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洋女婿与传统华人岳父的冲突,马来西亚版的《拜见岳父大人》,或者说《我的盛大希腊婚礼》。
当年看了《我的盛大希腊婚礼》,我就想写一场“国际婚礼”。
开场的音乐很正,配合公路的画面,简直让人忍不住就要“和你去兜兜风”。
全片的音乐都很不错。
有些情节有点突兀,是想写就写,像男女主从英国(泰国)回来,刚好遇上中国年,是不是要有所体现呢?
团年饭啊,难道马来西亚华人没有?
可是片中吴家的除夕饭也太随便了点。
还有第二天一早发利是这个。
压岁钱是年三十晚上发的,马来又不同?
还有女主在和男主吵架时才突然爆出怀孕了,而其实两人回来本就是准备结婚的,婚姻大事,女主不可能不在决定之前把自己怀孕的事告诉男主。
轮渡。
“谢谢老师。
”很中国嘛。
想起我的小学中学。
马来华人还贴春联。
白话口音不算标准,偏向粤西,听着更多亲切感,我粤西人。
热气球这个,受到《7号房的礼物》影响吧?
给结尾照片旁白催泪了。
彩蛋的改编歌很有意思。
第一次看馬來西亞電影,也是第一次看馬來西亞華人電影。
支持我看下去的理由是,我想知道大馬華人文化。
無法支持我看完的原因是,電影居然是用MTV式的拼貼方式完成,一些鏡頭一度讓我以為是home video,全素人的不專業演出(我支持受過訓練的素人演員)看了很痛苦,還有放不下身段又做作,那位飾演女兒,從國際選美出身的女演員。
說故事的手法太弱,劇情和華人世界會拍的內容無異,沒有特別之處。
最重要是剪接、故事流動性都發生極大的問題,經常突然跳轉畫面,令我無語。
#還好是電影台播出可以轉台#華語片有的問題在這裡全都看的到
电影一定需要人造的强烈戏剧冲突吗?
并非一定。
电影的台词一定要那么舞台味十足吗?
没有必要。
淡淡的风格,反而让我们更加喜欢。
这部电影就是这么淡淡的味道,却让人乐于接受。
已经习惯了,去一个地方旅行之前,找几部当地电影看看。
电影真是寓教于乐的好载体。
马来西亚的华人保留了传统,那些有很多国内已经失去了。
到底什么是现代,什么是传统,两者是否可以截然分开?
一味追求所谓现代化,把现代化同物质发展紧密相联系,是我们认为一条绝对正确的道路。
现代化,基本等同于拆掉旧房子,换成全国统一的摩天大楼和形如鸟笼的高层公寓。
在很多国内县城,我都发现,高层公寓越来越多,那真是生活的需要吗?
大马文化交融,伊斯兰,马来和中华文化交融,又杂着一些西洋文化,所以,那里的文化别有魅力,值得体验。
电影里面,已经有所表达。
一部非常非常特别的公路片起初看到的是一段洋女婿和老丈人一同发喜帖的旅途有意思的桥段一个接一个到这里为止可以当做纯的喜剧片来看这段旅途也是因为老班长的去世突然发生了改变前面做的铺垫由这件事作为契机而爆发出来当然这种爆发是非常平静的让整部片子从实际的一个旅程变为阐述生命这个大旅途女主角从女孩成为了母亲的旅途洋女婿从男孩变成了父亲的旅途他们孩子的新生命的诞生女主角父亲从小到大到变老的过程父亲的同学从生到死的过程整个人的生命过程中能够出现的情况在一部片子里面全部呈现出来当然也有一些反应出导演细腻观察的部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是给羊咩咩送请帖的时候他正好不在家而对门走过来的邻居表现出来了城市人常有的戒心当父亲这个农村人来把喜帖拜托邻居转交的时候这个邻居无情的把请帖扔到了对门的门口多少表现出来城市人之间的冷漠另外一个部分是女儿赶回家来父亲做了煮鸡蛋下面夜里没赶上给女儿吃倒掉第二天重新做热的给女儿吃看的实在很感动最后就是女儿女婿买的二手车三人一起去发请帖的时候和多年前被送到国外去坐车有了强烈对比女儿这时的幸福表情表演得相当到位顽皮的在车玻璃上花出父亲和女婿开摩托送请帖的漫画最妙的是和车窗外奔流舞动的电线形成了向前飞驰的美妙景象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舞台,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种子怀揣着对春天的渴求,冲破泥土的禁锢,迎来了春风的轻快; 蝴蝶怀着对世界的梦想,冲破茧蛹的封闭,迎来了鲜花的芬芳; 鸣蝉怀着对新生的憧憬,冲破蝉蜕的束缚,迎来了微风的清凉。
