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幸福时光》,总有恍若隔世的感觉。
老谋子《活着》之后,已经死去。
老谋子的喜剧,总有悲剧的命运。
《幸福时光》里有个桥段——按摩床的洞挖的太大,李雪健老师趴下的时候,差点钻进去。
每次看到这,我都不禁为老谋子的喜剧因子叫好。
可惜,这位陕西兵马俑的喜剧因子还是太少。
就像我接触的陕西朋友,敦实有余,喜感不足。
或者说,喜感太不外漏。
喜剧——悲剧的交互转换,是某些喜剧大师调侃世界的追求。
默片时代的卓别林,诠释了喜剧的悲伤。
唯独美国小杂种不讲究这点。
这种传统,目前只有中国电影人在努力传承。
要不怎么解释中华民族的喜剧电影一部接一部的烂?
也好,对于苦难深重、喜欢把苦难当成炫耀的资本的中华民族,确实需要轻松一点。
我们正在做的就是坚决忘记苦难,彻底末日狂欢。
让我们时时刻刻都有“幸福时光”吧。
退休工人老赵相中了一个胖女人,他一心想把这个胖女人娶回家,但是胖女人初次见面便提出要五万块钱作为婚礼费。
老赵当面满口答应,但是经济拮据的他背地里却四处求人借钱。
徒弟小傅给老赵出了个主意,让他把厂区后面的一个旧车厢改造成一个恋爱男女“幽会”的场所。
于是装饰一新的旧车厢被命名为“幸福时光小屋”,并顺利地开张了。
不太情愿的老赵为了结婚只好硬着头皮干下去。
为此,他还对胖女人谎称自己是幸福时光旅馆的总经理。
一天,老赵在胖女人家见到了胖女人前夫留下的盲女孩,胖女人十分嫌弃她,一心想甩掉这个包袱。
她想把盲女安排到老赵的旅馆里,老赵骑虎难下,但结婚的愿望使他还是将盲女安排在“幸福时光小屋”工作。
当老赵带着盲女到小屋“上班”的时候,那个旧车厢已经被吊在半空中。
老赵只好又将盲女送回胖女人家,可她家已没有了盲女的容身之地。
望着无家可归的盲女,老赵动了恻隐之心,将她带回自己家中。
根据盲女的一技之长,在小傅和众工友的帮助之下,老赵在废弃的厂房里为盲女搭建起空中楼阁似的“按摩室”,帮助她恢复生活的信心。
老赵、盲女、众工友,这些善良可爱的人们,一同将这个令人啼笑皆非却又生动感人的骗局小心翼翼地继续下去……张艺谋的电影,很容易被人带着有色的眼睛来欣赏。
那么,我们来客观的做一个《幸福时光》的影评吧。
《幸福时光》由于票房惨淡,所以加深了众人对老谋子的坏印象。
但实事求是的讲,作为一个铁杆影迷,我倒是非常喜欢这部电影。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或者也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从一部电影的角度上讲,它还是一部很不错的作品。
除了选景不是很好(也许和投资有关);矛盾点,细节的刻画,内心的体现,意境,都做到了。
有几个场景,当然我们的老谋子也会适当加一些音乐来烘托气氛,告诉观众哪些片段应该留意了。
《幸福时光》是一部黑色喜剧片。
有这么一句话,喜剧是悲剧的升华。
而这部电影是一部赵本山主演的看起来像喜剧的悲剧电影。
周星驰的《喜剧之王》也是这种类型。
我们接受了周星驰的夸张,但却无法接受张艺谋的夸张,老谋子好像永远都无法摆脱他的那些“仇人”了。
其实,我们没有必要把它当成张艺谋大导演的一部贺岁片,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当成一部真正的电影来欣赏。
这种风格再过一些年就不会有人拍了。
我只能说年轻的导演还不具备这种底蕴,或者说时代变得越来越不艺术了。
说这部电影丑化了国人的观众,我非常建议你去看香港那些众多明星群集的大团圆贺岁片。
不是这部电影不好,而是你选择错误了,别忘了,这是“电影”。
再说说票房,我不认为它可以评价一部电影的好坏。
且问,匈牙利电影大师“伊迪可·恩耶地和贝拉·塔尔”的影片,票房都怎么样?
