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組要用這幾個星期讀的論文來分析王朔的一本書,書的名字叫《看上去很美》,这个故事导演张元后来拍了一个同名电影,拍得还挺好的。
看上去很美講述了一個叫方槍槍的小孩去上幼兒園的故事,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考察權力運行的範式。
就如福柯所強調,當我們試圖考察權力的時候,不要去看權力是如何表現的,而是要看權力是如何運行的。
那接下來,我們就看看故事中權力是如何運行的。
首先到學校第一天,李老師就讓方槍槍剪掉了他留的小辮子,方槍槍不想剪,李老師命令所有小朋友抓住他剪掉。
福柯說,當權力施加在個人身上的時候,很明顯的一個特徵就是施加在身體上。
他譜系學的觀點的產生,就與他對身體歷史的追溯有很大的關係。
剪辮子的形式,就是去冒犯他人的身體領域,我們可以很容易地想到古代犯人都會剃那種陰陽頭,這也是一種身體治理的形式。
因為剪頭髮實際上是不會讓人感覺到疼的,更多的是一種意識形態方面的懲戒在發揮作用。
故事中有一個很明顯的懲戒工具,就是小紅花,在福柯兩講中的第二講中,他說到power、right、truth的關係,權力機器產生了意識形態,規定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什麼是subject knowledge,然後建立起right。
小紅花就是right。
在故事中佔據一個推動劇情發展的作用,方槍槍一開始為小紅花而努力,他後來不在乎小紅花了,開始搗亂、欺負小朋友,之後李老師就不讓別的小朋友跟方槍槍一起玩。
李老師孤立方槍槍,給他貼上“壞孩子”的標籤,是一種區分實踐,把方槍槍變成他者。
福柯在論文《why study power》講道,判斷權力如何將人轉變為主體時,區分實踐是第二個方式。
這個幼兒園,就是權力實施的場所,是權力關係的容器,有一次方槍槍欺負完別的小朋友,老師讓他道歉,他反而去罵老師,是對一種真理的反抗。
誰說欺負小朋友就是錯的了,是誰制定的規則,是誰定義的subject knowledge。
福柯說,每個人腦子裡都有法西斯主義,故事中的老師就是另一種形式的法西斯,他雖然在社會意義的層面沒有什麼權力,但是這小小的幼兒園,卻可以製造一種極權環境。
福柯反對馬克思所說的權力壓迫是從上至下的,是階級式的,他認為權力是網狀式的,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出。
故事中的老師還會看著小朋友們上廁所,不讓他們上廁所的時候講話,如果不能排泄就要受到批評,可謂是毛細血管式的管理。
爾這個幼兒園,就是“全景監獄”。
文本中的幼兒園形成一個社會的微觀縮影,體現出權力的個體規訓過程。
方槍槍經歷了反抗權力、追隨權力、徹底反抗、迷茫等一些列過程。
有趣的是,故事最後是一個開放的結局,也許作者王朔認為如何管理、如何看待權力,是複雜的問題。
關於權力,我們還可以想到,弗羅姆還層說,人是逃避自由的呢,也許人天生就愛被管治。
最後,我來總結一下,我們組發現,福柯對於權力、人主體的認識,是一個較為悲觀的態度,他認為人是被主體化的,是沒法逃避建構的。
