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

Hunger,大绝食(港),饥饿宣言(台),绝食

主演:迈克尔·法斯宾德,斯图尔特·格雷厄姆,莱恩·梅加,布赖恩·米利根,利亚姆·麦克马洪,凯伦·汉森,弗兰科·麦卡斯特,莱勒·罗迪,海伦·麦登,德斯·麦卡莱尔

类型:电影地区:爱尔兰,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08

 剧照

饥饿 剧照 NO.1饥饿 剧照 NO.2饥饿 剧照 NO.3饥饿 剧照 NO.4饥饿 剧照 NO.5饥饿 剧照 NO.6饥饿 剧照 NO.13饥饿 剧照 NO.14饥饿 剧照 NO.15饥饿 剧照 NO.16饥饿 剧照 NO.17饥饿 剧照 NO.18饥饿 剧照 NO.19饥饿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饥饿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北爱共和军领导人鲍比•桑兹(迈克尔•法斯宾德 Michael Fassbender 饰)因为领导反对当局的游行而被捕。在梅兹监狱中,他依然没有放弃斗争。监狱里都是六平方米的封闭牢房,这里关押着北爱共和军的囚犯,他们赤身裸体拒绝穿囚衣,以此对抗撒切尔夫人剥夺囚犯权利的法令。他们用污浊的食物和排泄物掩盖着变形门下的沟渠,以此传递消息。 通过一台蒙混过关的收音机,囚犯们得以及时了解共和军与英国政府斗争的消息。最后,在桑兹决定以绝食抗争的时候,他与神父多米尼克•莫朗(利亚姆•坎宁安 Liam Cunningham 饰)有过一场精彩的辩论,然而结果却于事无补…… 本片获得第61届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2036来历不明童眼惩戒者盗贼你能原谅我吗?美女足球队岛屿上的煎熬兄弟连大都会独角兽塞尔玛女人俱乐部干支魂比佛利山超级警探4禁断动画43波斯语课伟大的族谱热力四射妖怪手表!2019昨日英雄火红的日子大猫躲避的爱福祸双至网球王子全国大赛篇:半决赛从海底出击第四季爸爸和小夏的便当杨门女将之战地情缘食女刺客俱乐部七月与安生

 长篇影评

 1 ) 饥饿:Peter Travers在Rolling Stone上的影评

看完这部我整个人都是一个巨大的问号,无语凝噎。

翻译一个知名影评家的影评好了,Peter Travers,给People和Rolling Stone都写过影评,还主持Popcorn,一个访谈节目,XMFC时期采访过Michael和James。

曾经在更好的时候,观众想要看艰苦的电影,会把他们逼出舒适区进入未知区域的电影。

《饥饿》就是这样一部电影。

它是艺术的胜利,让我们进入到大约1981年的北爱H区的梅兹监狱,并看着IRA(爱尔兰共和军)囚犯Bobby Sands (Michael Fassbender) 领导将使他在27岁的年纪瘦骨嶙峋地死去的绝食抗议。

Sands生命最后几周的事情人尽皆知,正如他的目的一样:让IRA的囚犯被承认是拥有战争规定的权利的政治犯。

在电影里只闻其声的首相Maggie Thatcher(撒切尔夫人)一点也不吃这套。

导演Steve McQueen(和Bullitt新星没有关系)对传记式的沿着不好的回忆的旅途不感兴趣。

McQueen,英国人,住在阿姆斯特丹的黑人,是一个在录像和电影中上演有潜力和刺激性的首秀的获奖的试验艺术家。

他的目的是制造一部你能看见,触碰到,感受到,闻到的电影。

《饥饿》当然是这样的电影。

从他和爱尔兰剧作家Enda Walsh合作的剧本开始,McQueen在开头呈现一位狱警(由Stuart Graham生动地诠释)在清洗他受伤的,流血的指节后离家。

狱警拿出一根烟,检查他的车下有没有隐藏的爆炸物,开车去H区,在那里他会在脱衣检查和打人的时候获得更多的伤疤。

对关塔那摩和阿布格莱布的暗指是刻意的。

我们看到囚犯么赤身裸体或是盖着毯子,拒绝穿上囚服。

为了抗议,他们用自己的粪便糊墙,让尿顺着满是苍蝇和蛆虫的囚房的门底流出去。

这部电影是感官上的一次猛击,McQueen展示人体的方式本身就是一个军火库,可以说是我们回击的最后一样武器。

在Sands和一位牧师,Dominic Moran(由杰出的Liam Cunningham扮演)的长辩论中出现了政治。

除此之外,这部电影是一系列的挥之不去的,布满伤痕的图像,包括Sands渐渐离去的延长的过程。

Fassbender非常伟大,找到了一个被剥夺除了使他成为人的所有资源的角色的灵魂。

有些影评人指责这部电影美化Sands这个恐怖分子。

它没有。

《饥饿》令人震惊地中立并且在哲学上引人深思,不可否认是一部感人的对思考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人的贡献。

