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月亮
Blue Moon,蓝月终曲(台)
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
主演:伊桑·霍克,玛格丽特·库里,鲍比·坎纳瓦尔,安德鲁·斯科特,西蒙·德兰尼,约翰·多兰,帕特里克·肯尼迪,乔纳·利斯,伊雷恩·奥德怀尔,艾斯林·奥马拉,基利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爱尔兰语言:英语年份:2025
简介:1943年3月31日晚,在传奇性的萨尔迪酒吧里,著名的歌词作家洛伦茨·哈特独自面对着他破碎的自信心。就在同一时刻,他的前合作伙伴理查德·罗杰斯却正在庆祝他们昔日合作的延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音乐剧《俄克拉荷马!》的盛大首演。详细 >
25.2.18 柏林
作为喜剧,它的笑点非常密集,而且大多来源于我们身边熟悉的生活场景和家庭关系,比如和长辈的代沟、亲戚间的攀比等等,很容易引起共鸣,全程笑声不断。
我承认虽然我理解导演的意图,但前 20 分钟依然让我昏昏入睡,在中后段才渐入佳境。用一个人的两个小时来说他的一生,整部作品都透露着强烈的舞台感,散发着浪漫忧郁的气质。Ethan Hawk 蹲在地上捡牌的那场戏真是近期看过最卑微最难过的一场戏,而衣帽间那场戏让我再次对库里小姐刮目相看。很喜欢结尾的处理,你看到一个人在内里轻轻的碎掉了,但他用一首歌给自己灾后重建,假装无事发生,让我想起林夕黄伟文和他们那些低到尘埃里的歌词。整体是非常林克的作品,但当然不是他最好的作品,胜在表演绝佳。
🇩🇪线下观影。【75thBerlinale】很美式文人电影,对百老汇和爵士时代的怀旧和那股自我陶醉的幻想的迷恋的一腔热情的爱意;整部电影都设置在酒馆内,只有一个场景非常好的对应了剧院的舞台;legitimately great performance of Ethan Hawke(整体来说感觉和queer一样是高中的自己会非常非常喜欢的电影但是如今觉得有点文人的narcissistic和nihlistic啦)
像是在看为自己的人生写悼词, 算是今年看过最伤感的电影之一. 去过这么多 Q&A, Ethan Hawke 真的是非常自然而有趣的演员.
100分钟完美且引人入胜的英文听力,有限的空间里几乎是ethan hawke的独角戏舞台剧
Berlinale 2025, 6.2/10 及格的室内人物画像戏码,大段扎实的文本,足够多、丰富和立体的人物,导演和演员的功力都无可挑剔。但题材本身并不十分吸引我,加上讲述方式和节奏都很容易让人困倦、很难让人自然而然地follow。伊桑霍克演得太好了,这样话痨又复杂的角色也能掌控得如此到位(还猥琐),让我电影前半段还是一直在想,伊桑为什么还不出场?
在局限的时间与空间中,故事通过长段对白展开,人物关系与复杂情感被精巧的隐喻层层剥开。偶尔会觉得它的视野过于收紧、世界略显封闭,但它依然在幽默与伤感之间找到了动人的平衡。Ethan Hawke 的表演令人惊艳。
這裡的影片中記錄了音樂家為自己作品 支離破碎 ,而在音樂節前夕帶著自己的創作去音樂會發表。
#Berlinale 窒息逼仄的高清戏剧影像 靠每隔十分钟的机灵台词唤醒沉睡的观众 伊森霍克的角色说 唱歌传神是要让人漂浮起来(levitating)这电影丝毫没有要传神的意愿
有一天她会问起我的生日,人生中第一次对我感兴趣,在她对其他男人失望之后
#Berlinale75 归来仍是话痨片
舞台剧式的结构和表演,宁愿把他当书读,影像上没有被打动
1943年,美国音乐剧历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俄克拉荷马!》首演之夜,洛伦兹·哈特该如何面对前搭档理查德·罗杰斯的人生辉煌?林克莱特选取这样一个微妙时间节点,来展现因性取向遭受严重迫害、因长相而深感无奈的才子哈特的人生境遇。全片置景和台词都做了舞台化的设计,在伊桑·霍克近乎完美的表演中,用最暖和诙谐的语调道出哈特的抱憾终生。
@SFF2025
#75.Berlinale|一气呵成的独幕剧!伊桑霍克太强了!感觉可以拿这部片冲奥斯卡最佳男主了//出源还会再看一遍嘟
19.02.25 Berlinale Competition;非常好的戏剧节奏,台词足够聪明而悲伤渗到最后一秒才淌下来;没有喧宾夺主的镜头语言和自作聪明的角色审判,一切道具只是一层楼半的酒馆空间和没法熄灭的琴声,不可挽回的坠落在漫长的试图交谈中无所遁形。
不喜欢这个人物,太白太男了,但又为他感到尴尬,无所适从和悲凉。在小场景内完成整个故事,伊桑霍克好会演,神态太灵活了。给人一种也能搬到舞台上的感觉
Nothing special, nothing new,基本上就是伊桑霍克的个人秀。它只是在规定情境和限定场景下完成小而重复的戏剧任务,且舞台感也很重…
8.8/10 #Berlinale75 何尝不是某种意义上的“一镜到底”?只由一组场景所构成的一百分钟似乎将电影在欧洲原初的模样(舞台剧的录像)现代化地再现,借由二战末年的背景去叩问当下的纷争与世界下沉:当Rogers转向用浓烈的朴素情感去简单地温热观众的迷失与彷徨之时,依旧在自己世界中的Larry坚持要用他犀利的风趣与不失尖酸的自嘲与讽刺呈现更为复杂的情感,而他自己的迷醉与幻梦则令人感伤地反射出时代的衰落,一种高度自觉的堕落和依然疯魔之后的自我表演。文本所信手拈来的毛姆/辛纳屈/格什温已然是属于过去的辉煌,当他拒绝旧日伙伴的“商业”和“专业”时,也能看到一种试图抵抗衰老的活力和残存的野心与激情,然而飘散在枯黄昏暗的酒吧里的钢琴声中。性爱不过是低俗的讽刺,作为同性恋的他从伊丽莎白出所看到的实则是他执念中的“完美”,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