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湾省地区的电影总能拍出一种苍凉感,不幸的家庭里生出的孩子,依旧会充满了不幸,金士杰老师出场戏份不多,但人设表现的很好,威严又温柔,对小翔很凶但是小翔能感受到他的好!
戴立忍大叔演技也在线,失手杀人后心理阴影严重,看到小翼的弟弟小翔来了后,阴影又增加了!
他的压迫感好强,跟女主对话、跟小翔对话、跟警察对话,感觉下一秒就要暴走了!
郝蕾确实是很厉害的演员,在大陆和台湾省都有很优秀的作品!
这种角色很难把握,面对生活的无奈又不得不去承受,紧绷的神经随时都会裂开一样!
四张画很有意思,从小朋友的世界去看生活,去世的父亲、朋友的小伙伴、失踪的哥哥,第四张画是自己,也是一只从锅里蹦出来的青蛙、也是一棵被啄木鸟啃的树。
当这一幕出来,真的陷入了沉默到底,我们谁能成为那些「跳出铁桶的青蛙?
」本来在某站上刷到切片,还以为是讲两岸关系的,但真正坐下来,却发现这部「没有字幕」,大段大段「闽南话」的影片,没有丝毫考虑大陆观众的观影感受(当然,也没在大陆上映)。
不过,当放下对人物对话的执着后,无解的镜头语言和舒缓的叙事节奏却凸显出来,会发现,当主角小孩哥处于父母或老师之中时,他总是被困在无数的框架中。
而金志文、小胖子的出现,总会让这一切豁然。
叙事上,平缓,平缓,平缓到在给观众执行凌迟,挺痛。
剧情其实很简单,就家庭和个人成长,但故事也很复杂,复杂到观众视角也深感无力。
在此不剧解。
最后,聊聊导演,不愧是拍过「大佛普拉斯」和「阳光普照」的钟导(虽然这两部还躺在「我的想看」)。
其实没看前我故意不去看豆瓣,就是想更客观的让自己走一遍影片。
后面看完觉得几近完美,只是配乐有点突兀,有点多,虽然只有五段,但趋于平静的故事值得更少的配乐,画面已经足够「此时无声胜有声」了。
这是部非常台湾风的电影,这种阴郁和牯岭街少年一样,一不留神就压抑得喘不过气来。
印象最深的几个镜头,把每一个人物都刻画得很饱满。
第一个,小翔追着爸爸的衣服在河里跑了很久,终于捞上来晾干。
这也许是他爸爸唯一一件可以穿的衣服,追它,却是为了入葬。
这件衣服和第一张画的意义相同,“回去找一张照片,和一套好点的衣服”。
第二个,长镜头,金士杰给小翔饭吃,教育他偷同学的便当不对,并狠狠地惩罚了他。
但随后讲起自己的经历,泪不打一处来。
他大概是在小翔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于是,他愿意去指引这孩子如何走过人生,他和小翔说烧青蛙的故事,教他自立生活、保护自己。
第三个,小翔和老师对背大学之道。
其实没有太明白这个镜头存在的意义,但它让我觉得这孩子更加非同一般,继而欣赏起这老师来。
用迎接挑战的方式解决问题,而没有简单粗暴地瞧不起、“你滚出去”,就是对人性最大的尊重。
第四个,手枪仔那个彗星撞地球的家还有盲人弟弟。
手枪仔的可爱在于,即便生于这样一个家,他仍然乐观积极地讨生活,他并没有逃避自己作为这个家顶梁柱的责任。
而他对世事的洞察,又是何等“深刻”(譬如房市那一段,转瞬应证)。
暂且不论其生存之手段,其实在那样条件的家庭,他又有多大可能去做正当的营生呢,和郝蕾一样,只能在底层为了最基本的生存权利而斗争。
最惊悚的镜头,是继父说到没有人有可能找到小翼的时候,镜头转向了水泥桩上的球鞋,咯噔了一下……其实我一直在怀疑,郝蕾知不知道真相呢?
她让小翔离继父远一点,说明她知道小翼的失踪非同一般。
但是不是因为对生存的渴望,让她自己拒绝去相信她早已看到的真相?
