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篇最大的金句是胖子那句“我们是在24层学会的规则”。
女主和胖子两个人都是一进来就在很高的楼层,凑巧这一次刷新里高楼层又是忠诚者的地盘,对于他们俩来说,遵守规则基本可以说是理所当然。
但如果一开始刷新在底层一两次,对规则估计天然的就是不信任,这样的人刷新在上层,大概率也不会遵守规则。
而相比之下,胖子一开始就受到了不守规则者的影响,虽然最后21层也付出了代价,但胖子心里埋下了一个种子。
他认为不是所有人都会冒着生命危险去维护规则,至少不会遵守地那么严格,不然也不会大大咧咧地、几乎是明目张胆地偷吃死者的食物。
最后,胖子也因为难以忍受高压付出了代价。
这里看到了一点宿命论的味道。
其实受膏者一派也不是倡导什么公平(其实完全实现不了,因为每个人进来的时候选的食物就不一样),他们倡导的是秩序。
严格遵守秩序,受膏者就能保证你的基本权利。
受膏者也通过维持原教旨保证了教义的纯洁和相对公正。
规则总有局限。
但我看很多人说受膏者派最后被灭是因为他们维持一个不公平的秩序,这又有点抓小放大了。
首先站台是一个非常规环境,产生秩序本身就很困难,维持秩序更是困难,更糟糕的是因为信息传递效率的问题,连优化“法律”都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其次,随机刷新的不守序者才是他们的主要威胁,很多忠诚者都是在维持秩序的时候受伤死去,更有胖子这样基本守序,但管不住自己的人加大了治理难度。
破坏总比建设容易。
最主要的是,在受膏者和“法律”出现之后,比较好的一次,也有一半人没办法被“法律”的好处庇护,大多数人的死因很可能不是因为选的食物营养不够,而是没办法被“法律”庇佑,或是死于维护“法律”,这个体系本身的不公平是次要矛盾,而非主要矛盾。
还有一个让我比较眼前一亮的影评是,最后底层因为两派的斗争,有很多人变成了牺牲品,而居于高层的两派其实都没有生存危机,更多还是争夺理念,这个角度挺有意思的,但我也挖掘不出太多其他东西。
不过因为几乎完全忘了第一部的内容,我倒是没太看懂小孩和女主最后的举动是啥意思... 总的来说,不够好,但挺戳我的。
当年的《饥饿站台》给了太大的震撼,续集如约而至。
可以看得出来,续集是裹挟着更大的野心的,但是最后好像有点走火入魔的感觉。
这种关于“人性”的思考,为什么一定要向《黑客帝国》致敬呢,导致了很多无法自圆其说的硬伤。
所以,不如把续集看成一次头脑风暴吧,撇开那些所谓的故弄玄虚,应该还是很可以发人深省的。
开局这个画面,大概已经预示了一切。
人类,就是在这无穷无尽的“攀登”中践踏了一切,一将功成万骨枯,老外,浅薄的把这一切都“送给了”努力,但后续的故事里头,大概又说了,“努力”并没有那么重要。
其实,仔细考虑一下这个规则,很有意思的。
记得以前看过类似的书。
说的是如何解决打饭时分配不公的问题。
基本所有的值日生都会不自觉的往自己的碗里多放一些,如果还可以,就替和自己关系好的碗里多放一些,这个团体里头,总会有关系亲疏的,由此必然引发矛盾。
等到其他值日生“上台”,报复是可以想见。
矛盾累积越来越多,就会“爆发战争”。
那么,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避免这个问题呢。
书中提供的方法是,值日生可以掌握分配,但必须是最后一个吃饭的,这样,大家就没有办法搞什么“小团体”了。
不得不说,这个解决办法相当的绝妙。
现在,试验放大了。
在这个饥饿站台上,如果每个人都遵守规则,那么食物必然是可以安全抵达最后一层。
但是,问题是,这么多层次,完全没有办法保障所有人都能“自我坚持”。
而“层次”是随机的,很难保证,那些没有吃到食物但捱过一个月的人,如果调换到“高层”,会不会选择报复?
其实,“随机”是个很缺乏逻辑的概念,因为根本没有操作的可能性,只能出现在头脑风暴中。
为什么不设定,谁违反规则,就自动到“底层”呢?
故事里头,回避了这个选项,因为,这或许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导致“卫道”无法产生。
故事里头的这个胖子,看起来很凶狠,但其实内心垮得一批。
一个i,就让胖子彻底崩溃了。
仔细想一想,真是这个“i”的事儿吗?