而身體是受到“規訓和懲罰”的,在福柯筆下,精神病院野蠻地將瘋癲禁閉起來,就像《飛越瘋人院》一樣,沒有人可以飛越。
爾另一個很有趣的是,德勒茲似乎於他正好相反,雖然他們都吸收了尼采的一些觀點,但德勒茲認為個體可以有精神分裂的能力,衝破緊閉,形成一種游離的根莖,以此來解資本主義話語下的馴化與壓制。
方枪枪和草泥马——评张元电影《看上去很美》06级新闻学A班 王巍巍“草泥马”是最近在网络上流传的“十大神兽”之一,是被网民奉为“对抗不妥协”的重要标志,相应的,随“草泥马”一同诞生的神兽还有“尾生鲸”、“法克鱿”等。
草泥马长相憨厚,看上去一脸无辜,它的海报和玩偶经常出现在摇滚演出的现场。
关于“草泥马”的诞生,有传是北大的MAZ画的一幅漫画,后来逐渐演变成澳洲羊驼。
但不管怎样,我们都知道有一点不会改变,那就是中国网民的创造力实在不容小觑。
没有网络,像“草泥马”这样的创意就不会得以流传。
特别是在我们国家下大决心进行互联网环境整治的前提下,竟还能引起这样的一场全民恶搞的风潮,实在是很有趣的事情。
想到张元的电影《看上去很美》,也是因为“草泥马”的缘故。
原因不言自明,故不赘述。
张元是“北京杂种”,王朔是“小坏蛋”,作为导演和作家,他们的作品一向极具个人风格。
如果没有记错,《看上去很美》的小说出版至今也已有十年之久。
99年最出名的文化事件莫过于王朔和金庸的“论战”,其实管他什么论战不论战,在我看来,王朔就和方枪枪一样,是个刺儿头,看到哪里不爽,他总要挑出点毛病才罢休,而他挑出来的那些毛病又确实有其在理的地方,我想或许这也是他和宋祖德之流最根本的不同之处。
还是说说电影。
董博文饰演的方枪枪,长得还真有点儿像王朔,方头方脑,大大的眼睛,常常摆出一副很囧的表情,眼神里却满含着对人的鄙视。
当然,为了和“草泥马”扯上关系,我觉得我们有必要直入主题。
在方枪枪和唐老师对峙的那场戏中,拒不道歉的方枪枪冲着唐老师突然冒出了一句“操你妈”。
一个三岁的男孩,惊世骇俗的三个字,是足够让“一个成熟的成年人”目瞪口呆的。
对于生活在重重不平等规则之下的国人来讲,我们可以很兴奋地宣布:是的,我们要看的就是这个。
草泥马是隐晦的词语,它所代表的是一个特定年代里人们对于不平等规则的愤怒。
没有人敢于轻易说出它,因为在它身上暗含的调侃与嘲讽并不是人人所能驾驭。
方枪枪只是一个三岁的男孩,他就像草泥马一样天真质朴,有着无辜的表情。
在他刚刚被送进幼儿园(或称保育院)的时候,他曾经想方设法融入进那个有着严格规则的集体。
比如在唐老师宣布获得小红花的小朋友的名单时,方枪枪站起来问“为什么我没有小红花?
”唐老师说“因为你昨天晚上又尿床了,早上不是自己穿的衣服,上完厕所也没有自觉洗手”。
集体生活的规则就是这样,谁最合规矩,谁就更容易生存。
在幼儿园里,谁最听话,谁得到的小红花就最多;谁得到的小红花最多,谁就最“光荣”。
那个有着几百个小孩子的幼儿园,便是一个有着严格奖惩制度的社会。
那么,既然是社会,就会有不平等。
这即意味着即使你再努力,也有一个不留心被判出局的时候。
所以,要想安全地在其中生存,就要处理好个人与整体、服从与规矩之间的矛盾。
因为只有这样,才足够的“和谐”。
所谓的教育,即是教导你遵守纪律,无条件的服从上层建筑。
但谁又能保证你所接受的教导是百分之百正确的?