老谋子拍的是真正的电影,他的作品是符合艺术精神的。
那么,影迷们,会欣赏电影和喜欢欣赏电影的朋友们,这部电影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老谋子早期的片子,可惜后来放弃了,选择了商业电影。
虽然情节一般,但有些悲剧色彩的镜头,还是能挑拨起人内心的某些东西
不错的名字。
真正的“幸福时光”旅馆,转眼就变成了空中楼阁;盲人的幸福按摩也是镜花水月,鲁棒性太差,一下子就被“看”穿;老赵对胖女人的追求也很快让他梦想破灭。
现实是很残酷的,在这悲惨世界里享受好自己的幸福时光吧。
什么是幸福?
没有标准答案,那是每个人心中都会有的一种感受,与职位名誉金钱个人形象无关。
记得高中语文课本有篇文章叫《提醒幸福》,应该能很好的诠释什么是幸福。
但那时涉世尚浅,生活经历少,对幸福的感悟也不会太深刻。
有亲友和老师夸奖了,有好吃的了,就觉得开心。
可以说对幸福的认识比较幼稚,没太多意识。
电影《幸福时光》里主人公幸福感的来源,跟《提醒幸福》中的幸福来源是一样的。
即幸福跟金钱、地位、荣誉、个人形象无关,那是人心灵的一种感受,与你对生活中得失喜乐的态度有关。
《幸福时光》是取材于莫言的小说《师傅越来越幽默》,看似轻松的标题,实质是悲剧故事。
主人公吴颖双目失明,遭受不幸,但生活仍然流星般地给她滑过了畸形的幸福。
生活的悲剧,激发出了善良的人们心中最大的怜悯和同情,幸福之花阴差阳错地从中悄然开放。
小学六年级时,吴颖因脑瘤而双目失明。
父亲离异后,和一个带有小男孩的胖女人结合成新家庭。
父亲为了给小吴颖治疗眼睛,去深圳打工一直未回。
一直到十八岁,小吴颖在胖女人家里备受虐待,好吃好玩的都是胖女人的男孩才享有的,甚至连冰激都是奢望。
对吴颖来说,幸福感几乎为零,若有,也就是用单放机听听磁带。
时间就这么过去了,直到老赵的出现。
老赵是个退休工人,孤身一人,一无所有,为了和胖女人相亲成功,撒谎说自己是幸福时光宾馆的老总,也答应了胖女人的所有要求,包括五万块钱的礼金,包括把小吴颖带到老赵所谓的幸福时光宾馆找活干。
然而老赵所谓的幸福时光宾馆,只不过是工厂树林里报废的一辆大客车简单装饰后,供年轻人谈恋爱亲热的地方。
喜剧的是,在老赵带吴颖到幸福时光宾馆做服务员时,大客车却被吊车吊走了。
老赵只能把吴颖再带回胖女人家。
回去后,家里发生了很大变化,胖女人把吴颖房间所有的东西都搬了出去,换成全新家具给男孩住,男孩也霸道地不让吴颖碰他的东西。
吴颖小小的自尊受到了伤害,随即跑出家门,老赵追了出去,胖女人说了句:别把她再带回来了。
在这样没幸福感的家里,小女孩再也不愿意回来。
老赵把吴颖带回了自己家,为了能让胖女人放心,还一直瞒着吴颖,说一定给吴颖安排工作。
然而所谓的安排工作,也就是组织厂里几位退休的上叔叔阿姨,照摩房的样子在车间里做了个用手摸起来很像的“按摩房”,让吴颖在按摩房上班,客人是老赵安排的退休的叔叔阿姨们,给吴颖的小费是老赵自己出的钱。
在老赵实在没钱的时候,一位阿姨想了个办法,用手感大小和钱相似的纸片,当做小费付给吴颖。
老赵貌似完美而设计,却被敏感的吴颖发现了。
