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一段时间内没看过的真正形式大于内容的电影!
窄画幅,手持摄影,变焦的运用,选景设计,景深和声音的结合都太吸睛了,就是一种bravo!
的感觉。
作为一个短制作周期的电影,虽然没有复杂的结构和剧情/精妙的调度,但是对电影艺术本身的形式美追求展现了导演的天赋和才华。
当然这方面内容比起文字更适合用视频来叙述,就放几张截图吧。
开场的超长焦镜头的推进充满仪式感
室内场景也活用景深
前后室内场景的镜像处理模糊现实的边界
粉色场景的小窗切进转场非常具有流行气息
非现实场景的布置
边缘模糊
嘈杂的画外音,主人公对他人的死亡也显得漠不关心
景后的人也一并望向摄影机凸显被观察的感觉而说形式大于内容,是因为内容正如这个主人公本身就是虚无,以至于看上去完全不需要以一部将近两个半小时的电影来呈现。
但就内容的表现本身来说依旧值得一书。
首先这种虚无并非类似对普通社会进行反叛的当代青年虚无主义,而是在电影展现的信息中,刻意剥离方便观者建立联系的大部分有关社会关系和人格成因的内容,进而定点观察一个人时产生的虚无。
职场环境,感情经历,身份认知,精神疾病,童年创伤,类似这样的线索有很多,看似投石问路却浅尝辄止,没有给出任何答案。
可以说,当我们抛开自身所处的环境和既往的经验来观察自己,可能亦会发现这种虚无存在于所有人身上。
电影的呈现视角非常有趣:不仅观者看主人公本身呈现出一种客观的俯瞰的感觉,电影中也有许多俯瞰的描写:主人公看沙漠的动物、以及两个非现实场景的其中之一:跑步机上主人公看主人公自己的生活。
但所有这些俯瞰都没有任何结论,归根到底一句听不懂,わからない。
以至于对职场后辈的对第三者进行俯瞰的小插曲,也以主人公无法理解,也不尝试理解甚至于主动惹事而逃离的结局无疾而终。
而另一个非现实的场景,与可能是全片在心灵上最接近主人公的人物——邻居在森林中的对话:“三年后记不住如今,百年后无人知晓之类的话被别人提起实际上挺讨厌的”,“我懂你的这种话听起来讨厌但内心其实挺开心”,依然没有给出结论,却讽刺般揭示了缓解这种虚无的最终还是只有一直试图逃离的社会关系。
正如邻居推荐主人公学英语,以及最后视频通话时的中日交杂,人们跨越语言的屏障也希望努力建立联系,虽然语言相通也大概率无法相互理解。
但这些短暂的徘徊和探寻之后,终究主人公还是归为虚无,内容还是归为虚无。
导演借由主人公自己的口来说:“看电影能有什么意义啊!
”暗示还不如之后场景的沙漠动物直播有意义。
与其试图探明什么,不如只是淡淡地观察这些没有答案的东西。
另一个有趣的点是,在这些观察里面,主人公对男朋友展示的暴力和不合逻辑的责备等等赤裸裸地展示了一种动物性。
归根结底影视作品里的性描写——无论是美化的还是丑化的,直白的还是隐喻的——尽管描绘了人类最为动物性的生殖行为,但或多或少其实都赋予了人性,甚至只服务于展现人性。
然而也许是导演的喜好也许是刻意为之,本片没有直接或间接的性描写,但从随地大小便,交换口中的糖果,共用一个便器排泄,互相决定鼻环与纹身带来痛楚这些情节,到作为主线的长篇幅的暴力行为,实际上都比性描写更直白,更具野性。
也许这也是主人公抛弃前男友出轨现男友并直到影片结尾双方都没有分手的原因。
(画外音:共用一个便器那个场景绝对是没有亲身经验写不出来的吧!
)
总而言之,通过定点观察的手法呈现的这么一个虚无但充满魅力的角色,想必和我一样自我意识过剩的人多少会看到点自身的影子而为之称赞!
笑。
前半段以为这又是好男人迁就渣女,然后犯病之后被救赎重新找回旧爱的俗套故事。
然而这是一部消除偏见和刻板印象后梳理生活的现实主义影片。
在信息泛滥,我们标签化的生活让我们听到一个词语,一件事情就用惯性思维定义了它。
猫就是猫的样子,中国人中文肯定流利,中产阶级就该让子女上国际学校。
可是沙漠有可能就在海边 学英语也有可能不是为了考试升职。
脱毛有可能不是年轻人为了追求美丽,而是老年以后为了方便。
二人生活可能不是不争不吵互相敬如宾,而是两个人该吵架的时候就不能放过对方,狠狠发泄之后在反省互相迁就各取所需。
道德方面,这电影没有什么批判,也没有弱者情绪的过度塑造矫揉造作。
如果表露出受害者思维又是再给别人的感情做定义,一切都是选择而已。
第一个男友塑造的确实有点工具人属性,但能理解他就是那种一厢情愿的人。
认为生活只是表象,做好自己善待自己在乎的人生活就能幸福安稳。
就如我们在安心的环境下,提醒身边的人吃饭喝水一样。
一号男友也和最后出场隔壁学英语的女孩形成了前后对比,虽然有很多现实的人,也有很多看透本质的人在身边,只是你平常不在意,他们也不发声,但别忘了找她们聊聊,也许对自己会好一点(PS.导演选唐田演太对了,夜以继日的延续)
