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而不倒

Too Big to Fail,大到不能倒,Demasiado Grande Para Falhar,Grande Demais para Quebrar

主演:詹姆斯·伍兹,约翰·赫德,威廉·赫特,艾米·卡尔森,托弗·格雷斯,辛西娅·尼克松,凯西·贝克,爱德华·阿斯纳,保罗·吉亚玛提,蔡斯·凯利,托尼·夏尔赫布,阿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1

 剧照

大而不倒 剧照 NO.1大而不倒 剧照 NO.2大而不倒 剧照 NO.3大而不倒 剧照 NO.4大而不倒 剧照 NO.5大而不倒 剧照 NO.6大而不倒 剧照 NO.13大而不倒 剧照 NO.14大而不倒 剧照 NO.15大而不倒 剧照 NO.16大而不倒 剧照 NO.17大而不倒 剧照 NO.18大而不倒 剧照 NO.19大而不倒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大而不倒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讲述了于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以美国财政部长汉克·保尔森(威廉·赫特 William Hurt饰)为主要线索,记录了在几周之内决定全球最大经济体命运的权力人物的决策与行动。为拯救全球经济,摆脱金融困境,不仅保尔森倾尽全力,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保罗·吉亚玛提 Paul Giamatti饰)、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蒂姆·盖特纳等人也动用了自己的私人关系和渠道。除此之外,沃伦·巴菲特(爱德华·阿斯纳 Edward Asner饰)、投资银行家、英国监管机构以及几乎所有的国会议员都参与到了这场没有硝烟的金融大战中。 本片根据《纽约时报》首席记者及专栏作家安德鲁·罗斯·索尔金的畅销书《大而不倒》改编而成。影片荣获2012年第69届金球奖电视类最佳迷你剧提名、最佳男主角提名及最佳男配角提名等多项大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八号巴士该死的亚瑟聂荣臻刺杀敢死队作恶者生命捕手女浩克名字之歌清醒偷心大圣P.S.男亲爱的奶奶活着再见锤神豆娘速记员消消气第三季王者无敌苏乞儿浮生梦我们在躲谁?闺蜜离婚指南第二季聊斋画壁小Q不时用俄语小声说真心话的邻桌艾莉同学伏地魔:传人的起源魔符勇敢的市民离婚女人阿尔玛和奥斯卡机动部队—绝路天·火

 长篇影评

 1 ) 股灾时候看此片的感悟

用我曾经在大学时拉片的方法,看完了一部电影《大而不倒》,英文名:Too big to fail。

这是一部还原08年金融危机的电影,以时任美国财长保尔森为主角,讲述华尔街和华盛顿各色权力人物在应对金融系统崩溃风险时进行的斡旋、博弈、并最后做出解决方案的故事。

作为一个金融菜鸟,认真看完后还是觉得蛮震撼的。

影片的一开始,就像纪录片一样引用了当时美国各个媒体的报道,“美国梦”、“泡沫”,次贷危机引发了贝尔斯登以每股2美金出售给JP摩根,泡沫破灭接下来就引发两房危机和雷曼兄弟濒临破产。

在应对这些危机的时候,华尔街的精英们都以为自己是大而不倒。

华盛顿给民众信心,让雷曼破产,给民众信心,政府不会手软。

谁知危机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扩散开来,美林挺不住了,高盛挺不住了,摩根也挺不住了,整个美国金融系统面临崩塌的危机。