不是原创,也不是专业翻译,但是我的翻译成果,不接受未授权转载。

 2 ) 身体是他们最后的武器

  ■文艺补白  最新文艺片推荐  《饥饿》Hunger  导演:史蒂夫·麦奎因(Steve McQueen)  影片在作者路线和风格化道路上走得很远,令人不敢相信这是他的第一部作品。

面对《饥饿》,普通人除了要忍受电影传达的剧烈痛楚与污秽不堪,恐怕他们更想搞明白这北爱问题到底是怎么回事,毕竟它离开主流视线也有一阵子了。

长话短说,看起来永无休止的政治暴力源于北爱尔兰地区的教派对立。

片中囚犯是爱尔兰共和主义者,他们追求爱尔兰统一,信奉天主教,被称为民族派。

与之对立的是信奉新教的联合派和背后的英国政府。

撒切尔夫人上台后,共和主义者被残酷镇压,他们被当做一般罪犯处理,为了恢复政治犯地位,囚犯展开了多种示威活动,如秽物示威和绝食行动,是影片的背景。

但《饥饿》承担的不只是记录与再现的功能,如同保罗·格林格拉斯(Paul Greengrass)讲述北爱问题的《血色星期天》(Bloody Sunday)。

史蒂夫·麦奎因研究视觉艺术多年,影片在作者路线和风格化道路上走得很远,令人不敢相信这是他的第一部作品。

《饥饿》的视觉效果卓越,它真实地再现了监狱的环境和犯人的待遇。

囚犯把排泄物涂满墙壁,倒灌到走廊通道。

后来出现一位清洁人员,他从里头走近镜头,一路打扫,呈纵深方向移动,单镜全长两分半钟。

周围只有扫把与地面污水摩擦发出的枯燥声音,囚犯们也不做声,整个过程对观众而言是难以忍受的压抑折磨,仿佛置身于肮脏的现场。

之前的虐囚场景,摇晃不安的手持摄像机营造了可怕的空间感。

类似的冲击在全片随处可见,众多访谈评论中首推17分钟对谈场景:打算绝食的鲍比·桑兹跟试图劝告的牧师对话。

内容包括了桑兹的成长,他对运动和形势的判断,对生命和选择的看法,基本道出了一个共和主义者在思想层面上的认识,是理解和深究《饥饿》的入口。

故事讲述的技巧上,电影没有马上引出主人公,先出现的是对立面的狱警,再是主人公同仁,通过一场见面会才带出了绝食的中心人物桑兹。

桑兹糟糕的身体状况可以说是人间惨象,他嘴唇干裂、布满烂疮,叫人不寒而栗。

桑兹意识不清后,出现了虚焦、失焦和溶接画面,童年体验反复出现,大限将至的生命回首,让人为之动容。

在一个静寂的白色战场,桑兹和他的朋友把身体当成了最后的武器,如愿以偿地战斗到最后一刻。

为了雪中燃烧的烟头,为了清理通道的污水,为了那段集中对话的惊人勇气。

给自己一次机会,看下这部震撼的《饥饿》。

【南方都市报 http://epaper.nddaily.com/C/html/2009-02/21/content_709294.htm】毫无疑问的年度最佳处女作,它表明导演是个才华横溢的设计师,能处理好当代政治问题所引发的监狱生活,没有任何说教。

