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在电影院看黑人电影,结束后观众主动鼓掌,还是2018年初的《逃出绝命镇》结束后。
甚至《黑豹》结束后,现场观众都没有这样的激动过,这也是真人传记和现实题材的力量。
电影根据美国律师:布莱恩·史蒂文森所著畅销书改编《正义的慈悲:美国司法中的苦难与救赎》。
讲述他如何在有缺陷的法律体系中,为底层和弱势群体,也就是当时被歧视和忽视的黑人群体辩护,为司法公正而奋斗,为推动美国刑事司法制度的改善做出巨大贡献的故事。
周四的首周末晚场,电影厅只有1/3的上座率,但是不乏黑人家庭一起来看。
期间能听到后排观众的唏嘘和落泪,也能感受到她们最后富有力量的鼓掌和感动深受。
这也是我再一次,在大银幕看到电影结束桥段里,黑人们聚在教堂里,唱着对上帝的赞美之歌,把一切痛苦和无奈都吞没在这份忍耐里时,感到无比的悲情和感动。
导演也参与剧情改编,在电影开篇的前半程,场景和人物交代都是有想法的,每个镜头也都有经过精心的设计。
最经典有效的好莱坞叙事,加上流畅的镜头剪辑,让观众沉浸在故事里,沉浸在角色的黑暗时刻里。
这部《正义的慈悲》绝对是及格线上的作品,首周末2800个观众的7.0分和Metascore的媒体综合68分,也都证明了这一点。
除了两位男人演员,都奉上了精彩的演技之外,难得看到了布丽·拉尔森,又回到了《房间》里面普通女人的样子,确实比《惊奇队长》里面可人多了。
说实话她素颜,头发蓬松着,穿着居家T恤在门外抽烟的形象,真的更真实多了。
难得这里她作为白人女配角,很好的辅助了黑人男主的角色和戏份。
这里可以说一下男主迈克尔·B·乔丹,电影中几场情绪表达的戏,他都非常克制自己的反应和表情,看来是非常懂得大银幕的表演了,不过也能看出技巧不多,还差那么些火候。
只能看出他非常投入和认真的在演,但是还是角色缺少那么一点点灵魂魅力。
在创作上和剧作上,电影也没能走得更远。
相比《逃出绝命镇》和《我们》的导演,一直在试图另辟蹊径、脑洞大开的讲故事。
《正义的慈悲》这种用主旋律电影的方式,去讲述主旋律故事,确实有些保守了。
不知道是不是为了冲奥故意学院派。
影片通过律师的角色,纵切了Alabama州的小镇上,白人和黑人社区的分歧,是你即便诬陷和冤情,人们也选择视而不见的残酷,甚至还有人故意为难和加害。
影片中,几个律师开车驶过,黑人和白人社区的桥段,还是有些平地惊雷的感受的。
其中白人男狱警的角色,突然就良知发现,开始这种通融和关怀,也是非常的奇怪和突兀。
不知道编剧是不是一定要为了不一杆子打死所有白人,然后加了这个角色的反转。
试图讲述现实主义的故事,但是却加入了很多不现实的虚构之后,就会形成这样的尴尬。
影片最感人的还是结束后的纪录片桥段,例如大数据美国80年代的死刑误判率高达1/9,而且绝大部分是黑人。
也许黑人电影和故事,还处在讲述的太少与需要被好好讲述的阶段。
但是也非常期待,不一样的作品和导演可以越来越多。
斯派克·李已经被定为2021年戛纳的评委主席!
