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浩劫

Deepwater Horizon,深水地平线,怒火地平线(台)

主演:马克·沃尔伯格,迪伦·奥布莱恩,约翰·马尔科维奇,库尔特·拉塞尔,吉娜·罗德里格兹,凯特·哈德森,J·D·埃弗摩尔,乔·克里斯特,约翰·阿米乔,布拉德·利兰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中国香港语言:英语年份:2016

 剧照

深海浩劫 剧照 NO.1深海浩劫 剧照 NO.2深海浩劫 剧照 NO.3深海浩劫 剧照 NO.4深海浩劫 剧照 NO.5深海浩劫 剧照 NO.6深海浩劫 剧照 NO.13深海浩劫 剧照 NO.14深海浩劫 剧照 NO.15深海浩劫 剧照 NO.16深海浩劫 剧照 NO.17深海浩劫 剧照 NO.18深海浩劫 剧照 NO.19深海浩劫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深海浩劫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麦克(马克·沃尔伯格 Mark Wahlberg 饰)是位于墨西哥湾的石油钻塔深水地平线号上的安全维修人员,在和妻子弗里西亚(凯特·哈德森 Kate Hudson 饰)告别之后,麦克将再度面对长达21天的连续作业。麦克的工作经验非常的丰富,在他任职期间,钻塔上没有发生过任何的生产事故,他因此深受上司和同事们的信赖。 项目负责人唐纳德(约翰·马尔科维奇 John Malkovich 饰)希望能够加快开采的进程,但麦克表示这将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唐纳德并没有听取麦克的警告,而是一意孤行,导致钻塔中发声了剧烈的爆炸。霎时间,火海淹没了工人们,126名钻井工人被困在死亡的边缘线上。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四号女监麻辣宝贝反恐疑云我的罪行红小鬼齐步走宋慈韶华录总统黎明绝杀我知道谁杀了我亿万第三季外来者AMON恶魔人默示录异冢一天锤神扑通扑通喜欢你吓我一跳四十而惑梦断韶华三岔口三悦有了新工作异形大战忍者极乐凶间第一季时间倒数遇见你恐怖故事2南洋女儿情新扎师妹蜜月失踪记拔掉插头爱情而已

 长篇影评

 1 ) 你不知道的《深海浩劫》

1. 影片制片人联系了马克·沃尔伯格并告诉他,他们希望在影片里看到老一代和新一代影星的屏幕组合。

随后沃尔伯格联系了他认识的老一代演员像Jack Nicholson。

出乎意料的是,剧组希望马克·沃尔伯格充当影片里那个老一代的影星,而其他人则喜欢Dylan O Brien充当那个年轻的影星。

2. 为了拍摄影片中的油井Deepwater Horizon, 剧组在路易斯安那州的查尔梅特,也就是影片的主要拍摄地,搭建了一个真实的油井。

剧组打造的油井被认为是最大的舞台立体布景道具。

3. Kate Hudson也就是影片中的Felicia。

在Instagram上发布了一张和她继父Kurt Russell的照片,即影片中的Jimmy。

她说这是她第一部和她继父有合作的电影。

4. 影片中饰演海岸警卫队中尉的角色(Graham McGinnis)在现实生活中同样是一名海岸警卫队新奥尔良航空站的直升机救援泳者。

5. 影片在多伦多电影节首映式上让观众们一一起立鼓掌。

6. 这是第二部马克·沃尔伯格与导演Peter Berg合作的电影。

第一部合作的电影是Lone Survivor(2013),也是一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

7. 影片最后的拍摄日期为2015年8月7日。

8. 这是首部马克沃尔伯格与迪伦奥布莱恩(Maze Runner移动迷宫男主)合作的电影。

9. 许多在墨西哥湾油井工作的员工拒绝把深海地平线油井泄露事件改编成电影,因为他们觉得这是对遇难者的不尊重。

但是Mike Williams-深海地平线油井泄露事件的幸存者,一度支持把这个事件改编成电影,因为他觉得很有必要让别人知道他和他的员工在油井泄露事件中到底经历了什么。

而且电影剧组的目标也是想让影片看起来尽可能的贴近实际情况。

10. 影片刚开头可以听到一段来自现实生活中的录音,取材自灾难发生几天后的审讯。

11. 电影里女主打电话打听深海地平线油井的情况时,电话那头说有看到火光冲天,并且有人从油井上往下跳。

实际上确实是这样,深海地平线油井泄露事件中,由于事出突然,大部分人来不及疏散,部分工人被迫从75-100米高的油井上跳海逃生。

12. 影片改编自美国史上最严重的油井泄露事故,深海地平线。

爆炸事故发生三周内,每天大约有21万加仑的原油流入墨西哥湾。

 2 ) 世上没有灵丹妙药,虚构不是,非虚构也不是

聊聊《深海浩劫》,一部一点也不高冷的灾难片,差点还就错过了。

从题材到中文片名,太容易让人联想起那些 B级特效片,比如《不惧风暴》《海啸奇迹》《庞贝末日》《末日崩塌》……而且作为周二上映,又没做特供3D(原计划是有,后来被憋回去了)的引进片,到周末排片占比就剩7%了,真是眨眼就在中国市场被人错过了。

《深海浩劫》确实是部特效灾难片,可跟上面说的那些又挺不一样。

影片取材自真实事件,2010年4月20日晚,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附近海域作业的石油钻井平台发生爆炸并引发大火,事故造成11人死亡,17人受伤,多数工作人员经营救逃生。

36小时后,钻井平台彻底坍塌沉入海下,并由此引发了震惊世界的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

《深海浩劫》的英文片名叫Deepwater Horizon,深水地平线,就是发生事故的这个钻井平台,专业术语叫MODU——半潜式移动近海钻井装置。

在维基百科上,与Deepwater Horizon事故有关的词条有十几个,包括爆炸、调查、诉讼、时间线等。

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更是旷日持久,除了持续87天的补救行动(永久封闭减压井要5个月),还有长达5年的诉讼、处罚、调节等法律程序,而其泄漏量超过56万顿,仅次于1991年的海湾战争,对环境、生态、经济、贸易产生的影响无法计量。

面对这样一个巨无霸型的公众事件题材,电影是如何进行取舍的呢?

