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更喜欢宫某的画面的这一部的颜色不那么绚丽,人物不那么清秀俊美可是,很感人的情节很多年前看的但至今仍记得小女孩叫小男孩爸爸的时候心里复杂的感觉觉得又好笑,有些甜蜜,有些悲伤我相信人生来是恶的所以没有很憎恨但是很悲伤当看到女孩失望,破败,掉落......那一首i can't stop loving you苍凉的苍老的男声应该不搭调,却把那场景衬得让我记忆到现在
<图片1>有谁注意到这张图后面的地图了么,地名都是加拿大toronto地区附近的。
地图改了,地名都一样。
这个电影很明显有太多1927弗里茨·朗拍摄的《大都会》致敬的成分了,或者说,这个电影就是对弗里茨·朗版的大都会致敬的电影。
我无可否认1927《大都会》在影实在中的杰出位置,但这部电影或许也可以在电影史上占据一席之地。
大都会从始至终都不能说话,它是雷德公爵还有一群处于上层阶级居住的地方,是古代神话中的通天塔或者说是被神摧毁的巴别塔,它成为了权力、欲望、控制等等的中心以及象征,也代表了一种集权主义性质的社会自由主义。
我并不认为大都会是法西斯性质,或者说,有两个方面,一是他是单对机器人的法西斯主义,二是它在蒂玛掌权后渴望变成法西斯性质,而在影片开始,侦探与健一对话中可以得知,大都会仍然是要使用国际条款,处于国际社会制约之中的。
《大都会》中有两个线交织着存在,两个线中又各有两个阶级。
明线是雷德公爵代表的上层阶级社会以及处于下水道世界的下层阶级,暗线是蒂玛为主的机器人社会以及人类社会。
这里有个问题,可能是为了突出影片中的矛盾,作者并不认识穷人会推翻上层阶级的统治与压迫。
未来的社会属于上层阶级。
他们的革命已经被雷德公爵看的一清二楚或者说是失败的。
在明线中,机器人是贯穿于两个阶级之中的,而这两个阶级一个认定机器人为他们实现统治的工具、为玩物,一个是对机器人产生敌视,但都认为机器人是人类奴役的对象,这种差别使得机器人成为了一种权力,这种权力是被给予上层阶级的,而下层阶级想要打破绝非易事或者说根本不可能。
蒂玛作为一个机器人,原本是被上层阶级视为希望产生如同法西斯一般的大棒而统治人民,但这里的蒂玛成为了有‘意识“的机器人(我不知道这里该把它认定是人工智能还是更高级的生物),是机器人,也是人类,而成为了她口中的超人类。
在她掌权以后,她也给了机器人她的所认为的”意识“,被奴役阶级开始反抗人类,就像阿西莫夫所定的”机器人三大定律“,这里,暗线开始展开。
但其实我并不喜欢这个结尾,不怎么尽善尽美,像极了一切通俗小说以及经典电影的结局。
它以爱情给予了故事终结,但爱情真的有这么大的作用吗?
你给一个掌权到极致,已经疯了的人说爱,他真的会听吗?
无非是痴人说梦。
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爱能改变一切吗?
最后录音机里传来的“我是谁似乎是作者对结尾进行的补救,或许他想再度引起我们思考。
机器人可以成为人吗?它们难道只是人类奴役的对象吗?
当他们有了人的意识,会看出两者的不同吗?
他们又会怎么做?