我们也希望未来可以有更多的黑人电影创作者登上舞台,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化奇观。
2020年小玄儿记——————————————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新老电影混剪系列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
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最有感触的一幕,布莱恩让迈尔斯指认谁是沃尔特。
此处之后,证言大逆转。
这里是巧妙使用犹大指认耶稣遭唾弃来感动鼓舞迈尔斯。
前面是沃尔特的孩子,自己目睹电刑的经历,以人伦、同理心来感动迈尔斯。
一步步铺垫。
上庭时迈尔斯对圣经起誓的退缩,故作镇定,让布莱恩知道他有愧于心,有畏于上帝。
所以从神学的高度出发,用语言构建典型的宗教氛围,成功策反,不可谓不高明。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在蒙罗维尔,《杀死一只知更鸟》的故乡。
这个毕业于哈佛法学院的黑人青年,发现在美国的监狱里,每九个人中至少有一人是被错判的。
在被误判的死刑囚犯中,很大比例都是黑人。
所以他一心想要改变种族歧视和司法不公,于是就创办了一家非营利性的法律服务机构,专门为被判死刑的囚犯提供免费的法律援助。
他在工作过程中发现,很多错案都是警方和检方为了省去麻烦而选择了掩埋真相。
他们忽视目击者的证词,把不利于定罪的证据压下来,甚至与假证人进行交易来伪造定罪的证据,那些让想说出真相的人被威胁得气都不敢出。
如果这个社会是依靠恐惧和愤怒来支撑,那这样的社会是平等与法治的吗?
这样的审判,对被告公正吗?
对于穷人来说,他们更需要的不是富贵,而是正义。
而一个国家的良心,就在于如何对待穷人,和那些被漠视的、被唾弃的弱势群体。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或多或少的宽恕。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心怀慈悲。
但我们反省自己,在灵魂中是不是曾经缺少过那么一点正义?
社会是个大染缸,要想改变社会谈何容易。
反抗压迫的尝试太绝望了。
他在工作过程中慢慢发现,要想为这些清白的人洗清罪名,光有理想是不够的,还需要心存希望,需要有执着的信念。
希望,是奋起的理由。
他们想叫我们闭嘴,希望会给我们发声的力量。
希望,是前进下去的动力。
哪怕有权势的人想扭曲真相,我们也绝不会停止脚步。
正义最大的敌人是绝望。
三十年来,他成功帮助了140多名死刑囚犯,并且设计出一整套的针对死刑囚犯的法律服务。
他相信:“你做过一件坏事,但不代表你一生都是恶人。
”他的理想主义精神被很多人不理解,不仅受到了种种刁难,而且在家里还受到了死亡威胁的电话。
但是他的妻子支持他。
“我不需要人们喜欢我,只要我所做的事情是正确的。
我不希望我的孩子长大后得知,他的妈妈因为害怕疯狂分子就不去做正确的事情了。
”
“有一种东西不能遵循从众原则,那就是人的良知。
”——《杀死一只知更鸟》《正义的慈悲》是一部黑人电影,它将焦点放在种族歧视和人权问题上,主要讲述了美国人权律师史蒂文森倡导公平裁判,为保护那些受到不公平待遇的黑人和穷人而不断斗争的故事。
黑人律师史蒂文森从哈佛法学院毕业后,转身投入了贫穷地区的法律事业。
他愿意为死刑犯辩护,他对一名精神受战争影响而意外杀人的死刑犯说过,“无论你做了什么,你的人生都意义非凡。
我会竭尽全力,阻止他们抹杀你人生的意义。
”很显然,他是一名怀有慈悲心和良知的好律师。
但因为他是黑人,他在与当事人在监狱会面前,被要求脱光衣服检查;开车在半路被毫无理由地拦截,甚至被枪抵头威胁;在处理案件的过程中不断地被人戏耍……然而,即使在有罪的白人比本分的黑人更高贵的环境里,他仍旧没有放弃追求真实与正义!
正如纪伯伦所言,“与其在绝望和挣扎中苟活,不如在希冀与盼望中死亡”,史蒂文森在为黑人青年沃尔特·麦克利安的辩护中学会了“要心存希望”。
沃尔特因一项他没有犯的罪行被判死刑,他有充分的不在场证明,却敌不过有权势的人想扭曲真相,也敌不过世人对于他们眼中犯人的愤怒与恐惧。
然而,史蒂文森从未因此停下脚步,夜以继日地翻阅卷宗后,他发现了伪证并说服证人讲出事实真相。
“正义它从来都不会缺席,它只是跑得有点慢,喜欢迟到”,幸运的是,沃尔特的正义及时赴约了。
“在别人的苦难面前,我怎么能转过身去”,这或许是是悲悯之人的心声。
可是在实现正义的热情中,我们会忘却慈悲为怀,对公平的热望会使我们铁石心肠。
就像面对死刑犯时,大多数人都会觉得他们罪大恶极、死不足惜,却很少会有人想到他们的权利是否受到保护,大众有没有剥夺他们申辩的勇气?
