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临城下

Enemy at the Gates,决战中的较量,大敌当前(台),敌对边缘(港),Stalingrad

主演:裘德·洛,艾德·哈里斯,蕾切尔·薇兹,约瑟夫·费因斯,鲍勃·霍斯金斯,朗·普尔曼,埃娃·马特斯,加布瑞尔·汤姆森,马蒂亚斯·哈比希,索菲·罗伊斯,伊万·舍

类型:电影地区:爱尔兰,英国,法国,德国,美国语言:英语,德语,俄语年份:2001

 剧照

兵临城下 剧照 NO.1兵临城下 剧照 NO.2兵临城下 剧照 NO.3兵临城下 剧照 NO.4兵临城下 剧照 NO.5兵临城下 剧照 NO.6兵临城下 剧照 NO.13兵临城下 剧照 NO.14兵临城下 剧照 NO.15兵临城下 剧照 NO.16兵临城下 剧照 NO.17兵临城下 剧照 NO.18兵临城下 剧照 NO.19兵临城下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兵临城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瓦西里(裘德•洛 Jude Law 饰)是一个威震部队的神枪手。他的好枪法百发百中,令敌人闻风丧胆。 为了激励士气,树立榜样,瓦西里的战友——苏军文宣部军官丹尼洛夫(约瑟夫•费因斯 Joseph Fiennes 饰)在报纸上大量刊登瓦西里的英雄事迹,令瓦西里的形象更为高大。然而,坦妮娅(雷切尔•薇姿 Rachel Weisz 饰)的出现,让瓦西里和丹尼洛夫都同时迷恋上了这个飒爽女兵。但塔妮娅喜欢的是瓦西里,这让丹尼洛夫大为妒忌。 另一方面,德军派出了他们的狙击手康尼(艾德•哈里斯 Ed Harris 饰),让同是神枪手的他抗衡瓦西里。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瓦西里和康尼开始了斗智斗勇的决斗。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雾都奇遇夜谈酒说爱金刚狼2失控聪明小空空野蛮人入侵国家底线绝望主妇第八季超凡蜘蛛侠DOTA:龙之血第三季难以忘怀的爱情明星雇员最爱罪犯联盟第一季贝多芬病毒识骨寻踪第四季八侍卫之英雄崛起丛林的鱼2拳赎松湖之吻小魔女学园TV版倾世妖颜真情年代穿越烽火线读或死您说了算漫漫北寻路前行者可能的任务土豆星球2013QR3

 长篇影评

 1 ) “Enemy at the Gates”中的媒体关系

再看《Enemy at the Gates》对于其中的媒体问题略有感受,其中具体和抽象的指代关系如下:丹尼诺夫代表媒体,瓦西里代表媒体表现的对象,赫鲁晓夫代表了掌控媒体的官方意志,战士们代表受众。

1、对象与媒体的关系:对象渴望被媒体化,媒体渴望借助对象成功。

瓦西里在被媒体化之前,渴望成为公众人物,这是一般的人性特点,从他第一次上报的表现可知;同时,丹尼诺夫也希望借助刊登瓦西里这样一个特定的案例而取得成功,所以他要一直关注瓦西里。

2、对象与媒体的关系:前面是一个积极的关系,也存在一种消极关系,即媒体对对象的过多关注将引发对象与媒体的矛盾。

瓦利西被媒体化之后就不再是瓦西里个人,作为一个英雄,他的所作所为至关重要影响着每个受众,比如沙厦。

从最初的喜悦到后来的愤怒,这也带给瓦西里很大压力,使他想摆脱丹尼诺夫,想做一个简单的人。

当矛盾产生时,对象必然处于劣势地位,媒体可以树立英雄也可以打倒他,比如丹尼诺夫向上级告瓦西里的状。

3、媒体与官方的关系:媒体要取悦官方,官方借助媒体控制受众。

赫鲁晓夫刚到斯大林格勒的时候,对军官们大发雷霆,急切地想知道如何能够鼓舞士气,丹尼诺夫树立榜样、给士兵们希望的做法,得到了他的肯定。

4、对象与官方的关系:如果说媒体是官方控制受众的工具或者说形式,那么对应就是官方控制受众的内容。

对赫鲁晓夫而言瓦西里必须尽快杀死康尼格少校,否则士气将受影响,所以才有他对丹尼洛夫喝酒说狠话的一幕。

最后说一点,受众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他们很难有选择的权力,能得到什么消息,是由官方和媒体共同过滤的结果,或者说媒体往往会将某个事件无限制的“放大”(1966年,Michelangelo Antonioni拍的blow-up)。

他们往往处于被蒙蔽的状态,而盲从媒体和它们创造的英雄,进而导致悲剧的发生,譬如沙夏对瓦西里的崇拜,丹尼诺夫对沙夏的利用……

 2 ) 20多年后重看,突然很惆怅

我刚念初中的时候在电影院看的。

那时候电影引进很宽松,各种类型的国外电影都能在电影院看到。

当然现在想想,这个片子实在不适合一个12岁的小孩(我不记得xx片段所以可能被剪掉了,but still)。

《珍珠港》也是那年的电影,我也是在电影院看的,这两部电影一直烙印在我的记忆里,算是国外战争片的启蒙。

我不记得之前为什么打了三星。

20多年后重看,把评分改成了五星。

那时候我什么明星也不认识。

直到年大学的时候整理豆瓣“看过”才发现男主原来是Jude Law,男二是费因斯弟弟。

德国神枪手是Ed Harris。

我印象很深刻的一幕,以至于每次有人提到这部电影都是第一时间想起来的,就是那个从楼层中间跳过的时候被射杀的场面。

我一直记得他两人关于“谁先跳”的对话。

小时候我以为大胡子是为了保全男主所以自告奋勇先跳,但是重看之后发现我竟然一直理解错了:先跳的人更安全。

此处的铺垫非常到位,之前跑雪地Jude Law先走,然后说接下来我们轮流先走。

接着一次楼之间的跳跃,跳完给了大胡子特写,他是后跳。

所以这次应该他先跳。

跳之前他还和男主争辩了一下whose turn it is。

所以男主纯粹是运气好。

并且发现大胡子是Ron Perlman演的。

这个电影里的一些台词和镜头,我想放在今天可能根本无法引进。

这大概是我二十年后重看心里充满唏嘘的原因之一。

同时感叹,那时候的Jude Law多么的好看。

颜值巅峰的他那几年演的每个角色(即使是渣男)都像镀了一层金色。

Gattaca, Wilde, Closer, The Talented Mr. Ripley, 和后面的The Holiday。

瓦西里这个角色,除了英俊的相貌之外,打动我的最是他的眼神:清澈、坚定、专注。

以及面对好友,喜欢的人,小男孩一家时的温柔。

这也是多年后发现男主是Jude Law时让我震惊的原因之一。

瓦西里这个角色,和他以往剧情片的风格以及他一贯的贵族气质/衣冠楚楚角色完全不同。

却又十分心疼他。

电影给了他一个温暖的结尾。

然而他一路背负着如何的重担。

第一次较量,德国神枪手击毙他两个战友。

第二次较量,大胡子和一个跟班被杀。

Ron Perlman死的那段,他几乎崩溃了,躲在角落颤抖不已。

他让男二不要再把他捧为国家的希望,因为他觉得自己做不到。

第三次较量,队友被打伤。

然后小男孩的死,是致命的一击。

直到最后,决战关头被告知女主不幸身亡,他却要继续集中精神瞄准。

接着看着昔日好友主动为他牺牲。

他终于把Ed Harris干掉,把抢放在Joseph Fiennes身上后,抬头看到一缕阳光。

这个画面表达的太多了,是极好的一幕。

虽然如释重负、虽然希望就在前头,他可以活下去了,甚至或许可以活过这场战争,但是身边亲爱的人都不在了。

瓦西里是二战时的真实人物,后来被颁发列宁荣誉勋章。

很多评论说爱情线突兀和多余。

或许导演也心疼他,所以在这黑漆漆的战争里给了他一抹亮色。

最后,一直觉得《兵临城下》这个翻译太棒了。

 3 ) 不喜欢里面有恋爱

我喜欢埃德-哈里斯,他刚出现的在火车中的那个镜头让我难忘。

也许是德军的制服实在是太帅了,也许是 埃德-哈里斯太帅了。

因为喜欢他,所以对他对立面的求德洛就比较排斥了,不用说还有一段是在我看来没有必要的3角恋。

 4 ) 电影《兵临城下》观后小感

因为每周四要加班到晚上11点的缘故,所以总爱找些电影来看,以此打发在空荡荡的办公室里一个人的难熬时光。

可是常常要为看什么电影类型而发愁,喜剧片吧?

