羽毛一般满天飞扬的gossip,而不在教会任何的官方记录里。

最后,也随着大风在校园里销声匿迹。

从这个角度说,看起来似乎在“真相”的对立两面的艾修女和神父,其实都不过是这场信仰危机中迷失的羔羊罢了。

一个在慢慢从坚定走向迷失,一个努力掩饰自己的失落,却不断被逼面对。

于是他在反思中发现,怀疑和信仰一样,是一种强有力的力量,把大家联系在一起。

只不过这种联系是苦闷,每个人都身在其中。

无法自拔。

所以开场那篇"Doubt"的讲演,其实颇有深意。

神父说的这句话,我在当时就颇为触动,知其必然在后段大有文章。

他说:"Doubt is just as powerful and substantial a bound for us as certainty. When you get lost, you are not alone." 在当今中国这个信仰缺失的年代,也是如此。

当你感到茫然迷惑。

你不是一个人。

 8 ) 人都会做一些匪夷所思的事,也可能是不道德的事。

Doubt,这是这部电影的命题,并非是虐童,所有的一切都不能被肯定。

神父有没有性侵犯这个黑人孩子已经不重要了,事实上他保护了这个孩子,即使侵犯了,也是相互情愿的,神父还是善良的,从他的教育方式上就能看出来。

善良的人会做这样的事?

人都会做一些匪夷所思的事,也可能是不道德的事。

影片关于种族关于同性,黑人小孩就是同性,至少对对他好的男人(神父)又种安全的依赖感。

而神父平时较为随性的行为,爱留长指甲,喜欢吃糖,经常和男孩子们有身体接触,这些在今天的人看起来毫不注意的行为,在当时修女的眼里,就会演绎推理出一个结论,在当时的社会,尤其是在教会这样的事情应该是时有发生的,所以才会有样的推理。

 9 )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若不是纽约百老汇的同名话剧珠玉在前,电影《虐童疑云》该是一场轰动!

60年代,纽约市布朗克斯区一所天主教堂,神父弗林(菲利普•塞默•霍夫曼)开朗幽默,在传道中强调疑惑与信仰的辩证关系,是教区的改革派,力主接受了教会学校有史以来的第一名黑人学生。

与弗林神父针锋相对的是保守派修女贝维尔(梅丽尔•斯特里普),她主张权威治学,不苟言笑,推行严格的纪律与惩罚机制,是位“铁面校长”。

弗林神父对黑人学生的特殊关照引起了贝维尔修女的怀疑,加之天真善良的年轻修女雅各(艾米•亚当斯)的“证词”,贝维尔修女决定要与自己上司的弗林神父针锋相对,不惜一切代价证实弗林神父对男童的性骚扰——但贝维尔修女并无实证,她所秉持的,只有自己的偏执信念……比起电影的整体情节发展,我对片中神父弗林开篇布道时讲述的水手海难故事更感兴趣:海难后幸存的水手随救生艇在海面随波逐流二十天,星光惨淡,神智模糊,不知自己是否还有一线生机。

弗林神父总结陈词时说:“现在教堂里就有完全理解这个故事的信仰危机受害者。

我想告诉你们:疑惑能跟坚信一样强大而持久,使我们彼此相连。

当你感到迷惑时,你并不孤独。

”从这个起题的布道讲演来看,影片的主题大概会围绕着人们怎么在疑惑与挣扎中彼此关联来进行,后面贝维尔修女与神父弗林的争执的确基本如此;但作为起题这么重要地位的讲演,只提到疑惑与信仰能够同样强大,却并没有对二者的关系进行进一步剖析,这似乎在暗示余下的影片除了编织人物对抗,还该让疑惑与信仰从人物的情感挣扎中升腾而出,两种精神力量正面交锋后揭示其最深层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然而,影片在叙事结束后并无意于此,留白不是意犹未尽的回味,而是没有说透的遗憾。

更令我困惑的,是以宗教信仰为背景来展示疑惑——要知道,“信”这个基本层面在宗教世界中不容动摇,先信神旨,再行神意。

尤其在基督教的体系中,不论什么教派,若不承认神之体系的存在,不相信圣经是神口述的箴言,那就不算诚恳的神之子民。

07年大轰动的电影《地球来人》,正是通过彻底摧毁耶稣的神性,把神降格为人,才对剧中笃信教义的人物造成了毁灭性打击。

回到《虐童疑云》,弗林神父特意强调疑惑的意义,其出发点难道仅仅就是为了通过示弱而深入人心?

