虔诚的鳏夫不如约他去看绝世雪景这个名字叫我动容。
片尾两个年已不惑的老男人来到了心往已久的马特洪峰,深情相拥。
这让我想起十几年前也有两个香港男人来到布宜诺斯艾利斯,相约去看伊瓜苏大瀑布,但是最终只有一个人孤独的到了那儿。
我不敢确定片中鳏夫与流浪汉的爱是断袖之癖的同性之爱,但我可以确定他们俩的相守是饱含情感的,这种情感质朴而圣洁,或许是一种超越了性别,人与人之间互相守护对抗孤独的大爱吧,无关肉体和性向,更无关世俗与宗教。
独居的鳏夫过着按部就班的生活,在上帝的巨大阴影之中虔诚的活着,流浪汉的闯入打乱了他平静的生活,多了一个人相守,多了一个人需要照顾,鳏夫的生活显得充实了很多,原本死板的他也显得可爱了一番,可是上帝名义下的世俗的眼光里却充满着偏见和流言,少年一句同性恋的咒骂引燃了鳏夫心中的怒火,鳏夫扑向了少年。
原本是个平和充满善心的人变得暴怒,只因为“同性恋”的禁忌触碰到他心中关于儿子的心结,似有似无的信息都指向他的儿子是一个同性恋者,鳏夫因为儿子的“离经叛道”把儿子赶出了家门。
而如今与流浪汉的相伴重新引燃了这件往事,而影片开头播放的儿子八岁时的唱诗咏叹录音,也似有似无暴露了鳏夫的孤独和对儿子的情感。
生活的琐碎细腻而温情,两人台词不多,但一举一动却充满着台词,两位老头的相守与相伴显得可爱、温情,细腻之中隐匿这暗潮涌动的情感波澜,两人在乡间奔波表演滑稽剧看似喜感,但是喜中却又夹杂了几份忧伤,鳏夫与流浪汉的相守更多是一种人为了躲避孤独出于自然本性的陪伴吧,理应得到足够的宽容,但这种自然的人性却受到了宗教施与的巨大压力。
影片后半部分鳏夫怨恨为什么上帝要带走他的妻子,还有牧师朋友本人渴望陪伴的表现都说明这个白日看上去平静满足的小镇,又有多少痛苦和孤独是仅凭上帝便可以抚平的?
宽容是影片的一个大主题,但虔诚又显然不是一个足够宽容的词汇,这种虔诚让鳏夫丧失了儿女膝下的天伦之乐,让鳏夫面临孤独终老的痛苦,这种孤独到了一定程度不可缓解之时,鳏夫才会出人意料的收留了这个流量汉,人终究是群体的动物,需要陪伴和温暖,俩老人相伴生出的爱,是宽容圣洁的大爱,是朴实无华的水到渠成,就像影片中流淌安静的巴赫一样,自然圣洁,人心灵的本质,本就是无限宽阔广大的,没有什么可以局限住它,唯有执着,而这种执着变成了执念,便有了计较、嫉妒、怨恨、偏见,把原本宽阔的心压抑的狭小不堪,给自己戴上痛苦的枷锁,鳏夫的虔诚是一种变相限制自我的执念,最终鳏夫选择了打破自己的枷锁,从中他也理解到的儿子一直以来的心迹,一曲动人心魄的THIS IS MY LIFE ,解开了鳏夫心中最后的枷锁。
影片的前半部分以对抗孤独的相伴之爱为主要中心,以喜剧的形式出现;而到了后半部分影片引申到对宽容和选择自我的表达上,多有煽情的段落,全片细腻温情,波澜不惊之中慢慢的淌出一股沁人心脾的暖意,深刻且饱富情感。
本片如水一般静静流淌的巴赫音乐给电影带来了更多安宁、圣洁、纯净的气息,巴赫一生的创作与宗教不可分开,他的音乐礼赞生命与上帝,充满生气和浓郁的人文关怀,此片从头到尾的巴赫音乐给电影大大增色,让整片的节奏和叙事处于一种波澜不惊的干净和恬淡之中,而此中细腻的影像笔触、作者电影的精神内核和思想风貌积淀的更是欧洲文化长久以来的人文素养和精神面貌,充满人文关怀。
电影的摄影和音乐一样优美动人,色彩浓妆淡抹总相宜,让人沉醉其中。
虔诚的巴赫、虔诚的鳏夫、虔诚的影片。
