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电影的确是让人越想越有。
关于姥姥为什么把财产给小儿子,给男外孙,不是幼稚女拳想当而然的“爱男”,而是从母亲角度出发的一个其实很自然而然但外人看着“不合理”的原因——不希望看到某一个儿孙辈过得特别惨。
真的是当了母亲去看这部片,才能懂得个中缘由。
姥姥在电影里也有揭示“希望小儿子不要来找我,因为这说明他过得很好。
”“没有我帮他,他过不下去。
”一位纯良的母亲(不是现在看到的各种自私的不及格母亲),最本能的对儿孙的爱,就是不想看到有人太惨。
所以即使小儿子偷钱、外孙上网卖自己房子,知道这些的时候她既觉得自己被利用当成纯血包,同时第一反应想的是,他们过得不好。
所以她帮的人分别是这两位,而不是电影里一再重复的最爱的大儿子,因为大儿子已经很富足了。
相比于简单称其为“爱男”,还不如说这揭示了男女之间另一个性别现实,许多时候、男的下限真的低更多。
懒惰、好赌,就是这两位的代表性格。
另一头的阿梅同样赚老人钱,也是努力工作+买奢侈品,道德上固然颇有争议,但另一个层面,她很上进。
本片里的女性角色、包括大媳妇、男主妈妈、小孙女彩虹,都是自给自足向上的角色。
说实话也很符合社会现实。
如果要批评姥姥“爱男”,不如说,男的真的不争气的时候天下无敌又厚脸皮。
再往下说,姥姥的问题其实在于帮“坏”,她不帮自力更生的人,帮没下限的人,这其实才是让人气愤的地方,以及也是她最母亲的体现。
作为有男性兄弟又当了母亲的女性观看这部电影,最想提醒自己的,就是帮弱不帮坏。
不然对另外的同辈,太不公平。
东亚文化对女性的压榨真的太让人难过了。
外孙的觉醒不过是电影童话构造美好的一部分。
东亚文化展现了完整的对一个女儿、母亲、姐姐/妹妹、奶奶/姥姥的压榨,片里的姥姥仿佛生来只是一个dna传递和提供养分的衔接者。
她自己什么都没有活过。
被哥哥骂外姓人的时候真的是高潮气愤之处。
这就是多少老一辈东亚女的一生。
财产继承的偏颇+永远的亲情束缚。
太难过了。
本来觉得隔壁的出走飞车只是又一个利用性别议题的爽片,但突然又觉得的确情有可原,希望女性暴走不被剥削,我的确不要成为这样的姥姥,一辈子被压榨剩余价值。
最后,泰国片拍的真的很不错,最大价值就是本片的视角:老人,女性老人。
这样的片子真的很难得。
眼泪汪汪的思考“到底应该给予多少?
”这部影片其实结合了当下许多的话题:潮州初代移民与当年泰国华裔的思想代购、传统的孝在当下功利的社会的变形、家庭祖传三代的各种纠葛等等。
但是眼泪汪汪地看完之后,我觉得最让我反思的是一个人需要付出多少才有可能收获一些真心的回报?
片中的姥姥无疑是整个家庭里付出最多的人,但是贯穿全片你会发现1) 她向她的父母付出了孝顺 — 父母却把财产给了儿子2)她的丈夫虽然没有直接出现,但是从对白中知道也是败家,没有减少任何她的负担。
3)她为了大儿子身体健康信奉观音放弃了爱吃的牛肉 — 儿子只关心自己的家庭,甚至因为她把房子留给了二儿子都不想再去看她4)她给二儿子很多,因为后者始终站不起来 — 二儿子每次探望她都是要钱。
最后把她送去了养老院5)她没有什么给她的女儿 — 她的女儿因为“孝”仍然尽量尽身为子女的义务6)她一开始对外孙怀有戒心 — 后者的确是想继承她的房子才对她好。
后来知道她把房子给了二舅,曾经气的一度离开。
尽管姥姥看起来子女双全,亲友俱在。
但是她却独居多年,起早贪黑卖粥为生,一直到癌症晚期。
这样的付出,换来了这样的生活。
无论社会如何呼吁,我想姥姥的经历告诉我们给予并不一定会回报。
将心比心不一定发生。
影片里我第一次流下眼泪是孙子在用app让姥姥看到自己变形的脸,而姥姥则默默扯下因为化疗掉落的头发。
在这一刻,我想也许姥姥“身体力行”地意识到了生命的流逝。
外孙真心与否也许并没有那么重要,因为哪怕是假的感情,此刻有一个人陪在她身边。
对于此时的话,这就够了。
这才是人生即将走到尽头得无奈或者看透。
真心与否真的重要吗?