而结尾铁面校长贝维尔修女的表现再一次论证疑惑之心的不可避免,这难道不与信仰自身根本矛盾?

如果对信仰的皈依是从疑惑犹豫走向笃信坚定的旅程,那么《虐童疑云》所表现的就是一条逆行道,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不信”,或者心存疑惑带有保留的浅信,才是唯一可能的结果;甚至换句话说,这个时候,“信”已经脱离了原来的字面意义,无非是人面对不可知大宇宙的“答案之一”罢了;既然所有的答案解说阐释都只能针对问题的某个方面,既然多元才是最终的“世界真相”,那么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对错”,“黑白”;再进一步,既然我们都只能看到这个世界有限的一面一角,还有什么真正不可调和的矛盾非得你撂倒我,我镇压你?

而与此同时,由本该信仰坚定的神父弗林来引出疑惑这个大主题,这是对宗教的特意讽刺呢,还是铺展情节的无心插柳?

尽管我喜欢留白,但终是觉得电影谨小慎微不带任何暗示的叙事过程太保守了。

毕竟,故事里的“藏”从来都不是真藏,总得给看客们一角窗户一扇门,前面七拐八绕几乎迷路,不就为了最后的眼前一亮醍醐灌顶么。

而从头到尾都藏个严严实实支支吾吾不肯透露真心实意的,又不为对付广电总急的审查,难道还有什么无法启口的难言之隐,譬如宗教打压?

除去主题的不够透亮,片中两大超实力派的老戏骨,都曾获奥斯卡最佳演员奖项的梅丽尔•斯特里普与菲利普•塞默•霍夫曼针锋相对你来我往的对手戏简直如同两大高手华山论剑一样精彩,充满了张力与紧迫感。

尤其是梅姑,举手投足皆是戏,既有暴怒的决绝,也有思忖中的犹豫;既有权威的气势,也有坚硬外壳下包裹的柔软。

很容易就被脸谱化的贝维尔修女这个角色被她刻画出了丰富的层次,人物充满了力度,爆发时有舞台剧的夸张;细微之处却又拿捏得当,充分体现了电影表演的弧度。

尽管《虐童风云》在表演上精益求精,在故事整体上却没能脱离舞台剧的限制,没能完全发挥出电影这种艺术表现手法的优势。

影片布景的转换十分有限,空间较为狭促;而作为题眼的“疑惑”并没能被铺展开,依然围绕在宗教信仰这一个主题之上,使本来能有普世意义的哲学性主题受到了局限,很难让信仰体系之外的观众达成共鸣。

如此看来,《虐童疑云》起于话剧,终又止于话剧,正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10 ) 一场惊心动魄的圣战

据说Doubt的剧本源自百老汇舞台剧,果然剧情的功力非同一般。

配上演出舞台剧出身的大牌meryle stripp,更是如虎添翼让人看的步步紧绷,一刻不得松懈。

这是一场两个人斗智的战争。

说是一场战争,必然存在相对立的两方,以及一些可以用来相互攻击的资源。

让我们看看Doubt的这场战争是怎么打起来的。

甲方:修女校长乙方:福林神父(甲方乙方没有任何区别,本想用正方反方,不过既然故事情节的发展一直到最后才让我们确定了正邪,用正反似乎也不太合适)说到可利用的资源,比较显而易见的有下面两个资源一:詹姆士修女资源二:姆林太太(黑人小孩的妈妈)战争的起源来自于资源一的詹姆士修女偶然间发现了福林神父可能犯下的错误而告知了修女校长。

修女校长于是决定调查此事,战争从此开始。

战争开始:我们看在这个阶段,修女校长其实是出于绝对的上风:在参与战斗的四个阵营中,以她为首的甲方占据了两个,有50%的重量;而姆林太太此事还没有加入到战斗中来,所以福林神父只有25%的份额。

