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幕味儿”公众号 2024年7月2日 #院线热门 栏目,略有修改。
未经授权,请勿在任何平台以任何形式转载。
感谢 作者:握瑜生在今年戛纳电影节“中国青年电影全球推广计划”圆桌活动上,主管部门明确表态要“加大引进外国电影的力度”。
可以说,这一积极信号的释放,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内地电影市场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心剂。
进入六月,端午与暑期档期的叠加,使院线影片上映量肉眼可见地迎来井喷,近几年内地观众的“老熟人”邱礼涛两部新片接连定档6、7月(《谈判专家》、《海关阵线》),无疑成为了这批院线作品中港片力量的代表,其中率先与观众见面的,就是在端午档正式上映的《谈判专家》。
在此有必要提到的是,虽然这两部将在两个月内上映的新作同为邱礼涛执导,却明显在创作上传递出不同追求。
由英皇出品的《海关阵线》投资体量巨大,欲以“大片”之规模对标《红海行动》抑或《战狼》系列;而《谈判专家》作为邱礼涛“专家”系列电影的又一力作,更专注于讲述聚焦典型个体的具体案例。
换句话说,《谈判专家》可以满足影迷们对于警匪类型的惯常期待,但其优长恰恰体现在文戏而非武戏上,斗智才是它的叙事核心。
《谈判专家》的剧本改编自1998年由加里·格雷执导,詹姆斯·狄莫纳哥和凯文·福克斯编剧的美国电影《王牌对王牌》(The Negotiator),在表现谈判专家间的拉扯、斗争上《谈判专家》的绝大部分故事几乎复制了原作:香港警务处谈判专家卓文伟(刘青云饰)被陷害而成为同事警员命案的头号嫌犯,导致他在无奈之下闯入警局并挟持了涉嫌贪腐的警方高层,但不清楚究竟有多少人卷入了贪腐案件的卓文伟无法相信现有警方人员,提出要前谈判专家谢家俊(吴镇宇饰)出面与自己对质,协助他查明命案和内部贪腐的真相。
而若要继续上溯,《王牌对王牌》的剧作灵感来源于1988年9月4日纽约时报上的一则新闻事件:“圣路易斯一名警察今天被一名前警察劫持为人质,该警察因参与养老基金丑闻而面临牢狱之灾。
市警察局副主席约翰·弗兰克今天上午在市中心的一栋办公楼被前警察养老基金负责人安东尼·D·丹尼尔劫持为人质,丹尼尔于周五被判处八年监禁。
据报道,丹尼尔携带有武器,与丹尼尔先生的谈判今晚还将继续进行。
弗兰克先生是一名律师,也是管理警察局的指定文职委员会成员,他暴露了回扣安排,该安排使警方福利养老金损失了约33.3万美元。
”这种源自于真实事件的曲折离奇为类型电影故事提供了上佳素材,“警察挟持警察”“谈判专家对峙谈判专家”早早将谜团布设齐备,接下来的就只等“棋手”入局搏杀。
熟悉邱礼涛的观众想必了解,这位从业30余年、以港式Cult片起家的电影人,快节奏的叙事推进是他一贯坚持的创作宗旨,而他的高产标签在某种程度上也正得益于此。
《谈判专家》同样是来自一次邱式类型电影的标准作业:果断、狠厉、毫不拖沓。
提起香港电影中的谈判专家形象,或许很多人在第一时间想到的杜琪峰《暗战》中同样由刘青云饰演的何尚生,除了亦正亦邪、游走于黑白两道之间的卧底形象外,警匪片的大银幕总是对那些智勇双全、兼具胆识与专业性的形象有所青睐,这样的人物设置天然就容易引起观众的好奇和关注,而谈判专家正是如此。
将叙事风格与节奏的呈现与片中主人公的职业特征——谈判专家——高度叠合,《谈判专家》的人物魅力与叙事吸引力由此拥有了及格线以上的保证。
主人公得知线索后采取行动之迅速、布设反制措施之犀利,剪辑选择上对于关键信息揭秘之迅速,不待观众迟疑便给出底面的慷慨之态,结合搭配后的效果非但没有打折扣,反而不断地将悬念调动延宕,很好地保证了全片紧张氛围的持续性。