盖特纳想出来让银行合并的方法,可是这些大鳄又怎能轻易妥协。

影片的高潮保尔森给国会议员南希行了天主教徒最大的跪礼,希望政府出手支持。

最后政府强迫对商业银行进行注资,让商业银行把更多的钱贷出去,增加市场的流动性,增加金融市场的信心,使金融市场不至于崩盘。

片中三次提到沃伦巴菲特,第一次是雷曼濒临破产时求助他收购,第二次是高盛想不出办法时请求他注资,第三次是保尔森不知道如何说服银行的时候打给他求助。

戏份不多,仅出现三次,却成了提振信心的支柱,似乎有了巴菲特,就有了信心一般。

影片中最最精彩的一段话,我认为是伯南克说服国会议员时的一段话。

伯南克说:“我整个学术生涯研究论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大萧条时期。

大萧条的起因是股市崩盘,但是真正打击实体经济的是信用体系的瓦解。

民众无法借钱去做任何事,不能卖房子,不能做生意或者是进货。

信用体系能够建立现代经济,但信用缺乏也有能力摧毁它,迅速而彻底地毁灭。

要是不能大胆、果断行动,将会重演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而这次情况会更加糟糕。

要是现在不这样做,经济体系会在周一彻底崩溃。

”就这样,他们只拿着三页纸的议案,说服了国会通过1250亿美元的救助方案。

我觉得这段话深刻地道出了金融危机的核心问题,中外皆同。

美国政府是在雷曼倒闭之后才国家砸钱进场购买有毒资产。

因为如果只是预期将出现金融风险,就动用终极武器,政府进场,这个决策是非常难下的。

所以纵观现在中国的股灾,国家救市只有一个理由:尽一切可能避免中国雷曼时刻的降临,防止股灾演变成系统性的金融危机。

这部片子对股灾是否有一些警醒作用呢?

股灾的当务之急一定是提振民众信心和增强市场流动性吧。

如果股市,房市,实体经济和银行系统都出现危机,那么下一个受到冲击的绝对是汇率。

那中国就已经站在了金融危机的前夜…在中国的经济环境下,中央政府出大招救市,显然看到了金融系统的巨大危机苗头,一定要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风险。

同时也意味着中央政府认识到资本市场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要确保融资方式的转变,以支持实体经济转型。

从更深层面看,通过稳定股市也要达到维护执政党信誉的目的。

我们都希望在这场金融保卫战中可以胜利,可是如何做到?

我们还是要抱着美好的愿望和信心,拭目以待…

 2 ) 浅显的看法

作为一个经济法的初学者,我对这部影片最大的感受便是现代经济运行的基本逻辑便是信用,一旦信用崩塌,整个金融体系将崩之一溃。

在最初雷曼银行面临破产危机时,其他银行没有及时对其施以援助,之后雷曼的破产带来了边际效应,整个华尔街银行的信用都受到了冲击,民众不再信任银行。

由此,雷曼破产激起了更大的信用危机。

当然我的另一点感受便是美国政府与商业银行的关系。

在我之前肤浅的想法中,我以为政府可以随意决定银行应该决定什么方案,但是这部影片告诉我,政府与银行之间也许存在一方强一方弱,但不可否定的是遵守法律仍是最基本的规则。

银行在很大程度上拥有一定的自主权,若非如此,财政部长也不用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各个银行之间进行协商,争取取的他们的同意。

在现代经济体系中每一个参与主体都是独立的,都是有自己的话语权的,没有人甚至政府也不能决定他们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哪怕这个选择是愚蠢,短视的。

金融危机发生的底层逻辑是什么,我有着自己的看法。

储户们将自己的财产存入银行,借款人从银行中贷款,银行从中收取自己的手续费,这其中原则上钱财应该是守恒的。

但是如果借款人将自己所贷出的欠款挥霍,而没有产生其应有的社会价值,或者说如果银行将钱财贷给毫无信用的人,以致钱财被挥霍,无法偿还,而银行在这其中收取大量手续费,掠夺了社会财富,同时其财富不用于社会上的价值创造。

这两方面基本会是同时发生的,如此我们便看到金融危机中凭空消失的财产哪里去了——这笔财产早就由银行与不偿还贷款的贷款人掠夺了。

总之,以我现在的经济学水平,我没有办法理解影片中的大部分经济学知识,但我仍然被深深吸引,我仍然在汲取着我能够从影片中得到的对经济学的认知点,也许比较抽象但是仍然有用。

 3 ) 看完三部金融危机相关电影后的一些随感

从《大空投》的投机者角度,到《监守自盗》的评级机构以及学院角度,再到《大而不倒》的财政部美联储的救市角度,算是比较完整地了解了08年次贷危机的各个利益相关方的应对措施和思考。

回到本片本身,片中主要基于汉克保尔森在贝尔斯登被收购后不愿意政府再出钱bail out金融机构,通过强行迫使雷曼兄弟宣布破产,对AIG重新实施政府bail out,以及对银行注入资金强行拉动市场信心重整经济几个时间点,以及国会对于为何没有提早监控危机的质疑,说明了在自由市场下如果没有足够的提前预警和监管,大而不倒的金融怪兽对于资本市场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这也是为什么之后出台的巴塞尔协议对银行的资本充足准备金有了更加严格的规定,以及对于评级机构和风险资产的更加严格的监控。

