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部恶趣味的电影我还能坚持着看完,当然中间是穿插着《天天向上》的,看来我也相当的够恶趣味了。
没了解过这部戏的背景,刚开始以为是日本版的《剪刀手爱德华》,后来看一路的妖魔鬼怪又觉得有点像《犬夜叉》,再后来又发现了《王子复仇记》的影子,全片又充斥着浓浓的漫画风。。。
今天看了度娘介绍,才发现,电影还真是由大牌漫画改编,甚至电影还请来了程小东远去新西兰拍摄外景,号称07年的大制作,可惜除了百鬼丸那张脸,我还真没看出主题思想想表达神马。
战争的冷酷,当权者的残忍,对权力的渴望,对亲情的冷漠剥离,对真善美的追求,对浪漫的感悟。。。。。
也许只有电影中的某些镜头才最能充分说明这个电影的本质吧,巫医本着一颗救人的心重组被父抛弃的百鬼丸,可是手段却那样恶心:战场上死婴的残肢。
妈的,我想到的是台湾人吃胎盘和死婴进补。。。
树妖长着一张诡异的脸与扭曲的身姿,武器却是桃花瓣。。。。
导演,您到底是神马样错乱的精神呐,也许这也是小日本的精神吧,菊与刀,表面的恭敬礼仪,骨子里深陷的崇武嗜杀。
如果说本片值得一看,那么原因只会有两个:手冢治虫的原创妖怪和手冢治虫的漫画改编。
我尽量不使自己的评价过于苛刻和阴损,所以决定先说些好的。
本片对打斗场面的处理质朴,简洁有力度,比较符合上世纪80年代的风格。
有怀旧的感觉,那种招式绚烂,只挥不打的情况比较少见。
近身打斗场面设计和拍摄的十分合理而流畅,让人看到细节的变化,同时也保留了剑道比试的那种由迅速带来的神秘感。
每一次碰撞都能给人以充分的质感,逼人的气势。
与怪兽的搏斗场面处理很有当年《倩女幽魂》的风格,写意化表现,虽然也有纯摆姿势耍帅的镜头,但基本上都不算花哨,还算能够忍受。
电影中的魔怪均出自漫画,由手冢原创,这也是影片的亮点之一。
在充斥着“雪姬”、“夜叉”、“河童”这些史载妖怪的现代,原创的神怪比较罕见,二三十年前的原创妖怪更值得一看。
当然多数的妖怪都属于动物变种,但是这种原始的创作反而在当下显出了几分新意,尽管造型设计上在今天看来已经显得幼稚和可笑。
另外,本片的音乐也值得一说。
不是那种气势恢宏性的表述,也没有太多的卿卿我我,音乐一直保持着一种神秘的诡异,与片子内容很契合。
不知道单独的原声会是什么效果。
本片最大的问题在于影片的叙事:先交待了最初的事由“百鬼丸”被父亲遗弃和牺牲,而后跳跃到二十年后,借法师之口倒叙主人公“百鬼丸”的成长经历,搞得一点悬念也没有。
也许是导演刻意安排这种方式,使整个故事的焦点集中在“百鬼丸”如何抉择复仇与否的问题上来。
但是这种“借人之口说自己事”的做法最大的缺点就是被讲述者没有了灵魂,“百鬼丸”对自己的行为没有立场的表达,使得前半部分的人物干瘪,只有通过斩鬼途中与村中妖怪的矛盾中,偶尔感觉他心思的细腻。
实际上,在后面我们才知道——又是借人之口——“百鬼丸”还是像被父母承认和夸奖的。
但是这一情感的展现与发现自己身世的情节紧紧连在一起,这让演员和剧情都无法做到更为细致的将人物个性和情感矛盾做突出化表现。
显然导演没有接受过《诗经》赋比兴的熏陶,还不懂得情感积聚变化和宇宙大爆炸的区别。
在展现人物性格方面,可以说是完全失败的。
演员在这种剧情安排下,基本上不需要表演,只要喜怒不形于色,就能满足“行尸走肉”的需要。
但还是有少许的瑕疵。
“百鬼丸”在靠心眼看世界的时候,某些镜头看上去还是很明显的装瞎。
至于其他的错误,我们大可不必苛求。
还有评论说影片的人设和处理有抄学其他电影的嫌疑。
其实想想,电影是根据漫画改编的,漫画是80年代画的,谁学谁还不一定呢。
想到沧月的<<镜>>觉得有异曲同工的地方看到最后觉得有些不可思义多宝丸的父亲对多宝丸说,谁对你母亲产生威胁,就杀掉谁而结果杀掉母亲的正是自己的父亲```觉得他父亲真够坏的而过了一下下百鬼丸却原谅了他(一出生因为父亲的原因被砍成48块,现在又当面杀掉自己母亲,怎么这么容易就原谅了)```又一下下他父亲却变好了很不能理解也许我不够豁达
去年日本映画票房第二,第一当然是武士的一分。
哪个更好看?