带有恶意的视线是否让他们深陷苦难,深陷“社会性的死亡”?
“我们都需要心怀慈悲,也许,我们每个人都会需要或多或少的宽恕。
”我们在面对死刑犯,或者说是做错事的人时,不必着急否定他们存在的意义,尝试着去发现真实、去感受法律、去追求正义的尺度!
《思想录》有言:“正义而没有强力就无能为力;强力而没有正义就暴虐专横。
”的确,我们需要强硬的法律手段去惩治罪恶、追求正义,但对于真实与慈悲的守护同样重要!
这两天重看《Legal High》,发现了很多以前没关注的细节。
第一集,被告被释放之后,新垣结衣问堺雅人,你觉得人是他杀的吗?
真相是什么?
堺雅人说,检察院证据不足,就要放人,这就是法律,我不关心真相。
这是日本律政剧的风格,戛然而止,超越道德观念,也没有再升华,由此也展示了各国律政剧不同的特点。
美国律政剧,如《傲骨贤妻》《Just Mercy》,演绎的是客户、律师、检察官、法官以及议员相互之间的斗争,斗争方式主要为结盟亦或拆台,主题涉及权力资源分配与个体权利保护,即分权与平权,展现的是律政运行的整体生态环境。
美式律政剧不乏有个人成长,维护正义,更隐蔽的内核在于探讨公共资源的分配。
因此,美国律政剧是政治型律政剧。
中国香港的律政剧,如《壹号皇庭》《使徒行者》,淋漓尽致地告诉观众,如何破案,里面的主角基本都是柯南,剧的重心在于找证据、逆转裁判。
裹尸体的编织袋使用什么材料,鞋底的泥土来自哪里。
港式律政剧源于英国传统,受福尔摩斯惊悚悬疑探案荼毒颇深,侧重证据科学。
因此,港式、英式律政剧属于证据型律政剧。
日本律政剧,如李狗嗨和Hero,全剧的重心都在于每集的结尾,每一集都阐述了一种程序正义的信念,甚至李狗嗨终章仍在讨论法律不是绞死讨厌鬼的制度。
日本律政剧,属于法理型律政剧,强调信念。
由于法理型律政剧不涉及权力资源分配的改变,不改变权利保护的现状,不涉及平权思想,因此与政治型律政剧相区隔。
中国大陆的律政剧,像《精英律师》,虽然初衷是模仿90年代美剧套路,但实际上全剧的重心在于背法条和家庭琐事。
重心在背法条,显示了大陆律政剧的稚嫩和无所适从;重心在家庭,则是中国影视剧的传统。
因此,中国大陆的律政剧,属于法条式律政剧、家庭式律政剧。
我们稍微再走远点,回顾一下,就会发现:中国所有类型的影视与剧,都没有摆脱家庭剧的影子。
作为一个注重伦理传统的国度,大部分中国人自幼便接受了各种待人处事的道理,从伦理学角度对待社会公共部分和国际关系,比官本位更刻在骨子里的是家本位,古人为官的目的也是为了光耀门楣。
常常,中国剧的编导总会塞进自己对世界的理解,而这种理解大部分又与家庭纠缠不清,因为艺术也会触及价值排序、树立价值位阶。
外部与内部的条件都没能给中国制作人探讨纯粹公共话题的机会,即使《琅琊榜》、《流浪地球》、《我不是药神》和《战狼》也没有脱离家庭剧的影子,儒家文化的理想与灾难不断的现实之间充满了巨大的情感张力,使中国人骨子里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着接受温情脉脉大家庭的关怀。
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宫斗剧在中国叫好又叫座,因为宫的本质是一个大家庭。
《唐顿庄园》是一部家庭剧,但却没有植根于家庭本身,植根在了礼仪和英国腔的精致。
《无耻之徒》也是一部家庭剧,然其却是反家庭的。
有哪部外国剧能比《甄嬛传》更家庭?