原作中塞缪尔·杰克逊和凯文·史派西的同行对手戏,在《谈判专家》中由刘青云和吴镇宇担纲演绎。
主人公卓文伟被迫与谢家俊联手“对抗”全港警察,类似孤狼人设亦可看作去年年末的《潜行》中律师一人“挑战”全港的变种,值得一提的是这两部作品均有刘德华出演,并兼具刘德华联瑞影业的出品背景。
除此之外,深入《谈判专家》的叙事细部,绕不开的必然是其时空改换后带来的主题开拓与延伸,抛开增添的飞车追逐等段落不谈,它才是邱礼涛的新作与《王牌对王牌》在剧作上最大的区别所在。
影片一开场交代了三年前陈大来(刘德华饰)一案的悲剧收场,这也成为了促使曾经的王牌谈判专家谢家俊离职去做社工的直接原因。
这种调整在一方面,在人物塑造上让两位主人公的性格弧光更长、更有连续性,形象更加丰满可信;另一方面,则帮助推动着从美式英雄主义到港式人文取向的价值转换。
这是邱礼涛不那么“邱礼涛”化的一面,但同时又是最“邱礼涛”化的一面,无论如何借由花哨的类型乔装,内部始终盛着深刻的反思。
就像片中三次的出现明确的时间节点绝非偶然——1993年陈大来案的当天,电视中穿插出现了黄家驹出殡的情况;1996年阿嘉被灭口、卓文伟决定铤而走险的同时间,李翰祥离世的新闻也被提到;最后一次是在案件大白半年后,安南就任联合国秘书长的消息提示着时间已经来到1997年,香港回归近在眼前。
事实上,邱礼涛的影片中较少直接谈到九七节点,只是在部分影像中(如1997年的《夺舍》)偶见蛛丝马迹,此次《谈判专家》中的这种时空安置,或可看作他本人对“前九七焦虑”的一种总结。
很明显,卓文伟和谢家俊们绝不是美式孤狼,而是“时代的小人物”“时代的香港人”,但他们愿意承担责任——“全香港两万七千个警察,为什么是你?
”“总要有人去做。
”面向未来,即便底色难掩悲观,但永远行动积极——“你去从源头做起,那我就在最后为你守门。
”
剧作迷看到高潮迭起、表演迷看到精彩对决,甚至装备迷也能看到战术与器械表演,如此《谈判专家》,完成度之高当可令抱着不同期待的观众满意了。
但在我看来,一切尘埃落定后,或许最心满意足还要属邱礼涛本人,就像卓文伟生日会上那首众人合唱的《海阔天空》所说:“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也会怕有一天会跌倒/背弃了理想 谁人都可以/哪会怕有一天只你共我。
”假若生活的本质就是这般,忧惧在所难免,前路总有未知,那倒也不妨张开手脚、抛下顾虑、放手一试。
电影看得我有些眼角湿润,脑海中显现出了标题的一句话。
香港电影,从一群穷的当裤子的年轻人拒绝大厂盘剥开启低成本写实电影,为了糊口模仿好莱坞和日本电影,逐渐走出了符合中国人价值观的本土电影,并开始反向影响日韩欧美。
当初台湾的学者称之为香港电影新浪潮,但香港电影人自己也摸不着头脑,就是打工,所谓的颗粒度是因为没钱,所谓的贴近现实,是因为作者自己就来自底层。
他们从没想过要在世界拿什么奖,也从没想过依此去输出什么文化。
然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曾几何时,人们一直说回归以后香港电影就不行了。
也给出过各种原因。
直到这部购买好莱坞电影剧本拍摄的电影出来,答案已经不言自明:香港电影从一开始就存在着许多问题,只是因为先发优势和情感联系使得这些不专业的地方被我们忽略了。
本片则是这所有问题的集中爆发。
正如所有男明星们形容枯槁一般的面庞一样,给我们一种极度的无力感。
首先就是封建行会制,本片两场追车戏,毫无意义且拖慢速度,而且原剧本里也没有这个桥段。
一个嫌疑犯从警察局跑出来不说还跑到另一件警局挟持警长。
为什么不直接在同一警局里完成?