唯有心怀梦想,才有了一飞冲天的壮举;唯有志在蓝天,才有了盘旋翱翔的雄姿。
这部电影是马来西亚籍导演青元拍摄的2014贺岁片,在此特意强调电影来历,是因为还有一部古天乐和莫文蔚主演的同名电影,声名都盖过本片。
从福建人的视角看马来西亚是很亲切的。
百年之前的一家人,因为生存有人留在唐山,有人漂洋过海到了世界的那一边。
虽相隔千山万水却一脉同源,不同的只是本邦和异乡间,不同的风土和社会制度。
农历新年的马来西亚金马仑山区,一户华人家庭不办喜宴将女儿出嫁,引起了同村全叔的不满,并对村人发誓,将来他嫁女儿如不办酒席天打雷劈。
事有凑巧,就在同一天他在英国念书的女儿美蓉,带着未婚洋女婿班杰回来了。
于是一场婚礼的不满引发了对另外一场婚礼的深切期望。
一对翁婿,一辆摩托,开始了一段金马仑到新山的喜帖派发路。
老与少、华语与洋文,误会的水深火热,误解的南辕北辙,人心的探知和文化的谅解在这条通达南北的路上戏剧性的展开。
这条路既是情感的弥合之路,也是北马的风景之路,将马来西亚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一线串联,缤纷呈现。
其中广东话和福建话你来我往,融洽程度远胜中国闽粤间,华人文化的保存和发扬,让人赞叹不已。
也许身份的难堪,可以让故土的习俗变得执着。
全叔的女儿美蓉,因妻子早亡托付给了在英国的妻妹抚养,长时间的异国生活疏远了父女间的情感,当不同的立场相互碰撞,冲突在所难免。
父亲怪女儿忘了根本,女儿埋怨父亲忍心抛弃。
十多年后美蓉依然忘不掉,离别时车窗外逐渐远去的父亲是那样的心狠。
当酸楚变成了习惯,爱就偏离了轨道,美蓉回乡不过是将婚事礼貌性的传达给父亲,可她不知道父亲对她的良苦用心。
瘦弱的身躯承担起了她十几年在英国的成长费用,无非希望她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办一场盛大的婚宴也只是想告慰自己和亡妻,终于将女儿扶养成人并圆满托付。
可是全叔的希望不能恰如女儿愿,还让女儿心生嫌隙。
十年之前的牵挂和十年之后的牵绊,始终牵扯着父女俩,可惜岁月之河,不能同时踏入两个人,各自远飏有时就是人生的常态。
全叔年近七十,当年用十二生肖取外号的同学慢慢凋零,如枯枝挂树只差阵风。
在派发喜贴的途中,昨天同学间见面还谈笑风生,今天却一框静止悬于墙壁,全然不顾近在眼前因喜宴而约的一甲子相聚。
同学老猪丧事时,女儿婚事近在眼前,在华人的习俗里此时不得碰沾丧事,否则对女儿不吉利。
全叔站在下雨的街道边,女儿和女婿无论如何劝告和怪罪都无动于衷,就是不进丧棚见老同学最后一面。
此时的冷雨,全浇在全叔滚烫煎熬的心坎上,此时无情全是情啊!
亲情友情撞一处却难两顾,毕竟后生的事情为重。
全叔最后选择了另一种缅怀,拼老命帮同学老猪完成了生前的遗愿,乘坐垃圾袋缝制的热气球,看看老猪生前生活的这片土地。
在热气球升起的那一瞬间,人与人、人与土地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互相守望。
在这片不是祖先的土地上完成一次最宏观的凝望,以全面纳入眼里,渗透心里。
这个热闹的场景背后,其实寄托了华人百年间从未完成的归化梦。
片中多次展示了全叔和他的洋女婿的文化冲突,最深刻的一次是在同学老猪的丧棚外,班杰通过一个小孩的翻译责问老丈人。
班杰的激动,全叔的无语,似乎喻示着不同文化沟通中的窘境,而小孩代表着全球化的一代,虽然不明对方深意,但是能够听懂相互的意见。
全叔在不同的地方,见了几个不同的同学,曾经的一个班级,分别走出了不同的人生路,却无一真正的功成名就者。
每人因淡定与否理解着千差万别的人生,终极绚丽如同奢望,就像他们学校前的那棵人妖树,枝杈无数却不见开花。
好也好,坏也好,乐也好,悲也好,时间一到全部归山,幻影万象终即成空。
这条从北到南又从南到北的派贴路,让一家人看清了彼此,原来爱有很多形式,但爱的真谛只有一个,那就是不论何时何地,内心深处的猛然回眸,看得最清楚的那个人。
全叔女儿的喜宴终于办了,该来的都来了!
