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蓝宇比断背山拍得要早,但我其实是前几年才看到的这部片子,这部影片算是国内同性恋题材电影的先驱了,现实中的两位主角也是经历了岁月的冲刷现在才得以一起出现在同一个节目,他叫他师哥,他叫他师弟。
其实我刚开始看蓝宇是排斥的,除去画风的缘故,整部电影的色彩一直属于压抑状态,我当时刚看完影片,觉得情感的处理过于粗糙,但是后来一想,本来就是两个男人的爱情,要什么细腻,就是爱上了。
蓝宇的不急不躁,对于陈捍东是否给他回应好像他都没在意,他只要爱他,纯粹的爱他就好了。
影片的选角我觉得是很到位的,那时候的胡军貌似就是比刘烨大十多岁,胡军的他身上那种北方人的流气和痞气,还有高干子弟的傲气演的很真实 ,刘烨那时候年纪虽然不大 但是感情把握得真的很好,自然而真实,让人觉得他就是蓝宇。
这部电影看完,一直想去看原著但一直没看成,一是我是拖延症晚期,二是我怕看完原著会觉得他们演的不到位破坏了我对他们的感觉。
《你怎么舍得我难过》,每次听到还是会想起他和他。
你看着我,我看着你
看到这部电影大概是在看完《爸爸去哪儿》以后吧,原来刘烨和胡军竟然还有这么一段关系,不过好在导演有先见之明吧,最终两个人没有擦出火花,每个人有了自己的幸福生活。
不得不承认,这部电影很好,好到有一种任何电影都无法到达的高度。
那个时候两个人也真是嫩到出血,那种纯真的眼神,毫不做作的动作,很容易就把人带到了剧情。
其实这并不仅仅只是一个关于同志间的感情故事。
爱情是什么呢?
爱情不过是喜欢你走路的样子喜欢你坐着的样子,喜欢太阳下你的样子喜欢雨中你的样子,喜欢你唱歌的样子喜欢你睡觉的样子。
发生了便没有任何道理可言,哪管是同性之间还是所谓的正常的异性之间。
所以啊,爱情只要两个人对了就好。
今年来北京十年,加上最近也在看房子准备出手,被登天的房价打击到沮丧枯萎,也会叩问内心,我为什么那么喜欢北京。
也许这个问题挺难回答,人生的种种际遇,熟悉感,城市街道脉搏上记录上的人生记忆,难以名状。
回到最初,抛掉大时代的家国情怀,从小被不断强化、渲染的「首都」情结——我至今还记得大一傍晚跑到长安街,当天安门恢宏大气的映入眼帘的时候,我眼底被不断呼唤的热泪。
这些对于特定符号的情感是我自己所不能选择的。
在这些之外,对于北京的好感以及最初「一定要去北京上大学」的热望,却是来源于《蓝宇》以及它的电影蓝本《北京故事》。
2002年的金马奖,在公布大陆演员刘烨拿到金马影帝的当下,正通过某卫视转播金马奖的VCR突然卡住,只剩下声音仍在继续。
在千禧年开头的中国大陆,电视的管制还非常严格;而正在同父母一起看电视的我像是经历了一场人生仪式——我清晰的知道那部电影的内容,它几乎牵动着我的每一根神经,但是我却必须装作毫不知情,漠不关心,甚至故意开启一个话题填补那一段难看的空白;我的父母显然对此是真的毫不知情——而在那之后的很多年,对于我自己的身份,那个晚上看电视的状态显然成为了我们日后相处模式的隐喻,我如此驾轻就熟的承担了「被卡住」的那部分剧情,在他们的眼中「被卡住」却成为现实,我们的彼此的生活表面上像是隔着北京和家乡之间的万水千山,但其实仅仅隔着一段「被卡住」的电影片段。
在此后的十年中,我每当觉得孤独、感情不顺遂,甚至事业失意的时候,我都会重读《蓝宇》或者《北京故事》的文本,文本的形式可以是影片也可以是文字。
尽管很多朋友对于电影文本形式的《蓝宇》诸多诟病,认为电影削弱了《北京故事》的时代性故事内核以及情感性故事精髓,但我深知我对于《蓝宇》是缺乏审美能力的,这部电影和它所承载的文本几乎是我少年时代的爱情以及性爱启蒙,我根本无法跳出来去评价好坏。
对我来说,甚至是在硬撑着去扮演和实践《蓝宇》以及《北京故事》中感情的可能性,甚至悲情的人物性格,以及对于悲剧性的故事结局有着莫名的崇拜。
这,当然是不好的。
但是在你十几岁的时候遇到这样一部电影,然后又去不断重复它的电影文本与小说文本,它自己所承载的意义已经全然超出文本那么简单,它本身就成了一种范式,以及由它的文本以及我对其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解读,构造成我自己的「爱情舒适区」,这么多年我如此崇拜和热爱它,甚至不曾逾越半步。
我想这绝对不是我一个人的故事。
对于80-85年这个年代生的人来说,真实实践着「梦醒子」的另一种形式,那就是我们的童年和少年所受的教育以及我们眼中的世界,与我们长大之后的世界完全不同,这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中国在世界的崛起、高昂的房价、获取信息渠道和媒介形式的不断丰富和易得、互联网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
小时候的梦想曾经那么小那么具体,如今下载高清的电影也只是分分钟的事情,然而媒介与内容稀缺时代所培养起来的特定审美的方式却仍旧一直伴随着我们,并没有随着世界的飞速变化而有所增减,也许这才是所谓「生正逢时」的寂寞。
