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春令我很感动 仅此而已 对于现在养尊处优的那些国字号运动员我就不想多说什么了
当时的报纸这样写到:我中华健儿,此次单刀赴会,万里关山,此刻国运艰难,望君奋勇向前,让我后辈远离这般灾难。
后辈敬告:此赴东京,国运昌盛,吾辈健儿雄姿英发,奋勇拼搏频频折桂,已具傲视群雄之姿。
刘长春逝世于1983年,1984年我国运动员许海峰获得第一个金牌。
刘翔出生于1983年,2021年苏炳添破了自己的亚洲纪录9秒83并且站着了奥运会决赛上看到有人点赞,我再补充点资料,刘的最好成绩是10.8,但是因为长达一个月的海上漂泊,到达地方,也没时间恢复状态,所以成绩是最后一名。
当时奥运纪录也是10.8,如果他恢复恢复身体,说不定真的可以拿到名次的。
据说,刘在海上经常吃不饱,因为路费花去大多,一餐一顿面包,此事没查到证据。
但比赛后停留当地许久,因为没钱回来,是当地华侨凑钱的才回国的。
历史上真实的刘长春值得我们每个人尊敬和怀念。
他有短跑的天赋,而且可以说当时的水平也的确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他也有爱国的情怀,断然拒绝代表日伪满洲国参加奥运会。
这本来可以拍成非常励志非常不错的电影,但是到了中国垃圾导演手里,就完全变味了,东北沦陷,日伪逼迫,躲避而逃,遭遇战斗,徒步去北平,汉奸污名儿女情长等等,导演硬是把这搞成一锅大杂烩,演员一出场就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模样,碰到日本兵就是一副好汉模样,娶了媳妇还念念不忘理想,而且更神奇的是用打赌的方式让船先开到洛杉矶,再让堵车的时候让我们的刘长春就那样争气的跑到了赛场看到了开幕式,中国的导演给刘长春赋予了太多的政治和民族内涵,把一个体育先贤打造成了面对日本兵正义凌然的战士,面对搜捕乔装打扮瞒天过海的谍战高手,面对新婚娇妻心事重重理想比天高的中华有志男儿,面对政府的命令燃烧自己不灭小宇宙必须参赛的斗士,最后就成了样板戏里的武工队员了,成了众多被脸谱化的所谓英雄。
中国的电影太烂太烂,有时候烂的让人无法忍受。
当然这个片子不出所料的毫无名气可言,我也是心血来潮点开看的,因为对于真实的刘长春我抱有非常的尊重。
中国的垃圾导演们在任何电影了没有一点儿女情长没有个女主角女一号就没办法拍电影,不把男主塑造成神就没办法拍,不听声音不看字幕光看脸你就知道谁是正派谁是反派,不分个正反派他会憋死的。
真实的人物改编电影是需要谨慎的,需要用功的,从这个电影里我觉的我讨厌这个“刘长春”,从头讨厌到尾,结尾最后一次比赛前我已猜中导演怎么拍了,发令枪响,刘奋力一跑,镜头定格,出现字幕,被猜的一点不差。
不是我有多牛,是导演太特么垃圾,中国人指望这样的垃圾导演,我看再过一百年,中国的电影还是东亚病夫。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 (2008)7.42008 / 中国大陆 / 剧情 喜剧 运动 / 侯咏 / 李兆林 石凉①剧作:两个时空交织呈现,由于体育题材,创作者将心理困境缩小,更多呈现出外部因素给人物带来的困境,如满洲国事件、船只延期、一票不赞成等,作为面向大众的电影,这一点处理使影片更具可看性。
同时两个时空的切换节奏随着叙事进程逐渐减慢,各自独立叙事的时间逐渐拉长,最后凝聚在当下时空,这也让整体叙事摆脱了一般人物传记片的线性叙事。
②人物:创作者以“拼图”式表现出刘长春的个人性格、家庭背景、教育背景等信息,每场揭示出信息的方式都有新鲜感,而非通过直观的画外音解说,做到“用画面叙事”。
②用光:片中多次出现暖色和冷色“对撞”的画面,如刘长春深夜出舱房,日本人围困时九一八事变等场景,以视觉表现传达出人物心理。
侯老师本是摄影出身,所以摄影这块还是很值得拉片的。
③运镜:片中运动镜头使用率明显高于固定镜头,且和人物动作、音响音乐相互配合进行两个时空的转场,让观众有视觉连贯性并且能较好区分两个时空。
每次的无技巧转场真的很丝滑,比如鸣笛声、逆光跑步的动作、过去的对话等。