在那虔诚那坚硬的外壳下,我们可以感受到那是一颗炙热而宽广的心。
最后的一曲THIS IS MY LIFE 更是将全片的情感推至最高潮,鳏夫与儿子长久的相视,儿子身上投向父亲的光芒,鳏夫与流浪汉在马特洪峰前的深情相拥,一瞬间内,父亲对儿子的理解和宽容,父子情深的流露、儿子选择自我的勇敢无畏、人类心灵宽容的本质、鳏夫与流浪汉之间超越界限的大爱还有对生命美好的礼赞热爱都得到了极致的释放,让人动容沉醉,为之流泪。
带他去看绝世雪景吧,不要再对着冰冷的相框独酌。
长大之后一个明显的感觉:自己被越冲越淡了。
以前好像一块很浓很浓的红糖,被一个大环境越冲越淡,现在再过来一个人或者一件事,只能泡出一缕淡淡地红色。
从头到尾都不觉得他们是同性恋,就像我从来也没有理解或者是试着理解这件事情一样,最美的那句话是,我爱你,不是因为你是男是女。
两个不幸丧偶的男人,抛去现实世界和宗教信仰,或疯癫或明理的过着自己的生活,也是因为他们的世界已经没有任何需要珍惜并且不舍得失去的东西了,只有抓住彼此,就像冬天紧紧抓住的围巾手套,只有他们,才能给自己温暖,这是无论自己多么强大都无法提供给自己的温暖。
影片一开始,展现了一个刻板、精致的中年人的无趣生活(以至于我一直以为这是一部德国电影)。
事件的开始源于中年人的“守规矩”,他认为流浪汉“用汽油桶骗人给钱买汽油”是错的,于是要求其偿还。
结果他让流浪汉干活(除去门口路上的杂草)来偿还。
在劳动之后,他与流浪汉和解,并且让流浪汉住了下来。
为什么呢?
镜头继续跟进,他替流浪汉梳理整齐,带他去教堂礼拜。
教堂里唱的圣歌也说了:给没有粮食的人饭吃,给没有衣服的人衣服,给流离失所的人住处,他收留流浪汉是因为上帝要求他这样做的。
但是为什么流浪汉的衣服会这么整齐呢?
这里故意留给了观众疑惑。
在屋后的小木屋里,他打开尘封已久的箱子,里面有很多粉色的东西。
他从里面拿出一个皮球和流浪汉玩起来。
在这一刻,画面变得明快起来。
他带流浪汉去超市,因为流浪汉模仿羊叫逗乐了小孩,得到了生日排队上表演的机会。
到这里,观众对主角的理解是,这是一个中年丧偶丧子的鳏夫。
然后他自己说了,他之所以要接下表演的机会,是为了攒钱重游当初向妻子求婚的地方,那是离上帝最近的地方,他要做点什么来赎罪。
精神失常的流浪汉穿了他妻子的衣服,被一群小孩子欺负,其中一个小孩冲着主角骂“同性恋”,主角瞬间一怒而起。
在成功地表演之后,教会介入,上门教育,牧师坐着主人站着完全逆转了主客关系,也再次强化了宗教的统治力。
但主角坦荡荡,所以无所畏惧,表演在不断继续和进步,他开始咨询旅行社规划出行,并且说明了是两个人一起,毕竟钱是两个人一起赚来的。
回家后,房子上被喷上了罪恶之地的名字。
他再次一怒之下,决定要把流浪汉注册到他的住处,名正言顺地让流浪汉住下去。
但是通过户籍管理处,他得知了流浪汉的名字和住处,于是不得不拜访。
原来,流浪汉是有家的;原来,流浪汉擅长模仿各种动物叫声,是因为家里养着各种动物;原来流浪汉衣衫整洁,是因为他有一个温柔关切的妻子。
通过与妻子的对话,流浪汉的故事终于被补全:流浪汉之前热爱旅行,后来出了车祸,虽然奇迹般生还,但神智失常了;经常从家里跑出去,从看护所跑出去,这就是影片一开头流浪汉来到主角家附近的原因。
把流浪汉留下,主角回家,清洗了墙上罪恶之地的油漆字,然后去了同志酒吧。
他在困惑到底什么是同性恋吗?
