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蓝色,绿色,红色,权利,寂寞,躁动,单纯,疯癫的海公主,哥斯拉怪兽,这是一部童话故事。
故事的确牛,打开电影的时候本以为是金基德的韩国主旋律,金基德的确让这个发生在男人军队里的绿色故事大绽光彩。
机器头狼般的个体误杀平民,导致平民的女朋友疯掉。
头狼因为良心和荣誉感疯掉,平民女朋友和每个军营的男人做爱,怀孕,这个疯子强烈的要回到兵营中去。
女人的孩子被拿掉,只有一个人站出来阻拦,接二连三有士兵被狙击掉。
当展开对头狼狙击的时候,头狼在城市的人群骚动中准备射杀一个警察。
谁杀死了士兵?
为什么杀死士兵?
人性,扭曲的人性再一次被金基德诠释。
电影有金基德一贯的毛病,这种毛病也是他的优点,往往追求效果,追求极致的戏剧效应,不考虑牵强与否。
比如说在对张东健的动机行为不考虑或少的塑造,直接奔向他的行为,军营中每个人的态度立场的转变是突兀型的,女朋友单一不饱满,太注重MV式的表现,忽略掉内在的内心情绪,所以有那种是一堆的文本符号堆砌出来的感觉。
张东健演得也不好,大傻子的感觉。
只能对韩国电影敬而佩之。
但其实根本就不是敢拍能拍的问题,终究命题研究的还是人。
如集中营一般的训练场,闭塞难受。
愤恨清醒的人,他们是疯子,同情疯掉的人,他们很正常,因为他们追寻了人最深层的欲望。
有趣的是看完之后对任何人没有同情和怨恨,甚至已经感到习以为常。
那是一片不能穿越的地带,人人都为疯子愤恨,人人皆为疯子。
人人都抵挡不了疯子的色欲。
人人都败倒在疯子双腿之下。
每个人的双眼就像在黑夜匍匐的军人一样,满是雾气和看不清人脸的夜视仪。
而军人正好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群体,他们脑子彻底机械化,成了只听命令的杀人机器,高低分明,变相奴化。
维护自我尊严的下场就是不能反抗的鞭打。
每个人都能成为异类,只是概率问题而已。
那双正面黑色背面血红的翅膀的军标,其实是恶魔之翼。
最后笑死了,无敌好的射杀机会都浪费给了四目相对。
金基德最后一幕总让我难以忘怀,一部撒马利亚的最后一幕让它成为我心中持续到现在的年度十佳,而本片的最后一幕,也是如此…..
3.25在资料馆看了金基德的《海岸线》,不得不说…每次金基德的电影都让我感觉抑郁和难受…但拍得真是好(当然有时有点用力过猛稍显做作但仍然觉得独出心裁)歌曲(插曲《沙子森林》)用天真烂漫的女声及曲调深刻地反映和贯穿了影片的阴暗与残忍,悠扬的音乐每每响起强烈的反差只让人遍体生寒。
金基德贯彻了他个人一直以来独树一帜的重口味美学,该说是猎奇还是追求反差呢。
总之一定得是触目惊心的,有时候还叫人觉得玩得太过火,某些画面真是不忍看。
和之前看的《漂流欲室》有异曲同工之妙。
故事发生在朝韩边境海岸线上,为了防止朝鲜间谍进入韩国,海军每晚都要在海岸线内守岗。
女主角米英是个单纯、疯癫、无辜、邪恶又惊悚的混合体。
和喝醉的男友英吉作大死进入封锁的海岸线,恰巧遇到求功心切的男主姜上士(张东健饰演,片内唯一的大牌了),二人媾和之时,男友被乱枪扫射奄奄一息,临末了还被男主一颗手雷炸成肉渣、尸块飞得到处都是,然后女主角就吓疯了。
当然这是故事的导火索,因为一次误杀平民,所有海岸线上人的命运都被改变了。