第一场战役发生在校长办公室的第一次冲突是非常有看头的一场戏,充满了舞台感和戏剧性。

人物的每一句话,没一个动作,没一个站位都绝对是安排的非常仔细的。

Ok, 为什么说这场戏想舞台剧呢,这场戏包含了下面这些道具,只有有了这些道具,这幕电影可以在舞台上完美重现,我把这场戏叫做“三杯茶”。

门,茶,座位,詹姆士修女,阳光,窗开场校长,神父,詹姆士修女三人鱼贯而入进入校长办公室,校长在门口准备关门,想了一想又把门留着没有关上,此处记号一,入场的时候,门是没有关上的。

然后大家各自入座,但,神父做到了校长的位置上,而校长被迫和修女做到神父的对面,可以看的出校长非常的不舒服,因为明显这种布局让神父站在一个更高等级的位置和她对话,但双方对立之势就此形成。

第一杯茶这时候修女给大家倒了第一杯茶,铃声敲响,第一回合正式开始。

接着下面blah blah说了些不重要的东西,神父坐在校长的位置上,俨然以他领导者的身份在教育校长,她需要怎么做怎么做,风头整个在神父这边。

但是校长也不是省油的等,这个时候校长起身走到窗前,拉开百叶窗,光线犹如上帝圣光的降临照在神父的脸上,校长问神父:"So which boy it is?(到底是哪个孩子?

)",一语双关,清楚明白。

神父被阳光照的受不了于是放弃了有战略优势的校长座位。

这时候修女开始倒第二杯茶。

第二杯茶第二杯茶上位,第二回合也正式开始。

校长回到她自己本来的战略地位,站在她的座位上,开始展开攻势。

只见她单刀直入,切入主题问道:我们要好好考虑那个唐纳德姆林那个孩子的问题,当然这时候还是包裹着其他学校事务的外衣。

接着问题越问越细,越来越尖锐,甚至詹姆士修女也加入了校长的阵营开始提问。

神父越来越不舒服,他终于意识到了第一杯茶只是个幌子,第二杯茶的这些问题才是他被邀请来的真正目的。

此时战争正式升级,如果前面还是半遮半掩,羞羞答答的绕着边儿提问的话,这里开始已经撕开了遮羞布,赤裸裸的开始了战争;此时电话铃也响起,犹如战场上隆隆的炮火。

此时归位的校长已经完全掌握了战争的风头,神父完全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所以他选择了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准备立刻离开这个战场。

但是校长这种女魔头怎么会这么轻易然他逃走,她立刻起身追神父到门口,不停的甩出更多对神父相当不利的证据,继续穷追猛打。

这时候两人站在门口对峙,神父已经完全被击溃,这时候的他想到的只有一件事,赶快编个谎话,找个理由,不能让这件事传出去。

所以他这是关上了原本校长没有关严实的房门,代表两人对于这件事的态度,揭开事实,还是掩盖事实。

这是詹姆士修女站起身说,你不要急着走,神父,我再给你倒杯茶。

第三杯茶第三杯茶到位,到了第三回合,这场战役的势头已经彻底的导向了校长这一边。

你以为神父已经败了,已经倒下了。

但中国人说,穷寇莫追。

死到临头的神父这个时候孤注一掷,抛出了一个合情合理的解释,反倒一扒,孤注一掷。

而本来就摇摇晃晃的詹姆士修女立刻想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导向了神父这一边。

战局立刻改变了,本来占有50%比重的校长一方只剩下了25%,而获得詹姆士修女支援的神父占到了50%的绝对优势。

此时神父知道见好就收的道理,立刻离开战局,全身而退。

校长不能就这么眼看着失去詹姆士修女这25%的力量,两人一段激烈的争吵之后,詹姆士修女的态度只能说是一半一半。

所以第一次正面冲突结束,由原来50%比25%领先,校长在第一场本来胜券在握的情况下,失掉了这场战斗,最终造成了校长和神父之间37.5%比37.5%的势均力敌的战局。