在看到这部电影之后的10年后第无数次再看电影以及小说文本,已经不会再有「眼泪与精液齐飞」(引自@四分之三)的情状,这种感觉更加像是在很多年之后遇到一个熟人那样,早有相熟之感却难以明言这种熟悉自何而来,直到读完才肯承认自己的这10年不过是在《北京故事》的蓝本之中绕圈圈,虽然也曾经离开过,但是终究还是必须寻找找回来,同时确实也在用自己青春和眼泪书写了自己十年的「北京故事」。
我想作者筱禾也很难去想象浪子捍东在千帆过境终于又回到蓝宇身边之后,他们的感情终究要如何面对容颜的摧残、硬度的降低甚至不举以及生活琐事的打磨,我想也许感情本身的归宿不应该是「王子和王子终于幸福的在一起」,而是他们在历经岁月的磨砺、磨难之后,最终确认彼此在对方生命之中的位置,那应该是对于一个注定孤独的灵魂的最大的肯定以及慰藉。
而年轻时候也会恨捍东的不坚持、自私以至于抛弃蓝宇的一段岁月,似乎小说与电影都是在歌唱蓝宇这个角色对于爱情的忠贞与坚持。
稍微年纪大了一点之后,当自己也像捍东一样狠心伤害别人之后,其实对于捍东也开始有了一些的体谅,甚至想要赦免多年来对他积累的憎恨。
在人生的大潮中,时间如此行过,我们都是不能选择自己成长轨迹的渺小的人,而对于捍东与蓝宇来说,捍东的出走与放弃不过是他们情感路上的一段插曲而已,捍东若非经过这么一遭又如何能在事后对于人生与爱情有如此深刻与平和的体悟。
只是他用了更长的时间来走那段迷路,而蓝宇则慧根更高,更早的了解自己,但是一个人终究不能是完整。
如同陶晶莹在近期《大学生了没》上说的那样,「他(指同志)也不是变成,而是他也是一直在探索自己。
」捍东用了更长的时间来探索自己,而捍东和蓝宇用了更长的时间来探索他们的感情。
自然,《蓝宇》没有办法超越《断背山》而成为经典,也是其对于时间的追问仍旧不够。
如此再回头看「Before」系列三部曲,以及现实生活的互文性作品《革命之路》(窃以为《革命之路》是《泰坦尼克号》以及凯特·温丝莱特在获奖时激动的对莱奥纳多的表白形成一种文本内外、荧幕上下的巧妙互文关系),《蓝宇》则成了对于青春期时代的爱情梦想一种成就与塑造,而为了保有这样的梦想,蓝宇最终在影片中死去,因此获得了永恒。
因此,《蓝宇》与《北京故事》也会成为我青春时代的历久弥新却永不退色的墓志铭,它塑造了我完美爱情的梦想与愿景,尽管我之后的人生中终于意识到这样的梦想与愿景只能接近,永远无法达到的时候,我已经马上要29岁的生日。
从我的实际人生历程而言,这部电影与小说的文本也构成了我永远回不去的起点,因为它实际上承载了起点与最初意义赋予者的角色,并且执掌了我的爱情梦想长达十年之后,即使我终于意识到如此,仍旧想要奋力去拥抱它而没有任何遗憾,恰恰因为他成就了这十年的最华丽与不可得的梦想。
尽管我深知,我今生注定与其无缘。
听说这部片子的名字已经很久了,直到今天才坐下来安静的把它看完。
已经是夜深人静的时刻,本该是酝酿情绪的最好时机,只可惜,全片看完,还是没有哭出来。
印象最深的不是那些长长的台词和演员隐忍的表情,仅是短短的三个字。
“你胖了”。
只是这三个字,蓝宇之前作出的那些表象,那些他装作已经忘却的姿态,被打了个粉碎。
如果不是刻骨铭心,怎么可能,还记得那个人身体的尺寸,记得那个拥抱的感觉,记得那些曾经相拥而眠的片段。
其实是爱吧。
喜欢,是不是分量轻了一点点。
我要说,我决不是腐女。
只是,在经历不多的感情过程后,对两个男人间的爱情,有了更加深刻的认可。
毕竟是为世间所不容的,毕竟不是在一起就可以大大方方牵着手得到别人祝福的,毕竟不是理所当然连自己都觉得真正的人生轨迹该是到了一定年纪就结婚生子的。
捍东并没有错,他只是做了最普通的男人所认为应该做的事。
唯一对不起的,不过是他自己的良心,和蓝宇抿住嘴唇的隐忍神情。
全片关于两个人正面承认感情的台词只有两句,只是在看着那样一个场景的时候,我在怀疑,捍东说的,是不是真心话。
其实我是喜欢你的。
其实,我,是,喜欢你,的。
真的是发自内心的表白么?
还是仅仅觉得内心有愧而自然而然说出的迎合场面的台词?
所有的男人本质里都是大男子主义的,对于自己觉得愧疚的情人,分手时总要表达下自己的感情,做出一副我也舍不得可是我不得不这样做的姿态。
于是往往得到的,是对方心满意足的甘心成全,或是强忍悲痛还要故作大方,或是如蓝宇一般,没有多加矫情的说,可能你也不知道,我也是喜欢你的。
很难过的对不对?
难过的好想大哭好想崩溃但是不可以,要知道这个人说过,两个人太熟了,就玩不下去了,就到了该散的时候了。
一开始就做错了事,所以全盘皆输。
只是金钱和肉体的交易,什么时候自己变得全身心的投入了,不过是一夜的露水姻缘,不对,连姻缘都算不上。
为了见面特地打的过来见到的是他身边裸露的别的男人,在日本料理店里眉眼下的小小甜蜜夹杂着自嘲的情绪说,我就是有病,那么多女孩子不喜欢,偏偏喜欢上你。
并不是多么低下的人,可是认真把感情放在了那个人身上,他对于自己,就是一切。
后续的剧情另人费解,让蓝宇耗尽资产的目的是为了展现他的无私和不顾一切的爱么?
让蓝宇最后离开人世是为了昭示现实中同性爱情的结局就是分离么?
捍东最后的大哭实在太假了,莫不是不知道大悲无声这个词么?