这部电影让我马上想起了韩国电影《燃烧》里面的女主。
如果国内要拍类似剧情的电影的话,我认为最适合演加奈的应该是李庚希。
我很喜欢电影里面用跑步机来描述加奈解离症状的镜头,某种带有虚无的、抽离的、空洞的情绪,就像加奈幻想出的自己处于的隐秘又漆黑的森林。
生活的一切充满了随机性和草台班子式的荒诞性--不够熟的好朋友也可以一起共享时光,两个人的relationship不需要去问太多serious的情节,站在岔路口也不用太费脑筋去想-随便走就好啦,美容院的每个客户就算有意识到这是骗局也无所谓...什么是真相,什么是实感,躺在沙发的加奈懒洋洋地看直播可以看一下午,纳米比亚意味着-什么都不存在。
我觉得这样的电影虽然能拍出后现代精神不稳定的社会里很多年轻人的虚无主义和双相障碍,但是生活中,如果要开开心心活着的话,还是应该(或者说希望)少一些文青的自我意识过剩(多看看新说唱里的哥们如何虚空索敌就乐啦)。
允许无意义的发生。
偶尔庆祝无意义。
做人最紧要是开心啦。
加奈的一天。
1h57s正片开始,画中画中棚拍的跑步机运动特写镜头和室内发癫互掐的镜头缓慢调换,再通过手机屏幕切换回上一幕,这一层衔尾蛇的影像套件除了隐喻着Z世代像可切换操作介面一般可以任意调取的青春外,也隐喻着这里的“窗口”(手机屏幕)是女主唯一可以随意抽拉、臆断、任意掌控的主观时空。
跑步机的镜头除了方便制造两种音效的摩擦让他们互为底噪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我猜是因为片中大量镜头(不管机位)都是跟运动轨迹同步的追随镜头(女主通过上台口和下台口走出框外时这一场随之结束),影片情感节奏是以女主运动的伸张和收缩姿态一起同步的,而跑步机是人造的机械运动,也最接近在轨道中机械进行拍摄来假充扩展时空的摄像机,实际上创造反复压缩并拉伸行动但不创造轨迹的“伪运动”,身体大量冒汗但停留在原地。
跑步机这一场不得不以女主再次通过上行离开摄影机取景范围而“结束”,下一秒后她的运动姿态再次被禁锢住(只能看到手臂摆动带来的肌肉收缩但看不到运动的姿态和轨迹)。
这一场漫长的吵架戏三次切回到发生的空间(加奈将Hayashi拖回室内、加奈手机中纪录并快进的场景、以及摄影机随着女孩跳过篝火转圈肉搏的主观场景)中间的做梦和跳接是人造的上台口和下台口。
如果电影的前半部分通过“时间+运动轨迹”推动一个个微观时空连续体切片的流动,并且在这一小段用跳接创造了昼——夜——昼的循环,那么这一小段时空坍缩(女主短暂地在这里放弃身体主导的增熵),是方便时间轨迹回到这个第三次被重复刻画的室内场景中,强调这一刻的实感:这一刻起,影片回到了运动—时间一比一等单位的日常并持续到结束。
最后一场争执戏被扩大了三倍,像是一个坐了过山车刚刚落地的人感受到自己手脚血液的回流,遗憾的是用“听不懂”这个语言的桥段和解太仓促了,中间的梦全是两层现实之间夹着的褶皱,用来服务这么一个故作轻盈的结局有点遗憾。
觉得有很多细节都可以处理的更精准一些,比如跟家人视频的镜头视频中对于家宴的镜头调度细节就远远不如玩手机和跟心理医生视频的几次;导演似乎一直追求跟拍到出镜的样子,为了追求镜头之间的连续感而宁愿舍弃简洁。
山中瑶子执导的《纳米比亚的沙漠》以21岁的加奈为棱镜,折射出平成世代青年的精神荒漠。
河合优实饰演的美容院脱毛师加奈,在东京的钢筋森林中重复着“修剪生活毛边”的工作,却陷入“毛发永远会再生”的虚无循环。
导演用15天拍摄完成的急就章,以怼脸镜头、失焦晃动等感官暴力,将Z世代的躁郁症候解剖成137分钟的影像标本。
影片中,加奈与同居男友的“稳定关系”成为规训社会的温柔枷锁,而自由不羁的创作者林则化身她逃离现实的虚拟绿洲。
两段情感的撕扯在互殴戏中达到高潮,暴露出Z世代亲密关系的本质:他们用肢体冲突替代情感交流,在疼痛中确认存在感,取代传统亲密关系叙事,暴露出社交媒体时代的情感失语症。
心理咨询师与乌龟爬玻璃箱的意象,共同指向当代青年徒劳的自救:既渴望挣脱社会期待,又在阶级差异与语言隔阂中陷入更深的迷失。
当加奈对着中国母亲的视频说出“听不懂”,纳米比亚沙漠的直播画面已成全球化症候的终极隐喻——这代人在资本编织的流量牢笼中,既享受着外卖与短视频的即时快感,又清醒地感知着精神绿洲的永恒缺席。
山中瑶子用镜头语言证明:真正的成长,不是找到答案,而是在永恒的躁郁中保持修剪生活毛边的姿势。
另,点发表时提示:“影评字数较少,为了鼓励有益的分享,影评内容需要多于140字才能发布,再去写写”。
我没数,字数不够一百四吗?