重回我们讨论的律政范围,中国大陆律政剧模仿美式是没有前途的。
如前所述,美式律政剧是政治型律政剧,涉及权力资源分配的改变,权利保护的现状的改变,主题是分权和平权,这并非当今中国律政生态的题中之义。
这就是为什么大陆律政剧看着有点假,因为你在向观众贩卖你本身没有的东西,至多算是当下法律人、艺人或者治理者的一种虚荣心。
我们自己律政剧应该学习港式或者日式的套路,讨论法律信念、展现司法过程,渐进发展,方有未来。
另外,像《非自然死亡》无律无政,有些剧有政无律,都并非标准的律剧。
律与政互动,存在拉康主体间性的哲学韵味,才是合格。
上述,有以偏概全之嫌疑,毕竟一国的电影、电视剧的内容很丰富,但这么宏观看来,自我感觉大差不差。
疫情蔓延,不必慌张。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三星半吧……看完《正义的慈悲》的一个感受就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正义的慈悲》是根据真人自传改编的,这让故事的主题更有现实意义。
当然,我们还可以找到不少优点。
但同样的,这个电影也有些许不足,导致观影体验还有提升空间。
在这一回,咱们就来聊一聊《正义的慈悲》。
(一)真实事件改编电影,注重还原VS取其精髓?
《正义的慈悲》是改编自美国律师布莱恩·史蒂文森所著畅销书,《正义的慈悲:美国司法中的苦难与救赎》。
电影最初,哈佛法律系毕业的黑人主角放弃了高薪职业,转而做起了无偿的死囚法律顾问。
我原以为电影会宏图式的铺开,讲述主角对改善美国刑事司法制度所做出的努力。
没想到,《正义的慈悲》始终围绕一场冤案展开,借此以小见大来表现这场冤案平反的历史意义。
在讨论《正义的慈悲》之前,我想先聊一聊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创作取向。
大部分的真实改编都会兼有两个方向的特性,既注重真实事件还原,又注重电影艺术表现。
但不管怎么说,毕竟还是能看出倾向性的。
真实性和艺术性,哪一个更重要呢?
以我的观点来看,加强艺术性可能会更好。
如果强调真实性,那么电影无论如何也比不上记者采访类节目。
相反的,倘若电影的艺术性高一些,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不仅会让观众自发了解真实事件,还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电影如果将主题意义、人物精神等精髓提炼出来,效果比单纯的还原更好。
我特别喜欢的一个真实改编电影是《叫我第一名》,主角是个想要当老师的 妥瑞症患者,说话间时不时发出类似狗叫声。
当人们以别样眼光看他时,他坚强而乐观的克服困难。
在电影前半段,求职经历穿插着回忆,让人深刻了解人物想要当老师的原因;电影后半段,爱情线与事业线齐头并进。
再加上主角与母亲、父亲、爱人的人物线,《叫我第一名》故事内容非常丰富,人物精神深入人心。
这是我认为的真实改编电影的理想效果。
在《正义的慈悲》中,电影叙事结构基本是平铺直叙,注重还原真实事件的始末。
从倾向性来说,《正义的慈悲》更加注重真实性。