又不想一个人在办公室傻乐;恐怖片吧?

等下还要摸黑回家,算了吧。

问问各位兄弟,回答严重一致:要不来个日式爱情动作片?

这个真不用,哥表示很蛋定,谢谢(主要是很早就开始接受熏陶,到现在有点审美疲劳)。

忽然想起之前看过的《谍影重重》系列,渐渐回味起那股神经紧绷,最后忍不住大呼过瘾的感觉。

于是百度了一下特工片,又发现大家的回答无非是《碟中谍》之类经典,都看过。

最后又想到那部《生死狙击》照样也非常紧张刺激,于是又百度关于狙击手的电影。

先是看有人推荐《双狙人》系列,耐着性子看了半小时之后,恍然发现,cao,又是以前看过的,我还说嘛,怎么这么眼熟。

翻来覆去,发现一个名字出现的频率很高,就是《兵临城下》,于是就决定看这部。

这是一部讲述二战时期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俄国狙击手瓦西里和德国顶尖狙击手尼格上校的相互较量的故事,我个人觉得可以看成是狙击手里的《王牌对王牌》。

影片一开场的战争就不禁令我想起了《拯救大兵瑞恩》开头的诺曼底登陆战。

源源不断的年轻生命被送上前线,还没来得及真正踏上战场,去经历一番炮火硝烟,就莫名其妙的死在了去战场的路途上。

战争的残酷毋须多言,电影中对社会主义的偏见或者说诋毁也轮不到我去评论,整部电影所透露出来的关于人性、人生的探讨我也不会去深究。

回想起来,最打动我的,还是当中正反两位主要人物的较量,以及男女两位主角那真挚细腻、感人至深的爱情。

回想起来,整部电影令我印象最深的场景,就是男女主角的激情戏。

有朋友也许会笑我,好嘛,你小子前面还在装斯文,原来还是对这些片段印象深刻啊。

大哥,你是了解我,这么“精彩”的剧情,我是不会错过的。

呵呵,开个玩笑。

这场激情戏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是因为它不随便,对,很不随便。

不像其他好莱坞片子里的老美,刚认识说了不到几句话,下一个镜头一切,就到了两人的旖旎时刻。

在《兵临城下》里,两位角色是从很早就开始相互欣赏,真心相爱的。

在电影里有几个镜头,我个人觉得非常好。

男主角瓦西里打伤了尼格上校的手,回来后大家一起喝酒跳舞那一段,瓦西里和女主角塔尼亚坐下交谈,说在战争里,还能活着,回来就值得庆祝,因为说不定明天就再也回不来了。

之后二人深情对视,我当时想,下一步肯定是接吻了。

事实证明,我错了,中到了其他太多好莱坞片子的毒。

他们只是对视,之后缓缓的移开视线。

什么叫做永恒?

我相信在他们对视的那一瞬间,就是永恒。

彼此心照不宣,又不肯说破,却又难以抑制这满腔真爱,在内心深处喷薄而出,那一瞬间的爱情才是真正的震撼人心。

因为有了之前二人感情线索的的铺垫,接下来的镜头就是激情戏了(这点倒是比较符合我传统的爱情观,呵呵)。

男主角睡在士兵堆里,女主角悄悄地走来,轻轻地躺在男主角身边。

接着就是那样非常自然的,亲吻,相拥,抚摸,脱衣......全然不顾周遭一大帮睡着的士兵。

屋外轰隆隆的的炮火、周围士兵的翻身咳嗽、女主角雪白的身体、男主角通红发烫的脸颊,全然享受着这沉浸在爱里的愉悦。

在飞到云端的那一刻,男主角轻轻捂住女主角的嘴,让她不要发出声音。

那一个镜头,女主角那双水汪汪的大眼睛,摄人心魄。

这一幕,诠释了什么叫做水到渠成,诠释了什么叫爱到忘我,也诠释了男主角之前的那句,活着就得庆祝,因为说不定明天就再也回不来了。

激情戏这种片段,我看过很多了。

可是从来没有任何一部电影的激情戏,能令我为之揪着心,摒息静气,甚至脸颊微微发烫,继而由衷为他们感动,这期间,甚至还没有来得及去想一想其他杂念。

爱情的力量虽然强大,但是在战争面前,又显得如此不堪一击。

可正是如此,方能显得其珍贵感人。

他们的爱情,就像炮火废墟之间的嫩芽,看起来虽然脆弱,但假以时日,谁能保证说不可以长成树木参天?

就像泰戈尔说的,人是一个初生的孩子,他的力量,就是生长的力量。

我想,爱情也当是如此。

电影的结局,是温暖美好的,瓦西里击毙了德国的狙击手军官,苏联赢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最后一个镜头是瓦西里在医院里和爱人塔尼亚见面。

有人说,这个结局是败笔,因为这样不能体现出战争的残酷以及对人民造成的伤害。

也许他说得有道理,但是我觉得,一个温暖的结局,更能抚慰人民的心灵,更能让人们向往和平,远离战争。

据说,这部电影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现实里的瓦西里和塔尼亚,因为阴错阳差,都以为对方死了,没能在一起。

塔尼亚终生未嫁,瓦西里有了自己的家庭,后来成为了一个工厂的主人,实现了他的愿望。

由此看来,现实,比电影残酷得多。

电影里,赫鲁晓夫说,伏特加这种奢侈的东西,我们有;鱼子酱这种奢侈的东西,我们有;时间,我们没有。

这,也许就是人生吧,生命短暂,好好珍惜拥有的一切,珍惜所爱的人。

 5 ) 狙击传奇七十载——二战影视中的狙击手

原载于 《看电影·午夜场》2015年第10期: 狙击手,战场上神出鬼没的“幽灵”,一击必杀的终极“死神”。

他们无处寻踪,却又无处不在。

在70年前那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战争中,狙击手更是创造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战绩。

如今,那场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但狙击手依然在银幕上演绎着他们在二战中神话般的传奇。

在屏息凝神之间,那悄无声息、干净利落的精确杀戮,永远令观众叹为观止,也使观众对这些“冷血杀手”产生了各种不切实际的浪漫幻想。

不是每个兵都叫“狙击手” 狙击手是战场上最具传奇色彩的角色,军事影视中往往少不了他们的形象。

不过,国内绝大多数观众,对“狙击手”的理解流于表象,认为“枪法好的人”或“使用狙击步枪的士兵”,就是狙击手。

实际上,狙击手的概念绝非如此简单。

1773年,在印度的英军官兵寄往家乡的信中首次出现了“狙击手”(Sniper)这个词。

当地有种称为“Snipe”的沙锥鸟,小巧敏捷。

能成功将其猎杀的人必然枪法高超,因而被称为“Sniper”,也就是“狙击手”词汇的最早来源。

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军首次创造了现代意义的“狙击手”——使用装有瞄准镜的步枪,在隐蔽处进行射击。

当代军事概念中,严格意义上的“狙击手”不仅要求能使用狙击步枪对远距离的目标进行精确射击,还意味着接受过专业的训练,具备极强的隐蔽、伪装和野外生存能力,能独立作战,甚至渗透到敌军后方,进行远程侦察。