但是,有趣的是,到了2024年,巴塞尔终局的提出本以为是对于本就处于衰落的全球经济周期起到保险作用,进一步限制金融巨头的风险逐利,却在最终屈服于华尔街,将本身的16%准备金要求降低到了9%。

联想到本片too big to fail的标题,以及历史上金融机构对于美国政府监管机构的渗透(正如片中汉克和他的团队不少都是之前从GS过来的,又比如《高盛帝国》中浓墨重彩的温伯格对于当时美国政府的深度掌控和影响),不得不感叹资本主义自由市场无处不在的regulatory arbitrage。

 4 ) 大而不倒

终于有一个方案得以实行,信贷市场得以重振,各大银行也都在不久偿还了联邦政府的注资。

这就是《大而不倒》的角度的金融危机始末,看上去保尔森和盖特纳等人在此的确是鞠躬尽瘁,也解释了为什么让雷曼破产后来又出手救别的银行(《监守自盗》的第3点质疑)。

而布什、奥巴马、麦凯恩等高级政客则是只会说几句简单道理的形象大使而已,这也是为什么奥巴马还得用盖特纳来当财长的原因(《监守自盗》的第4点质疑),因为只有这些人专业并且有经验,并且盖特纳在这场危机中表现出色。

 5 ) 我眼中的大而不倒

too big to fail,指的是金融机构太大了以至于其破产倒闭会带来其他金融机构发生连锁反应,从而传导到整个实体经济,对整个经济社会造成巨大负面影响,于是乎,不能倒。

整个故事线是还原2008年金融危机过程中,美国以雷曼兄弟、AIG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发生的危机事件,以及以美国财政部为代表的美国政府处理金融危机的过程。

美国一直是市场化最高的经济体,但在金融危机中,政府先是出手救了贝尔斯登,市场以为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然而在接下来房地美与房利美两大地产公司危机中,美国政府选择了将两大地产公司国有化,而接下来的雷曼兄弟却没这么幸运,一方面是由于其糟糕的与房地产相关的财务状况,二是不想再让政府介入,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选择通过寻找非政府资金并购的方式解决雷曼兄弟的问题,雷曼兄弟董事长先不肯接受巴菲特的报价,之后不愿意剥离房地产相关资产气走了韩国人,英国最后时刻掉链子,最后保尔森只能选择让雷曼兄弟破产。

雷曼的破产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又发现了AIG手上高达数万亿的信用贷款的CDS,如果市场情绪进一步恶化,这些CDS得不到偿付,AIG必然破产,而与之相关的银行将遭受毁灭性打击,纳税人的养老金将损失惨重,现代经济金融是信用经济,而且金融经济之间联系千丝万缕,一旦金融系统发生系统性风险,将立刻传导到实体经济,世界经济金融的全球化会使得整个全球经济受到影响,甚至是出现全球经济衰退,所以摆在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面前的形势异常严峻,他提出了7000亿的救市计划,想通过政府出资收购不良资产的方式来控制局面,虽然保尔森强调了当时局面的严峻性,但是救市计划还是未获得美国国会的通过,保尔森团队只得想其他方法,最后选择了向美国九大银行注资1250亿的方式,保尔森此举是为了掩护那些资产质量差的银行,因为单独注资几家问题银行就是直接告诉市场这些银行资产状况堪忧,最终,在保尔森团队的说服之下,资产状况良好的银行也选择了接受政府注资,美国金融系统得以止血,信用危机暂未扩散,这为之后美国经济的复苏与全球经济的回暖提供了重要基础。

剧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两个场景,一是雷曼兄弟董事长迪克的盲目自信,在房地产泡沫已经破灭之际仍然相信房地产市场会好起来,迪克不能根据现状及时调整自己的期望值,总以为雷曼兄弟还值66美元每股,这使得他接连丧失巴菲特与韩国人的资金帮助,直到破产前夕还抱有政府不会放弃雷曼的幻想,迪克的盲目自信以及不能认清现状导致了雷曼破产的直接原因。

二是保尔森提到现代经济社会和金融体系的基石是信用,这是一个过度提前消费的时代,给了缺乏偿贷能力的人过度消费的机会导致了次贷危机,商业银行的传统盈利模式是短借长贷,这是存在期限错配的风险的,当所有的存款人同一天前来取走所有存款时,任何一家银行都会破产,这就是挤兑风险,信用是维持金融体系运转的基石。