游说阶段:所以此时甲方和乙方都占到了同一起跑线上,不管校长还是神父都是37.5%的势力,两人谁也都弄不死谁。

所以现在是游说的时候了,需要继续更多资源,再战一场。

在这场游说过程中,两个人有不同的目标。

资源一:詹姆士修女神父看得出詹姆士修女是个摇摆中的力量,她可以头像校长那边,也可以为己所用。

所以他开始游说詹姆士修女,手段可以说非常巧妙。

手段一:罪恶感。

在接下来的祷告上,神父给大家讲了一个关于说闲话的故事,利用他站在神坛高高在上的地位,让詹姆士修女知道,在没有确凿根据的情况下,说闲话是一种非常罪恶的事情。

虔诚单纯的詹姆士修女当然此时觉得非常有罪恶感,心里就更加动摇了。

手段二:套近乎。

手段三:同情心。

利用罪恶感打了她一拳之后,这时候该给她颗糖吃吃了。

所以紧接着神父就‘偶遇’修女,两人开始聊天。

神父告诉修女他关心这些孩子,就和修女一样(套近乎),让她觉得他们是一样的人,是朋友。

而校长不是,校长嫉妒他和孩子们好,而校长自己做不到。

神父同时也对修女弟弟的情况报以极大的关心。

这时候神父已经完全赢得了修女的票数,以50%比25%的比分大幅度领先了校长。

而校长选择了寻找战争中另外一方非常重要的力量。

资源二:姆林夫人。

事关姆林夫人的儿子,校长以为这是一张囊中之物的王牌。

她约了姆林夫人来聊天,跟她散布,却意外的发现本来自已以为的王牌根本就不是她的王牌,反而因为种种原因导向神父。

到现在局势已经非常悬殊了,神父拥有四方中的三方力量,以75%的绝对优势,领先只有25%的孤军奋战的校长。

可惜了校长本来是有优势的,却节节颓败,越来越显颓势。

所以当神父发现校长依然在抓住这件事情不放的时候,他理直气壮,底气十足的主动出击,发动了第二场战战役。

第二场战役这张战役已经不需要遮遮掩掩了,从两人一见面,两人就战火全开。

神父把所有的底牌摊开,逼校长放弃,双方的底牌明明白白的放在桌上,神父有绝对的优势。

神父高高的站着,窗外是电闪雷鸣,一如神父隆隆的炮火,强势的攻击。

校长坐在她的位置上,只身对抗神父的枪林弹雨。

战役打到这个程度已经没有什么悬念了,神父坐下开始写信,要求把校长调离。

如果这个时候还不出手,校长就完了。

而校长是不会就这么缴械投降的,这时候校长甩出了最后一张王牌:舆论。

是的,在这张战争中,还有一股力量,是游离于所有实际的资源和实力之外的,那就是舆论。

校长告诉神父,她给教会打了电话,不是打给教会主教,而是打给教会的一个其他的修女。

她清楚的知道,神父今天能做出这样的举动,这句对不会是他第一次做这样的事情,他一定有前科;而对于他这样一个有前科的人来说,如果校长把这件事情搞大,他会失去他所有的一切。

不管校长是否有任何确凿的证据,只要闲话散播出去,社区的舆论会让他在任何地方都没有立足之地。

而事后的情节说明,其实校长根本没有打电话给教会,她的那些证据和那些王牌根本都是她捏造出来的。

而此时的斗智斗勇的两个人,赌的就是谁的心机更正。

本来咄咄逼人的神父此时失去了本来的气势,窗外的电闪雷鸣也停止了,双方终于停火,而最终的停战协议也已达成:神父自己提出申请,调离这个郊区。

校长巧用空空妙手,在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凭借自己的机智四两拨千斤,大幅扭转败势,最终在这场战争中取得了胜利。

多么美妙,多么激动人心的一个剧本啊,虽然只有四个主要人物,虽然只是一些简单的对话,虽然主要场景可能只是办公室,小花园,而这场战争的惊心动魄绝不亚于任何用金钱和特技堆砌起来的宏大战争场面。

电影的结尾,修女校长孤独一人坐在雪地中,跟詹姆士修女聊天中,她终于奔溃了,坚强的她终于嚎啕大哭。

神父调离郊区之后,没有遭到任何处罚,反而得到了升职。

虔诚的信徒们一如校长,独自一人坐在冰天雪地里,不知道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信仰,什么才是真正的真理。

所以校长哭了,她保卫了她的学校,却又一次被深深的伤害了,她的信念,她的信仰。

此时电影又重新回到主题,也即电影的名字-怀疑(Doubt).