我或许可以预想到雷德公爵被打败事件的后续,人民会发动起义革命 ,但他们走的或许还是雷德的老路,机器人再度成为奴役对象,人与机器人和平共处永远只会在小说中存在。
这部电影就像是《美丽新世界》等反乌托邦世界的预言,但我希望永远不要成真。
但未来尽在眼前,这个世界迟早会到来。
我能等待的,可能是希望世界毁灭。
在说题外话之前先说说这部电影。
蒸汽、废墟、末日、自我拯救、旧爵士音乐,这些标签明显就是大友克洋的logo,这也是他假借手冢治虫的行头唱了一出机器毁灭世界的戏,戏中的机器人主角就是超人类蒂玛,而另也个主角便是我所谓的类人孩建一。
超人类是一种比人类更加完美的物体,没有感情与顾虑,就像一头跳出虚无主义又没有自身道德约束的怪兽,而我更愿说的还是类人孩,类人孩的假说是思想家、作家余世存老师在《动物庄园——另类解读》中对一种文化现象的形容,是对知识分子不自知,不慎独,目光狭隘的一种形象描述,用在这里,我觉得‘类人孩’一词可以很好的形容很多日本动漫里的英雄/主角,那些全部的、孩子的性格,全然没有私心,不懂提防他人的,一种被曲解成了热血的品格。
所以有时候这种类人孩的角色令已经成人了的祖辈感到乏味,他们对动漫的认识多是‘孩子看的东西’、‘幼稚’,而这时候再看看大友克洋作品里的成年角色,多半表现的成熟、冷峻、目光深远,而在世界末日的时候,那些成了年的,那些灾难最直接的来源——成人多半都摊手,无奈,甚至比世界早一步就崩溃了。
可以说‘类人孩’是日本动漫中的一种文化现象,日本这个民族,经历了世界唯一的一次核弹攻击,也经历了一种现代化进程中必须的痛苦转型,所以,他们对末日的描述更加贴切,也更加迫切,令人欣慰的是他们给出了答案,面对灾难,面对末日,唯一的自救便是孩童式、出于人类本能的,那些好的品质,纯真、信任和爱,这里我也能理解为什么黑泽明在《梦》中用一个天真的老头做了结尾。
我想这也是面对汹涌而来的现代性大潮,人类唯一能打出去的牌了。
2012.1.17 寒假的晚上http://blog.qiaoy.net/?p=144
西方总是难以得出人与机器人/人工智能和平相处的结论,除了对于技术发展的悲观论调外是因为他们总是难以逃出种族主义的影响——因为人工智能比人类优秀,所以就要控制人类或毁灭人类?
这上面有很大的白人责任论的影子。
而东方认为“有心”之物便是众生之一,便可点化,也有着佛教和儒家的影子。
所以总要塑造一些可爱的机器人形象来唤起大众支持,不知美国人是不是也受此影响……还有一些特点是所谓的“哀而不伤”,虽然这个世界很令人绝望,让人看到了人性的丑恶,但是最后还是会有一些永远也无法被人所抹去的东西存在。
爱本身无意义,但却让人心存温暖。
但是,又不滥情,颇有香醇的味道。
本片倒是很有大友克洋的风格,剧情模式可以说和《蒸汽男孩》颇为神似。
就连最后的旧照片也是……嗯,有时间去补一补手冢治虫的原作和黑白片吧(提不起兴趣啊),可以相互比照也是颇有意思。
这部科幻动画的情节在我看来稍显粗略,但炫酷的场景和电影大片般的镜头运用,以及独具特色的阴影画面、圆乎乎的人物,极具表现力,再加上手冢治虫和大友克洋的联袂,确实值得一看。
通天塔般壮观的大都会,人类与机器人混居其中,被分为很多区域,社会形态已发展为有专门处理失控、擅越区域机器人的人类政党组织,也有为机器人争取权利的组织,还有不满被机器人抢占了工作机会的底层人,甚至有革命者。
偶然跟随伯伯来到此地的小男孩健一,遇见了“初生”的拥有小女孩外形的机器人蒂玛,却不知,“她”是别有用心的大人物制造的秘密武器。
在或庄严辉煌或衰败朋克的建筑之间追逐,繁荣或肮脏的不同层级生活对比鲜明,各个种类的机器人在为人类社会的运行服务着,大量劳累又繁重的工作被机器人取代,纯粹服务性质的工作如服务员、交通指挥甚至警察帮手也由机器人代劳,如果机器人有权利,所有的也只是绝对服从人类、不危害人类、为人类服务的权利。
何为机器人?
加上个“人”字,就难免涉及深层次的辩论,比如蒂玛痛苦的发问“我是谁”,比如警察助手机器人皮罗的无妄之灾让人难过,还有更多突发状况的服务型机器人因为人类的阴谋被处理掉。
机器人说到底本质是代码和程序,那些符号和数字本没有好坏之分,可如果加入了人类的野心,就会变质。
可以设身处地地想象《大都会》中并不遥远的未来,大部分普通人对机器人的态度很可能同健一伯伯一样,像对待忠诚的宠物,它完全服从,不离不弃,甚至以保护人类为第一位,虽然它没有情感,但人类有,对这样的机器人很难无由地产生憎恶,它们完全融入了社会生活,带来更便捷舒适的体验,如果人类安心于此,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科学家、学者、作者去质疑那样美好的未来,代码和程序组成的机器之心是纯粹的无害的,难以把握的,是人的复杂之心。
蒂玛孩子般的外形、纯洁光明的形象,如同天使,被刺激被侵蚀后露出的恶魔般内在,又让人觉得恐怖。
如同影片中蒂玛的认知,是的,人类可以被视为机器人之父之母,却又不能真的被机器人当作父母,因为有违社会伦理,可是究竟如何让机器人自处呢?
