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七天,Seven Days

主演:王德顺,王诗雯淇,黄嵩博,徐文宇,朴政希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无对白年份:2015

 剧照

冬 剧照 NO.1冬 剧照 NO.2冬 剧照 NO.3冬 剧照 NO.4冬 剧照 NO.5冬 剧照 NO.6冬 剧照 NO.13冬 剧照 NO.14冬 剧照 NO.15冬 剧照 NO.16冬 剧照 NO.17冬 剧照 NO.18冬 剧照 NO.19冬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我看到的《冬》

本是无意看到的《冬》,却被深深触动。

情节简单,寂寞到灵魂的老人,初与鱼为伴,终日垂钓;后与鸟为伴,杀鱼喂鸟,再后与孩童为伴,烤鸟喂孩童,孩童一去不返…一切回到原点。

为何寂寞到灵魂?

老伴已走,精神无所寄托。

在我看来,这就是相濡以沫,灵魂交融的感情。

最终化鸟而去。。

整部电影情节简单,寓意简单却深刻。

百度里是这样评论邢健的,“他是一个用画面说话的导演,关注人,审视生活,反思人类的本性。

电影风格,美丽而冰冷的噩梦,唯美的镜头里透着生命的残忍。

”在本部电影里看,贴切至极。

另外电影的细节真是做得很极致,有鸟相伴后回头捡鱼的随意,杀鱼时鱼头的挣扎,有孩童相伴后做的弹弓,烤鸟后吱吱油星,好多好多,一切一切,丝丝入扣。

不可多得的好电影。

 2 ) 愿我们不是那个“孩子”

气候很绝望,除了雪,还是雪。

老人在冰洞边垂钓,他有点麻木,他把鱼带回家,并不吃它,他只是需要有一个活物的陪伴。

后来,他在大雪中捡到了冻僵的幼鸟,把它带回家,幼鸟渐渐恢复,欢快活泼的幼鸟带给他的快乐自然大于呆滞的鱼。

老人用馒头和烤熟的土豆喂养鸟,但是幼鸟的喙是弧形的,很显然,他是吃肉的。

老人自然也知道,于是他杀了鱼,喂养鸟。

孩子也想要鸟,鸟没有吃到老人为他切的鱼,鸟被孩子抓去了。

老人甚是生气,他失去了陪伴。

孩子来了,盛气之下把孩子推倒。

后来,孩子成了老人的“鸟”,孩子比鸟有趣很多,老人有了新的陪伴。

鸟回来了,老人抓住了鸟,烤给孩子吃,孩子吃完就走了。

老人的鸟,再一次走了。

他很生气,每一次都为“陪伴”付出了“陪伴”,但自己永远都孤身一人。

老人暗指留守老人,没有语言,快乐和失望在我们眼里如此晦涩沉默。

孩子是我们,曾让老人享受过陪伴的快乐,也带着“他的财产”-鸟,离开,回到孩子圈。

鱼代表什么,我还不知道。

老人为了满足心理的欲望,杀掉了在挣扎的生命。

为了鸟,老人切了在菜板上挣扎痉挛的鱼。

一块儿一块儿的。

为了孩子,老人烤了回来找他的鸟,双腿绑在棍子上,棍子伸进火炉。

鱼曾经陪伴他,鸟曾经报恩,把虫子叼进老人的碗里。

七天,结束了。

愿我们不是那个“孩子”,老人们也不会是那位“老人”。

 3 ) 距离我心目中的艺术电影 差之毫厘 缪以千里

纯属个人观点 欢迎来撕我经常讲,一个作品有四个创作过程:第一是剧本,剧作家想说什么?

第二是导演,导演想表达什么 ?

第三是演员,演员能诠释什么?

第四是观众,观众看到了什么?

从剧本讲起,我认为剧本的第一性是故事性,故事性的第一要求是故事完整。

在我看来,这个讲述老人与爱人、与鱼、与鸟、与小孩的故事并不完整。

看不出时代背景,看不出人物关系,讲孤寡老人?

讲留守儿童?

任意自然和谐共处?

讲宗教信仰?

好像都蜻蜓点水,但又感觉都不贴切,看不出很多东西,不知在讲什么故事,回味全剧,讲述了老人七天的生活,到第七天死了,变成鸟飞走了。

这个故事很无聊,并无感动,也无内心宁静。

恍然大悟,是个宗教寓言故事,但宗教寓言故事这么儿戏?

七天 ?

《圣经》开篇“创世纪”中提到神用了六天创世界,第七天是安息日。

所以老人用了六天单调乏味的生活找自己,最后超脱了?

