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存在,她叫佩特鲁尼娅
Господ постои,佩图尼亚神加持(台),上帝存在,她的名字是佩托尼亚,上帝存在,她叫佩托尼亚,上帝是存在的,她叫佩特鲁尼娅,主啊,她的名字是比
导演:缇奥娜·斯特鲁加·米泰夫斯卡
主演:拉宾娜·米特威斯卡,彼得·米尔切夫斯基,赫瓦特·杰斯哈瑞,马里奥·克涅佐维奇,佐里卡·努什瓦
类型:电影地区:北马其顿,比利时,法国,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语言:马其顿语年份:2019
简介:三十二岁的佩图尼亚身材微胖、相貌平平,空有一张历史文凭却毫无工作经验,面试再度失利还被男主管狠狠羞辱。在返家路上,佩图尼亚遇上男士限定的年度主显节“泳渡夺十字”大赛,抢到十字架的人将获得一整年的好运。神父在吟唱时失手提早开赛,上百位教徒壮丁争相跃入冰冷河水,万念具灰的她也不假思索地跳河奋游,竟破天荒抢得头筹。男性..详细 >
太观念先行的作品 除开女主全是功能型人物 仅仅被搬出来实现某种剧情转折之后就不再提及和关涉 冲突设计也很生硬 解决更是潦草
「那我呢,难道我就没有选择幸福的权利吗?」直白的影像,讽刺的口吻,大胆批判马其顿对于性别的不公,冲撞保守的宗教戒律,更呈现出司法和媒体的种种乱象。特立独行的佩特鲁妮亚,仿佛是上帝派来考验那些陷入疯狂的世人,缩影了整个荒谬社会,成为一则当代警世寓言。@2020.6.6
#Berlinale69# 4.5,虽然片场笑声不断,但其实看完心里挺沉重。从一个普通女性完全偶然的经历及其后果去探索宗教在世俗社会里对性别平等的压迫。少了对噱头的描述,导演把女性角色融入到了性别、宗教甚至公权力的结构描述中,使本片对女权主义的刻画更为饱满和朴实。同时,部分男性平等意识的崛起,对比了其他在权力关系中的既得利益者们疯狂的愤怒,更将性别问题的实质,指向保守的惯例本身,而超脱了性别对立的思维。片尾里记者的一句话,2018年了,我们还活在黑暗时代里吗?这好像就是每次看到一些无可理喻的新闻时豆瓣青年们内心的感受。
74/100
2019.10.25@法国文化中心
无论是叙事还是人物塑造都很粗糙。维护着女性权利的女主浑身充斥着与片中男性同出一辙的暴力与愤怒,就像片中「给女模特安个男性的头能让她变得更幸福」的比喻一样,似乎女性中的反抗者依然是男性。这样的认知可能比故事本身更能体现北马其顿人(包括导演本人)根深蒂固于宗教传统中的偏见。女主所遭受的歧视不仅仅因为她是女性,而最终走出困境又依赖于男性的帮助与爱情,这样片面且最终意图不够不明确的叙事反而削弱了片中金句的力量。目的较为清晰的镜头成了唯一的亮点。3+
补标,3rd山一。故事看似荒诞,其实挺触目惊心的。创作者用一个小小的十字架引出一个关于平权的命题,以小见大。事件讲到位了,但是感触不是很深。本以为全片会像第一个镜头那样生猛,但后面泄了气。私以为,剧本还得打磨打磨。
#69th Berlinale# 主竞赛。也算是主竞赛的小惊喜。影片讲述一名大龄待业胖姑娘在遭受又一次求职挫折之后误入宗教庆典现场,抢走了“只能男人参加“的神圣十字架,从而引发了一系列风波。父母,朋友,教会,警方,检察官,宗教狂热(直男)群众,媒体女记者和路人都有不同程度介入和冲突,精彩台词非常多,比如来自路人的神吐槽“如果上帝是女的呢?”(另外:学历史的女主角最感兴趣的历史时期是”中国革命“也真是大礼包式的惊喜笑点哈哈哈),对马其顿的社会现实和对女性生存的现状抓得也很准确。主教和警察局长互相推卸责任那段戏实在太精彩了。很大一块情节发生在警察局,剧作结构和矛盾构成非常像[无主之地]。虽然最后烂尾了(几乎整整少了一幕戏啊),但是仍然是最佳编剧的有力争夺者。
我有点看不懂这个电影,可能文化差异吧
崇拜导演自始自终的酷与强大。
很棒的片子,很深刻,又没有说教感。
我电影节喜欢有仪式感的收尾,今年柏林最后一部去远一点的haus看了主竞赛唯一遗漏想看的,幸运排到了最后几个空座。故事其实很简单,讲马其顿一名肥宅女偶然间在比赛中抢到十字架,尽管她不信教,仍执拗地不还给野蛮的男人们,双方在警局里对峙的故事,非常符合今年的女权主题。老外的笑点真的清奇,全程笑得超夸张。有个跟我一起排队的意大利长发小哥哥很热情nice,排到座位后超嗨,把他的巧克力塞给了我和检票员姐姐。看完电影他又特意在人群中找到我,高兴地说了句明年见!然后快乐地飞奔走了。真好,柏林下次见!
以宗教为出发点,依旧是关于女权的探讨。当有人固步自封时,必然有人在反抗。佩特鲁尼娅如上帝一般介入其中,选择坚持,选择原谅,选择给予。
恶心的女权片
十字架就是典型的阳具能指嘛。有趣的是,电影并不赋予女主一个一贯的逻辑,她抢十字架的一跃是动物性的(也因此变得神圣),她始终令人不可理解。这种不可理解性才是对象征秩序的真正反抗。
看完循环Ari的God is a woman
挺有趣的切入点,但这类撕破面皮的题材也确实不好把握。揭露矛盾的欲望足够,然而表现差强人意。“我被捕了吗”和母亲的不理解不支持,是最有张力的两组呈现。女记者是败笔,最后的胜利大逃亡也完全崩塌。耶稣最著名的桥段是受难啊。
我不需要它但我有权利拥有它
多好的题材,可惜导演能力不足。
以小见大的典型示范。在本质上其实与贾樟柯的社会新闻拼贴作品如出一辙,只不过这个女性角色实在太过奇趣,连带她身边的家人、警察、神父和记者的角色都被卷入到这场近乎失控的闹剧之中。事实上,影片与宗教关系不大,女性被歧视和忽略才是这部处女作的核心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