他只看了台上高歌的人一眼,就仿佛身体不适一样地逃了出去。
人生之中受到那么多的信仰教育,不会这么简单就被摧毁。
然而流浪汉再次找上门来了,依旧是衣衫整齐。
而他敞开的饼干盒一如他的胸怀,完全地接纳了他。
对比之下,流浪汉初次上门时,甚至教会上门时,他都只吝啬地给出一人一个。
牧师的质问,流浪汉的妻子登门,通过对话再次补上了主角的人生拼图:他清苦的生活,是他一手造成的:儿子被他逐出家门,妻子则死于车祸,致死不肯原谅。
而流浪汉的妻子则拿出了他们一半的积蓄,鼓励主角完成旅行。
仿佛从中得到勇气的主角,让流浪汉换上亡妻的婚纱,带流浪汉去教堂“结婚”了。
倾盆大雨中,牧师也出现在教堂,大声指责。
而此时主角已经不再畏惧宗教约束,大胆地回问:我终生侍奉上帝,上帝又给了我什么呢?
家破人亡吗?
而在之后的促膝酒谈中,主角也终于发现,代表信仰的牧师,终究连他自己都无法救赎。
而牧师如此痛恨同性恋的原因也通过暗房的照片透露:他才是那个以同性之情爱上流浪汉的人(又见“恐同即深柜”,请允许我做个鬼脸)。
主角约流浪汉的妻子一起,再次前往同志酒吧,在长久的凝望中,观众终于读懂了:小木屋里的粉色物品,是因为他的儿子是牧师口中“不健康”的同性恋;而他来同志酒吧的原因,是因为台上闪耀的歌者,正是他“声音如天使般”的儿子。
故事的最后,主角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带着流浪汉来到了他心中的圣地;而在酒吧歌者的呆视和主角的喝彩中,父子之间的隔阂终于和解。
故事非常巧妙地解构了同性关系,来阐述“同志亦凡人”的主题:在性的吸引之外,只不过是两个人正常的吃饭起居,日常生活;什么事情都没有做错,却被他人指责原罪,这种荒谬与无理,当降临到主角身上的时候,他才觉醒到这正是他对儿子做的事情。
而流浪汉的妻子则成为了一切同志人群家人的理想化身:若你留不住他,你要做的,不过是允许他自己去寻找让他有归属感的地方,并且“时不时来看看他们”。
电影之外:主角的两人之行要940欧,不过是万把块钱;按照主角平时买菜买酒的钱,按理说不是个大数目啊……不过我想了一下,也许从品质来看主角吃的是相当于上海城市超市里贵的要死的进口有机蔬菜,但对人家来说只是小区门口的菜市场吧……另外,片中出现的钟表、电话、酒瓶、车站牌等等,无处不透露着包豪斯的气息,果然西欧就是毒啊……
看了第二遍,总算搞清人物关系及剧情。
首先要说的是,男主角的故事与同性恋无关。
妻子死于车祸,儿子是同性恋被扫地出门,程序式的生活,Fred是个孤独的人。
事情是有顺序的,Fred 是虔诚的教徒,而他的儿子是同性恋,其妻子必定夹在中间,总的说是生活乱了套,其妻出车祸死亡跟这情形不无关系,接着其儿子被扫地出门。
弱智theo的出现打破了Fred的生活。
这个theo的行为甚是怪异,喜欢与男人拥抱,不由自主的穿女装,fred念叨对死去的妻子说的话你愿意嫁给我吗,theo自然而然说出我愿意,甚至fred喝醉第二天醒来发现裤子被扒了半拉子,由此基本上判断这位由于车祸变成弱智的theo以前是个同性恋。
Fred不是,因为他对theo的拥抱持本能排斥态度的,还有他对theo“我愿意”的回答也是感到意外加摸不着头脑的。
正是由于theo的怪异行为,比如穿女装,Fred被邻居误解成同性恋并受到歧视。
Fred是孤独的,无时不在思念老婆与儿子。
在意识到theo是同性恋并目睹theo被戏弄后,Fred意识到儿子面对的,遭遇的都是些什么。