一小时二十分钟的电影,令人回味的部分不多,对于我这种感性的人来说,一秒钟都够。
蓝宇,我不想像你一般爱至这个田地,因为世界上如捍东一般的男人有许多。
我不想连对方离开后自己还要故作坚强的摆出一副我已经忘记了我已经不在乎了你算什么的表情,我想对自己诚实一点。
爱上了是真的,忘不了也是真的,只是还好,现在想起来,已经不哭了。
2000年一个偶然我看到了筱禾的《北京故事》,在那个琼瑶,席绢,梁凤仪充斥的年代,《北京故事》所代表的耽美文学简直就是泥石流!
那时候对同志还视为稀有,变态,还没有腐女这个名词。
在当时的同志网站“阳光地带”“深蓝男孩”仅有同志文学,没有耽美文学。
但是,严格的说《北京故事》是耽美文学。
耽美文学是晋江最早设置专栏的。
当时,看文写文最自由的是“西祠胡同”。
我看《北京故事》至少10遍,每次都能泪流满面。
当年哪敢奢望会拍电影,可是2001居然传出要拍《蓝宇》,别提多兴奋了!
我从电影和筱禾买版权,选角色就开始关注。
我很想看看写出这么感人小说的作者是哪个,但是筱禾至始至终没录面,只有一段录音。
得知陈捍东是胡军的时候,我勉强接受。
但是,得知蓝宇是刘烨,我是拒绝的,其实我心中也没有蓝宇的人选,就是觉得刘烨不够俊美,当然现在看来也许我的想法不太对。
当然这一拒绝就是十五年。
我一直到2016年,才又完完整整的看了《蓝宇》。
关导拍的是同志片,主要表现了那个时代对同志的歧视,俩人爱的压抑与艰难。
另外,胡军和刘烨真的演的很到位,那种眼神传情,藏在眼神里的爱挡也挡不住。
也许时过境迁吧,《蓝宇》里的爱怎么都没有《北京故事》来的凄美动人!
四个月,昨天刚好四个月。
这是电影里第一句打动我的话,蓝宇第二次见捍东的时候说的话。
带围巾。
很多人都说蓝宇是在这一刻爱上捍东的,好像是那么回事。
看电影的时候我多少有点迟钝,还是群众的眼睛比较雪亮。
不过捍东应该是在看到蓝宇的第一眼就爱上他了,至少我是这么觉得的,这样想想,对蓝宇好像还挺公平,只是捍东一直都没发现。
衣柜旁,大门后的缠绵。
这一段看得我心神荡漾。
日式小酒馆里面女服务生那声吼。
一点点黑色幽默的味道。
对,我有病,大学那么多女同学不喜欢,偏偏喜欢上你。
蓝宇的表白来得简单又直接,震得我的心脏都漏了一小拍。
两个人要是太熟了,倒不好意思再玩下去了,也就是到了该散的时候了。
大家都常分析这句话,而我可能是在看电影之前就看到这句,反而没那么大的感触了,只是觉得胡军把这个细节演得很自然。
我们还没太熟吧。
虽然之前有看到红豆的文章,对这句话有一点心理准备,但是看着刘烨用那样的眼神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还是觉得我彻底栽了。。
这个蓝宇,他演得真是没话说了。。
那么怯生生的,小心翼翼,甚至还带点讨好的眼神。。
OH MY GOD。。
姐姐我心都看碎了。
现在用什么牌子的洗发水?
捍东真是TMD情场老手,一句话就又让蓝宇服服帖帖了。
两个星期不见就想你+咬手套 又是蓝宇的脸部特写。
虽然那句话模模糊糊的给埋在那个结识的拥抱里,但是,蓝宇的咬手套还是恰到好处的击中我了。
捍东追到电梯 其实,这个时候,我就觉得捍东已经是爱上蓝宇了。
真是,我还是头一趟打的来的呢。
恩,这句话蓝宇说得够怨妇,终于让我看到了小受的该有的样子。
嘿嘿。。
游行归来之后那个猝不及防的拥抱。
这个我就不多说了,语言匮乏了,大家估计看了才能明白我那会儿的感受。。
我知道你对我好就够了。
不晓得蓝宇说这话的时候是怎么样的心境,听上去那么自然,也洒脱。
但是总觉得尾音里能捕捉到一点不甘和委屈的蛛丝马迹。
别墅里接吻的剪影。
恩,姑且就让我觉得那个剪影是接吻吧,呵呵,虽然只有几秒钟,但是,真是缠绵悱恻,这也是难得的在白日的接吻了,在捍东送给蓝宇的别墅里,他们俩所谓的家里。
蓝宇在电话亭给母亲打电话。
这段完全是刘烨的独角戏,很赞,连小小的转脸的眼神都处理得很到位。
你知道,以后我是不会坐在这里等你的。
蓝宇的倔强和自尊扎得两个人的眼泪都快下来了。
你可能不信,我是真喜欢你的;你可能也不知道,我也是真喜欢你。
但是,就是这样,捍东还是要结婚生子,他永远没有蓝宇勇敢。
发烧得去看,有病得去医院这是常识,听见了吗。
如果有人找你合伙做生意不要轻易相信别人,有什么不明白的就问一下刘征。
虽然我们说好没有必要的话不再联络了,可是你要是遇到了什么急事,千万要记得来找我。
多么老套的分手戏码,一连串看似深情的叮嘱,仿佛提分手的人还承受了多大的委屈一样,一向最不齿说这种话的角色,可是,这一段,却还是让我哽了哽。
你之前说过,两个人要是太熟了,倒不好意思再玩下去了,也就是时候要散了。
所以我老这么想,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就少喜欢你一点,免得到时候难过。
你知道吗,我向自己保证过,以后,再不会被人伤心了。
蓝宇说的是以后,所以这一次,他还是狠狠地伤心了。
背对着捍东,流了那么多眼泪。。
所有的事情都解决了哦?