这得从项目的开发说起。

2011年3月,顶峰娱乐(Summit Entertainment)、参与者传媒(Participant Media)宣布,他们获得了《纽约时报》特稿《深水地平线的最后时刻》的电影改编权。

这篇文章刊发于2010年圣诞节,参与采写的三位记者David Barstow、David Rohde和Stephanie Saul都曾是普利策奖得主。

没错,用中国电影界理解的概念来说,《深海浩劫》是一个非虚构写作开发出的IP。

基于《纽约时报》的这篇报道,《深海浩劫》聚焦于深水地平线爆炸,故事集中在事故当天,主要场景就是钻井平台,很符合传统戏剧的三一律。

以我对类型片的认知,本以为导演会简化人物关系,突出英雄式的主人公,加快叙事节奏,再下力气弄好后面的特效场面就够了。

但是没想到,《深海浩劫》并不是这样的行货。

事故发生之前,电影用了很大篇幅来交代事件背景和人物,片中出现的公司、个人全都真名实姓,没进行杜撰或回避。

非虚构题材电影有一个长项,在讲明白故事外,还可以把一个行业的运作情况交代清楚。

比如《聚焦》能让你知道报纸上的调查报道是怎么做出来的,《大空头》能讲明白次贷危机的成因,《深海浩劫》在这上面也用了心思。

事发油井位于墨西哥湾的马孔多探区,距最近的美国海岸线约48英里。

英国石油公司,也就是广告里说他们不仅贡献石油的BP,从2008年承租开发这一区域,租期为10年。

众所周知,BP是那种超大型跨国企业,截至2015年底,该公司员工近8万人,覆盖超过70个国家。

约翰·马尔科维奇在片中扮演的Donald Vidrine就是BP驻在钻井平台上的代表。

深水地平线属于泛洋钻探设备公司(Transocean)——全球最大的油气钻井承包商。

2009年10月,BP雇佣泛洋的平台和团队到马孔多探区开始进行钻井作业,原先启用的Marianas遭台风受损,到2010年2月才替换成深水地平线继续开工。

电影里的主要矛盾双方就是BP代表和深水地平线员工,有人说这是劳资冲突,估计是阶级斗争看多了,其实是甲方乙方的关系。

深水地平线造价3.5亿美元,每天的作业费约为50万美元。

马尔科维奇在片中反复强调,钻井作业已经超期43天,意味着BP光平台租赁费就要多花2150万美元,而不顾测试指标异常的赶工正是引发事故的首要原因。

《深海浩劫》的主体人物都是深水地平线的工作人员,留意一下细节,他们都身着泛洋LOGO的工装。

科特·罗素演的是平台负责人(OIM,海上装置经理),马克·沃尔伯格是电气工程师, 还有安全员、钻台作业工人……电影还有个细节,沃尔伯格和罗素一拨人坐直升机飞到深水地平线上班,刚好碰到一队穿蓝色工装的人离开。

他们是斯伦贝谢(Schlumberger)的工作人员,这家是全球最大的石油服务商,在地层技术领域保持领先。

在真实的钻井过程中,BP确曾邀请这家公司进行检测,又临时决定取消,但是在事故发生的前两天,而非电影里描绘的当天。

《深海浩劫》还用了不少笔墨来解释海上石油作业的技术环节,比如事发前进行的两次固井正负压测试。

我是从高中开始就没及过格的物理苦手(偏偏还学了理科),在这儿就不多显眼了,知乎上有专业人士详解,有兴趣可以搜搜看。

为什么一部商业片要费这么大劲来交代事件背景甚至技术问题呢?

对普通观众来说,海上石油开发是一个非常陌生的行业,这个领域的专业性、技术性又很强,那种距离感要比科幻片里的航天技术还严重。

所以,电影用了大量细节来还原当时的场景、人物,为的就是增强代入感。

而对于这样一起后果惨痛、影响深远的公众事件,贴近真实也是最好的创作态度与方向。

制作环节自然也要追求真实,剧组在距事发地不远的Chalmette搭建了一个完整的钻井平台,来重现深水地平线原貌,这也是有史以来最大的电影立体布景道具。

影像上采用手持摄影,突出新闻事件的纪实感。

制片人是做《变形金刚》系列的Lorenzo di Bonaventura,除了请来沃尔伯格、马尔科维奇,也带来了参与《变形金刚》《星际迷航》等片的特效、视效团队。

因此,爆炸场面处理的非常有冲击力,突出了事故对人的巨大伤害,而且两起爆炸层次清晰,细节丰富,也是为了还原当时的情景。

《深海浩劫》是部在创作和制作上都挺用心的商业片,也基本保持了非虚构题材的严肃性。

电影在北美上映后,媒体的评价以正向为主,烂番茄好评率达到84%,比《萨利机长》还要高,而李安的《比利·林恩》现在只有45%。

但从商业的角度来看,《深海浩劫》却不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电影追求非虚构题材的严肃性,本事折损了一部分娱乐元素,决定了这将是一部成人向电影(adult-skewing films)。