抱着愧疚,Fred将theo留了下来,教他吃饭,陪他玩足球,其实这意味着Fred的心在融化,他想念儿子并有点后悔将儿子扫地出门,可以这么说Fred在一定程度上将theo当成了自己儿子。
曾经有一段剧情很令人困惑,就是Fred与theo在教堂“结婚”,并去了瑞士matterhon山度假。
Fred内心是孤独的,他对妻子有愧疚,再加上theo没有独立思考能力,他把theo当成妻子的影子,一个伴随,倾诉对象而已,无关乎同性恋。
再加上Fred一定程度上把theo看成自己的儿子对待,可以这样讲,怀着愧疚,fred同妻子,儿子去了他向妻子求婚的地方,完成一心灵救赎之旅。
于是乎Fred理解了儿子。
去酒吧直接面对了儿子。
还有那个更为虔诚的教徒邻居,女朋友被抢,救助对象被抢,这都是Fred干的。
他同样是孤独的,但他没有搞明白的是,要救赎的是自己的心灵。
这编剧写的故事太晦涩了,藏着掖着,一不注意就会云里雾里的,比如theo与Fred儿子的同性恋身份,第一次看整个电影根本没看懂。
昨天晚上打开窗口开始看这部据说2013好评如潮的电影时,我原本以为是又一部艺术但无聊的欧洲小清新。
但看到最后十分钟,我彻底被这部电影征服了,也明白它为什么会得电影节的观众选择奖。
我能想象出放映厅里字幕升起时,掌声热烈、眼含泪水的观众,也承认即使是文艺片,中国也很难也有导演能拍到这样的水平。
中国文艺片导演很多都自诩清高,觉得禁片、无聊的片子、大家看不懂的片子就肯定是好电影。
而电影之所以成为电影,最基本的,是它讲了一个故事(诗电影和哲人导演例外,不是冲着故事情节去的)。
如果故事没讲好,再多的道理也是白搭。
这部电影最吸引观众的地方,就在于导演用最少的材料讲了一个好故事。
我甚至能在脑海中形容出这部电影被改编上话剧舞台的样子:只有两个演员,简单的肢体语言,其中一个几乎没有对白,简洁的场景转换——小区、公共汽车、教堂、超市,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一个保守欧洲小镇的浮世绘。
永远在背景中回响的巴赫,简直像是中国画中的白描,截取精华,忽略不重要的细节,让我回想起那个曾经住过半年的,看起来什么都免费,但其实什么都没有的北欧社会。
而就是在这样一个极为简单的环境中,却有一个好故事在。
故事好在导演极擅长抖包袱,起承转合,每一笔都不是无关紧要的。
每个情节皆有作用,每个伏笔到最后均得到了解释。
看到最后十分钟父亲走进酒吧,鳏夫看见了马特洪峰,所有的疑问都在这一刻得到了解释,所有的情绪都被调动到了高潮,就像听京剧时拍案的一个“好”字。
故事更好在,它关注的不是宗教,不是同性恋,不是各种噱头,而是单纯的人的情感,人与人的互动、信任与人生。
一个不谙世事的外来者闯入了一个鳏夫的家,闯入了他一尘不染的宗教生活。
但这看起来不搭嘎的两人互动,竟然瓦解了鳏夫的精神世界,并使他开始重新审视人生。
看似平淡的故事背后,是导演对人生的解读。
一共八十分钟的电影,导演说了两个层面上的好故事,信手拈来,举重若轻。
什么时候中国导演也能这么自信就好了。
1、从豆瓣网取得的免费观影票,第一次。
也是第一次到芳草地中心的卢米埃电影院,芳草地中心略微惊艳。
2、在候场的时候,意外的碰到了影片的制片人、导演及男主演,是来参加放映完后的影迷见面会的。
他们坐在观众席上,很认真的看完了整部影片。