就像原剧本一样,非常方便,立刻进入主题。
最后一场追车戏,坏警察为什么不在街上直接开火击毙他们呢?
等于击毙逃犯,死无对证。
因为原剧本坏警察就没发现他们逃离。
这两场追车戏就是硬塞进去的,拖慢了整部片的节奏,而且不改变任何结果,还拉高了成本。
就是因为邱礼涛是动作导演出身,动作替身行会有一堆兄弟需要吃饭,邱礼涛特意安排这两场戏就为了可以让兄弟们有饭吃。
却完全不顾电影自身的质量。
其次,对剧本缺乏深层次理解。
原片特意选择了黑人影星萨姆尔杰克逊做刘青云的角色。
为什么?
因为这是双重隐喻,警局其他人全是白人,这也是为什么主角会对这件事如此执着的原因,他不只是为他自己。
这要放到香港,刘青云就应该是一个粤语说不好的外来者或是不会英文总也升不上去的本土老职员,就像雷老虎的潮州人。
香港人的歧视和白人歧视黑人没什么区别,表面上你好我好大家好,但关键时刻一定表现出来。
这一点可以在开始刘德华的戏里加入。
资本主义社会的歧视都是系统性的,一个证书套着一个证书、一个衙门跟着一个衙门的歧视,环环相扣。
详情可多读《骆驼祥子》。
我尽量不想去揣测选择刘青云就是因为他比较黑,适合演主角。
这是一部双男主电影,与杜琪峰的《暗战》类似,两个并不相识的男人惺惺相惜。
结果在剧本上就写成了2个人一开始就认识,完全弱化了吴镇宇的角色。
造成吴镇宇的人物根本立不住。
也让刘青云的人物被弱化,因为首先出风头的成了吴镇宇,双输。
这么修改的想法可能是为了凸显两个人对待事物的看法不同,吴镇宇比较柔和而刘青云比较直接。
但人物性格是不能在这种大事件中承载人物动机的,显得很小气。
然后是灯光、剪辑和摄影。
突然就显得捉襟见肘,当你有追车场面和故意损坏的汽车的时候,就会以为这剧组还是有钱(但其实追车场面也能看出没什么钱)摄影明显的受到了场景的影响,很难调度,结果就频频出现电视剧机位。
而灯光一直是电视剧光。
剪辑非常仓促,很多地方可以看到演员表演没有衔接好,但导演觉得能忍,就这么上了。
结果就暴露出演员表演有极大的问题。
首先是吴镇宇。
他的表演太舞台化了,而且和配角之间的沟通反应都慢了半拍。
这本来是应该在剪辑中剪掉的,可导演就是固定镜头让他说完再做反应,这是电视剧的拍法。
还为了照顾几个老兄弟,一群人围在一个全景里都拍到,跟大合影一样。
本来逼仄的环境可以凸显压抑紧张的气氛,现在全豁然开朗,一群人围绕着,大部分人无所事事站在镜头前,只有一个演员在说台词。
我甚至有时都认为吴镇宇在做喜剧表演,因为镜头前5、6个人个个面无表情、紧锁眉头,只有他在那挤眉弄眼,情绪变化,导演却根本不切镜头。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刘青云这边,除了刘,这边一个会表演的都没有。
打光还特别亮,刘青云这里就是电影光,到配角那里就是电视剧光,女配角那个脸,惨白惨白的有一种影楼风。
就感觉刘青云同这几个人质都处于不同空间。
刘青云像被什么神秘力量吸干了精力,满脸都是疲惫和无奈。
从刘青云身上我也因此看到了香港电影的缩影。
再看看他的好兄弟——3个老tvb演员,跑起来都费劲。
就让时代碾过去吧。
邱导最擅长拍边缘人物,所以这也成了改编剧本里的亮点。