或许,他发现了一些“不可道人”的真相,才导致整个世界观的崩塌。
所以,胖子很快就挂了,这样的人,活着本身就很痛苦。
有趣的是,胖子其实没犯什么事儿,无非,可能就写了一些文字而已,这足够让“他们”害怕了,所以,“预防犯罪”。
女主,也是自愿进来的。
她,好像是为了所谓的“救赎”。
有点“不需要价值但非要上价值”的意思。
她自己也说了,只是需要点时间来“思考人生”,所以,一切都是她的头脑风波,也未尝不可。
你可以欣赏一下一个“神经不正常”的艺术家“没苦强吃”的倔强。
在这个设定里头,如果有人不遵守规则,是由上两层的人来进行“惩罚”的。
有监督,加上自律,完全可以让食物抵达“底层”。
然而,结果就是这么可笑,“底层”完全没有活路。
而规则制定者却得意洋洋声称,已经完美解决问题。
你解决个der啊。
胖子首先看不下去了,选择了以死明志。
自由是什么?
那些鼓噪“不自由毋宁死”的人,自己死了几个?
还不都是被打了鸡血的一个个丢掉了小命?
如果,所谓的自由,连想吃什么都不能吃什么,那这是什么样的自由呢?
胖子不能码字,否则就是文字狱。
我们挨打不能反抗,否则就是互殴。
甚至,你还不能用梯子,否则叔叔找你喝咖啡。
但是,你不想吃还不行。
这可能不是权利,但必须是一项义务。
否则,到哪里去找牛马呢。
如果,你对这些“设计逻辑”提出怀疑,那对不起,卫道士应运而生。
这些人,从天而降。
故事里头,从来没说,这些人下来平乱之后,到底是如何上去的,有意思。
其实,平乱的过程,无非是一场“力量不对等的较量”,最后,由负责司法解释的单位进行解释。
不用担心,法条其实是可以随便解释的,但,解释权不在你。
所以,“底层”朴素的理解,大多数都是错的。
建议大家,有空多学学法,不做法盲。
在所有法之前,先学好“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刑事诉讼”。
很多时候,你只是因为不懂“规则”,而丧失了维权资格,而“他们”从来不会提醒你,然后,表示遗憾。
老外的司法标志,好像是个蒙住双眼的女神。
这家伙,好巧不巧,也是自戳双目。
但是,言论……字幕没有截完整,大家凭想象吧。
女主决定反抗了。
但第一时间,就走了水。
这个告密者,是个很知道学习的积极分子。
但是,女主毕竟是有光环的,毅然决然的决定一条道走到黑。
说起来,她蛊惑的方式也很简单,无非是“大家吃顿好的”。
就这么个朴素的愿望,立马纠结了超越卫道士的人马,还真是神奇。
但是,这帮“野蛮人”还是低估了卫道士的智商。
人家,只要好好站在上头,然后清除所有的食物,等着他们恶毙就行。
你指望来一场公平的对决?
而且,“他们”会说,只惩罚主犯,从犯一律免罪。
充分发挥鼓动群众斗群众的战斗力。
一帮乌合之众,哪懂得这么高深的心理战术?
为了避免这种“一边倒”的局面,这里,故事刻意设计“随机”的规则发挥了巨大作用。
“野蛮人”里头的军士,忽然发现,咱们的下面,还有“他们”的人。
实在不行,咱们就吃“他们”的人,反正咱们是野蛮人。
这个设定,让野蛮人有了翻盘的机会。
只是游戏,当不得真。
现实中,早就一棒打死。
所以,整个故事只能解释成女主的头脑风暴吧。
那所谓的野狗,只是一个“精神”与“神经”之间的一个标志。
她到底做了什么,才需要时间原谅自己?