首先是女主角,在疯掉之后她整日游荡,同时“勾引”(这是最令我迷惑不解的地方,因为不清楚此时以她的精神状况是否带有目的性)海岸线上的士兵们。
血气方刚的年轻士兵抵挡不住诱惑,接连同她发生了关系,这里感觉男人就像散发原始兽性的牲畜般,居然真的能对一个心智已然崩溃的女人下手。
而讽刺的是姜上兵在误杀平民后居然得到了褒奖得到了休假的机会。
但是痛失爱子的妇女在他面前歇斯底里般的诘问、女主角呆滞幽深的双瞳对他产生了太大的影响,他的内心开始挣扎。
明知自己只是尽了该尽的义务,但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却是切实的,自己的勋章是建立在“无辜”之人的鲜血上的,所以他也无法原谅自己,女友的安慰起不到丝毫的作用,反而使他陷得更深。
尤其是看到疯癫后的女主角一个人在海边嬉戏露出天真无邪又悚人的笑容,他的内心也濒临崩溃了。
后来就算是被小混混们泄气痛扁也没有反抗…鉴于姜上士的精神状况军队强制他退伍了,这更进一步打击了他。
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属米英被她的混混哥哥发现怀孕后的一系列剧情…本身就快要被妹妹崩坏的精神状况逼疯了(把头放在案板上用菜刀“剪”头发啊、在沙滩上“遛”鱼啊、每天都一副傻笑的样子四处游荡),又发现妹妹被军人“诱奸”。
前期米英的哥哥绝对是一个讨人厌的负面形象,可是此时此刻看着妹妹变成这样而他要担负起照顾她的全部责任,也是可怜…在绝望与盛怒之下,他拉着米英去铁网外叫嚣。
而那些与米英发生关系的士兵则慌张得无以复加…我不知道是否该将他们称之为懦弱。
因为几乎没有人自觉站出来,后来受到惩罚也是为了不让米英的哥哥把事情闹大传到上级耳朵里。
最令人发指的就是,众人一脸哀痛地决定为米英实施堕胎。
纵然他们看起来百般痛苦,每个人都在为可能是自己的孩子惋惜,但真正站出来反抗的只有金上兵,而他的呐喊声最终还是被大家的意志盖过。
怒号中向虚空打去的几枪使一切看上去都那么无力…他们最终还是剥夺了她的孩子。
而后就是影片的“高潮”了,金基德式触目惊心的镜头,被打胎后的米英落魄地回到家蹲到了鱼缸中,阴道流出的血把鱼缸里的水染得殷红,面若死灰地拾起在血水中浮游的鱼,咬了下去…米英的哥哥此时回到家看见这种景象露出了大脑短路完全无法理解的表情,这一切都超出了他的认知范围,我都不知道这对兄妹此刻的心中究竟是怀着怎样的感情了…而后他又去找那些畜生时那种欲哭无泪咬牙切齿的无奈倒是令人唏嘘…而军队中士兵们的种种冲突和人际关系在表达上的确不如米英塑造的抢镜,最后的战友阋墙其实稍显唐突了,但是紧张的气氛营造的不错。
金上兵因为私交一而再再而三地无条件信任姜上兵(哪怕他此刻明显精神已经不正常了),为此不惜与其他人闹翻。
他厚道的外表下也藏着嫉妒仇恨的心,甚至可以射杀战友。
加上姜上兵像是被牺牲掉的弃子般悲剧地身陷桎梏,他的矛盾在于对工作与义务的坚守(被赶走后仍三番两次来“执行任务”)和自己所做之事的对错以及无法割裂的人情上。
在影片临近结尾处他目光涣散地在大街上操练刺枪引得大量群众围观,直到他的枪刺入了群众的腹部,在一片尖叫声中落下帷幕(其实这里我挺想吐槽的都看见这样一个疯子了为什么四散逃开啊!