④表演:主人公在两个时空的性格变化不太明显,虽然在服饰和妆造上有了一定的改变,但人物弧线没有勾勒出来,人物性格没有发展,难以引起认同。
且个人认为如果人物的方言处理完善会更加分,口音有些出戏。
(背着同学跑步哪里,真的很阿甘)⑤意象:刘长春—船—关公这三者组成了一个系统的意象群,三者都是“单”的象征,刘长春只身代表中国参赛,航船独自在深海上激荡,关公一人单刀赴会。
其所指不言而喻。
⑥从中国电影元情感的角度来说,该片可看作是“人—族”叙事模式的变异,主流民族精神容易引起共鸣,但也容易陷入窠臼,作为一部命题作业,该片在艺术和商业中还是取得了一定的平衡,“家国情怀”没有过强的说教意味,可为当下新主流电影所借鉴。
最后排开电影谈及历史与民族自身,其实刘的生不逢时充满了悲剧意味,近代中国的国情让这位西西弗斯的坡度更加倾斜,而国民的愚昧无知同样雪上加霜。
现代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之下,我民是否真的为关公的出世作了努力,我民是否愿意让自身成为关公。
通常情况,对于需要完善的电影,导演会出一个导演剪辑版 ,我希望该片也有,因为它存在的意义……虽然我没看(找不到下载,比受保护的大片还牛,但我猜得到情节一二)建议正文:如果有导演剪辑版的话,希望导演把刘翔加进来,最好是在结尾出现,刘翔退赛,国人的失落……“两个焦点,不同时代,一个人的奥林匹克”。
意义会升华不少,上了很大一个台阶,具体怎么处理就看导演功力了!!!
希望会有……
煞风景的应景之作对于《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这样一部明显带有应景色彩的作品,我在观看之前已经充分降低了期望值,但没想到的是,观后的失望指数依然很高。
意外的是,这一个人——刘长春参加奥运会的经历竟是如此坎坷,甚至可以说充满了无数跌宕起伏的戏剧元素;更意外的是,如此好的故事素材,如此饱满的人物,最终却被演绎成一部大煞风景的作品。
作为体育迷,对于不少奥运明星早已如数家珍,但是我要承认,对于刘长春,这个中国参加奥运第一人,我所知甚少,没想到,这部电影却给我们呈现了那么多丰富细节,当然有些是编剧所想象,但确有不少历史事实。
1932年,东北短跑名将刘长春,在日本人的威逼利诱下不为所动,拒绝代表伪满洲国参加奥运会,并一路逃避追杀,来到北京,在张学良的热心捐助下,经过海上一路颠簸,终于抵达洛杉矶,代表中国走上了第十届奥运会的赛场……听上去,这就是个异常厚重又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即使不走纯体育影片的路线,也完全能打造成一部相当出色的人物传记电影。
从台前幕后的阵容看,电影实在没有失败的理由。
主演,选择拥有短跑专业训练经历的青年演员李兆林实是明智之举,从历史照片看,李兆林和刘长春确有几分神似,此外他健壮的身躯,专业的跑姿,对于演绎这个角色实在很有说服力;导演,侯咏是摄影大师出身,转型导演后的作品《茉莉花开》也算是可圈可点;至于编剧王兴东,就更没什么好担心的了,他的主旋律作品《蒋筑英》、《孔繁森》、《离开雷锋的日子》无一不是精品,尤其是《离开雷锋的日子》更是让一个主旋律题材收获了商业上的好口碑。
可是,没想到电影最大的问题恰恰就出在最要命的一剧之本上。
刘长春拒绝日方无理要求,逃离家乡,遭遇战乱,被昔日同学误会是将代表伪满参加奥运的汉奸,随后参赛申请又被国民政府因经费不足而驳回,及至获得张学良的慷慨解囊,以及在海上的一路颠簸历经周折,凡此林林总总,无不是具有极强可看性的情节,剧本只要任选几处,浓墨重彩一番,就自然能有一种感人力量,可是剧本却像是漫不经心,潦潦草草,几处原本期待的重场戏无不是敷衍了事,于是只能眼睁睁看着,电影就这样把原本可用煎、炸、煮、炖各法搞一桌满汉全席的食材,硬是随便搞了个火锅就凑合了,虽然各种食材最终也被食客吃到嘴里了,但口感实在有云泥之别。
于是,一个原本可以在银幕上凸现出来的愈挫愈坚,一心报国的奥林匹克英雄,就成了一个几分鲁莽、几分无奈、几分失意的小人物。
甚至看到后来,你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国难当头,爱国青年纷纷寻思救国,他还要一根筋地去参加奥运会?