或许,这是每一个还能“反省”的人心中永远的禁锢。
我们都是自己的囚徒。
但“他们”不会,因为“他们”从来不反省,甚至听不得反面意见。
本片在第一部架构的基础上丰富了一些细节,但个人感觉这部影片传达出的东西带着一些虚无或者说绝望,理想主义和自由主义都救不了这个系统,理念执行的过程中总有偏差,只有探索人的内心世界,可能还有一点点希望。
在现实隐喻层面,影片似乎在表达:理想主义的炽烈会发展形成极端、严酷的社会,而自由主义的扩散会导致秩序的崩解与混乱,人类的社会组织无法解决现有世界的核心问题,只能陷入无尽的轮回。
传说中的“大师”或许一开始真的是一位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他仿佛人类历史中无数的圣人一样,“以身饲虎”“割肉喂鹰”,在十字架上担负人类的罪恶,为建立起一个没有压迫的“乌托邦”而奋斗终身,赍志以殁。
受他感召的“受膏者”除了继承了“大师”的理想之外,也掌握了巨大的权力,他制定并阐释这里的法律,建立起严酷不近人情的统治,然而“饥饿站台”底层的生活并没有改善。
压迫之下,人心思变。
在女主人公的影响下,为追寻自由的众人反抗“受膏者”建立起的秩序,但没有组织的反抗也只能放大每个人的欲望,每个人各取所需、以暴制暴,反抗以秩序的崩塌与混乱收尾,陷入“人相食”的可怕境地。
整个故事仿佛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微观缩影,也暗合了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的王制、斯巴达和克里特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僭主政体的嬗变。
王制只存在于理念中,只要每个人都只拿自己的食物,城邦中具有“金银铜铁”不同特质的人各司其职、各安其位,整个系统就能有序平稳运行。
然而历史的真实却走向了反面乌托邦,在其他政体间不断轮回。
而在精神层面,这个333层的监狱类似于但丁《神曲》中描绘的“地狱”,两部主人公主动下降又让孩子上升的举动可以联想到但丁《神曲》由地狱、炼狱进而上升到天堂的救赎之路,如果说主人公是但丁的话,那么两部都出现的老者类似于维吉尔这样的引路人,孩子则是贝雅特丽齐,主人公只有将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才能走向天堂。
女主人公在弥留之际拯救了孩子,这一段或许是她精神层面的一种幻想。
人只有面对自己过去的错误,不断忏悔,洗净罪恶,才有重生的希望。
这样会不会大家都不会死🥹,如果时间不够的话,就第一层的人组合n份,下一层的人接着组合。
如果餐桌上放着666份盒饭,很清晰平等,每个人就吃一份,那也会少点混乱吧。
归根结底还是把大家抓来监狱的人的错。
如果清晰分配成666份,还是有人多吃,那就是私欲问题了,要把多吃的人干掉。
这样用秩序派的方法还是合理的。
秩序派现在的问题是,选了吃李子的人会死。
(我不觉得那一桌子食物能够666人吃🥹)
当片头出现网飞logo的时候,我脑海里一个大大的危就出来了,网飞简直是近代电影史上的一颗绊脚石,网飞电影最近的标签是 白左 圣母 lgbt zzzq……总之都是些违背人本性的玩意儿 ,这些标签不适合出现在惊悚片的黑暗法则里,准确说不是不能强制塞入这些元素,而是你的剧本拿捏不住。
一部好的电影一定是有目的性的,这部电影可以有两个目的,第一个目的,我要逃离狱坑,如果我要逃离狱坑,我必须先活下去,如果我要活下去,那就需要分析一下当下的情况,显而易见,在狱坑里想活下去,最好的方式就是遵守忠诚派定下的秩序,在这个秩序之下,至少能保证有一部分人能吃到东西,而女主选择了饱吃一顿,往后顿顿饿的做法,说好听的,她要自由,要民主,她要打破既有规则,搞的就是白左那套不顾后果瞎胡闹的活儿,后果是她破坏了整个监狱的秩序,搞的第一部的男主角一出场就陷入极为艰难的处境,然后整部电影就失序了。