《好莱坞报道者》刊登了一篇分析,首周末去看《深海浩劫》的观众,67%年龄在35岁以上(电影市场年轻化真不是中国特色),这对一部大片来说,是个不利的数据。

在输出价值观、引领公众话题的能力上,本片导演彼得·博格确实没法跟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相比。

后者执导的《萨利机长》,同样改编自真实事件,比《深海浩劫》早三周上映,北美累计票房已超过1.2亿美元。

《深海浩劫》9月30日上映,目前放映超过七周(北美电影市场的生命周期要比中国长出几倍),票房刚超过6000万美元。

《深海浩劫》的另一个问题,没能控制好预算,片方投入的制作成本高达1.56亿美元。

这个制作规模已经接近漫威大片《奇异博士》(1.65亿),后者上映两周,目前全球票房已超过5亿。

尽管《深海浩劫》享受到拍摄地路易斯安那州的优惠政策,投资方狮门影业收到近3800万美元的退税,影片的净成本还是接近1.2亿美元。

好莱坞业界存在一个观点,这种非虚构题材改编的电影,由于无法覆盖到青少年市场,预算最好不要超过6000万美元。

以近年来专接非虚构题材的汤姆·汉克斯为例,三年前的《菲利普船长》成本是5500万,《大梦想家》3500万,去年的《间谍之桥》4000万,最近的《萨利机长》是6000万。

前面提到的《聚焦》和《大空头》更少,分别是2000万和2800万。

当然,狮门和顶峰对《深海浩劫》的市场定位首先还是特效大片,类型上偏向灾难、动作甚至是惊悚,而不是主打非虚构题材的剧情片。

提到惊悚元素,必须夹带私货,这部电影的节奏有种很强的压迫感,突然喷出的可乐、撞上直升机的飞鸟,都是制造紧张的常见手法。

老而弥坚的科特·罗素一出场,总让人回想起约翰·卡朋特80年代的经典。

如果说去年昆汀·塔伦蒂诺的《八恶人》是西部版的《怪形》,《深海浩劫》就是《怪形》的灾难片版本,资本追逐下的能源最终失控演变成吞噬人类的无形怪兽。

拍摄新闻事件的非虚构题材容易引发争议,《深海浩劫》也不例外,深水地平线的工作人员多数反对拍电影,认为会对遇难者及家属造成不敬。

也有事故幸存者支持,沃尔伯格扮演的工程师Mike Williams以及迪伦·欧布莱恩扮演的钻台工人Caleb Holloway,不仅认可片方的创作态度,还为拍摄提供了指导意见。

还有一部分幸存者出于对媒体和电影的不满,通过众筹的方式募集基金,准备拍摄一部他们自己视角的纪录片,来还原真相。

《深海浩劫》片尾,用影像资料交代了几位主要人物的后续经历,最后逐一列出11位遇难者的名字,并且配以他们生前的家庭录像,大多是他们和伴侣、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构成全片最让人泪目的地方。

最后得说下非虚构题材在中国的前景。

基于新闻事件的非虚构写作,原本资源集中在国内几家大媒体的深度报道部,记者往往会花费较长时间关注某一新闻事件,进行调查、采访、取证,最终以特稿形式刊发。

这两年,有些非新闻类刊物也打了擦边球,有的还会效仿外刊常见的模式,聘请自由撰稿人做这类的选题,基本不求新闻时效,只求采访挖掘的深度。

今年,有两件事助推了非虚构题材在中国的热度,也吸引来电影界做项目开发的热情。

一个是年初告破的甘肃白银连环杀人案,这桩持续近三十年的悬案被视为中国版《杀人回忆》(其实似乎已经拍了好几部了)。

另一个是已经过去五年的“鲁荣渔2682号”事件,有两部以此为题材的非虚构作品,一个叫《太平洋大劫杀》,另一个叫《太平洋大逃杀》(我就呵呵了这样的标题想象力),都卖出了电影改编权,还开了发布会跟研讨会,似乎是在宣传非虚构IP时代的到来。

作为经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多年的前新闻工作者,加上对中国电影生存环境的理解,我还是对此保持“谨慎的乐观”吧。

借用杨德昌的话,世界上没有什么灵丹妙药,虚构不会是,非虚构也不是。

共勉……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高冷门诊部(ID:highgossip),感冒的同学可关注,转载联系微信pigyeah。

 3 ) 人心的深海与浩劫

影片故事讲述的是一队石油工人在面临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人为灾难时,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和意志。

影片改编自真实事件,由于人性的缺失,利益的驱动,深水地平线油井在一次破纪录深度的钻井作业时,意外发生了井压不稳,压冲导致紧急安全系统失灵,随即引发连环爆炸,深海油井瞬间化身人间地狱。

