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未见的母女由于对阶级认知的不同,从不理解、抱怨、冲突…到不断的坚持自己的立场试图去指责、改变…在得知杰西卡通过考试后瓦尔发自内心的高兴,并试着去尝试杰西卡的“乐趣”,小心翼翼地爬进从没有踏入过的泳池,心情从害怕、陌生到刺激、开心、兴奋…… 最后瓦尔做出了选择,因为她深爱女儿,她不再强硬的去要求女儿改变,而是尝试着去接纳、去包容…… 全片最喜欢的两个片段:1、面对抱怨儿子对瓦尔比自己亲的芭芭拉,法比诺说出了内心的想法:同样是落榜,瓦尔给到的是爱的鼓励、安慰,芭芭拉的安慰中带着嫌弃和抱怨。
2、可爱的瓦尔在泳池打电话给杰西卡告诉她在踩水了,满屏的爱啊……
去年的奥斯卡过去不久,来自墨西哥的《罗马》可谓是吸了一大波粉,既入选了最佳影片,又同时入选最佳外语片(不会不公平么?
)一个在有钱人家做保姆的社会底层女人的爱恨情仇终于被搬上大荧幕,同时还映射了一番墨西哥革命时期混乱的社会。
前几天无意点开一部电影,突然就被惊艳了,原来《罗马》并不是近几年描写拉丁女佣的唯一一部电影,更不是最动人的一部。
《第二个妈妈》,这是一部2015年来自巴西的电影。
类似的主角人物,本片虽比《罗马》少了大场面,但写实的亲情和对社会的映射却一点也不少。
要我说,这部电影,比《罗马》有过之而无不及。
故事发生在巴西圣保罗一个有钱人的家里做女佣,帮他们清扫,做饭,照顾小少爷。
转眼十年过去,小少爷已经高中毕业,瓦尔继续任劳任怨地照顾这个家,看起来一家人都对她不错。
只是偶尔和一同工作的女佣聊起孩子,瓦尔还会暗自神伤。
这天她突然接到一通电话,竟然是多年未联系的女儿打来。
瓦尔请求女主人在自己找到房子之前让来申请大学的女儿和她在这里住几天。
女主人爽快的同意了。
多年未见,女儿已经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大姑娘,瓦尔简直乐开了花。
杰西卡成长在现代社会中,认为人人都该平等。
来到家里,杰西卡对母亲挤在别人的豪宅地下室一间小小的屋子里生活很不满意,硬是占了主人家的客房。
母亲认为她很没教养,她却不以为然。
与此同时,男主人不断对杰西卡献殷情,并表现的越来越过分,而女主人对佣人的女儿睡在自家客房的不满情绪也日渐增长。
瓦尔和女儿的关系越来越差,入学考试的前一晚,吵架后女儿冒雨离开。
第二天得知小少爷考试没有通过,瓦尔的女儿却拿到很高的分数。
激动之余,瓦尔终于向女主人辞职决定和女儿团聚。
-故事看似简单,却将几个人的关系和矛盾展现的淋漓尽致。
影片开头,十年前的瓦尔和女儿打着电话。
仅这一幕就将主要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完整的交代出来,女佣对女儿说“我爱你“,小少爷听到有些吃醋。
而这家的女主人忙于工作,无暇顾及自己的儿子,于是女佣对小少爷来说更像是个母亲。
女主人似乎对佣人客客气气,但永远摆着高人一等的姿态,她生气儿子对佣人比对自己亲近,厌恶女佣人送的便宜礼物,更是厌恶佣人的女儿比自己的儿子优秀。
甚至在影片的高潮部分,受伤后没人搭理的气全都撒在杰西卡身上,杰西卡和儿子在泳池玩耍之后她说在泳池看到老鼠,让人把水抽干。
男主人继承父辈的财产,住着大房子,有花不完的钱。
闲来无事作作画,生活可谓是优哉游哉。
但生性懦弱,老婆为了钱嫁给他,对财产的渴望超过了对他的在乎。
而年轻漂亮的女孩杰西卡到来,又让他对爱情产生了渴望。