———Michel Ciment《正片》今年最令人印象深刻、发出战斗召唤的电影,不仅仅是那个静态对话场景,更为了那些带来猛烈撞击的图像和声音。

——《英国电讯报》 Tim Robey

 3 ) Personal Notes

McQueen’s Hunger has a power to draw understanding out of us.Before watching this film, I have only a plain knowledge about hunger strike. The film reminds me of narratives I had read before, like, how feminists in England on a Hunger Strike were “enforced" to eat and these enforcements damaged these women's health “permanently”. I remember wondering how health could be harmed by enforcing eating, and guessing the damages were caused by irregular diet. Naive of me.Narrating a historic event generally is more informative but plainly less powerful than the way Hunger deals with it, as Thara points out, too. To actually see the body arouses emotions in the audience way more effectively than intellectual reading, making historic events more authentic than distant.However, to see it is still different from to live it, and, inevitably, the spectacle created by McQueen has within it his own purpose to influence the audience. I find it most interesting to draw the political ideas delivered by presentations of bodies. Apparently, McQueen sympathizes and wants us to sympathize with the protestants. Sands’s body is the most traumatized one disgusting ulcers and, at the end of the hunger strike, countable ribs. When I saw his body, I could feel how the image is manipulating me to think against Thatcher government. His body makes itself a spectacle displaying a power relation between the British and the nativists, innately condemning the violation of humanity and claiming the justice of their own.The whole concept of political status was, however, more political than moral. The majority of inmates in the Maze might have supported political status only because of political propaganda and freneticism than political idealism. Before the appearance of Sands, the film is almost in a neutrality, we see sufferings and human elements from both sides and the inmates that first appears does not seem really intelligent.However, Sands broke this neutrality. The scene with naked bodies and uniformed bodies strikes down the pities that we would have for the other side, although one of them is crying. Then the dialogue between Sands and the Catholic priests build intelligence and compassion to the body of Sands. On the opposite side, the officer sends flowers to her mother, but the scene is not of compassion, but of a sense of alienation and disciplinary indifference. The immobility of his mother makes the officer so unlikable, and the following gory scene brings more horror than compassion, when the immobile mother moves suddenly. when the immobile mother moves suddenly.Sand's caretaker changed during his last hunger strike for no apparent reason. Implicitly, I feel the next caretaker treats Sands with much less care. It turns out clear with a scene of the ring born by the caretaker, which is inscribed UPA. The body of the UPA member is large and round, his manner arrogant.The film does try to be objective, but it also tries to arouse sympathy and emotions. While the film sublimes Sands body and characterizes Loyalists and British less noble, it makes me consider whether the hunger strike is still just when the general inmates, political or non-political, have been treated humanely, thanks to, at least partly, the effort of those arguing for political status. When the traumatized body was treated with white and clean clothing, I at once receives a sublime martyr and a less just but even more courageous political figure.

 4 ) 饥饿难耐的麻烦

N年前在故事会(掩面)上看到一小说,印象颇深。

背景貌似就是北爱,"The Troubles"。

讲爱尔兰和军一狙击手,费尽心机干翻一敌人,兴致一起想去看看那人面目,结果翻身一看是自己兄弟。

追根溯源,北爱这三十多年无非是古老的“宗教冲突+民族独立”故事。

这故事,折腾上百年族人都拼光也是有的,只是凡血案放在西欧北美,就显得特别不凡,那么麻烦:有1972年英国人愚蠢的开枪,U2几位老师歌颂的“Bloody Sunday”在先, 就有IRA迅速壮大各种暗杀在后;继而"Her Majesty's government"再抓其成员取消其政治犯地位;再有Bobby等诸位爷们儿绝食而死;再有铁娘子表示淡定;再是IRA暗杀撒切尔不成却干掉一MP一内阁成员的老婆;撒切尔民调反而高涨,更加无比各种tough;于是反抗愈烈...遂至无穷。

中间还有本片描绘的“看你敢虐待俺们爱尔兰爷们!

”+“你再敢无情暗杀我大英帝国看守!

”。

这故事发展到这除了媒体曝光率比较高外没啥特别之处。

英国人的牛逼之处在于,他们妥协了,于是和平了。

两起大(其实真不大)血案,“血腥星期天”是去年卡梅隆首相代表英国正式道歉;"布莱顿旅馆爆炸案"则以主犯坐14年牢后被释放告终。

丫出狱后还叫嚣“老子干的没错你们死的活该”,奈何和平之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也没人理了。

再谈本片,似乎还是从反抗语境中来建构全片的视角。

为什么这么说?

虽然看守和犯人似乎一人分了一个视角,但貌似前者都是庸俗无聊无情残暴,后者都是可怜屈辱不屈爷们。

一个猥琐地死在一大妈裙下;一个绝食成了圣人与上帝交流去了。

而且,Bobby Sands圣人居然还曾经是个清纯无邪的小男孩!