他似乎做出了一种假设,即一部分实施劫持的犯罪分子,可能是由求助无门的边缘人群转化来的,而公权力不得以结果论为标准对其进行审判,而应该去推动个例背后的群体性问题的解决,这就需要人情体察的参与。
刘青云饰演的卓文伟,是理想化的公权力的象征,他的主张是公平正义。
要公平,所以在谈判专家的行动规则内申诉,将犯法者的罪行公之于众;要正义,所以要揪出黑警,查明欺诈用于抚恤警察遗属的基金的罪犯。
而吴镇宇饰演的谢家俊,体现了看似与公权力对立、实则是其外延和补充的人情的洞察。
谢放弃高薪的督查工作投身社工服务,是为自愿的自我边缘化;卓为了摒除叛徒干扰实现公平,只能被迫地边缘化自我,再求助于置身事外的谢家俊。
此时此刻,一向身处审判位的他成了被审视的边缘人,这场对峙也不仅仅为了寻求真相、洗清冤屈,更是社工谢家俊对边缘人卓文伟和他背后更大的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的关照。
谈判的起点,卓文伟用对讲机“站在世界中心呼唤爱”,被质疑是利用技巧激发旁观者的同情,恐怕连他本人都有此意,这依然是公权力内部的博弈。
然而,当“局外人”谢家俊入局,埋藏得更深的人情的力量展现出来,甚至盖过了被刻意刻画得粗暴的公权力:卓文伟在保护人质过程中把自己暴露于聚集范围内,与卓有深厚友谊的狙击手拒绝开枪射击,谢家俊被撤岗后孤行上楼做最后的努力并协助卓逃离。
讽刺的是,警方下令直接突围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他们入了卓文伟理性部署的威慑圈套,误以为他真的动手杀害人质,这也从侧面应证了以卓为代表的警方一贯所用策略的鲁莽、冷酷与不可全信。
同样对劫持者身亡的结局表示遗憾和质疑,卓从法律出发认为对方罪责重不致死,谢却深思悲剧发生的原因。
谈判要求双方在共同利益下开始,卓、谢二人虽观点不同,却都有着公正对待劫持者的共识,在不断的交锋中,终于逐步理解彼此立场,达成最终的合作。
如果说精神病患夫妇劫持事件是卓文伟劫持事件的预演(两者都不以伤害人质为目的,因面临巨大的不信任而发动,且怀着自毁的决心),那么谢家俊在前者谈判失败的三年之后,通过切身体会边缘、再从边缘重新进入中心的办法,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三年前缺憾的心魔。
劫持前后的两处闲笔里,无钱支付餐食又身陷囹圄、等待谢家俊伸出援手的老婆婆,也似乎与等待谢家俊前来谈判的卓文伟并无不同。
这一类难以发声的不幸者,社会中的边缘人,同我们的距离并不遥远,任何人在任何时刻,都有可能深陷同样的困局。
邱导通过如此的视角和身份转换,使得我们正视乃至共情他们的遭遇。
影片结尾,卓文伟对谢家俊说,你去处理“源头”的事,我来为你守门。
这点明了,公权力应当是社会治安的最后一道红线而非首要的选择和滥用的手段,制度以外心对心的人情体察、社会福祉,才能为边缘人群提供呼吸与受尊重的空间,从根子上阻止心存善念的普通人坠落深渊,最好,也能推动制度的完善。
(我认为邱导尽管阴阳怪气,还是真情实感地做了亮色的结局,所以姑且这么解读吧!
)另:故事发生的1996年,《谈判专家》宇宙的舅和雨在HK街头亡命天涯,现实中的两人大约在拍摄《一个字头的诞生》,同样由小雨开着车一起亡命天涯。
怎能不说是一种浪漫呢!