 短评

看不懂。。。。看完大家的评论后发现不是我肤浅。。。。是这个片子本身没什么太大的深意。。。。大家所言跟我所想也差不多。。。虽然算个哲理。。。。但有故弄玄虚之嫌。。。。外加奇闷无比。。。。实在看不出什么特别好的来。。。。。

6分钟前
  • Qzai
  • 较差

boring 烂烂烂!

7分钟前
  • 暴走貂小婵
  • 很差

for mylackness of religious, i did catch the essentials of this one.

12分钟前
  • A啊
  • 还行

表演没得说,故事载体弱了些。这部电影的意义在于,很多人像修女那样,患了强迫症而不自知,奉行着自以为是,自以为永远正确,却往往走入歧途。

13分钟前
  • 让风吹
  • 还行

对白有力,细节准确,最重要的是一干演员强大的表演,把这个关于在特定时代的禁忌和人性本源中的弱点的普通故事讲述地跌宕起伏;导演在氛围烘托上颇费心思:异状天气,办公室突然坏掉的灯,大量倾斜视角构图用以反映人物内心的摇摆不定,几大主要角色对戏时对站位的掌控,于无声处听惊雷。

16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Doubt的心理很微妙,对白演技都很精彩,只是光靠这些支撑恐怕依然单薄,还是觉得没能把这个题材表现好,可以更好更深入的…私以为压轴的那句反而有点败笔,不要这样“说”出来,是不是更好?

21分钟前
  • levitating
  • 还行

这个话题真烂

22分钟前
  • 麦子
  • 较差

原谅我的肤浅,我到现在还没有完整的看一遍,很晦涩,结局还未能理解。

23分钟前
  • C.
  • 还行

这个中文名我也是醉了“Doubt”本身就表述了影片的主题国家领导人被刺杀到底能引起多大的社会恐慌,我不知道,我也不想知道那么多的神职人员,人们就信任被派过来的神父都是智者,引导者?看影片时,我就在想凭一个“我认为”,“我确定”修女阿洛伊修斯就那么肯定的定了神父的罪?直到最后。。。真相是什么,永远不会知道了赢了?打击了罪恶?不过是更多的自我怀疑另外,唐纳德•米勒母亲的话倒是给了我一个新的视角看待这个问题

26分钟前
  • 孤狼
  • 推荐

梅丽尔·斯特里普,真是想不得奥斯卡都难!

31分钟前
  • Yuki
  • 力荐

66届金球奖最佳剧情类女主角(Meryl Streep)、最佳男配角(Philip Seymour Hoffman)、最佳女配角(Viola Davis,Amy Adams)、最佳编剧题名

35分钟前
  • 请叫我小至
  • 推荐

完全没看懂,是我想太少……

37分钟前
  • 聰少
  • 较差

可能它适合关注演技的、注重台词的亦或着重人文的,由于我都不算,所以很不幸的,我为百分之二点八又添了把砖加了块瓦

41分钟前
  • 你绝对想不到因为这也出乎我意料
  • 较差

“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 Patrick Henry 只出现了几分钟的Davis最惊艳!你能从那几分钟看到这个黑人妈妈的一生

45分钟前
  • 费纸姬
  • 还行

SO BORING ~I JUST WANT TO SLEEP WHEN THEHALF OF FLIM

47分钟前
  • zyouki
  • 很差

老修女的精神世界显然还在中世纪,逼问拷打,然后把对方绑柱子上烧死,仅仅凭自己的臆想。她之所以敌视牧师,是因为牧师对孩子们有一种现代方式的爱,这与老修女高高在上的落伍态度正好相反。她还好意思撒谎说黑孩子在学校没受欺负,这种神职人员,神职精神没去做,倾轧挤兑别人倒拿手。

51分钟前
  • 格利芙
  • 推荐

你曾坚信你的怀疑,怀疑是种信仰,但最后你开始怀疑你的怀疑,也就是对信仰的怀疑

53分钟前
  • E
  • 还行

我也没有觉得有什么好,尽管让别人说你没深度好了。

54分钟前
  • 纪恩同学
  • 还行

找不到出彩的地方

55分钟前
  • 梦里水乡1227
  • 很差

影片一般,但演员的演技一流,特别是看完国话演的话剧版,相比之下,中国演员的演技真需加强!

58分钟前
  • 梅加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