果真是:“‘Hunger’ dramatizes these events rather than portray them.”总之,作为一反_动派,我不表彰这电影要说的那点意思。

技术上,McQueen老师摄影摄的非常小清新(我不确定这词意思),我个人也非常偏爱长镜头,无音乐的处理,有时候,我真觉得这才是电影的本质。

就像本片,景不多,故事讲的很透,人物(尤其是IRA方面)皆有张力有内容,简单来说,让你信以为真了吧,让你如在狱中了吧,让你饥饿难耐了吧。

附:1. 北爱的英语还真是某北爱外教说的那范儿。

太难懂了!

2. 1969-2001年间北爱冲突死亡责任方分布如下:Republican paramilitary groups 2057Loyalist paramilitary groups 1019British security forces 363Persons unknown 82Irish security forces 5Total 3526北爱尔兰人干掉了3000多人,英国人干掉了三百多。

 5 ) 《饥饿》:他只是做了他认为应该做的事

第一次注意到《饥饿》是去年的多伦多电影节,据说影片的口碑不错。

后来一查才知道,好家伙这片子来头那是相当大,居然位居英国著名电影杂志《视与听》2008年的十大影片之首,而且还是一位少壮派导演的处子之作。

影片故事很简单,就是为争得权利发起了一次以生命为代价的抗议行动。

影片的对白较少,大约有百分之五十的台词集中在Bobby Sands与牧师的谈话上,估计很多朋友都难以坚持到这段。

视觉艺术家出身的麦奎因导演更好用画面来传递信息,影片很少用移动镜头,而且大多昏暗,压抑,在加上零星电报式的对话,更使人感到压抑和沉闷。

其实有一个镜头令人印象十分深刻:狱警打扫卫生,整个静止镜头持续将近两分钟,从走廊的一端到另一端,看下来使人极其郁闷。

所以说,《饥饿》并不是一部合格的娱乐影片,但确实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关于Bobby Sands与牧师的谈话的谈话,我也是看得一团雾水,可能还是不太了解北爱尔兰的具体情况。

但是平静之中却暗藏巨大的力量,当说到淹死奄奄一息的小马驹时,为赢得小孩们尊敬而甘愿受罚时,整个感觉犹如火山爆发一般。

说得具体点,有听到威廉姆·华莱士振臂高喊:“You can take our lives, but you'll never take our freedom.”的热血沸腾。

只是Bobby Sands身处牢狱之中,面对是一个牧师,只能算一声闷响;而华莱士则得到千百苏格兰的回应。

但他们都从心底向往自由,坚持信仰,在为实现自己梦想的路上,他们用永远不会孤单,因为有信仰相伴。

一只濒临死亡的小马驹,到底是眼睁睁看它痛苦地死去,还是让它痛快了解,尽管我们会背上杀手的罪名?

Bobby Sands只是做了他应当做的事情,而他出发点就是减少不必要的痛苦。

在那个时候并没有考虑到自己的道德取向。

在挑战撒切尔夫人,他一如既往遵循这条原则:“我仅仅是了我所深爱的北爱尔兰!

”可惜,Bobby Sands还是没有活着看到自己的理想成为事实。

但对向往自由,坚守信仰的他而言,已无遗憾了,他只是做了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

最后补充一点,此片极不宜吃饭时观看。

原文博客:http://user.funshion.com/blog_content/5860709/13916020

 6 ) 完成

詹姆斯•乔伊斯、萨缪尔•巴克利•贝克特、萧伯纳、威廉•巴特勒•叶芝、西默斯•希尼。

以上五位都是爱尔兰人,其中有四位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随便拎出一个都是世界文学史上的重镇。

爱尔兰除盛产文豪外,也盛产斗士。

叶芝的那首传唱世界的情诗《当你老了》就是献给一位热衷爱尔兰民族主义运动的女性。

而《饥饿》中绝食而死的博比•桑兹也是这些斗士中的一员。

《血腥星期天》《迈可•柯林斯》(又译傲气盖天)《风吹稻浪》等片也涉及北爱问题,不过表现的是街头的斗争,而《饥饿》表现的是狱中的斗争,由拼刀枪到拼意志,提供了新的视角。

该片不但题材另类,技术上也不乏实验性的手法。

整部影片,由躁动到平静,由群像到个人,节奏跌宕,动静得宜,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依赖于影片出色的摄影。

《饥饿》的导演史蒂夫•麦奎因曾经在纽约大学读书,呆了三个半月就主动退学了,据他自己说他离开的原因是:我对他们拍片的方式没有任何期待,他们不让我把摄影机丢到空中再接起来,因为这不合常规。