唉…一切为了效果)。
而最后的最后闪回到了曾经队里的小伙子们光着膀子踢着球,一切消融在一片灿烂的阳光中,影片至此得到了升华。
虽然演员大部分都是新人(当时)但演技却都非常过硬…角色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
电影里没有什么能让人喜欢的角色,同时也没有真正无比讨厌的角色。
张东健和女主的表演都相当到位,感觉都相当拼(金基德的演员都是如此吧我)甚至是米英的哥哥的表演都显得张弛有度。
然后特别想说一下金康宇(这是他的出道作好像)饰演的很嚣张的后来便当的小兵特别出色,虽然性格很臭但他的种种言行却让人很有共鸣,比如反抗性、狡猾、不厚道、挑衅,具备以上这些缺点却还不叫人讨厌也是种功力啊…最后让我再开个炮w这种扭曲的题材中国肯定拍不了,因为广电真的过不了啊…绝对得被封杀…但话又说回来了,这部电影当初也被韩国海军投诉了,丑化形象什么的。
所以转过头想想要是有人这么拍解放军,就是人们群众也会喷的吧…
一开始的配乐只有一段很唯美和一段很压抑的。
很唯美的是描写女孩的,从这个配乐,感觉是导演想表达出女孩男朋友被误杀了,而被逼成的一种纯爱的人,把每个人都想成了自己的男朋友,一直在傻傻的笑,感觉永远那么的天真。
很压抑的那段是描写姜上校的,从这个配乐,感觉是导演想表达出上校自从误杀之后,极度压抑(本身上校就是极度向往捉到间谍的,发现自己误杀之后反差太大),再加上一些舆论的压力,女朋友的某些事情(其实这里没看懂),导致了上校被逼的产生了一种要终日要在海岸线,从事捉间谍的工作。
而从46:55开始,第三段配乐开始了,是一段很悬疑,很阴深的音乐,这段音乐我觉得是导演想暗示,第三个被逼疯的出现了,那就是上校的下属,金下士,感觉他是因为被在海岸线上的总总超乎他想像的事情所逼疯的(命令他不服从一个曾经很佩服的上级的命令,看着其他人把可能是自己的孩子杀掉),他厌倦了这个海岸线,所以产生了人格分裂,要把这里他讨厌的人杀掉。
总而言之,这部电影,完美的阐述了一个逼字,海岸线如此,现实也如此!
第一次写影评,情各位大大提出宝贵的意见哈哈哈!!!
晚上看了金基德的《海岸线》,预料之中的心理准备,亘古不变的演绎方式,压抑却又令人宣泄的情感基调,号称“亚洲360度无死角”的张东健帅得一塌糊涂,演技也真不赖,主题曲结尾想起的时候让人泪眼朦胧!
个人一直是对哈韩哈日反感的,对韩国电影却情有独钟,对金基德的作品更是尤加欣赏,大学以来即如此。
可能是大学期间现实主义和批判主义作品看是多了的缘故,对影视、文学、舆论和娱乐节目也是偏好写实和批判性质的。
个人认为金基德的电影,《野兽之都》《坏小子》《漂流欲室》《空房间》《春夏秋冬又一春》《收信人不明》《撒玛利亚女孩》 等 ,几乎 都算得上佳作。
掠夺、自残、杀戮、侮辱、歧视、挣扎、无奈、性宣泄、逃避和解脱,揭露现实黑暗和人性丑陋,批判战争的残酷性和灾难性,崇尚渴求返璞归真,便是金大叔电影里面的所有元素和倾向。
虽然会让观影者产生临时歇斯底里崩溃式呕吐式的视觉冲击和压抑沉溺的心理感应,但走出影院后又获得如潮好评,不断地赢得大量粉丝,足以证明金大叔的风格和魅力。
金基德评价自己的一句话一直让人印象深刻:“韩国人民并不喜欢我和我的电影,他们更偏好那些娱乐和商业片,在他们看来我只是欧洲人眼里有名的电影导演!