让她住客房,带她去参观建筑,把儿子的冰激凌也给她吃,甚至向她求婚。
杰西卡算是个乖巧的孩子,但因为年纪轻轻就怀孕生了孩子而和父亲吵架决裂,搬到母亲工作的大城市去申请大学,孩子留在了父亲那里。
对母亲多年没照顾过自己怀着不少埋怨,但她因为自己也将年幼的儿子留在老家而心怀愧疚,所以多少理解母亲。
她对自己母亲多年的失望通过对她生活现状的不满发泄出来。
她不明白母亲为何能忍受这些娇生惯养的有钱人,希望她能搬出去住,不要再在别人的家里受气。
两人也一次次为此争吵,当然这些争吵的最后还是落在对多年未得到母爱的失望。
我们的主角瓦尔从十几年前和丈夫离婚后就到这家来工作,她对女儿的爱是无疑的,但因为前夫的过分要求,她无法去看望女儿,只好努力工作,把挣的钱寄回去给女儿生活用。
她的母爱也都放在了和女儿同龄的小少爷身上。
女儿突然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她激动得不知所措,但错过了女儿的成长,她并不了解眼前这个漂亮自信的女孩。
也不理解女儿所说的平等。
女儿无法理解她在这个房子里生活了多年居然连他们的游泳池都没进去过。
在女儿生气离开后,瓦尔终于意识到自己放错了重心,她决心去试着理解女儿,终于辞职离开。
也在这么多年以来第一次大方的花钱,她让女儿乘飞机去把小孙子接来,开支自己包了。
十年的苦让她明白,终于有机会和女儿共度时光,这一次她不会再搞砸了。
片中几个元素贯穿了整个故事。
泳池。
影片的一开始,瓦尔就在泳池旁,看着小少爷游泳,给女儿打着电话。
后来因为杰西卡在泳池玩耍,女主人抽干了水。
而杰西卡打电话回老家询问年幼的儿子时也坐在泳池边,和瓦尔当年打电话给她的情景一样。
只是这次,泳池的水被抽干,情况也终于有了好转。
瓦尔在决定辞职去陪女儿时,终于第一次站在了泳池中。
这里的泳池就是她们打破隔阂的象征,泳池水满时,她们之间仿佛隔着海洋,而当水被抽干时,他们也终于理解了彼此。
瓦尔终于站在泳池中央开心的笑着同时也是她为了亲情最终打破权威的象征。
杯具(杯具非悲剧)。
这幅杯具是瓦尔送给女主人的生日礼物,她问了店家,据说是很摩登的东西,她也搞不懂,按照图上的样子白色杯子摆在黑色杯垫上,黑色摆在白色上,所有东西都是相反的。
而女主人表面接受了她的礼物,实际却瞧不起她买来的便宜货。
等到离开的时候,她偷偷把这一套杯具又带了出来。
摆在自己家的桌上,她说这套杯子就像女儿一样,个性又漂亮。
而两个人喝咖啡时,黑色杯子方在了黑色杯垫上,白色杯子放在白色杯垫上。
这也是她对自己曾经的认知的打破。
影片结束,一直为别人端盘子的她,第一次自己拿起杯子,微笑着喝着咖啡。
整部影片没有花哨的镜头炫技,更没有奇异特效。
导演很聪明的让故事全部发生在有限的几个场景中来节省成本。
但就是这种朴实的拍摄手法,让这对母女朴实的故事更加令人感同身受,导演也有更多对镜头角度发挥的余地。
比如男女主人在吃饭时,镜头总是摆在厨房,从门缝里窥探他们的生活,这正是瓦尔的视角。
在场景上的欠缺全都用在了故事对细节的设置上,不管是泳池,是杯子,还是从大巴公交到飞机的交通工具的转变,整个故事在细节上很是用心。
这些细节即使普通观众没有注意到,也会因为与剧情的相关能够感受得到。
大片虽然炫酷,但感人至深的永远是真正用心的故事。
本片我给9分,从故事到拍摄,再到演员的表现都很不错,是近些年少有的细致影片。
好了今天就说这么多,我们下次继续聊。
(欢迎关注公众号:小红帽聊电影)
说到巴西你会想到什么?
是足球还是热辣的桑巴?
那说到巴西电影你又会想到那些好电影呢?