有些士兵也使用装有瞄准镜的步枪,负责在班组中提供精确火力支援。

但是,他们并不见得善于隐蔽、伪装和渗透,缺乏独立作战能力。

准确来说,他们并不是“狙击手”,而是“特等射手”(Marksman)。

他们装备的狙击步枪,多为装有瞄准镜的半自动步枪或自动步枪,而非栓动步枪。

有些士兵枪法出众,使用的却是没有瞄准镜的常规步枪,甚至是手枪或冲锋枪,也不具备专业的隐蔽、伪装和渗透技能。

他们是“神枪手”(Sharpshooter),而不是“狙击手”。

当然,“狙击手”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二战时期的狙击手,并不能完全与当代的概念相符。

有些狙击手确实只属于班组成员,从不独立作战。

有些狙击手极为擅长隐蔽、伪装和独立作战,使用的步枪却没有装备瞄准镜——1939年—1940年的冬季战争中,在100多天的时间里,芬兰第34步兵团的狙击手西蒙·海耶,使用只有机械瞄准具的M/28-30式7.62毫米步枪,击毙了苏军505名官兵。

除此之外,他还使用M1931“索米”式9毫米冲锋枪击毙了苏军200多人。

他被誉为“白色死神”,也是人类历史上战绩最高的狙击手。

从“拯救大兵”说起 1998年之前,没有任何国内上映过的二战影视作品,能像《拯救大兵瑞恩》这样,将“二战狙击手”的形象刻画得如此深入人心。

在这部电影中,加拿大演员巴里·佩珀成功饰演了美军游骑兵狙击手“杰克逊”。

此形象几乎具备了狙击手所有应该具备的特点——沉着坚定、冷酷阴鸷、目光敏锐、枪法超群。

作为虔诚的教徒,他会亲吻项链上的十字架吊坠,会一边狙杀德军,一边念诵《圣经》进行祈祷。

鲜明的个性又避免了狙击手形象的脸谱化。

在整部电影中,“杰克逊”的射击只有三次未命中目标,包括一次补射。

在电影中,有三个片段正面描绘了狙击手“杰克逊”进行的战斗: 在“奥马哈”海滩,美军第2游骑兵营抵达了德军海岸碉堡的射击死角。

在悬崖上,德军的MG42式7.92毫米通用机枪猛烈扫射,拦住了美军的去路。

关键时刻,“杰克逊”用两发子弹击毙了德军两名机枪手。

途径小村时,德军狙击手将一等兵“卡帕佐”击倒在地。

美军游骑兵纷纷寻找掩护,不敢露头。

“杰克逊”冷静地为步枪装好瞄准镜并调整参数,并用狙击手特有的思维判断德军狙击手可能的藏身之处。

德军狙击手刚发现了“杰克逊”,“杰克逊”就扣动了扳机。

子弹命中了德军狙击步枪的瞄准镜,顺着镜筒击穿了德军狙击手的头部。

这个情节看似夸张,但并非空穴来风,只不过不是发生在二战,而是越南战争中的真实战例。

最后的巷战中,在德军来袭时,隐蔽在教堂钟楼上的“杰克逊”以手语为“米勒”上尉传递侦察到的情报。

他接连击毙大量德军,不幸暴露目标。

德军“黄鼠狼”3H式自行反坦克炮(道具车由瑞典Sav m/43式突击炮改装而来)轰击教堂钟楼,“杰克逊”阵亡。

“杰克逊”装备的是M1903A4“斯普林菲尔德”式7.62毫米狙击步枪,装备M73B1式2.2倍瞄准镜。

细心的观众会发现,“杰克逊”是左撇子,用左手扣动扳机和拉动枪栓。

在教堂钟楼上,他一口气发射了十几发子弹,却从未进行过装弹。

对弹仓只能容纳5发子弹的M1903A4来说,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但是,这种省略又可以理解。

大部分的栓动步枪都是通过整装的桥夹装弹,M1903A4却要一发一发地装弹。

如果不省略过长装弹过程,必然会打断场面节奏的连贯。

在真实的诺曼底战役中,德军狙击手的表现远优于美军狙击手。

在《拯救大兵瑞恩》中,与“杰克逊”对决的德军狙击手使用的是毛瑟K98k式7.92毫米狙击步枪,装备ZF42式4倍瞄准镜。

其枪身包裹着粗麻布,增大的摩擦力可以稳定持枪,也能对狙击步枪进行伪装,以免反光而暴露目标。

相比之下,当时的美国陆军并不太重视狙击手。

瞄准镜的研究尚能认真对待,但专业的狙击训练则不足。

通常情况下,每个美军步兵连只配备一名狙击手。

他们多半只懂得如何进行狙击和保养装备,非常缺乏伪装和野战技能。

德军狙击手甚至不认为美军狙击手是真正的狙击手。

与其说西线的美军狙击手好,还不如说美国大片拍得好。

二战前,美国长期处于中立状态,陆军军备废弛。

参战后,雄厚的国力和强大的工业能力,使其更关注陆军航空兵和野战炮兵的发展。

战场上的僵局导致稳定的战线出现,狙击手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一旦有大踏步的进攻或撤退,狙击手就无法获得长期伏击的条件。

在大规模战争中,狙击手的作用更多是心理威慑,对战线移动的影响微乎其微。

这样的“小打小闹”自然不受重视。

冷战时期,美军才开始重视狙击手。

当代局部的武装冲突,才是狙击手真正能够发挥作用的舞台。

在这些低烈度战争中,美军各军种的狙击手都有上佳的表现,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二战中的美国陆军不太重视狙击手,不代表当时美军没有王牌狙击手。

如果一定要给“杰克逊”找个原型,那就是美军第2步兵师的波兰裔王牌狙击手——弗兰克·奎亚蒂克技术军士,绰号“硬面饼墨菲”。

他使用M1903A4射杀了德军56名官兵,仅在解放法国的战斗中就击毙了德军20名狙击手。

这还不包括他用冲锋枪和手榴弹干掉的德军。

不过,他没有像“杰克逊”那样阵亡,而是于1944年12月17日被德军俘虏。

1945年4月,他被美军解放,1960年才去世。

美国HBO的著名电视剧《兄弟连》则完全没有出现过美军狙击手的形象。

第三集,有镜头显示列兵沃尔特·戈登扛着M19194“勃朗宁”式重机枪,并背着M1903A4,却没有安装瞄准镜。

第七集,在攻占了佛伊村后,美军放松了警惕。

困兽犹斗的德军狙击手突然开枪,打死了美军3名伞兵。

阁楼上的德军狙击手使用的毛瑟K98k与《拯救大兵瑞恩》中的德军狙击手完全一样,都用粗麻布进行了包裹。

随后,美军第101空降师第506伞兵团第2伞兵营E连绰号“机灵”(Shifty)的达雷尔·鲍尔斯上士,使用没有安装瞄准镜的常规型M1“加兰德”式7.62毫米半自动步枪,一枪击毙了德军狙击手。

这段情节改编自真实的历史。

1945年1月13日,在进攻比利时佛伊村的战斗中,美军伞兵被狙击火力压得不敢动,德军狙击手的位置却无踪可寻。

鲍尔斯上士迅速发现并一枪击毙了德军狙击手,子弹正中额头。

但他也不是狙击手,而是“特等射手”或“神枪手”。

二战中的美国陆军不重视狙击手,但“特等射手”或“神枪手”的数量很多,枪法精湛,弥补了狙击手的不足。

其他关于二战西线战场的电影中,美军狙击手出境的机会很少。

《圣徒与战士:空降信条》中,有使用M1903A4的美军伞兵狙击手。

《突出部战役》(亦名《坦克大决战》)中,“迪凯纳”中士曾使用装有M82式2.5倍瞄准镜的M1C“加兰德”式7.62毫米半自动狙击步枪,向碉堡外的德军射击。

《凯利的英雄们》(亦名《战略大作战》)中,出现了使用苏制M1891/30“莫辛-纳甘”式7.62毫米狙击步枪的狙击手。

其不仅安装着苏制PU式3.5倍瞄准镜,有时还装有M7式刺刀。

西线的美军狙击手是不会使用到苏制狙击步枪的。

这种“混搭”也是完全不符合真实历史的。

西线的德军狙击手也是流于点缀,例如《狂怒》中的德军狙击手,已经渗透到那么近,还需要像模像样地用瞄准镜射击,才击中了布拉德·皮特扮演的美军坦克车长,不禁让人怀疑这名狙击手是个近视眼。