我喜欢虹之女神,笑。
多罗罗和武士的一分完全走了两种路线,一个朴实敦厚,一个鬼神乱力。
对妻夫木毫无兴趣,可是歌曲很好听,这能不能构成看片的理由?
结果发觉也只有预告片那段好听,所幸片子不坏。
简单的故事,杀死一个妖怪重获身体一部分,投资虽大,场面也并不很精致,请了香港武指,到底还是不能和港片相提并论。
大半眼光落在柴崎幸身上,很可爱的小男生性格
看这个片子的唯一感慨。
哈哈。
很早就下载了。
试了几次也没看完中井贵一做交易的那一段,所以一直没有啥。
今天实在无聊,一个人在家就耐着性子看完了。
除了开头和蜘蛛精斗的那一段有点水准,其他的打斗场面都太搞笑了,还是奥特曼的水平,完全没有进化啊。
特技和新龙门客栈无法比,故事铺陈比一般港产国产武打片也还要差,妖怪也缺乏想象力。
唯一支持我看下去的就是小7的美貌了。
真是漫画式的美貌啊。
开头酷的时候更不错。
片尾又退化成邻家美貌温柔的小孩了。
唉。
和瑛太比,才会觉得个子可能不高,不过没关系,看脸就好了,长发造型不错,经常摆个pose,秀下无敌侧颜。
哈哈。
演顾朝夕的那位看硬照和截图好像和他长得很象,个子也更挺拔些,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大红。
不过我还没看过逆水寒,对演技无从知晓,或许应该下载一下。
这片有下集吗?
多罗罗2?
再看看美貌,发发HC,也是可以的。
哈哈。
多罗罗,译为妖怪。
手冢治虫的漫画改编的电影,期待了四十年的电影真人版。
一切也就像本身那样演绎。
整个画面都像是用PS处理过的样子,暗黑棕黄,和灰的色调,笼罩了全片。
所以,红色的血,就显得异常突兀。
很简单的剧情,一个为了争夺天下的男人把自己还未出生的儿子的身体的四十八个器官出卖给我妖怪,二十年后等来因果报应的故事。
开场的尸横遍野让我想到了投名状,都是战争后的产物,这部片子里看着却更让人觉得肃杀。
耗资20亿日元,画面感非常强烈。
哈维尔的移动城里的城堡,剑心额上的十字疤,恶心到死的妖怪,像朋朋和丁满一样吃昆虫的女主角。
真实化的动漫电影有着它一贯的吸引力。
这样的画面处理让人看着很舒服,没有缺点的滤镜,男女主角即使在很脏很狼狈的情况下,看着也很干净。
特别女主角,从头到尾几乎连就没干净过,但是还是觉得那是种脏的干净。
很奇怪的想法呢。
看这部电影并不是像大多数人一样是冲着那个漫画始祖去的。
而是,妻夫木聪。
百鬼丸渴望拿回自己的身体,寻求一个真相。
这样的初衷在随着器官一个一个换掉的同时而渐渐失去。
多罗罗放弃了报仇,那一刻她哭了。
我看到的柴崎幸一直演着倔气的女子。
《Good Luck》里的机修师,这里面的怪盗。
她一直一男人的身份活着,母亲告诉她,只有在遇到一个你愿意为他成为女人的男子时才能变成女人。
就算在为百鬼丸哭泣过后,也死倔着说自己是个男的。
瑛太太不适合古装扮相,果然还是交响里那个把小提琴当电吉他拉的龙更适合它。
还让我意外的是土屋安娜的出场,她似乎是适合这样的装束和女子的。