”是的,金基德年纪轻轻就在韩国影坛属于巨匠,今年的威尼斯电影节把金狮授予《圣殇》便是最好的褒奖,但他的风格太犀利,一次次狂风暴雨般地抽打和批判自己民族的劣根性和丑陋,除了那些死忠,广大民众不喜欢甚至厌恶,实属理所当然。
相对于中国,金大叔可谓幸运得多,中国电影真是被国情和现实制度压得抬不起头,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一位老师曾经引用过的一句有意思的话来表达吧:根源于悠久的封建社会文化,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是一个闷骚却又渴望张扬的民族,道德至上却又无时无刻不在违反和践踏道德。
流着口水美滋滋看着岛国片,嘴里却骂着日本人至贱则无敌;经济飞速发展,GDP、CPI几何攀升,国民却怨声载道;天天喊学习雷锋好榜样,老人的下场竟然到了摔倒都没人敢去扶起的境界;小时候最渴望成为的,最有威信力最可爱的人民警察,在网上看到的除了全国各地的扫黄打非就无所事事了,甚至用上了高深莫测的潜伏心计和无间道智慧;运动的最高追求,最不可亵渎的奥林匹克精神和国家荣誉,观众却是最卑微的被愚弄者,金牌至尊无上和运动员发家致富成了最抢眼的关键词;钓鱼岛民族危机时刻,国家以大局为重能够理解,民众却不干了,是可忍孰不可忍,冒死打砸,抵制日货,高喊”给我三千城管,誓死踏平东京,给我三千贪官,誓必吃垮岛国”;上海火烧大楼,国庆华山论刀,结果都是临时工和农民工惹的祸。。。。。。
陆天明、谢晋、张艺谋、田壮壮、贾璋柯、娄烨、王全安、姜文、张扬、张元、王小帅、《菊豆》《红高粱》《大鸿米店》《三峡好人》《图雅的婚事》《苏州河》《鬼子来了》《蓝宇》《巫山云雨》《盲井》《青红》《白鹿原》……多少的好导演,难得出一部不错的片子,却因为触痛了自己的伤疤和神经,被死要面子不肯承认自己缺陷和硬伤、挑剔而刻薄的民众的唾沫星子淹没,成了广电制度大门前的冤魂,国产电影也成了欧美市场的炮灰!
香港电影曾经百花齐放,吴宇森、徐克、王家卫、陈可辛、尔冬升、关锦鹏、许鞍华、杜琪峰,台湾也当仁不让,有我更偏爱的现实主义四大高手杨德昌、李安、蔡明亮、侯孝贤,现在都面临青黄不接。
中国电影发展的现状,显然已经跟不上国家曾经的文化主张,充其量只是繁花乱放。
归根结底,政治是经济的产物,文化又是政治的成分,无可厚非。
在如此现实快节奏、安逸幸福却又急功近利、莽撞和浮躁的环境中,每个人必须明白一个永久不变的生存法宝:强者自强,自助天助!
附:网友A:工作和生活压力这么大,中国就不该拍严肃变态的现实主义影视剧,看些轻松快乐幽默的就好了!
网友B回复:那你看新闻联播就好了!
点评:鞭辟入里、一剑飚血!
海岸线张东健很不喜欢,低着头往上瞟着,总是很阴鸷,也总演让人很讨厌的坏人,闷,心眼坏,要强,蛮横。
男女啪啪啪正爽的时候,被枪突突了,真敢拍,往外爬,被扔了颗手榴弹得粉碎,囧…小孩拿玩具枪一直对着士兵突突,屡教不改也不好好管教。
士兵怒了把枪夺了踩烂,被孩儿妈打,还要骂你有毛病吗。
——纵容小孩,道德绑架,谴责别人。
别人就得惯着你家小孩?
军人本来就是被教导被训练站岗射杀间谍的,必须授奖章兑现给假期的承诺。
涉及到行为的合理性,军队的信仰。
女人疯了,你想毁了你的一生吗?