《拯救大兵瑞恩》“奥马哈”海滩之战片段,美军游骑兵狙击手“杰克逊”,使用M1903A4“斯普林菲尔德”式7.62毫米狙击步枪,瞄准悬崖上的德军机枪阵地。

《拯救大兵瑞恩》小村狙击战片段,躲藏在隐蔽处的德军狙击手,使用毛瑟K98k式7.92毫米狙击步枪。

其枪身缠着大量粗麻布,可以起到稳定持枪和伪装的效果。

《拯救大兵瑞恩》最后的巷战片段,美军游骑兵狙击手“杰克逊”,在教堂的钟楼之上狙击德军。

注意他是用左右扣动扳机,说明他是个左撇子,但并未影响射速。

《兄弟连》第七集,美军第101空降师第506伞兵团第2伞兵营E连的达雷尔•鲍尔斯上士,使用M1“加兰德”式7.62毫米半自动步枪,射杀了隐蔽在建筑物中的德军狙击手。

《圣徒与战士:空降信条》中,美军伞兵狙击手使用M1903A4“斯普林菲尔德”式7.62毫米狙击步枪,向德军开火。

《突出部战役》中,美军“迪凯纳”中士,手持M1C“加兰德”式7.62毫米半自动狙击步枪。

《凯利的英雄们》中,美军狙击手使用了苏制M1891/30“莫辛-纳甘”式7.62毫米狙击步枪。

这属于道具上的错误使用,在真实的历史中几乎没有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

群岛狙击战 在太平洋战场,星罗棋布群岛通常密布热带植物,利于潜伏和隐蔽,是狙击手作战的理想环境。

但是,在关于太平洋战争的影视作品中,狙击手的形象并不多见。

美国HBO电视剧《太平洋》的第六集,出现了美国海军陆战队狙击手。

在进攻佩莱利乌岛日军机场的战斗中,他击毙了躲藏在废旧卡车中的日军步兵。

这名狙击手头戴布制军帽,而不是钢盔,很可能是为了避免钢盔反光而暴露目标。

他手持装备装备“翁厄特尔”式7.8倍瞄准镜的M1903A1“斯普林菲尔德”式7.62毫米狙击步枪。

与M1903A4相比,外形上的最大不同,就是前者枪口上带有准星,而后者则没有。

在《硫磺岛的来信》片尾,日军第109步兵师团的师团长栗林忠道大将身负重伤,已经没有能力剖腹自杀,只好命令副官“代劳”。

其副官哆哆嗦嗦地举起武士刀时,被远处使用M1903A1的美军狙击手一枪击毙。

美军狙击手的扮演者是现役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军士长汤姆·明德,也是这部电影的技术顾问。

在这样的距离上能够一枪制敌,并非夸张。

与二战中的美国陆军相比,美国海军陆战队对狙击手要重视得多,狙击作战的训练也更为专业。

在冲绳战役中,美国海军陆战队狙击手曾在1100米距离成功狙杀日军机枪手。

相比之下,日军狙击手出境的机会就更少了。

在《太平洋》中,当美军遭到隐蔽起来的日军射来的冷枪时,也会高喊“狙击手”。

这只是口语上的称谓,而不是严格的军事概念。

在《风语者》中,有日军狙击手隐蔽在树冠上射杀美军的片段。

受限于镜头拍摄的距离和角度,日军狙击步枪的型号难以判断,但能确定装有瞄准镜。

随即,尼古拉斯凯奇冲出,用M1928A1“汤普森”式11.43毫米冲锋枪将其击毙。

在真实的历史中,日军狙击手也确实经常采用这样的战术。

不过,树上的狙击手一旦暴露目标就无法迅速逃脱,因此盟军对这种战术评价不高。

1995年,澳大利亚摄制了电影《最后一颗子弹》(亦名《烈血军魂》),集中表现了太平洋战场的狙击作战。

在二战影视中,这是极为罕见的作品。

故事发生在1945年7月的婆罗洲,对阵双方是澳军新兵“斯坦利·布伦南”与经验丰富的日军狙击手“山村一郎”,后者的扮演者是日本著名歌星与影星玉置浩二。

这部电影的立意充满温情与人性的光辉,但军事细节却值得商榷。

“山村一郎”使用的99式7.7毫米狙击步枪,本应该装备99式4倍瞄准镜,在电影中装备的却是97式6.5毫米狙击步枪装备的97式2.5倍瞄准镜。

“布伦南”只是普通的步兵,不是狙击手。

从阵亡的战友身上,他取得了M1C“加兰德”式7.62毫米半自动狙击步枪。

根据电影的介绍,这支M1C的来源也很有趣。

在澳大利亚本土时,“布伦南”的战友发现有个美军狙击手正在与女人“鬼混”。

他很羡慕美军狙击手有能够半自动射击的狙击步枪,于是顺手牵羊。

实际上,这只会给他带来弹药补给上的困难,因为澳军配发的7.7毫米步枪弹与之并不通用。

更可疑的是,“布伦南”从未接受过专业的狙击训练,却能够与经验丰富的日军狙击手如此反复周旋。

在从未使用过M1C的情况下,却能顺利地调整瞄准镜参数。

对新兵来说,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导演如此设定,是为了给“布伦南”火力优势,从而平衡经验上的不足。

在战斗中,“布伦南”一度精神失控,跳出隐蔽处,用M1C四处乱射,偶然击伤了“山村一郎”。

这才给了他继续周旋下去的机会。

如果使用栓动步枪,他能与“山村一郎”反复周旋的情节就更没说服力了。

战斗后期,双方都陷入癫狂,在丛林中相互追逐射击。

战争中不乏这样精神错乱的行为,但至少对狙击手来说,这是不称职的表现。

实际上,真实历史中的澳军狙击手,总体表现优于日军狙击手。

他们装备“李-恩菲尔德”Mk 3 SMLE式7.7毫米狙击步枪,装有P1918式3倍瞄准镜。

尽管不是半自动步枪,但其枪栓拉动的速度很快,射速远高于其他栓动步枪。

澳军狙击手接受的专业狙击训练有限,但多为猎人出身,枪法极高。

1942年—1943年,在帝汶岛作战的澳军狙击手,以损失40人为代价击毙日军1500人。

在新几内亚战役中,有澳军狙击手在15分钟内,用12发子弹击毙了12名日军。

两个澳军步兵旅的48名狙击手,以损失2人为代价,在14天内击毙了日军296人。

《太平洋》第六集,在进攻佩莱利乌岛日军机场的战斗中,美国海军陆战队员隐蔽在卡车残骸后方。

美军狙击手头戴布制军帽,手持M1903A1“斯普林菲尔德”式7.62毫米狙击步枪。

《太平洋》第六集,攻占日军机场后,美国海军陆战队狙击手在建筑物上保持警戒。

《风语者》片段,隐蔽在树冠上射击的日军狙击手。

从这个距离和角度上,很难判断其狙击步枪的具体型号,但不是97式6.5毫米狙击步枪,就是99式7.7毫米狙击步枪。

《最后一颗子弹》宣传海报

《最后一颗子弹》中的日军狙击手“山村一郎”,手持99式7.7毫米狙击步枪。

其错乱地装备了97式2.5倍瞄准镜,尽管技术上并非不可行,但并不是99式7.7毫米狙击步枪的标准配置。

喋血东线 二战中,最大规模的狙击作战,发生在东线。

与西线相比,东线的狙击作战更残酷,双方狙击手的数量更多、战术水平更高、战绩也更优秀。

表现东线狙击作战的电影中,最著名的就是《兵临城下》(亦名《寂静中的较量》)。

这部电影特效逼真、场面宏大,紧张的狙击作战情节引人入胜。

不过,作为长期执导艺术片的导演,让-雅克·阿诺执导的战争片,并不是那么经得起推敲。

例如,苏军步兵配发不到足够的步枪,半数人赤手空拳地冲锋。

实际上,类似的情节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俄军,而不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苏军。