由于火势太大,救援无法及时进行,126名钻井工人不得不困顿其中......作为一部视觉大片,影片对深海油井的惊天灾难,复制的非常精准。

据说,为了真实再现、还原当时的冲天大祸,弥漫硝烟,剧组按1:1的比例,搭建了深海钻井平台。

也因此,影片制作成本高达上亿美元。

影片后半部分的饕餮级视觉盛宴,将火灾的凶、狠、惨、猛都展现的淋漓尽致。

观众就好像置身火海一样,随着片中人物角色的希望而希望,绝望而绝望。

除了珍馐美馔般的视觉饕餮,影片还恰到好处的呈现出了人性的美好,亲情的可贵。

比如,马科沃尔伯格饰演的男主角,与妻子孩子的浓浓亲情。

对温情的刻画和打造,让影片整体偏暗的色调,以及人性缺失所导致的大灾难所拥有的不寒而栗,都有了些许温暖的味道。

 4 ) 安全最重要

本篇为真实事件改编。

电影中期就在讲述甲方乙方在安全和赶工期省钱之间扯皮,最终无奈向工期妥协最终酿成重大安全事故。

电影前期和最后男主都有家人陪伴,人却已经经历了九死一生。

最开始可能是我看电影最长的音画不同步(误),画面很晚才有,开庭声音很早就出现了。

个人感觉前期剧情过长节奏太慢,中期后期表现不错。

油井现场闹哄哄的男主夹在老板和甲方爸爸间很无奈。

影片重点当然是后半部分,从油井喷泥浆到爆炸上船逃生中无尿点。

爆炸中有人牺牲自己操纵吊塔,有人不顾别人操纵救生筏跑路,有人受重伤依然在前线指挥,有人胆小惊慌失措......半小时展现了危机面前的人类百态。

男主和大多数船员都活下来了,但有11人就没这么幸运了,吊车上的戴尔小哥死的真惨,从上面掉落头直撞铁管。

一开始喷射泥浆的很多工作人员直接被喷到墙壁留下血迹的这几位估计也没了。。。

众人脱险点名时有人没有应答老板看向甲方的眼神充满了怨恨,这位负责人最终也被判刑了,可惜牺牲的船员永远回不来,只剩他们的家人声嘶力竭的哭喊。。。

这片还记住了不少名词,什么膀胱效应之类的233影片印象最深的画面是男主和另一女员工一起跳海,女员工惊慌失措,男主讲道理威逼利诱都不成,最后转移她注意力一脚把她踹下去了,真是负责(男主入水后还被碎片砸中血流不止,还好碎片遇到水的阻力也减速了伤口不深。

 5 ) 聊聊自己的感受

看到有人觉得导演让BP公司背锅有失偏颇,然而身为从业者,我很理解也很支持导演的立意。

其实如今看完电影的各位和现实生活中的BP领导很像,现实中,雇佣钻井公司的甲方代表几乎都没有亲自参与过钻井工作,也就是说这个行业的决策者和领导者几乎都是纸上谈兵的外行,而这个行业安全标准日趋严格的今天,如果完全按照标准进行施工,根本无法盈利,也绝对不可能在预定期限完井。

事实上任何安全事故产生的直接原因都是从基层操作者的身上找,然而幕后真正的起因永远不会浮出水面。

相比看过太多的事故纪录片将基层操作的很多失误大说特说,这可能是第一次将他背后这整个行业的矛盾和利益斗争展现在公众面前。

虽然普通人不一定能明白,但至少对我来说,这已经足够。

 6 ) 迎接油田大爆炸吧

#Deepwater Horizon##深海浩劫#花费了近一半的时间来铺垫,看似描述琐碎的日常生活,但目标只有一个,迎接油田平台的大爆炸。

不过海油开采题材过冷,里面有大量的情节显得枯燥无味,乏味无趣;同时,毕竟这是一个大系统也无法给出爆炸的核心问题,这样就把前面的铺垫效果大打折扣了。

平台大爆炸场景处理很到位,让观众很易带进感。

 7 ) 水深火热!带你领略好莱坞电影工业手法的精华

一直对这部电影的中文译名搞不明白,明明是讲述钻井平台事故的灾难片,却起了一个《深海浩劫》,跟当年《惊爆海底城》一样,不知道的还以为是讲述水下的故事。

其实电影的片名叫做“Deepwater Horizon”,深海地平线,是那座钻井平台的名字,这个译名也无可厚非。

但还是要吐槽一下,西方灾难电影在内地的译名其实都不算太好,之前《危情时速》《末日崩塌》《不惧风暴》之类的,听上去跟山寨片一样。

相比之下,《深海浩劫》算好的了。

言归正传,片名一般,但电影很好。

来自于真实事件改编,2010年4月20日发生爆炸并沉没,11人丧生,一个月内整个墨西哥湾几乎被浮油覆盖,导致 英国石油公司损失300多亿美元。

这部《深海浩劫》描述的就是这段故事。

真实OR俗套?

由于本片改编自真实事件,对于剧本的拿捏程度自然要轻松不少。

照着当时事件发展路线,再融入一些家庭个人因素加以润滑,便是典型的商业片路线。

如果本片的剧情放在一部成龙式电影当中只不过是让英雄大显身手的一个好机会而已,但本片“有史考究”的前提限定了本片的题材,所以说也别想着有什么云霄飞车或者飞檐走壁的大侠现身之类的夸张情节出现,英雄主义和“最后一秒拯救”大法不太适用于这类灾难电影。

这就是基于真实事件灾难电影与原创的灾难电影之间不同的地方,你们可以说某某灾难片俗套,但诸如《危情时速》以及《深海浩劫》,是与俗套不沾边的,因为再离谱或再循规蹈矩的故事,也是来源于真实的故事。

但这种灾难片也有一个很难攻关之处,因为在电影结局早已注定,让整部电影缺少了生死存亡的悬念,这需要考验到导演在叙事方面的张力。

然而《深海浩劫》的观影过程实在令人惊心动魄,在这一点上彼得·伯格的标志性的拍摄手法了大用场。

气氛渲染的功劳彼得·伯格是一个很会拍真实事件的导演,与小马哥合作了三部电影都是真实事件改编,《孤独的幸存者》、《深海浩劫》还有未来改编自马拉松爆炸案的《爱国者日》。