但愿机器人能问出“我是谁”的那一天永不会到来。
这部影片虽然主角是孩子,形象有些幼稚,整体的色调却是暗沉的,主题细思之下显得沉重,这里有战争,有杀戮,有阴谋,有底层的灰暗,几个有所着墨的机器人,反而展示的都是向好向善的方面,无畏地保护人类,善良地信任人类,可能是制作者的有意为之。
虽如此,人类对机器人却不能完全地信任和交付内心,如同明白金钱吞噬人心一样,也明白金钱不过是纸是无辜的东西,人同样怕被机器吞噬和反击,那样的结果,同影片中将被毁灭的世界一般可怕。
是非对错分辨不清楚,好坏因果纠缠在一起,通天塔终会崩塌、倒掉,“大都会”没有美好的野心勃勃的未来。
或许只有如健一一样单纯果敢的孩子能挽回机器败局,拯救世界,但是,这真的只是绝对理想的想法,只存在于漫画、电影之中。
现实中,智能手机的出现深受褒贬之争,却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智能机器人时代,甚至人工智能时代全面到来时,大约会同样如此,在更灼热的争议中更深更广地影响世界。
究竟会亘古未有地造就通天塔,还是会毁掉它,全然未知,唯有期待,唯有相信。
往期内容:《怪物之子》:“我”在异界拜了个师《红辣椒》:做梦去吧!
要当心《千年女优》:我们追寻的那个人
赛博朋克界中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其中让我最为动容的偏偏是由大友克扬制作,改编自手冢治虫的原著的《大都会》(メトロポリス)…它的原著灵感来源于1927年的经典科幻电影,并贯彻大友克扬一如既往的美学:毁灭与新生,深受银翼杀手和1984等一众科幻作品的影响,以赛博朋克式大都会梅陀保莉斯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在政治斗争、人机冲突下关于人性与爱的故事。
蒂玛代替了巴别塔故事中上帝的角色以惩罚和重塑人类的类,机器人们代表着无产阶级,反抗军象征着中产阶级革命人士,公爵代表资产阶级压迫者、政治家,罗克代表狂热(纳粹)主义者...这是对上世纪世界形势与人性的思考。
实质上,《大都会》是上世纪遗留下的产物。
本该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的故事出现在21世纪或许有些“过时”,但十分可贵。
可惜看得出来因为经费不足的问题做了很多减法导致节奏混乱、故事性不强、漏洞百出,遗憾了。
影片表达的主题很简单:众人建筑巴别塔惹怒上帝,人类得到的惩罚是支离破碎、各自成章的语言体系,狂妄自大的计划最终灰飞烟灭。
在影片中,科技发展的尽头与在这样的高度文明下逐渐迷失的人性,资本家和政治家互相利用、互相斗争,人民的生活水深火热,但人民自主发起的抗争错误且毫无意义。
蒂玛在德瑞公爵的意念下诞生,而其意义却超出了公爵的想象:代替上帝的给予人类毁灭与新生。
最后那动人的一幕表面上是蒂玛的悲剧,实际上是借助蒂玛对人类发出深刻的质疑。
可怜的蒂玛做错了什么,她只是一个初生的孩子!
蒂玛的诞生注定是一个悲剧,她从实验室里走出的那一刻到最后都不明白自己是谁,机器人?
人类?
神?
为什么自己一面被狂热主义者追杀一面被当权者利用?
从键一的陪伴到肩负人类命运的使命,纯真的蒂玛看透了人性的善与恶,她思考着:就算有了他人的认可,是否真正成为理想中的那样?
打破阶级带来的隔阂,是否能完成从自我到本我再到超我的升华?
物体是否能完成跨越物种的转换?
最后,她停止了思考,用重塑者的方式让人们看到她的抗争,然而,她失败了,洛克关掉的不仅是王座的开关,还有她抗争的最后一丝希望和自我迷失,收音机的"I can't stop loving you”响起的那一刻映射出哲学性的问题--当代人们何去何从的迷茫。
有人说,怜悯是一种没有用的行为。
我们或许试图将自己与蒂玛合二为一,我试图从中找到共鸣,却发现终究永远无法理解她的内心,我们只能看着渐渐落下的她,发出一阵又一阵地叹息当蒂玛缓缓落下,电影的色调变为彩色,与街道的废墟形成强烈反差。
她的使命已达成,她重塑了这个世界,电影的最后一切重归美好却止不住带着淡淡的忧伤。
我们被惊醒在这白色梦魇中,我们只不过把最理想的东西寄托在了另一个世界,快醒来吧,现实中可没有天使般的的的女孩与令人向往的结局...