电影中对阵的双方,分别为:苏军王牌狙击手瓦西里·扎伊采夫,使用M1891/30“莫辛-纳甘”式7.62毫米狙击步枪,装备PU式3.5倍瞄准镜;德军王牌狙击手“埃尔温·柯尼希”,使用毛瑟K98k式7.92毫米步枪,装备ZF42式4倍瞄准镜。

在最后的对决中,苏军政委以自我牺牲的方式,诱使柯尼希开枪。

“柯尼希”以为自己击毙的是扎伊采夫,走出隐蔽处后,才发现自己上当了。

扎伊采夫以极“酷”的姿势站在附近,一枪将其击毙。

这种对狙击手对决充满浪漫主义的描述,自然是不切实际的。

在己方没有控制或清扫战场前,狙击手极少会走出隐蔽处,前往确认击毙的目标。

因为你无法知道附近是否有其他一直保持沉默的敌军狙击手,旁若无人地走出去,无异于“作死”。

通常情况下,狙击手的战绩都是由装备双筒望远镜的观察手或前往目标倒毙地点的巡逻队确认的。

在“柯尼希”暴露目标后,扎伊采夫没有在隐蔽处狙击,而是堂而皇之地进行面对面地射杀,也是纯粹的艺术夸张。

这更像美国西部牛仔之间的决斗,而不是狙击手的对决。

在真实的历史中,王牌狙击手瓦西里·扎伊采夫确有其人。

他隶属于苏军第248步兵师第1047步兵团第2步兵营,最终军衔为上尉。

但是,从历史照片上来看,他的M1891/30装备PEM式4倍瞄准镜,而不是电影中的PU式瞄准镜。

德军王牌狙击手“柯尼希”的身份,就得打个问号了。

根据电影的情节,为了消灭扎伊采夫的威胁,德军调来了王牌狙击手——柏林狙击学校的校长,“柯尼希”少校。

这种说法的最早来源是扎伊采夫的自传《狙击手笔记》。

他声称,从俘虏的德军口中,苏军得知德军正调遣王牌狙击手来斯大林格勒。

在3天的周旋中,他发现工业废墟的一块金属板下面有闪亮出现。

他立即意识到,那是德军狙击手的瞄准镜造成的反光,随即开枪。

后来,他走到了德军狙击手的隐蔽处,取走了狙击步枪上的瞄准镜作为纪念。

现在,这个瞄准镜陈列于俄罗斯的莫斯科武装力量博物馆。

同时,他还在德军狙击手的衣服中找到了证明德军狙击手身份的文件。

在文件上,德军狙击手的名字是“赫尔·柯尼希”,而不是电影中的“埃尔温·柯尼希”,军衔是党卫军上校,而不是少校。

除此之外,扎伊采夫还表示,曾有德军战俘亲口承认王牌狙击手“柯尼希”的存在。

战后访问柏林时,还有个女人告诉他,她就是“柯尼希”的女儿。

不过,在二战德军的个人身份档案中,却找不到任何名字是“柯尼希”的狙击手。

而且,即使是德军王牌狙击手,军衔能晋升至士官等级就已经是上限了,只有苏军才会将狙击手晋升至校级军官。

现在来看,扎伊采夫击毙的所谓德军王牌狙击手“柯尼希”,很可能是苏军政治宣传部门编造出来的人物。

也就是说,要么电影中两个王牌狙击手对决的战例在现实中完全不存在,要么扎伊采夫的记忆出现了偏差。

电影本身不够严谨,取材的原型疑点重重,而国内传媒领域的混乱更是将扎伊采夫推上了神坛。

称扎伊采夫是“二战苏军第一狙击手”的观点充斥国内互联网。

为了提高收视率,各个电视台的军事节目,言二战苏军狙击手必称扎伊采夫,言东线狙击作战电影必称《兵临城下》。

这种浮躁的环境,更推动了以讹传讹的加剧。

扎伊采夫的确是王牌狙击手,击毙德军400人,射中过1000米外的目标,但他不是战绩最高的苏军狙击手。

二战时期,苏军宣称战绩最高的狙击手是第4步兵师的米哈伊尔·苏尔科夫,击毙了德军702人。

不过,根据战后的研究,苏尔科夫的战绩更多是苏军宣传部门捏造的数据。

真正的“苏军第一狙击手”是伊万·西多连科,击毙德军500人,最终晋升为少校,担任第1122步兵团团长。

此外,还有不少苏军狙击手的战绩高于扎伊采夫。

例如,尼古拉·伊雷因,击毙德军494人;弗拉基米尔·普切林采夫,击毙德军456人;彼得·贡恰罗夫,击毙德军441人;米哈伊尔·布登科夫,击毙德军437人;费奥多尔·奥赫洛普科夫,击毙德军429人…… 出现过苏军狙击手的二战影视作品非常多。