《谈判专家》全程看得挺认真,剧情吸引人,没出戏,但是没有特别惊喜的地方。
谈判专家成为谈判对象,又反转成为谈判专家的设定,很有趣,产生了很多笑料。
导演依然有对体制的反思和控诉,只是不够深,比不上《拆弹专家2》。
刘青云在这部电影中的演技,我几乎没看出来。
看完电影后,脑子里对他的形象似乎只有一张脸,甚至没什么表情。
吴镇宇演得不错,苗侨伟也可以,其他演员都很一般。
片中麦琪直白说了个关于性别歧视的梗,观众都笑了。
反观这部电影和一如既往香港众多类型电影一样,依然只是用两个女性角色作为陪衬,能看出导演很聪明。
他知道现在的观众在意什么,会诟病什么,但又不想花精力在这个上面。
这个跟我看诺兰的《奥本海默》时的感觉有点像,导演并不是不会拍女性角色,而是不想拍。
结尾罗Sir自杀前的一句“我跟你也是20年的兄弟。
”瞬间让人联想到不久前的《潜行》和《周处除三害》。
正反派之间奇奇怪怪的兄弟情,男人的情谊,虽迟但到。
倒确实是香港电影的味道,只是我不再相信这一套了。
作为看香港电影长大,并且依然深爱香港的我,知道他们想表达什么,也并不想强求什么,但是我必须用现在的我的视角,指出这些问题。
不过,导演一如既往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开头刘德华出演的一段爆炸案,以及谢家俊因此辞去警队职位去做社工。
可能因为这部分叙事太正统、正确,导致观众很容易忽视这部分,把这些当做理所当然。
如此看来,确实没有以前那些邪典电影更引人深思。
总之,这是一部及格的电影。
看完之后最大的感受是,很想成为邱礼涛导演那样的人。
感觉他很喜欢拍电影,并且应该是个很少内耗的人。
电影拍得很快,平均水平及格,偶尔烂,偶尔好。
但他还是一直在拍,是我很羡慕的那种完成比完美更重要的人。
以前接受采访时他表示:「烂拍没有关系,没得拍才是问题,开工是开心的,因为有寄托。
」
邱礼涛导演这几年真的是高产啊,拍的比看的都要快了去年上映四部电影,今年也要上映四部小乔写影评都赶不上这个速度
怎么说呢,但是质量都挺一般的说不上难看,但也算不上好看就像香港电影一样,你说它死了吧,有时候还能带来惊喜你说它还活着吧,却在炒情怀
今天小乔要和大家聊的是《谈判专家》翻拍自1998年的《王牌对王牌》,现在正在点映
邱礼涛导演邱礼涛编剧刘青云 吴镇宇苗侨伟 姜皓文周文建等领衔主演豆瓣尚未开分,推荐指数三星6月8日电影院与大家相见
在死气沉沉的港片市场上,这算是不错的影片了邱礼涛这次没有执着于砰砰砰的打戏相反这次打戏和文戏都做的很不错
演员阵容也是很强大,看影帝对战影帝刘青云&吴镇宇在线飙戏,全员演技在线内容虽然略显老套,节奏紧张刺激
接下来内容涉及剧透,请谨慎阅读刘青云饰演的卓文伟,是警署的王牌谈判专家前一天还在并肩作战的同事,转头就来抓他他成了杀害同事的疑凶
死者不仅仅是同事,还是刘青云的好友在生日的时候还把酒言欢,刘青云怎么会杀害黄德斌呢?
究竟是谁害死了好友,是不是因为他正在查的警署诈骗金一案所以真相是什么?