一句话就勾勒出这个女配的档次。
还不错。
虽然她的演技和她的普通话一样生涩。
但是我还是能明白导演想表达的女配感觉。。
咱们看电影去吧。
捍东在他老婆说要看房子的时候回复的答案,原来他骨子里还是不那么世俗。
所有才会有和蓝宇还算浪漫的感情吧。
机场重逢。
两个人的对手很精彩,眼角眉梢都是隐忍和故作洒脱。
有老婆的日子两个人总是在外面吃,离了婚更是一个人在外面了。
捍东故意说给蓝宇听的吧,嘿嘿,蓝宇就是不领情,这一段看着还挺解气。
我还年轻啊,都28了。
那么快啊。
原来,他们两个纠缠快10年了。。
你胖了。
蓝宇说这句话的时候,我初听还真没什么反应,还真不明白怎么捍东一听这话就来了个熊抱的。
但是后来看一个同学写的评论,才明白——只是这三个字,蓝宇之前作出的那些表象,那些他装作已经忘却的姿态,被打了个粉碎。
如果不是刻骨铭心,怎么可能,还记得那个人身体的尺寸,记得那个拥抱的感觉,记得那些曾经相拥而眠的片段。
那时候,我怎么会放你走呢。
这句,我更语言匮乏了,大家看画面吧。。。
你们也应该去一趟啊。
这算是捍东的家人对他们的接纳吗,就让我这样认为吧。
我是不是有病啊,怎么可能这么喜欢你?
你知道吗,在狱里的这几个月,我才明白,我跟你是天生注定要在走一起的。
我很高兴。
你知道吗,你一切的一切我都喜欢。
最后的甜蜜,怎么就这么甜蜜呢,让人一看就觉得最后会有不幸发生,我想看甜蜜。。
但是。。
好像从来都不会只有甜蜜。
每次经过你出事的地方,我都会停下来,不过心里倒很平静,因为总觉得你根本就没有走。
END。
听说,"玻璃"们都很爱听王菲的歌.原因据说是他们对女人产生不了肉体上的崇拜,便老是喜欢膜拜那种有距离感的女人.看完"蓝宇",我更明白了.王菲的 歌,大多带着一种疏离,不洒狗血,不掉眼泪,再苦的命运,也只是悠然唱着"有时候,有时候".表面没有涟漪,永远保持着低调,这是"蓝宇"中,男人和男人 的真爱. 看第一遍的时候,总不明白为什么导演什么都不交代,直接就把两个大男人送进了宾馆的床上.第二遍的时候,豁然开朗.如果说"霸王别姬"在张国荣没有正式出 场前那整整几十分钟的前戏,是为了交代一个男人如何变成"玻璃"的过程,那么"蓝宇"就是在告诉大家,"玻璃"就是"玻璃",就好像拍男人叫鸡去宾馆一样 的自然. "霸王别姬"的主轴是压抑,"蓝宇"的主轴是坦荡. 刘烨饰演的蓝宇,笑容天真的让人心疼. 胡军饰演的捍东,在餐馆里问他,"蓝宇,你有病吧",他就是带着那样的笑容,肆无忌惮地说"对,我有病,要不然大学里那么多女生我不喜欢,我偏就喜欢你呢!" 他也是带着这样的天真,坐在捍东的车里,眼带惶恐地问"我们,还不算太熟吧?" 爱情里,总有一个是懂得掌握方向盘的.另外一个,相信感觉,相信那个坐在驾驶座的人.最后,撞伤的;撞死的;总是后者. 如果单单看梁朝伟演戏,我会觉得他浑身上下都会说话.虽然不待见"色戒"的结局,但是最后结尾处,梁先生的眼眶湿润,仍是一个亮点. 刘烨,只需要一个镜头,就硬生生地,把梁朝伟给比了下去. 得知捍东要结婚,两个大男人并肩坐在沙发上.没有拥抱,没有耳鬓厮磨.捍东说,你可能不相信,我是真的喜欢你. 刘烨呆呆凝视着他,然后一个大转身,一笔带过地说了句"你别招我哭啊!"镜头特写在他脸上,他脸颊都在抽搐,但是眼泪始终没有流下来. 我发现,哭的梨花带雨,终究不是最动人的. 最动人的,是隐忍. 我不知道别人怎么想,我真的觉得他们很配,简直是天生一对.能演到这个份上,不是巅峰是什么? 爱情,真的无关性别. 我越来越觉得,"玻璃"爱的比谁都纯粹. 我 浏览过无数张制作精美,POSE甜蜜无比的婚纱照.男人,女人的脸都一样白净无瑕,平时丑的跟畜生没两样的,婚纱照上都能顺眼的认不出来.肥胖的手臂,水 桶粗的腰,小短腿,大屁股,什么都可以变不见.人人完美,人人亲密接吻,人人紧紧依偎.原来幸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可惜的是,看再多次,也无法让我记住. 有一张照片,我看过一次,唯一的一次.那是一张香港狗仔队偷拍的照片:一个雨夜,唐鹤德撑着伞,站在街上等哥哥的车,车到了,两人相视一笑. 人的脸不怎么清晰,相机离的远,像素又低的可怜,可是我记住了.并且,我想我能一辈子记住. 所以,同样被定义为是爱情的两段关系里, 我们记得唐鹤德给哥哥的那句"此爱绵绵无绝期" 然后,我们记得梁朝伟给刘嘉玲的那颗"四克拉大钻戒" 也许有人要笑我是单身女人,自己拍不到婚纱照,开始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了. 无所谓. 我还是相信,批量生产的,一模一样的,那是商品,不是爱情.
总是有那样的一些故事,终被定格在一个字字若泣的结局中。
平凡的,匆忙闪过的主角,场景,天气。
怨恨,背叛,爱。
这些时而细小的刺痛,时而充满整个人的情愫,将整个电影,浸泡在一种冷冷的光中。
除了那个冬至。
没有系围巾的蓝宇,笑得像暖暖的桔黄色的灯。
干净的赠予捍东一地的清辉。
每个人的无奈,彷徨,侥幸,自卑,尝试,悔恨。
都变的卑微而不值一提。
我们每个人都搞不懂自己,我们找别扭,我们矫情,不甘,做作,瞧不起,傲慢,清高,假惺惺。
自以为生活中的痛,就这么多,没什么大不了。
一旦真痛着了,就呼天抢地,兵荒马乱的。
捍东是宽厚的,是善良的。
蓝宇,是平凡的,也是善良的。
但他们都不是温润的,如果蓝宇是,捍东不会记得他。
如果捍东是,他们就不会有分开后的重聚。
雪下得大。
你穿得那么少,不冷吗?