萨特说:他人即地狱。
人是先存在,后本质的,这里提到的也代表我们是没有固定的、永恒的“本性”,我们会跟随他人的眼光、选择不断改变“自我”,最终自我异化。
缓引萨特的观点在电影《纳米比亚沙漠》上很合适,在电影中,佳奈不仅给他人造成“地狱”,还给自己建造了一所牢笼,整日困在自己的想象中存活。
河合优实好上镜电影讲述了21岁在美容院(脱毛)上班的佳奈,她对于未来没有规划和想象,秉持着过一天算一天的方式存活,和男友本田保持着同居关系的同时与林保持肉体关系。
原本以为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但电影却讲出了这个社会给予年轻人的压力是如此之大,对未来不抱幻想,在佳奈口中的日本满是绝望(她认为日本会以为少子化和贫困而消亡),实质上这也是日本这个主体在国民中的地狱,一个不被看好的、满是压抑的地狱。
佳奈上班的地方,基本上都是来脱毛的年轻女性先说男友本田,是一个顾家、有责任心的人,对于佳奈照顾有加。
但在电影中总觉得他和佳奈出现的场景中有一种看他人眼色生活的氛围,比如对于他拼命想要挽回佳奈的大声嘶喊,他想要城市告诉佳奈自己去风俗店,做这一切只是因为他不想让佳奈有任何的失望,只要自己诚实、顾家,在佳奈眼中只要保持这样的样貌就好。
的确佳奈的情绪牵动着男友本田,可以说,对男友本田造成“地狱”的正是佳奈。
、
本田林是佳奈遇见的下一任男友,在林身上新鲜、活力、有趣,佳奈对林有了依赖。
但两人在一起同居后情况发生了极大鹅反转,佳奈不稳定的情绪,他无法接受林有任何地方对她的忽视,佳奈为了引起林的注意想尽办法胡闹,林的地狱也是“佳奈”。
林而对于电影的主人公佳奈来说,什么是未来,不关心;什么是爱,不关心;什么是理解,不关心。
她对于一切的不确定,造成在电影中的状态时常发呆,在客厅发呆、在街道上发呆、在窗外发呆……或许她想改变,就像她寻求医生的诊断,定期去看心理医生。
但这一切好像也只是让自己看起来正常的一种借口,她并不想解决自己的主体性。
电影塑造的佳奈,从来没有舒心的效果,一直是冷漠的望着一切,对于她而言,地狱就是自己。
她用自己的目光来注视自己,她会不断在出门前换衣服,保证自己是正常的;她会要求自己发疯,保证自己是被关心的;她会要求自己去看医生,保证自己是能治愈的。
但现实是,她从来没有鼓励过自己,哪怕笑一次,或者心无旁骛的吸一根烟,或者潇潇洒洒的喝一回酒。
电影更像生活碎片,我有时候也会做一些奇怪的动作最后想提及电影的摄影,电影的摄影其实是让观众能够意识到摄影机的存在,当“大摄影师”被看见,那么代表这里发生的事被“凝视”。
电影开头对于佳奈的街头散步、抽烟运用zoom in的方式让观众像凝视者一样观察主人公佳奈的一言一行。
从镜头外来讲,这场对于佳奈的生活切片电影就是“他人即地狱”,观众用自己不同的文化背景来看待这场电影时,对于佳奈的怪异、无理、疯癫、痛苦、冷漠就会有更多的解读空间了。
最后提一句:电影44分钟才出现的电影片名有点意思,不按常规出牌,按照电影的叙事进度进行电影片名的呈现,本身就代表了导演的个人特色——别管!
我要走自己的路。
还有电影两次的佳奈见林时的魔幻声音,我喜欢!
虽然一点开就被3:4俘获了一下以及被河合优实迷得神魂颠倒,但我还是坚定地认为自己不喜欢这个故事,嗯,原来你是个这么顽强的人,不容易。
首先我真的恨死了这个简介,别告诉我是原文,那我也会恨死原文。
让我先入为主的对女主产生了很多事先预想,比如说幻想了一个时髦的人设,认为她天性如此,淡泊情感,无法对世界产生兴趣。
结果越看越不对劲,最后只得感叹,宝宝你生病了,我们去看医生吧。
看过把解离和心理疾病铺垫的这么直白的电影。
无数次的出神,幻想空间,无端的情绪,飘忽,还好最后去看了医生,不然真的要应激了,一切的一切都如出一辙。
河合优实有一种让世界降阶的能力。
她演少女恋爱的时候,我从来不觉得她曾恋爱过,只是那样活着。
她演成人稍微裸露的戏份的时候,我也只觉得稍微能够被称得上爱情萌芽。
看到一半胡思乱想,她是有男朋友的来着。
影片开头亲吻舌尖的糖果那里,竟然有这么美的一个人,灵巧生动,短发和她太配了。
而且这个长度比之前的稍长,更美。
但我还是不喜欢这个故事。
莫不是说如果我喜欢了这个故事会让我自己感觉很不合适。
但具体原因什么呢?
简单分析一下。
主要应该是因为我认为自己被骗了。
我以为我点开是为了欣赏一个自由再不济也是伪自由的人,看她如何在世间相处,但是实际上我点开后体会吞噬到了她的痛苦,别人与她相处时,我的内心警铃大作,无法呼吸,心想,你不要那样对她,她思考不过来,你不要那样。
我不想看到她被街边的混混骂,不想看到她和别人厮打起来,也不想看到她像具尸体一样躺在地上,那个地方我真的想哭。
还有很多不想,但是我不想写了。
因为我现在预感我写下去将会提高我的评分,因为充分调动情感也算在我的加分项里面,但是我必须要讨厌这个故事。
就是这样。
另外,两个男友,前男友长得像b站一个每次都能把白球打进洞的人,金子大地虽然我一直把他和奥平大兼分不清楚,但他留完胡子其实更像松田龙平了。
两个暴力狂,喜欢莫名其妙吼人。
还有结尾那场戏,应该可能是制作组里某位工作人员的真实经历,嗯,有预感,这种桥段是编纂不出来。
必须是事实。
哦还有,以为他们是柏拉图,所以从第一晚过夜就把我吓到了。
另外大家的职业真的很丰富多样。
采写:Methy日本电影不是日本的电影,青年文化也不是青年的文化。
专和你作对,让系统崩溃。
山中瑶子凭借着惊人首作《Amiko》(2017)从日本老牌独立电影节Pia影展出道之后(此片同时还入选了次年的柏林国际电影节,山中由此成为柏林史上最年轻的长片导演),山中瑶子在山户结希策划的短篇集《21世纪女子》以及日本文化厅委托的“35毫米电影制作计划”中均交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作为一位年轻导演,灵气与锋芒充斥在山中那些精妙的段落设计以及镜头语言之中。
但在新片《纳米比亚的沙漠》中,我看到她在不丢失已有风格的同时,展现出了更多对“当代性”的思考与探索、以及对影像的自反与对社会议题的批评。
跳跃在都市丛林里的女性身体、虽是描写出轨这样的议题却并不让人感到厌烦、在细致的感情刻画中巧妙掺入社会议题,这些是我对《纳米比亚的沙漠》的第一印象。
极富冲击力的前半段和情感张力拉满的后半段组成了这部《纳米比亚的沙漠》。
在观看这部时不时会刺激你一下的作品时,我未曾想到它从剧本写作到拍摄完毕只花了不到半年时间。
在得知本片入选2024年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后,我也有幸通过网络与山中导演聊了聊她的新作。
虽然采访过许多日本导演,但与山中的交流让我第一次产生了与同龄人对话的感觉。
《纳米比亚的沙漠》海报Methy:请您谈谈创作这部影片的契机?