长镜头和手持摄影,都是摄影的常规技术,不过麦奎因对这些常见手段进行了极端的运用,十分出格的打破了常规。

在《饥饿》中,麦奎因通过密集的、超长的长镜头和歇斯底里的手持摄影完成了他的技术冒险,玩摄影机玩出了一尊嘎纳金摄影奖。

而《饥饿》的剧中人物也有属于他们的“完成”,为宣示他们的政治立场并赢得作为人的尊严,博比•桑兹和他的狱友们先是发动“不冲洗”运动,继而集体绝食,通过一死来完成他们的抗争。

对于绝食,很多人只会有这样简单的概念:一个人把自己饿死了,至于具体的情形则不甚了了。

《饥饿》对博比•桑兹长达66天的绝食以科普式的忠实进行了呈现,在这漫长的感官炼狱中,绝食的人要经受肌肉萎缩、肠胃穿孔、吐酸水、呕血、便血、生疮致全身烂出白骨、听觉衰退出现重听、视觉受损出现的失焦虚焦等一系列生理折磨,导演以极度写实的、代入感极强的镜头令人对绝食有了感性的、切身的认识,令观众在感同身受的同时对主角肃然起敬。

当然,《饥饿》不是科普教学片,它的意蕴远不止于科学。

导演在自然主义般的写实中,为博比们的抗争、受难赋予了一种神圣感。

在“不冲洗”运动中,镜头对监狱牢房的墙壁上用粪便涂抹出的圆形图案给了一个比较长的特写,这个涂鸦犹如渊深的宇宙,其中有万千星系旋转,令人观之眩晕,这个图案使得逼仄牢房的空间得到无限放大,博比们的抗争似乎和整个宇宙的运行都发生了联系,他们的自污带有某种神圣意味,另外,这又和东方禅宗的“道在屎溺”暗通款曲。

梅尔•吉布森的《耶稣受难记》诉诸非人的肉体虐待,令人不忍观之,而《饥饿》里的自我受难虽然平静,但冲击力并不亚于前者,并且博比的绝食也带有殉道的意味。

受难往往能使人具有神性,甘地因绝食而成为圣雄,耶稣因受难而成为神,而博比在狱中当选为国会议员成为了民族英雄。

博比绝食中,一个反对派来看他,他挣扎站起又摔倒,后来被反对派横抱出来,犹如从十字架下来的耶稣,这个场景对受难神圣感的展现更是明显。

博比绝食而死,是为了家国大义,在导演看来这不亚于宗教领袖完成了一次圣迹。

《失乐园》里,久木和凛子并没有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但他们却执意赴死,他们的纯爱受到了世俗的打扰和亵渎,他们以死来完成他们的爱,给爱一个凄美的句号,犹如樱花在盛极之时凋零,他们不想看到红尘翻腾后他们的爱千疮百孔,只剩下一个无言的省略号。

死于极乐的久木、凛子和死于极痛的博比•桑兹具有某种同质性,小时候淹死过受伤小驹子的博比对生命有自己的看法,他也在并不是非死不可的情形下选择了死亡,为了终结无休止的虐待折磨、谈判博弈,他和同伴们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他们的抗争,给这场运动奏出最强音,迫使英国政府改变了监狱政策。

不过英国人也颇有fair play精神,如果博比遇到的是希特勒、波尔布特政府,会被直接扔出去喂野狗或者强制喂食,而英国政府尊重博比的选择,还派了医生监护,让博比完成了他的“完成”。

《饥饿》的导演是英国人,投资方是英国公司,而主角则忠于历史的用了爱尔兰演员,这部看似给自己国家抹黑的电影,反而透露出英国人正视历史的勇气与度量,和绝食而死的斗士们一样,他们也有值得钦佩之处。