女儿的公婆穿着一身唐装来赴宴,最好的认同,也许就是学着对方的模样,这不失为一种高明的跨文明沟通,这也是本片想给予的启示。
金马仑高原的这场婚宴,不同的人用手中的酒杯泯息恩怨,回复念想。
鞭炮响后又复归宁静,就如生活本没有开始和终结,所有悲欣交集,都在自己的理解中断断又续续。
电影讲述了传统华人父亲全叔因女儿美蓉带回洋人女婿班杰明而产生的一系列家庭矛盾,并通过一场派发喜帖的公路之旅,展现了两人从互相看不顺眼到逐渐理解彼此的过程。
剧情紧凑,情感真挚,让人在欢笑与泪水中感受到亲情的重量。
电影巧妙地融合了中西文化元素,通过全叔与班杰明之间的文化差异和冲突,展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家庭观念和婚姻观念。
这种文化冲突与融合不仅为电影增添了趣味性,也引发了对于文化多样性的思考和反思。
演员们在电影中的表现堪称精湛,尤其是主演李世平(饰全叔)和本·法伊弗(饰班杰明),他们通过细腻的表演将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全叔的固执与守旧、班杰明的直率与开放。
在电影中运用了独特的叙事手法和镜头语言,将角色的情感变化细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他通过一顿饭、一次钓鱼、一场婚礼筹备等生活细节,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和力量。
它通过独特的文化冲突与融合,展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家庭观念和婚姻观念。
同时,电影中的情感描绘细腻动人,在欢笑与泪水中感受到了亲情的重量。
一个很打动我的点:语言。
如果说大马华人一切的一切都与我在潮汕地区看到的相同,那么唯一不同的就是语言。
广东话、福建话、一点点普通话、马来语和英语夹在一起的说话让人觉得有趣。
如果说广东话夹福建话还属于正常的话,大马华人把不属于统一语言体系的马来语和英语拼在一起的三合语,又让人觉得人类建成通天塔的愿望不是空想。
处在民族融合最中央的大马华人,他们的天才让语言变得有趣。
岳父逼着洋女婿陪自己去送喜帖的故事。
凑巧带着老爹去看了。
导演想要展现很多东西,父女,同学,传统,继承等等,有些杂乱,但有恰到好处的喜剧成分,看着也很欢乐。
特别喜欢女主在车窗玻璃上画的图。
第一次是少时离家,她哭着画了自己的家。
第二次是陪父亲去参加葬礼,看着前排的父亲与未婚夫,她笑着画了这两人骑摩托送喜帖的样子,瞬觉温馨无比。
另外印象深刻的就是一群老头在洋女婿的带领下,用上万个塑料袋做成了一个热气球,完成了去世老同学的最后心愿。
片名为the journey,包含了很多人的心路历程。
岳父的,女儿的,洋女婿的,老同学们的。。。
很有感情的一部电影。
P.S. 下到了片源,补看了最后那句在电影院被掐掉的话“人妖树今年开花了”竟然被我YY对了!
浓浓亲情中带点幽默的电影,甚至后面还有点儿时美好回忆的同伴追忆。
固执的华人老头和年轻洋人搭配一路寻找儿时小学同学真有意思。
没有矫情的话语,全是一幅幅生活场面。
原来马来西亚的华人春节文化习俗传统比中国大陆还隆重,小孩会粤语、马来语、英语是生活交流用语。
如果不是说英语和马来语,这片子像是中国的风土人文。
有点可爱
有些地方略微粗糙,不过马来人物风情挺不错的。
太特么励志了!
都是群众演员吗?
1.故事比较老套,特别是第一幕基本是刻板印象大合集,对大陆观众的价值可能在于马来西亚华人的习俗?2.做热气球的那段提供了情绪价值,否则都不值三星吧。但这段的铺垫还是少了一点。3.对比正在看伍连德的回忆录,对片中透露另外的背景,如和穆斯林的融合,华人同时操持国语、粤语、英语等多种语言,对窥探马来西亚这个国家倒是有点意思。4.一直看到最后蹦出来个全民电影,猜测可能主演之外都是电影素人?可能还有另外的价值在这个方面嘛。
3.5,頗有誠意的作品只是主題不夠明確細節交待不清說故事能力應可更好。
剧情的满意度不高,但是是节奏控制得很流畅,依然可以传达出新年档情感片的诉求。
人养我,我养人,我爱你。在面对传统文化的时候,
……我……觉得…没有太多评价价值(非贬义),因为这个作品作为宣传意义远大于电影,所以,它不在我的评价体系了。
不是中国的中国人,这片子看着太亲切了。
温馨感动的超长微电影
大马华人的喜宴故事,在面对传统文化的时候,我感觉自己不像一个中国人
台湾半国语半台语的说话方式我已经受不了了,马来这种无数种语言混合的国家让我一直出戏出戏出戏
马来西亚的华人保留了中华文化,真的很好,希望能成为马来西亚的主流
摒弃偏见,你会看到的不一样!
十二生肖的故事,各种方言大杂烩
很感人的一部全民电影!
虽然是一部很传统的两代人和解的公路片,但是拍得真的不像电影,加上最后的花絮更像个综艺节目似的。女主神似低配版刘亦菲,热气球挺漂亮的加一星。马来西亚人均都能用英语交流吗。
清新,干净
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