他也疯了,欣慰信仰缺失,是非对错迷惑了。
他只是执行命令按训练行事,为何伤害了平民,女友离开,村民报复,连队友都讥笑。
他脑子里乱了。
军事禁地不许拍照,你应该庆幸没把你们抓起来。
队长说话真有水平。
不是小兵,这里风景优美,我们大老远从汉城来的就软化说服了的。
迁就人情帮人拍照,被领导责骂。
疯女色诱所有当兵的。
让你们看看纪律和人性的对峙,你们这帮伪君子臭士兵。
不适应无所适从没归属,逃回习惯了的生活。
规范纪律组织日常。
替规范背锅、被规范开除的人还努力地想回到规范,得到群体认可的归属感。
逗逼的是他曾经的手下还听他命令让他操练虐待………奴性啊,该买套鲁迅全集了。
女人怀孕,闹到部队。
站好站好,女人一个个给亲出来,还要亲讲台上的长官…太逗逼了。
真荒诞,不知道是谁的孩子,全连给她打胎。
那一池子血。
疯女人代表被军队伤害的民众?
后面音画错位,看得蛋疼无比。
这是一部让人看了心酸的电影。
压抑的军营,无聊的士兵,一个终日幻想着捕获北朝鲜间谍的小军官,一个不幸的因误入军事禁区而被前者射杀的偷欢者,一个痛失爱人又被士兵们玩弄的疯女。
金基德把故事放在南北对峙的大背景下,用一个荒诞的故事悲伤的结局让我们看到人性的扭曲,人的崩溃。
海岸线上的士兵没有了英勇-只有任附近村民嘲弄的懦弱,没有了良知-把一个疯女子当作人尽可夫的泄欲工具,没有了战友情谊-只有落井下石的冷漠。
战争的威胁到底还在吗?
是人为的灌输和暗示还是战争离这些士兵真的不远了,总之战争没让士兵崩溃之前,士兵已经承受不了强大的假象敌带来的压力,崩溃从内部开始了,对峙改变了每个韩国人的生活,压抑成了挥之不去的阴影,张东健最后像堂诘柯德那样在汉城的闹市中旁若无人地杀敌难道不是可怕情绪的蔓延吗?
嘶吼,挣扎,狂奔,鲜血,烈日,怒海……这种种的意象,便是《海岸线》这部电影所展现给人们的。
铁丝网把清一色的蓝分割成了不完整的碎片。
人的眸子与惨淡的笑在碎片中碾出血来。
疯狂,不尽的疯狂如此鲜活,而疯狂之外的东西已被白浪卷走,发出嘲讽的呼啸。
第一遍看《海岸线》的时候,整个思绪是慌乱而无从把握的。
稳定的画面传递出不稳定的讯息,动荡控制了所有清醒的想法。
影片开头,男主角的一身迷彩绿在镜头中疏远成了浓重的灰黑,可灰黑中的人分明还实在地存在——由那纯净的蓝衬托出来。
他周身迸发出阳刚的呐喊,突刺有力的动作象征着原始的挣扎。
或者不可说挣扎,因为挣扎已被规范成一种信仰。
在信仰的支配下,男主角用黑墨在自己脸上画下狰狞的图案,于是故事展开了,一个看似单纯的开端揭开了幕布。
这是韩国的海边,用铁丝网围起来的军事警戒区。
这里的军人们所存在的意义和目标就是捍卫国家,捍卫那由无数****堆垒起来的人的城堡。
这种意义被美化成了口号:我们要抓住间谍。
为了这一理想,军方给与了士兵许多美丽的承诺。
然而困惑、不安不可遏止地向天空攀长着:在这海边,我们真能抓住一个间谍?
这是否一个笑话?
这是影片中无人可回答出的问题,但它的求解过程却为以后海的疯狂作出了预言。
为着不可知而享受着待遇,这样的奢侈引起了海边平民的敌视。
这些与人们争夺着生存之地的军人,真的有用吗?