看的时候,从开始到结束,心里一直酸酸的。
蓝宇死的时候,我没有哭,似乎早就知道了一样,捍东哭的时候,我也没哭,他似乎憋了一口很长很长的气,然后几乎喊了出来,听到了,只觉得心脏隐隐作痛。
捍东从工地找回蓝宇那次,我看得挺茫然,觉着被什么刺痛了,3年后,在停车场,捍东尴尬的想和蓝宇多说几句话,看着他的表情,我有点想流泪了。
在蓝宇家,在沙发上,他们拥抱的时候,眼睛已经发脹。
在捍东办公室里,阳光从侧面打在捍东脸上。
蓝宇说,谁说我要去美国了。
捍东说,我说的,你不是一直想去美国念书么。
电影里没有像其他大多数同性恋题材的一样,用外界的压力和阻挠给予他们压力和破坏,《蓝宇》主要侧重于主人公的意愿和轨迹,相反的,我认为电影里没有具体去演的情节和桥段,是要比表现出来的东西更深沉的。
无言分开时,两个人的隐忍与坚持,在没有任何音讯的情况下的备受煎熬的心。
重新相遇后,对必须存在的改变的宽容。
在面对对方是的坦然和直白。
不拘泥于情爱,并关注平凡生活的真实与真诚并患难与共。
最最重要的,也是最后的,是在失去后,活着的人,能够做到不亵渎生命,坚强的活下去,并平静的认为,一切还都在。
因为蓝宇说过,人死了,也没完,留下来的记忆还没完。
于是什么都没失去,也必然什么都没得到。
在蓝宇后来住的那个小房子的门上,在蓝宇最后一天的早晨,最后一次离开的时候,有那样一个镜头,门上挂着一张照片。
照片上,是那个旋转楼梯,是捍东买给他的那个房子吧。
外面下起雨来。
2015年,《爸爸去哪儿》宣布胡军刘烨要一起参加,于是军烨CP粉纷纷奔走欢呼,当时我就为所在的杂志社写了一篇关于《蓝宇》的文章,为此还采访了幕后关键人物。
时过境迁,现在这种选题杂志恐怕都通不过了吧。
当时费了老鼻子劲搜集了一堆关于《蓝宇》的信息,现在就很想趁此机会再次跟大家分享。
为什么那么多人总对这部电影念念不忘呢?
这些信息里应该就有答案。
就从张国荣说起吧。
据说张国荣当时知道关锦鹏在拍一部同志片,为了表示关心,就想送一首歌给关锦鹏作为主题曲,后来给的是他翻唱的《月亮代表我的心》(之前的消息都说张国荣送的歌是《我》,但我这次特地求证制片人张永宁,他说确定就是《月亮代表我的心》)。
但是关锦鹏觉得这首歌并不合适,没有接受,最后用的就是《你怎么舍得我难过》。
据说黄品源原唱的这首歌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北京同志圈中非常流行。
我们现在能看到《蓝宇》,最该感谢的人应该就是制片人张永宁。
他当年只是个做电视纪录片的电视人,从来没有涉足过电影,只是因为看了网络小说《北京故事》后感动得痛哭,就下定决心要把这个故事拍成电影。
投资是他拉来的,关锦鹏导演是他请来的,胡军刘烨等演员也是他选的。
一开始关锦鹏看了《北京故事》这个小说后并不是很喜欢,觉得小说是以异性恋视角看待同性恋,拍成电影就有点“剥削、消费同性恋”的意思,但他没有明确跟张永宁讲这个,只说很难拍,不光在大陆上映不可能,连去大陆拍片都是个麻烦。
后来终于决定拍,关锦鹏就按自己的意思对故事做了很多改动。
因为故事的背景是北京,他们觉得要拍就必须在北京拍。
然后张永宁就想出一个办法:瞒着大陆的相关部门,以拍广告的名义带着香港工作人员到北京。
好在电影需要拍外景的地方不多,大部分都是室内戏。
▲导演关锦鹏和刘烨在片场另一个麻烦是后期,胶片冲洗不能在国内做,因为容易露馅,于是张永宁带着几千斤的胶片跑到泰国曼谷冲洗。
张永宁说:“我是英国护照,我可以出去,所以我就前面背一个包,后面背一个包,两个肩膀一个肩膀背一个包,然后两个手再拖两箱,就一本一本自己带出去,一本一本全带到泰国去冲的……去了六趟,晚上走,第二天回来,东西一放下就回来。
”张永宁之前学过表演,本来他是想自己演捍东这个角色的,因为他觉得自己很多地方都和捍东很像。
但是在认识胡军后,他就很快放弃自己出演了,他觉得胡军明显比自己更合适。
而他自己就只是客串出演了捍东的妹夫一角。
▲右边就是张永宁,左边捍东妹妹的扮演者是胡军老婆卢芳演蓝宇的人选颇费了一些周折。
因为蓝宇必须要一个非常年轻的演员来演,于是张永宁和关锦鹏找遍了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和上海戏剧学院,包括陈坤、佟大为、黄晓明、陆毅等一批当年的小鲜肉,都曾进入过蓝宇的选角范围。
陆毅当时因为拍了《永不瞑目》已崭露头角,不过选角时他正在健身,一身的腱子肉,加上身材高大,鲁智深似的,与蓝宇的气质南辕北辙。
黄晓明的身材当时还不算健壮,之所以被拒绝,只是因为“太帅了”,选他会让这个戏失去真实感。
陈坤倒是比较符合蓝宇的气质,只是在和刘烨综合比较之后,最终还是选择了刘烨。
可刘烨当时对这个戏并不是那么上心,张永宁给他打了六七次电话,他一直都拖延见面的时间。
最后一次电话,刘烨正和当时的女友谢娜一起,接到电话后,谢娜鼓励刘烨一定要珍惜机会,让他赶紧去见制片人,刘烨才勉强同意了。
可当他到达位于西单的那家星巴克,还是比约定的时间晚了一个多小时。
张永宁一下就火了,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训:“你这个小毛孩,怎么这么牛X啊!