阿梅对姥爷的照顾成功截胡了房产继承,换来了大房子。
外孙阿安也想复制这条路,所以去照顾姥姥。
这个看似“不纯”的孝顺到最后却让阿安把继承来的巨款换成了姥姥的墓地。
也许影片想要说的另一层意义是感情无法简单的投入和抽离。
一个人无法“入戏”伪装太久。
无论动机如何,在深入另一个人生活后自然会受到影响。
如同阿安从排斥白衬衫到最后穿上,从午饭早起到习惯早起,从只知道索取到开始付出。
无论初衷为何或者阿安到底怎么想的,跟姥姥生活的日子让他还是受到了姥姥的影响。
也许我们与长辈子女的关系脱离不了金钱的思考,但是我们又何尝不受到她们潜移默化的影响呢。
姥姥让我流泪是因为当人到了她最后的阶段,已经越来越无能为力,只能听人摆布。
因此,任何善意和恶意的影响都会更加放大。
姥姥的结局已经算是美好,但是这只是无数可能中好的版本,生活的不确定永远潜伏在阴影中。
爸爸总说让我有空去看看爷爷奶奶,我总懒得去。
2023年的除夕,我去了爷爷奶奶家,爷爷一个人坐在阳台上,那时候他刚阳康,说话费劲,但还是和我说了好多,从我太爷爷干地下党被日本人抓住吊起来打,到他干支书的那些事。
当时我说爷爷往后我给你整理口述史,他笑了,点头答应了。
过完年我买了拍立得,说要给我爷爷奶奶拍照片。
但我忙,忙着和同学聚会,忙着在家打游戏,忙着赶作业。
一忙忙到正月十五,我爸回来了,他坐在沙发上,不说话。
我问他咋了,他说你爷爷住院了,肺癌晚期。
然后他哭了,那是我从小到大第一次见爸爸哭。
我懵了。
我不相信。
过几天我就要开学了,临走前我去医院看爷爷。
他很虚弱,吸着氧,他看我来了也笑了。
我带了拍立得,说爷爷我给你拍照,他从病床上下来,坐在椅子上,后面是白花花的墙。
那张照片拍出来,效果并不好。
后来我就回了学校。
我妈给我打电话,说我爸请假一个多月不去上班,晚上也不回家住。
我也担心,给我爸打电话,他说没事,都请好了假,领导也理解。
钱的事也不用担心。
他想多在医院陪着我爷爷。
我问我爸,爷爷身体怎么样了,他给我打开了视频,隔着屏幕看着爷爷虚弱的样子,我很难受。
那时候爷爷已经说不出来话了。
四月的某个傍晚,我走在长桥上,突然感觉头晕,喘不上来气。
吃过饭回图书馆,接到了我妈的电话,说我爷爷已经走了。
我给我爸打过去,他说六点多的时候,没抢救过来。
没事,如果你忙就不用回来了。
我哭了,订了当晚的机票。
我从来没见到我爸那么憔悴,他穿着孝服,戴着孝帽,胡子拉碴。
见我来了,挤出来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
亲戚们打开棺材让我见爷爷最后一面,他脸色蜡黄的躺在那里,好瘦,好陌生,一点也不像那个爱看报纸的老头。
我抱着我爸嚎啕大哭。
我后悔啊。
那几天,我在东屋写论文,墙上还挂着他的棉袄和干活的手套。
我总感觉爷爷就在院子里,还在那里东拾到拾到院墙,西拾到拾到柴火。
只是我出到院子里的时候,他就回屋喝水了。
后来整理我爷爷的遗物,他做了三大摞剪报,第一本就是“健康”,第一页就是“长寿的秘诀”“预防癌症的方法”。
我摩挲着开胶的纸页,唉。
他真是一个仔细的老头,记天气,记每日开销,记当天的新闻联播,还记谁来看望他。
有志坚、志杰、董宇,还有嘉朔。
所以我羡慕阿安,不论他出发点如何,他能陪着他姥姥走完最后一程,不像我。
今年初二,因为我姥爷的养老问题,几个长辈打扯扯,惹得八十三岁的姥爷在炕上大哭。
我妈是“嫁出去的女儿”,我和我爸更是“外姓人”,都没“资格”参与这场由舅舅们主导的讨论。
姥爷拉着我的手,让我告诉我爸,多去看看我奶奶,老伴刚走的时候,有些话不知道该和谁说。
我心酸,和我爸说,把姥爷接到咱家住吧。
我爸说,你姥姥刚去世的时候,我就和你姥爷提过,但他好强,那时候也年轻,住了一段时间就走了。
我和姥爷说,姥爷你来我家吧,他也不说话。
在农村的观念里,有儿子还靠女儿养老,不好。
我很无奈,也很悲哀。
我姥爷和我奶奶的养老,两相对比,我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昨天看《姥姥的外孙》,我一直都在想我爸说过的话。
他说他小时候,爷爷奶奶在饭桌上聊的,都是村里哪家人孝顺,伺候老的伺候得好,所以他一直觉得孝顺是为人之本。
影片中,阿安一开始总在问姥姥“我在你心中排第几”,最后出殡的时候变成了“你在我心中排第一”。
我觉得这个设计很好。
就像我爸说的做的那样,父母生养你一场,不能总算计着从父母那里拿些什么,而是要想着回报父母些什么。
不知道你小时候对春节是怎么看的?
我小时候特向往春节,总觉得春节有好吃的,有新衣服穿,甚至有压岁钱。
我是什么时候开始讨厌春节的呢?
从我上大学之后开始。
可能是懂事了,也可能是长大了,看得见欢闹的背后是人情冷暖。
我总觉得20岁以后过的每个春节,都伴随着大家族里的鸡飞狗跳和分崩离析。
现在你让我回想有什么幸福的画面,我完全没感觉,但你要说有什么印象深刻的画面,我能回想起一堆。
当一大家子人祖孙三代齐聚一堂,开始还显得人丁兴旺,其乐融融,渐渐的,当男人开始喝起酒,女人开始洗碗收拾桌子,争吵就来了。
有喝酒后开始大喊大叫的,有的开始抱头痛哭。
仿佛一年里积压的所有委屈,都要在家族宴上来说。
见识最多的还有妯娌之间的互怼,最后夫妻双发争执,摔盘子摔碗,不欢而散。
每次发生这样的事,我都免不了看向风暴的中心位,我的姥姥姥爷,这对儿家族宴会的发起人和始作俑者。
那一瞬间我会觉得他们很可怜,又会觉得,每年都闹这么一出,这是当时他们最想看到的么?
我记得有一年也是在姥姥家吃完晚饭,看春晚到十点多,老爸开着小三轮带着我和我妈回自己的家,我就和妈妈说,明年我们能不能自己过?