究根结底,生存是戏中每个人的主题。
其实,这电影离生活一点都不远。
如果不是出现戴立忍饰演的继父一脚将小翔踹下凳子的镜头,我甚至觉得这是一部清新的文艺片。
而此时,剧情已经进行了大半。
我误解了。
原来这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它透过一个孩子的一段成长时光,关注了很多需要关注的群体:单亲儿童、外籍新娘、小偷、盲人、外省人。
似乎只有继父的角色属于一个稍显“正常”的群体,但随着剧情的发展你会发现,他是一个脾气暴躁的杀人犯。
小翔的成长过程中,大部分时间都与这些人为伴,足见其童年缺失了多少关爱和快乐。
沿着成长这条线,四幅画依次穿插在剧情中,含义也十分明显。
前三幅画依次是父亲、朋友、哥哥,这些人虽曾在小翔的生命中出现,却最终都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离开,哥哥和父亲相继去世,曾是小偷的朋友则选择主动疏远。
因此,画中的角色恰恰是小翔成长过程中缺失的部分。
毫无疑问,小翔的童年是不完整的,虽然最终能够与母亲一起生活,但作为一个失落的大陆新娘和夜店工作者,母亲能给他的关怀十分有限。
而继父对小翔的关心,尚不如一个非亲非故的老校工,况且继父就是失手杀死哥哥的凶手。
小翔与老师对背《大学》一段,则意在表现孩子的聪明,凸显对其成长环境的惋惜,同样是剧情的铺垫。
直到电影的结尾,仍然没有点明小翔如何画出镜子里的自己,第四幅画也始终没有出现。
这也正是导演的意图:在一个缺失关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样子?
这个问题无疑是值得反思的。
近些年,台湾电影从晦涩的文艺路线,越来越多地关注现实题材(《九降风》、《囧男孩》与这部片子走的是同样的路子),甚至开始涉足政治(《弹道》)和历史(《一八九五:已未》),这无疑是个好现象。
然而即使主题已然改变,台湾电影多年浸淫其中的文艺因素,似乎仍然挥之不去,使电影风格有模棱两可之嫌,这也是我产生文章开头的误解的原因。
《第四幅画》从一开始,就以父亲的去世为剧情埋下一个重重的伏笔,这本是一个沉重的基调,然而在小翔在河里洗衣服一段,随着欢快的钢琴曲响起,这样的基调很快被打破。
而衣服被河水冲走,孩子又跑跑跳跳地捡回来的镜头,更显得充满童趣。
同是孤儿的老校工,先是重重地训斥孩子,甚至一把将饭碗打掉,继而又慢慢叙说起自己的成长。
从逻辑上看虽勉强说的过去,但仍像一个话剧演员的独白,充满了自我陶醉和说教意味。
另一段独白来自戴立忍,虽然在剧情上不可或缺,却仍显得冗长而腻味。
镜头下的台湾风景,始终是美丽的。
大海、河流、车站和林荫小路,在固定机位镜头下,都呈现出淡淡的如画一样的安静色彩。
除了继父,所有的主要角色都是善良的,包括纳豆饰演的小偷。
不得不说,这些充满了文艺气息的元素,为影片打上了鲜明的“台湾制造”烙印。
但也正是这些元素,弱化了电影想要表现的严肃主题。
一个是温暖,一个是冰冷,在这种演绎方式下,似乎没有很好地融合起来。
与类似题材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相比,《第四幅画》中的暖色显得太多了。
我也许是在鸡蛋里面挑骨头。
台湾电影的文艺范儿一直是我所喜欢的,但滥用文艺不免让人觉得审美疲劳,即使在历史题材的《一八九五:已未》中,文艺气息仍然挥之不去。
但近些年,台湾电影正在努力走出纯文艺的窠臼,寻求与商业的有效结合,并出现了《艋舺》这样的佳作。