我想到的是两部老电影《中央车站》《上帝之城》和一部动画电影《男孩与世界》。
无意在B站看了这样一部巴西电影《第二个妈妈》,大感这部绝对是会容易被忽视的好电影,故作推荐。
记得曾经看过一部智利电影《女佣》,同样是南美洲视角讲述中产阶级和雇佣的故事,女仆作为第一视角,她洞悉周围的一切,却也毫无归属感和安全感,这样久而久之便有了心里疾病,偏执多疑又敏感,用原始本能的反应去回击主人找来的“麻烦”。
最终让她打开心扉的是真心实意的温暖,心病需要心药医,改变有时候并不都是坏的。
然而,这部电影里,女主瓦尔也因为十多年卑躬屈膝的仆人生涯而变得有了奴性,尊严什么的已然不复存在,打破这一局面的是她十年未见的女儿杰西卡的到来。
两个妈妈的寓意大抵是指这家的儿子法比诺不仅有个亲生的娘亲大人,还有瓦尔这个从小看护他成长的【妈妈】,瓦尔和法比诺的关系很亲昵。
在女儿第一天住进来的时候,她看不上母亲住的又窄又闷热的工人房,而主动和男主人提出要睡客房,傲慢的女主人虽然不开心,但也默许了。
晚上,这个大男孩进了工人房,睡在瓦尔身边,亲昵的就好像母子二人一般。
反观女儿杰西卡却和母亲的关系很疏远而且又隔阂。
观影时候看到弹幕都在数落这个女孩自私不懂事儿,这也难怪,法比诺有两个妈妈,而杰西卡一个都没有。
表面看起来女主人一家相对来说还是很和谐的。
中产阶级富足的生活,处处都是上等人的待遇。
相比中产阶级的虚伪,虽然略有些不懂事,但率性的杰西卡到底比这家女主人真实很多。
想一想女主人也很悲催,儿子对女佣比对她亲昵,丈夫也是貌合神离,尴尬的维系和谐的家庭环境也是不易。
最喜欢这个故事的结局。
得知女儿成功考取大学,瓦尔在女主人面前手舞足蹈,这时候看的我尴尬症都要发作了,我要是女主人,肯定气炸了!
瓦尔来到在泳池边,她拿出电话想打给杰西卡,之后她居然进了泳池和女儿通电话,这一刻释放了多年的压抑的感觉。
而后是对女主人说要辞职,为了她的女儿,她做个合格的妈妈。
做了十多年女佣的瓦尔在这一刻既修复了母女关系又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因为她知道,这件事对她来说比什么都重要。
电影里有个俯拍的镜头,杰西卡打开门,狗狗跑进屋子,镜头上移,四周是高墙。
人有时候就是把自己监禁起来了,画地为牢是为了挣钱养家,但也渐渐的失去了尊严和自我,成了中产阶级的“附属品”。
两个阶级的矛盾,两代人的矛盾,分两条线索叙事,最终都迎刃而解,最主要的是人心,母爱是不分高低贵贱也不分阶级的,瓦尔可以给法比诺母爱,却忽视了自己的亲闺女,当得知她还有个外孙的时候,这个可爱的阿姨心一横就辞职不干了。
女主人一开始还是不理解的,傲慢的她以为瓦尔要坐地起价想涨工资,可是当她告诉她,自己想做个好母亲的时候,女主人显然是懂了。
比起在虚伪的中产阶级家庭了做佣人,朝九晚五的察言观色的生活,结尾的瓦尔显然笑的开心多了。
她悄悄和女儿说,这套茶壶是她偷回来的。
黑色配白色,每一个都是独特的自己!
生活有裂缝,阳光才能晒进来,以后的日子都要被照耀被温暖的度过。
观影过程中体会非常非常复杂的电影,情绪与不同的人共振,然后纠缠地打成结。
我已经分不清什么是对与好了,我理解芭芭拉夫人先天而来的阶级差异感,理解瓦尔的自我受限与竭力表达,理解杰西卡的痛楚和反抗。
难道我是老鼠吗?
难道在经济特权下想以同等状态被对待就是错吗?