每年春节聚会都见识吵架,真的觉得好累啊!
【一碗水端不平】是很多孩子多的父母做不到的,于是很多儿女在成年之后也会觉得有亏欠感,觉得被委屈。
平时看不出什么,一旦一大堆儿女都出现,大家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争宠、吸引注意力,甚至是不给玩具就大吵大闹的模式。
我的姥姥生了两个儿子,四个女儿,全家八口人,再加上彼此的伴侣和孩子,差不多就20人了,如果孙子们也都有了交往对象,那真的是奔着四十人去了。
我妈妈是长女,从小就被教育,爱护弟弟妹妹,让着弟弟妹妹。
长女如母,这个身份套在她身上久了,她就生出了很多责任感,甚至宁可亏了自己,也不能愧对别人。
我姥姥性格里的一种类似男人一般的坚强,完全的遗传给了妈妈,当然也包括疾病。
在农村,养儿防老,两个儿子,一家一个老人,为老人养老送终。
女儿是破出门的水,始终属于别人家,所以在农村,似乎约定俗成的是,女儿没有什么继承权。
但往往老人们在生命尽头的时候,都是女儿们在照顾,你说是她们自己在尽孝也好,是老人们在完成自己最后的传承也罢,总之,最后端茶倒水,换尿布擦身子的,大部分都是女儿。
而她们却从一开始,就被剥夺了任何继承的权利。
昨天去看了这部电影《姥姥的外孙》,讲的是这位身患癌症已经晚期的姥姥,养育了有钱炒股的大儿子,不学无术欠赌债的二儿子,以及离婚打工的三女儿。
姥姥自己还有一栋破房子,一直想着当游戏主播的外孙,见识到堂妹照顾爷爷,最后爷爷把遗产都留给了堂妹,于是也心生一计,想着如果姥姥还有一年的寿命,如果尽心去照顾,会不会姥姥因为感动,把房子留给自己?
这样自己卖掉房子,就有了就了第一笔创业的资金。
而姜老人辣,独居多年的姥姥,怎么可能不知道这几个孩子的鬼心思?
她甚至看到有人带着外孙发卖房询价的帖子,却依旧面不改色的没有拆穿外孙。
最后,姥姥的病连化疗都无法进行只能放弃,外孙才知道,姥姥把房子留给了最不争气的二儿子。
大儿子生气的离她而去,说就是葬礼也不参加。
外孙则是推着轮椅,眼含悲愤的质问姥姥,我在你心里到底排名第几?
为什么你不把钱留给为你付出最多,最爱你的人呢?
姥姥只是满脸泪水的说,我现在没有什么能回报你的,你可以不用照顾我了。
谁说亲情之间没有算计?
可能一直都有。
爱都怕比较,我们都怕在比较当中成为失败的那一方。
《姥姥的外孙》这是一部泰国片子,剧里的姥姥的设定是潮州人,会偶尔说潮州话,而孙子则是地道的泰国人,虽然是华裔的身份,却完全不懂国语的方言。
它第一次抛掉了中国电影里要么母爱如山为你奉献终身,要么父爱如苏大强气你半死的这种脸谱化的设定。
它第一次把很多中国人不愿意展现的【家丑】,搬到了桌面上。
对这种片子还有类似印象的是很多年前我看的一部赵丽蓉老师演的《过年》,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幕,父母最多端上来的团圆饭的盘子里,放着一沓一沓的钱,对着儿女说,吃吧,你们不就是为了这个来的么?
如果《姥姥的外孙》是这样一部最后拆穿亲情的作品,那我最后也不至于在电影后半段哭了很久。
是因为人性里的复杂,在短短的120分钟,展现的层层递进。
我无法分辨外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唤醒了对姥姥的真爱,而不是等着她百年后把房子留给自己。
当他把爷爷的银腰带送给二舅,让他去偿还赌债,我还能感受到,他觉得自己从第三位跃居到第二位。
但当他在许愿卡里写下,希望姥姥中彩票,我其实已经分不清,这是他的真心,还是他演给姥姥看的。
剧里的姥姥,到了疾病后期也在坚持卖粥,像极了到生命尽头也不放弃工作的社畜。
她是真的热爱自己的工作,觉得只要有事做,自己就有价值。
她也是真的爱钱,十块二十块的攒,把卖粥的钱放到饼干盒子里,当她发现盒子空了,第一眼看向外孙的时候,我真的觉得,她愤怒了!
谁动了我的钱?