从这个意义而言,《第四幅画》仍是一次有意的尝试。
唯一挑不出骨头的,是郝蕾的表演,一个与现实妥协的大陆新娘形象,被演绎得无比饱满,又拿捏得恰到好处。
金马奖最佳女配角的荣誉,的确实至名归。
三星半。
小男孩演得很好,画面也不乏美感。
内敛着爱他的爷爷,不务正业但却内心仍然善良的朋友,生活窘迫的母亲。
小翔自从生父过世之后犹如随风摇摆的野草一般,无力地挣扎地活着,欢快的时光一个是在爷爷的单车后座上,一个是在朋友的摩托车后座上。
郝蕾的漂亮不是艳丽花瓶的美,而是精致五官下的锐利与苍凉。
我认为郝蕾确实有能力把每一部电影都演成代表作、即使是配角也可以成为整部戏的灵魂。
一个伟大的演员永远不会觉得自己就是电影的主角,把电影整体放在第一位、在整个片子里考察自我才是他们会做的事情。
表演到丝丝入扣、恰如其分需要功力、更需要修为。
当年金马奖评委认为郝蕾不是以煽情演法放大角色的悲哀,心境的疲惫尽收在她的眼底。
她的每场戏都亮眼,一个小动作都表现出人物深度。
这样的表演例如在教室里给老师诉说的一段:“我们曾经有一个孩子、后来我出了点事儿、就坐牢了、我丈夫有一天说孩子找不到了、我们报警了、但是没找到。
”那种面无表情又暗涌着泪水的表演我只能说真的很高级。
当然每个人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态度不同,如果觉得某些龇牙咧嘴、歇斯底里的表演技高一筹我也无法反驳。
《亲爱的》中鹏鹏与鲁晓娟走在喷泉旁,鲁晓娟答应一定把妹妹接回家然后鹏鹏主动牵起她的手时眼神微妙的变化、从难以置信、到激动、到坚定、再到释怀。
不到十秒钟的时间她可以用眼神传达出故事、给予观众最美的表演。
《浮城谜事》中第一次透过咖啡厅的窗户看到丈夫跟别的女人从酒店出来。
记得郝蕾说过剧本上对这场戏的描写只有“五雷轰顶”四个字、自己也想了很多种方式、但始终不能精准的表达。
最后呈现给观众的依然是不动声色、却也传递出心里的惶恐和未知。
至于有争议的作品我也不想做什么评论、如果按我一个朋友的话来说、郝蕾演得已经让她有生理反应了。
颐和园里的余虹永远上扬的嘴角、永远骄傲着不妥协的面孔好像就在昨天、可岁月已经走得越来越远了
是因为郝蕾参演的缘故,才会关注到这部台湾电影,而后又因为郝蕾因为这部电影获得金马奖最佳女配角,一直以来都对郝蕾身上那份独特气质有好感,自从那一次颁奖典礼之后,就一直对《第四张画》有着深刻的印象,今天特地找来看了看,事实上,自己已经有好久没静下来好好看看电影了,当然也没白看。
最初看到导演钟孟宏的名字,感觉好陌生,但这部电影被一大串奖项包围,就暗想这个导演应该不简单,上网查了下他的情况,可惜的是有关他的资料很少,他的电影作品不多,倒是之前的电视片不少,因为好奇一件事情,才会想到看看他的资料,一部纪录长片《医生》,两部电影《停车》和《第四张画》,就这两部电影,却总能许多内地的影子,《停车》中的内地妓女,《第四张画》里的郝蕾,金士杰那熟悉的内地口音,手枪仔时不时秀出的几口还蛮像那么回事的儿化音,我一直在嘀咕,导演钟孟宏是不是从小在内的长大的或者受到父母影响呢,除了陈果的《榴莲飘飘》之外,倒真没有太多台湾电影中有太多内地影子。
也许是自己现在太多挑剔或者是注意力没那么集中了,现在看电影已经没学生时代那么用心,但是《第四张画》从一开始就吸引了我的注意,一开始就告诉我们,主人公10多岁的小翔相依为命的爸爸去世了,本来该是很凄凉悲伤地氛围,导演选用了一段相对轻快地背景乐衬着小翔出场了,本来心里不解,人死了,为什么会用这样的音乐呢?
转念一想,一个小孩子又能怎么去理解一个人的离开呢?
他要是太早成熟,是不是更残忍呢?