妖媚,决绝。
一眼就和《恶女花魁》的她联系起来。
片中的人个个都是悲情的角色的,都在寻求一种活着的意义。
不管是放弃,追逐,执着,嫉妒,都是在寻求的过程。
结果其实并不是那么重要,最后的他们,全部明白。
续集说是因为妻夫木聪和柴崎幸闹分手而瘫痪。
其实,他们两是超配的。
俺是暗暗那么觉得的。
对于动漫迷们期望极高的电影,却也带来了很多失望的评价。
我无法做出怎样的评价,只是单纯的故事情节和演员吸引罢了。
看了过后是心情愉悦并且期待着续集的,这样就够了。
Satoshi太帅了。
就是那种看一眼就能想到阳光的人。。。
呼呼看来我要去把《Orange Days》翻来看了。。。
因为日本电影一直以小巧取胜,所以将这部名作拍到如此境界,我已经很念他们的好了。
更何况演百鬼丸的妻夫木聪难得的眉清目秀,所以印象分有加。
虽然《多罗罗》原作是漫画,可其中的思辨境界却已臻化境。
更别提那一种苍凉悲壮的劲头,主人公百鬼丸不只是个英雄,更拥有比俄狄浦斯还纠结的身世。
虽然只有短短五卷,却是手冢大神毕生集大成之作,容不得半点滥砍滥伐。
原作中的多罗罗经手冢大神连番暗示,还是看不出一点女性性征。
估计要找这么个姑娘属于故意难为演职人员,所以柴崎幸虽然怎么看都是女的,还是勉强可以原谅。
电影里的多罗罗虽然尽力邋遢无赖,终究还是野蛮女友一个。
众多的妖怪实在太弱,CG迹象太明显,还没有《西游记》给我的现实感强烈。
作为武侠界的神作打斗场面实在是平凡了些,金鱼姬那一节怪谈氛围倒是很足。
几个娃娃其实真的把我吓住了。
1.盐田明彦6月时,moviegoer打算在上海采访几位电影节来宾,其中行定勋在列。
赶制的备选问题中本人放有一个比较类题目,是打算问行定勋对于盐田明彦的评价。
老实说正式采访中应该避讳触及此类问题,不过当时所想的也只是感兴趣的东西,作为同辈人,作为不同经历出身,作为寻求商业转型,似乎有可细谈。
比如《多罗罗》中,盐田明彦采用着的,是行定勋作品中常见的一男一女主角:妻夫木聪和柴崎幸。
但转回头一想,其实这哪是盐田明彦决定得了的事情,背后还有东宝呢。
无非演员二人具有不错的商业市场号召力,又为年轻偶像,即便在中国,知道《多罗罗》演员的也能比认识导演的多出以万计的数目。
无论如何,看《多罗罗》,只是由于盐田明彦——遗憾的是,在《多罗罗》片头结尾留意到不错过任何蛛丝马迹,却没找到任何盐田明彦勇于大胆打上 “A Akihiko Shiota Film”的粗体黑色字母,甚至没看到导演名字的落款字样,取而代之只有在编剧一栏中出现。
对于此类情况可以怪罪电影院不专业急于咔嚓掉字幕准备下一场,也可以责难压片组不敬业居然漏掉真正the end的出现。
盐田明彦早年是和立教大学一帮“学院派”兴趣小组厮混多年,并非传统片场摸爬滚打出身(事实上当时日本已经失去得天独厚的土壤),20出头的他就在琶雅电影节(PFF)引起注意。
可一直到1999年,盐田才迟迟交出剧情长片处女作,《月吟》去了洛迦诺电影节。