这个世界有很多关于越狱的电影,我从来没有看过哪部越狱电影的主题不是越狱,而是在监狱里搞民主,咱就说,你都进来了,就别搞白左那套了,先活下去吧,所以正确的拍法应该是女主角在维持了现有的规则下,发动狱友传递信息,然后再想方设法逃出去,怎么逃出去很有拍点,密室题材总是有无穷无尽的思路,而电影的另一个关键点就是补全电影的世界观,这是第一部留给第二部最大的拍摄空间,监狱究竟是什么样的存在,是漂浮在外太空,还是在地底深处,到底有没有人出去过,监狱所谓的管理者又是谁,是为了满足某些当权者bt的斗兽欲,还是其它什么,这些都是可以拍的,且看看本片是怎么拍的,一个艺术家说她想思考人生,然后进了监狱,一开始她很遵守规则的,胖子的死让她更加遵守规则,然后突然有一天,她决定成为执法之手,主动下去惩戒那些不遵守规则的人,上下两层的人好说歹说不让她去,她愣是拉都拉不住,老娘就是要去,她还带上了她只有一只手的室友,然后她就去了,最后被罚砍掉一条胳膊,那些当初没能阻止她的人也受了牵连,然后她就心态崩了,要搞什么民主自制,说白了就是闹情绪,其实女主的思维转变恰恰说明瞎子的惩戒制度是正确的,甚至瞎子的惩戒制度都不够严苛,严苛一点应该是直接取了她的命,从女主的视角来看,瞎子制度似乎有些疯狂了,但从整个体系来看,瞎子其实是对的,既然已经安排了执法者做事,你就千万别干涉,你的目的是传递上下层信息,吃了你那份不该扔进马桶的食物,做好自己,你一老百姓非要干警察的活,那能行吗?整个过程是啥样的?女主拉了三四个人下去惩罚破坏规则的人,因为不专业,死的死,伤的伤,最离谱的是理应被处死的那个人还在女主的圣母心态下保了性命,故事拍到这里,我已经很胸闷了,因为整个故事已经在失序,这导致这部电影没有所谓的高潮,因为女主对付的人是制定规则的人,而制定规则的人恰巧定下的规则是对大家最有利的,女主所作所为无法说服大部分观众与她站在一起,我并不是认同瞎子,在故事所构建的极端的情况下,就需要极端的规则,因为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说白了,这也是第一部男主角一直希望有的规则,每人只吃自己一份,最后送上一份奶油布丁,传达出我们并不是野兽的信息。
而,最尴尬的是这部电影甚至不知道该怎么收尾,如果说第一部结尾送小女孩上去传达的是理想主义,那么第二部再送一个小孩上去,是纯尴,我只会觉得工作人员好累啊,哪个大聪明又送了个小孩上来,你们消停消停,好好坐牢吧,又不是小孩送上来我就能抱回家,我还得还回去的,公司有规定的。
观看过程中一直有一种不适感:琳琅满目的美食堆一桌子,吃的稀里哗啦,砸的噼里啪啦......(或许我有点洁癖加强迫症)然后突然有了一个想法:前后两部似乎都在说人为了争夺生存资源的种种表现以及可能因此形成的反思进而上升到组织意识和政治制度。
但,真的是因为生存资源么?
每个人进去时都有机会选择一样自己最喜欢的食物(初始愿望或欲望),然后Action!
当平台出现的那一刻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懵,什么?!
面对这么一桌子美食我竟然选了一份扬州炒饭 ?!
(对面那个点了李子的狱友哭的比我更大声,是的,有人只点了李子)还TM得吃一辈子?!
这是啥?
看起来好好吃!
那是啥?
我早就想吃了!
哇!
还有这个!
谁点的?!
于是乎......初心都简单,吃饱就行。
但奈何世间诱惑太多,欲望不断膨胀,于是不断挤占他人的生存资源,最后手拉手共赴黄泉.......现实世界也是如此,想想新闻里的一切,究其根本不外欲望二字。
片中一共333层,每层两人,总计666人。
如果我是监狱长,每天每人一份同样菜式的盒饭(份量管够),666份盒饭在平台上码的倍儿齐齐——天下太平:)
第二部讲的是法律的建立,执行法律的时候,即便本意是好的,结果也是好的,是为了巩固法律的,但只要不是严格按照法律解释的执行,就算违法,也就是好人也会被惩罚。
而奇怪的就是执法者,是一群人,那个执法者永远都是从上面下来,这就不得不怀疑,这个法律是不是从头到尾就是监狱的设计,根本不是大家团结一致导致的呢?
法律的出发点,是为了让更多人自觉吃自己的一份。
而最终,惩罚违法者的,是那些普通人,他们为维护法律而死。
但是那些违反法律但是做了好事的普通人,比如不该她维护法律,她维护法律了。
惩罚他们的却是官方的一群执法者??
总体感觉这个法律执行的也很极端,而且不公平。
甚至最后,这个本意让更多人活下去的法律,却因为执法者要维护法律,让更多的人饿死。
所以这个电影关注一部分的是法律的执法吧,如何规范执法,发挥法律的作用?
当然最让我震惊是结尾,又是小孩?
第一部也是,第二部也是,感觉这个进监狱的人是不是被筛选过,是要有小孩情节的,然后小孩是防止他们逃跑的最后一趴?
两个主角都选择去牺牲自己,去救小孩,所以小孩才是压制造反和逃跑的关键一PLAY?
能这么理解吗?
不管主角有多么厉害多么成功,达到最后一步,只要最后加把力就可以逃出去了,起码看一眼外面。
然后他们就遇到了小孩,然后小孩成功把他们圈住了?
他们宁愿去死也要救小孩出去??
而且这个法律的执法者也是很奇怪,有一部分人进来的时候,就已经被告知了法律,要维护法律。
所以有没有可能,一开始这个法律的建立和执法,实际是符合监狱的需求的,所以是监狱默认进行的一个实验?