音乐,不需要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只要能够让听众在音乐的过程中获得美的感受与体验就足够了。
我想,电影也是如此。
这部电影的情节在很多人眼中显得非常平淡,但是当我抛开情节视角去看待这部电影时,我发现很多细节都令人深思。
影片末尾,蒂玛说,她选择毁灭一切,是想要让人类体会到任意摧毁机器人的痛苦,这是人类肆意妄为的代价。
这让我想起了课本上的一句话,The conquered finally conquered the conqueror. 毋庸置疑,影片中呈现出的社会影射多样而且复杂,但是影片想要探讨的最核心的主题,应当是人类和机器的边界。
寒假读了一篇文章,“Empty Cages: Animal Rights and Vivisection”,文章讨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基础,即人和其他动物相区分的根据。
人类为什么特殊?
是因为人类能够阅读?
因为人类能创作出音乐作品和文学作品?
因为人类能解决复杂的数学题?
因为人类拥有复杂的情感?
残疾人、婴幼儿的权利是否应该得到与正常人类相同的保障?
这一类思考对于厘清人类与机器的差异显然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我是ai就好了,我能够通过庞大的数据库和精密的分析逻辑得出解决一切问题的办法,并且将其付诸行动。
事实上,在现实中处理一些较为棘手的问题时,我已多次选择向ai寻求帮助。
然而,我不是ai,我是人类。
我影响最深的一幕,是劫难过后的废墟中,无数机器人手捧蒂玛残缺的碎片,努力证明蒂玛仍然“存在”的场景。
是的,蒂玛没有死,她只是以另一种方式活着,所有机器人,都代替着她活下去。
反观我们人类自己,谁又不是代替终极理性和终极感性苟且活着的“机器人”呢?
以二十世纪初纽约为背景的蒸汽朋克复古片,整个画面缩小为一个孔之类的表现手法相当怀旧。
所谓机器人和人类的冲突已然展现,底层人民被机器人夺走了工作机会,同时上层对机器人采取种族隔离政策,这是在不远的未来也有可能发生的严峻问题。
布恩总统和瑞德公爵为什么是黑脸?
衬托白发和金发?
瑞德对自己领养的孤儿ROCK称自己为父亲感到羞耻,是认为他不配做自己的儿子,可反过来这份渴望被父亲认同的狂热和偏执的情感扭曲了ROCK,让他成为了冷酷残暴的杀手。
话说本片一开始就有机器人暴乱的暗线了?
原警长办公室内巨大的机械龙鱼,以及官僚主义的作风,是暗示什么?
女主TIMA一副雅利安人种的外貌,金发碧眼白肤,这算影射NAZI推崇的优等种族么?
还是作者也认同完美的人类应该是这样?
合体的火灾机器人有些意思发生火灾之后,春作坂老头还和自己的侄子健一冲进去?
为了调查案情不要命了?
罗顿博士因为器官走私被通缉,但他却声称TIMA是全机器的,是不是他隐瞒了什么?
虽然是作为隐喻的巴别塔,但是基古瑞作为影响太阳黑子的超兵器,坐落在大都市中心最高的塔上,就不怕作为靶子被别国攻击么?
大都市的居民又怎样?
作为人质?
进行干扰太阳实验时,明知会对表层的机器人产生影响,却毫不作为,只是事后野蛮镇压?
也不考虑对社会的影响?
不过这的确是人类会干的事情。
地下党轻信政府的承诺,只能作为被利用的棋子,逃不脱被算计的命运。
以人类无法抛弃情感为由表示别无选择这种发动暴乱的借口,感觉毫无道理。
但仔细想想也的确如此,人类无法逃脱被情感控制,因此憎恨的螺旋永远都存在。
总统秘书被射杀前头上出现了一根蜡烛,是作者的恶趣味么?
密谋筹划反叛瑞德公爵的布恩总统反被将军杀死,这就是政治家的下场。
TIMA前半段没怎么说话,后半段也只是叫嚷着找健一,然后就被王座吸引黑化了。
全片都没什么台词展现其自我,就有一只鸟站她肩膀上被底下的人们认为是天使化身而已。
于是最后依然是老生常谈:creator is destroyed by his creation. 让TIMA化身为skynet。
明明说了TIMA已经黑化,不再保留过去的记忆了,不明白为什么健一会拼死要去唤醒TIMA,两人只是初次相识,会为此拼到不要命的程度么?