而此时,他的多位同仁已然成名,这其中包括黑泽清、周防正行、青山真治等。
还好被期以厚望的盐田明彦并没有让人看走眼,他迅速一跃成为优秀新晋导演。
《害虫》出现在2001年威尼斯电影节现代电影部分以及南特三大洲电影节。
但盐田并没有在电影节路线上继续前进,而是在 2003年抛出一部纯爱片《黄泉路》,票房可喜。
盐田没有成为“快枪手” 或者“闷骚派”,都是一个奇怪经历,之后有所回归又不甘心,一直到2007年的《多罗罗》。
在《多罗罗》影片结尾,人们已经看到“还有24只魔神”的续集预留。
会心一笑外,《多罗罗》三部曲会否伴随着盐田明彦前行,这大概也是十拿九稳的事情吧(也有可能出现意外,彼此看不顺眼害盐田明彦跑掉)。
2.多罗罗有人好奇既然题为《多罗罗》,怎么都在说导演演员一堆不着边际的东西。
事实是,用不到500字,就可以讲完《多罗罗》的故事,没有任何惊心动魄或者沉闷晦涩。
片子更多时间被投到绚丽华丽而未必有实际回味效果的CGI制作。
证据就是片尾罗列一大堆名目繁多的职位,日本人的确有一手,哥斯拉力撼金刚,关公战秦琼,在眼下说CGI制作人们会想起在中国热火朝天上映中,比这个夏天38、39℃还高烧不减。
不计画面逼真震撼程度,但在情结上,想必手冢治虫的群体影响在中国远不如金刚来得多,自称浸淫多年的过半虚报,无非拜得大名。
即便是动漫迷、同人女一大半也比不过八九点钟太阳的追星粉丝们,所以,就当是一部剧情电影的《多罗罗》,所能创造的影响也只是限于饭日剧迷日影的年轻群体,妻夫木聪、柴崎幸外加瑛太、土屋安娜基本足够。
从失去器官到自有其身,百鬼丸用暴力讨伐魔神完成“赎身”过程,也寻回着自己。
所谓炮制的催泪煽情桥段不过尔尔,与魔神交易包括弑父内容也没特意展开。
倒是留心到打了妻夫木聪超多个特写,迎风中忧郁的面孔。
相反作为侠盗多罗罗的柴崎幸,基本没有遇见面容干净整洁的时候,灰头土脸沾不上特写。
大半是用以出场搞笑,缓和百鬼丸的悲情,上半段更是被魔神们“爆浆颜射”了至少三次——绝非本人邪恶,而的确是叫人浮想联翩的一点。
另一面,《多罗罗》可看点据说是程小东的武术指导,那片刀光剑影中的杀妖除魔,锐不可阻。
大半接触过录像带、VCD一直到DVD的中国人,看了御剑如飞、出神入化也有近二十个年头,所以,东渡的程小东无法成为人们满意顺心的理由。
而广袤无垠的辽阔平原,白色亮光的连绵山脉,展示新西兰自然奇观早被PJ玩得熟溜溜(得记得《在世界中心呼唤爱》也特地跑去澳大利亚取一番景)。
在《多罗罗》中一切景色却也不算陌生,异国情调的原野风光和最后一幕的天海交接,止于如此。
看到这,再有耐心的人也要追问:那《多罗罗》到底是好是坏。
自己不想用虚假的言语说什么观众要装得弱智一点之类的傻逼借口,选择《多罗罗》,只是留意日本电影的一种习惯罢了。
看完不成问题,但打分是个问题。
不过至少,是不可能像反刍动物那样会翻它出来反复咀嚼,惟恐消化不来。
话说如此,那《多罗罗》不成了一捆草料。