山中瑶子:最开始是有一个小说改编的电影项目找到我来做导演,当时首先向河合优实发出了邀请,并确定了她作为主演参与进来。
但是到了去年(2023年)4月,我对这个项目已经完全失去了兴趣,决定好中途退出了。
只不过因为已经确定好了2023年9月的拍摄日程以及全体工作人员的名单,发行公司 happinet 的社长、同时也是本片制片人的小西启介先生就向我提出一个备选方案。
也就是说可以不拍那部小说改编的作品,但既然拍摄计划已经定好,不如由我来牵头制作一部完全原创的电影。
由于我的初衷是想拍摄河合优实,所以就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筹备了这部《纳米比亚的沙漠》。
《纳米比亚的沙漠》剧照Methy:所以剧本完全是在这半年内写出来的吗?
山中瑶子:2023年4月我因为要筹备之前那部被放弃了的作品,去了印度旅行。
开始是想说找找灵感,后来反而坚定了我放弃的决心。
从印度回来已经是5月,之后关于新计划也思考了很多,到了7月才真正开始执笔写作本片的剧本。
整个写作期间也就是7月这一整个月。
Methy:太强了,那拍摄花了多久呢?
山中瑶子:15天。
Methy:太厉害了吧!
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创作,但全片又是很成熟的架构。
山中瑶子:谢谢。
但这种速度感,或者说不得不争分夺秒的创作过程,对我来说也算是一种激励吧。
Methy:从出道作《Amiko》开始到后来的《双鱼座同伴》,你对孩子以及少女的细腻刻画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本片《纳米比亚的沙漠》的前半段,河合优实饰演的 Kana 的动作以及体态非常吸引人。
比如开篇去见朋友时奔放的走路姿势、在道路上自由奔跑、翻跟斗等等,这些是日常都市风景中不太能见到的一种身姿。
因此,虽然 Kana 在设定上是成年女性,但似乎仍保留了你之前作品中角色的那种“孩子气”。
请问是怎样构想出这样独特的女性主人公形象的?
《Amiko》海报山中瑶子:前半段 Kana 的身姿以及动作是根据恋爱中的人的那种跃动感而设计的。
恋爱中的人从外到内通常都处于一种极度兴奋的状态,而当失恋时回看自己恋爱时的样子则会觉得滑稽可笑甚至反常。
我对恋爱中的这种“反常”十分感兴趣,因此试图通过人物的动作和体态将其表现出来。
Methy:让我感觉到“孩子气”的是那场 Kana 与 男主 Hayashi 偷情时在厕所里的对手戏。
乍一看非常乱来,但给人感觉并不像大人间的性爱而更接近于孩童间的玩耍。
换句话说,恋人的相处也类似一种纯粹的玩乐不是吗?
山中瑶子:没错,其实处于恋人关系,尤其是热恋关系之中的人通常都会变得十分孩子气。
角色们的动作也都是基于这种“毫不冷静”且“毫不正常”的前提之上设计的。
Methy:影片开场不久后的一场戏给予我强烈的冲击感。
Kana 和她的朋友首先谈论起一位熟人的死,而背景里也传来男生们对日本政治的讨论,尽是一些沉重的话题。
然而,随着谈话的进行,朋友的死讯转为了轻薄的闲聊,而背景里的政治话题也转向了对风俗文化的调笑。
随着两组对话的不断进展、交叉重叠,观众们和主角 Kana 一样逐渐失去了叙事的重心,分心走神。
山中瑶子:其实我本人就很难集中注意力,和人对话时经常走神。
如果去到一个嘈杂的环境,一旦背景里有人说话非常大声,我的注意力就会被其带走。
而且现在很多年轻人和朋友出去时,不是经常会边玩手机边聊天吗?
而玩着玩着手机,有时候就不知道对方在讲些什么了。
然而,无论是手机里的讯息也好,朋友口中的故事也罢,其实听的人一点都不感兴趣不是吗?
在信息轰炸的时代,我们反而对任何事物都提不起兴趣了。
我非常想传递出这种感觉。
Methy:这很有趣,让我联想起身边都许多朋友都患有ADHD(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这种疾病,几乎可以说是一种“时代病”了。
然而,与你所说的症状相比,电影本身其实是一种相对古老的媒介。
一般观众在进入电影院的那一刻——尤其是对去电影节看你电影的那批影迷来说——其实就做好了全神贯注、集中注意力去期待即将发生的故事的准备。
山中瑶子:在电影院集中注意力去观看“分神”这件事,怎么想都觉得充满反差感,确实很有意思。
说起ADHD这个疾病,与其说现在有了更多患者,我觉得也可以说是之前缺乏诱因——毕竟也没有太多会分散人注意力的东西。
因此,如果生在这个时代且患有ADHD,想必会更加艰难吧!
《纳米比亚的沙漠》剧照Methy:Kana 的职业对我来说特别有意思,她是一个美容脱毛中心的助手。
我在几个不同的国家生活过,所以更能意识到日本美容脱毛产业的发达和普及。
欧美虽然也有脱毛产业,但不像日本那样浮在表面上,日常中随处可见其广告。
而且,在日本无论性别都会去进行脱毛手术。
山中瑶子:我今年27岁,大概在十年前也就是我17岁、还是高中生的时候,我第一次意识到脱毛广告的无孔不入。
想必你也经常在日本的电车上看到它们对吧?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过这些广告上经常会有类似“初次手术只需100日元”的宣传语。
但你真的去做了就会发现其中猫腻。
因为脱毛手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次就可以做好的,通常连续做个好几年也是很常见的情况。
因此,虽说是第一次只需要100日元,但实际上你得花出去30万日元也说不定!
但高中生哪可能懂这些?