因为健一非常善良?
因为他被TIMA的美貌吸引,爱上了TIMA?
这么说起来其实TIMA让我想起天元突破里的NIA。
也是黑化后被SIMON拯救,但是毕竟两人同生共死很久了,而且还结婚了。
最后机器人们拿着粉身碎骨后的TIMA的零件是什么意思?
剧情缺陷:火灾后健一失踪,作为伯伯的老头一点都看不出担心的样子;在ZONE 3面对杀人不眨眼的ROCK,健一依然不紧不慢,毫不紧张;ROCK追查TIMA下落却一个手下不带,在发现TIMA和健一后才带一帮人追击瑞德为何会带老头和健一进基古瑞的核心?
为何特地要TIMA换衣服?
老头就这么把作为关键证物的笔记本丢在瑞德面前?
TIMA黑化就只是因为走进王座的一定范围?
但是之前离王座更近都没触发黑化啊?
触发黑化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ROCK按下的那个是自爆按钮?
那么简单就把整个大都会毁灭了?
开什么玩笑?
话说那个军人最后的下场是?
暗杀总统后那些背景画面是什么意思?
我们来欣赏一下这组镜头。
在偶遇地下抵抗军之后,女主角顺势进入了地下人民的生活,带着她初生以来一贯的恍惚。
首先是第一个镜头,在这里,镜头缓慢下摇,逐步照映出地下世界高耸、锈迹斑驳、而五彩缤纷的建筑群,呆坐于这个塔状建筑屋顶的女主。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女主身处塔顶,在画外更高层建筑的遮掩之下,这里的塔顶仍处于阴影之中,女主呆坐在阴影之中。
这个镜头的最后一个动态,一只鸽子从画外右上方缓缓飘落,停在女主身边。
紧接着我们来到了第二个镜头,特写,女主缓慢的抬头与画面中阴影逐渐消散、光照逐渐充盈两种运动共同进行。
女主的头,她的思绪,逐渐被光充满,逐渐昂扬,她抬头上望。
第三个镜头,黄金光芒笼罩着一组建筑群。
最初,我们看不出高与低,天空与深渊之区别,随着镜头的后退,女主的后脑入画,通过与镜头二中运动的重新组接,我们知道,女主在仰望高处的光芒,或者相反,正如镜头运动所表现的,高处的光芒以这样的运动囊括了女主。
由这样的启示场景中退出,在第四个镜头中我们得以重新回到女主自身的经验。
女主静立,感受这种启示,旁边的鸽子(自然由镜头一而来)慢慢啄动、踱步、跳跃,这是女主受启示感召时内心的震颤吗?
如鸽子跃动、如小鹿乱撞?
镜头四以左下鸽子平飞出画、左上鸽子入画降临至女主肩头这两个并置的运动告结。
镜头五,作为镜头四的直接延伸,视看的位置完全一致,而视野前推变为特写。
女主的面容完全被光芒笼罩,肩头的鸽子展翅、昂扬。
我们终于来到了悲哀的镜头六,这里首先入画的却是带有太阳纹样、却整体处于阴影中的广场,以及广场上的渺小几不可见,各自劳碌的小人,同时出场的还有第一次发出的语音,“看哪,简直像天使一样!
”。
谁在出声,谁在看向天使,天使又在何方?