但是善良的吴颖为了不给老赵及叔叔阿姨们再添麻烦,也就配合着演戏。
幸福,也就在这无意的演戏中,在老赵及叔叔阿姨们假的表演却真诚的关怀中,盛开在吴颖的心里。
老赵出于男人的父性关怀和本质的善良,给吴颖买有太阳花的裙子,带她做工作面试,给她买冰棍,请她吃饭,这点点滴滴的爱,本事为了讨好胖女人对吴颖的无心插柳,却成了吴颖有生以来最幸福的盛荫。
然而,结局也是悲惨的。
吴颖为了不再继续给老赵添麻烦,而离家出走,只给老赵用单放机录下了心里话。
老赵也因为胖女人和另外一个男人在一起,而伤心酗酒,出了车祸,只留下了以吴颖父亲的名义写给吴颖的信。
故事在作家莫言的世界里,是老赵师傅充满滑稽和最终悲剧的一生。
而在导演张艺谋的心里,却是对小女孩吴颖的怜香惜玉,和她不幸的人生中建立在虚假之上的短暂幸福。
同样的故事,由于生活经历不同,审美观念有异,在作家和导演心里有着不同的主题。
情感关注也有着异样的倾向。
若故事按照莫言的主题走,这部电影就是一部以悲剧结尾的喜剧片。
由著名喜剧小品演员赵本山出演的原因也在这里。
但是导演张艺谋的作品,却淡化了喜剧色彩,甚至赵本山的出演也未让电影的喜剧色彩突显。
电影更多的是对盲女吴颖倾注了情感和同情,从而换的观众的落泪。
恰好淡淡的喜剧的映衬,让悲剧的惨更多了人文关怀的暖。
吴颖的扮演者董洁,出色的实现了导演的这一情感。
将盲女内心的纯洁、善良、对美好的向往、坚强的性格体现的非常到位。
有关对董洁的评价是:小家碧玉般的清雅端庄、文静、低调而又不温不火;不浮躁、不张扬却有暗香涌动。
如同香梨一般清新怡人,有着天使般纯洁的笑容,如中学生一般的乖巧纯真。
这就自然流露了盲女的安静、自尊、内向、清秀,能选出这样的演员,也是导演的成功之处。
张艺谋的许多电影都有单纯可爱的女孩形象。
而2010年的山楂树之恋,便将单纯女主角的追求明显到了极致。
有这样的审美追求,跟导演自身的人生经历有关。
这是导演的个人情结在电影中的体现,即导演作为旧社会长大的男子对少年时代青涩懵懂男女爱情因未经历有空白而强烈无限地向往的情结,导演作为男性的处女情结,导演作为生命体,对青春的留恋情结。
拍摄和剪辑均较成熟,配音也能较好体现和推进故事情节。
属于小成本小制作的电影。
缺点是名演员的戏份较少,人物形象塑造的体现较欠缺。
能感受到舞台剧思维的限制,未能把影片中生活的方方面面较完整立体地呈现,场景细节关注不够到位。
电影格局未形成大导演的风范。
我以前在央视电影频道第一次看《幸福时光》,那里边的结局是老赵被胖女人抛弃后的第二天早上领着盲女来到厂房,发现厂房也被拆掉了。
他没有再次上演之前车厢被吊走时的独角戏,而是和盲女在一旁坐下,伴着拆迁机械的轰鸣,念起了自己冒充盲女父亲写的信,信很长,而在老赵念信时,演员表慢慢出现。
留给人很多回味的空间。
第二个结局是我刚刚又看了一次,发现最后是老赵被胖女人抛弃之后又遭遇了车祸,生命垂危,小傅等人拿着老赵写好的信去找盲女,而盲女早已识破了他们善意的谎言,用自己的录音机留下了对众人的感谢之后,独自踏上了新的人生之路。
很是悲情。
无意间看到编剧竟然是莫言,怎么回事?
哪里出了问题?
这样的组合怎么在剧情上犯这种错误?
是不是老谋子又犯轴了?