不论他是谁,哪怕是外孙都不行。
最后外孙调出了监控,原来是二舅偷走了,姥姥就一下子泄了气。
她会在周末穿得美美的,坐在巷子口,因为周末是儿女来看她的时候。
她会把衣服的下摆最后一颗扣子不系上,因为觉得坐下来很憋。
她还会穿着当年大儿子给她买的彩虹鞋,哪怕不合脚。
你说,三个儿女她不爱谁,那是不可能的,但你说她有没有偏爱谁,那一定是有的。
当一无所有的姥姥被外孙从养老院接回去住,当外孙不知不觉学会了潮州话。
当他看到姥姥穿的衣服,不自觉帮姥姥解开下摆最后一颗纽扣的时候。
爱就突破了算计,变成了爱本身。
爱之所以复杂,是因为没人能说得清,没有一个标准能够度量。
我不知道当姥姥看到大儿子一家三口的许愿卡,没有一个和自己有关的时候,是不是感受到了已经被这个小家所抛弃。
当她说,我想换一双鞋的时候,是不是内心也放下了这份感情。
当姥姥像女儿当初收拾自己冰箱的时候一样,也开始在女儿的冰箱里翻翻找找碎碎念,告诉她不要吃过期食品,会得癌症。
女儿说出那句:我知道,儿子继承遗产,女儿继承癌症。
我相信那时候姥姥对女儿表达的爱,也是真的。
最有趣的是,姥姥自己做为女儿,当年她就眼睁睁的见识过,自己照顾父亲直到去世,而父亲最后还是把房子留给了哥哥。
当她自己患了癌症,想要买一块墓地,去找哥哥要钱的时候,哥哥则直接拒绝,觉得父亲留给自己的钱,是理所应当。
是的,即便自己也是这样的一个当事人,即便自己也遭遇过这样的迫害,但她到最后,依旧还是放不下自己对二儿子的心疼和担忧,选择把房子留给了【最需要】,而不是【最爱】的人。
哪怕这个做法可能让她万劫不复,她依旧也这么做了……这是才是这个电影展示的【亲情里最大的癌症】。
我的姥姥是胰腺癌晚期走的。
据说临去世前的大半年,都是她的四个女儿在照顾。
我妈说,那段时间每次照顾完姥姥,她回家都要大哭一阵。
姥姥临终的时候,把自己戴的金首饰留给了自己的几个女儿。
她其实不知道,她手上的那枚金戒指其实是铜的,是那年她遇到了拍花的骗子,被人骗走了,大家买了一个假的,骗她说戒指找回来了。
我妈就主动说,这个金戒指留给我吧!
姥姥出殡那天,我妈哭到晕倒,嗓子都哭哑,我陪了她三天,听到她用沙哑的声音讲了这个故事。
我做为姥姥的外孙,在后来两个亲孙子出生后,我也被教导着要让着弟弟妹妹。
从小就见识到,他们有鹅蛋吃,我只能吃鸭蛋。
那时候我就知道,亲情里也有不平等。
成年后我一度要做一个不婚主义者,因为我对所有的亲密关系都心如死灰。
每年上演的一场和和睦睦的家庭大戏,我坐在后台,看到打得沸反盈天。
我的姥姥反而是忽然过了某个年纪之后,开始变得轻盈了。
也许是因为她终于知道自己其实管不了谁了,那就任他们去吧!
所以我对她最后的印象,她不再刚强,不再愤怒,甚至不再有力量感。
她进化成了一个笑意盈盈的老太太,不管别人的事儿,包括子女。
甚至她都不管多余的事儿,结婚离婚,生不生孩子,都不再过问。
姥姥晚年热衷养猪,甚至我一度觉得她在把猪当做孩子养。
她养的小动物都出奇的茁壮,不知道是不是也吃下了许多的爱心的缘故。
如今,我的妈妈也在这条进化的路上,但她依旧还有那么多的愤怒、操心、不如意,总希望自己主导。
电影里有一个特别不起眼的情节,是姥姥把房子留给了二舅,房产证是妈妈交出去的,她甚至还为此骗了大舅。
回到家,妈妈躺在沙发上,儿子很自然的坐下替妈妈按腿,问妈妈,你就真的没想过要姥姥的房子么?
不然为什么你最近去的很频繁?
妈妈回答说,那是因为,我真的很想她,想看看她。
亲情,永远是复杂的,爱恨交织。
就像生活永远不可能只有一面,天气不可能只有晴朗一样。
所有的复杂,最后才能变成羁绊。
故事的结尾,外孙用潮州话敲着棺材给姥姥指路,走的那一路,我跟着哭了一路。
也许人生所有的爱,也就像这条路,有高有低,有宽有窄,它可能复杂到最后你无法用一个简单的词概括出它的名字。
最近暑期档,高分电影几乎没有,《姥姥的外孙》算是一部值得推荐的作品。
《姥姥的外孙》是悲喜剧,徘徊于人生必经的生老病死,以至关乎生活与生存的金钱问题。
帕特波尼蒂帕特(Pat Boonnitipat)聚焦于泰国华人家庭三代人的关系。
最老的姥姥代表了华人传统,包括了宗教、诚敬、勤俭朴实的生活文化。
但传统世界并不尽善尽美,姥姥经历了重男轻女、包办婚姻的传统陋习,她自己对于三个子女也有偏爱,惯坏了小儿子阿水,但她的生活也有秩序,每天晨早出门卖粥维生,努力工作,但一切随着姥姥患了末期癌症,传统世界也步入黄昏。
年轻一代当然属于现代世界,阿安和他堂妹小梅都是聪明人,用他们的方法赚钱。