通过加入官方执法者将监狱变成地狱?
而普通人,无论是维护法律,还是违反法律,都会卷入争斗,更快的加速死亡。
这不会是个死刑监狱吧,就是执行死刑的监狱?
啊对,最可笑的是,普通人被要求维护法律,要去打违法的,那可是单枪匹马。
但是当普通人出于好意,甚至是在做维护法律的事情,但是他们不符合法律解释的行为规范,他们要面临的是一群从上面下来的官方执法者。
这群人的出现也很迷惑,不得不怀疑就是监狱搞得鬼。
毕竟那群执法者,尤其是那个瞎子,不可能每次都在上层对吧?
突然发现,五年前我在绿色电影平台给《饥饿站台》打分,就给了三星,还写了条评论,说“是真正的阶层,是做这个实验的人和参与这个实验的人。
而做这个实验的人,愚蠢到只关心这个实验的食物质量,还把底下用尽生命封送上来的布丁,当成是因为里面有个头发丝儿没有人吃,这么脑洞清奇的逻辑?
事实上这就是一个简单的监狱,设立这个监狱的人可能是打着要做一个实验的幌子来不停地花国家的钱吧”。
这事儿就很巧了,没想到这条夸赞第一部的唯一亮点,在五年后的续集中,以一种更加荒诞的形式进行了取消。
幼稚的换层寓言还有谁信?
《饥饿站台2》电影日记_哔哩哔哩_bilibili今天是2024年3月29日,这篇电影日记记录《饥饿站台2》。
当我看到《饥饿站台2》只是把第一部主角的性别换了一下,就像重拍了一遍似的,我就不禁琢磨,这系列电影难道在自我讽刺。
这导演啊,就跟电影里那些随意挥霍预算的实验者没两样,重复同样的套路,不仅消磨观众的耐心,而且还把网飞投资后的丑态用电影作品表达了出来。
1.从隐喻到儿戏的世界观坍塌第一部电影为啥能吸引高分呢?
它通过垂直监狱里的“食物链”来隐喻资源分配问题,虽说设定乍一看比较简单,但结尾厨师对布丁的漠视,堪称对体制绝妙的反讽,表达出管理者对系统内人们的人性挣扎根本就不在乎。
可到了第二部,这点反思完全没了踪影,直接把世界观简化成类似小学生都能编出来的“校长-班主任-学生”这样的层级链条。
333层的残酷竞争被当作绝对法则,仿佛社会就是个永无休止的套娃,每一层都在不断重复“上层压迫下层”这个单调的剧本。
稍微有点工作经验都知道,现实可比这设定复杂太多了。
2020年我看第一部的时候,正好赶上建筑行业很多人抓住机会实现阶层跃迁。
可到了2025年,这期间发生了不少事情,懂的都懂。
有无奈,也有幸运,我看到的是更为精细的社会筛选过程,我遇到了开滴滴的拆迁户,还有被淘汰的潘家园暴富者,这些例子都表明,阶层流动绝不是简单的随机轮换,而是能力、机遇和政策等多方面动态博弈的结果。
然而这电影呢,仅仅用定期换楼层这么机械的设定,就把这种复杂性给彻底抹杀了。
它的叙事就如同电影里被神化的333层一样,不过是虚构出来的终点,纯粹是为了安抚那些一直在努力攀爬的囚徒罢了。
2.续作堕落的思想退行第二部最让人失望之处在哪儿呢?
它用所谓正确的国际化阵容,来掩盖自身思想的匮乏。
第一部好歹还借助厨师的故事,揭示系统的荒诞性,这续集倒好,加了个玄之又玄的意识流孩子竞选设定,说顶层的孩子通过竞争获得去底层的资格。
这种故作高深的设计,其实恰恰暴露了导演的怯懦,他不敢直白地指出,所有人拼命奋斗想要到达的理想层,本质上就是另一个谎言。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对暴力逻辑的简单二分,一派用暴力维护秩序,另一派用暴力追求自由,最后还让“自由派”的女主角强硬跟拯救男孩扯上关系。
这种处理方式实在太幼稚了,它一边鼓吹绝对自由,一边又用道德枷锁来否定自由,就好比成功学大师一边高喊“努力就能成功”,一边又偷偷补上“穷人除外”。
3.从成功学狂热到理性回归《饥饿站台》在2020年能拿到7分,那时候成功学的热度还没完全消退。
要是这电影在2025年才首映,那评分肯定得掉到6分那档。
这五年啊,咱们的观念从“鲤鱼跃龙门”的幻想,逐渐转变成“各得其所”的认知。
公司画的大饼、学区房的神话,一个个都破灭了,观众早就厌烦那种非黑即白的阶层叙事。
现在大家连《寄生虫》那种系统共谋,或者《怒呛人生》里的阶层心理战都觉得太过极端,这些作品不敢承认世界的复杂性,此时《饥饿站台2》还用333层这种数字游戏来敷衍观众的思考。
说起来也挺讽刺的,现实和这电影仿佛形成了一种同步关系。
看第一部的时候,我就怀疑这“实验”就是官僚骗取经费的手段,看完第二部,我算是明白了,这导演就像网飞流水线上的厨子,端出一盘回锅的隔夜布丁。
我正写日记呢,影评平台不允许我喜欢《制暴:无限杀机》的键盘侠们又开始骂了,一堆消息打断了我,就在那一瞬间,我突然明白自己为啥这么生气了,咱们观众值得更好的精神食粮,大家被硬塞给一根标着“深刻”的磨牙棒太久啦!