以上。

 6 ) TOO BIG TO FALL,

刚考完来看这片子,感觉完美契合了货币银行学的内容,其实也不算复杂,就是美国政府拯救08年次贷危机的处理办法。

有感而发,这个片子感觉就是真实的货币银行学教学片,涉及了众多方面的问题。

TOO BIG TO FALL,其实涉及了很多层含义。

一、政府的目的政府首先的目的是为了社会福利以及公平正义的目标,而在实现目标的过程当中,为了避免出现垄断等情况的出现,从而影响公平,所以对政府的干预措施进行了多方面的限制,其中最为主要和最为直接的就是不允许政府直接对相关银行业进行直接管制,而只能通过自身的货币政策以及窗口指导等方式去执行。

但是当情况以及危及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时,政府就不得不出手,从而平息危机。

而片子的雷曼银行和安邦保险以及之后的其他多家银行,因为所占份额巨大,牵扯多方面利益,所以也就成了所谓的大而不能倒的公司,其存在不仅仅代表了自身,更关系着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当其存在快速贬值以及破产的风险时,政府就必须介入,这也是片名大而不能倒的由来。

二、信任和预期部分存款准备金制度以及部分现金漏损的存在,是整个银行体系所运行的基础,然而支撑这一体系运行的,这恰好是属于信任(TRUST),民众相信银行具有安全兑付的能力,银行只需要持有部分资金应对民众的存取需求,从而以较少的资金撬动杠杆,创造出庞大的信用体系。

但是当民众对银行安全运行的信任和预期都消失时,大量民众会选择支取现金以及卖出货币资产,银行业将面临挤兑问题,从而便发生了流动性风险,无法完成全部兑付,从而导致银行体系的崩塌。

三、安全和监管经济自动呈现周期性。

经济兴盛时,民众和企业都会积极参与借贷,将资产价格推高到远高于其价值时,就出现了资产泡沫,而这都是人的天性使然,是无法改变的,而此时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就有了很重要的作用。

商业银行的监管,最主要的就是巴塞尔协议,但是巴2的三大支柱还是相对考虑欠缺,其中包括逆周期资本缓冲,大而不能倒的缓冲,宏观审慎管理等内容,都是有待丰富的。

而当监管本身存在不足,商业银行又有意放宽监管标准时,危机的发生便是自然而然的了。

四、实体和金融电影里有个镜头是GE的CEO打电话给HANK,这就牵扯到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

经济的基础是实体经济,但是金融经济为实体经济的增长提供了资源和渠道,而且随着各类金融创新的发明和金融监管的放松,开始脱离实体经济的束缚,甚至开始对实体经济产生了反作用,这个时候,如果金融经济发生了危机,必定将会第一时间影响到实体经济,从而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而这恰恰是政府所不愿看到,也不会接受的。

五、外部性和内部性政府实行货币政策,本来是秉承着通过调控货币政策,从而影响经济体系,进而影响人民群众福利和生活水平的目的。

但是货币政策的外部性和内部性,却成为了愈加关注的焦点。

政府到底是因为主动目标而实行货币政策,还是为了满足经济体系健康运行的需要,从而被动地实施货币政策进行调控,以适应经济体系的要求呢?

 7 ) 金融危机来自贪婪——银行给大批还不起的人放贷

华尔街把房贷打包,组成抵押担保债券,然后分解卖给投资者,他们因此赚了大钱。

于是去游说银行,让他们放更多房屋贷款出去,银行本来只给信用良好的人贷款,胃口给养大后,他们降低了标准,信用低零首付的普通人也能拿到房屋贷款。

这些拿到房贷的普通人相信专家做的事不会错,他们想既然银行愿意贷款给我,说明我付得起,美国梦要实现了,他们专门买下了房子。

银行知道债券担保抵押都是高风险,因此为其买了保险,一旦房贷违约,保险公司赔付,银行因此把风险转移出去,于是便投资更多,赚更多钱。

而那么多家承包公司里,就有一家到了不知节制的地步—AIG友邦,因为它想赚这数亿元的保险费,并且觉得楼市会持续看好,却没料到楼市崩盘,买了房子的可怜鬼,低利率时期一过,房贷上涨,他们就还不起了。