比起保罗·格林格拉斯(《谍影重重》)的记录片式表现手法,这位导演的风格更加向好莱坞主流商业电影模式考虑,即“气氛性渲染”。

他之前那部《孤独的幸存者》就是如此,观众都知道这一小队最后只有马克·瓦尔伯格活了下来,但在观影中依然惊心动魄。

彼得·伯格这种手法,就是用故事情节和角色刻画对即将到来的事件做铺垫,随后再利用剪辑和摄影手法调动观众胃口,烘托整个事件的气氛。

《深海浩劫》也是一样,电影用了半个多小时的时间对即将到来的危机进行铺垫。

而且比起灾难场面来临之后的视觉冲击,电影最好看的地方,当属负压测试到井喷前夕这段故事,大约半个小时的时间。

用画面调动和情节推进,将即将到来的危机渲染的极为揪心,好几次都以为灾难来临,但转头来还是暴风雨前的宁静,负压测试中,环境音效效果突出,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紧张的气息呼之欲出。

与此同时,摄影机采用大量的仰拍画面来展示钻井平台硕大的身躯和狰狞的一面,此种做法让人似乎感觉到了这个金属巨怪强大的气场和山雨欲来的压抑气氛。

而爆炸来临之后,又利用大量俯拍来展现灾难现场的宏观场面,两种不同摄影方法的对比无疑烘托出钻井平台一静一动时截然不同的两面,就像一只怪兽,吐出嚣张的火焰!

导演的叙事手法和电影的技术手段为这个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更增添了一份紧张气息,显得夸大而不夸张。

好莱坞的游戏规则《深海浩劫》可以称得上是一部灾难片,没有天灾,只有人祸,包括约翰·马尔科维奇饰演的石油公司高官,在利益和上层压力的基础上忽略安全环节等等。

作为事件性作品,本片也不像《迫降航班》那样专注于灾难之后的物是人非,本片在人物方面并无过多笔墨。

有意思的是,比较突出的一个噱头,就是对主角家人的塑造。

还记得《勇闯夺命岛》和《世界末日》中,在事件发展中安插了主角妻儿的角色,比如《世界末日》里在航天中心与父亲对话的丽芙泰勒。

这样的做法使得主人公的一举一动都牵挂着其家人的心,也为电影增添了一丝人文色彩。

《深海浩劫》同样如此,都是好莱坞拍摄技巧的常规选项。

而且本片除了还原真实事件外,也有遵循好莱坞的游戏规则,将马克·瓦尔伯格饰演主角,个人身上的英雄主义刻意的放大。

于是我们看到了攸关之际“你跳我也跳”的场面。

所以别看《深海浩劫》的故事源自真实事件,但实际上本片还是一部典型的好莱坞工业产品,情节紧张,英雄主义,还有最后一刻的圆满结局。

电影的故事就是顺水推舟的发展而下,我们所要关注的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去还原一个事件发展的过程,电影的铺垫还是略显过长。

说道这里,想起了另一位很会烘托气氛的商业导演,已故的托尼·斯科特,他是一个将好莱坞电影工业吃透的牛人。

后者的《危情时速》是我看过最扣人心弦的真实事件灾难电影。

假如《深海浩劫》交给托尼·斯科特的话,效果又会怎样呢?

PS,如果不懂油井术语不清楚灾难如何发生,开场可乐喷发那段一定不要错过,起到了解释说明的目的,真是面面俱到。

PSS,作为电影的发生地,路易斯安那州,电影前半段展示了著名的阿查法拉亚盆地的美景,航拍之下的沼泽湿地,非常美丽。

然而现实情况是,就是由于石油开采,让盆地三角洲地带割得支离破碎,墨西哥湾的海水长驱而入,在不远的将来,这里将不复存在。

 8 ) 深海浩劫注定会成为一个教科书式的电影

首先说明,我是一名近海石油工程师,以下内容是我看完电影后发在朋友圈里的内容,因字数过多,只能写成影评形式,内容不多,欢迎指正。

《深海浩劫》这部电影本身就不是普通的灾难片,没有一定的背景估计也不会看懂。

所以当我看到有观众在评论里给了一星并且说“除了爆炸特效这个亮点外其余都是走马观花似的不停切换场景,之间没有关联,剧情牵强”时,我丝毫不感觉意外。

确实,当刀没有划到自己身体上时,你是体会不到那种切肤之痛的。

除去争议本身,我不得不说导演组是下了很大功夫的,虽然有些纰漏,但丝毫不影响很多处对细节的刻画,这种刻画很真实,甚至真实的让人感到恐惧。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电影中大部分前期背景介绍中没有夸大的话,BP和Transocean的管理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

记得刚入职的时候,安环部的王经理给我们讲过,危险就像老虎,想要避开危险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关进笼子里。

而平台上各式各样的仪表,烟探火探可燃气探头联动作用,再加上各级关断,很大程度上就能把危险控制住。

具体的我就不说太多了,总之请大家放心,国内的平台上管理远比老外的严格,大家工作也不会太懒散,PM及时做的话会减少很多设备的损坏,出现损坏时也会及时维修,再不济会换新,不会像电影里那样到处都是故障,连最基本的二级关断的设备都是坏的。