怎么可以让制片人等你这么久!
”当时刘烨并没有多加解释,只是低着头,以为这下肯定上不了戏了。
可最终张永宁还是选择了他,之前张永宁就已经看过刘烨在《那山那人那狗》中的表演,觉得这孩子应该有戏,见面只是证实了最初的印象。
刘烨不时闪现出的迷茫又无辜的眼神,是打动张永宁的关键。
▲《那山那人那狗》剧照张永宁一再强调男主角的选角标准,一定不能要那种“很娘的、不男不女的小帅哥”,不能助长大众对男同志的那种刻板印象。
虽然现在胡军刘烨都是师哥师弟相称,他们也确实都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但因为隔了好几届,两人之前并不认识。
电影开拍后,第一场戏就是捍东和蓝宇第一次见面的那场床戏。
关于两人怎么入戏,坊间有种种传说,有说关锦鹏事先把两人关到一起待了一个月培养感情,有说两人互相把对方想象成女人,还有人说因为入戏太深,他们内心都极度惶恐,以至于每天收工后都急着回去找女友和妻子,生怕一不小心就真的“弯”了。
不过这些传言都被张永宁否认了,只说两人是专业演员。
收工回家找女友的情况确实存在,不过那只是为了和女友练习对戏。
编剧魏绍恩在香港报刊发表的专栏文章中,似乎又有一些关于“入戏”的蛛丝马迹,比如有一段讲刘烨:“有好一段日子,连他自己也弄不清楚,哪一场是编剧跟蓝宇的戏,哪一场是编剧跟刘烨的戏。
失神中,他没能够把角色和演员分出来……失神中,他没能够把戏跟生活分开。
”顺便一提,魏绍恩写的电影剧本,最开始的名字叫《有人喜欢蓝》,后来是因为觉得蓝宇这个名字就很好听,才改成《蓝宇》。
所以这个戏本来就没有偏向蓝宇这一方,蓝宇和捍东的地位是平等的。
2001年金马奖,刘烨获得影帝,但是之前台湾媒体的预测都指向了胡军,胡军当时期望就很高。
颁完奖后离开现场,刘烨在车里对胡军说了这么一句话:“师哥,我得这个奖,你不会不高兴吧。
”胡军在之后的一些采访中也承认了,这个结果他过了很久才慢慢接受。
刘烨在金马奖现场领奖时说的获奖感言,最后一句是“谢谢PP”,这个“PP”指的就是谢娜,算是两人之间起的小外号。
▲刘烨吻金马《蓝宇》在港台地区公映后,明显都是胡军更受欢迎。
2002年台湾有过一项男同志梦中情人的评选,入围的有吴彦祖、王力宏、梁朝伟、陈柏霖、张孝全,胡军是前十名里面唯一一个大陆男星。
在香港,胡军还很受熟女的追捧,刘嘉玲、梅艳芳、吴君如当时都很迷他,会约他玩,让他加入自己的圈子。
胡军后来拍了好几部港片,也印证了他在香港娱乐圈的人气。
▲胡军和刘嘉玲这么多年来关系一直都很好《蓝宇》还在国际上不少地方都上映过,除了戛纳电影节,还曾在印度的同志电影节上展映。
而在中国大陆,《蓝宇》一直没法公映,只在某届北京同志电影节在北京大学的教室里小范围放映过,还因为这件事给学校和主办方惹了些麻烦。
另外,《蓝宇》还在北京一家同志酒吧放映过,这部以北京为故事背景的电影能够回到北京,也算是圆满了。
《蓝宇》的原著《北京故事》被一个叫Scott E. Myers的美国人看到了,他的中文名叫梦之恩,他很喜欢这篇小说,于是将其翻译成英文版,2016年已经在美国出版,英文标题是《Beijing Comrades》。
关于《北京故事》的作者,以及故事中人物原型的问题,可以说一直都是谜。
在影迷和小说粉丝中有着种种的传言,比如说作者是个女的,蓝宇和捍东真有其人,甚至还有人八出蓝宇的籍贯和学校甚至班级,网上还流传着一张据说是蓝宇的照片,一个很清秀的小男生在清华大学门口跨在自行车上,还有人说捍东还活着,现在移民国外了。
我很想追索出这些谜团的真相,问了很多人,包括张永宁、梦之恩,还有北京同志圈的活跃人士,但还是一无所获。
不过梦之恩给我回了一段这样的话:I have been in contact with Beijing Tongzhi (by email) since 2009.张永宁, producer of the film Lan Yu, is the person who put me in touch with the author. Early in our correspondence, Beijing Tongzhi gave me permission to translate and publish the book. I do know some things about the author’s personal identity and whereabouts, but have promised the author that I will not make any of this information public. I do not know why Beijing Tongzhi has chosen to keep his or her identity a secret, but it’s the author’s choice and I respect it.也就是说,他和张永宁都知道《北京故事》作者的身份信息,但都不肯透露一丝一毫。
这就让我不得不怀疑,作者的身份应该比较敏感,说不定和捍东差不多,也是高干子弟。
还可以补充几个小信息。