一加一竟然小于了二。
看这电影,前面六分之五还好好的,突然一辆大卡车开过来,我就坐不住了:完了。
这种编剧上的问题,冯小刚是不会范的,但张艺谋就是犯了。
结尾那么匆忙,好像导演导着导着家里边忽然出了什么事情,没心思再好好干下去了,慌里慌张的就快快了断了。
结果是作品的结尾不够合理,作品的完整性没能形成,成为了所有观众的、甚至还有编导集体的永远憾事,永远没法弥补了断的。
老实说,没看到车祸之前,我看得津津有味。
很久没看过这样的片子了,虽然格局不大,也不考虑更大的社会关注,但是具体入微,纹理细密,也称得上是认真细致的;作品的风格--镜头上和表演上--力求朴实无华,非常生活化。
张艺谋很喜欢喝擅长记录的风格,如《一个都不能少》,真切感人。
这是冯小刚未能做到的。
老谋子的另外一部现代都市生活电影《有话好好说》虽然镜头上追求实验性,但是因为叙事策略和表演风格的原因,仍要把它与这部《幸福时光》划归一类。
这两部电影和冯小刚的《甲方乙方》《没完没了》相比,没有太多的优势。
比较来看,在主题上,冯小刚要做一些轻松娱乐的戏;张艺谋则要在深度上作势深挖,可惜成效并不理想,他只是表达了现代人伦理道德中某一环或某一部分的忧思。
可是他忽略了群众的思维能力,缺少创造性的观点和观念。
大家可能都感觉到了他的吃力。
冯小刚相对来说则是比较游刃有余,不会那么执拗的就一类事情表达或宣扬自己的并不高明的见解。
当然,《手机》、《一声叹息》对于社会变化发展的进程中遇到的新问题主动进行了探讨和思辨,但是成绩并不如别的作品明显。
可是这两部作品并不比张艺谋的这两部差。
反应现实问题的电影中,杨德昌的电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
他的结构严密,故事紧凑,反映了其人认识上的深度。
然后再说电影所反映出来的导演的精神世界。
拍出这样的一部电影,表现出张艺谋导演对于伦理道德问题的关注状态和认真态度。
这当然是一个好的艺术家不可缺少的优秀品质,但是如何表现,关系也很重大。
表现一种道德拷问主题的电影,韩国电影喜欢用主人公的愧疚感来达成人格的救赎,如《薄荷糖》、《援交少女》都是力量充沛以致达到激烈残酷程度的。
这当然不是说这种方法是唯一的,但也不能否认其震撼人心的能量。
那么《幸福时光》应该如何结局呢?
我一时也回答不了,回答这种问题,需要“智慧”。
解决不了也是答案,悲剧也不能草草了事
昨晚在网上看了《幸福时光》,张艺谋的老片,2000年的。
片中赵本山饰演一个退休工人老赵,努力追求幸福,最后却遭遇车祸,躺在病床上。
董洁饰演一位盲女,倔强而坚强,一心想挣钱治好自己的眼。
片里的董洁好小,甚至有些发育不完全。
9年,她完成了从女孩到女人到妈妈的过渡。
不管她现在变成什么样子,我还是祝福她,享受属于她的“幸福时光”。
片中的她真的很可怜,因为脑中长瘤而失明,被生父抛弃,被继母一家虐待,直到遇到“老赵”,开始她的“幸福时光”。
老赵何许人也?
一个五十多岁的退休工人,一心想找个伴,遇到一个胖女人。
为了结婚,谎称自己是“幸福时光旅社”的老总,还将盲女领出了家门。
为了不让盲女失望,想尽招数哄她(我实在不愿意用“骗”这个字眼),然而最终还是被识破了。
我很奇怪为什么大家的影评里很少提到傅彪,他在片中饰演老赵的徒弟小傅,“幸福时光小屋”的点子就是他想出来的。
一个胖胖的小人物,但是很可爱。
影片的最后就是他对着录音机朗读老赵写给盲女的信,很是感人。
而今彪哥已远离我们,愿他在天国好走!
老赵在片中的表演自不用说,朴实而生动。
董洁也演的很好,很细腻感人。
看到董洁,不由想起从前遇到的另一个盲女,是妈妈同事的女儿。
小时候患了青光眼导致失明,好在没有被家人抛弃,在盲校里学习。
她虽然没有董洁美丽,却一样的坚强开朗。
也同样祝福她吧!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蛮温馨感人的片子,虽然没有张导其他的片子出名。
2000年的电影,画质差甚至无字幕,13年后因为喜欢董洁完整的看下来。
我给你四颗星,那一颗星被卡车撞飞了。
老赵因为追求胖女人才帮忙安排女孩的工作,但我更愿意相信,他们之后的幸福时光是和胖女人没有丝毫关系的。
几个退休工人一起做床,“装修”,做假钱,装大爷。
他们忙里忙外的絮叨和讨论是整部电影最温暖的桥段。
女孩在胖女人那过得很苦很隐忍,可是她的表情里分明还是那么倔强那么坚毅。
女孩的笑是在什么时候,第一次到按摩室,第一次吃冰棍儿,第一次和“主管副主管”吃饭。
喜欢那个分明温暖却又飙泪的桥段,女孩第一次赚了钱,俩人一起坐在路边吃冰棍儿。
老赵告诉她街上的每一个人,女孩摸着老赵的脸想象他的模样。
而一帮退休工人他们什么都没有,在算着一个月两千多,算着一年18w的时候,只是为了给女孩一个希望,和一段短暂而幸福的时光。
他们当时并不知道需要那样维持多久,不知道骗多久。
老赵,悲惨的结局,会不会是一种“解脱”?