不是吧?

这么浅显!

这么单薄?

听说所有的现代故事,都是古代寓言故事的变形。

我同意这话,所以现代故事就看你怎么玩儿那些古老了故事。

从这一点看这部电影的编剧文化水平不怎么高?

还是思想深度不够?

既然没有提示,我们就猜想嘛。

说说导演。

电影开始,老者在钓鱼,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映入脑海,“千山鸟飞绝,万近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是什么这么熟悉?

不是诗!

是上大学时候的一个训练,叫做“画面小品”(专门用来训练导演的想象力和场面调度能力的元素训练)。

心想,这应该是学院派导演的作品。

再看,是默片(没有语言),这个好理解,都“独钓寒江雪”了,没人说话,不需要语言,合理!

再往下看,黑白,在一次确认是在做元素训练,画面选自国画,没有光影,只有浓淡,想学那种张力表达,这里有点“东施效颦”了,好想用我的美图秀秀给他从新调个对比度,全剧的黑白色调用的是这么失败,后期没给足制作费用吧?

既没有像国画的张力,反而显得非常刻意。

主背景在冬天,白雪皑皑,寒风凛冽,破旧土屋,封不严实的门窗,整个影片冷色调够足了,黑白并不能让看电影的人更冷,并不能。

注意到,影片中有用到古琴音乐,那音乐用脚趾头就能看出导演要用来增加“水墨画”的张力配合,但起点的突兀,以及文不对题,也让挺好听的古琴成了败笔。

前文有提到,编剧写的是一个天主教故事,影片结尾给了一个佛教梵音!

这是几个意思?

难道是像“京剧版的蝴蝶夫人”那样,中体西用,让外国人知道你的意图?

最雷在于老人临死之前回味过往,想起的尽然是年轻时候的爱人!

年轻时候!

想起的不是陪伴在侧伴其老去的老伴!

想起的是年轻的躯体!

只能应正一句话,男人到死都喜欢18岁的年轻女人!

这是什么价值取向?!

最后字幕出现,敬他爷爷!

他爷爷是孤寡老人?!

那导演这个大孙子是抽奖中的奖品?

总结,导演把不知道哪里学来的电影讲述技巧生硬死板的拼凑在一起,拍了一部没有多少思想深度的作品,让人有种“一撅屁股就知道要拉什么屎”的感觉。

不过年轻人还是很需要实践的历练,最起码人家愿意拍,人家走在路上,不像一些老东西,指手画脚,自己啥也拍不出来,戏剧届亦是如此。

正是这些不成熟但有思想有抱负的年轻人撑起了新的天空!

在此也勉励我自己及跟我一样的年轻人,像毛主席说的一样:要戒骄戒躁,永远保持进取精神!

啊哈哈哈哈哈~演员是传递编剧、导演以及自我对角色的总体诠释。

但从整体来看,老人体格健硕,面露胡须看起来是知书达理的老知识分子,与家中萧条及好无文化气息的摆设形成“不健康”的对比,完全反映不出老人的文化层次,少时过往,产生场景设定和人物的矛盾。

正确的老人打开方式因该是略显消瘦,略显蓬头垢面,在有一些病态的样子,文化程度不高要特别强调。

小孩儿同样是场景设定和人物矛盾。

小孩面容干净,虎头虎脑,穿戴整齐,不像留守儿童或家境贫寒的野孩子。

影片中的表述更像是村里家境殷实调皮捣蛋的熊孩子。

最后观众看到的,就是一个“卤水拼盘”,各种下水都有,吃在嘴里,卤的时间不够,都不入味儿,差强人意。

很久以前看过两部作品,探讨的同样是“善恶”,一部是苍井空演的三级片《复仇者之死》,看毕心潮澎湃,思绪良久。

一部日本动漫《虫师》看毕心如止水,宁静致远。

长长的日子大大的天,这个《冬》,才刚刚开始~

 4 ) 《冬》:孤独的感觉是寒冷。

完整图文请关注简书号:春逝的时光笔记。

其实我并不知道该怎样去评价这部电影,尤其是在看了许多影评之后。

有人从七天的故事情节发展中解读出了基督教《圣经·创世纪》的味道,也有人从片尾梵音中听出了佛家的意义,还有人在得鸟杀鱼、得人烤鸟、老人化鸟中悟道了轮回的概念。

那么《冬》短短的73分钟究竟讲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呢?