小梅有护理能力,一力照顾爷爷,突破了重男轻女的限制,爷爷死后,根据遗嘱获得巨额遗产,从此生活无忧。
阿安眼见堂妹成功争取,就向姥姥埋手,照顾她,并希望获得遗产。
故事就是传统世界和现代世界的对照、互动,以至个人从两个世界中,思索伦理的关系。
伦理离不开情,而情感付出永远无法对等,子女无可能报答母亲无休止的,伟大的爱。
姥姥爱大儿子阿强,但阿强是彻头彻尾的现代人,他最关心的是一家三口核心家庭,他关心女儿教育,也觊觎遗产。
姥姥为大儿子阿强牺牲甚大,但阿强似乎未能回报母亲恩情,留下遗憾。
姥姥也爱小儿子阿水,阿水不成器,或多或少也跟母亲溺爱有关。
姥姥对女儿似乎最不热情,但女儿应该是对母亲最有孝心的人,她也能够理解寡妇的孤独,对母亲毫无一点金钱物质所求,电影中,传统世界在母亲和女儿之间无缝接轨。
《姥姥的外孙》独特之处,是深刻刻划婆孙关系。
华人社会的婆孙关系,当然千差万别,祖母或外婆可以是传统世界的权威人物,教导孙辈如何处世为人,就像《姥姥的外孙》开头一家扫墓时姥姥的形象。
当然,姥姥也是慈爱者,婆孙之间毕竟隔了一代,姥姥对儿孙没有太高的期盼以及太大的责任,而孙仔孙女小时候当然是天真烂漫,长大了就未必有机会和很长时间和祖辈交往。
姥姥是慈爱的长者,因为她对孙仔的是爱完全不求回报,也不理会他将来会是怎样的人。
《姥姥的外孙》在内容安排上首尾呼应,由扫墓开始,又由扫墓作结。
姥姥送给阿安的白恤衫是重要意象,这代表了姥姥的期望和礼物,当初阿安随手放开在一边,但在片末就穿上了。
石榴是另一重要意象,石榴中间多核,在华人社会寓意多子多孙,有果必有因,石榴就是华人家庭的象征,角色的性格自有家庭伦理上的因果关系,苦口婆心,一切离不开金钱物质,但更离不开情感的牵连。
大概十年八载之间,看了好几部GDH发行出品的泰国电影,包括了《天才枪手》(Bad Genius)、《就爱断舍离》(Happy Old Year)、《速度与爱情》(Fast and Feel Love)、《不亲密朋友》(Not Friends),《姥姥的外孙》也是其中之一,而且是尤其具有生活质感的一部。
故事讲得很好。
即使意料中的情节,拍摄得不让人想快进,当然影院没法快进[笑哭R]。
画面温暖到不会让人感觉是在面对极其沉重的话题,姥姥和外孙走在两旁林荫的路上说着想买漂亮的墓地,对话就如同想买件好看的衣裳一样回过头看,实际结果是——大哥是三个孩子中过的最好,却唯一没得到姥姥留下任何遗产的人(给外孙留下的钱其实还是相当于给了女儿)。
不能说这不算另一种典型的“越有出息越不需操心”的父母心态。
还好结尾外孙用这笔钱给姥姥买了好看的墓地,否则站在大哥角度,心里一定会难受。
当然不是说他没问题——母亲还在医院就立刻迫不及待盘问房产证急着卖房,是很难看。
但站上帝视角,同样觊觎财产,小儿子不告而拿那么多钱,最终还是把房子给了他。
电影里也可见一斑,小儿子的确是三人中最会“哭”最会“示弱”的一个。
maybe站在姥姥的角度,对所有儿女在自己生前和身后都尽可能做出了平等的付出——为丧偶的女儿带孩子(电影里可以窥见)且为女儿的孩子攒了一笔钱、为欠债的小儿子不停填窟窿且房子留给他、为大儿子的健康信fo多年不吃牛肉……当然几十年养育儿女过程中,一定有更多我们看不到且电影未呈现的付出。
可单论肉眼可见的【物质➕行动】实际付出,人物没有上帝视角。
在大儿子的视野盲区里,母亲一味溺爱另一个儿子,且一直对自己的妻子不满(这个我觉得能单独写一篇分析为啥姥姥对这个儿媳妇不满的深层分析了)。
家中事务自己不仅出钱,也抽空出人。
可这一切,却仿佛因为自己更争气,就活该被认为自己的生活更轻松?
站在大哥角度多少有些“谁弱谁得父母偏爱”的不公。
我相信这也是最开始他为何在得知房子给了老三后,说出“就算是葬礼也不会来见她”这话的深层原因。
这也是为何后来外孙告诉这个舅舅姥姥不吃牛肉的原因其实是因为自己后,他才化解了心结…当然,这仅限于他的“比较对象”应该一直只专注于另一个同性兄弟上。
至于女儿,大部分东亚家庭的个中缘由,显而易见……太多这方面的分析,就暂且不说了最后,不妨碍好哭
当孙儿、子女对自己的财产虎视眈眈,抱着目的去关怀和接近自己,看似懵懂的老人家,心里又怎会不知?
但亲情之爱,可能有时就是这么一个复杂的东西:明明看破了当中的小九九,失落又愤懑,却还是忍不住付出和关心;而那些掺杂着个人利益、目的性颇强的行动,又难说没有一丝打心眼里担忧和想去照顾的本能。
你有和隔代长辈长期同吃同住一起生活的经历吗?