我同瓦尔一样战战兢兢担心原本的生存结构被改变,心又被杰西卡所拉扯,我是保姆的女儿难道就因此低人一等,照护性工作难道因其私密性就与其他工种不同而显得卑劣,可是我只是想剥除那些束缚以人的本态站立,难道这也有错。
没错,谁都没错。
狂乱的撕扯中谁都没错,所以错的是不是生活,只要活着就会碰撞疼痛无法终止。
第二个妈妈既是瓦尔对于宿主家儿子的态度,去以照料性陪伴提供缺失的母爱;也是对自己女儿的缺位,为了逃避暴力与高薪她选择出走,将对女儿的陪伴弱化,被迫成为了错过成长进程的远方的象征;也是女儿身份的延续性,同样的路径出现了,女儿也为了新的发展舍弃自己的孩子,第二个妈妈的路线展开。
但是这次不同了,这次新的妈妈有了自己母亲的回归与陪伴,把孩子接过来吧,让我们共同抚养,这次会有一个不同的、不那么创痛的未来。
从宿主家出来一路瓦尔带着笑,而我的眼泪却流个没完。
瓦尔为了生活离开女儿杰西卡去有钱人巴巴拉家做工10年,和巴巴拉的儿子关系亲密,瓦尔严守本分从不跨雷池一步,深得巴巴拉一家的信任。
10年后女儿即将参加高考,来到妈妈身边借住在巴巴拉家。
女儿没有任何阶层概念,把自己和巴巴拉一家平视,瓦尔极度不安。
杰西卡进了芭芭拉家泳池,芭芭拉说看到老鼠进了泳池让人把泳池水抽干,杰西卡搬了出去。
杰西卡学习很好,高考考了高分,芭芭拉的儿子考失败了出门旅游,瓦尔决定辞职和女儿同住,并帮女儿带孩子。
巴西社会老一辈人心中的阶级等级与年轻人心中的平等概念冲突。
上大学可以穿越阶层。
出生生母是第一个妈妈,养母是第二个妈妈,第二个妈妈的感情可能更深刻和亲密。
杰西卡考了高分很感人,妈妈站在女主人的泳池给女儿打电话,泳池在此前是个禁忌,女儿的上进和成功给了母亲跨越禁忌的勇气。
最后妈妈搬去和女儿住在一起。
让女儿把外孙接来。
妈妈瓦尔拿走了芭芭拉夫人不以为意的咖啡礼盒。
人对待别人的态度是会被感受到的,如果被鄙视方没有反应,并不意味着她没感受到,只是她接受现实包容罢了。
《第二个妈妈》是一部巴西影片,讲述了平民母亲瓦尔远离家乡远离女儿,来到圣保罗州的富人家里做保姆后的故事。
故事很平实,表面上无非呈现了贫富差异、阶层差异、亲子矛盾的问题,但人物的心里活动,表现得特别好,能将故事更深层次的内涵慢慢呈现。
所以这部影片的表达是有层次的,含有各种明暗对比、各种高低对比。
我喜欢这种明暗交织的绮丽,喜欢这种高低错落的差异。
喜欢这种看完影片后,还能有余味的感觉。
影片开端将各种明亮铺陈开来:巴西特别明媚耀眼的阳光、轻快的音乐、保姆瓦尔忙碌却充实的生活、主人芭芭拉一家富足而优越的现状。
圣保罗州提供给一个中产阶级家庭该有的财富、地位、声望,先为这个故事注入了明亮的生机。
随着瓦尔十年未见的女儿杰西卡的到来,在这个家庭光影下的暗斑才慢慢浮现。
保姆瓦尔是杰西卡的生母,却没有陪伴杰西卡的成长。
因为婚姻破裂,也因为谋生,她与杰西卡分别了十年,错过了她成长的重要时期。
杰西卡是在亲戚家长大的,对杰西卡而言,瓦尔只是名义上的一个妈妈,也即“第二个妈妈”。
亲情的疏离,造成相处的尴尬,彼此在观念上不可调和的差异,又造成了矛盾的爆发。
这十年来,瓦尔在保姆的岗位上游刃有余,她甚至产生了一种错觉:觉得自己几乎可以成为芭芭拉一家的密不可分的一份子,遵循传统的主尊仆卑的规条,尽心工作,以此获得主家的善待。
而在母亲的角色上,她却感到了生疏笨拙。