当时还在高中的我和身边的同学都早早决定了,一到大学就要去进行脱毛手术。
而实际上,上了大学后的我也确实立刻去签约了一家相对便宜的脱毛中心,并持续进行了长达三年的脱毛美容治疗。
但做着做着,我便开始意识到脱下来的毛还会长出来这件事,整个人陷入了一种“败给资本主义”的悔恨情结之中。
尤其是在脱毛的过程中,整个人是赤裸的,只能被动接受一些不受自己控制的手术流程。
这让我产生出一种强烈的被资本主义操弄的感觉。
于是我把这段人生经历放到了本部影片之中。
而 Kana 之所以是“手术实施者”的设定,也是源于“手术接受者”之于对立方的好奇心吧。
Methy:从你有趣的经历中,我意识到“接受脱毛手术”这件事似乎也标志着“孩子正式成为大人”这样的人生转折?
山中瑶子:尤其是对于女性来说,不这样做(脱毛)似乎就无法被认为是一个合格的“成年女性”。
因此,比起自己想要去脱毛,更多的还是社会施加的压力吧。
Methy:社会需要你“变得正常”。
不过,我倒是觉得除此之外,你对脱毛这件事的刻画也并非单一维度的批判,而是涉猎到了好几个层次的讨论。
比如某一场戏,Kana 和同事聊起老了之后,脱毛可以让排便更加顺畅,因此在被护工照料的时候不会因为排泄物的残留而感到丢脸。
山中瑶子:日本有“护理脱毛”这样一种类别。
说实话我在看到的时候心情是挺恐惧的……老后原来会变得这么滑稽啊。
《纳米比亚的沙漠》剧照Methy:影片的叙事主体是 Kana 的两段恋情,而这两段情感是被一次出轨所链接的。
就一般来说,出轨似乎是把自己导向自由的行为。
影片开头,由金子大地所饰演的男主 Hayashi 就送给 Kana 一束天堂鸟花,这种花的花语也包含了自由。
但很有意思的是,在分手前 Kana 似乎在物理上更为自由,有许多户外戏。
而与前男友 Honda(宽一郎饰演)分手、新男友Hayashi同居后,Kana开始被困在了屋内,历经无止境的争吵和打斗,一出门就遇到灾祸(摔断腿、工作场上不愉快的经历)。
非常反直觉但有回味的设计,也让我体验到爱情的流动感和不确定性。
从一段关系到另一段关系,不同的空间设计,从一种封闭感走向另一种封闭感,该怎么理解这两段感情?
山中瑶子:先说一下天堂鸟花吧!
指引我选择这种花的是北野武的《3比4X10月》,那部影片里也出现了天堂鸟。
Methy:我记得好像是在冲绳的那部分中出现的?
山中瑶子:对!
因为天堂鸟是一种生长在温暖环境中的花。
不过我在做调查的时候查到的花语不是自由,而是“灿烂的未来”、“华丽的恋爱”以及“万能感”。
我觉得这些描述都很契合 Kana 这个角色。
不过“自由”作为花语确实也很适合 Kana 这样自由奔放的性格。
你提到“出轨是把自己导向自由的行为”,这点我非常同意。
但同时,自由之中又往往包涵了不自由。
打个比方,如果现在请你自由地选择自己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可能你也会一头雾水不知道该从何做起吧。
因此,对我来说,自由和不自由往往是一体的。
当你开始有了越来越多的自由之后,不自由也在悄悄生根发芽。
类似的,出轨虽然是一种导向自由的举动,但也会演变成一种极度的不自由。
当你背叛他人时,得到的只是一时的自由,随之而来的则是更多的不安感以及对未来是否会不断重复这种背叛的恐慌。
背叛他人的人也会因时常陷入对“背叛”以及“被人背叛”的思考当中而变得闭塞。
而从“出轨”开始的感情似乎一直会被这种不安感所困扰。
换句话说,也就是变得不自由了。
《3比4X10月》剧照Methy:这让我想到影片中 Kana 在 Honda 面前接 Hayashi 电话时,得特地跑到阳台上去接,还得谎称是女性朋友打来的一样。
确实是自由与不自由并存的感觉呢。
山中瑶子:是的,必须得掩饰好。
Methy:另外,在 Kana 与 Hayashi 开始同居之后的第一晚,男方说的话是“我们可以一起成长”。
回头看来是一句挺可怕的话不是吗?
似乎也增加了你提到的“闭塞感”。
山中瑶子:是的,成长是一个多么沉重的话题呀!
Methy:影片中间 Kana 与 Hayashi 家族一起在野外豪华露营的戏,张力十足。
首先是个体初入一个熟人小团体的那种不适感和被排斥感。
然后是在之后的戏里,渡边真起子演活了一个家境优渥的精英家庭对待外人的那种居高临下的感觉。
你是怎么设想的这段戏?
山中瑶子:其实还有一个重点,就是这场戏是接着 Kana 发现了 Hayashi 曾经让别的女生怀孕而且堕胎的剧情而发生的。
然后在露营时,Kana 看到了 Hayashi 的妹妹也怀着孕。
在构思剧本时,我很好奇 Kana 会怀着怎样的心情去直视怀孕这件事?
而设定露营这个场景,则是我想让刚得知伴侣曾经使人堕胎、正处于强烈不安情感之中的 Kana 去见见对方的父母。
在我的设想里,Hayashi 的父母大概是不知道儿子曾经让别的女孩怀孕并且打胎这些往事的,毕竟孩子一旦大了也不会事事都和父母汇报。
所以这里也包含着孩子与父母的分离,是一件无可奈何的难过事情。
如果是其他的影片,这里当然也可以设定成 Kana 去质问 Hayashi 的父母清不清楚儿子的往事这样的设定。
但是毕竟 Hayashi 的父母并不是那么坏的人,也试图着温柔地去接触 Kana. 因此,也就没有爆发冲突的戏份。
我想表达的,更多是一种在社会上,人与人交流时,试图表现出善意、但时不时流露出一些居高临下的看法的紧张感吧。
Methy:这里或许还有存在一个阶级差异的问题。
即使双方都试图表达出善意,但围绕着“国际学校”这个话题,Kana 还是感受到了一丝尴尬。
山中瑶子:我想对 Kana 来说是一种违和感。
即始终无法确定那来自上流阶层的恋人的母亲,是否能理解、或者说是否愿意去理解自己的感受时的那种违和感。
《纳米比亚的沙漠》剧照Methy:也是在这场戏里我们第一次知道Kana的中国血统(祖父是中国人)。
其实影片中只有少数直接讨论 Kana 身份问题的桥段,而我在其他采访中得知山中导演您的母亲也是中国人。
想请您聊一下女主的身份设定,以及方便的话与您自身身份之间的联系。
山中瑶子:其实主演河合优实也在别的采访中透露过自己的多国籍背景,不过不清楚具体的情况。
而我和她在很久以前就讨论过彼此对身份问题的看法。
我们一致觉得自己很难有身为“日本人”的认同感。
比如奥运会或者参加国际电影节的时候,我也经常会收到“作为日本人你怎么看?