3、影片冷静却不枯燥,晦暗但不晦涩,荒诞但不荒谬。
从第一个追拍后背的漫长镜头开始,充斥全片的是两位老男人的孤独,以及他们对这份孤独的抗拒,虽然从外人的角度来看,是用一种怪异的结合方式。
4、我不认为这是一部同性恋电影。
影片结束后,有影迷问导演,说在荷兰这样一个超级性自由与开放的国家为什么一部同性恋电影还能获得巨大的成功,然后导演明确的回答,这其实并不是在讲同性恋。
开局本以为是互相救赎的故事。
丧妻的鳏夫,懵懂的流浪汉,没头脑和不高兴。
被抓到在庭院门口认真的割完砖块中的杂草,乖巧得像幼稚园的小朋友。
学会用刀叉,饭前念阿门,去教会祷告。
看起来似乎是在拯救席欧,实则是席欧的出现,让弗雷德开始接受自己。
故事转折在席欧偶然间穿上前妻女装开始。
天旋地转的舞蹈后,一切不同了。
隔天席欧穿着女装出门踢球,“homo”,像是在讲同性恋,又或许只是自我认知的清醒,性别没那么重要。
弗雷德和席欧去了家庭派对表演,之后邀约不断,持续有人找他们为派对助兴,事情似乎往好的方向在发展,却遭到周遭邻居的干涉和恶意。
被涂鸦的墙壁,被窃窃私语的议论,弗雷德决定两人一起去马特洪峰,他向前妻求婚的地方。
旧地重游,像是对过去的忏悔和怀念,亦像是对新生活的展望。
但弗雷德还是退缩了,在准备让席欧更合理的住在自己家里去办手续的时候,席欧的身世得以知晓。
两场车祸,一场让前妻离世,一场让席欧出现在这里,像是种奇异的链接。
弗雷德决定逃跑,夜晚他去了某个特殊群体酒吧,白天他回到了教堂,两种不能共存的身份在挣扎。
席欧像没被丢弃一样又找到了弗雷德。
邻居激怒了弗雷德,“我们会有健康的小孩”。
弗雷德最终决定面对自己的内心。
夜晚的教堂,故事的末尾。
邻居比弗雷德来得稍迟一些的坦白,让整个基调往更有趣的方向发展了。
男主进入邻居的暗室,此时才明白开头邻居与席欧接触的片段,对着席欧和弗雷德背影拍照,教堂里唱圣歌时的注意方向,对男主的行为看似正直人士的干预。
最后一幕,男主和席欧的妻子去了自己儿子所演出的酒吧。
This is my life。
This is me。
儿子早就找寻到了自己。
弗雷德也终于找到了自己。
很有意思的一个故事,我想这位父亲fred应该不是gay,无法接受儿子是gay于是把儿子赶出了门。
后来遇到了一个迷路的人Theo于是收留他。
和他结婚或许是想理解儿子,又或许是对妻子的思念。
Theo和fred妻子Trudy都是因为车祸,fred会不会在想Theo是Trudy灵魂附体。
Theo根据IMDB上的介绍,他是一个精神年龄大概只有五岁的成年人。
fred照顾Theo就像照顾儿子一样,教他用刀叉、教他如何进餐、教他踢足球,看见欺负Theo的小孩立马挺身解救,这是作为一个父亲会做的事情。
这真是一部充满各种话题元素,可以有各种解读的电影。
而影片的主角是与社会脱节的中年男人,精神病患者,以及同志等边缘人。
这充分说明了导演对特殊群体的关注,影片借用了中年大叔荒诞的自我救赎之路,完成了对宗教,偏见以及病患的宽容,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地方。
不喜欢用“同性”这样的标签去定义这部影片。
影片以Fred乘坐公交的画面为开头,公交车上也只有他一个人。
后来,变成了Fred和Theo两个人坐着公交来来回回。
情节没有太多的起伏,没有过多的悬念,我却忍不住想看到最后,这样安静和谐又温暖的气氛,让我深陷其中被深深感染。