尽管在心里,她对女儿的爱很深沉,但联结两个人的爱的通道已经不再畅通,所以同处一室时,常常表现出掩盖不住的落寞和手足无措。
对于这种复杂矛盾的情感的描述,有一个镜头让我印象深刻:瓦尔与女儿分别十年后,在机场的第一次见面的情景。
久别重逢时,瓦尔表露出的激动、惊喜与杰西卡表露出的不适、尴尬是那么的不相称。
芭芭拉是法比诺的生母,尽管经济条件宽裕,但为了追求事业的成功及精彩的生活,从小把法比诺交给保姆瓦尔照顾,所以真正陪伴儿子长大的是保姆。
对于法比诺而言,芭芭拉也只是名义上的一个妈妈,保姆才是关心爱护他的“第一个妈妈”。
他的所有心事都可以对保姆袒露,所有软弱都可以在保姆的怀抱里安放,与自己的妈妈相处却充满防御与抵抗,俨然,母亲只是“第二个妈妈”。
芭芭拉逐渐意识到这一点,尤其是在她意外受伤时儿子表现出的满不在乎时,她心底的无奈伤感,在影片低沉下来的配乐里,表露无遗。
但错过的时光不会回来,疏离的感情也难以再修复。
另外,表面上风光稳定的婚姻,内里其实摇摇欲坠,她的铁娘子作风,与学者型丈夫难以达到深度的契合,所以丈夫在遇到杰西卡这种愿意倾听与仰视他的学生时,情感上开始游移。
其中有一个情节是芭芭拉接受媒体的采访,内容是关于个人风格的定义,她笃定地回答:“风格无法定义,我相信风格就是做自己。
”事业的成功,令她得到自信与肯定,她被杂志社誉为引领大众的女性,时尚潮人。
显然,作为一位职业女性,芭芭拉是成功的。
但作为一位母亲和妻子,在强硬的表象下只剩下虚弱的空壳。
影片在尾声还带出另外一位母亲:杰西卡。
这位来圣保罗州投奔妈妈的女孩,只是一位高中生,是来准备参加高考的。
她聪明倔强又善良率性,对母亲固守的阶级观念表达了不满,作为一个新生代女性,她身上有突破常规的勇气和信念。
然而,从母亲瓦尔发现一张小男孩的照片开始,引出她是一位未婚妈妈的事实。
故事点到为止,对此没有做更多的解释,导演在这一段的留白,让我们无从知晓她经历过什么,也无从知晓,在那段寄人篱下的十年时间里,是如何度过童年和少年期的。
只知道,在她最需要母亲的时候,母亲一直是缺席的。
幸好,她没有因此放弃自己,反而力求进取,为进入一流大学积极努力备考。
她应该很清楚,她必须努力才能得到更好的生活,即使日后,为此,她也要与儿子分离。
其实,剧中每个人的生活面貌,都有其浮于面上的明亮,也有其沉于心底的暗影。
通过将这几位母亲彼此对照,彼此对比,会发现影片试图从女性的角度,去提出一个问题:一部分女性在实现个人价值的路上,如果要以失去亲子陪伴的时间作为代价,那么,这种实现还剩下多少价值?
而更多的女性,仅仅是为了谋生,不得不与下一代分离,那份遗失了的爱,又该如何弥补?
不是每个人都会意识到这种令人遗憾的代价,即使意识到,也未必有信心去弥补。
芭芭拉虽然意识到儿子与保姆的关系比与她的关系更亲密,但她没有选择去修复,而是凭借固有的自信,送儿子出国学习。
她自信的是,金钱能创造一切机会去成功,似乎也包括母子的亲密关系。
还好,在影片的最后几分钟,在巴西阳光明媚的午后,瓦尔终于辞掉了住家保姆的工作,搬来与女儿同住,还向女儿提出要把外孙接过来照顾,除了要弥补女儿缺失的母爱,也努力让这种母子分离的创伤不再重演,由此,两人之间的坚冰开始融化。
当她们重新回归到自己的位置:一位愿意(可以)陪伴的母亲,一位受到爱护、理解的孩子,爱的能量重新美妙地流动。
一切都那么自然宁静,生机勃勃。
第一次写影评,多指教!