”或者“作为日本导演你怎么想?
”这样的问题。
但我们会觉得国籍什么的一点也不重要。
而就这部影片的创作来说,其实女主的身份是到了剧本写作的最后阶段才确定下来的。
一开始首先确定的意象是“纳米比亚的沙漠”这个主题,然后是影片中有人对 Kana 说“你应该去学习英语”这个设定。
在这两点之上,我们围绕着“日本之外的什么”的中心思想,加上了 Kana 的中国祖父背景。
Methy:正好你提到了“纳米比亚的沙漠”,我很好奇究竟该如何理解影片的这个主题。
在故事中,Kana 分别在几个不同节点观看了纳米比亚沙漠的视频,直至出字幕后我们也清楚看见了沙漠的影像。
一开始,我会以为纳米比亚的沙漠作为某种外部似乎预示着 Kana 渴望逃离一些什么。
但久而久之我感觉到观看沙漠似乎只是一种主人公消磨时间的方式。
山中瑶子: 油管上不是有那种直播频道吗?
比如说在涉谷中心路口设置一个监控摄影机,然后进行24小时直播的频道。
实际上也有一个由纳米比亚国家公园设置的,24小时直播公园情景的频道,供全世界的闲人们观看(笑),算是提供了一种治愈吧。
我也经常会观看这些直播。
在观看时,我会注意下方同时观看的人数,平均下来一般有1000人左右吧。
虽然人数上不算多,但每次想到同时有1000人和我一起在观看这些影像,人就会变得有点情绪化。
尤其是想到有些人会连续看好几个小时的时候,我往往会脑补这些人的形象与性格。
因此,这部影片的标题实际上来源于我的生活经验,于故事情节上是毫无意义的。
值得一提的是,“纳米比亚”在当地的语言里其实是“什么都没有”的意思,也就是说,“纳米比亚的沙漠”同时也有“什么都没有的沙漠”的涵义。
而本片主角 Kana 恰好也是在一无所有的状态下生活着的人,与标题非常契合。
《纳米比亚的沙漠》剧照Methy:从你的讲述中,我感受到观看这些直播的人似乎是想与他人建立某种链接不是吗?
比如说你会去注意有多少人和你共享了同一片时空,像是渴求建立某种关系。
包括我自己也很喜欢看东京夜航的直播,也就是通过车载摄像机直播在夜晚的都市里驾驶的那种视频。
山中瑶子:嗯嗯,但因为一切都得之太易了,反而会变得无聊不是吗?
这或许也是现代病的一种吧…一切得之太易。
Methy:对,不过说回纳米比亚的沙漠,毕竟它是一个具体存在的对象,也让我想到“看”与“被看”双方间势必存在的等级差距。
加上非洲自身在世界政治经济体系里的特殊性。
你怎么去理解这种观看的权力关系?
山中瑶子:没错,就像直播里动物们喝水的场景,其实那些水槽都是人工建设在摄像机前供人观看的。
而直播获得的收益也会通通被纳米比亚国家公园回收,因此动物们只是营收的工具罢了。
而观众们也是,在观看这些影像时,想必根本不会去考虑纳米比亚或者非洲正处于怎样的情境之下吧。
坐在手机或者平板电脑前,享受着被精心设计出来的关于异国的美好画面,而压根不关心那边真正发生了什么,脑袋空空…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怪诞的画面。
Methy:是的,尤其是非洲人民根本不会出现在这类直播的画面之中,有的只是被当作奇观的动物和风景。
我想问另一个关于观看的问题。
影片到了尾声有一场令人印象极其深刻的戏。
首先是一个类似监控视角的中景画面呈现出 Kana 和Hayashi的打斗,配合无声的背景呈现出一种类似于默片般的滑稽景象。
然后,画面一转,来到一个超现实的空间里,Kana 一边在跑步机上跑步一边通过手机的画面观看着刚才的那场打斗。
完全出乎人意料的一场戏。
山中瑶子:在剧本写作阶段,对这场戏大概只有“打斗;转场至抽象空间观看自己的打斗”一类的简单描述,还没想到如跑步机这样具体的场景规划。
当时的想法是设计一段从“元”(meta)的维度来看待自己生活的戏。
因为在处于争吵或者打斗中的人们,不是一般都非常严肃认真吗?
但一旦从那个场景中跳脱出来、从第三者的视角去观看,这些争斗就会显得十分滑稽。
因此看别人争吵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笑)。
而且争吵中的人们在保持上头状态一段时间之后,也会因为渐渐习惯这种强度而变得能从客观或者说“元”的角度去审视自己了。
我想通过“从手机上观看自己的争吵”的设定来体现出这种从“严肃”到 “滑稽”的流动过程。
一开始,其实我是想让 Kana 像大卫林奇在《双峰》里呈现的那样,坐在沙发上通过电视机来观看自己的争吵。
但想到 Kana 这代人压根不爱看电视,所以还是改成了手机。
而说到超现实空间的具体设置,还得感谢担任本片美术设计的小林兰。
因为在聊起脱毛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的时候,小林提到跑步机上的新陈代谢也是当代资本主义的一种体现,因此就决定了让 Kana 边跑步边观看。
《双峰》剧照Methy:于我个人而言,唐田英里佳饰演的陌生邻居非常神秘且富有魅力,带有一丝鬼魂般的感觉,只不过又是真实存在的。
而且,她似乎是那么多男女朋友里唯一能与 Kana 灵魂相通的角色。
她还建议 Kana 学习英语,包括在之前的一场戏里, Kana 也倚靠着墙壁偷听隔壁的唐田学英语。
山中瑶子:Kana 是那种对身边人不太感兴趣也不怎么认真对待的性格,但反而又会被遥远的纳米比亚沙漠吸引甚至治愈。
而作为邻居,唐田的角色对 Kana 来说既接近(物理上)又遥远(毫无交流)。
我想对 Kana 来说,一定是最想向拥有这种绝妙的距离感的人打开心扉的吧。
另外,Kana 是一个对他人说的话没什么反应,又不怎么拥有自己的话语的人。
既然如此,何不让她从“学习说话”开始学会成长呢?