某种程度上,这减小了《正义的慈悲》的魅力。
接下来我的讨论中,将会以《叫我第一名》作为理想水准的参考,并从两方面展开。
(二)比下之有余诚如前文所言,《正义的慈悲》有优点也有缺点,在此先来讨论“比下有余”。
首先,在电影的立意上,《正义的慈悲》有其独特的价值。
这个电影是以“一场冤案的平反”为核心剧情的,其案之冤在于,被捕的黑人并没有犯谋杀罪,是被警方、法院强行定罪的。
然而,当律师主角为其申冤的时候却面临重重阻碍,警方和法院对证据视而不见,甚至多次威胁主角。
这足以体现刑事司法体系的不健全与腐败。
不仅如此,黑人之所以会被定罪,警方也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力,而社会舆论则充满了种族歧视的偏见。
仔细观察会发现,《正义的慈悲》的对抗力量颇为丰富,从警察到法院、社会舆论、思想观念,处理得颇为微妙。
同时,电影披露这一真实事实,有助于唤醒人们对司法公正的坚持、对种族歧视的警醒。
这是电影的意义所在。
为了强化这一效果,《正义的慈悲》还非常注重氛围的渲染。
一方面,电影层层递进的揭晓“不公待遇”。
起初,不公的矛头指向警方,他们无视证据,陷害无辜人士;随后,不公的矛头指向法院和社会舆论,他们不看真相,只顾让自己安稳、心里好受。
这种“不公”不仅强化了对抗力量,还不断推进剧情。
另一方面,电影对部分死囚的冤屈感也刻画得很好,这有助于推动剧情。
《正义的慈悲》主要提及三个死囚,他们各有各的冤情,其中一人还被执行死刑。
当死亡的钟声临近,这几名死囚依旧怀着希望,坚强活着。
这不禁让人心情沉重。
某种程度上,我认为死囚的人物形象刻画甚至比主角还要好。
此外,《正义的慈悲》的整个剧情较为完整,循序渐进,故事讲述有条不紊。
这些均是“比下之有余”。
很多评论提到,《正义的慈悲》的发挥很稳定。
无论从故事结构还是演员表现,整体都是含蓄而稳定的,你很难挑出什么毛病。
相比一些不成功的影片,《正义的慈悲》的稳定是优势。
但换一个角度想,这种“稳”也成了限制,它使得《正义的慈悲》不够出彩,颇有“成也萧何败萧何”的感觉。
(三)比上之不足站在律师自传的视角来看,《正义的慈悲》确实把该交代的都交代清楚了。
但是,就这一事件而言,《正义的慈悲》依旧留有不少空白。
这些空白使得电影故事依旧不够完整。
《正义的慈悲》的剧情紧扣一点,即律师主角帮助死囚伸冤,所有的对抗力量都围绕“伸冤”这一动作展开。
倘若《正义的慈悲》是以人物生平为主线展开的,并且讲述多个案例的伸冤,那问题并不大。
因为光是不同的冤案就足以让故事完整,并且电影也是以塑造人物为核心。
然而,《正义的慈悲》并不是这样。
《正义的慈悲》既然已经选择以事件为重点,那么就应该将整个事件交代清楚。
律师主角的伸冤,只不过交代了一点——这名黑人死囚并不是凶手。
事实上,整个事件应该是这样子的:当镇上一名18岁女孩光天化日之下被杀害,警方一年未破案,迫于舆论压力而栽赃一名无辜的黑人,法院也火速判决死刑。
这名死囚本以为自己死定了,然而,当一名哈佛律师出现后,事情出现了转机。
经过律师的不懈努力,死囚终于被撤诉……在看电影的时候,我就一直非常疑问,杀害女孩的凶手究竟是谁?
警方为什么一直未破案?
法院为什么判决那么武断?