 7 ) 所谓战士,不过疯狂的赌徒

Hunger本身是一部很好的片子。

视角和手法都是大胆而成功的冒险,充满了艺术的美。

Fassy以及各位演员的演绎相当出彩。

但是这是一部好片子不等于我就赞同它的主题,就像我讨厌撒切尔却不等于我否认她说的每一句话一样。

很遗憾地,对于那些叫喊着“斗士”“战士”之类的人们,我表示,这片子里引用的玛格丽特•撒切尔的两句话,我基本完全赞同。

在片子开头,撒切尔的那句陈述可谓一针见血:没有所谓的政治谋杀,政治爆炸和政治暴力,只有犯罪谋杀,犯罪爆炸和犯罪暴力。

记得去年本拉登被击毙之时,网上也是一片莫名其妙的哀叹之声。

人们哀叹本拉登是为信念而战斗的斗士,是飞蛾扑火的英雄,是给帝国主义迎头痛击的勇士。

真他妈的放屁。

本拉登的作为,是无疑的恐怖主义。

他本人,是应当人人得而诛之的恐怖分子。

若是斗士,就算在阿富汗的连绵山麓里伏击美军,也是正当的。

但是拿着飞机撞大楼,让千万个家庭家破人亡,对不起,你这是懦夫,是混帐把戏。

是的你们扩大了影响,在网站上宣布对911负责的那天起,全人类都知道了Al Qaeda和Bin Laden这两个名字,也不免有些傻逼跟在屁股后面摇旗呐喊替极端主义招魂。

拜托,极端主义就是极端主义,在台下的时候说信仰谈美德谁不会啊,但是一上台,便是纳粹之类。

人们总说,一个人富裕之后会做什么,当看他贫贱之时不做什么。

对于组织,道理大体相仿。

其实Bobby Sands和他的IRA,也没好到哪里去。

IRA是百分百的恐怖组织无疑,谋杀政要,制造爆炸,所求也是一个博眼球。

但是他们觉得自己的理念是高尚的,信仰是值得敬佩的,口口声声为了自由,组织里的成员也不乏所谓勇气和毅力。

但倘若入狱确实出于犯罪,特别又是谋杀和恐怖主义这种滔天大罪,那不好意思,你就是罪犯,不是政治犯,也不是良心犯。

人之间的理念存在差距是完全正常的事情,但现代社会的优势在于,任何人都有机会用合理的方式来阐述自己的理念。

在理念产生差距的时候,可以谈判,可以争论,但不是杀死与你意见不合的人,炸死他们全家。

印度的独立远远早过1981年,甘地也并非死于英国人之手。

而先于北爱,爱尔兰的独立,其实也是通过谈判得来。

IRA作为北爱少数天主教徒中的极端分子,屠杀的大多都是他们看作所谓“叛徒”的爱尔兰人,并直接导致了UDA的出现。

所以他们的宏大理想,在他们令人唾弃的做法的熏染下,不过一滩狗屎罢了。

我时常感叹甘地的伟大远见,实不负圣雄之名。

甘地清楚的意识到,任何建立在暴力之上的东西都是不可能长久的。

倘若印度也是镰刀锄头地来一场,且不说牺牲巨大,估计也会像我朝一样,落入王侯将相肃清异己的再次恶性循环里。

争论和谈判是一件冗长而痛苦的事情,而最痛苦的一点是,真正的谈判必定伴随着妥协,伴随着意识到自己一部分意见错误荒谬和对方一部分意见合理正确的过程。

而在我看来,承认自己的错误,所需要的勇气,远远超过固执地坚持自己的谬误所需要的。

为它付出的代价不可谓不大,但相比暴力抹杀反对者的做法,它得来的每一分成就,都更为踏实。

IRA屠杀亲英北爱人的做法,跟英国人当年屠杀爱尔兰独立人士的做法没什么两样;Bobby Sands妄图用自残一蹴而就的行为,跟狱卒殴打犯人的暴行其实一丘之貉。

而无论是谁,Sands,Thatcher,或者更多的妄想躲避谈判的麻烦和痛苦,采取其他可笑的方式来逼迫对手就范的人,根本就不是什么战士,不过狂妄偏执,而又孤注一掷的赌徒罢了。

 8 ) 饥饿—造型力的愤怒表白

12月份的电影,除了墙壁之间就是这部hunger让人难忘。

在中餐馆问达内兄弟副导演的意见,他也是除了觉得impressive之外不敢给以明确的毁誉。

应该说hunger像peter greenaway的电影一样,很难用传统电影的好坏来判断。

Steve Mcquenn早已是欧洲知名的造型艺术家。

法国的预告片中就以一段蝴蝶或飞蛾?