不可避免的冲突终于爆发于几个小混混与主角士兵康之间。
第一次的血的召唤里,枪,这个血与暴力的媒介开始深化了它的意义象征,枪口在影片中第一次对准了人。
那满脸油墨掩盖不了男主角如兽般的双眼,镜头的接近开始令人恐惧,无意识中昭示了人血与暴力的本能,信仰与真实的冲突已经突破了人的体肤。
镜头的背景仍然是海,看似平静,却呼啸的海。
几天后的夜晚,枪声终于响了。
士兵康误杀了一对闯进海岸线的情侣。
崇高的责任义务刹那崩溃,间谍的童话再次成了一个恶狠狠的童话。
士兵康的眸子在张牙舞爪的夜色中显得慌张、无助而几近崩溃。
不仅是他,还有那个女人——目睹情人死在自己面前,她疯了。
愤怒的平民们把仇恨幻化成拳打脚踢,士兵康就在这人与人的肢体交织中蜷缩着。
而他的战友们,眼神无谓,更加以冷漠的嘲讽。
对所谓信仰的坚守,到幻灭,使男主角的崩溃成了必然。
他一面为自己的罪承担了爱的背离和人性的恨意,一面仍在探索放弃与不放弃间的距离。
他到处挑衅平民,用肉体一次又一次的疼痛来完成精神的彻悟与清醒;他又折磨战友,用陌生的仇视与熟悉的痛感,完成最终的疯狂。
他已经搞不懂自己到底属于什么,也分不清错及对。
这个世界似乎意味着全部对,也意味着全部的错误。
他的战友都说:士兵康疯了。
是的。
枪这一主体意识再度出现,他开始用它,来杀死海岸线内的军人们,那令他疯狂的理念的根源,一个接一个地,杀死。
而那个疯女人,则把自己的身体作为祭品,同样给了军人们,直到罪恶的种子在肚中萌生。
两个海岸线内的疯子,命运的浪尖终于把二人都推向了复仇。
为了毁灭证据,海岸线内的士兵们,把孩子从她腹中,拽出,满地血……士兵康冷笑着,把枪口对准,把眼神对准,战友……疯女人麻木地坐在鱼缸内,咬下一个个头颅……黑夜中的海无限度地延伸,海浪的呼啸一次次冲破那连绵的海岸线,用力的。
影片的结局,是男主角在人潮汹涌的市中心,重复着影片开头的动作。
用枪,突刺,再突刺。
一个男子倒下了,警察来了,男主角被拖走了,只留下一双眼睛,冷峻地,恶狠狠地,受伤地,瞪着镜头。
他在看什么?
《海岸线》。
一般而言,早期作品都会有相当不成熟的硬伤,很多著名导演均如是。
因此这部《海岸线》被我搁置了相当长时间。
然而看过后却得到了完全相反的结论:这是我看过的金基德最棒的电影,因为他在其中寄托的决绝,和不断挺进不留后路的悲剧。
电影伊始就是一个充满理想的士兵误杀平民的情节,几乎省略了情绪的铺垫。
一个在其他电影中有可能被用作高潮部分的情节被用在伊始,这也谕示了金基德的义无反顾。
于是电影在一个个情节中毫不留情地揭橥了人性中比泥潭更肮脏的污迹。
犯错的士兵——我们的主角——误杀后得到了上级的嘉奖。
被枪杀的平民的女朋友精神错乱,23个人组成的排中9个人分别诱奸了她。
所有人一起将这个疯癫的女孩流产。
手术者,是其中的一个士兵。
其余人,持枪看守。
被惩罚的两个士兵不断争执,在被两个疯癫的人折磨时却几次阋墙,最后自取其辱。
这样直视这些扭曲而贪婪的人,是否一开始就太过残忍?