老人的生活总是缓慢质朴:他们的日子过得简单、节省而规律,老房子中有各式各样的岁月痕迹,小院内种着在不同季节成熟的瓜果和花卉,当老人静静午睡,而多动的小朋友怎么也睡不着,躺在床上看墙上阳光一寸寸移动的记忆,长大后也不知不觉被烙印到大脑深处。
小朋友逐渐长大,新奇的事物和同频的同龄人,在成长阶段渐渐变得比老房子门口树上的知了更吸引,开始觉得老人的生活有点无聊,开始发现赚钱的重要性,开始把承载童年回忆的老房子看成「财产」——《全职乖孙》中的M,或许就经历了这样的心理转变。
虽为泰片,当中也有不少很显著的泰式元素,但电影娓娓道来的叙事和平实的台词,却有种是枝裕和感的日片气质,内容更令人联想到是枝导演的经典作品《步履不停》。
被隐藏的、羞于承认的、最朴素真实的情感往往藏于细节中,正如M和大哥一家与姥姥去寺庙祈愿时,默默写下的与姥姥有关的心愿,又或者是M明明看似毫无良心地早早把姥姥的房子挂上网,却在目睹姥姥日常的勤劳、踏实、为子女的付出和无怨无悔后,被打动而替她打抱不平、收拾烂摊子的举动。
总觉得隔代人的关系,有种比亲子关系更澄澈醇厚的特质,尤其是感情良好的隔代人,往往会发展出一种类似忘年交的状态:不方便和父母或者子女说的话,和姥姥或者孙儿说,好像就没什么关系;世俗相关问题、人生发展问题也可以暂时放在一边,一起做好当下手上的事,彼此从互动中获得温暖和快乐更重要。
双方对对方的要求更少,而发乎人性本心的关爱也更多了。
而能学会和自己的生活步调完全不同的隔代人相处,对双方来讲都是件很有意义的事。
我至今也认为,从小和隔代长辈一起长大,能温柔对待长者的人,一定是内心干净透明的人。
故事中的场景都非常朴实而生活化,如M哄腹痛的外婆入睡、和外婆一起摆摊收档、搀扶着外婆俩人在路上碎碎念……相信会令很多观众想起自己和隔代长辈相处时的片段。
但不同于不少影片在叙事过程中的大力煽情,和《步履不停》类似,两部电影当下的展开都是淡淡的,配合轻轻的背景乐,如涓涓细流,把这些日常片段注入观众的心,观众或许要到影片末尾甚至看完后几日,才会感受到影片带来的强烈后劲。
两位主演的好演技更为影片加分:乌萨·萨梅坎姆模样慈眉善目,演和蔼温暖又聪明倔强的外婆合适极了,她会假装不在意地向子女提出一起玩牌的建议、穿戴整齐紧张地坐在门前等待周末来探望自己的家人,忍痛穿着孩子送给自己的小了的鞋子……观众应该能从她身上,找到家中「同款外婆」的影子。
Billkin是我从看2020年泰剧《以你的心诠释我的爱》开始便一直密切关注的泰国新生代演员,虽然他已经凭借《以你的心诠释我的爱》拿下泰国重量级视帝,却在《全职乖孙》时尝试在演绎上从零开始,和导演一起探讨将M演绎得更亲切自然的方式。
他在访问中透露自己拍摄时压力颇大,好在最后呈现出的M,既体现了人物的阴暗面和复杂性,又展示出了年轻人特有的纯净和真挚。
笔者在观影时的两处泪点,都来自一直显得满不在乎、摆着扑克脸的M控制不住的真情流露处,压抑后的释放总是最动人。
而看到过往在演戏时总是不小心「放」得太多的Billkin恰到好处的呈现,我也很欣慰于他的进步。
说回电影内容,当孙儿、子女对自己的财产虎视眈眈,抱着目的去关怀和接近自己,看似懵懂的老人家,心里又怎会不知?
但亲情之爱,可能有时就是这么一个复杂的东西:明明看破了当中的小九九,失落又愤懑,却还是忍不住付出和关心;而那些掺杂着个人利益、目的性颇强的行动,又难说没有一丝打心眼里担忧和想去照顾的本能。
M是个本质善良的男孩子,当随着成长慢慢社会化,变得更「现实」,也在浮躁的生活中忘记年少时感受到的纯粹的爱,这个原本动机不纯的「全职乖孙」行动,便成为了让他蒙尘的内心一步步被清洁洗涤的绝佳机会,而现实世界的大部分人,可能不再有这样的机会了。
「老人身上总是会有一股味道,要照顾好他们,不是觉得老人身上有味道很正常,而是待到让那股味道消失为止。
」「姥姥……你是我的第一名啊。
」亚洲人的情感总是难以宣之于口,很多深切的关心都是默默地、隐忍地、在黑暗的角落,有点委屈地生长着。
可了解有人如此不计回报地关爱自己时,往往已经来不及当面道谢,也只有在那时才能发现,「爱」是比老屋珍贵太多倍的财富。
(很想念离世的姥姥姥爷,很感恩能有这样一部质朴又动人的影片。
像BK的主题曲 《Ever-Forever》 的歌词里写的那样,「你仍然存在于我的心中,仍然是我永远的美丽。
」和你们共同度过的时光,也会永远成为我珍藏的记忆。
)
亮灯的时候,所有人都没有动,有的人等以为有的彩蛋,有的人还在抹眼泪。
一直到字幕结束,还有四个人坐着,我率先走出影院,摁了电梯,电梯门关了一下又开,走进来坐在我前面那对情侣。
男的说,这电影后劲还是很大的。
我想,后劲很大,可是刚刚在抹眼泪的是你女朋友,你看起来也没啥。
男人看完这部电影,会感到被冒犯吗?
还是会更加确认,只要我是男的,总还是有继承的优越性,总可以把孝顺父母的重担甩给姐妹。
不过现在大多独生子女了,事情变得不那么复杂。
看这部电影时我第一次明白,外婆的葬礼上,妈妈和姨妈为什么在争外婆生前对谁最好。
二十岁的我边哭边觉得她们可笑,我只知道外婆是对我最好的人。
而现在我陡然领悟,那是因为我对外婆根本没有什么付出,我只领受她对我的爱,她送我上幼儿园,她带我去新华书店买书,过年她塞给我越来越多的压岁钱。
在她患癌症的大半年光景里,我也只在寒假看过她两回。
不像我妈妈,她在医院里照顾外婆,虽然被外婆抱怨动作慢总不能准点吃饭。
她会计较外公外婆留了多少东西给舅舅,也会在外婆被火化时哭得喉咙沙哑:“我没有妈妈了。
”这是中国人的亲情,混杂了利益与真情。
多子女的家庭里,孩子会衡量父母给了自己多少,又给了兄弟姐妹多少。
姐妹不能觊觎父母的遗产,只能凭着一些点滴给自己安慰:父母是爱我的。
所以我很理解男主阿安在得知姥姥把房子留给了不成器的小儿子时的质问:“我在你心里为什么不是第一位?