张艺谋的眼光,那时的董洁我依然能看到冷清秋的影子,单薄甚至营养不良。
可是还是那样一朵安静的百合花,不骄不躁,安静的开放,静静的等人来欣赏。
却又有着君子的英气,倔强善良,不服输。
赵本山在适合不过这个角色了,还有那帮退休的老人。
突然想提起傅彪,对他的认识竟然是几年前轰动一时的他故了,这部电影里他是第三重要的人物我认为,出谋划策的又想法的都是他。
后来发现这部戏是莫言的小说改编的,师傅愈来愈幽默。
在莫言眼里是老赵悲惨善良而却悲凉的一生,平凡无望。
(怎么突然想起张国立的一声叹息)。
而在张艺谋心里,是对董洁的爱和怜惜,为了给她希望和幸福,“牺牲”了老赵的一生,留下我们长长的叹息。
在我看来,老赵和女孩的幸福时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觉得是这些所有退休老人的幸福时光,就像那个从来没有存在过的“幸福时光”旅店,依然是给每个人的心底带来希望和幸福。
张艺谋同学自从走上了商业电影的道路之后遍一发不可收拾,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并越捞越多。
自从接手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之后,老谋子的算盘更是飘向了更远的地方,印象西湖,印象丽江,最近不知道又在筹划印象哪里。
凡是老谋子走过的地方,夜夜笙歌,带来的则是无穷无尽的财富,不知道从这财富之中又能带有多少的艺术色彩。
而我仍然怀念的是他哪一部一部纯情质朴的故事片。
这部电影已经过去了十三年了,可是我们把故事中的主人公放到如今的生活当代的社会和世界上的时候会发现这个故事仍然能够完美而完好的再次呈现,唯一的区别就是拍摄场景也许不能再放在北京,因为京城的雾霾太严重了。
伟大的人总有一些伟大的地方是共通的,在预言未来的作为中,太多伟人都给了我们满意或是不满意地答案,在这样一部电影里,张艺谋用他最为质朴的叙事方式再次向我们预言了这样一个故事。
故事中的每个场景都是那么的平常,那么的普通。
走动的镜头把每个观众都带到了现实的生活中,在这部电影面前,我们每个都是活生生的人,看着一出别人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有可能是我们身边的任何一个人,也更可能和我们哪个人都没有关系,只是一个很好笑的事情,被一个叫做张艺谋的人讲述给了我们大家听。
听到的人是幸运的,幸运到了他愿意把这个故事继续地传递了下去。
因为在剧中我们分明看到了我们自己的影子,看到了大街上行走的人们,我们就是其中的一员,如果我们看到了路旁有一对互相抚摸着彼此身体的一老一小,这般童趣并富有诗情画意的场景下,我们也会忍不住地驻足,观望。
华夏文明自古以来都是以善为本的文明,纵观中华历史,只要没有把最苦最穷的老百姓逼到一种连饭都吃不上的程度,做出什么样的事情老百姓都是能忍住的。
忍字当头为了能够早日取上媳妇,老赵也不顾麻烦亲口答应了胖婶的要求,也为了一个孩子的梦想,老赵和一群人编织了一个天大的谎言,也是为了忍,更多的是为了善良,老赵最后也没有选择放弃,没有放弃生活,没有放弃希望。
其实生活也就是这样,生活中本来没有多少快乐,快乐全通过我们自身去寻找,去创造,我们善于苦中作乐,善于在逆境中寻求生存,这也是世世代代让我们民族永不磨灭的重要原因之一。
也因为那一点点的善念,那一段段的忍耐,那一点点得 迷茫,那太多太多的未知,才构成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而我们也用这一点点的时间和生命构建起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每一部分。
有欢笑,有泪水,有辛酸,有苦闷,有独处的寂寥,有群聚的寡欢,有世事的无常,有人烟的离合,太多太多的一段又一段的时光最终都回到了平静,而我们回忆之中的永远都是那些快乐的场景,所有的这一切,构成了一幅图景,名字就叫做,幸福时光。
my professor is so sex obsessed..