刘青云要查出真相,为了自己也为了好友更为了所有的警察不能让某些人,偷走了警察的抚恤金逃出拘留所,单枪匹马冲进警察署,顺便抓了几个人质
曾经的飞虎队成员,让他拥有超强的反侦察能力切断了所有的监控点外面的警察看不见里面的情况,只能在外面布控
姜皓文和郑则仕全面负责此次计划他们就是要在尽量不伤害皇家警察颜面的情况下,抓捕刘青云
本来负责此次谈判的发仔信心满满的来工作知道是师父后,瞬间汗流浃背更是被牵着鼻子走
不过,发仔应该是这个案件收获最多的吧王牌谈判专家跟他实战演练
更是两个王牌谈判专家在他面前battle谁赢无所谓了,发仔最大受益者
刘青云指名要吴镇宇来和他谈判吴镇宇饰演的谢家俊,曾经也是王牌谈判专家现在是社工
三年前他们一起合作过刘德华的案子那时候刘青云是队长,吴镇宇是谈判专家可那次之后吴镇宇就从警队辞职了
接下来的故事小乔就不多讲了,大家可以前往影院一睹为快刘青云为什么选择吴镇宇,一个辞职的警务人员?
因为他不知道还能相信谁,更不知道谁会像他一样勇敢所以选了看不惯这世道的谢家俊
结局是好的,真相水落石出还给了刘青云清白,但明显是被降职了
兄弟们去看吧去看吴妈两面受气去看吴妈光速背刺文戏挺不错,但是结局差了点,有些剧情也是有点降智
鉴定结果:文戏和武戏都不错,算是不错的港片了,港味浓厚,可以冲。
看图片猜电影无奖竞猜游戏开始了下面图片出自哪部电影或者电视剧
邱礼涛还是没有本质提升,就靠动作枪战戏活着,太套路化,时间到了不突突几梭子、不炸几个炸点他可能浑身难受,场景一转观众都能猜到要枪战了,真没更高的追求吗?
由于是翻拍剧本,故事是不错的,咖位也保证了演技。
但剧情细节还是有伤,诸位大咖演技虽然没得挑但岁月不饶人啊,刘青云跑那几步、后面追的呼哧带喘的众配、还有胖胖的郑则仕长官,会不会让观众怀疑香港警队啊。
总体还是能看看的,6.5到7吧,但对比二十多年前的原作还是有不小的差距,3星。
今天看了《谈判专家》的路演场,嘉宾是刘青云。
互动环节,主持人提到网友给刘青云和吴镇宇组cp的事情,我一边跟着起哄,一边脑子里回想电影里面他们这两个角色,与其说是cp,他们更像硬币的两面。
先说一下,电影好看。
我看完就给朋友发了微信,从《九龙城寨》到《谈判专家》,今年的港片很给力。
而且都展现出港片的魅力所在:热热闹闹背后,总有一些特别的思考和观察。
《谈判专家》在我看来是关于两类截然不同的人,如何去守护世界的故事。
刘青云演的卓文伟,理性果决。
吴镇宇演的谢家俊,感性柔软。
他们一个当警察,一个辞职去做义工,其实就是关注遥远的哭声还是近处的哭声的差别。
以卓文伟为代表的这类人:注重规则、程序正义。
他们相信公平正义的社会机器才能守护更多的人。
他们行事更像理智计算的机器,所以卓文伟连发癫都是计算好的,看看他在向警队喊话,向大众陈情的时候都怎么说的?
一不过分强调自己的委屈;二坚持案件中警队和公众利益的损失切入。
晓之以情,但更多的还是动之以理。
试问如果我像电影里的吃瓜群众一样,在电视前看到他这番操作,我也要大喊:刀下留人,让他查清楚!!!
更体现他性格的还有结局。
我一边看一边猜,他最后会不会辞职?
结果没有。
经过这番磨难他可能会更坚定去维护这个社会机器的正常运转,并且用好它,去实现更大意义上的正义。
而谢家俊截然不同。
他一定是那种就算博物馆名画被烧光也要救小猫的人。
有些社会机器太低效了,目标远大,却往往牺牲掉一些具体的痛苦和不幸。
这是何等的荒谬?
以至于我看完第一个案件也在屏幕外狂擦眼泪。
这个世界需要规则的保护,但也不能没有人情的洞察。
毕竟人类聚在一起制定法律和规则,并不是为了规则本身,而是希望获得共同的幸福啊!