抵押担保债券陷入泥沼,友邦必须同时赔付全世界里的全部保单,赔不起就下跌了。

导致同一天内的所有投保银行遭受损失,也都下跌了,大家都被拉下水了。

为什么没人监管呢,因为赚太多钱了,被利益迷失了双眼,没人愿意监管。

经济大萧条的开始是股票市场崩盘,但拖垮整体经济的是信用的崩溃,人民拿不到贷款,就无法买房和做生意,现代经济建立在信用上。

所以财政部购买各家银行的优先股,给他们钱,让他们贷出去,从而使信贷解冻,稳定银行,恢复信心。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银行得到了政府的大量资金援助。

这些资金本应用来帮助银行履行自己的金融义务,以便它们重新开始放贷。

但银行不愿将钱借给小型企业或个体经营者,它们对这些人的资金偿还能力没有足够信心,所以把这些资金囤积起来了。

优质银行可以掩护问题银行,如果只给其中几家,等于告诉别人,这几家银行在等钱救命,结果就是马上被市场吞光。

国家利益和既得利益者总是矛盾的。

 8 ) 随便写写

看到本片已经是17年了,以我的年龄对金融危机了解并不深。

在之前“监守自盗”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我看到了金融行业撬动整个世界。

虽然是负作用的撬动。

“监守自盗”倾向于将责任放到金融业,是金融业的贪婪导致了危机。

本片是以当时美国财长汉克保尔森的视角,讲述财政部是怎样救援华尔街,这些银行又怎样变成了现在的庞然大物。

电影讲述的很浅薄,只展示了金融界与财政部面对危机到来时的一些手段,且是众所周知的手段。

与其说是电影,不如说是将金融危机中的新闻片段重演,然后加入脑补。

意义并不是很大。

在市场经济运转下,经济危机定会到来。

这么多年来,不管是监管,还是改制等等,总是无法避免。

中国也在走向危机,人们都看到房产泡沫,人们依然在涌向地产。

只希望这个强有力的政府能避免经济的断崖。

对于大而不倒的企业,拆分也许是个好的办法。

可惜的是在法律上,“大而不倒”并不是拆分的理由。

近日,辉山乳业在港股跌停近90%,沈阳市的第一决策便是救市,4万员工不能瞬间失业。

辉山由于资金链短缺无法向中国银行还款,引来审查。

真真假假的消息,在市场出现,其中以挪用款项30亿在沈阳炒房,最为火热。

大家纷纷表示不解,拿着30亿不去北京炒房你是傻吗?

去年某上市公司亏损,把北京的房子一卖,盈利了。

辉山的事,不是第一件,也不会是最后一件。

当企业出现风险想的是政府会救市,而且政府的确用了极大的力量救市,那还要市场干嘛?

16年的股灾,股市疯狂上涨时,大家纷纷进场,股市开始跳水时,所有人都寄希望于国家救市,最后被套牢的人都说是“为国接盘”。

可股市有风,险入行需谨慎。

大家都会背的啊!

市场经济中的政府不是万能的,在这个经济体量下,它并不能成为资本市场的担保。

资本市场从建立的时候,就有着一群想要掠夺财富的人。

资本流通与投机在市场并行。

大而不倒一事,在于初始政府对于企业的信用担保。

Ps:中投的人在华尔街抽烟时,他们的表情与动作让我想起了抽大烟。

 9 ) 在2021的尾巴上,重看此片

这十年来我们经历了两次大而不能倒的危机时刻,如今正在第二次危机的过程中。

重看此片,唏嘘不已啊。

事实上所有具有大额金融融资和创造货币能力的准金融行业,都应该受到严格监管。

比如说,房地产。

而中国的问题在于没有成熟的破产体系,一个恒大的破产拖了三年,从2019就应该推动的事情,到现在把国家拖到泥坑。

 10 ) 对比inside job,本片的视点。

inside job是纪录片,来自普通人,非金融业人士的视角。

而本片着重于美国政府行政分支的决策者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

由于这些决策者本身都曾经是,或依旧是金融业界人士。

在inside job里,他们都是主要的批评目标,其代表就是前财长鲍尔森、现财长盖特纳、联储主席伯南克。

不过,由于立场转变(尤以鲍尔森为甚),决策者必须为经济景气负责(而非为所在公司的董事会负责),而且要依法制定政策。

这意味着他们的政策如果没有先例,没有法规支持,他们就必须获得国会(美国政府立法分支)立法批准。

08年是总统大选年,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啊。

执政的共和党在立法环节也犹豫不决,出些差错。

Too big to fail实在是太准确了。

对这些大银行,政府也无法干涉他们的经营策略。

拿到廉价的政府资金,却不贷款给中小企业,而借机收拾小银行。

政府如果不救他们,金融市场崩溃,大家都倒霉。

真是左右为难啊!