例如,《斯大林格勒战役(2013年版)》《布列斯特要塞》《狙击手:复仇武器》《毒太阳2》《斯大林格勒战役(1993年版)》等。

他们使用的都是M1891/30,装备PE式、PEM式或PU式瞄准镜。

《布列斯特要塞》中出现了少见的SVT-40式7.62毫米半自动步枪的狙击型,装备PU式瞄准镜。

实际上,1942年底苏军才开始生产这种瞄准镜,其不可能出现在1941年的战场上。

出于阵营和“政治正确”的原因,很少有正面表现德军狙击手的电影。

在二战影视作品中,他们只能属于反派阵营,可能战技高超,但一定阴险毒辣,而且多为配角,或只是一闪而过的跑龙套角色。

《兵临城下》中的“柯尼希”纯属虚构,但二战中的德军不乏王牌狙击手。

战绩最高的德军狙击手是第3山地师的二等兵马托伊斯·黑岑瑙尔,击毙苏军345人,最远射中过1100米外的目标。

战争结束时,他只有21岁,2004年才去世。

德军第3山地师第144山地猎兵团第2营的一等兵约瑟夫·阿勒贝格,击毙苏军257人。

德军第68步兵师中的立陶宛狙击手,一等兵布鲁诺·苏特库斯,击毙苏军209人。

先后服役于德军第6山地师和第100猎兵师的一等兵弗雷德里希·派因,击毙苏军200人。

电影中的德军狙击手使用的都是毛瑟K98k式7.92毫米狙击步枪,装备的瞄准镜种类繁多,包括4倍、6倍和8倍瞄准镜。

得益于先进的光学瞄准镜与精湛的专业训练,德军狙击手追求的射击距离也更远。

相比之下,苏军狙击手更重视600米以内的射击,而德军狙击手更重视800米以外的射击。

真实的历史中,德军狙击手也使用装备ZF42式瞄准镜的G43式7.92毫米半自动狙击步枪。

德军狙击手对其的评价毁誉参半,有人认为其精确度不够高,有人赞赏其半自动射击的功能。

不过,这种步枪的常规型在电影中都极为罕见,就更不用说狙击型了。

电影《铁十字勋章》(亦名《英雄血》)中,德军列兵“马格”曾缴获了苏军装备PU式瞄准镜的M1891/30,并留归自己使用。

在历史上也是有据可循的,约瑟夫·阿勒贝格就缴获过装备PU式瞄准镜的M1891/30,击毙苏军27人。

《兵临城下》片段,苏军王牌狙击手瓦西里•扎伊采夫,手持M1891/30“莫辛-纳甘”式7.62毫米狙击步枪。

枪身与瞄准镜上都包裹有用于伪装的绿色布块。

《兵临城下》片段,德军王牌狙击手“埃尔温•柯尼希”少校,手持毛瑟K98k式7.92毫米狙击步枪。

1942年12月,在苏联的斯大林格勒拍摄的照片,左侧手持狙击步枪的人就是瓦西里•扎伊采夫。

真正的扎伊采夫显然没有电影中的演员那么帅,看起来就是个普通的庄稼汉。

这些苏军狙击手都身穿冬季的白色雪地伪装服。

扎伊采夫手持的M1891/30“莫辛-纳甘”式7.62毫米狙击步枪装备的是PEM

《斯大林格勒战役(2013年版)》中,“奇瓦诺夫”中士手持M1891/30“莫辛-纳甘”式7.62毫米狙击步枪。

《斯大林格勒战役(2013年版)》中,“格罗莫夫”上尉手持M1891/30“莫辛-纳甘”式7.62毫米狙击步枪。

《布列斯特要赛》中,苏军狙击手使用装备PU式3.5倍瞄准镜的SVT-40式7.62毫米狙击步枪。

实际上,这种瞄准镜直到1942年底才开始生产,根本不可能出现在电影背景的1941年。

《铁十字勋章》中,德军列兵“马格”检查缴获的M1891/30“莫辛-纳甘”式7.62毫米狙击步枪。

他腰带间还插着一颗M1924式长柄手榴弹。

巾帼英雄 狙击手并不是男人的专利,二战中不乏女狙击手,而且集中在苏联。

1943年,已经有2000名以上的苏军女狙击手在东线战场服役。

2015年,俄罗斯与乌克兰联合推出了电影《塞瓦斯托波尔战役》(亦名《女狙击手》),讲述了著名苏军女狙击手柳德米拉·帕夫利琴科的故事。

除了展现战争的残酷,影片也并毫不留情地批判了苏联严酷的政治体制、虚伪的政治宣传与令人生厌的政委。

帕夫利琴科是世界上战绩最高的女狙击手,击毙德军309人,包括36名狙击手。

俄罗斯女演员尤利娅·别列希尔德饰演的女主角,与真正的帕夫利琴科非常相像。

在电影中,帕夫利琴科使用装备PU式瞄准镜的M1891/30,配合苏军的政治宣传时,拿着SVT-40的狙击型。

这个细节与真实的历史也是完全吻合的。

不过,有些情节又过于戏剧化。

长期作战使帕夫利琴科陷入过度劳累时,精神混乱的她在额头上用鲜血涂上了红色十字,以赴死的心态与德军狙击手对决。

如此表现确实更具传奇色彩,但在实战中,没有哪个狙击手会这样做。

在这个“看脸的世界”,作为“颜值”较高的女狙击手,帕夫利琴科又成了无头苍蝇一样的国内媒体关注的对象,言女狙击手必称帕夫利琴科。

实际上,无论是苏军女狙击手,还是相关电影,都不止帕夫利琴科或《塞瓦斯托波尔战役》。

1985年,苏联电影《狙击手》讲述的就是苏军哈萨克族女狙击手阿莉娅·莫达古洛娃的故事。

她隶属于苏军第54独立步兵旅,军衔为一等兵,击毙了德军91人。

1944年1月14日,她在冲锋时阵亡,年仅19岁。

2004年,俄罗斯电影《无名高地》(亦名《敢死连》)的女主角也是狙击手。

片中有多处违反军事常规之处。

例如,女狙击手“奥尔加·波兹杰耶娃”会用完全没有经验的新兵,作为狙击组中的搭档,这简直是自寻死路。

在只有迫击炮作为火力支援的情况下,仅以一个步兵排加强一个步兵班的兵力,就敢在白天进攻德军据守的高地,这也是完全不符合苏军的战术常规。

大概是有女人的地方就会有爱情,反映苏军女狙击手的电影也会加入感情戏的片段。

在《塞瓦斯托波尔战役》中,帕夫利琴科先后与3名男性军官产生了感情,并免不了要在战地“滚床单”。

在《无名高地》中,作为下级的列兵“科利亚·马拉霍夫”狂追年龄比自己大、能力比自己强、军衔又比自己高的上级,女狙击手“波兹杰耶娃”。

如果不加入卿卿我我,电影似乎就无法突出女狙击手的性别特点;加入卿卿我我,战争题材的电影又容易流于烂俗。

显然,没有最俗,只有更俗。

2013年,俄罗斯推出了电视剧《狙击手:枪口下的爱》,情节设定实在令人难以直视。

1939年,德国贵族“亚历山大·福斯”与苏联少女“叶卡捷琳娜·拉东诺娃”相识相爱。

两年后苏德战争爆发,他们各赴前程。

1943年,在乌克兰的战场上,他们再次相遇。

此时,他们都是各自阵营中的狙击手,二人从此在枪口之下相爱相杀……对如此“狗血”的剧情,我只能表示“这画面太美我不敢看”。

其他出现有二战女狙击手的电影,还包括《超级女特工》。

苏菲·玛索饰演的法国抵抗组织女战士“路易斯·德方丹”,原型为出生于毛里求斯的法裔英籍女特工利斯·德·贝萨克。

二战时期,她是英国特别行动局的特工,空降到法国展开行动。

在电影中,苏菲·玛索使用过两种狙击步枪——“李-恩菲尔德”4号Mk 1式7.7毫米狙击步枪,装备32号3.5倍瞄准镜;MAS-36式7.5毫米步枪的运动型,MAS-36是法军的制式步枪,运动型则很罕见。

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时,MAS-36才有标准的狙击型,电影中的型号很可能是法国抵抗组织的自行改装。

在《圣徒与战士:空降信条》中,有法国游击队的女狙击手,使用装备PU式瞄准镜的M1891/30。

苏军的狙击步枪,连同瞄准镜,一起从东线流落到西线的法国抵抗组织手中,这种可能性太小了。

在《登陆之日》中,范冰冰扮演的中国游击队女狙击手,使用了装备ZF39式4倍瞄准镜的毛瑟K98k。

这也是不太可能的。

毛瑟K98k很可能是在扮演“中正”式7.92毫米步枪,其做工落后、品质低劣,很难作为狙击步枪使用。

ZF39是精密的仪器,即使流落到中国战场,不经过专业的狙击训练,常人也是不会使用的。

《塞瓦斯托波尔战役》中,苏军王牌女狙击手柳德米拉•帕夫利琴科,手持M1891/30“莫辛-纳甘”式7.62毫米狙击步枪。

《塞瓦斯托波尔战役》片段,为了配合苏军的政治宣传,已经精疲力竭的帕夫利琴科还要摆拍照片。

她面容憔悴,眼睛红肿,默默流泪。

此时,她手持SVT-40式7.62毫米狙击步枪。

苏军王牌女狙击手柳德米拉•帕夫利琴科在历史照片中的飒爽英姿。

《狙击手:枪口下的爱》中,苏军女狙击手“叶卡捷琳娜•拉东诺娃”手持M1891/30“莫辛-纳甘”式7.62毫米狙击步枪。

《超级女特工》中,苏菲•玛索手持“李-恩菲尔德”4号Mk 1式7.7毫米狙击步枪,执行暗杀任务。

《超级女特工》中,苏菲•玛索拉动MAS-36式7.5毫米运动步枪的枪栓,进行检查。

《圣徒与战士:空降信条》中,法国游击队女狙击手“艾米丽”手持M1891/30“莫辛-纳甘”式7.62毫米狙击步枪。

如果能一路从东线流落到法国,那么这支枪本身都是个“传奇”。

《登陆之日》中,范冰冰扮演的中国游击队女狙击手,身披伪装布,手持毛瑟K98k式7.92毫米狙击步枪。

这种设定更多属于噱头,现实中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轻松地学会如何有效地操纵狙击步枪。

 6 ) 爱情能不能按需分配?