好的,以上就是《饥饿站台2》。
相较于第一部感觉逻辑稍稍有点没跟上 感觉导演想要表达的很多 但是一股儿脑的全部倾倒在第二部有些让人撑的脑筋转不过弯来。
⁻大致认定为第二部为前传 在挑战人性的"游戏"面前 也曾有先人制定规则。
随后又出现一批批挑战反抗者 互相抗争、伤害。
而领袖的出现是否意味着一个个新思想的诞生。
在思想还未证实之前 大家都选择默默服从规则的安排 可等到在那批人中出现了反抗者。
一个不一样的发声与思想出现 即便规则被认定有利于所有人 可并非所有人都是乖乖听话的 他们又引领着一批人去挑战权威与规则。
相互抗衡的两组思想以死亡作为代价警示下一批人群。
而从被挖去双眼的规则守护领导者话语中不难得出此前也有不同的声音执行者与逆反者 而他顺从了最后胜出的那方 并笃定这才是正确的选择。
⁻很多时候人们都是随从者 可能有思想的苗头 但都是等待着那个勇敢的领袖发声又或经历惨痛的代价而做出适应那个站台 那个社会的抉择。
⁻人性也是经不住猜测的 看似平和天真的面孔之下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一面。
"醒着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或许是为了自保 有警惕意识 但在站队及出卖的那一刻 人性又一次彰显了其可怕的面貌。
⁻孩童们由最初的秩序玩耍直至最后的哄抢登顶 显然 这套人性的法则并非专属于成人世界。
而胜出的那位登顶者却被带至了成人游戏中的最后一站 最险恶的不可见底的希望渺茫的那一层。
这是惩罚还是胜利 又或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人性挑战。
⁻可能那些孩子代表的是成人内心最纯真善良的那一块净土吧!
这块净土或许是在人们内心各种思想碰撞中所诞生的的呢。
可即便胜出也仅仅埋葬在人性测试的最后一个关卡。
“饥饿站台”第二部看的有点失落,主要是没看懂,太抽象了。
饥饿站台2 (2024)5.62024 / 西班牙 / 科幻 惊悚 恐怖 / 加尔德·加兹特鲁·乌鲁蒂亚 / 米莱娜·斯米特 霍威克·库区科利安没看懂,又看懂了的那种绝望的虚无。
我的理解是电影揉了三个部分:一、客观描述了社会现实环境跟遇到的难题。
监狱坑弱肉强食的野蛮行不通,需要秩序建立法律。
可推行、执行法律是艰难的,一是不能保证人人守法,二是演变成新的暴力、控制。
最终内斗,还是悲剧。
二、女主的视角探讨了现实中生存之道。
太守规矩或者太过自由都是不可取的。
拧巴的人生痛苦中挣扎。
三、传递“信息”的孩子,寄托希望的孩子,最终梦会破碎。
依然逃不出监狱坑的循环。
前面部分,衔接的非常好,如果每个人只吃自己的那一份食物或者自愿交换,就能保证每个人吃到食物,需要建立规则、秩序,引出法律的概念。
可是法律执行起来又很困难,这就必然得有惩罚机制,起到威慑,靠自觉是不能对抗人性的贪婪的,毕竟资源还是不够丰富,自己的食物只保证不饿死,日复一日的只吃一种食物也是很痛苦的事情。
从初衷来看,法律秩序是好的,但是普及到“333”层是个漫长的过程,而不断完善秩序的漫长等待里,底层依然在饿死,越在高层责任越大,他们得保证食物有秩序的送到底层,能做到这份负责人是高尚的,只是总会有违规者,理想的情况像是不存在的乌托邦,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沦落到底层的恐惧,就会有活在当下的享乐主义,自由派跟忠派的对抗也是必然的结果。