在影片结束的时候,出现了导演打出的这样一段字幕。

“谨以此片献给天上的爷爷”,可以看出导演通过这部电影表达的是对爷爷的思念之情。

有篇文章中提到说导演拍摄此片的初衷来自于家乡的一些留守老人,那么从这个角度去看这部电影是否更贴切呢?

白雪皑皑的长白山,老人独坐雪地里。

白茫茫的画面里只有老人的身影,寒风吹起的雪花肆无忌弹的在老人身边翩翩起舞。

孤独,就是电影的基调……雪山中孤零零的木屋,独居的老人。

每天重复着一样的事情。

将小鱼缸里的鱼儿带到雪地里放生后再钓起来,回到家放在桌子上。

老人和鱼,就这样度过白天的时光。

铺好整洁的“爱之花”枕巾,仿佛妻子仍旧生活在身边。

望着墙壁上妻子年轻时的照片孤枕难眠。

一碗粥一个土豆,饭桌上仍旧摆下两幅碗筷,仿佛这个家中还有她的气息。

有一天,在老人钓鱼的时候飞来一只鸟。

哪怕是受伤的鸟儿带给老人的也是比鱼儿更多的慰籍。

鸟儿能飞,鸟儿会叫,这些都要比默默无语只能生活在小小的鱼缸中的鱼儿更令人舒心。

鸟儿不知在何处叼来一只虫子放在老人的碗里,这些的事情鱼儿是永远不会做的。

看着鸟儿停落手指,看着鸟儿用树枝搭成的鸟窝,老人的内心涌现出更多的亲近感。

鱼儿在老人手中的刀下分成了几截,最后变为了鸟儿的食物……雪山里出现了几个孩子。

没有原因的出现以及没有原因的分离。

窥探、玩耍、交集。

其中的一个孩子就这样闯入了老人的世界里。

孩子抓走了鸟儿。

老人从开始对孩子的排斥到渐渐发出的笑声,“爱之花”的枕巾上有了主人,冷清的屋里终于有了人的对话和笑声。

鸟儿给了鱼儿所不能带来的欢乐,孩子又带来鸟儿所无法给予的温暖。

人,才是最终极的陪伴。

望着老人递过来的土豆,孩子没有接。

鸟儿在燃烧的火中羽毛渐渐的消失,终究变成了孩子口中的美味。

为了留住鸟儿,鱼儿失去了生命。

为了留住孩子,鸟儿也走到了尽头……孩子不见了。

在钓鱼的冰窟口仿佛看到了孩子的帽子。

鱼儿与鸟儿命丧老人手中,唯一的孩子消失了……老人身边不再有可以陪伴的。

雪地里,老人仿佛找到了孩子,抱着他深一脚浅一脚的在雪地里行走……又是一个孤独寒冷的夜晚。

“爱之花”的枕巾又失去了人的温度。

此刻,是无法言说的孤独。

总想留住最好的,结果就是一切都失去了。

似乎有一双年轻女人的手拭去了老人眼角的泪,墙壁上女人的照片幻化成了真人,在几十年后孤寂的冬夜里陪伴在老人身边。

被子下飞出了一只鸟,穿过房屋迎着风雪向着远方展翅飞翔……这不是一部传统叙事的电影作品。

这是一部关于孤独与思念的寓言。

鱼儿、鸟儿、孩子、老人组成了故事的全部。

没有一句台词,模糊了时间空间,影像中所表达出的韵味全靠观众自己回味。

我在电影开始不久出现墙上照片的时候忽然想起了上面这幅截图的视频。

视频中是一位网友在某条街上偶遇的一对老年夫妇。

妻子已经丧失了活动能力,看老人的穿着也许他们也买不起轮椅。

但这位大叔为了这妻子出来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选择了将妻子用布绳栓在自己身上,背着她出来转转。

电影中的老人日夜思念着年轻时就已不在的妻子,在多年时光变迁的岁月里与雪山孤独寒冷为伴。

相比电影的艺术化创作,视频中那对真实的患难与共的夫妻更值得庆幸也更值得赞赏。

年轻时那些所谓轰轰烈烈的爱情其实大多如同绚丽的烟花,璀璨却转瞬即逝。

那些容颜不在漂泊一生共度风雨的夕阳爱情才应该是所有人共同的追求,走到最后的才是最好的。

人生难得老来伴。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愿天下有情人共度一生……

 5 ) 孤独

黑白的画面给人震撼,视觉冲击很强。

影片更多的是给人遐想,将“留守”一词的意义通过艺术的表达方式扩大。

黑白的画面给人干净、整齐,一个沧桑老人孤寂中把自己的小屋打扫的井井有条,被子整理的好,铺盖铺的……影片看不到花哨之处,有的只有在恶劣环境中苦苦挣扎求存的人,相比环境更多的是人心的孤独,艰难存活,肉体上求解脱却很难做到精神上挣脱孤独。

鱼、鸟、小孩。

杀鱼喂鸟,烤鸟为小孩,孤独中心理已有扭曲。

默剧,默剧。

默剧!