考研归来,惯听了辅导班里头的扯淡,又经过真实阵仗的洗礼,本人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确实大有长进。

这番屁话权且作为下边屁话的头响。

钱钟书在《围城》里写道:“方鸿渐从此死心不敢妄想,开始读叔本华,常聪明地对同学们说:‘世间哪有恋爱?

压根儿是生殖冲动。

’”这句话放到今天,只消稍微想想无比繁荣却不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流行歌曲、肥皂剧、言情小说……都是建立在什么样的生理基础之上,再滥情的人也无妨深情慨叹:我们正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花花世界里,根底下流淌着臭不可闻的东西,并且底下愈加污秽不堪,顶上就愈加花开烂漫。

读书界完全懂得要用正确的分析态度去研读这些思想,汲取其对我有用的精华,剔除其不合时宜的糟粕,这一点也无需我们多说;但惯见了世间被情欲所塑造的崇高与渺小,再清心寡欲的人也不由想探探 “爱情驱动生活”的品质,于是便有了亚当夏娃的现实映射、于是便有了“书中自有颜如玉”的酸腐梦呓、于是便有了钱钟书关于围城内外的不朽思辨。

我看《兵临城下》,最深的震撼来自于丹尼洛夫政委牺牲前说的一段话,其中的紧要之处摘录如下:"Man will always be man. There is no new man. We tried so hard to create a society that was equal, where there'd be nothing to envy your neighbor. But there's always something to envy. A smile... a friendship. Something you don't have and want to appropriate. In this world--even a Soviet one--there will always be rich and poor. Rich in gifts... poor in gifts... rich in love... poor in love."假如生活在communist社会里,我爱的女孩却不爱我,自己还会是“具有极高思想觉悟的communist new man”么?

如果这也算一个矛盾,那么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这不失为推动communist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之一。

说起“爱情”就不得不提及“人口生产”这词。

(大家千万不要紧张,以为接下来我会介绍广泛流传于大学男生宿舍里的AV见闻。

我不是那种善于调动感官的人才。

)所谓的“人口生产”在其最主要的方面应该是指把蒙昧的婴孩加工成可以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的系统工程,这其中包含了个体成长的养育成本与文明开化的教育成本等,在商品经济中它们构成了劳动力价值的前期投入。

生产人口的能力也是一种生产力。

社会物质财富生产力越高,个人分工就越加细化,以至无暇包办后代成长所需的一切工艺流程,是以人口生产也愈发社会化。

在现阶段,人口生产社会化就表现为涉及孩童抚育的家政服务与迅速发展的教育产业;但限于社会物质财富生产力,这些还远没到“社会化大生产”的程度,绝大部分生产过程还是由被生产人口的直系亲属以家庭为单位独立完成,爱情有利于维持人口生产者关系的稳定,于是作为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很好地促进了生产力的进步。

简言之,爱情是对应于人口生产力的一种生产关系。

我不知道往后头走,乌托邦小说中描述的情况会不会出现;但在这后工业化时代已然浮现出来的社会现象就是,爱情所维系的家庭屡屡出现裂痕。

当年蒋中正公一头把儿子送苏联学习,一头痛骂“共产共妻”;若果如辅导班里的“京城名师”所言,“蒋经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比在座的哪一位都高”,想来蒋公也是看到了一些端倪。

顾名思义,屁话的特点就是云里雾里;好比没经过爱情滋润的毛头小子阔论爱情能按需分配、爱情不能按需分配,绕来绕去结果发现这都会成为伪命题。

但愿这番云雾能为旁观之慧眼所消解。

 7 ) 由瓦西里想到张桃芳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法国导演,英国演员,居然没俄国人什么事。

狙击手瓦西里和政委丹尼洛夫,像是演员和经纪人的角色,后者为前者塑造了一个英雄的角色,主要是俄罗斯人民当时需要有这么个英雄来激励他们。

瓦西里成功扮演了这个角色。

(2001年的裘德洛还挺有看头)一个女人的介入,让合作的二人有了间隙,因为他喜欢她,而她喜欢另一个他。

德军调来一位上校狙击手来针对瓦西里,在几次交锋中,瓦西里对自己木有了信心(主要是那个银亮亮牙齿的大叔被对方狙杀),他不想当英雄了,但是丹尼不允许,你是英雄你就不属于你个人的了。

总之你只能前进,绝不能后退。

为了让兄弟情重归于好,让女人被炮击中,让他们以为她死了。

没有了外因,两人又可以携手合作了,丹尼洛夫牲了自己,让德军狙击手暴露,被瓦西里干掉。

狙击手瓦西里是真实的,从1942年11月10日到12月17日,瓦西里.扎依采夫射杀德军官兵共计225人(平均每天杀6人!

)他当时27岁。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214团8连狙击手张桃芳,年仅22岁,在金化郡上甘岭狙击战中,用442发子弹,歼敌214名,创造了朝鲜前线我军冷枪杀敌的最高记录。

张桃芳从1953年1月29日开始当狙击手到5月25日止,持续时间为3个月零26天。

除去集训、开会等活动外,实际射击时间32天,平均每天杀6人多!张桃芳用了四百多发子弹,不知道瓦西里用了多少发子弹,我总以为会是百发百中这样的,估计都是被小说什么的误导吧。

和电影一样张桃芳也有和对方狙击手较量的精彩场面,只是我们的战争中不会有激情什么的,绝不会有电影中浪漫主义色彩。

 8 ) 不是特别有感

如此多评论,我也就摘录点罢,很经典的台词是这段:“人终将是人,不会重新有个同样的。

我们如此艰苦地想创建一个平等的社会,在那里,你不用去羡慕你的邻居。

但总有值得羡慕的东西。

一个微笑,一份友谊,一些你没有却又想得到的。

在这个世界上——就算是联合成一个国家,也都永远有贫富之分。

有天赋的人,没有天赋的人,有爱情的人,和没有爱情的人。

”还有,印象最深的是这段:战营中的激情以及佟丽娅的雪白圆屁股...........................嗯,我也是男人,没办法做到视而不见...........................

 9 ) 随便说说

看到快结尾的时候,还是忍不住落泪了,纵使让我落泪的调调和《辛德勒名单》中人性的光辉是相似的,但我不免还是落如俗套。

我自己宁愿把它翻译成《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在我这里,这个名字更有英雄气概,不过电影表现的不只是两个民族战争,阶级战争中的正义与信仰,更多的是太过冷静的再现事实,让人感觉,这电影不是美国的,不是俄罗斯的,后来看了资料,才知道是德国,英国,爱尔兰联合拍摄的片子,怪不得有说不出来的滋味,既不温情,也没多少激情,感觉既是客观,有多少有点阶级色彩。

瓦西里是前苏联的英雄,他的好枪法被一位政委发现后,被神化成英雄似的阻击手。

对于几乎陷入绝境的前苏联来说,太需要这样一个鼓舞士气的英雄。

瓦西里的自我意识从蒙昧到清醒,他的爱人塔尼亚起到了很大作用,他的伯乐那位政委也发挥了很大作用,不过,我认为对瓦西里来讲,倒是他的敌人那位德国上校一步步的点醒了他。

使瓦西里在彼此间的对抗中由稚嫩,弱式走向了沉稳,优势,最终站在上校可见的方位击毙上校。

这是本片中两人对峙过程惟一的一次“面对面”的较量,也是最后一次。

怎么样去评价瓦西里并不重要,他不过是个青年,不过成长中的青年,他的好枪法,他的爱情,他的智谋,他的胆量都在战斗中得以运用。

从被荣誉包围开始时的骄傲到面对对手后的不自信,又到了如何在沙查被害中冷静控制自己而取得最终的胜利,都是他个人的成长过程,不过这个背景太过残酷,一场以数万人命为代价的战争。

从我个人的角度,很喜欢德军的那个上校的表演,他表现出来的沉稳完全符合他的经历,阶级,所处的位置,承担的任务。

可我想知道他对沙查是否又半点的感情,或者说仅仅因为沙查是孩子,而对沙查留有一丝的宽恕?