想要维护秩序,就得严苛的执行不然有破窗效应;过分严苛,看起来缺乏人情味,死去的人的食物必须倒掉,宁可浪费也不可以给有需要的营养不良的人吃。
威慑也就演变成新的暴力。
会吃人。
(电影里提到不倒掉食物只有少部分获利,做不到公平,死去狱友的食物不该成为我们的奖赏,其实我也是认可这套逻辑的,能避免自相残杀)所以核心,还是资源不够,也做不到绝对公平,生存是无解的难题。
女主既不是野蛮人,她前面是守规矩的。
也不是忠诚人,看到狱友因偷吃一块肉最后自我了解,她不认可忠诚人粗暴冷酷的处事方式,所以反抗,违规。
可受膏人断了他们食物之后她也没吃人肉。
拧巴的像每一个普通人。
任何极端都要不得。
剩下的只有在苦难中自我救赎。
估计每一个有良知的普通人,都会怜悯别人的遭遇,却无力改变糟糕的局面,也没勇气成为彻底的坏人。
只能委屈,不满、无解、忏悔、和解。
救赎的部分我就没看懂。
女主因自己的疏忽而伤害了男友的孩子心存愧疚,虽然打赢了官司可过不了心里那一关,来到监狱坑算是对自己的惩罚,需要时间去忘记不愉快的经历。
最后也是坚持救下那个小孩来赎罪。
我只能理解为,电影是想说,人在一生中都会为做错的事造成的后果感到自责痛苦,受折磨,直到跟自己和解。
解脱了。
“你的旅程结束了,他还有一次机会”。
女主此时赎罪完也到了333层,只剩下等死,而孩子还有生的希望,有做选择的机会。
至于孩子的命运如何,是生是死,是做对了做错了,那是孩子的一生。
最让我绝望的,也没太看懂的就是那一群小朋友。
电影开始,各种肤色的小朋友在开心的玩滑滑梯,他们在监狱坑的环境里,却跟监狱坑是隔离的,并没有参与到残酷的资源争夺的生存当中。
直到结尾,孩子们争强滑滑梯堆成了山,乱七八糟,人仰马翻的,有些孩子摔倒,也玩不成了,跟开头天真烂漫欢乐的玩耍形成对比,最后进来两个人,把其中一个孩子带走,送进了坑里的床上,是不是暗示,孩子学会了争抢具备了社会属性?
是时候面对残酷的现实了?
而孩子就是监狱坑的希望,是“信息”。
跟第一部呼应,孩子是监狱坑所有人的希望,是把自己活在水深火热的境遇传达给上面的人的“信息”。
但如果这个“信息”也是上面的人设计的一环,那是何等的绝望?
人类终极命题,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是未来,可这个孩子是被编排进来的。
希望也是虚无。
虚无是不存在的。
结尾一代又一代把“信息”传达出去也没能改变苦难的命运。
这是被编排好的命运。
第一部解构的太完美,监狱坑的阶层设计完美的契合了社会现状,不同的阶级能接触到的资源不同,而“出生”在哪个阶级又是随机的看运气的,在人性的贪婪、欲望、恐惧趋势下必然造成地狱般悲剧,所以他们想改变,想传递信息告诉设计监狱坑的人,不接受这样的设定,于是,他们保护了一个蛋糕,完完整整的送到上面,希望上面的人看到饿鬼一样的他们今天没吃蛋糕,这么反常的事情希望引起他们的关注,重视他们的需求,反思设定的不合理,可是上面的人拿到蛋糕只看到了上面有头发,难怪他们不吃,明天开始得更加注重卫生才好。
反馈机制是不奏效的,信息接收是不对等的。
所以第一部的最后,孩子成为了“信息”。
试图用孩子跟设计者,外部世界,或者上面的人沟通。
而第二部是想说,孩子也是一环?