因此,唐田说“请你学习英语”实际上也包含了“请你加油(成长)”的意思。
Methy:顺便一提,我注意到 Kana 在偷听唐田学英语的时候,唐田恰好在跟读“prohibit”这个词,其意思是“禁止”。
这个是有意设定的吗?
还是碰巧?
山中瑶子:那是因为工作人员准备了一个英语单词列表,其中只有 prohibit 这个词是我之前不了解的。
这个词对于非英语专门的人来说,在日常生活中不是挺少用到的吗?
所以我觉得很有意思,也就选了这个词(笑)。
Methy:在某场争吵戏中,Kana 对身为文化创作者的男友 Hayashi 那种令他人堕胎又毫无反思的行为作出了强烈的批判。
让人不禁联想起现实中日本电影以及文化界日益燃烧的反性骚扰、职权骚扰和 metoo 运动。
山中瑶子:这段戏也可以算是我的一次发声吧。
首先,我明确反对性骚扰与职权骚扰。
其次,作为创作者,你的作品毕竟会成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所以也必须肩负起相应的责任感。
Methy:影片中的音乐虽然出现的不多,但每次出现都让人印象深刻。
主要是由渡边琢磨这位有着丰富电影配乐经验的音乐人制作的电子音乐。
山中瑶子:在筹划阶段,我想到电子音乐和本片的主题以及氛围十分契合。
正好担任本片摄影的米仓伸去年参与制作了大江崇允导演的《鲸之骨》,在那里结识了音乐制作的渡边琢磨先生。
那部影片里也大量使用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电子音乐,我们看了都觉得非常适合。
《纳米比亚的沙漠》剧照Methy:您有没有后续的创作计划?
我最近恰好看到您有一部叫作《Polaris》的新作荣获了今年乌迪内远东电影节发展计划的头奖。
这部片已经开始制作了吗?
山中瑶子:在《Polaris》之前,还有另一部已经完成拍摄与剪辑的作品,等到从戛纳回来后,我就会开始着手影片声音方面的后期工作。
《Polaris》的话,现在还在剧本写作阶段,我想慢慢花时间把它做好。
Methy:您是第一次去戛纳吗?
对旅行有什么期待?
电影节期间有什么想看的作品吗?
山中瑶子:是的,我是第一次去法国。
在《纳米比亚的沙漠》的剧本写作阶段,我观看了雅克·欧迪亚的《奥林匹亚街区》,从中获得了许多灵感。
此外,去年我还看了肖恩·贝克的《红色火箭》以及大卫·柯南伯格的《未来罪行》,从中得到了非常多的勇气(注:以上三部影片在日本均为2023年上映)。
正巧这三位导演今年都进了戛纳主竞赛,所以我很期待看到他们的新作。
此外,我还特别喜欢娄烨导演。
因为关于他的新片暂时还没放出任何消息,据说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所以令人格外期待!
感谢Vic在采访准备与校对中提供的灵感和帮助。
很有趣的作品,细节丰富,美色在线,感性大爆发,我感觉我有可能还会看第二遍,当初好像是听说有女同才买的票结果没有()女主真是一个可爱迷人的坏女人,折腾人的精力非常旺盛,她种种夸张和疯狂的行为完全是靠演员的表演才变得很可爱,所以看的时候我也总在演员本身-电影表达之间犹豫,让本应该让人讨厌的行为变得不那么让人讨厌,那么这些行为广义上来说代表的意义其实就被消解了吧?
变成了这个角色本身的特色,故事的特定组成部分,那这样一来对观众来说角色的所有表达就变得代入感不是那么强,更像是在欣赏了,感觉比较私人化。
如果自始至终都没有对女主的疯狂做出解释就好了,但结尾却出现了心理医生的问诊桥段,有点不是很明白为什么要说女主是双相还是躁狂,这是什么结尾一定要出现心理医生解释的心理惊悚片吗?
有点导演不知道怎么结尾所以一定要找个点为结局着陆的感觉,但好在还是模糊了这部分,结尾落在了“听不懂”,听不懂男友们,听不懂家庭的语言,听不懂这个社会,四不像的生物生活在沙漠里。
两位男友围绕着主题有很明显的对比,一位低自尊一位高自尊,一位是房地产销售人员一位家境很好,一位在女主面前跪地哭,一位在女主面前小便,女主对他们态度是一样的,两位屈服于女主的撒娇后他们都会不停地提醒女主喝水,女主却从未听劝从未主动喝过水。
另外就是感觉这边电影在日影里真的算是珍稀动物,首先这是女导演拍的女性主角故事,其次故事主题是女性脚踏两只船,且没有像其他日影不伦故事那样扭扭捏捏推拉,对女主进行道德审判。
再者这部电影没有任何让我从女性主义视角感受到不适的地方(虽然还是有些女主裸露镜头特写,其他的就是一些异性恋烦人部分),最后就是这一部里面有女主痛殴自己男朋友的部分,打得很爽()
为什么西方文学经典里的女性角色总是有自毁倾向,比如罪与罚里的纳斯塔西亚和雾都孤儿里的南希,而男性的攻击性为何总是指向外界?