前面不是说了胡军的老婆卢芳也在电影里出演了一个角色——捍东的妹妹吗,而且我还掐指一算,电影是在2000年9月开机,2001年1月关机,胡军的宝贝女儿(也就是胡皓康的姐姐)是2001年9月出生的,也就是说,胡军一边和刘烨在戏里缠绵,一边和老婆也没闲着,造人成功。
(这条是不是太八卦了点啊)
▲胡军一家四口那就不妨八卦得彻底一点吧。
关于刘烨和谢娜也还有一点可说的,那就是电影的最后一场戏,蓝宇死了躺在太平间里,胡军见到后就蹲在地上痛哭。
▲然后胡军蹲下来哭了很久其实拍这场戏的时候谢娜就在现场,正在一边的窗户上往里看呢。
因为当时刘烨是光着身子躺在白布里的,谢娜的情绪一下子就出来了,也跟着哭起来。
还有,这场太平间的戏,实际上是在一个厕所里拍的。
▲谢娜和刘烨好的时候那是真好说到拍摄场地,张永宁还透露了一些信息,北京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
这部电影的几个主要拍摄地,包括华北大饭店和友谊宾馆。
开头那场床戏就是在华北大饭店里拍的。
有一场雪地里两人一起唱《你怎么舍得我难过》的戏,在关于电影的一些花絮里会看到,但并没有剪到正片里去。
这是关锦鹏的意思,张永宁还觉得可惜,就让放到台湾出的一个加长版里去了。
但后来张永宁又后悔了,觉得这场戏并不好看。
我知道的大概就是这些。
《蓝宇》我一共看过三遍。
第一遍是高中,一个人在家放碟,那是我头一次看到男男激情戏,因为怕父母随时会回来,就很紧张地蹲在电视机前,一只手就放在碟机开关上,预备随时关机,所以根本没能仔细体会剧情。
第二遍是工作以后,看了原著小说《北京故事》,于是又把电影看了一遍,这次主要是带着批判的眼光看的,觉得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都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花花公子和底层穷孩子的设定,两人因为一次性交易认识,然后由性到爱,那个时候以我有限的经验就觉得很不真实,蓝宇的痴情也有点难以理解,觉得只是为了感人而硬编的。
到了第三遍,我就真的是被感动到了,虽然之前批判的问题都还在,但已经不重要了。
我终于完全进入了那个故事,也领会了什么是好演技。
胡军确实比刘烨演得好,嗯。
所以,不管是直是弯,要想不带任何偏见地去看一个故事、一个人,都好难啊。
《蓝宇》之后,本以为还会有更多更好的华语同志题材电影出现,后来也确实出现了《艾草》和《谁先爱上他的》这样不错的作品,但那种强烈的冲击和深沉的感动,好像就再也没有过了。
再加上这个话题最近常常都不可说,这也许就是《蓝宇》被那么多人持续讨论和怀念的原因吧。
他们分开过三次。
第一次是蓝宇去找捍东,正说着想念,看见一个裸男在房间里。
蓝宇转身走了。
第二次是捍东要娶妻,从争吵中冷静下来的二人约定,以后非必要不再联络。
蓝宇收拾行李走了。
第三次是个平凡的日子,上帝却带走蓝宇,再也不回来了。
多年来,蓝宇都没有主动离开过捍东。
哪怕他们的相遇一开始只是穷苦大学生和好玩的有钱人之间的一场交易。
然而作为买卖双方,蓝宇实际上没有从捍东那里得到过什么,无论是那栋房子,还是捍东给的钱,他都只是存着,当捍东遇上危机的时候毫不犹豫地拿出来,就像时刻准备着的一样。
每一次,捍东叫他走,他不停留。
捍东回来了,他就继续陪着他。
有网友说:“刘烨的蓝宇,纯朴而不混沌、成熟而不市侩、深爱而不纠缠、放弃而不决绝、柔弱而不失坚强。
”在我看来,“深爱而不纠缠,放弃而不决绝”说得是很到位了。
因为蓝宇他不像《霸王别姬》里的蝶衣那样不疯魔不成活,也不像《春光乍泄》中的黎耀辉那样意冷心灰,不再回头。
蓝宇既有完全的自尊,又有绝对的痴情。
这并不令人觉得矛盾,只是教人心疼。
所以再怎么玩世不恭的捍东,都不可能不变得认真,不变得深情。
看第一遍的时候,我心里多少还是有些埋怨捍东的。
看了第二遍后,我忽然明白蓝宇为什么可以一次次重新拥抱他。
除了爱他,还有捍东的坦诚。
毕竟,捍东没有欺骗过他。
捍东第一次发现蓝宇对他另有期待的时候,就跟他解释清楚了。
他说自己只想和他高高兴兴地在一起,不想有过多瓜葛和干涉,而且,他们在一起也不会是一辈子的事。
他说如果两个人太熟了,倒不好意思一起玩了,也就是要散了。
蓝宇应该是听明白了的,虽然笑容渐渐凝固,却只是战战兢兢地问了一句“现在,还没太熟吧?
”
蓝宇是心甘情愿的。
现在很多爱情的失败者都觉得自己的感情被欺骗了,只记得自己付出过很多,最后难免不欢而散。
而捍东和蓝宇的感情打从一开始就坦白且纯真。
也许是因为他们之间源于交易,反而没有那么多保留和猜忌的余地了。
蓝宇说不想知道捍东有多少俊男靓女,只要知道捍东对他好就够了。
他是真的看得明白。
捍东何时对别人那么好过?他懂得满足和珍惜。
但也不是没有底线。
捍东要结婚的事,蓝宇是不能退让的。
“你知道,以后我不会坐在这里等你了。
”“我猜到了。
”
虽然陈捍东是个浪子,但他对蓝宇也是从一开始就动了真情的,他只是不想承认而已。
被撞见和其他人约会那次,捍东追了出来,如果说他不在乎蓝宇,是没这个必要的。
只是他偏要嘴硬地喊着“我可不是什么正人君子!” 捍东自以为是地认为只要结了婚就可以忘记蓝宇,过正常的生活。
“我以为我可以给女人幸福。
”然而,还是离了婚。
或者说,他的这场婚姻就是个天大的错,因为妻子并不愿意为他生孩子。
如果不是为了生孩子,他会结婚吗?