电影行至中段,当时我还期望着电影最后能揭晓更加黑暗的势力。
譬如说,凶手有特殊身份,警方高层想要保护他,就如同《网络谜踪》那般;或者说,深入挖掘女孩受害的真相,有可能牵连警方或法院高层的黑幕,就如同《飓风营救》那般。
然而,直到电影结束,我才发现,这不过是警方无能和懒惰,迫于舆论压力而结案。
再结合《正义的慈悲》的剧情来看,感觉就如同神探夏洛克·福尔摩斯排除了一个嫌疑犯,然后也不继续破案就结局了。
当然,《正义的慈悲》毕竟不是推理片,而是法律故事。
且不谈凶手的真相,就说警方和法院,他们对真相拒不接受,理由是这会让社会再度陷入恐惧,社会舆论想要黑人入狱。
这一观点的逻辑有其社会历史背景,自是无需多谈。
关键在于,《正义的慈悲》没有展现这种社会舆论的压力,这就导致警方和法院的做法显得固执而刻板。
实际上,电影只需要刻画一下检察官,由其衍生次情节就能表现社会舆论压力,顺利的话还能进一步营造种族歧视的氛围,增加剧情的紧张感。
倘若多了这一次情节,故事将会变得更加完整。
除了故事不够完整之外,《正义的慈悲》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也不能说很成功。
电影中,被冤枉的死囚面对死亡的挣扎、恐惧、淡然、愤怒都刻画得非常好。
在《正义的慈悲》,被冤枉的死囚不是个体形象出现,而是一个群体形象。
对这一群体形象,《正义的慈悲》的刻画显然是很到位的。
然而,《正义的慈悲》对主角的刻画并不是很深刻,甚至他有点变成推动剧情的工具人。
首先,主角为什么想要放弃高薪职业,而去无偿为死囚提供法律援助?
电影中解释的动机不是很本质,没有揭晓某些经历对主角的深刻影响。
以致于当主角遇到挫折的时候,很难感同身受的理解他坚持下去的理由。
相反的,在《叫我第一名》中,主角非要当老师的理由是很直击要害的,因为一个校长曾经通过一段特别的教育改变了他,让他明白了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因此,当主角遇到挫折时,观众知道他一定不会放弃。
其次,《正义的慈悲》并没有很好的表现主角如何克服挫折。
给人的感觉就是,电影似乎更注重还原事件,而忽略了对主角的刻画。
实际上,电影中是有那么几个很有戏剧张力的场景,并有可能用以表现主角对待挫折态度的。
借由表现主角如何克服挫折,我们就可以看出主角的原则、信念、情感、性格、人品等各方面信息,从而更加了解这一人物形象。
而这,就是人物刻画。
可惜《正义的慈悲》并没有深挖。
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主角开车却被警察拦下,举枪逼他就范,然后搜主角的车。
这个场景表明,主角继续死磕的后果是很危险的,这一经历必然影响到主角的心态。
然而,下一个场景则转到了监狱,他继续工作,没有和任何人直接提起这个经历。
遇到这种威胁不可能毫不动摇,通常情况下都会引发自我疑问:我还要不要继续坚持下去,哪怕会死?
这件事情值不值得?
倘若能继续深挖主角的情感、动机、信念,这将更有利于刻画主角形象。
不得不说,这个很棒的场景有些被浪费了。
此外,《正义的慈悲》的结局也有些说教倾向和生硬。
当主角站在法官面前,发表了较为煽情的演讲,高论是非对错与道德。
可以注意到,法官对这番发言毫无反应。
很显然,这些话语并非说给法官听,而是说给观众听,这就有些出戏。
同时,电影最后检察官突然倒戈到主角阵营,多少也显得突兀。
电影并没有给出检察官倒戈的详细理由,在故事逻辑上不够连贯。
这也是《正义的慈悲》稍显不足的地方。
结语真实事件改编,并不意味着受限于“绝对真实”。
只要保留真实故事的主题、精神内核和大概经过,其他部分依旧有很多可以艺术加工的地方。
或是设计次情节来丰富故事,或是采用更灵活流畅的叙述手法,或是深入主角内心,或是强化对抗力量,或是增加反讽效果,方法还是很多的。
重点是不断的深入研究真实故事,提炼其最精华的部分,有此才能放开手脚的改编。
总而言之,《正义的慈悲》如今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多少还是显得可惜了。
欢迎关注同名头条号、公众号(伏龟影评)
Wecan't change the world with only ideasin ourminds. We need conviction in our hearts.想到那么多人,被错判,被判死刑,甚至被一些捏造的罪名而被判死刑,真是令人难过。
总有一些英雄,跟体制对抗。
因为社会体制不是让我们去遵守的,而是应该修正得越来越公平。