大学一年级的我在文学讨论班上提出了这个问题,当时的我并没有答案。
我并不享受看着她们在泥沼里越陷越深,但是她们即使深陷泥沼却仍然奋力挣扎的那股力量强烈的触动了我。
纳米比亚的沙漠里的女主加奈瘦弱如纸片,却奋力的扑向她的男友一掌一掌的打在他身上的那一幕深深震撼到了我。
现在我明白这是大一的时候无法说清楚自己哪里不舒服的我曾经所期待的画面,时隔这么多年,我终于在一部女性导演的电影里看到了女性面对一个远比她强大的男性释放如此彻底的攻击性与失控的暴力。
我其实很害怕她的第二任男友那样的人,他看起来文质彬彬,可他的眼神如此的冰冷,你在那里面找不到一点温暖和对他人的善意。
我是懦弱的,看到这样的男人的第一眼我就会迅速地远远地跑开,加奈却摔断了脖子都要和他纠缠在一起,每日折磨着他和他扭打在一起。
在看到加奈的第一眼我就知道她是一个不能离开男人而活的女人,可是也许就是因为如此她才有勇气直视他们冰冷的眼神,拼尽全力的朝他们怒吼扑向他们,让他们对被伤害的女人们道歉,包括她自己,也包括从未谋面的男友的前女友。
有的人说她疯癫,我相信这其中也不乏女性,请你们睁开眼睛,好好地看着她,你真的看见她了吗,她全身散发着的无处安放的愤怒,那是一股近乎野蛮的力量。
她对着男友怒吼着说你这样的男人就是毒,这个世界上就是因为有太多你们这样的人才变得如此糟糕。
自私自利的男人就是这个世界的污染物,像癌细胞一样绵延不绝。
我都没有这样对着我曾经深爱过的和女主男友一样虚伪冷漠自私可笑的男人怒吼过。
时过境迁,如今的我看着他甚至心里生出了一种慈悲。
纳米比亚的沙漠的导演说看这部电影的观众几乎都把他们自己的经历和态度投射到了女主身上,加奈是一个无比出色而复杂的人物,而我看到的这个角度必然只是无数个可以理解她的角度之一。
我仍然记得RBG 大法官的那句话,我要求的不是男女平等,我只要求男性同胞们把你们踩在我们脖子上的脚抬起来。
女人们,请保持愤怒,那不是疯癫,不是失去理智,如果连愤怒的权力都被剥夺,作为下位者的我们还剩下什么呢。
请保持愤怒,因为那是我们生而为人最后的尊严与底线。
5.26.2025 晚于纽约
哎,这片儿,太喜欢了,看完回来兴奋了一路,已经没力气再拼凑时代症候心灵症候千禧一代幻灭史这些大词了。没有办法言说的情绪,要用身体来讲,用打架来讲,用接吻来讲,用呕吐来讲,用奔跑和哭泣来讲。听不懂,是听不懂啊,从来没有被这个世界听懂过,每个人都在讲只属于自己的那种语言。纳米比亚的沙漠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在心理医生的沙盘上种下一棵树,那棵树一出来,立马就懂了沙漠是什么。我们的生活到底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整天把“活下去”挂在嘴边,但是宣言和行动完全割离。生活:在跑步机上回放自己幼稚的、无法无天的嘴脸。跟爱情没关系,爱情只是要把精力耗掉,然后当作镜子映出自己自己自己(把病的名字告诉我,因为我想更了解自己)。大人们总是让你原谅这个原谅那个,但是你手里只有一棵假到不行的塑料树,在跨越一切的时候。握紧了。
【C+】最美丽的也是最危险的,对人物肢体的过分依赖,一种不太踏实的“调动”,尽管赋予了“病理”的合理解释。
👍年度爱情武打(武打戏的时候突然有个小疑问,打仗需要走戏吗?还是随心开打?(女主角的演技好细腻!【26th Siff 上海商城剧院】
1.5 女主短发很好看,没了。(不知道在干嘛…还拍这么长…因为开场还行竟然坚持看完)
太典型的有佳句无佳章 某些镜头单拎出来实在太过天才级的美味 然而整个故事的串联实际上更多还是依靠一些boring乏味的线性进程 更能理解双相了吗?当然 但是能原谅吗?不能
我们时代的精神病,每一次都是死去一点点。
“kanbudong”愚蠢的故事,无聊的剧情,糟糕的人物。十五天拍摄,从创作到拍摄完毕不到半年,这难道不是粗制滥造?
我爱女主,女主好棒,女主加油!呀呼!爱的魔力转圈圈!
看不懂其實。
好美丽的精神状态
琐碎日常拼凑出来的完成度不高的练习作
既鲜活地捕捉着人物当下状态 又在尝试打通原本区隔的不同世界 蛮好的
感知一无所有
你会爱她恨她或鄙夷她,想和她做爱跟她打架,但如果成为她就太痛苦了
導演和河合優實都是天賦型選手,靈氣逼人,展現出了一種非常細膩獨特的身體語言,有能一直定格在腦海裡的段落,充滿了四處流動和噴薄而出的情緒。女主角在後半段的那種不被理解的懊惱和歇斯底里,對身邊人的無理取鬧,某種自我消耗、自我厭惡和自毀傾向,如果連接不上可能會令人覺得很莫名其妙。其實不用找躁鬱症這個理由的,有些地方還是有點用力了。整體太長了點,可剪掉20分鐘,以及實在不太喜歡唐田那段(可能我太不喜歡看她演戲了)。河合優實很好很好。結尾很有趣。導演還那麼年輕,期待她以後的作品,從小情緒出發探索更廣闊的天地。//二刷仍觉得闪闪发光,最后三分之一还是有些问题,但也感受到了更多细节和微妙的情绪,导演对身体的极度敏感令人惊叹和羡慕。
虽然影厅多次响起笑声,但我觉得完全笑不出来。双相情感障碍,压抑,只有压抑。#SIFF2024
#26th siff 精神问题并不需要一个病症名词来为我们确诊,因为现代社会的虚无主义入侵,我们已经被异化成了漫无目的的人。在情感里在生活里在工作中,只有声嘶力竭的吼叫,但却得不到回声,被困在纳米比亚的沙漠里,全是“听不懂”的回应。很都市很青年人的电影,所谓爱情也好梦想也罢,一切人际关系和自身愿景在21世纪开始慢慢死去。
河合优实 我的新主人 prprpr
理解但不欣赏
这个女主出轨 骗人,不知恩图报,还动不动就打别人,人としてはもう終わりね。最低。人可以幼稚 可以脑子有毛病 但不能欺负别人害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