于是,蔑视成人尊严、敢于冲破规则的人就成为了英雄。
《飞跃疯人院》如此,《梦旅人》如此,《看上去很美》也是如此。
只不过是英雄就很难有好的下场。
方枪枪告诉其他的小朋友,他说李老师已经变成吃人的大妖怪,其他 人相信了他,于是方枪枪和南燕成了孩子王,他们计划着用鞋带把李老师捆起来,这样她就不能再吃人。
方枪枪小朋友的谣言惑众,使其成为最不该成为的“一小撮”,只不过在我们的世界里,任何对抗都有如小朋友的鞋带——栓是栓得在一起,但同“规则”比起来,谁更厉害些,明眼人一看便知。
小朋友们一哄而散,孩子头被抓起来关禁闭,接受再教育,直至“被教育成一个坏人”,变成只会“吃喝拉撒的动物”。
在电影里,围墙很高。
方枪枪和南燕在围墙下奔跑,他们是祖国的花朵。
天真的方枪枪亲吻着南燕的耳朵。
可是没有人知道多年以后他们究竟会长成什么样。
你看你看,我知道于倩倩这样的乖小孩,她每次都能拿到五朵小红花,长大以后她一定和李老师一样,循规蹈矩但是缺乏创意。
我也知道陈北燕这样的小孩,她长大以后缺乏想象,随波逐流。
我更知道像方枪枪这样的小孩,长大以后浑身带刺,但是说不定等不到他长大,就已经被塑造成了一只“河蟹”。
在影片快结束的时候,园长对方枪枪说,你不要认为离开了幼儿园就是特别高兴的事情。
其实幼儿园是你一生当中最幸福最无忧无虑的时光,将来你想回都回不来了。
似乎的确如此,方枪枪偷偷溜出幼儿园,却遇到了整齐划一的游行队伍,他似乎稍稍懂得了,将来在外面的世界会有更加繁杂苛刻的游戏规则等待着他。
于是,疲惫而失落的方枪枪在大石头上沉沉睡去,在他醒来时,周围依旧有看不见的高高的围墙。
我是羡慕方枪枪的.他比我勇敢.他会对喜欢的女孩子好.他敢于表达他的好感.他不喜欢被约束.他敢于反抗这种约束.他心里承受能力强.他不怕被别人嘲笑,还会跟人一起笑.他也孤独.他孤独的时候会有很多想法.他一个人玩旋转木马.他摔了下去,他能一个人爬走来,拍拍身上的土走掉.他想跟人一起玩.他用自己的方式去接近他们.他渴望外面的世界.他敢偷偷地跑出去~~我也想像他那样生活,可是,我没他那样勇敢.我不敢对喜欢的人说喜欢.我不喜欢约束,可是我没有勇气去反抗.我怕别人嘲笑,穿个衣服,换个发型都要深思熟滤.我怕孤独,会装作很喜欢别人的样子跟他们玩.我渴望自由,可我不敢走太远.我也想放弃身边的条条框框,可发现,我得生存.
小说是王朔的,导演是张元。
张元和张艺谋有一点相似,就是尽量不重复自己。
这么些年来他拍的电影千奇百怪,从故事片到纪录片,从地下的到主流的,从拿奖的到被骂的……这一次又是一部儿童题材的作品。
看完这部电影,不可避免地想到了我自己的幼儿园时光。
小时候我的父母都不在身边,我被托了关系送到某政府机关下属的子弟幼儿园入了全托,与一堆和我差不多情况的小朋友同吃同住。
我和别的小朋友都不是很熟,于是很小的时候就常常一个人背着手在园子里瞎晃悠,扯两根树枝当宝剑,看上去很酷,其实很孤独;此外,全托是一个高度强调集体主义的地方,所以我从小就是乖孩子,在幼儿园里都能做班长,当然对老师的话是坚决执行,居然到现在还没被训练成社会支柱,想想真是一身冷汗。
方枪枪当然比我调皮多了。
这个颇有王朔自传性质的四岁小男孩,被父亲送入托儿所之后,就成了一个令老师头疼的异类。
幼儿园,尤其是全托,是孩子们第一次进入社会,是真正的社会,因为终于开始有人管着你了。
比如方枪枪在幼儿园里就被教导了很多东西,吃饭、撒尿、拉屎,都有规定时间、规定地点、甚至规定的内容——和我的幼年有点象。
表现好的孩子,会得到老师的表扬,乃至一朵小红花。
李老师就真诚地表扬了某某小朋友已经学会拉屎,更促使大家对于获得“小红花”的渴望。
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简明扼要的管理体制:不听话的小朋友会被扣小红花,不乖会被扣小红花,就连不会自己穿衣服,吃饭前不洗手,都要理所当然地被扣小红花;再递进下去,代表幼儿园最高意识形态的园长下令:“实在不听话就关他禁闭,告诉其他孩子,都不要理他,孤立他,看他再不听话……”电影的英文名就是《Little Red Flower》,“小红花”就是一个诱饵,要得到它就得“听话”,隐喻着成人社会对儿童天性的剥夺甚至摧残,学术一点的说法更加精彩,叫“阉割”。