从前,我不懂为什么男人会喜欢上男人,女人会爱上女人。
引用一句已经说烂了的话,爱就爱了,有时候不需要任何理由。
当我一直疑惑爱情到底是什么的时候,有一天我再次从两个人变回一个人的时候,我懂了。
最重要的,不是他让你有抑制不住的冲动,不是他让你有数不完的惊喜,而是他就真实陪在你身边,一起吃饭一起逛超市,一起去做想做的事。
是谁告诉我,当一个人的时候,连快乐和难过都变得很假。
所以当影片最后,Fred终于到了当年他向她妻子求婚的地方的时候,with Theo,他们相拥在一起,我更加确定爱情就是两个人的心彼此相依。
我很喜欢片中,Theo几次告诉别人“我们结婚了”的小情节。
在他车祸后精神失常的世界里,一切变得单纯幸福很多,爱就是爱,无关乎性别。
而Fred从一开始对Theo的暴怒(Theo对他的情敌说“我们结婚了”之后,Fred扇了他一巴掌;那些高中生说他是同性恋,Fred直接冲上去掐住高中生的脖子),到后来带着他去教堂,在神的面前对他许下承诺,他渐渐去接受自己的感情,完全接受Theo的陪伴。
Theo是因为车祸才变得精神失常,Fred的妻子也是因为车祸才丧生。
他的妻子原来是另外一个人的爱人,Theo的出现,再次同时成为这两个人的寄托,也许,这样的安排不只是巧合,更是另一种冥冥中注定,虽然只存在在电影里。
如前面所说,虽然影片的情节没有太多的起伏,但还是有很多细节处理的很巧妙。
比如,Fred这样一个对主虔诚的人,后来却放弃礼拜天祷告,去表演赚钱。
看着衣食无忧,将赚来的钱悄悄放进盒子,盒子里原来却只有几张纸币。
直到后来Fred把钱取出,去旅行社的时候,才突然明白,他是想存钱去他和她妻子定情的地方。
突然有些写不下去了。
我只是单纯地喜欢这样平静却不平淡的电影,真实不造作却让人有小惊喜。
比起那些夸大化情感的电影,这部片子赢太多了。
这是一个有野心的导演,我相信他在决定以“Matterhorn”——“马特洪峰”来命名这部电影的时候肯定联想到了李安的《断背山》。
而且这部电影和《断背山》也存在着其他或多或少的相似之处,例如故事展开的节奏、人物的表达方式以及对关键细节的简单处理(这样最后包袱抖出来观众才有当头棒喝之感)。
电影中,除了主角的表演,我最赞赏的是导演对细节的精妙安排。
故事的开始是平静而安详的,从两位男主角产生冲突起导演就抓住了观众的兴趣。
鳏夫怎么对付说谎的流浪汉?
两个人怎么相处?
流言四起之后两个人会怎样?
流浪汉的配偶?
鳏夫的儿子?
随着新问题的不断出现故事也推向了一个个高潮。
直到最后,一直隐忍的鳏夫终于在一声“约翰”中完全释放了自己的感情,之后马特洪峰雪景中的拥抱,《This Is My Life》高昂的旋律,这部电影实现了低开高走,留给观众澎湃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而这部电影对细节的处理更是匠心独运,导演功底可见一斑。
从电影伊始鳏夫独自听儿子约翰8岁时的唱诗录音,到对流浪汉的妻子夸赞儿子的歌艺,到最后直面舞台上光彩照人的儿子,前后呼应。
取足球时看到的粉色汽车等同志气息浓郁的玩具,以及鳏夫短暂的注视;每次吃饭前对照片的凝视,以及逐渐从照片中心移到儿子身上的镜头;在听到流浪汉也经历过一次严重的车祸“没人以为他能活下来”后,联想到妻子和命运后短暂的出神和落荒而逃;醉酒后的早晨脱到大腿的裤子和扭身对昨夜战果的惊讶一瞥(bottom啊!