几个短短的镜头就描述了10多岁的小翔一个人生活的艰辛,怎么让人不动容!
为爸爸准备一张好看的照片做遗像,小翔都找不到,最后小家伙用自己的笔为爸爸花了一幅画,这也是电影中的第一幅画,想想多悲凉,小小年纪,他生命中也只有爸爸这一个亲人,如今就这一个亲人也离开他了。
可就是这不到7分钟的时间,就显示了导演不俗的功力。
至少让我觉得不做作,很自然,比起内地的一些名导来,我还是能感觉到距离,倒不是比钟孟宏差,而是没有认认真真做电影。
再到金士杰扮演的老校工出场,真是应了那句“姜还是老的辣”,金士杰一开口,我就被震慑住了,那一句句“铿锵有力”顿时把一个因战乱而定居台湾的老上海演活了,他的一句句话,不知道为什么总让我好熟悉,之后他到小翔生母家去看望小翔时与小翔继父说话时的表情,更是让我难以忘记,只是一个眼神就让我感受到了他那熟稔的演技。
只是感慨岁月不饶人,曾经儒雅帅气的金士杰老了,真的老了,曾经的《暗恋桃花源》已经离他远去了•••就在小翔和老小工这样生活的时候,他的生母出现了,从此小翔要和生父、继父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了,而就是这一场景,真的让我五味杂陈,突然觉得小翔就是曾经的我,小翔对妈妈说“我害怕你们那个家”,那一刻,我是多么感同身受,而妈妈说了一句“离你叔叔远点”,她说得那么淡然,又多么无奈。
这就是小翔的悲哀,我一直忘不了小翔妈妈的那句话“我已经不是你曾经的妈妈了,现在我和叔叔结婚了,还有了我们的孩子,你对我们而言,就是外人”,突然想到类似这样的话或这样的想法我曾经也听过,留意到那时小翔的表情,小家伙很平静,不知道他是没仔细听,还是已经冷漠了。
我很理解,人都是自私的,就是亲生妈妈又如何呢,已经有她自己新的家庭,人家继父已经让你住进他们的家里了,你还能怎么样,还真指望人家把你视为己出吗?
不打你就不错了。
以至于会出现那两幅场景,继父一面晚上做生意还一口一口地喂自己的孩子,而小翔妈妈只是给她的儿子买了几件衣服和书包,她丈夫还为这个和她争执,只是几个简单的镜头,就是鲜明的对比。
看到那里,心里真的感慨万分,如果我小时候,没有和奶奶生活在一起,而是像小翔一样生活,我会变成什么样呢?
而即便是我大了,读大学时,有过像小翔那样生活的经历时,我都受不了有些言语和眼光,只是我知道人都是自私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嘛,母子又如何呢?
那么多年都没有生活在一起了。
而这时,一个胖哥哥手枪仔出现在了小家伙的生活中,两人一见如故,手枪仔带着小翔去吃的,即便只是方便面,小翔也好开心,胖哥哥带他去偷东西,胖哥哥在他的帮助下,抢小同学的钱,教他认识身体•••直到他和胖哥哥一起进来警局。
这也诞生了小翔的第二张画,这个胖哥哥至少让他放松不少,不是吗?
小家伙,每天身在那样的环境当中,会有什么样的处境,什么样的心情,我是深有体会,一家四口人,妈妈和继父的孩子尚在摇篮中,继父的脾气阴沉古怪,平时离他远远的都让人害怕,怎么可能会亲近呢!
童年中本该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光,妈妈没有出现,断层的经历让小翔也不会和妈妈有很深的感情,何况妈妈每天还要上班。
在那样的家里,小翔能和谁说话呢?
而本来有个哥哥的,也被那个混蛋继父虐待致死了,也许是太孤独了,太想那个印象模糊的哥哥了,小翔画出了第三张画。
写到这里,有人会觉得郝蕾演的妈妈好残忍,怎么能这样呢?
尤其是和小翔说他哥哥的那段话时,甚至让人觉得这个妈妈都有点像继母了,哪里像个生母。
事实上,天底下哪有妈妈不爱自己的孩子呢!