《谈判专家》很好的把这两种态度摆出来,并没有没有让他们对立,而是让理性和感性互相理解,让我们相信,只有当理性和感性共同作用的时候,我们才会拥有一个更好的世界。
我们身处的世界,每天都在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更喜欢强调“正确”,但维护规则正确的机器,还远远未达到完美,它的残缺,需要感性的人来缝缝补补。
也许这就是这部电影让我感觉圆满的原因。
已经基本不记得王牌对王牌的情节了,因此当做一部新电影来看,还是很不错。
虽然称不上说是港片的重新崛起或回归,但总归还是一部各方面在线的好片子。
明明情节也不是那么复杂,甚至罗sir在一开头就劝人认罪那会儿就知道有问题了,可偏偏就是觉得情节流畅紧张,甚至感觉一会会电影都结束了,丝毫没觉得疲累。
看完后回忆起内容真的是太过简单。
无非是被冤枉,劫持人质决一生死,威胁黑警说出证据所在,完事儿。
比较有意思的基本集中在刘青云和吴镇宇的对手戏。
可是廉颇老矣,尚能饭几年。
反复的人质被劫持,谈判专家出动,用以理服人又不失强硬的话术,一步步击溃劫犯的心理防线,成功解难。
可能是电影起因不顶大,让我觉得大家没必要这么大动干戈。
只是贪污福利基金,就弄得大半个警局的人要嫁祸于人、灭口杀人,最后羞耻自杀。
话说到底是贪了多少啊?
上亿了还是几千万的。
阻止一场挟持,枪战、飙车、各种大型飞虎队爆破、散弹枪闪光弹烟雾弹都上,就有一种请了一个米其林大厨一顿红烧爆炒,结果给你端上来了一盘凉拌黄瓜的感觉。
总体来说节奏稳当,情节环环相扣,前面两个小案件也展现了谈判专家的能力,给电影定调,看着有意思,剧本扎实,不过也是有翻拍打底,是一部可看的爆米花爽片。
谈判专家 (2024)7.22024 / 中国大陆 中国香港 / 剧情 犯罪 / 邱礼涛 / 刘青云 吴镇宇
几位老戏骨贡献了神仙演技。
刘青云一如既往,稳得很。
吴镇宇在其个人化略显神经质的表演特色上,居然升级出自然恬淡的风格。
细节处理太完美舒服了。
刘德华如入化境。
看完电影,想起35年前一部电视剧《上海大风暴》。
那时候,刘青云和吴镇宇两人演技已是各显特色,一个峭拔凌厉,一个极尽沉稳,各自惊艳。
无意中又看了篇报道。
原来青云和镇宇是香港导演心中一对古早CP。
这部电影再次让我们看见,时间在好演员身上淬炼了什么。
翻拍完成度比较高,原版关键情节通过刘青云吴镇宇的飙戏还原的很好,而且通过开头华仔客串和对吴镇宇角色辞职的改动复现了《拆弹专家》系列对社会和体制弊病的指摘,结尾看似抓了黑警但依然改变不了制度的根本,问题依然无解。(7.5/10)
虽然文戏是蛮平庸 但还是想说 吴妈早五年遇到这种剧本多好… 早十年完全可以挑战中版恐怖直播… 终于见到了油麻地警署的正常大门…
借刘青云&吴镇宇的一体两面,矛头直指建制力量和暴力机关,背后依然是《拆弹专家》式的anarchy政治,因为前者为稳定和名誉扼杀对话空间,后者以效率为名执行不公义的指令;但这个结尾真是unusually hopeful
四星半。刘生太适合高智商人设,吴妈演情操高尚社工居然也毫无违和感。谈判专家现场教学那里也太好笑。“卓sir”变“罗sir”终于演了把反派…… PS:手榴弹那里想着得找拆弹专家吧,可是刘德华已经炸死了怎么办哈哈哈T-T