我从中学到的是自尊和平等的价值观,我是大学生,看完这部电影感触最深的是这2个意识。
电影人物:这是一个比较富有的家庭,女主人芭芭尔,可能是一个比较时尚的人,但不怎么赚钱,男主人是卡洛斯,继承了上辈的财产,现在所有的家庭费用都是吃他的老本,以前学过画画,但由于很多原因没画了,家庭的少爷,法比诺,法比诺小时候由于母亲要在很远的地方工作,所以由瓦尔(这个家庭的女佣,电影的主人公)带大,和瓦尔的感情如同亲母子,法比诺与巴芭尔关系并不好,一般般,不亲近。
杰西卡,瓦尔的亲女儿,10年以上未见。
电影情节:先介绍了人物,法比诺从小由瓦尔带大,芭芭尔好像是在远处工作,不能照顾法比诺。
展示了这个家庭的日常。
另外,这个家庭还有一些其他的人物,另外的一个女佣,司机,还有一个啥的,随后,法比诺抽烟,但被芭芭尔发现,瓦尔协助法比诺捡回香烟。
女佣瓦尔在又热又满是蚊子的房间里收到了女人杰西卡的来电,得知杰西卡会到达圣保罗。
随后芭芭拉生日,瓦尔送了茶几?
,但是芭芭拉内心其实不喜,晚上生日宴会上不准拿出来使用。
瓦尔去接杰西卡,杰西卡其实并不想去母亲老板家,而瓦尔想。
杰西卡到达家里,一家人起身欢迎,卡洛斯与杰西卡相谈甚欢,后来去看房子,杰西卡希望住在客房(比较豪华)(瓦尔本意是与杰西卡一起住在那个小房间里),男主人卡洛斯欣然同意,女主人也默许。
随后,展现了瓦尔和法比诺深厚感情(一起睡),第二天,瓦尔晚起,芭芭尔为杰西卡做了一顿早餐,在这之后杰西卡和瓦尔的意见,观念展开矛盾。
卡洛斯与杰西卡又交谈画画,一起吃一种好的冰淇淋(本来是准备给法诺比吃的)之后,卡洛斯又和杰西卡交往,谈建筑。
之后芭芭尔被车撞了,但没事,而儿子把杰西卡拉下游泳池玩耍(瓦尔不喜杰西卡下水池,认为那是为主人家准备的),芭芭尔叫人抽泳池的水。
杰西卡的租房出意外,没租到又回到这里,卡洛斯向杰西卡表白,杰西卡拒绝,芭芭尔以表姐入住为理由,驱赶杰西卡去和瓦尔住,在小房间里,杰西卡与瓦尔发生矛盾,出来打电话,(杰西卡未婚先育),之后一天,杰西卡吃冰淇淋被芭芭尔发现,杰西卡与瓦尔再次发生矛盾,考试前一天出走。
考试之后,法诺比差2分过,杰西卡高分过第一轮笔试,当天深夜,瓦尔爬下水池(之前一直不敢),对杰西卡表达爱意,是瓦尔最大的骄傲。
法诺比要去澳大利亚6个月,杰西卡在外找到了房子,瓦尔得知其未婚先育,遂离职搬到杰西卡出,准备接回孙子,全局完电影感触(仅个人观点勿喷):我认为导演主要想表达:1,阶级之类的观念,2,母亲和子女之间的感情3,,人人平等~~我的感想:从芭芭尔的角度来说,她的表现无可厚非,很正常,很实际,也不好评价好坏,只是从芭芭尔的角度来说并没有什么值得怨恨,她有点阶级观念,但很正常。
卡洛斯是个可怜人,瓦尔活在阶级之中,我认为那种虽然表面说是允许,但实际上是拒绝的想法,这已经是一种不平等了,有时候我们这么理解确实能迎合别人的想法,使别人高兴,但会使自己不高兴,这可能会使你在一些事业上得到成功,但相应的,也会损害自己的一些自尊和感受。
杰西卡,年轻,人生而平等,我没有接受你的薪水,更不需要去损害自己的自尊,我并不比别人差,我生而缺乏母爱,但我还是能茁壮成长,男主人卡洛斯允许了,那我就能去做我想做的,并不需要在乎不相关人的观念。
我认为从中最重要的是这个观念,我并不比别人差,哪怕我父母是佣人,仆人,囚犯~~这有助于自信,我们并不需要沉浸在与他人的比较之中,而是更加舒适和自信的走在自己的道路。
ps: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是需要时间和鼓励的,由于年龄比较小,所以还没有太多的感想。
一部深刻地揭露上层阶级的伪善的电影。
电影《第二个妈妈》表意所指女佣。
瓦尔在圣保罗州法比尼奥一家已做十余年的女佣,也因种种原因十余年未见远在家乡的女儿,却在成为法比尼奥的“第二个妈妈”;远在家乡的女儿杰西卡也有自己的“第二个妈妈”;甚至女儿杰西卡,是否对自己的儿子乔治,作出同样的选择?