向着光芒飞翔的段落让人对本片美轮美奂的low-key用光印象深刻,戛纳金摄像机奖的肯定也足以让人有所期待。

然而影片在造型的用心不止于平面的构图和用光。

高潮时展现犯人和狱卒对抗的段落,借助于声音。

在击打的强弱、节奏和方向感上做足文章,那种从禁制的紧张到最后意志得以宣泄而一呼百应,一了百了的快感和整片沉默低调的氛围对比强烈。

很好的将观众从开场对这个历史中割裂事件的静观理解和梳理线索的阶段立刻带入事件本身,引发强烈的参与感。

如同大卫林奇的实验所证明。

这里音响的煽动力远远超过了视觉上的吸引,他更直接的完成了导演的意图。

媒体和很多影评人莫衷一是的是影片尾声。

对立于之前多用短镜头,高潮段落更让声画如齿轮般紧密咬合,以势如破竹般的剪辑节奏强势引导观众的感知和参与。

导演刻意在邻近结尾的地方安排了一个长达七八分钟的长镜头对话段落,一个与之前高潮段落在造型结构上形成完美平衡的缓慢波谷。

导演对这个段落的青睐甚至直接展示在影片的海报上。

显然作为Plastic artist的Steve Mcqueen 相信这种造型上的反差和对称,即使在情绪上对观赏者是一个考验和挑衅,但如果克服了前几分钟,对这个突如其来的长镜头所引起的不安和焦虑,静下心来,影片中个体和人性层面的关照会有可能得以更好的理解。

之前抵抗所带来的压抑和力度会被这个镜头所舒缓,并赋予更人性化也更普遍的意义。

而影片最后那个化蛹而飞的美妙镜头岂不是点石成金的一笔?

欧洲的评论比较谨慎,他们习惯于考虑一个特殊镜头其存在的理由。

tout n'est pas gratuit.没有什么是免费廉价的。

如果这个长镜头只是出于造型上追求完美的冒险,那不加思考的叫好也许会打乱已经出世已久的长镜头语法。

我当然理解我那位朋友对本片不加臧否的冷静和谨慎。

很多时候这些深受学院派教育的欧洲电影人三思而后言的结论是中肯的,并不保守,也不为了先锋而刻意激进。

然而从我来说,这部电影在造型上的创造力,甚至这个长镜头本身都给与我十足的震撼。

电影作为艺术,还有很多的潜力等待着探索,等待着被召现。

 9 ) 饥饿

讲述北爱问题的影片,被囚禁的北爱共和军领导人鲍比•桑兹在监狱中带领其他北爱共和军以秽物示威和绝食行动向撒切尔施压,最终以绝食而死。

影片有很鲜明的拍摄特征,前半部分的暴力抗议,中段鲍比•桑兹与牧师的17分钟对话,那个弑马者的比喻都表达了在精神及理想层次的个人特点,后半部分对绝食下恶化身体的触目惊心的拍摄,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坚定的信念及意志,暂且不论政治观点的对错,作为独立斗士的鲍比•桑兹的坚定是值得尊敬的。

法鲨为了这部影片付出很多,最后那几组镜头对绝食身体的拍摄,展现出一种病态的消瘦,令人敬佩其演员素养,而影片强大的冲击力及节奏、风格的把握,都很难想象是史蒂夫·麦奎因的荧幕处女作,令人印象深刻。

 10 ) where do we come from?

真实自有力量,朴素的信仰,朴素的表现手法。

但这是有力量、真实且严肃的电影,它的风格中的态度已让我们敬仰。

电影长时间的场景展现,对话几乎没有。

就是让你看,看就可以,直观,直观人们真实的生活。

在这些面前一切的解释都是多余的。

正如主角所言,我的生命需要真实,不需要各种语言游戏。

他们的静穆自有力量,像沉默的火山,生生不息。

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让人屏息凝神。

他们在囚室中静默,静静坐着,旁边是静静的衣物。

然后一切爆发,喷薄而出,一切可以看到的物品都在他们手中舞蹈,他们的生命能量像一道道美丽的瀑布磅礴而下,那么有力充满生命自身节奏的舞蹈,在破坏中爆发,他们有一种殉教的热情,对革命,对反抗,对信仰,对生命,对自身。

主角和牧师的对话随意而紧凝,无丝毫拖泥带水。

他们谈牧师的弟弟,bobby少时喜爱的越野,有一次他和许多孩子去参加一个比赛,对手嘲笑他们的口音,他们听不懂,但他们知道那是什么,然后他们看到一头被岩石卡住的驴子,叽叽喳喳的言语,他突然明白,它不需要,他只是把它按在水中,一直到它被淹死……他说,他有朴素的信仰,这是最重要的事情,他不是在逃避,也不是在做无谓的牺牲,他必须这么做,他的生命没有了自由一切意义都消失了。

即使希望。

他最后的日子,一切都那么虚弱而动人。

他听到天空中鸟煽动翅膀的声音,他虚弱至失去意识,只看到人的嘴唇在动,嗡嗡的虫子般的声音。

他用最后的力量睁开眼睛,摇晃,摇晃,定睛,母亲……他在乡间的路上跑,不停跑,他不能挺下来,他一直跑下去。

他从哪里来?