 6 ) 生而孤独,注定苍老

人生来就是注定孤独的也是注定苍老的。

老人不是老人,是我们每一个人。

墙上照片里的女子是我自己构建出来安慰自己并非孤独者的产物。

她并不存在,只是为了抚慰我生来孤独的灵魂。

最开始我会觉得世界上存在这么一个人与我们灵魂契合,慢慢地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开始觉得她只是挂在墙上的照片而已,她已经死去了不存在这个世界,但我忘不了她,会每天晚上给她铺好床,每天早上给她摆好碗,因为最懂我的就是她啊。

谁又不是爱情里的理想主义者呢,哪怕是那么一点被藏在内心深处的理想主义。

把她挂到墙上,我开始去钓鱼,但我知道那鱼不属于我我也没有占有鱼的欲望,我会让它回到水中,它们只是在一些夜晚陪着我。

后来我遇到了鸟,它会分享它喜欢的东西给我。

(那个很多人觉得很萌的场景:鸟儿叼了一只虫子放到老人的碗中。

其实是很伤感的很现实的,它也许给了你它认为很珍贵的东西,可惜毕竟你们不是一个物种啊,你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完全不一样。

)所以我觉得我对它有感情了,毕竟它会分享它觉得珍贵的东西给我,还会在我身边叽叽喳喳可爱的叫。

我为了鸟,放弃了鱼。

(鱼被老人杀了)后来我遇到了男孩,他好像和我心里构建出来的女子更接近了。

他会在我困难的时候陪伴我帮助我,会和我有共同话题,让我开怀大笑,能和我吃一样的东西,递给我的不是虫子是我能吃的土豆。

我觉得他就是我心目中那个人了,他在我心里占据了位置。

(老人让男孩睡在了每天去铺好的床)我烤了鸟给男孩吃,为了他我放弃了鸟。

我觉得很戳心的一个画面就是,男孩挥着手说再见。

我可能只是男孩生命中的鸟儿吧。

后来男孩又回来了,就像我把鸟放飞又把它接了回来一样。

看了一眼就走了,我在后面追了很久,可能是几十年吧,然后发现男孩死了,只留下一个帽子。

(很多人心中的初恋情结,或者觉得失去了灵魂伴侣)我哭得不能自已,哭着哭着那个女子出现了,替我擦干了泪水。

她告诉我,她还在,最后也只会有她在。

其实一辈子忘不了没得到的那个人只是男孩而已,我真正爱的,真正完全懂得我的只是那个女子,也就是我自己。

电影最后的场景是,一只鸟不停地飞呀飞呀。

我觉得很多时候我们都只是对方生命中的鸟吧,一个人一生能遇到那个男孩已经很不容易了。

最后带着祝福气氛的曲子,嗯祝我们每一个老人也是每一只别人生命中的鸟,能在大雪中飞远一点吧。

至于为什么会是冬天,因为我们的本性啊,我们总是追寻温暖追寻爱。

也正因为这样生命中才会有鱼有鸟有男孩,还会有那个我们心中的女子。

 7 ) 西西弗斯式自我审判:不为活着而受苦,而是为了受苦而活着

中国版《都灵之马》结合中国文化的语境使黑白画面有写意水墨的形式美老人杀鱼喂鸟杀鸟喂小孩最后孩童跌入用于抓鱼的冰洞给人以轮回感在我看来:快乐、温饱、忠诚、陪伴(诱惑)这些其实都只能短暂地出现孤寂反而是常态尤其是老人是最容易困在回忆里的人我其实还想到《荒野猎人》那部里的小李子为了复仇在雪地里求生那老人为什么呢?

他的条件和技能其实可以出山去温暖的地方故本片在我眼中有类似西西弗斯式的自我审判(处罚)意味他不是为了活下去而受苦而是为了受苦而活着

 8 ) 观影日记

慢慢冬季,得一鱼、一鸟、一幼童就可远离爱妻不在的孤独?