本片故事发生的时间大概还在文革时代,接近《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那段不用上学的美好时光。
和后者一样,影片在叙事中淡化了当时的现实政治环境,而以青春记忆——甚至是童年记忆——来反思我们这个社会一些根深蒂固的教育模式乃至意识形态。
呃……这么说似乎有点教条地拔高,把本来轻松有趣的电影打扮成面目狰狞的说教。
其实这部电影是很好看的,画面精致,演员精彩。
扮演方枪枪的小朋友简直就是王朔再版,好比当年的夏雨拷贝了姜文。
这部电影很容易让人想到郑渊洁的皮皮鲁,都是调皮捣蛋的小鬼,都是现有体制中的小小叛逆。
现在的孩子们可能很少看皮皮鲁了,他可是我儿时的偶像;方枪枪当然没有皮皮鲁那么神通广大,他没有舒克和贝塔,他只有南燕和北燕两个小姐妹,亦敌亦友地你来我往。
说到小姑娘,我们可以感到电影中若有若无的性启蒙,一堆小男孩小女孩总是同吃同睡,还光着屁股“打针”,没法不让脑筋复杂的人比如我多想。
方枪枪代表了我们本性中的纯真,或许还有点小坏,但是他注定要面对老师,园长,规章制度,还有那朵朵小红花的威逼利诱。
老师们都是大灰狼,方枪枪这么想,他在小朋友们中间散布谣言,并带领小朋友们试图捆住大灰狼,起义当然失败了,老师正在严刑逼供别的同学,方枪枪怒喝一声:“操你妈的!
”,这句话把老师们吓住了,“谁教你的?
”“没人教我!
”小流氓方枪枪理直气壮。
这个段落让我暴笑,笑完了觉得鼻子有点酸。
“没人教我”,因为我们曾经与生俱来的血性,可是慢慢地,这样的血性到哪里去了?
方枪枪扔掉了小红花,可是影片的最后,他看见大队的解放军叔叔排列整齐地走过,人人胸口都有一朵大红花。
无论是童话还是故事,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孩子的世界往往是大人的世界的寓言。
晶莹剔透的纯真,终有一天被揉搓成沟壑纵横的世故,有的时候想想,成长真是一个残忍的过程。
如题一个那么小的孩子犯了错误 就要关禁闭 让同学都不理他 将他孤立起来 这是多么残忍多么令人恶心的事情呀 后面那句 “操你妈” 骂得相当到位 (虽然本人从来不骂人 呵呵) 这是在向整个中国的教育事业开骂 !!!!
尽管方枪枪小朋友可爱得让人忍不住想捏几把,这片子看上去却不是海报那么美,心里很不舒服。
没有读过王朔的原作,不知道他对这改编是否满意,有没有表达出他要表达的意思。
影片从方枪枪进幼儿园的那一天开始,有条不紊的展示了一个幼儿园可以多么的荒诞可笑,成人们对此又是多么的一本正经。
很多剧情简介说这是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展现了一个孩子的世界,我却觉得这是成人想象出的孩子眼中的世界,孩子们真正想的未必是如此。
当然,或许是片子讲的故事时间溯回的有些久远,发生在我不曾触及的年代,以致接收起来总有那么一点隔阂。
总之我不太适应这样用孩子来讲类似孤独、自由等沉重的话题的形式,尤其是借助这些还不更事的孩子,将他们异化成成人。
不能忘记一提的是:饰演方枪枪的董博文表演实在很精彩。
首先我确实是一名幼教老师,这部片上学就已经看过,老师一直把电影中老师作为一个反面教材让我们警醒自己,当然这个老师确实有很多做的不对的地方,比如嫌贫爱富,不能对小朋友一视同仁,对于小红花的奖励机制没有公平的贯彻下去,电影中最让人吐槽的大概就是老师每天必须统一入厕,走路要抓绳子走,那么其实这些做法只是用错方式,幼儿园走路当然要走直,要不东一个西一个也容易出安全事故,入厕当然要一起去,也是为了不容易出安全事故,只不过不强迫孩子必须入,然后就是这位老师说话不严谨,她不了解孩子,其实方枪枪好奇女孩子的身体只是到了性别敏感期而已。
作为一个幼儿教师身上是有使命的,但也不要把每个老师的举动都想成是迫害孩子,其实大多数的老师也是真心为孩子,可能她们的方法不对,处理的不够成熟!