有人在背后利用体制,更应该把这些人纠出来。
官僚、法制,并不是这些词本身就是正义,正义是需要我们不断去争取。
讲述这样的故事本身,也是对正义的一种追求。
这部影片也让我想到我的黑人朋友,他们的热情、乐观,总是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正是我们生而为人的人性,让我们能同情,有恻隐之心。
🎥《正义的慈悲》
贫穷的反义词不是富有,而是缺乏公正。
这部电影的题材不少见,由人权律师布莱恩的回忆录改编,讲的是一位毕业于哈佛大学的黑人律师因为一次实习和死囚犯产生共鸣遵循了初心“学法律为了帮助更多的人”而去美国南部专门为死刑犯人提供法律援助的故事。
电影主要在叙述他遇到的棘手案子:只是因为肤色而被认定为杀人犯的黑人辩护。
期间穿插着每个人因为事件推动产生的态度变化。
没有转折,因为是电影,所以好像一切是在意料之中。
打动我的是几个小的细节。
抽烟说着不会因为受到偏执狂威胁就退出的助手,在执行死刑室门口呆坐的冤屈犯,电击装备顶上传来的犯人们用力的敲击声,最后承认自己错误的公诉人…怀有希望是一切斗争的前提。
追求正义是件很辛苦的事情,你心中的正义又是什么呢?
一个18岁白人女孩在洗衣店被杀,历时一年警方仍无法破案,巨大的舆论压力下,警方一手制造了一个“杀人犯”。
一个与白人妇女偷情并且被女方丈夫捉奸的黑人,被女方丈夫在白人社会里抹黑为人人痛恨的坏人,这样的黑人最适合成为警方需要的替罪羊。
虽然警方制造冤案的手段极其低劣,他们制造的证据根本经不起推敲,但是无论是检察官还是陪审团,他们都乐于接受这个黑人是真正的杀人犯这一“事实”,并且有意忽略对被告有利的证据,最终给出了最严厉的判决——死刑。
司法歧视这个话题,让我想起另一部纪实电影《炸弹之城》,讲的是边缘人物——反抗社会的朋克青年——与一帮主流白人青年对抗,在一场斗殴中,一个主流白人青年开车故意碾死一个朋克青年。
案情简单明了,并且在法庭上,案发时坐在车上的白人青年的女朋友作证是故意杀人,即便如此,陪审团仍旧作出无罪判决,导致他们这么判决的原因是——反抗社会的边缘人物死了活该,主流白人青年是社会需要的精英,必须保护,即便他故意杀人。
类似的涉及歧视的纪实电影还有《底特律》,类似的未被搬上银幕的司法歧视也经常见诸报端。
Just mercy可以理解为只是悲悯或者正义的慈悲。
如果翻译成只是慈悲可以从主人公从哈佛毕业却毅然决然来到了阿拉巴马州当法律援助者 是出于自己童年时目睹爷爷被杀害时的创伤(仅仅因为一台黑白电视机),以及在大一实习的时候遇到的死刑犯和他有着相似的人生履历(同样在教会的唱诗班,同样在充满泥巴的土路上长大)。
如果翻译成正义的慈悲,或许从最后的议员说im troubled and no objection 是出于慈悲心理。
mercy an event or a situation to be grateful for。
这里面印象深刻的人物主要有herb,被执行死刑的,来不及翻案的,有罪的,痛苦的,挣扎的。
当时mcmillian被称作old,herb被称作ancient。
被执行死刑的时候放了自己最爱的歌,当时狱友说“你还别想摆脱我”,叹,实际上是最悠远的告别。
mcmillian跟他说你能想象到高高的树吗,其实回味的是自己被捕前仰头看天勤恳劳动养家糊口的踏实的喜欢和幸福。
他说树在苦难之前,在苦难之后,依然如此存在着。
mcmillian不完美,他偷情,但邻里街坊和妻子都相信这归根究底还是个好人。
被关在电刑室旁边的歪嘴老人曾经恐惧地给出假陈词,律师问他你结过婚吗,有过孩子吗,你知不知道mcmillian有孩子,他和你的相似点远超你的想象,你们原本是那么相似。
歪嘴老人要律师给他买果汁糖 说果汁糖在售货机里把他馋死了,又说自己的妻子评价自己如果一个字儿对应货币他早就成为millionaire。
最后在法庭上颤巍巍地翻供,又挺起腰杆说我可以直视你的眼睛,我希望mcmillian过得更好更幸福,我希望看见他和家人团聚。
mcmillian对律师说你想过放弃吗,如果你没想放弃,还打定决心继续做下去,那就不必抱歉 外在的风雨,随意吧。
一部让人同时感到希望与无力的电影。电影结尾的真实照片影像和说明,让本已复杂的心情更加激动。虽然最后宣判的那一刻我激动的泪流满面,但是全片最让我震撼的一幕是那个即将坐上电椅的老爷爷感慨,“这真是奇怪的一天,从未有那么多人问我还需要什么帮助么”。ps1, 律师的形象在我心中从《婚姻故事》里的完全负面变得高大多了;ps2,我对死刑的态度有了一点改变。
很好,看个开头我就想抽白人了……哦,不,我这是不是也种族歧视了!?