 短评

群星荟萃~

2分钟前
  • 辛的东西
  • 还行

人太多 我基本没认清 这片倒是给paulson平反了嘛 bernanke和他每趟喝粥的戏都很有看头 鸡鸭马蹄造型太神似了呗~

3分钟前
  • mideastsptfire
  • 还行

商业经济片。内容是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美国政府财政部是如何和华尔街各银行周旋解决金融困境的。畅销书改编的此片或许在经济学专业人士眼中非常有水平、有价值,分析透彻,条理清晰。但在俺这个学中文的文科男眼中就是个无聊商业片。大把的经济术语让人一头雾水,乏味至极。真是非专业人士慎看啊

7分钟前
  • 汪金卫
  • 较差

前半段边看边wiki,后半段想起在法国的最后时间,金融危机对我这类小平民的影响。群星演绎非常精彩,但有给鲍尔森洗脱嫌疑,不知老鲍有没有投钱,四星降一。

12分钟前
  • 到底凡人
  • 还行

寅吃卯粮已经是全球默认操作,一切建立于信任上,大而不能倒,只能盲目自信

13分钟前
  • Mr.Raindrop
  • 还行

前十家银行的资产是全美银行资产的百分之七十七。金融经济最重要的就是信心,没有信心就没有流动性,银行系统内在的贪婪搞垮了经济,反而不能倒,政府得让他们继续活着,普通人才能有个工作能温饱能买房能养孩子,如果大银行死了,经济崩溃,底层的日子就完全没法过。金融已经完全主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不过是为它世世代代打工而已。政府用纳税人的送给商业银行增强流动性,投入1250亿元,银行第二年就马上还了,他们根本不需要,拿了你的钱你还要管我们,华尔街银行一年给高管发的奖金就是1350亿元,greed is the beating heart of USA economy.

16分钟前
  • Hildy at beach
  • 力荐

看完也不知道在讲什么,所以底层就是任人玩弄的命

17分钟前
  • 躺平鸭
  • 较差

如果没看过《Margin Call》或许能给《大而不倒》3星。

19分钟前
  • massi.huang
  • 较差

作为写论文的准备看得睡着了。如果以看电影的心情看大概也会走神。大概只有当保尔森的脑残粉看能全神贯注。字幕有各种失误。配乐倒是很适合。

20分钟前
  • Loch~
  • 还行

美国的媒体和一些纪录片的制片人、导演实在是出色。他们会关注重大社会问题,并且能够快速的以自己的方式将历史记录下来。本片就是很好的一例。看了几个关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都各自有侧重。本片从美国财政部的应对出发,因为财长不大可能接受采访以纪录片的形式完成,所以他们采用了这种剧情片的形式

22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高智商,很伤脑细胞

25分钟前
  • D5
  • 推荐

原来是HBO每隔几年就会拍的时事内幕伪纪实型电视电影...虽不难看,但难免有编剧一定程度上改写历史的嫌疑,所以还是不推荐了

26分钟前
  • RIC
  • 还行

在水泥森林里,穿的最人模人样的,是尼玛最不干人事儿的

30分钟前
  • stoudemire
  • 还行

财政部是这电影的主角。

33分钟前
  • 本初老儿
  • 还行

讲述贪婪的极好范例。

38分钟前
  • W.
  • 推荐

鲍尔森负责忽悠,伯南克负责恐吓,盖特纳负责扯皮条

42分钟前
  • 偏振光
  • 还行

以保尔森为主线的危机下的华尔街,从贝尔斯登到雷曼到AIG。虽然作为电影,难免有戏剧化的描述,跑龙套的韩国银行和中投一贯的搞笑刻画。但众星云集,过足眼瘾,足以抵回两颗星。

43分钟前
  • york
  • 力荐

很不错啊,哎学金融得了

48分钟前
  • 吧唧吧唧
  • 力荐

题材很好,但是对话设计的有点智障,尬

50分钟前
  • 小笛子
  • 较差

鲍尔森最后恳求美国投行们让政府国有化的时候居然进行的这么艰难,还要考虑是否制约了他们的运行和发展。“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要在中国,四大国有银行都笑了:资本主义果然是纸老虎。8.2

52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