 9 ) “BP赶进度”是背锅侠,真正原因不是没做测试而是管理不善

1、男主并不是安全主管,只是电子工程师,对平台很熟悉,负责各种设备检修保养。

片中他没有参与任何安全直接相关的重大监测和决策、操作,也没有“一票否决权”。

2、男主说“你刚好装够降落的汽油,不是聪明办法。

是用希望当作策略”,意思是“安全保障必须留足余量,不能刚刚够。

不能指望于理想值,要有更坏打算。

”这个意思不是描述平台的现状很糟糕,而是说保障措施应该做更多。

反方的BP人员意思是已经做得够多了。

3、片中显然将BP人员描述为反角,强行推进进度。

真实情况并非如此简单。

安全保障和进度永远是一对矛盾,此消彼长,任何行业的任何操作,都要选取合适的边界,无限度的安全保障是没法干活的。

打个比方,你出门上班有危险,但不可能像宇航员一样级别的防护。

片中双方都有流程和安全意识,都能分析问题,只是判断有分歧而已。

片尾的旁述“对BP督导员的过失致死指控,在5年后全部不成立”也证实了此点。

4、并不是因为BP进度拖后才雇佣了平台,而是BP雇佣了平台,平台没赶上进度。

这个逻辑很重要,解释了为什么BP要催进度,有助于理解“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BP是勘探、选点、设计、发包方,平台只是租用的施工方,执行进度。

催促进度当然是合理的。

当然,没做固井水泥测试是个错误,但这不是整个事故的原因。

事实上,他们争吵之后完成了这个测试,只是双方对测试结果都判断错误了。

如果认为没做这个测试,那就是没看懂。

5、如果非要找出一个“安全主管”,BP人员更符合这个身份,他们相当于这个平台的监理。

6、“油气和发动机摩擦,造成了第三次爆炸”——这个说法显然没有一点工科常识——应该是油气通过通风管道进入走廊,进入发动机房,进入发动机的燃烧室,正常的空气变成了油气,引起发动机爆炸。

并不存在什么“和发动机摩擦”。

片中有很长的几个镜头,交代了油气经过进气管道、走廊、发动机房、空气过滤器、水套温度和压力读数飙升、多缸发动机的缸盖外观、燃烧室内部的活塞运动情况、最终爆炸。

交代非常细致。

我不是石油专业,也没看懂那个负压测试,但是大概情况应该是这样:管内读数有巨大压力1400磅,但是泥浆没有冒出来,这个压力可能是误报;于是做了一个制压线的测试,结果压力为0,判断是误报。

于是放心抽取泥浆,抽完之后,原本被泥浆重量压在下面的石油喷了上来。

——细看片中的情节,整个过程的最终决策是双方同意的,也是平台人员自己操作的,BP仅仅动嘴皮,并没有动手做什么,只是双方都判断错误了,那个压力读数是真实压力。

BP唯一的错误是:抽完泥浆之后,关停了泵,1400磅压力仍然存在,这一刻,BP仍然认为是误报。

注意:这一刻,润滑油已经冒上来,接着冒泥浆,接着冒石油,事实已经造成,无力回天。

这一刻,不管谁的观念正确、错误,其实无关后果实。

只是导演让BP背锅而已,这是导演的个人选择。

为什么会发生所有人都误判压力读数呢?

男主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正是因为男主交代了平台有许多(390项)电子设备错误,所以这个1400磅的读数,很有可能是某个传感器错误。

这就是前面铺垫了男主对电子设备无所不晓的意义所在。

 10 ) 关于电影的一些情节解释

本人是海洋石油钻井从业者,有一些现场经验,所以想针对这个电影,做一些简单的背景铺陈,好让更多的人明白里面的各种情节铺设!电影开始的时候,男主和他女儿的对话,很能概括的解释好多人的疑惑……女儿: 我的爸爸在钻井平台工作,他用泵来抽油男主: 不不,我们平台不抽油,我们就是勘探!女儿: 他们勘探,钻井,然后铺设海底管道,lamer crew 过来采油。

(深深的伤了海油工人的心,lamer...)女儿: 恐龙被埋在地下经过几亿年的沉寂,在地层,海水的挤压下,成为了地底的恶魔,他们不停的被蹂躏,这时候,我爸爸他们给他造了个通道,于是恶魔试图冲出来,但是他们准备了BOP (防喷器),然后他们还灌入了泥浆,用来制服妖魔!

讲到这里,其实大家都能对石油在地下的情况以及开采它,有了一点认识了,然后,她把可乐罐罐摇晃了一下,插了个管,摁死了开口,还往里面灌水或是油,她本来是想描述一下,钻井的过程的,结果灌入的水,或者油,密度轻,然后就喷出来了,大概也是侧面生动反映了井喷的样子,跟事故的发生有了惊人的相似,事故就是因为泥浆替换为海水了,所以才喷出来的,首尾有了呼应!

针对一些常见的问题,展开说说!1、为什么钻杆内有那么大的压力?

无论钻杆,还是Kill line(压井管线) 压力表都在钻台面,所以得有流体到达钻台,才会有压力显示的!

从钻井最基础的知识讲述呢,就是,地层越深,地层压力越大,越需要一定密度的泥浆形成静液柱压力来平衡地层压力,井喷就是地层压力大于泥浆的静液柱压力了,然后就喷出来了,最后控制不住就失控了,所以搞钻井的人要对地层压力清楚,然后随着深度增加,不断调节泥浆的比重,来平衡地层压力!

比如下图,就是一个裸眼井眼,看到了吧,井壁就是地层,当然这是个水井,直观的看看,容易明白!

但是一旦井眼有套管,且裸眼井眼已经被水泥塞封固之后,井眼就与地层隔开了,我们就不需要去用泥浆来控制压力平衡地层压力了,就是给地层妖魔上了铁锁了相当于,原理就差不多相当于,刚钻完的井眼是与地层联通的,套管,固井就相当于在井壁糊了一层水泥,再贴上钢铁制的墙砖,只不过井眼是圆形的,所以墙砖就是直接用钢铁管儿就可以了!