2代人,为求得圆满家庭,却不得不远离家庭奔波,都遭遇相同的抉择。
电影更是一部社会议题批判力作。
“女佣的女儿怎么能坐在老板的桌子上吃饭?!
”瓦尔潜意识下说出的一句话,道出了她地位的卑微。
而瓦尔对芭芭拉夫人这类上层阶层的洞察,让人愤懑,也心寒。
芭芭拉夫人之所以向你邀约,是出于知道你会拒绝邀约,是出于满足他们伪善的需求。
在表面和谐的现代派风格家庭中,潜藏着对瓦尔一家的深切恶意。
这种恶意,在“游泳池进了一只老鼠”的说辞中显露到顶峰。
法比尼奥一家能给予瓦尔报酬,给予她浮于表面的尊重,但除此之外,仅有恶意,即使工作十余年。
也正因如此,瓦尔决定进入游泳池,显得那么勇敢、那么令人赞叹。
她不再想做一个二等公民,她决定弃绝自贱,拿回自己的自尊,重新和女儿在一起生活。
辞职后的前路也并非是坦途,但这就是生活。
在经济下行的不稳定时代,捍卫原则做自己还是忍气吞声做牛马抑或是在两者夹缝中生存,都有代价,都得承担。
瓦儿在芭芭拉家干了13年的保姆,与一手带大的主家的儿子法比诺俩人感情很好,自己的聪明漂亮女儿因为高考要与母亲住在一起一段时间,女儿缺少教养和基本的礼貌,与母亲恪尽职守、勤勤恳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整个影片刻画的很是细腻,就是平常家庭的冲突和矛盾,虽然表面上主仆关系很是和谐,但是几次明显的冲突之后彻底的爆发了,最后瓦尔也跳出自己的墙和思维的桎梏之后,辞职后与女儿、孙子生活在一起。
主家表面上确实很是欢迎瓦尔女儿的到来,女儿不顾父母的反对跳进游泳池之后,第二天芭芭拉夫人以看见游泳池中一只老鼠就要把游泳池水放掉,女儿偷吃法比诺的冰淇淋之后被芭芭拉夫人要求再也不能踏进厨房一步,女儿确实没有经过别人的同意就使用人家的东西确实缺乏基本的礼貌。
整个电影拍摄的可能更多的是暗喻,以及画面的展示的对比,好多东西需要慢慢去体会其中的寓意,需要观众去思考。
随着高考的临近,杰西卡借宿在母亲瓦尔工作地,法比尼奥的家中。
杰西卡率真的性格以及甜美的长相,让原本关系平淡,甚至略微沉闷的一个家庭带来一丝清风。
围绕着杰西卡,三人对她的接受度不同。
独生的法比尼奥有了同龄的玩伴,法比尼奥的父亲对她心声恋情,而法比尼奥的母亲敏锐察觉到家庭关系的细微变化,杰西卡的到来打破了往日的宁静。
我觉得影片让我感触最深刻的,是瓦尔在与女儿生活的日子里,一方面是母亲不断向女儿灌输着传统上的阶级关系,但另一方面,倔强的女儿实际也不断影响着瓦尔,让她逐渐感受到自我的一种荒谬,让她第一次发觉,我应该为自己而活,于是有了下游泳池与女儿通电话,有了最后坚定的辞职。
当辞职后,能明显感到以往束缚在瓦尔身上的枷锁骤然打开,像自由的小鸟一样出笼飞翔。
最后,发觉世界很大,国家不同,但人性很多时候是一样的,例如瓦尔得知女儿考上大学的喜悦,法比尼奥高考失利,家人为期安排出国留学镀金等,熟悉的场景,一样的味道。
影片整体没有波涛壮阔,没有大起大落,但胜在人物细节刻画,人物间复杂多重的矛盾,处理的非常细腻。
Val/Fabinho,Jéssica/Carlos这两对非血缘的亲子关系,Val决定辞职照顾Jéssica和她儿子;故事从泳池边Val和年幼的Fabinho开始,假如在向女主人辞职的泳池边结束不是也很好吗?Regina Casé有几分像Frances McDormand呢。故事流畅表演舒服,亲子关系雇佣关系各种对照,开头结尾观众会思考同一个问题。
《第二个妈妈》,又开始清库存了,不知道几百年前下载的完全没有印象的电影。女儿去找给别人当女佣的妈妈,妈妈和女儿在主人家的不同表现展现了不同的人生观念。
无产阶级母亲乐观、豁达,女儿聪明有主见而且考上好大学欣欣向荣,资产阶级母亲傲慢、虚荣、儿子萌萌哒不学习没考上、老公郁郁寡欢。
多陪陪孩子,这五个字就是这部影片所要阐明的主旨。
节奏严重有问题,人物塑造非常欠缺,每个人都那么讨厌,看得尴尬得想关掉
不错,能把这么枯燥的题材变的有趣,女主功不可没!不靠颜值靠演技,像英国学习!不像我们的除了卖肉就拍马屁舔菊花!