因为台湾地区早就上映过《多罗罗》,有个那边的网友就跟我说《多罗罗》实在很一般,哪有日本吹嘘得那么好,什么什么亚洲版的《指环王》,差太多了,当时他愤愤不平地向我抱怨。
这样一来,也让我对《多罗罗》没有了期待,但还是不能不看的,毕竟是手塚治虫大师的原作。
为了错开场次,这是我唯一没有在上海影城观看的日本电影,而是远在莘庄那边的友谊影城,结果看完回去差点赶不上最后一班公交车了。
影片开场是残酷战争后遗留的尸横遍野的场面,果然有些指环王的味道,随后就是中井贵一向恶魔出卖儿子以换取自己夺得整个国家统治的段落,让人不由自主的想起浮士德的故事;接着就是二十年飞奔而去,终于等到了妻夫木聪的出场,首次露面还戴着面罩,等到面罩一掀开,只听到全场的女生一片尖叫声,看来这场的大部分都是妻夫木聪的粉丝;接着柴崎幸也出场了,女扮男装的小乞丐造型活脱脱就是日本版的黄蓉,甚至对妻夫木聪的追随也类似黄蓉对郭靖的态度。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百鬼丸这个角色是没有心的人物,所以妻夫木聪饰演他总是冷冷的感觉,性格特征非常模糊,反倒是柴崎幸扮演的多罗罗性格丰满得多,敢爱敢恨,又不无小聪明,耍点小手段,非常之可爱可亲。
作为魔幻大片,当然特技非常之重要,这部电影充分显示了日本电影特技制作的高水准,的确已经可以和好莱坞有一拼:百鬼丸在杀各种鬼怪时的特技都已经做得非常漂亮了,而鬼怪们的造型也很有创意与美感,比如树妖与食蚁兽妖怪,杀怪段落让人看得大呼过瘾,根本就是中国西游记的另一版本嘛,当然动作设计也让中国观众看得非常眼熟,因为这部片子的动作设计就是香港的程小东。
本片中段主人公与樱魔人、大山椒鱼、玻璃天狗之间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打斗场面就是在程小东的指挥下完成的,这些飞来飞去的动作场面完全不同于以往日本时代剧中的“阵杀”武打,具有充满魄力和魔幻色彩的视觉效果。
说到人物造型,也是中国观众所熟悉的,正子公也在《无极》中虽然被骂得要死,但在这部片子中给人物做得造型却都做得相当不错,尤其是百鬼丸从出场到片末,可以发觉是有渐进的层次变化的,刚出场时就是很青涩的美少年造型,但到最后已经有很沧桑的感觉了。
只是瑛太的古装造型实在有些搞笑。
当然也可以想到,当瑛太一出场时,全场的女观众的尖叫声又是大作,几乎都压倒妻夫木聪出场的尖叫了,可见上海的好色女子还是不少的。
故事也就是那么回事,但手塚治虫的故事还是和西方故事有所不同,很有些段落是包含着东方哲理的,比如百鬼丸拿回自己的心时,突然说,“为什么这次拿回以后心却一直在痛”;百鬼丸不论怎样都不肯弑父的段落;都是东方人才会有的感受吧,所以暗想,要是这样的电影进入中国院线,配合到位的宣传,肯定不会亚于《哈利波特》的票房。
而且全片的反战情绪那么浓厚,实在没理由不被引进啊。
而片尾曲竟然还是MR.Children创作与主唱的,让人又有一种赚到了的感觉。
一直很好奇影片中沙漠、戈壁、海岸是在哪里拍的?