这样就把地层封闭了!如下图就是套管了,

好,回到题1,电影里描述的情况呢,就是固井失效了,所以井眼又与地层联通了,但是这个时候钻杆内部已经是海水了,密度小,静液柱压力小,所以控制不住地层压力了,然后地层油气流体就往上顶,沿着drill pipe (钻杆)往上顶,所以钻台面的压力表会感受到压力往上涨!

drill pipe(钻杆)里的泥浆,返流是看不到的,而我们看到的转盘喷出的都是环空的mud泥浆,环空就是钻杆外,套管里的空间,钻杆比套管尺寸小很多的!2、从电影中一闪而过的画面可以看到,kill line和drill pipe是一个类似连通器的结构,电影中也说kill line和drill pipe的压力应该相等,但是为什么不相等?

Kill line 的管线堵塞了,电影里的有显示的,所以钻台kill line 的压力表感受不到地层压力的侵袭,drill pipe是没问题的,它感受到了,所以这个时候,BP的工程师权衡一下,既然有一个没问题,那就说没问题,其实他的初衷就是为了效益,钻井平台一天的租金是很昂贵的,加上别的消耗,甲方BP的日消耗接近小一百万美金一天,所以工程师作为甲方代表,他是想尽快的搞完这个项目,根据电影里的说法,这口井已经滞后43天了,超出预算五千万美元了,甲方代表估计已经铁了心了,他连负压测试都没想做,是平台OIM逼着他做的,心里觉得正压测试没问题,肯定没事儿,对于这个负压的测试,无论结果好坏,他都不想管了,所以一看,Kill line 没问题,更不用理会drill pipe的情况了!

早一天结束就可以早点交差了!3、什么是negative pressure test?

negative pressure test如果正确执行,能否取代cement test?

作为海洋石油钻井的一名搬砖人士,必须得承认,在平台上,甲方代表就是说了算数的,他是甲方,平台方是乙方,地位本身就不平等,所以即使是不合理的,错误的,有时候只要不是太过分的,都是以他们的决定来做的!

所以核心问题还是钱的事儿,如果一个石油公司特别有钱,根本不考虑成本,凡事都按照安全规章制度来走,肯定不会出事儿的!

实际上呢,不可能,越是落后的区域,对安全规章制度的履行就越差,欧美都算是好的了,我们国家刚开始石油勘探的时候,喊得口号可是,与平台共存亡!

想想多可怕!

题3所指就是所谓的,负压测试,就是测试水泥封固质量的,也就是测试套管,以及水泥有没有把地层完全有效的封固住,实现与井眼完全隔离开来。

因为电影描述的作业,他最后是要平台离开这里的,这个井探测的目的已经结束了,所以要把井封好,不出任何问题了,地底的妖怪出不来了,好,平台离开,再搞下一个项目!

负压测试就是如我题一所说,BOP关住钻杆,drill pipe内部置换泥浆为海水,这样子,钻杆里的海水与环空中BOP下面的泥浆平衡,如果没有外力的侵袭,钻杆里面的海水不会飙出来,但是一旦水泥封固失效,地层流体进入井眼,这个时候钻杆里的海水是压不住的,它就会从钻杆里喷出来,最后钻台的压力表感受到,显示压力数值,我们做负压测试就是这个目的,有压力数值增大,说明不正常,我们要从新cement,如果没有压力,好,那就正常,安全,这个井已经安全了,我们可以撤了!

答主所说cement test 我不知道是不是说对cement 正面试压,电影还得再看几遍,才好回答 !

不知道说清楚没有,肯定有不对的地方,各位多批评!

-11.15日补充如下1, 海洋石油的勘探,首先是经过各种分析(地震资料,历史资料等) 觉得这个区块可能存在油气,然后就会雇佣钻井平台去探测,大概打几口探测井,然后通过对地层资料的直接获取,以及有油气显示后的测试作业等等,最后确定,这个区块有没有开采价值,有的话,怎么打生产井才是最合理的,才能最大限度的开采到底层的石油,这个生产井通常会是几十年的开采的,所以一旦决定这个区域有开采价值,详细规划后,重新来打专门的生产井,用于生产!所以问题的关键来了,这个电影里平台正在打得井,就是探测井,探测井最后结束后,不论有没有油,通常情况下,这个井还是要填水泥,埋掉的,以后不会再用了,但是根据资料来看,背景事故里的这口探测井,后续是想要继续用的,最后一开也是下了套管的,可惜固井没固好!2,然后,这个电影里的桥段就是发生在,探井的最后阶段,下完最后一开的套管,然后固井,然后把泥浆替换为海水,最后收拾家当,离开这个井位,去下一个探井的位置,问题就出在,固井结束后,压力测试不合格,却强行被合格了,导致了地底的妖魔跑了出来,事故发生了!就如我之前所说,地层是有压力的,裸露的井眼,我们需要用一定密度的泥浆产生的静液柱压力来平衡,如果说地层压力就是妖魔想要往外冲的冲击力,那么我们用的泥浆静液柱压力就是制服妖魔的第一道大门!一口井深的几千米,浅的也得一两千米多,所以我们不是说一口气就用钻头直接打到底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太长的井眼,它会坍塌的,一坍塌,这个井就废了。

所以通俗的说,比如,打五百米的长度,我们需要下套管,就是铁制的大粗管,当然套管和地层之间是要注水泥的,然后就封固好了,这就是制服地层妖魔的第二道大门! 最后一开,打完了,我们电测,测试,都结束了,我们对这个位置地层各种信息也取到了,下完最后一开的套管,固井结束,我们要走,离开这里,井里的泥浆是油性的,专门配置的油性泥浆,就算不是油性的,也不能进海啊,我们要环保啊,所以要用海水替换,回收!这个时候,出事了,固井没弄好,被妖魔击败啦,然后就喷出来了,结果防喷器BOP还是有问题的,,对就是第三道大门,也坏了 , 妖魔就跑了出来,然后就大爆炸,大火,船毁人亡!我们本来是有很多门的,泥浆替换为海水了,第一道大门失效; 固井没固好,没搞好,二道门也失效,BOP还有问题,三道门BOP也失效,事故就发生了!