金基德并未打算停止他对人性的杀戮。
他开始夺取那些人的生命。
他的镜头前,所有人都在抗拒着自己的和道德的底线。
然而没有人获胜。
即便两个主角,他们都是善良的,他们都是被自己谴责的,但他们也同样因为谴责而让自己疯癫。
张东健的演技让人叹服。
他的扭曲让人同情,即便在最后枪杀那么多战友,也未让人感觉不寒而栗。
也许这个功劳,也应该记在金基德名下吧。
当所有的士兵向越过海岸线的疯子开枪时,他们只是对空空如也的军服射杀。
金基德在之后频频使用的隐匿,在此时已有萌芽。
也许这就是他所寄托的逃脱的方式吧。
金基德的每部电影都是经典。
很多人推崇他之后的作品,更平和,更有禅的意味。
然而我却推崇他的早期作品。
用更短的时间——90分钟而非现在流行的120分钟乃至更长——来刻画复杂的情节,凝练却丝毫不失细腻与震撼,更加有棱角,对善恶和道德的标线有更深刻的探讨。
我不否认禅学本身是解决人性症结的方法。
但是,这种带有明显东方式逃离的价值观,我无法苟同。
很羡慕他,他的才华。
当一个导演能够在很年轻时就拍出如此深刻的电影,同时找到了困惑的出口,无论他作为导演还是作为人,都是伟大的。
我终究不是一个合格的评论者。
如果我能够对金基德的宣判,对阿莫多瓦的结构,对基叶斯洛夫斯基的悖论,对英格玛•褒曼的哲学,对安东尼奥尼的思索,对大卫•林奇的扭曲有更精当的总结,我的诗歌就不会仍然如此平庸。
在大师面前,我仍然是个不会走路的孩子。
有时候,我们对人性感到深深的失望和恐惧。
有时候,是与非的界限不是那么分明。
在冲动的那一刻,小小的恶意和贪嗔往往会主宰我们的大脑。
于是,我们都成了冲动的魔鬼,欲望的奴隶。
并不得不,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为此付出不菲代价。
《海岸线》说的就是这样的故事。
一等兵康在一次站岗中不慎误杀了在军事禁区交欢的平民,他,以及死者的女友、家人,还有他所在营区官兵的生活从此改变,陷入了无止境的漩涡。
在这场没有结果的纠缠之中,人性的丑陋一面被充分暴露出来,敌我的概念也不再明晰。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魔鬼。
或是贪,或是嗔,或是色,或是恶。
我们穷极一生,都在与魔鬼交战,并且永远没有最终的赢家。
资源不好找
故事不错,但拍的实在是屎
很早以前看的。那时候感觉就是代入不进去。
孽缘,疯癫,迷失
三星半吧~~在我看来金导的电影无论成熟与否都能有同样的力量
那时候的金基德多好啊,变态而深刻,且拥有自己符号化的独特美学,令人沉迷,而现在,只剩下变态了。
★★☆
配乐好,整体不如《收件人不明》
影片满满的金基德的味道。
极端负能量
海岸警备队装什么特种部队的逼,活该,打自己人厉害却被四个混混打的不敢还手,女贱人深夜醉酒闯什么禁区,更活该。
太直白了,直白得不像是金基德的作品……不该让张东健来演男主,他的眼神不够疯狂,不能引人入戏。喜欢给女孩堕胎的那晚,以及第二天鱼缸那幕,血腥的残忍才是他一贯的标志性情节。配乐很棒,不知是谁唱的很灵的调子,爱死这种反差了~
毁在张东健眼里.
失去了一棵大树,换回来一片森林。
现在想起咬鱼头的镜头还是不能忍,不喜欢这风格的片子,简单粗暴。
韩朝对峙,海岸线是天造,隔绝却是人为。人的意义被束缚在了一张网之后,命令原本就存在问题,听命也就变得难堪。军人应该享受杀戮却又同时畏惧死亡,wine woman and war。隐匿者的形象开始出现,人在自我面前变得残忍。消失的海岸线,无法弥补的自我救赎。
看金基德导演的片子,就处于永远眉头紧锁状态
金基德拍的最烂的电影,无因的愤怒,矫情的疯狂,别扭的剧情,金基德来中国吧,有种叫主旋律的电影就是你的这个路子,金基德说:电影不可以改变个体实质,但是能改变个体的意识形态,金基德自己抽了自己的嘴巴,最垃圾的金基德电影
战争中哪来那么多狗屁的“人性光辉”?对“名”的追求、对“性”的渴望、自私自利、扭曲心灵、草芥人命、践踏尊严、还要忍受被抛弃、被“戴绿帽”……这才是战争的本来面目啊!本片的名气不如五大韩战片,但制作水准绝不差,至少好过《生死谍变》。
画面无比暗,前面还挺吸引人,后面都是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