与蓝宇重逢时,捍东已不再是那个意气风发的浪子了,蓝宇却成熟了很多。
小屋里,捍东小心翼翼地回溯着过往,蓝宇依旧温顺,却刻意疏远。
压抑了许久,一句“好想抱抱你”大概是捍东最不安、最脆弱的呼声了。
大概是感受到了这一点,蓝宇选择收起他的防备。
这时可以看到,他看捍东的眼神,又变成了那时纯痴痴的感觉。
不得不说,蓝宇的那句“你胖了”真的太感人也太撩人了。
重新在一起后,捍东也懂得了珍惜,入狱之前给蓝宇办好了出国手续。
看到蓝宇不离不弃。
他才终于明白,他们是注定要走在一起的。
谁曾知,雪地里的同唱和依偎,小屋里的逗趣和缠绵,却预示着幸福已经走到了制高点。
也许是两人的感情线走到头了,再没什么可发展的了,编辑决定要结尾了。
捍东:“不知道为什么今天我总是感觉心惊肉跳的。
”对爱人要出事的预先心灵感应,倒不是第一次出现在影视作品中。
这部电影除了情感真挚,还很有设计感——它总是前后呼应的。
前面蓝宇说他把捍东给的钱都存着的,捍东开玩笑说以后说不定要借来用用,后面成真了。
之前捍东感慨说人死了就什么都不剩了,蓝宇辩驳说还有回忆,最后捍东就是依靠着回忆,“感觉你似乎没走”。
还有那首出现了三次的歌,每一次都有不同的作用。
此外,它一点也不拖拉,干净利落。
举个例子,“你用的什么牌子的洗发水啊?
”“你还是用的那个牌子的洗发水啊?”这样就足以表现:你还爱我,我也还爱你。
这一点很优秀。
就是这部电影让胡军和刘烨一炮而红,而我却在十多年后才知道它。
没看过这部电影之前,刘烨在我映象中一直是个硬汉形象。
现在看他,不免有了蓝宇的影子。
许多传言说刘烨和胡军当年入戏很深,动了真情。
两人为了回归正常的关系硬是在《蓝宇》后不相往来。
如果这是真的,倒也不奇怪。
如果只是猜测,对他俩来说会更好一些。
《爸爸去哪儿3》让他们重聚,由此引来了很多话题。
抛开那些争议,这部电影在这么多年后,还能被人津津乐道,也算得上一种证明了。
两个男主角看起来都不舒服
刘烨的眼神无辜又温柔的样子兴许就是能打动胡军那样的大叔吧。可惜美能打动我。故事苍白,就像我能预见到蓝宇的死亡一样。
刨去了同性恋这个题材,这片子就是nothing了
#HKIFF45#重看。以前只顾上填充自己对同性恋生活的想象,全然忽略了导演在其中注入的时代细节。地安门事件后的那一个拥抱和那一夜痛哭,现在看来,的确为之后的生死别离埋下了一个早就写好的结局。
86mins版。比较胜意的是,在二人关系架构的描摹中没有刻意突出性别。
结局受嘎一下死了,接受不了我怒打三分,死的太突然,就算是放在二十年前也不得不说 一点也不艺术😭对不起我的期待。还有我不理解为什么能裸成这样,除了卖肉有什么意义吗?这是艺术吗?我特地去网吧电脑屏幕看的 黄的我差点被警察抓走😭😭😭我真的哒咩
大胆的电影,勇敢的演员除了这些还剩什么了对于生活浅显思考变不出来实质的如果深层次的就可能变成了钱尽管社会一再像我们灌输用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可是没有钱,连问题都没功夫想
情节太散漫,而且故事大概也没太大新意,拖拖拉拉的,反而是结尾镜头无目的而忙碌的旋转有些意思。
看了两次总算看全了这部片。有人说电影现实力度不够小说。诸位大哥这个尺度已经惊人了好嘛。全篇没有任何的道德说教或者价值判断,关导演只是讲了纯粹的爱情,悲剧的结尾,波折的剧情。胡军和刘烨将人物关系展现的很丰富,以至于不少人去考据人物原型,去阅读原著北京故事,强行拉cp。可见电影的表现力。
没想到胡军这么帅,性张力溢出屏幕。
北京故事的原著粉,真实的还原了原著,整部电影给人压抑的感觉也为结局奠定了基础,悲剧就是把故事撕碎了给观众看
当年刘烨真青涩,但要说清纯的话,太为难人了
这就是一部简单的爱情片,但是很让我感动的是身边的人都这么理解和体谅,至少导演没有把那种社会上一般的厌恶情绪不理解情绪带进电影里面。很美好的一部片子,就像一座乌托邦,真爱足以让人动容,无论是否是怎样,爱在两人关系里就是捆绑两人的红绳。最后那段《你怎么舍得让我难过》诠释了整部片的情绪
在我最需要你的时候,没有说一句话就走。以前的片子真动人,社长单纯的眼睛里闪烁着真情。
阿关新千年后就不复当年勇,这部仅靠双男主表演和一曲悲歌撑完全程的作品算是下坡路的起点,诸多细节上的错位敷衍和情节取舍上的莫名失衡让全片节奏断裂、叙事流水化,扛到结尾才出状态的情感最终戛然而止,也许只有阴阳两隔不能存续的爱,才能在物是人非时,配得上那首带着恰当情绪及时赶来的主题曲。
望而不得,世俗总是没那么容易被大众和自己所接受
很早的时候看的这部电影,关于同性恋对我们国人都是难以启齿的话题,但是接触过那么多之后,也算知道这样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平心而论这片子除了漏点有卖点剧情真的是。。。闷。。。感觉说教气息好浓
喜歡不起來的電影,不是想像中的樣子。兩個主演都很喜歡倒是。
比原著差的太远太远了。如果没看过原著,那会感觉还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