春暖花开,冬日遗存的情感在终日期盼中不曾消散,幼童去而复返不知是失足滑入冰窟还是渐行渐远,老人已无法在孤独中存活,宁愿相信幼童跌落湖中陪伴他。

他只得期许妻子不在后的再一次轮回的冬季。

冬去春来又一冬。

结尾导演让老人化为小鸟飞跃雪山,并传出诵经的声音,意为轮回

 9 ) 喂,那个杀鱼杀鸟的老头

喂,老头儿。

如果我能代替那个走掉的孩子,你是不是也可以把他杀了让我吃。

——《冬》是我今年看过最罪恶的电影。

水墨画风、黑白片效果、长白山拍摄、全程无言语、主演是老头、鱼和鸟还有一个小男孩。

怎么看都是一部文艺片,它也确实是部文艺片。

但从它的标准文艺片做法的拖沓和冗长里,总感觉它文艺出了恶心。

先讲讲《冬》的故事。

一个生活在长白山上的鳏居老头,天天跑到湖上从雪窟窿里钓鱼。

第一天,老头钓到了鱼,为了替鱼保暖,摘下大毡帽裹住鱼缸带回家。

第二天,老头一早用喝剩的米粥喂过鱼后,又跑到湖上把鱼放了重新钓。

第三天,老头没钓到鱼,但碰到了一个摔倒的男孩和一只冻僵的鸟。

他把裹在鱼缸上的毡帽裹住鸟带了回去,没有管男孩。

第四天,老头喂鸟,鸟衔草捕虫以报;放鱼,鱼自跃上岸。

最后老头将鱼和鸟带了回家。

再最后老头拿钝刀把鱼锯断了——喂鸟。

第五天,鸟被男孩捉走送回,男孩在老人家住了一夜。

第六日,鸟被老人活烤,喂给男孩。

第七日,男孩掉进老人钓鱼的窟窿。

第一天第二天哪怕到第三天都是禅意的温暖的,第四天就……啊我去哔了狗,这钝器和鱼鳞之间的摩擦声,这挣扎的鱼头弹动的鱼尾……第五天第六天我……这通灵性会衔草会捉虫的鸟就这么让孩子在雪地上拖着走?

就这么……烤了!!!???

第七天……好吧,冰窟窿里只捞上来一只帽子。

一个轮回,但是轮回里没有善,或者说有善,但这善是建立在绝对的杀生的恶上。

你说老头恶吗?

他每天晚上回家细心的好旁边的被褥,望着照片悼念亡妻,吃素,在山上与世隔绝,应该是不恶的,但我拒绝称他为老人,只愿意称为老头。

你说老头善吗?

他用钝刀子活生生割断终日与他为伴的唯一的鱼,因为他有了新欢——鸟。

又在炭火上活生生烤死为他衔草为他捉虫的鸟,因为男孩替代鸟成了更新的新欢。

这些总也不是善的。

据说在电影院里,有孩子被杀鱼和烧鸟的残忍吓得哭了。

我也难受得要哭了。

怎么能这样的恶。

人不该,是草木啊。

如此的恶心我只在《发条橙》里亚历克斯被强迫终日撑着眼皮无休止看暴力与性爱镜头时才有。

真的不愿在诗画般的山水里,看着虽然裹着厚厚的棉袄却赤裸裸揭示人性。

太残忍了。

想问他一句: 喂,老头儿。

如果我能代替那个走掉的孩子,你是不是也可以把他杀了让我吃。

问那个银须银发,精神矍铄的,每天晚上睡觉前会铺好亡妻被褥拍打平整亡妻枕头的老人家。

第七天的故事其实少说了一句话——老头又回到了曾经的生活,只是没有鱼了。

不加这句话是因为不想让这个故事看起来更像一个寓言而不是残忍的童话。

敬佩邢健导演让我看到如此的残忍。

也敬佩王德顺老爷子的诠释。

敬佩全部剧组成员在冰天雪地的拍摄。

但我不想再看二位的作品了。

因为我更喜欢那只鱼和那只鸟。

**********************************************************************************************叫我影君,欢迎玩耍。

欢迎关注公众号“影君问”。

我在这里等你。

 10 ) 演绎孤独

整部影片都没有一句台词,安静的可怕,只有老人的笑声与哭声,小鸟的啼叫声,大风呼呼吹的声音。

老人早年丧妻,一个人孤苦伶仃地活着,晚上睡觉却坚持铺两床被褥,想象自己的妻子还在,在寒冷的冬季,显得分外孤独,他先跟鱼儿作伴,天天去垂钓,一样能多找一些鱼儿,然后跟小鸟作伴,最后跟小孩,为了喂养小鸟杀了小鱼,为了讨小孩欢心杀了小鸟,却在苦等小孩中绝望,他在茫茫雪地里那孤独垂钓的身影,那想象小孩在而抚摸拥抱小孩的场景,让人忍不住的心疼,最后以为小孩死了,悲痛欲绝地哭泣,那沧桑狼狈的模样触动人心,把孤独演绎得栩栩如生。