最近我刚认识了一个新的朋友。
我对他一见钟情,自从见到他之后,就着迷的不得了,每天看个千百遍都看不厌,即使不看的时候还想着……我这个朋友非常地特立独行,很酷也有个性。
他不仅胆大妄为,敢于反抗权威。
还无法无天,敢于突破陋习。
不过最可恶的是他还很花心,跟两个小女孩纠缠不清,一会拉着这个在树下一通乱亲,一会又趁那个不注意钻进了人家被子,真是个花心大萝卜呀。
这个花心萝卜还热爱幻想。
常常把自己不喜欢的人幻想成吃人的妖怪,而且还对自己的想法深信不疑,广为传播,对当事人造成了极为不良的舆论影响。
俗语怎么说来着,舆论猛于虎,唾沫星子淹死人呀。
但我的这位朋友的身上还是有很多的闪光点的,例如从来不在乎他人的眼光,始终坚持自己的那一套,尿自己的床,让别人洗去吧!
例如他很懂得坚持己见,即使做了坏事也临危不惧,采取坚决不低头不认错不妥协的态度。
例如他很耐得住寂寞,懂得享受孤独,即使脱离了集体,依然自由自在玩的特美。
好了,现在郑重记下我这位朋友的大名吧,他姓方,名枪枪。
也就是别人的枪要坚决抢到手的意思。
如果你在哪个下雪的寒夜遇到了我位豪迈的友人,一定别看他,女孩不宜。
如果你还是忍不住看他,嗯,象我一样,看到他由于贪玩在石头上睡着了,记得把他送回家。
小红花,带着咒语的象征物——你值得拥有。
可是,我为什么要小红花?
——如果一个小朋友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他就要被监管了。
因为在日后的生活里,他要么要被别人折磨,要么被自我折磨。
为了获得小红花,方枪枪也争取过。
他一本正经告白,试图理解规则,并努力成为集体的一部分。
然而,始终存在另外一种力量拉扯着他。
一种尚未泯灭的,不受约束的渴望,或者小流氓的精神。
再重新看一遍,我发现了太多恐怖之处。
尤其是最后,幼儿园园长凑近镜头,变形的一张脸。
她说:你会怀念幼儿园的,你还会想回来。
是啊,她的见解很对,外边也不见得好到哪里去。
这才是终极的恐怖——无处遁逃。
管天管地,还管人拉屎放屁?
拉屎放屁是电影表述的重点。
阿姨们聚在一起,就像多收了三五斗。
说:你看,多好,今天谁谁谁又拉屎了!
不行,你得准时拉屎!
又喊:刚才谁放屁了,都撅起来我闻闻!