难得六套会放这种片子,除了一些性暗示伦常和傻得可怕以外还和生活有什么区别。不过为了这多的也以资鼓励一下。
泳池 波光粼粼 母亲的自豪与快乐
#65th Berlin#全景+#31st Sundance#世界剧情评审团特别奖 阶级不同导致观念差距 长期压抑后的释放 泳池段落不错
讲故事的节奏极好,温情版《寄生虫》。靠女儿成绩翻身做人的妈妈和终于盼到妈妈辞职的女儿,重新组成母女同体的家庭,饱含从此超越阶级,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想象。唯一的缺憾是结尾略显突兀,十年未见,矛盾重重的母女在母亲辞职后强行和解,或许是时长的要求不能再接着讲下去。其实继续拍续集也是很好的选择,和解了,然后呢?重建家庭然后呢?母女同体的家庭如何在生存,母与女如何在缺少男性的家庭中找到自己合适的角色,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命题,亟待思考与解答,强烈期待出续集~
等级依旧森严,代沟依然难以逾越。瓦尔最后的转变来得突兀而又梦幻,更多时候,生活告诉我们要忍耐。
结尾往包里塞入的那些书籍挺细致的。逆来顺受的反抗绝不是随便跑出去生个孩子再回来。生而不养,打肿自己脸。想象下平时与父母生活在同一城市中,工作日把小孩往父母家一丢,往早教处一搁。双休日见面几个小时,说爸爸妈妈最爱你了。太倒胃口了。
留守少女和她妈妈还有她自己的留守儿童
很不错,温暖
她什么时候来? 她是妈妈,妈妈是雇主儿子的奶妈,是自己女儿常年没见的妈妈,她是妈妈,是没讲清楚的未婚生子的妈妈,巴西。提到了印度,印度也有葡语区,可能她的妈妈是印度来的。
大妈演的好棒。压迫,奴性?隔离的亲情关系也很是明显
女主角很棒,她和小男孩儿的关系处理得还蛮好。阶级,家庭,矛盾尖锐,好在结局明朗。
和我看过的为数不多的南美电影相比还是差了点意思,游泳池的戏无疑很出色,但是编剧实在是太浮夸了,突然出现的小孩,Carlos对Jessica的追求无疾而终,结尾只用辞职就能修复母女关系么——关键还是母女关系太羸弱了;倒是南美电影里的主仆关系很有趣;Carlos的房子很有趣,发现南美的建筑都是不带密封的吗,无空调?上流社会的一家人为什么还要搞一堆半地下的房间和小得离谱的厨房;只有我感觉Jessica很bitchy而Barbara很值得同情吗,我是不是在给阶级敌人说话;寄生虫里的女主也叫Jessica,搞得我对这个名字产生阴影了
虽然有许多突兀的转折,但导演还是很好地抓住了“亲情”这个主线,母亲的爱超越了时间、超越了阶级、超越了世俗的偏见,其中可见一些出人意料的镜头机位,而且避免了过度的煽情,反而用几个细节来呈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影片场景虽然基本局限在别墅内,但巴西当下的社会现实也可管中窥豹
不明白她在别人家做阿姨,为什么要踏入别人的泳池里?不明白为什么主人收留她的孩子在家里居住,她还不知足?不明白为什么辞职后她要偷别人的一套高档茶具???如果你想有高一档次的生活,你可以去赚,你可以去争取,而不是靠偷偷用别人的,或者偷别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