电影本身三星半,比较工整,中规中矩。但故事原型还是很让人敬佩的,很有社会意义。无论是消除偏见还是伸张正义,这些“好事者”的行动正在让世界变得不同。好莱坞最近这种正气凛然的律政题材不少啊。Mark第一次肉眼看见奥斯卡影帝影后。
美国一直宣传人人生而平等,就是屁话。美国白人骨子里歧视黑人。在美国,同样的刑事犯罪,黑人受到的惩罚和量刑都是从重。
这种平权类型片非常多,这两年在种族歧视方面的作品也特别多,包括中央公园案件改编的美剧《当他们看见我们时》。本片的表现除了是真实改编,真的乏善可陈。从中间死刑开始,整个故事就一直在跑偏,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了。所有的大牌明星,在本片都沦为符号,差的不是一口气,而是洒了狗血。
看这种题材就是憋着一口气,就是气啊,哎呦。活活憋死的困境。注定的好电影。
这是一个关于真相被偏见蒙蔽、法律的精神遭权力扭曲、追求正义的努力屡受阻挠与威胁,以及你所相信的所有价值都濒临崩溃的故事。但看着这部电影,再看看身边的新闻,我不得不承认,我羡慕电影里的他们。因为他们生活的那个世界,尽管操蛋却依旧看得到希望。
michael b jordan can’t act shit
好看。难过。美国一点都不香。2.18
乔丹的表演很朴实,无需夸张的发挥便讲好一个故事。在死亡面前,我们不是一个中国人,不是一个美国人,we are people. 这些为了改变世界而奔波的人,是值得钦佩的。美国恶警察的套路都很一致,在刚出的Home Before Dark中也是在路上逼停。
全世界仍有四分之一的国家在实际中使用死刑。中国每年执行死刑人数比所有其他国家加起来还要多。#EndDeathPenalty
演话剧吗?
3.5
好故事被拖沓的节奏给糟蹋了 甚至老兵的故事成了为了感动而感动的故意设置 正义在电影里成了可疑品 获得了 好像也缺乏说服力
反抗压迫的尝试太绝望了,看得我喘不过气。老兵的故事最让人无力,浮萍一般任由system辜负的人生。最后律师的话算是给人一点鼓舞吧,怀有希望才是一切斗争的前提。希望不要用“政治正确”这四个字轻易地去给一切东西盖章,要看见每一个抗争着的实实在在的人。也想为这个世界做点具体的事情。想去看这本书。
在那个世界,他们胡编乱造,把无辜的人送上电椅,还美名其曰正义。
讽刺
比黑人80年代的悲惨境遇更令人难过的是,已经2020年了,这么好的电影只上映5天,而且电影院里空空如也,全场只有我和一个黑哥哥来看…这个世界真是太糟糕了。
nothing about racism,压抑
竟然是真人真事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