【2】极度愚蠢且令人无语的改编。开头中间段的台词与剧情原封不动照搬原版《王牌对王牌》,结尾画蛇添足强行改编煽情升华,崩的一塌糊涂。失败的本土化,消失的邱礼涛愤怒,对人性的挖掘和警局内斗,谈判过程的针锋荡然无存。更愚蠢的是一开始就通过闪回的方式交代凶手,而原版是通过台词,反思系统漏洞和对凶手是谁的层层反转,是通过密不透风憋到最后一刻,达成传统的警匪“抓内鬼”电影。还不如看邱礼涛粉丝在片中找隐喻,幽默死了。
你答应了妻子不让她独自换灯泡,也答应了她会平安回家,便是有了十足的把握。胶带封掉排风扇,窗帘挡住狙击手,谈判专家现场教学不要拒绝绑匪的要求。新闻播报着黄家驹和李翰祥的离世,电视直播着警匪长时间的对峙。有人意识到谈判不是用花言巧语把手榴弹扔进沙袋,而是在源头就解救那个捡纸壳的老人。
能看下去,已经不忍心批评了……
中规中矩,过年期间看的唯一部能把全家人眼光一齐锁住的片
抄作业都抄不明白,硬生生超成流水账,整部电影就是敷衍,应付了事,为了圈钱导演职业素养都抛弃了,港片真的死了
港片的没落是肉眼可见的 各种警匪题材都拍了个遍 现在就连谈判专家也要被栽赃 各个TVB演员一出来 人设就猜到大差不差 可能再也看不见当年香港电影黄金年代的盛世了
邱导这次相当可以哦,虽然是翻拍,但章法井然,本土化也做得不错。开头两处致敬Beyond,“谈判现场救人不如从源头帮人”尽显社会关怀,用卓sir的话来说就是“你这个人情操高尚”!我看全世界闹市飞车电影几十年,终于等来一句“照顾一下伤者”!全男班火气与温情齐飞,颜卓灵适时拒绝优待女性。苗侨伟的儒雅气质迷人,吴妈以草食男气质演绎仁心专家,刘天王开头的小市民第一次让我觉得这个人终于有了点演技。总之推荐!
看的首映,不觉得是喜剧电影不懂他们笑点在哪里、全场在笑,应该不是我看过原版的关系。我坐平安金融英皇影院12:00点的K13,后面踢到我椅背的男生你烦死了!旁边肥肥还在用闪光灯。这次观众是我观影经历里素质最差一次。比起宣传团队,演员和导演简直一缕清风、港普亲切像同事讲话,宣传团队差劲到让我同情演员的地步。以及闪回用得很无语
太倚赖这几张老脸的表演了,以至于枪战场面比对话戏更催眠。社工吴镇宇穿着格子衬衫或者休闲T恤散发出的松弛感,在茶餐厅和老婆婆聊天,都是他一贯的戏路,也是香港电影那种不可替代的市井气质。电影的预告片除了第一条之外都毫不犹豫地走了低级娱乐方向,香港警匪片走到今天已经不变会死了。
这演员阵容已经是天花板了!故事也很好,可为什么看着这么难受呢!港片真的就这样了吗?!
讲个笑话:一群年龄加起来四五百岁的人在2024年翻拍1998年的好莱坞电影。我觉得真的很有新意,很有创新精神呢,好看。好片。
钟sir以一己之力调查出了监守自盗案,找出了黑警。双谈判专家真是大饱眼福。谢和钟sir都是社会的曙光,因为有这样的人存在,社会才会有纯洁面。
近几年看过的最好看的港片,基本没有瑕疵,享受。
6.5 持续的话语运用和身份转换,邱的母题总是关于二元论的选择。观众总是对主要角色确信无疑的,邱的电影总是在精彩卖座的无趣中被执行,写不出有趣的主角或配角人物,削弱了演员的个性。
这么容易就从拘留所逃出来了?!
工工整整的及格线是不少导演的天花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