妈妈和小翔老师的谈话中,让大家感觉到这个妈妈其实一点都不容易,她一个从内地过来的人在台湾生活了10多年容易吗?
熬了10多年,才有了台湾身份证,即便是有了台湾身份证,她如果过得好,她会做那种工作吗?
每天受尽欺辱,毫无尊严。
她的一句“小翔怎么说也是我儿子,他还是个孩子”又道出来了自己的苦衷,而小翔不经意的一句“妈妈,你是不是不喜欢我啊”,更是刺痛了我一下,何止是小翔,即便是我,我都已经开始工作,自力更生了,我也想问问妈妈“你爱我吗?
那么多年来,你想我吗?
为什么别的孩子都和妈妈那么亲呢?
”其实到了,老师让大家照着镜子画自己的时候,我没太懂,我不敢去想象那第四张画会是什么样,我也不知道小翔在那样的家里生活下去,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导演还真的会选人,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都好出彩,有些角色即便是出场不多,也是很有戏,演继父的戴立忍也让我眼前一亮,演的那个继父让我觉得他好可怜,我会觉得他也是一个悲剧,是吧,看他演惯了好人,这一回也爆发了他的潜力。
最后就不得不提电影中的男一号,只有10多岁的小翔,小小的年纪,才上小学五年级,就能按照导演的要求把片中一个真实的小孩子演出来,看他笑,看他哭,看他受委屈,不知不觉就让我好喜欢这个可怜的小家伙,台湾电影节的评委把影帝颁给他,不无道理的,是吧?
时间不早了,就写到这里吧。
1,电影的叙事,是一个收拾情绪的过程。
不知是否有人和我一样,在看着小翔一个人寂寥又晃荡的背影,一个人走入黑暗去捡被水漂走的衣服又从黑暗中出来,一个人去校工室偷便当,一个人坐在长了青苔的台阶上吃饭时,便难以自制情绪,一直落泪。
小翔开口与校工讲话,遣词造句,还有语气,异乎寻常的成熟,着实令人惊讶,却又让人觉得,这是正常的——他的成长环境塑造了如此的他。
对于毕晓海,我是偏好的。
至今记得当届金马奖郝蕾拿下最佳女配,他高高兴兴地上台,代妈妈领奖,由衷的喜悦溢于言表。
听说拍戏时他与郝蕾相处甚好。
倒是惧怕戴立忍——戏里戴立忍猛神经拉紧踹了他一脚,我也觉得可怖——典礼时见到戴,都仍躲着,不敢和他打招呼。
笑,小孩子心性。
2,戴立忍近年来的角色,愈加邪。
他的眼,他的唇,他微微下削的肩线,皆会作戏。
初中时偷看[爱情灵药],他演一警察,有一场肉搏戏,真令人难忘——尽管那时不知他是何许人也,姓甚名谁——身体的记忆,总超乎想象的深刻。
3,钟孟宏凭该片获得第47届金马奖最佳导演,致辞尤为精简,除却感谢,亦谦逊地表示惶恐,显得冷静又克制——我喜欢这样的人——倒是郝蕾的得奖感言,更使人记得他,她说:特别感谢导演,有梦想终有一天会红,钟,孟,宏——哈。
因为片子里背课文这段其中很复杂的情绪和让人有点意外的过程,立刻被这段古文吸引。
孤陋寡闻,以前从未听过,所以摘抄一下。
礼记-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哪怕就只因为这段,也相信小翔以后会是一只可以跳出桶外的干烧青蛙吧。
我一向不太喜欢这种压抑的感觉,整部片子没有情绪的出口。
温暖的色调诉说着冰冷的故事,即便你不想知道真相,但生活就放在你眼前。
它不考虑你是否能接受,这就是现实。
各种矛盾复杂的交织在一起,可表面却如乡村静谧的风景。
好似所有的元素都在重复这样一种奇怪的模式。
继父在把小翔从警局带回后,先是客气地说:“我们一起好好生活。