”那不仅仅是关乎钱,还有爱与认可,是男主一家长期的付出需要被姥姥肯定。
但妈妈一定是被外婆爱着的,妈妈被爸爸家暴的时候,外婆亲自去爸爸家讨过说法。
妈妈与爸爸分居,外婆来帮着妈妈带我,在冬天用冰冷的自来水洗尿布。
生完我后妈妈被辞退了,等我大到不用整日看着时,她打算摆摊做点小生意,从外婆家拿了8000块本钱,回家路上就被人抢走了。
长大一些以后,外婆和我说起妈妈以前很苦,她说:“现在好了,苦日子过去了。
”我在她看不到的地方偷偷掉眼泪。
是的,很苦,连带着我童年的回忆也都是苦涩的,只有住在外婆家不到半年的日子,泛着金色的光泽。
与电影里姥姥的石榴树类似,外婆家的院子里有一棵樱桃树,是南方一种果实不大的樱桃,但水份充足,比大樱桃更甜。
它是在我有记忆以后种下的,前两年它结的果实不能吃,等到第三年以后,就能吃到美味的樱桃了。
因为樱桃的保鲜期极为短暂,所以每到五一,我最想着的一件事就是去外婆家摘樱桃吃。
那棵树也从小树苗越长越大,成了棵大树,自家吃不完,外公还要拿到街上卖。
到了高中,我学业压力增大,很少去外婆家了,但到五一时,外公总会送来大包新鲜的樱桃。
后来,樱桃树不知为何砍掉了,外公外婆也不在了,现在,外公外婆家也被拆迁了。
拆迁时,舅舅作为外公外婆的唯一儿子合理的分到了宅基地,妈妈的户口一直没有迁出,在她的一闹二闹下,终于也分到了。
而我再也无处去寻觅那棵樱桃树。
2024.9.9更新:评论区的一些男性认为电影不冒犯他们但我打女拳,首先我是背后蛐蛐了同场男观众,背后蛐蛐人还要你同意,你是我爹吗?
这么爱当爹活该看到女的发言就觉得挨打。
其次如果电影没有讽刺男的想着不劳而获继承家产的意思,我哪里有机会借题发挥,电影就是讽刺了重男轻女的华人传统,说重男轻女已经过去的请睁眼去闽南潮汕看看。
感觉现在很难正儿八经地写一篇影评了,主要是我这段时间阅读不到位,思想不到位吧。
有或者,内心真的产生了一种电影有啥用的疲惫、悲观感?
不重要了,起码我现在靠着码字为生。
以及,写不出好影评是我的问题,不是电影的问题。
电影很好,边看边扒片觉得剧本非常精巧,很值得学习。
台词信息量高,很多好台词没有扒拉下来,这个扒片表还是有问题的。
当外孙在背后摇晃着他姥姥的轮椅,质问在她心里自己排第几时,老人无助的哀伤,慌不择路地眼神,让我的泪水像线珠一样一串串涌出,止不住的心酸,想到如何坐在轮椅上的是自己,那是多么难过。
这部电影很难得地涉及了一个无比现实的海外华人家庭的故事,与祖国在文化上达到了真切的共鸣,其实换做国内的某一家庭,也是丝毫不违和。
对算计亲人的愤慨看电影的开头,主人公M看到自己堂妹因为照顾爷爷,得到了一笔巨大的财产,于是便对自己患了癌症的姥姥开始现“殷勤”,以图能获得财产。
观影伊始,自己内心对这种行为的愤慨与厌恶,达到了极致,以至于难以入戏,看下去。
自己知道这类电影往往会反转,可是如何自洽的反转,始终萦绕在我心头,于是硬着头皮看了下去。
但接下来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算计与衡量筹码。
无论是堂妹告诉他要“排第一位”,还是姥姥去见自己亲哥哥,请求帮助购买墓地,由最初的亲昵合唱,到结尾的被扫地出门,还冷血地对自己身患绝症的亲妹妹说“永远不要再回来。
”或者自己亲舅舅同样对姥姥突然的“热情”。
那种金钱至上、利益至上的嘴脸,让人十分难受。
深埋心底的爱然而,老人家的感情是隐秘而深远的。
为了大儿子的健康,许诺几十年不吃牛肉;为了二儿子的赌债,临走给了房产;为了大女儿帮她从小带外孙,每年定期帮“没用”的外孙存钱。
作为长辈,她已经尽全力做到平衡了,然而每个人总是会从自己的立场去片面看待问题。
姥姥回到女儿家,跟自己女儿说“M问我,我心里的排第一的是谁,我真的不知道。
”这一回答,让这部电影更落到人间烟火中去,因为无比真实。
都是自己养育的儿女子孙,如何去排序,她在风烛残年的日子里,显得无比无助。
冷血面具后的真情古人云“论迹不论心”,堂妹照顾爷爷尽管真正做到了事无巨细,但她达到目的后的言语和面孔,我相信又不免让许多观众不舒服,我也一样。
然而,在她被亲戚当作照顾工具,接到豪宅中去,她与M那段对话让这部电影的层次更加丰富。
她说,“那个早上,爷爷被东西噎住,我知道怎么做,但是我没有”。
那是我在心里像是盖章一样,心想对嘛!