他必须回去。

那种跑动让他感到生命的真实,生命曾切切实实存在过。

正如他现在在绝食,在死亡中一步步走向生命的真实。

 短评

四不像

9分钟前
  • 阿淋之风中残烛
  • 较差

2016.11.17,15路公交车。个人不是太喜欢这种叙事方法,大量的长镜头的运用是本片的一个鲜明特色,不过看多了确实感觉时间停滞了。当然,法鲨的表演和为此片做出的巨大牺牲还是要给予肯定的

10分钟前
  • 西列克斯
  • 较差

自虐个什么劲

12分钟前
  • 夜的孩子
  • 较差

惨不忍睹

17分钟前
  • 蛙兄
  • 还行

看不进去,两星全部给万磁王的敬业

18分钟前
  • 可特么特了
  • 较差

不喜欢就是不喜欢,管球你评价多牛逼。。。

23分钟前
  • Garcia
  • 很差

可以说我一开始是奔着法鲨露吊来的吗,尽管这让我有一点羞耻,开头的几十分钟,我像是玩打地鼠般,在一群“美髯公”里搜寻法鲨的身影,结果还是等到“理发师”为我揭开了真相。看完电影,我又意识到我标记错了,我应该是想看《羞耻》,尽管法鲨在这个片里也坦诚了身体。可是多么无情,他唯独偏偏对我遮掩了他的骄傲。我难以抑制自己产生对法鲨殉道士精神的冷漠,冷漠到冷眼旁观,只因为我憎恶他到死都不愿意泄露一眼春光。★★★☆

25分钟前
  • 滿神的異教徒
  • 还行

特别棒,有种让人冷静的震撼,看完眼睛都争得更大了。“千山鸟飞绝“这是他自己走向绝境前的写照,但人不会杳无踪迹。

30分钟前
  • shu
  • 力荐

【B】那段出名的对话长镜头很厉害,但这风格不是我的菜

31分钟前
  • 掉线
  • 还行

我知道好多人会说那个长镜头好赞,这个摄影好厉害,但是这电影真是让人喜欢不起来,啰嗦且无法产生共鸣的政治。。。

36分钟前
  • La Cotiere
  • 较差

我很饿,我不饿。过于风格化的手法使得观感变的不错,但是这样的反作用往往很难使没有共同感受的观众发自内心的站起来鼓掌。

39分钟前
  • YOU
  • 还行

P大点事啊,还拍成电影 ,闷的要死!

44分钟前
  • oczero
  • 很差

不如把无聊俩字罚抄200遍来的有意思

48分钟前
  • DemonsEverywher
  • 很差

删掉台词吧,默片.

49分钟前
  • 我要去你家吃饭
  • 还行

评价一部片子你得看片子本身的拍摄手法 而不是拍摄的题材牛逼这个片子就真牛逼了

50分钟前
  • grqx
  • 还行

露屌和突然乍现强烈反差的血腥场面,是Steve McQueen的個人标签么,直到27分钟才看到法叔的臉。那一場与牧师的印象深刻的辯論。

53分钟前
  • TOWNE
  • 还行

让我想到了勇敢的心,为了自由的信仰,不惜牺牲性命

55分钟前
  • babydragonzl
  • 力荐

真实得憾人

58分钟前
  • geek
  • 推荐

小成本电影。这种孤岛式的屠杀,总会有个童年受伤变态、有对被杀的笨情侣、有个暴力的男淫、有个善良聪明的女猪脚。不同的只是道具和方式了。

1小时前
  • 宁静雪
  • 还行

电影只有1分,摄影1分,电影沉闷至极,导演除了秀一下摄影技巧外我实在是看不出这电影有哪里好。对,你摄影技巧确实很好,可是电影并不仅仅是看镜头和画面。末了我要说,我是不了解那段历史,SO在我看来那些政治犯纯粹是自找的

1小时前
  • 电影门外汉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