电影竟让观众产生这样的念头,对于这样一部原本要颂扬人物的作品来说,实在是有些啼笑皆非了。
幸喜影片中的几场跑步戏,导演侯咏还是充分体现出了摄影师出身的功力。
无论是刘长春和日本学生的百米比拼,还是船上的甲板独跑,乃至奥运会上的百米比赛,都让人看得血脉贲张,从这个角度说,这几场跑步戏总算是没有辜负影片中“奥林匹克”四个字的应景要求。
只是可惜剧本的严重缺陷,让一个在中国奥林匹克运动史上被大写的人,在银幕上却最终成为一个模糊的背影,渐行渐远。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这样一部电影的出现是让人欣慰的。
虽然这部电影有官方的因素作用着,但并没有我们所常见的主旋律电影那般说教。
从影片的类型来看,《一个人的奥林匹克》是一部典型的励志片。
从好莱坞的励志片来看,一部合格的励志片最好是真实故事改编,主人公要面临种种挫折并最后成功,影片最好煽情甚至于要有一点矫情——这也是为什么我屡次看到励志片都有一种想哭的冲动的重要原因。
因此,从以上几点来看,《一个人的奥林匹克》是一部合格的励志片。
刘长春的故事本身已经是一出精彩的电影,只是在2008年,他的故事才被改编成电影搬上大荧幕,这在好莱坞简直是难以想象的,那群希望赚取观众眼泪和金钱的电影大鳄是不会放弃这样一个可以鼓舞人心的题材。
然而在中国,这个题材被忽视了几十年。
当看到这部电影几乎成了专门为我而放的专场之时,我才明白,倘若不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们想要看到这部电影几乎更加遥遥无期,而更多院线为了票房的考虑,是没有将这部影片列在了排片表上——这部电影的票房着实不容乐观,观众和院线对这部电影的冷漠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
当然,这和我们国内的观影氛围有一个很大的关系,一部有着无数噱头的剧情片的都未必让观众走进影院,更何况是一部对大部分观众还比较陌生的体育励志片。
国内缺乏拍摄励志片的经验,因此,《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的制作还不是特别娴熟如果当从电影层面来看,《一个人的奥林匹克》有很多方面没有做好。
较为典型的就是剪辑过于频繁,影片始终在两条主线——参加奥运会前以及去洛杉矶的路上——来展开剧情,但是由于两段时间相隔的太近,影片略显凌乱的剪辑甚至有时会让人难以理清两条主线的剧情发展,甚至有时两条主线的镜头不到一分钟便开始切换。
影片没有拿出一段较长的桥段来讲述刘长春在参加奥运会前的故事,而选择了将其切割,这使得观众一直没有一个很长的时间来积累自己的情绪,一些本该热血的镜头却没有让我有鼻子发酸的感觉——美国佬在励志片上的娴熟可以让一件很小的事放得很大,《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缺乏一定的情绪爆发点。
不过在剪辑上值得欣慰的是在影片里运动员入场的桥段中,真实画面和电影拍摄画面的相互切换很出色,这是影片中绝对的亮点之一。
体育励志片能刺激观众泪腺的一个重要元素便是音乐,好的背景音乐可以引导观众达到情绪的高潮。
但遗憾的是,《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去没有给我留下太多深刻的音乐,最激动人心的敲击乐并不是出现在最为激动人心的桥段,这段在开头不久的音乐略微有了喧宾夺主之感,而百米赛跑的失败,虽然不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事,但音乐方面却在此时缺乏一丝热情。
可以说,《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将一些本该让人感动不已的桥段刻画得略有点平淡,影片整体不如预告片那般激情澎湃。
但是,这部电影的意义,却可以让我们忽视其在技术上的一些平庸之处。
我们可以鄙视好莱坞的铜臭,但我们却不能忽视他们的励志片在凝聚国人激情上所做的努力。
典型的如《冰上奇迹》,之所以能够成为美国诸多励志片的经典,就是让观众重温了冷战时期中对苏联一场非同一般的胜利,而另一部不朽的励志片《热血强人》,则是让种族歧视在团结面前变得如此的可笑。
从影片所承载的意义来说,《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则是更是比上述两部影片来得深刻,这是一个讲述了一个民族自强,结束屈辱历史的开始。
这部在特定时刻有着特殊意义的影片,我们应该给予跟多的宽容——我们的电影院实在太过缺乏增强我们民族凝聚力的影片出现。
虽然影片的技法不是特别出色,但影片中仍然有许多的桥段打动了我。
除了前面运动员入场桥的桥段,刘长春在黑夜的游轮甲板上冒着大浪训练的镜头也一次又一次敲击着我的心。