3, 看这个电影,我内心是很复杂的,我是在drill floor干出来的,最后电影里,平台头儿,OIM(off shore installation manager)站在救援船的甲板上,问,“Is there anybody From drill site?" 没人吭声,又问一句,还是没有! 事故死了11个人,钻台的人全在里面!

EDS(应急解脱) ,有心的观众会发现,在电影发生事故的开始,有人试图去按这个红色的写着EDS的按钮的,记住,这个可不是ESD (好多设备都会有这个按钮,应急关断),它的功能是在可以关闭防喷器,然后把隔水管与防喷器脱开,平台就可以离开了,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了!

这个按钮,在影片后半部分,频频出现,最后OIM被人扶着,盲眼去按,口里喊着,disconnect it!

11月19日好多人都说,电影里的人安全帽没有帽带,所谓的chin strap,不符合现场规定,是电影的槽点,其实这个猜测是不对的,接触过国外公司的人,都知道,国外好多石油公司对帽带是没有要求的,好多人都说,不是防止安全帽掉落的嘛?

那应该是安全的呀!

其实从反面想,万一遇到危险,帽子挂哪里,人得被勒一下,是有危险的,所以这个东西是个双面刃! 所以有的公司要求,有的公司不要求,不能说是槽点的!21日我觉得中影的翻译有许多不准,我的意思是,对于专业名词的翻译,比如 pull out drill pipe, 他翻译成,抽了几个管子,我们叫 起钻Bridge 他叫船桥,我们都叫中控室或者驾驶台

 短评

没把我吓死 震撼 后面哇哇的哭

5分钟前
  • 无形他
  • 力荐

被flag插死系列,喷子就是厉害。

6分钟前
  • 腐花儿
  • 较差

刚刚看完,真的十分震撼特别是石油井喷燃烧炸裂的场景,细节也好画面的还原度都很高,看完电影让我们更深刻的认识到石油工作者的不易和商人为了节约成本获取更大利益的可怖嘴脸。最后希望中国也能多拍一些优秀的灾难片出来。大家可以去看看这片子。

7分钟前
  • 股神看不懂
  • 推荐

很好很真实

12分钟前
  • 青石
  • 推荐

标准大片,审美疲劳

15分钟前
  • Never
  • 较差

The sound effect and the atmosphere is well made to make the audience feel on the edge of their seat all the way down.

18分钟前
  • 小青
  • 推荐

感觉不好看。

21分钟前
  • 身体大师
  • 较差

节奏一般,视效不错。

25分钟前
  • LZQIMAX
  • 还行

导演难道没考虑过电影是拍给普通人看的吗?还有死了十一个人确实不算灾难,但一座石油平台上总共有多少人呢?

30分钟前
  • 承一诺守一生
  • 较差

真的好烦灾难片!我只想世界太平。

35分钟前
  • 那个巫婆
  • 较差

海,另一个未知的宇宙,carzy

40分钟前
  • 深夜声噎
  • 推荐

还原度很高,也很纯粹的灾难片,震撼力十足的视觉冲击足以弥补对人性刻画的不足。这种片子只有在影院里看过后,才给得出4星吧~

42分钟前
  • 痞子老九
  • 推荐

尼玛这才是真正的“冲天火”,井喷爆燃那段惊到了,其余部分中规中矩吧,很写实,细节也做得不错。7/10

47分钟前
  • 瓦力
  • 还行

老美习惯发生个灾难便拍个纪录片,一方面努力消除负面影响,一方面宣扬美国精神,但即便表明based on true story其真实性多少仍然值得怀疑。电影只是虚构,这是电影的根本。

51分钟前
  • 猫苦艾。
  • 较差

极其无聊

55分钟前
  • 量子纠缠
  • 较差

我冷漠,我缺乏怜悯之心,所以救人的时候看到被救的人还死犟,我绝逼扭头就走。

57分钟前
  • 留白
  • 较差

90分钟不到的时间里讲述了一个意外发生的全程。 特效真的好真啊!估计大多数人一辈子都见不到油井平台的运作,却能在电影里感受在这种工作环境里发生灾难是多么可怖。

1小时前
  • 没心没肺.
  • 推荐

短评里有人说死掉的11人和生态灾难比算得了什么,不知道这位仁兄觉得得死多少号人才够格和生态灾难“比”,才值得拍部电影让世人知道和铭记,在您看来国内那翻船事故里的几百号人某某大爆炸中的不知多少人够不够了啊,可惜大概是不会有电影拍冤屈的他们了。

1小时前
  • Favillae
  • 推荐

基本上没有看懂。石油工人们口音好重。钻井平台上技术术语好多。最后到底怎么爆的我都没弄懂。

1小时前
  • 本初老儿
  • 还行

前戏太多高潮太短啊

1小时前
  • 熊仔面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