)。
深夜冒雨赶到教堂举行两个人的婚礼,疯狂而浪漫。
第一次尝试去gay吧,原来不只是对自己的认同,还包括对儿子的包容。
其实仔细看过这部电影的细节就会发现,存在两位主角之间的感情的确是爱情,甚至肉体关系都已经发生了……这些关键细节不会像国产电影一样不断在你眼前出现,而是在你看过电影后忽然想起然后惊喜连连。
如此精彩的一部电影,鳏夫的表演也是可圈可点。
老年男演员最优秀的特质之一便是隐忍,而隐忍后的爆发是最出彩的。
就像一枚炸弹,一直蓄势待发着,你揣摩着他的底线,推测着他爆发的时间和方式,然后他依然会在你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热烈的爆炸。
在鳏夫的身上,你看不出强烈的情绪变化,但是仔细观察也会发现他时而伤心时而惊讶时而孤独时而紧张,就像生活中表情并不丰富的大多数一样。
最欣赏导演对结尾的处理,鳏夫与舞台上歌唱自己的儿子充满矛盾和忐忑的对视,多年经历产生的各种情感都浓缩在这眼神里。
镜头不断切换到鳏夫和流浪汉攀登着马特洪峰,而鳏夫也在不断挑战着内心的马特洪峰。
最后鳏夫终于喊出了儿子的名字“约翰”,实现了对儿子的包容,跨越了内心的马特洪峰,在马特洪峰雪景中,鳏夫和流浪汉也终于拥抱在了一起。
歌罢,鳏夫对儿子露出了微笑,两人依然远距离对视着,留给观众想象空间。
电影的大半都在讲鳏夫和流浪汉的感情发展以及自我认同,到最后五分钟才峰回路转到对儿子的包容,原来自我认同和包容儿子是同时进行的,包容才是真正的主题。
马特洪峰最后成为了包容的象征。
预谋已久的主题升华,导演也够隐忍。
借用半句过时的流行话儿结尾,“人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你能否跨越心中的马特洪峰?
關於孤獨,我們能說些什麼。
重新看了一遍,想把之前随便看过去的片重新看一遍,讲的是孤独与宽容……但都不够深入,他好萌,心化了……
比起巴赫,我更喜欢此片的摄影,
故事烂到不行!最后长得像drag queen的儿子霸气登场直接让我受惊到感冒!讨厌!
同性恋给爷死
荷兰真美啊,除此以外再无其他
情感没有界限,影片传递出来的更多是一种人性之间的宽容与温情,巴赫配乐下心情平静流动,在影片最后,绝世的雪景下,我们看见父子对他人的接纳,或许从此不再孤独。谁有知道呢?this is my life,用心去体会,珍惜把握每一份情感,这才是我们感恩上帝的最好方式。
这年头为啥只要是两个男人之间的感情戏最后总要被处理成同性恋?
被最后的this is my life赚足了眼泪。 关于痛苦与孤独,关于冲突与宽容,拿捏得恰到好处。
故事没表现好
设定很有趣啊,充满荒诞气息。两个孤独的人之间的感情其实超越同性这个概念。前一个小时气氛绝赞,最后十分钟有点摸不着头脑。
『虔诚的鳏夫』和『约他去看绝世雪景』都是好译名,前者有形象,后者有深情。2013鹿特丹影展观众票选奖,对于这样一部节奏不快,人物稀少甚至连台词也精简的电影来说已是褒奖。细节和表演成就了舒缓流畅的孤独感和相依为命的世俗之乐,巴赫的音乐增加了天然的纯净和宗教感,而信仰并不是为了剥夺快乐。
搞弱智真的不是犯罪吗?北欧片儿看不太懂
只有温暖可以抵御我的寒冷。
一部简单的荷兰电影。其实未必便是同志片,核心仍然是讲个体如何对抗孤独,至于性向和宗教都只是供解读的地方。全片巴赫配乐,气氛很赞,瑕疵是最后高潮与前面风格相差较大,似乎有点用力过度。
狗血又温情
又一部年度十佳,散文式叙事范本,集中笔墨而后将纸张对折的手法十分高明,无论情感还是细节都瞬间翻倍,而节奏却比同类故事精炼空灵许多。里面有太多适合过度解读的东西了,一定要自己看看才能体会。爱情与宽容,并非神的给予,而是自己的选择。放下十字架,从魔鬼的雨夜走入永远的晴天。
原来荒诞就是莫名其妙的意思。各种问号,无聊透顶。
特别文艺小清新的蜀黍恋 亮点在于这是荷兰制造~
就不能开开心心做基友么?非得结婚,这部剧真的有点省演员呢总体上说,我不恐同也不腐,看这电影有点不太得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