从头到尾的观感就是一部系列小品,看到了很多熟悉的面孔年轻时的样子,最大的笑料就是按摩床上的脸盆大小的洞,头掉进去就像个鸵鸟。两边都照顾着对方的感情,甘愿做了鸵鸟,却面对生活,老光棍化身老父亲写了信,姑娘录了音,却仍需各自珍重,独立前行……生活或许会剥夺一切,但只要坚持走,就不枉此生。
两分全给董洁
居然是张艺谋的作品。小故事小温情,惊鸿一瞥是少女董洁的身体。感觉赵本山能演多点电影,也是有助于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发展。
42
从2000年左右的三部作品能看出,国师试图回归成名初期的「乡土」路线,但这些尝试在今日看来或许是藏拙,现实主义的文本改编在他自己的作品序列里且一种倒退,更不必说《归来》仍是套用如此,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纵然赵本山是个大忽悠,黑的能够说白,退休工人一下子变成了赵总,但他的心底绝对是纯洁的,想娶个老婆人之常情,可惜胖女人不吃这一套,骗出了篓子,但在盲女的心里,他是善良的大叔,是温暖的天使,谎言的背后是人与人之间难得的真诚,是人性的闪光。
5,比有话好好说差得多了
张艺谋早期最差作品 没头没尾
借了莫言小说的一个点。下岗工人帮助盲女活在温暖的谎言里,来表达小人物的善意和坚韧。但故事极其俗套,善恶是非泾渭分明,如今看来是国师堕落的开始,时代的迅速变革让第五代普遍失去了曾经赖以创作的土壤。大量拍摄董洁激凸,十分油腻猥琐的展现。赵本山小品表演水平,张艺谋完全没有给予电影演员调教。当时的董洁干净水灵。
剧情自我感动,只是董洁这时候好单纯,赵大叔也很幽默
善意的谎言,需要善良的人来诉说,来保护这份情感。只怪我看的太晚,太容易看穿这美好。2000的片子,假使当年看的话,可能会心颤一番。张艺谋的片子离开了大制作大背景浓重色彩的话,连讲述故事的底气都会弱三分。
张艺谋的电影不仅仅有色彩
这么猥琐且假大空的片能有7.2分真是一件不寒而栗的事情,你们看春晚不会是真的觉得好笑吧?
本山大树和董洁很可爱,很好的一部电影,其实何必对国产电影那么苛刻呢。
重新再看一遍只能说拍的如此“央6”风格也是服了,里面的表演与人物状态活脱脱小品风格,整个剧情也忒狗血了,原著的剧情也就开头一部分,整个剧情细节硬靠正能量。唯一有点兴趣的是整个时代背景可惜后面也被淡化了,仅仅作为点缀,结局也是无解版本的强行煽情…
虽然感动的有些刻意,但是喜剧效果很好,国产片需要这种喜感,打四星以鼓励。虽然《钢的琴》画面感更好一些,但是并没有此片质朴。我们需要这种质朴的电影。全片除了董洁外都是喜剧感很强的,不可否如,董洁角色的处理破坏了影片的情绪输出,让感动变得刻意了一些。如果换个演员,或许会更好一些。
董洁激萌啊,穿个内裤在客厅里随便乱走,老谋子太邪恶了!!另外就是买冰棍那段,镜头的感情真是太微妙了~~
很庆幸张艺谋发现了如百合般纯洁的董洁,并且没有污染她。
国师还拍过小清新。美如董洁,演个18岁的盲女。50岁的赵本山,在片中无儿无女的老光棍。两人在一块生活了几个月,董洁纯洁如白莲花般相信老赵,这都是什么魔幻剧情?最感慨的还是,编剧居然是莫言,诺贝尔的评审但凡看过这部电影,也不会把奖颁给他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