就是这样,为了财产,故意害死自己的至亲。
可片刻间,她泪眼婆娑地继续回答,“爷爷之前跟我说,他不想这样下去了,我相信他一定去了一个很好的地方,所以他从未来看过我。
”每个亲人来探望老人只会每周付出十五分钟,而她是二十四小时。
孰冷血,孰真感情,显而易见。
总而言之,这部电影对死亡、亲情、利益的讨论如此之丰富,一部反映现实的佳作,值得一看。
眼泪止不住,纸没带够太失策了... 姥姥夜里脆弱地喊爸爸妈妈我想你,我想死;姥姥说春节后一天看着满冰箱的剩饭剩菜觉得自己一个人怎么吃得掉啊;姥姥不舍儿子买的不合脚的鞋子,就算无奈也会帮赌博的儿子还债;跟外孙说我没什么给你了你不用照顾我了;外孙去养老院说姥姥我们回家;病重时专门学了潮州话给姥姥唱家乡小调;下葬时的指路,说姥姥经过你的粥店了;还有那多少年攒下来的存折... 泪点不要太多。而人性世故的复杂,真心与算计,老人的孤独与说不出口的期待,兄弟姐妹之间为了钱反目的世态炎凉,真的是众生相
很难想象一个片子能通过一个遗产继承问题包揽了当下几个最具争议的社会议题,整个东亚都避不开的女性作为母亲就必须牺牲自我权益以及正视女性在家庭中的付出,空巢老人、临终关怀、等待死亡感知死亡,加上久石让式淡淡的配乐,整个片子有种是枝裕和的哀伤风格,结尾送别高潮戏不煽情却催泪,泰国的现实题材拍得太好了……
不觉得温情。分明是东亚女性地狱故事,一代一代照顾老人、但却没有继承权。什么养儿防老,自己赚钱存钱才是硬道理。“儿子继承遗产,女儿继承照顾重担。”
#ICA 英雄之旅的结构,所以基本可以想到整部电影的走向,也可以预想到对情绪的调动,整体节奏比较拖沓的,不过剧情非常写实,写实到很多情节似乎就刚刚发生在我姥姥家,所以整体不太能笑出来,感觉对于我过于近的戏剧效果导致没有那么强的张力。影片以姥姥作为主角的设计非常好,男性(姥爷)对于子孙的期待可能更多放到“传宗接代”(带入我姥爷的身份),虽然整体看男主的弧线还是蛮有问题的,不过在这个大架构下的主题上也没有显得突兀特别多,毕竟是女儿的儿子,实际上是摒弃了“传宗接代”这个是视点的,不过感觉影片多着墨一些在母亲这个角色效果可能会更好。
我没有办法看这种男性导演拆解女性苦难然后把人绑在银幕前让人观赏,一边让你看一边用摄影、音乐、故事的普世把你架起来。此外,你让我怎么相信一个看不下去妈妈辛苦愿意辍学帮妈妈卖粥的人,在妈妈癌症晚期不陪伴在身边,反而是孙子在?M的性别太令人难以置信了。想拍重男轻女却收不住私心,还是不行
哭不是因為感動 而是照了鏡子
#WEB(5.4/10)没有触动,在自己和观众的舒适区一路走到底。
用心看护并且得到了相应回报的阿梅是这里面最让人感到舒适的存在
人之将死还是如此爱男 如果主角是外孙女还能得到财产吗?姥姥觉得自己照顾父母但是没有拿到一分钱委屈 那她怎么让自己的女儿也受这份委屈?人家导演在片里都直说了“儿子继承财产 女儿继承癌症” 人家男宝又落得清闲又拿钱 拍个电影给自己庆祝一下 评论区的外孙女们在跟着感动什么?还狡辩说给外孙等于给女儿 你们可真会自我安慰
只有我觉得男主好油腻吗,还拼命弄一堆毫无意义的小表情。而且他从始至终都没心没肺、很是开心的亚子……这表演…真的很难评。总之就是总让人出戏,让人完全无法共情剧情!并有消费病魔的嫌疑。看评论,带了包餐巾纸。但后来实在看不下去,半程看手机……原来想打高分的。三星,不能再多了……
都哭啥呢?华人社会与宗族、家庭、孝道文化里构造化的吃女。一代代华人女儿,边弯着腰抹着泪吃屎,边自我催眠这屎里有巧克力。温情在哪儿?讽刺倒挺讽刺,扎心倒挺扎心。谁付出多,谁继承癌症,谁不得好死。且更普遍的事实是,分割遗产之际,伺候爷爷的孙女一毛钱也拿不到,好大儿好大孙们永远会排位在她前面,甚至族谱上也未必会给她一个位置。除非她像全红婵一样拿几块金牌变身为没有屌的“耀祖”。
撒花的时候有风吹来,是姥姥在拥抱阿安。
很感人又很现实,窝囊废儿子获得了一套房产,外孙有外婆从小存到大的存款,东亚女儿最后获得的是妈妈的一句“我最想你陪在我身边”
比中国《我们俩》泰国的文化横向少了一些丰富,纵深多了一些简单的细腻。
“儿子继承遗产,女儿继承癌症。”是啊,一代又一代重男轻女的不治之症一直在延续
最好的留给了幺儿和孙子 女儿什么都没有 但是最想待在一起的是女儿 女儿会照顾人嘛 嘻嘻🙃
处心积虑地让你感动,处心积虑地让剧本的投机看上去很自然,再处心积虑地在安全范围内讽刺一下现状。至于主角说是外孙,但实际上——泰国家庭电影也要有自己的树木希林。
剧情其实比较俗套 但架不住男主的酒窝
我从小爷爷奶奶带大,大学前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的时间比爸妈还多,参加工作后每周都去陪奶奶聊天。所以在我眼中男主和外婆真没啥感情😂完全没法打动我。
没哭。没那么好。泰籍潮州人。催婚催生的回旋镖。亲情靠不住,唯有金钱遗产才可以获得体面的临终关怀,而像外孙这种幡然醒悟是要以姥姥一生的储蓄作为代价的。十泰铢一袋粥啊,天天四点多起,小儿子把十万泰铢现金偷走,又分得那一栋破旧老房子,大儿子还因此生恨,那一句对外孙的戏言确实一生悲苦的储蓄,还不一定能获得自己死后子孙的醒悟,悲催的文化!我想诅咒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