出字幕的时候看到有中国组人员翻译、字幕什么的还以为是在中国取景的,但又没见到鸣谢中国某某风景区的字幕,再加上像我这样关注日本娱乐的人都一直没看到有剧组来中国取景的消息,所以可以断定绝对不是在中国拍摄的,果然回来后查了下资料,是在新西兰取的景,难怪日方要把自己和《指环王》类比呢。
大银幕看这样的超炫特技电影真是很爽,个人还是满喜欢这部电影的,所以大力推荐一下。
《多罗罗》是部尴尬的作品。
盐田明彦这部动作巨制在多数人看来,似乎是物无所值:一方面认为与其把成本挥霍在CG制作上,不如多花点工夫传达一些精神层面的东西;一方面则认为耗费巨资做出来的也不过如此(导演会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吧)。
多罗罗在中国不会比蜘蛛侠、变形金刚更著名,看这部电影的人要么冲着手冢治虫,要么冲着妻夫木聪、瑛太等熟面孔。
两者对我都具吸引力,所以《多罗罗》早被列入“想看及必看电影”名单。
先不管故事说什么,光是表情忧郁、动作精悍的妻夫木聪就很好看;而充满异质美感的新西兰风景与日本传统元素结合,造出的神幻氛围也令我迷恋;至于被很多人视为败笔的配乐,我听来也与影片颇为合衬。
好话说到这里。
不太明白为什么片名叫“多罗罗”而不是“百鬼丸”,全片的主角根本就是百鬼丸嘛。
按理说,悲惨如百鬼丸,挣扎如多罗罗,本应着力刻画其内心能量的积聚过程,却都不了了之。
一个很酷的忧郁主角,一个任性妄为的活宝,两颗孤独心灵在旅途中渐渐生出对彼此的信赖,本该颇具感染力,然而本片里这种患难情深却更像来自于某种神秘的缘分。
起初我以为是个古典悲剧,到后半部,悲剧气氛越来越弱,那种古典的宿命感,也随着大boss的自杀性爆炸而灰飞烟灭了。
在过去四十年里,《多罗罗》也曾是一部“不可能映画化”的作品,然而终于在CG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被映画化了。
现在我想,“不可能映画化”乃在于技术与内涵的难以协调:人物心灵的蜕变是缓慢细腻的过程,但偏重心理描写会失于沉闷;一旦仰赖技术,又会因为太追求视觉效果而削弱其精神性。
顾此失彼便是很多改编电影所面临的问题。
这类取自漫画的真人电影已快让我厌倦。
虽然下载了《虫师》,却不抱多大期望,据说改编得面目全非,这是意料之中。
其实,一种已经证明成功的艺术作品,何必再用另一种艺术改头换面重新表现呢?
也许导演想把钟爱之物变成自己的作品,然而遗憾的是,任何一种转换之后,原先的作品都将不复存在,他最终占有的只是一件别的东西罢了。
http://bodhicat.blog17.fc2.com/blog-entry-182.html
演员大爱
相信CG特效花了不少钱,可剧情有点老套,再一看居然是手冢的手笔,真是尴尬……BTW,不喜欢女猪
狗血,也有趣。由此记住妻夫目聪一张帅脸
小聪挺帅的
妻夫木聪帅
画面的感觉倒是喜欢的。。
视觉效果依旧透着一种浓浓的日本特摄风。但是全片真的有史诗范,表面是个人对抗国家的复仇之旅,深层也是个人认同与亲子关系的再认识。有故事的大侠和古灵精怪的女贼也算是一对颇有特色的主角CP了。
跟漫画和游戏比还是感觉差多了
居然是个happy ending
每次打怪完就会吐点什么再长点什么...
还是漫画更好看些,还是游戏更好玩些……
AsianDVDClub
真人漫改有点接受不了
SB电影...
这就是大片?
妻夫木聪大爱~~~~~~啊~~~~~~~~
小聪你怎么就找了老柴
视觉效果太差了……
一开始给幼年男主角做义肢的时候挺猎奇的。。。。
很一般妻夫木倒有些看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