而影片后200米预选赛时,影片定格在刘长春起跑的镜头上,几乎是整部影片的点睛之笔。
从这一点上来讲,我们的励志片并没有落入好莱坞的俗套,我之前曾经希望影片像好莱坞那样以欢呼结束,但没想到此时的寂静比喧闹更让人值得回味。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是中国电影对现代体育励志片的一个尝试,也是一个突破。
影片里的刘长春并没有因为比赛的失败而被人所遗忘,而《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同样不应该因为在技法上的一些生涩而被我们否定。
毕竟,这是一部意义大于技巧的电影。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我看了一部感人的电影,叫《一个人的奥林匹克》。
此电影讲述了跑步冠军-刘长春的故事 在1931年华北运动会上,刘长春获得200米跑步冠军战胜。
了日本队员。
日本所以不服气,而对东北发起战争,日军把重要政治机构占领后,张学良校长要求解散东北大学。
刘长春代表中国,和他的教练坐船去美国洛杉矶参加第十届奥林匹克刘长春在船上加紧运动。
而教练把他的练习时间从6小时减少到三小时,刘长春很不习惯,一天教练让他教外国人跳友谊舞,让外国人明白中国并不弱小,可他就是不去偷偷跑去练习此时。
外面正好下着倾盆大雨刮着暴风,他也要坚持练习海水,一次又一次的把他冲倒。
也不向困难屈服,因为天公不作美,船要停泊在附近的一个港口停留停了6天。
最终又起航了,但再快的速度也不能按时到达,教练想了个办法,让船直达洛杉矶再去旧金山。
最终按时到达刘长春以最快速度跑到了体育馆参加开幕式1932年7月21日。
是100米赛跑开始了。
刘长春因没有经验而未上线,有些中国官员让他不要比200米了。
免得又被人笑话,但刘长春没有这样做人,继续参加,绝不放弃中国奥林匹克,破天荒第1次。
比赛中他打破零的突破,看完这部电影后,我少年来了许久!
尤其是去洛杉矶的那一段,曾有日本人要把他收买,给他很多好处,但他不受任何影响,只替中国参加比赛他的喜儿都不管,整天想着跑步为国争光,这都来自于他的一颗浓厚的爱国之心,让我们向他学习!
讲的是刘长春跑步的故事,从小就是运动天赋。
一个历史纪录片吧,在100米失利的情况下,坚持跑200米。
得到了张学良的资助,这个也是历史上有记录的。
讲的是刘长春跑步的故事,从小就是运动天赋。
一个历史纪录片吧,在100米失利的情况下,坚持跑200米。
得到了张学良的资助,这个也是历史上有记录的。
印象里这种类型的中国电影很少。
虽然是2008年的应景之作,我在2009年才看,仍要为之叫好。
虽然比不上同类题材的《奔腾年代》,但影片的节奏也还不错,演员包括配角也都称职。
只是我这样喜欢历史的人,会有点吹毛求疵地问,刘不能跑出好成绩到底是因为舟车劳顿缺乏训练还是像影片所交代的那样过度地不科学的训练?
另外,影片以刘明知不济还是参加200米预赛为结束,强调的是重在参与的体育精神。
但查了一下,刘200米预赛仍未出线后放弃了400米的预赛。
其实,这也是可以理解的选择。
本人在火车上看完的第一部电影
7.0/10 体育题材与历史和人物传记的结合,很传统的情节编排,很传统的叙事呈现,在两个时间点来回切换,打造一种闪回叙事,在中国精神和中华民族意识的表达中,观众不自觉地被代入其中。放在十几年前应该是中上乘之作,但放在现在已略显老套。“奔跑”这一主题贯穿始终,不仅是在奥林匹克的赛道上,也是在东北大学的训练中,更是在船上与前往会场的路上。用高速摄影展现的爆发的肌肉和运动员奔跑的发力瞬间,以及比赛前的紧张时刻,在这种呈现下,时间仿佛静止凝固了,配合着激昂的配乐,使一切更真切可感
作为一部献礼性质的体育传记片,还算是比较成功地做到了人物叙事和主旋律上的一定平衡——所以就算是强制观看也不会觉得太过枯燥或是肉麻出一身鸡皮疙瘩。
从东京奥运会过来的。演员外形很配角色,刘长春1983年去世,刘翔1983年出生,苏炳添亚洲百米记录9.83秒…奥运也好,国家也好,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
昨天看的CCTV6
苏神9.83您一定看的到
短跑最近是顶流
浪漫的现实主义~
忘了许多 只记得奔跑 不停的奔跑
08年初中时看的
运动。隐喻,关羽。
感觉很好的故事让导演和编剧给玩烂了
史料不足的情况下,还是建议做纪录片混剪,反正这个片子也没票房。另一个,还是希望国家强盛经济发展世界和平,这样大家才能对郎平、李佳薇……以及世界各国的归化运动员们更加的宽容和理解。
上学时候看的 忘了当时什么感受 但最近刷到大运会斐济代表团 就来打卡一下
一般一般
拍的很闷
咋就没什么感觉呢
没啥意思
4.5 今天是东奥最后一天 8月8日 88枚奖牌
补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