 短评

导演自恋自high,影像也没有怎么美。就一45分钟短片内容,非得搞80分钟。

5分钟前
  • Craze
  • 较差

黑白默片,让我心静下来了些。

6分钟前
  • 豆友143200878
  • 推荐

形式结构极似《独灵之马》,但节奏把控,剪辑调度不够稳重最终也没有震慑人心的魄力。七天的生与灭,所追的一切都会结束,归于无的寂寞。影片追求得很极致但最后呈现出来却有点杂乱零碎。王德顺还秀了一把形体,他的表演是影片少有的强音。没有原声版本有点可惜。

8分钟前
  • 小鬼Bono
  • 还行

画面感抵消不了枯燥的整个过程,反复的钓鱼,吃土豆,睡觉,吃早餐镜头,只是渐次多了鱼,鸟,小孩,然后为了鸟杀了鱼,为了小孩杀了鸟,穿上老棉袄的王德顺依旧是个糟老头罢了。当然我是相当佩服能盯着这黑白银幕,事后给这部电影打五星的文艺范们,您的内心绝对比我强大,比我能装逼。

12分钟前
  • 齐柏林飞船
  • 很差

实在不能说是好片子………话说有3个主编剧?你在逗我么

14分钟前
  • 掉进水里的Jack
  • 还行

在千遍一律的华语片中独树一帜,但是想法多而表达弱,这大概是很多处女作的毛病,以及做成黑白片是因为缺钱吧

18分钟前
  • Hugogo
  • 还行

19分钟前
  • 把噗
  • 较差

难道没有人看出来 这是完全抄袭的《都灵之马》吗?!! 七天 吃土豆 黑白

24分钟前
  • depp
  • 很差

刻意求工的写意山水。很精巧讲生死轮回命题,被一股澎湃力量推着走,形式妙,演得好。可企图太明显,“八吉祥颂”响起时,余味全无。神荼郁垒门神、龙凤与仙女几幅画片,金沙般的雪粒,都好美。@紫光2号厅

26分钟前
  • 丛二
  • 推荐

平衡水军

31分钟前
  • 开小鸡的火车
  • 很差

35分钟前
  • 好多多
  • 很差

师哥的作品。很冷静。

39分钟前
  • silencio
  • 推荐

这电影简直了一星不能再多了

43分钟前
  • 潜子
  • 很差

《冬》终于要公映了,夏夜看这片子,心生寒凉,冬雪化成了夜雨。处女作拍成这样,惊喜,“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的唐诗意境,孤与寒都是无需言说的,就这般白如雪,灯如豆,被褥薄,屋外冬风嚎,长河雪下流。钓鱼放鱼是活之寄寓,杀鱼喂鸟,杀鸟喂孩,孩钓鱼给老翁罹难,老翁化鸟,是禅的轮回。

45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千山,过于直白了……

49分钟前
  • 旅行者二号
  • 还行

鱼-鸟-小孩,老人本想用旧物换取更能与他相伴的新物,却不知世界上没有更持久一说。

50分钟前
  • 露神
  • 推荐

看别人玩玩票也挺好,像是一桌人凑一起抽烟喝酒吃串凑出来的故事,都算不上故事,就是玩票

55分钟前
  • cici的小兄弟
  • 较差

值得探讨,回头写长评

59分钟前
  • 夸七
  • 力荐

孤独的心空了 鱼来填补 来将喜爱的鱼活生生宰掉喂鸟 鸟来填补 爱鸟被小孩儿捉走 生气推倒孩子 寻找鸟的途中摔倒 小孩儿帮助 冰释前嫌 将爱鸟烧死烤熟给小孩儿吃 小孩儿来填补 小孩儿捉鱼掉进窟窿死掉了 老人伤心欲绝 命运画了一个圈 迷离间爱人来过 圈的尽头是另一个起点 老人化鸟腾空

1小时前
  • い银蛊
  • 推荐

总觉得这其实是一个鬼故事。那个鱼缸很漂亮,也很干净,太干净了,莫名的突兀。

1小时前
  • 钟启🌈🌈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