重要的是规则和管理。
管理屎尿屁,至关重要。
尿床也是不驯服的表征。
有一个地方,方枪枪哭得十分真诚。
每个人都得撅起屁股,被阿姨擦一把。
阿姨,一吹哨,小朋友就得凑过去。
再吹一声,换一个人。
方枪枪哭起来,就像被夺取了贞操。
他的屁股蛋子被抹布奸污了。
当然,之后他才真正失去了遮羞布:当众凌辱,让他表演脱衣服。
最后的结果是尿裤子。
除了组织围观之外,另一种更厉害的方针是“孤立起来”。
每个人都看到他,又把他当成空气。
至于怪物。
方枪枪幻想李阿姨是个怪物,有尾巴的。
其实是获得共鸣的。
一只入睡的怪物,差点儿就孩子们被捆起来。
这群虫子一样的小孩儿,爬上去默默地,造反差点成功。
这个场面,很有趣味。
每个孩子对着镜头学一种动物,猫、狗、公鸡……也在暗示有趣的部分——野兽仍在内心之中。
我想起小时候的幼儿园。
又自豪了好一会儿。
因为我也策划过恶性事件:曾经组织同学把痰桶扣在老师脑袋上,还策划过连夜逃出整托幼儿园,但最终都没有成功。
我没有遭到老师的报复,一个对我很好的老师表示很难过。
但是最后,我也要跟所有人一样,擦红脸蛋,跳一种很奇怪的舞蹈。
还要皮笑肉不笑。
想起来,在中国长大,真是个古怪的过程。
从幼儿园,就广泛存在一种巫术。
小红花,是带着咒语的象征物。
你值得拥有。
可是,我为什么要有?
——如果一个小朋友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他就要被监管了。
因为在日后的生活里,他要么要被别人折磨,要么被自我折磨。
在森严之中,这部电影仍然留下一些自由的气息。
比如,在方枪枪独自晃荡的下午,他的眼睛还很明亮。
医院就像是自由的飞地。
做梦的时候,裸体的小朋友,他是自由的。
方枪枪无处可去,他还可以抱着石头睡觉。
当你睡着了,就不需要有朋友,不需要同情,不需要小红花。
一个人是自由的。
《看上去很美》讲了一个每个大陆人应该都很熟悉的故事,在一个架构中,通过一系列手段,去掉每一个人的个性,让每个人都制度化。
被制度化了的人又再去制度化其他人。
而这个制度化的过程从每个人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
方枪枪从进入幼儿园开始,就被老师剪掉了小辫子。
然后老师告诉他们,不许说话,不许吵闹,不许尿床,要听话,要举手,要自己穿衣服,要早上拉屎晚上洗屁股,一切一切全部按照一定制度实行。
还有不许质疑制度的合理性。
遵守制度的优秀分子被奖励小红花。
老师们应用小红花这种诡异的手段,建立了红花会组织。
红花会组织中的积极分子,响应老师的命令,方枪枪曾经试图加入红花会。
当某部长的儿子因为其父亲的关系拿到了小红花,并因次连带着让方枪枪拿到了第一朵小红花以后。
方枪枪开始放弃了进入红花会的努力,转而开始反抗制度化的进程。
他试图利用妖怪鬼魔的传说,来组织同学一起对抗老师,被迅速有力的镇压了。
他接着又试图使用暴利反抗的方法,再次被镇压。
之后,方枪枪还没有来得及实施下一个反抗计划的时候,他已经被整个红花会隔离了。
整个红花会的意思就是,除了方枪枪一人之外的所有同学。
但是,方枪枪乐得如此,他的夙愿就是长大,离开幼儿园,离开有红花会的地方。
可是,当他刚逃出幼儿园,他就见到了成人的红花会。
红花会的势力竟然遍布整个世界,方枪枪逃无可逃…… 这个剧情看起来还不错吧,特别是对于那些正在遭受红花会迫害的人,和如同我一般打算终生反抗红花会的人来说,应该会很喜欢这个故事吧。
可是,张元把这个故事拍得非常乏味。
实际上,他的这部电影中,虽然用红砖黄瓦高院深宅作了些些暗示,但是基本上,这部电影没有多少超出幼儿园生活的地方。
如果要从这部电影挖掘出她的主题,观者必须象我一样来作一次二次开发。
而电影毕竟是一种声光艺术,无论主题如何深邃,电影也必须用自己的语言来把这个主题讲出来,而不是让观众来作什么二次开发。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部电影是失败的。
实际上,有很多优秀的电影都是用儿童的角度来讽刺这个世界的荒谬,例如《铁托和我》。
可是这部《看上去很美》显然没有做到。
当然我也可以想像,如果《看上去很美》明确地讲述他那个反制度化反红花会地主题,那么他应该也就没有公映的可能性了。
据我所知,搞电影审查的那帮人中,不乏红花会的核心人员。
实际上,就是目前这个电影,能够公映,也很让我吃惊的了。
那帮人究竟在搞什么,怎么让这么一部嘲讽红花会的电影公映了呢?