我想,答案是肯定的,他告知沙查不要离开家,他内心深处想原谅这个孩子的“背叛”。

可他把沙查作为诱饵要激怒瓦西里,又有些说不通了。

整部电影的场景到处都是残破的建筑,钢筋,水泥,看起来似乎为废墟,可构图并不混乱,废墟强烈的刺激了感官。

冰冷的,坚硬的废墟。

似乎也从某种程度上传递着这场战争的残酷但必胜的信息。

再说到文章的开头,最让我感动的,是沙查的母亲在码头上给沙查留下的那张纸条,并亲吻它。

能感动人的应该是最本质的人性。

而本篇中少有的远景镜头就有沙查被吊死的画面,这样的画面让视觉暂时停顿,但情感无限延伸。

从这点上说,这部片子远远没有《辛德勒名单》更震撼人心,更出色。

 10 ) 很真实

那些说结尾烂的人,你们如果有幸去拍电影又得拍成现在的国语烂片了,我们拍历史题材电影第一点最重要的就是要真实,这部片子就拍得非常真实。

这样的片子还不给五星?

有些所谓说意识形态渗透的,你们难道就没有一点普世价值吗,首先得尊重历史事实吧?

战争确实是那么残酷你们为什么就是喜欢看那些过滤过的丶美化过的呢?

我们天朝的价值观拍出来的东西就是不真实,就是不好看!

 短评

从此认识了JUDE LAW

7分钟前
  • Stanley
  • 还行

描写狙击战追棒的片子,希望战争片和狙击枪的童鞋不要错过了

12分钟前
  • 肥壮壮
  • 力荐

人永远是人不会有新的人类我们如此艰苦的想创建一个平等的社会,在那里,你不用去羡慕你的邻居。 但总有值得羡慕的东西。 一个微笑一份友谊 一切你没有却又想得到的 在这个世界上——就算是都联合成一个国家也将永远都有贫富之分有天赋的人没天赋的人

14分钟前
  • yellow
  • 还行

说实话,看得我很尴尬,首先,一群英国人和美国人尬演苏联人,一会纯正的英语一会又俄语的,而且对话内容还很无语。其次,压根没把苏联红军的精神和意志拍出来,反而是一边黑苏联和共产主义,一边又宣布苏联赢了,矛不矛盾啊。苏联是怎么赢的?不知道,反正莫名其妙赢的。打仗是过家家?德军是摆设?没有强大的精神意志莫名其妙能打赢强大的德军?这片只是迎合西方胃口的产物而已,不值得这么高分。

17分钟前
  • 纹森
  • 较差

比较牛逼 我是指狙击对战那段 为啥这样的片都要有个三角恋傻得要死 还有裘德洛的屁股下巴也不是那么难看了

19分钟前
  • Frank
  • 推荐

两位狙击手对决的部分是本片最吸引人的地方,但导演太过刻意的“证明”苏联军队内部的不和谐拖累了这部本该优秀的电影。三星半。

24分钟前
  • Sunman
  • 还行

1.英雄的诞生需要实力及炒作。2.英雄难过美人关。3.真心不喜欢战争片。

29分钟前
  • Mia
  • 较差

好吧,是我期待太高了,导致看完觉得这片就一商业大片,虽然有几幕我满喜欢的,侧面的体现出战争的残酷,比如挤满记者的晚宴上有士兵偷拿食物那段。场面算是够气派了,估计在电影院看挺爽的。我还是觉得裘德洛驾驭浪子或者怂B比较游刃有余,蕾切尔薇姿的屁股真是白啊= =。

30分钟前
  • 苏汪汪汪汪
  • 推荐

打高分的应该都是十年前的评分。这真是一部张三和李四合谋拍了王五和赵六家打架的故事,还把胜者王五家的英雄解构了一番,战斗动机变成自由爱情,意识形态变成压迫人的理由。历史上的卫国战役被扭曲成这样,王五家后人应该很生气。

35分钟前
  • 陌知
  • 较差

丹尼洛夫临终遗言严重抨击了共产主义,发人深省啊!帅气!~

37分钟前
  • 至尊寶『x_x』
  • 力荐

20年前看这部以狙击手为主角的电影,感觉就是很过瘾,我觉得会给5星。到了2021年再回头看,才发现当年听《锵锵三人行》梁文道评价说得对:那么波澜壮阔的苏德战场,拍成了两个人打来打去... 嗯,用现在的话讲,叫做“格局小了”。而经过这两年的思想和精神洗礼,再看这个电影,这里面暗戳戳——不,是名晃晃地黑苏联,这就不是格局小了,而是人品太差,对不起反法西斯战争中牺牲的战士的伟大精神。看在电影手法上还是不错,我就给2星吧。

42分钟前
  • 石头大云
  • 较差

02年刚公映,卢小二就在公司绘声绘色磕磕巴巴地讲述瓦西里狙击手如何NB。去电影院看过之后,第一印象就是一般。远没有期待中的战争片的样子,除了开场苏军送死冲锋那段印象深刻,狙击手对决什么的,我就没觉得有什么好。昨天2刷后,更加深了整个印象,这完全是西方意识形态解读甚至是批判的苏联的电影,西方主流很难理解集体主义对于社会主义国家凝聚力的重要意义,强调以人性、个体自由意志来冲兑国家意志。比如瓦西里对政委咆哮为什么让孩子卷进来?这就是对信奉集体主义和民族主义者的嘲讽。王二小白牺牲了?这么说,你绝不要怂恿未成年人去牺牲,但对于他们自觉地牺牲,就应该歌颂。当然苏联那时候大清洗,出身论跟咱们国家一个套路,确实罪孽深重。但在斯大林格勒,没有他们的坚决战斗,德国法西斯说不准就成了。自以为优越,傲慢与偏见。洗脑

45分钟前
  • 嗦罗蜜
  • 还行

本来今天是想重温一遍这个电影的,结果调了半天发现碟子里没带中文字幕,然后我就囧了……BOSS你在考验我的记忆力么?抱歉,我连刚看了10分钟的台词都记不住啊!尤其是当演员不说中国话的时候。

46分钟前
  • 猫知道
  • 推荐

狙击手的故事,其实我更喜欢贝雷帽那种角色,这个片子不错,不过不是我的STYLE

49分钟前
  • FUNNI
  • 还行

苏联和德国的战争,竟然是说英语的。  小孩让我印象很深刻,前半段有人对他的表现觉得是猪队友,后面反转了也没了,都是战争的问题,有时候面对生死选择会有偏差。是战争让死亡阴影笼罩在他们头顶,让这么小的孩子也要背负许多。

53分钟前
  • 疯狂伊
  • 较差

一个很扯的结尾,一段很扯的激情戏,其他的方面,可以看看~~

58分钟前
  • 战国客
  • 推荐

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那位著名阻击手的故事,曾经作为红色政治的大旗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传诵。这部由美国人拍,美国人演的电影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有些别扭,所有角色全说英语,片子里带有强烈的反苏反共情绪,主线是强调西方“人性”的一面,显得目的倾向性很强。但无论如何阻击手之间的对抗还是不错的。

1小时前
  • 润物
  • 还行

这电影能有8分?好闷,还以为狙击对决有多精彩,太失望了。

1小时前
  • 知北
  • 较差

规整的战争娱乐片,裘德洛那时正当年。

1小时前
  • 疾走考拉
  • 还行

脑仁儿疼,看得我脑仁儿疼,Ed Harris 和Rachel Weisz这二位的颜都拯救不了我的脑仁儿,拍的是个啥玩意儿啊!就这还8.5呐?及格分都达不到!倒是第一次get到了裘花,但是也完全拯救不了这部垃圾片……槽多无口了属于是……两分全给这三位的颜吧……剧情就是纯放屁,人物刻画也是纯放屁,导演懂个屁的二战,不,应该说丫懂个屁的战争!不想好好拍大可以不拍,拍出来恶心谁这是要……

1小时前
  • Half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