随后以巨大的身形差异、光影对比入画的,带着金光笼罩羽翼(细看之下,乃是鸽子的羽翼)的女主回应了这一困惑。
光与暗,大与小的对比,带来了高与低的暗示,俯视的暗示,这群小人被金光闪耀的女主俯视着,尽管女主的视野未曾瞥向下方。
这个可悲的片子便是如此表现一个初生的心灵对世界的感受的,更可悲的是,在镜头六中不动声色的,将女主的挣扎波澜,剥离其个体,去个人化,神化,转变为下层的小人物(自然应当称之为proletariat)对女主的神性崇拜的。
女主内心的上升与下降之旅丧失了独有的色彩,被光吞噬,与之相应的,已被设置为下层的小人物则被剥夺了上升与下降之旅,他们只得仰望,只得沉溺,沉沦。
我的妈呀就怼我脸上咬着我的耳朵告诉我这部片是讲机器人和人的,叙事方式也太直白太流水线了,徒有精美的画风做外表,不说原作是什么时期的了,单就这部电影2001年的还处理成这样,服气好像吃了一坨华丽的翔
歌声在城市崩坏中升华,初中时挺受不了的一首歌,此刻却使我潸然泪下……
00年代的大杂烩,弗里茨郎的《大都会》的造型设定遇到日式动画城市街角细节精绘(20年前的3D场景在大屏幕看就像界画一样全是硬线条),再来点《银翼杀手》霓虹美学和爵士配乐的戏谑式大毁灭,这里少女外貌的超级机器人叫“Tima”,不知跟《五星物语》里的为操纵机甲而生的骑士副手“Fatima”有没有啥联系(也不知这个名字是不是来源于“先知的女儿”)
tima🤔法西斯 恋父 赛博朋克 侦探 干扰通讯 王座 反机复人 革命 jazz 济古瑞 切格瓦拉;节奏太慢、画风out of date,除了女主 所有人的四肢比例都异常粗壮。。。超人机器人🤖️。。。人皮面具。。。艺术就是爆炸。。我是谁。。。人类的贪欲与爱。。。找得到残骸下一步就是阿丽塔😂dont like it 不过bgm选的不错
[大都会].Metropolis.Blu-ray.re.720p.x264.DD5.1_hO@SiLU
大场面,只有最后比较有意思
日本动画大师展*万象城LUXE. 唱个反调,2.5星。企图融合蒸汽朋克和赛博朋克,或者说融合黑色电影与少年漫画,但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土洋结合部的感觉,就像千禧年那种不成熟的2.5D动画。洋的地方是承接了朗和斯科特的水泥丛林都市布景,为“地下”状态配了爵士乐,但人物从思想到画风完全停留在少年漫画那种状态,不管是人机生情还是“私生争斗”还是亡命追逐都老套到经不起推敲(主角都打不死),复古的圈入圈出转场用得也不知所谓,更深的逻辑是,导演无意挖掘Robot在Cyber语境内的虚拟、联网和进化,还是用一种动物和神话的视角在套(接电线就像林妖)。对比同在展映的攻壳机动队,只能说是过时了。
人工智能达到一定程度后,不单人会误解机器,连机器自己都会产生疑问,自己是谁。结尾歌曲在爆炸中使用的方式似乎许多影片都有过,这部估计难说是先河吧。对这么混乱而复杂的场景没啥好感,总感觉让自己写这种风格能写很多个花样不同的故事出来。
机器人 剧情太弱 插曲 I Can't Stop Loving You-Ray Charles
场景做的是精细啊+爵士乐很有亮点,但是这个剧情看的有点一头雾水,有种虎头蛇尾的感觉,刚开始就结束了。高潮就是繁华的大都会因为欲望和仇恨而崩塌,社会重启了吗,机器人和人类的矛盾还是在那,没人会因为大厦的倾倒反思什么。结局感到一丝欣慰的是菲菲还活着。
被挑衅利用的人机种族冲突与极权上台,电话拨号联网时代最终兵器彼女阿基拉化,父之罪天马博士铁臂阿童木雏形……最大遗憾是弱化了二几年那部原版真人电影的阶级矛盾,不太开心
不如说“大都会”真就是第一主角,各种美丽的并将一切情感动力碾碎的大远景,而人和机器人只是其中不太相合的两粒齿轮罢了。这里面的自恋感简直有点让人反胃。
注水动画,美术严重不统一,故事也差强人意,特效更像是几流外包公司的活,看得我不停打盹,要不是练英语绝不会看完!
那个年代流行的反乌邦托机器人动画,但是也太闷太无聊了吧
基调让人看不下去
大友克洋的这部比steam boy要好出很多,这才是他的真正水平。
人工智能的终极提问:我是谁?/在蒂玛坠落那一幕配乐太犯规了,一个没几句词的动画形象赚足了我的眼泪// PS.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原本固若金汤的铁石心肠变得这么容易被击碎了。。似乎随便一个借口都想哭一场
手冢的原版没看过,单论影版的话,在大都会内部矛盾极其复杂尖锐的背景下,却把重点硬放在什么巴别塔天谴神罚上,莫名其妙。人物方面男女主角让人丝毫提不起兴趣,疯B的瑞德公爵父子稍好些,被玩死的起义领袖和当权总统最正常。
华丽丽的毁灭 蒂玛“我是谁?” 身为人类 给不了你确切的答案 是人类 又能怎样
情感线因为叙述不充分显得有点莫名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