当然,细想之下,也不奇怪,红花会本来就是培养弱智的组织。
好吧,虽然我极度痛恨红花会,虽然这电影让我觉得有隐约的快感,可是我还是得承认,从纯粹电影的角度来说,这不是一部好电影。
而且,电影中的小男孩,在表演上比较做作,特别是和《我要一个爸》那种电影比较的话。
而且当小男孩被摆弄着拍这样一部电影的时候,制作者其实是在做和红花会一样的事情。
IMDB得分6.2(19人投票),我打4分。
http://spaces.msn.com/likeyesterday/
为什么没有我的小红花儿。
在我国体制仿佛可以为集体主义背锅,但事实是规训与惩罚是所有现代化国家的必经之路,何况叙述这些故事的都是大院里的受益者。要拍儿童的世界不如看纪录片,要影射成人世界的政治又有点幼稚,段子分散又经常强行讽刺。恐怖片拍法+故宫满满的意识形态符号实在让人难受。一部调动情绪大过观察的片子。
导演想批判的,作品具体呈现的,观众看到的,观众理解的,观众觉得这部作品应该得这么理解的,彼此之间,全都可以没有关系。
成年人在受體制化危害的同時,又在惡性循環殘害著下一代,殘忍地磨去孩子上的個性。張元導演試圖以孩子的視角來看待,但是在表像與本質之間的連續性思考卻不夠,以至於使影片顯得力量不足。董文博就是一個四歲版的王朔,表演比國內絕大多是兒童演員都表演得好,但是仍舊難掩造作。
装逼装的还行
但凡小说改编看着都要平淡苍白些
嘻嘻~ 小邪恶~
小说不错 电影稍逊
如果你不老老实实守规则融进来我们就孤立你,十个方枪枪不需要小红花,最后可能只有一个方枪枪依旧不屑于大红花。(幼儿园时期被关小黑屋,被老师用桌子抵到拐角哭到睡着也没人管的记忆,导致我直到青春期都不敢一个人关灯睡觉。)
用自由和梦想挑战整个世界的英雄
不懂大院的人。
方枪枪本色的表演让故事情节黯然失色
请推荐给身边的有恋童癖倾向或者长期失眠的朋友。
凡是被直接送进幼儿园中班的,基本上都有心理阴影,比如我和方枪枪小朋友
很一般,还是书好看
一帮小犯人一样,幼儿园就被迫害了。真逗!吹次哨过来一个擦洗屁股.都以为小孩儿是什么啊?兵也不带这样的.p点事就扣小红花儿.小红花儿招谁惹谁了.还当众表演脱衣服.太牛了.捣蛋部队还算是有勇气,敢造反.哈哈哈!
没有原著幽默,更象幼儿版的索多玛180天
我是为了这个电影特意在标签中加了个“儿童”。没看过原著不好比较,但感觉简单了也局限了,想挖掘什么但没挖掘出来
这小孩长得特像王朔那B。。。小孩的世界也有这么多的冷暖,要想保持个性,我们必须得习惯孤独。
至少我覺得很一般啊。一直覺得原著翻拍成電影是很難的 除非像岩井俊二那樣自己寫自己拍。之前方槍槍入園那會兒看得還挺新鮮的 後來映射的意味越來越濃烈。唉 算了。把一大群四五歲的小孩聚到一起拍一部電影本來就已經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