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昂响亮
Haut et Fort,Positive School,Casablanca Beats,卡萨布兰卡节拍
导演:那比尔·艾奥殊
主演:Ismail Adouab,Nouhaila Arif,Samah Baricou,Abdelilah Basbousi,Anas Basbousi,Soufiane Belali,Zineb Boujemaa,Ismail Elfallahi,Amina Kannan,Marwa Kniniche,Maha Menan,Meryem Nekkach,Mehdi Razzouk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摩洛哥语言:阿拉伯语年份:2021
简介:阿纳斯以前是一名说唱歌手,他在卡萨布兰卡一个工人社区的文化中心找到了工作。在这位新老师的鼓励之下,学生们努力摆脱传统的束缚,通过嘻哈来表达自己,对生活更加充满热情。详细 >
这个男主太讨厌了
打破了我对主竞赛影片质量的迷信。
嘻哈主题算是比较新的尝试。长篇的语言讨论和现代舞的大段展示使人无聊
不在大银幕看可能很难坚持下去,比较俗套的人物和情节设置,对社会议题的探讨也真就停留在“探讨”层面。但,阿拉伯语Rap还是蛮好听的。
发声。
摩洛哥死亡诗社厚,哦不,死亡嘻哈社。
三星半。独属于摩洛哥的黑色青春片。没有过多技巧,只有对现状的勇敢呈现。华彩部分属于直击灵魂的歌词,属于那些无法言说的舞蹈语言。他们用音乐传达了他们沉默中如火的愤怒。当那个女孩站铁轨上,对哥哥说出你没有权利左右我,当那个男孩站在家里,面对冷漠的兄长,说出自己可能永远不能拥有的人生。那些呐喊的灵魂,令人为之泪下。也许所谓"态度",就是最疼痛,最真切,最坚定,也最难抵达的,盛开在生命最初的本真。
影片基本就是大段对话加一段说唱这样反复的模式,对于不怎么对说唱感兴趣的我,如果实在电脑上看很可能撑不过半小时,但其实导演的节奏感掌控得蛮好,再加上UME影厅音响效果确实强,所以观感还挺不错。用说唱的形式探讨摩洛哥社会是再好不过的方式,导演的剧本稍微有些浅了。不过这一点还好,因为好在师生这条线还算动人。基本是拿冈泰《墙壁之间》的手法拍了一部北非说唱版的《死亡诗社》或者《但愿我们能摆脱困境》。我觉得对于老师这个角色的塑造可以再丰满一点,现在他的前史基本没有体现出来。
谁能想到我会在影厅有一种双脚离开地面双手举过投影和影池的所有观众一起说aiyo的冲动。摩洛哥新说唱,卡萨布兰卡有嘻哈!@资料馆BJIFF2021
电影说话太多,整体情节有点平,取材有意义。
电影拍摄手法一般,画面一般。传达的东西,有点隔靴搔痒。
摩洛哥有嘻哈+死亡嘻哈社。比想象中好很多,可能是语言障碍听不懂rap歌词的缘故,只能感觉到flow还不错。至少人家的电影里可以讨论政治宗教和流行文化的关系。
比较套路,不过这种片子重要的还是带出话题。另外,也点出了说唱的核心该是底层表达。
《论美国资产主义毒瘤如何腐蚀北非穆斯林青少年》,本来题材无可厚非,但因为是“天选之作”而变得政治意味浓厚。而实际上电影从任何意义上来说都是部平庸之作,一碗食之无味的心灵鸡汤。但电影屌就屌在可以对观众们rap“ 啦啦啦你能拿我怎样我可是政治正确宣扬西方自由民主文明的金棕榈大热门哦气死你啦啦啦”糊你一脸。
#11th BJIFF# 前入围2021戛纳主竞赛。虽说这个及格也勉强,但是戛纳主竞赛一点问题都没有。片子大概是个《墙壁之间》的立意(课堂辩论明显是那里来的),《死亡诗社》和《放牛班的春天》的桥段(尤其结尾就是放牛班的纸飞机嘛),但拍出来就是个《摩洛哥新说唱》节目的思路,各个学员居然还都有自己故事线,有在导师指导下的进步,还有公演哈哈哈哈哈……导师自己故事线基本是胡搞就不说了。演员比较尬,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基本是按歌舞片逻辑做的(唱段的主观性和无时间性等等)。把说唱政治化并不新鲜,但影片提出了一种用外来说唱文化建构一种对抗性的ZZ力量还cue了阿拉伯之春,这个就有意思了(主竞赛的点应该在这里),再加上虽然有点重心偏移的宗教mix女性问题就是妥妥了。之前看过这个导演两部长片居然没有任何印象也是…
#2021北影节# 7分,电影主旨很明确,但探讨不够深入,故事铺垫也较少。文化与宗教的矛盾,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人之间的矛盾,很难找到一个尺度去调和,这些矛盾给新一代人的身份与自我选择带来纠结与愤怒,而说唱成为了其中一个压力发泄口,也促使他们开始思考,敢于斗争。
脑袋都要炸了,无聊平庸又吵闹。
#戛纳#主竞赛。一部重复rap歌唱片进了主竞赛,大跌眼镜。即使前半段隐喻压迫的歌词和课堂辩论,也掩盖不了电影拍摄本身的贫乏。母亲带走女儿学唱rap因为怕带来危险,映照某个国度文化shencha。摩洛哥,伊斯兰教,阿拉伯语,题材占优。
中间一段独舞挺好的,整体也就那样吧,显而易见的
意外收获。真的是第一次看这个国家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