传递信息没有意义,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最终会长大,只能参与到监狱坑的残酷。
又满怀期待的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的孩子身上,自己的旅程也就结束了。
剧情设置前后不统一,逻辑有问题。
看1的时候有很多问题,比如为什么平分食物严格执法下层人违背就往下拉屎的方法不能执行,总觉有很多理想的方法,应该有一片建立在公平和人之初性本善上面的秩序。看2才知是人太复杂,这一部提到最多的是“法律” 非常牛逼。当代艺术家的故事细想也是有点经得起推敲,她道德和个人意志(艺术)前他选了个人,同样来到这里本是为了遗忘但又重复了自由,不过这次是在利益面前。尤其是先拍1后拍2,而2在1时间发生前,非常牛逼啊啊导//感觉有点理不清楚。好喜欢啊我靠
还是整得形式大于内容。。。严重怀疑编剧只写了上半场,下半场是导演high了随便拍随便剪的吧。。。
有些(很少)地方还凑合,可惜大部分很烂。看出来导演是相当执着于芥川龙之介蜘蛛之丝的概念了,两处布光和场景。不仅烂还丑(不是说女主)。看到网飞,心里已经有个预警了。题外,在饥饿站台(主要指1设定)这种地狱生孩子确实也是没有子宫道德,看到一些16年职位保留发薪巨tan后代买楼等等时候第一个想到生儿为人是为何那本小书,第二个就想到饥饿站台1了。细致展现女主被切断手臂的镜头属于故意虐女,其他血腥镜头并没有那么刻意
有人多吃,其他人就只能少吃,饿肚子。上层人一直能吃饱,底层就不一定了。如果不能公平分配,越是底层人就越受伤。
为什么非要二选一啊,我大概率会和女主一个选择。有人说女主破坏了原来的秩序,那请问原来的秩序给了女主什么,一条断了的胳膊和死去的朋友,这种东西我还要维护他我才真是得了失心疯。
20年看的第1部,现在看第2部的时候已经记不清第1部讲什么了。整体来说第2部看着还是有点不太明白的,感觉整体更像一个概念世界,最后为什么管理员是穿着潜水服飘浮着布置场景的,但女主又能直接呼吸和飘浮。
在第一部几乎完整的世界观下,又塞进来太多的概念。
第二部需要动脑子了,所以没无脑的第一部好看
远没有第一部好 电影是在可看的基础上讲意义 基础都没有打好
【0】太搞笑了。都在一部人性考验的科幻片里考上编制,要求讲秩序,讲法律的程度了,我还能说啥呀?第一部的成功本就是属于偶然,火的莫名其妙,依靠高概念的延伸和略微地运用了一些小儿科的人性斗争,在有限的空间,通过语言,人物,做到「少即是多」。这一部直接乱七八糟地展开人物对话,也没有任何的实验性观察,观感很像看一群暴民在发癫,而始作俑者却丝毫没想过批判。没有人性考验,没有阶级寓言,而是要抗争,要话痨,你觉得观众是爱看这些吗?这个系列已经到头了,没救了。
故弄玄虚,狗尾续貂
构思真的秒啊,我投最佳原创剧本设定,这个系列做成死亡搁浅或者行尸走肉游戏版可能艺术性更佳
狗屎,纯粹的狗屎,竟然故弄玄虚两次,两次结局都是放个小孩在台子,也不讲清楚“未来”升上去有啥用,反正就是坚守了未来… 薛定谔的善良,害死楼下几十人不算恶,把小孩升上去渲染的跟圣人一样。作为前传一没把背景讲清楚,二故事讲的不清不楚剩一堆意象,看的老子感觉浑身有蚂蚁在爬,满心窝火,再看3我是🐶
我们是在24层学会了法律。应该说24层遵守法律能够最大化的受益于法律。太痛苦了,没办法一口气看完,总要暂停待一会儿再继续看。
电影还行,但是总有傻逼借此来暴露自己的无知,生在福中不知福,吃饱了撑的,真是饿得轻了,就像这个傻逼的女主一样。怎么还看到了周周,我真服了。法律都不遵守,也敢号称维护法律么?法律是靠什么运转的?是暴力,不是仁慈。忠诚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忠诚,还得是受膏者牛逼。千里长城毁于一旦,这傻逼女人纯粹是脑子有病啊,想不开就自己去跳楼啊,来监狱瞎尼玛晃悠什么?不是二逼么?而且还能不死?这合适么?净搞一些个傻逼人设,叼剧本也是没谁了,用脚写的?
非常明显的政治寓言,左派崇尚平等,右派崇尚自由。质量还可以,感觉也不算狗尾续貂。
真的没敢想这电影还能出第二部,前面半部还挺好的,后面直接改意识流了,看的一头雾水。
为什么在反抗,自由×自私✓反抗后要建立什么样的制度?相对来说在现状下,守膏者的制度能维护更多人的利益。
这片子剧情不重要,作者也不是要讲一个故事,足够血腥了,倘若有第三部希望能解释一下监狱坑的起源,那将是大家希望看到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