”然后又一脚把他踹翻在地,继而是冷静的威胁,最后竟像慈父安慰自己的孩子,温柔地摸摸他的头。
母亲再遇小翔后,两个人远远地坐着等车,一路上并无言语。
其间,她递给他橘子,他还是摇头。
“我不就是想讨好你嘛。
”母亲的漫不经心中带着微微的焦躁。
世上本该最亲的两个人却疏离得不知如何相处。
她会直言不讳地说:“我有了新的家庭,有了孩子。
你对我们来说才是外人。
”但她也会在下夜班后,悄悄把给新衣服新书包放在熟睡的他身旁。
母亲与继父的关系也是无可奈何。
他们爱过,也互相防备。
他做过的事情,她心如明镜。
于是有了她对小翔的话:“你哥哥丢了,你叔叔也很后悔。
”“我不在的时候,你离你叔叔远点儿。
”而他,在深夜对死去的小翼说:“我那时候很爱你妈,所以她进去了我很烦躁。
但是我不该对你下手那么重的。
”至于手枪仔,在看似吊儿郎当的背后,也有着自己的心酸。
一次厕所偶遇,他匆匆带小翔进入他的世界,放佛两人从此有所依靠。
直到进了警局,他秀给小翔看的浮华轰然倒塌。
也许老校工的两次出现,才给了小翔真正的希望。
开篇时,他给他尊严——永远不要指望别人来可怜你。
结尾时,他给他方向——像那些少数跳出火筒的青蛙,纵然满身是伤,但终有活路。
那第四张画画了什么呢?
比起家庭的破裂,剧情编排才更让人感到零散与困惑。电影就像一块蛋糕,编剧台词镜头如同水果坚果奶酪一般,一层层的搭配好才能让人回味无穷。与其说影片过分雕琢画面,不如说是其余部分的过分平庸才使影片失去了平衡。装模作样的四张画,不怎么感人的故事,空洞的叙事,没睡醒的演员,匆忙上阵的电影~
挺好个故事,挺好的演员,给拍得这么差。
把劇情都讓演員說出來,糟糕的說故事方式
这是一部很做作的电影,导演为了文艺而文艺,演员为了伤感而伤感,情感不自然,情节的痕迹也太重,从头到尾充满了算计,就和那个片名一样让人感到刻意,只能说演员真的都是好演员。
演員相當不錯,一開始覺得小翔講話怪怪,後來才發現原來是劇情發展的一環,郝蕾的表現也令人驚豔。鍾孟宏劇本進步不少,攝影還是很有個人風格。或許我們都期待小翔可以在劇末脫離苦海迎向光明未來,但就像該死的繼父所說的:「就是過生活嘛」在死之前,生活的確是沒有一個完結。
这么帅的继父,凶狠起来,皮笑肉不笑,也是一样吓死人,
剧本太单薄,故事太平淡,无法令人共情,本以为能有什么精彩的情节,看完却只能记得主角的悲惨和几个绚烂的风景镜头。
看了三分之一实在看不下去!!!整部戏好像很闷!!!背景音乐很低沉!!!像悲剧似的
果然猜对,就是停车的导演,最初是被一个电视里突兀的第三幅画所吸引,镜头很好,像画像诗,有悬念,且是暗中潜伏着绝非小翼的死亡
美丽中含着哀愁,哀愁中含着希望。
好,我承認我有睡著。導演你贏了,恭喜你步入台灣藝術殿堂。
讚一個!小孩不壞.....! 目前《第四張畫》已經入選台北電影節、瑞士盧卡諾影展、多倫多影展、釜山影展、東京影展、溫哥華影展、夏威夷影展、西班牙瓦拉多利國際影展、莫斯科當代電影節、法國南特影展等十大國內外知名影展,可謂是「十全十美」! 呵呵....
一言难尽...各种分段、暗喻、伏笔都显得好造作..不好看
t770fa1ede#
20110701 四惠东 铁轨畔 新居第一次观片
三星给电影本身,一星给有相似经历的某位先生
郝蕾有一种跋扈、颓废、妩媚的美,素脸下冷冷地露一道闪亮的伤口给你看。第四张画没有出现,让我痛苦了好几天。。。
我还以为第四张画他要把他哥哥的模样画下来。。。 - -。
这孩子真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