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と暮せば在飞机上看了母と暮せば,红白时候吉永小百合出来纪念爆弹的时候想起来这部片,其实主要是为了看二狗子。
(误在长崎生活的中产阶级寡妇助产士伸子,先生死于肺结核,大儿子死于缅甸战场,二狗子演的读长崎医学院的小儿子浩二则死于爆弹当天。
是日在课堂上,二狗子的同学不经意透过窗外瞟到飞机,二狗子则在听老师讲心脏,镜头切到二狗子处,打开笔记本沾沾墨水正写笔记,然后原子弹的热浪就吞噬了教室书本和墨水和一切。
自此以后伸子就和不能忘记浩二的青梅竹马町子还有活下来的熟人相依为命,直到三年后的一个夜里伸子发现小儿子的亡灵回来了,于是展开了奇妙的对话。
在这期间伸子终究是让町子放手去追求自己的幸福,拒绝了在黑市倒货很照顾她的上海大叔和他卖的货,然后最终自己一个人迎向了最后一次回来的小儿子的亡灵,终于团聚然后一起幸福的走向另一个世界了。
和之前看过一些的《硫磺岛家书》和去年褒贬不一的《永远的零》不太一样,《如果和母亲一起生活》的立意似乎更偏向孤独痛苦和死亡。
在《硫磺岛》尤其是《永远的零》里,冈田准一饰演的男主角用他一定要活下来的理想感染了三浦春马饰演的青年人的爷爷和当年身边的所有人。
(《硫磺岛》里二狗子演的也是类似的角色,然后三浦春马饰演的少年在寻找中在影片的最后拥抱了一片蓝天。
在《如果和母亲》里,伸子的结局则是在除夕的前夕夜里一个人离世,留下的只有哭泣的邻居的“你怎么这么可怜呢伸子”。
整个片子里,儿子的亡灵甚至是可以当做一种伸子的幻想,在和儿子的对话和与儿子的回忆里,孤独伸子做了许多决定,劝町子去追求新幸福,拒绝了上海大叔的求婚,也不再买黑市货,最后只剩下她一个人。
在和儿子的对话和与儿子的回忆里,核爆的故事伴随着时代的大幕被缓缓揭开,儿子浩二上学的时候被当做间谍,伸子和司令官据理力争“我的儿子一定是天皇的好子民,努力的青年学生”,虽然逃过了兵役逃过了地震缺没有逃过原子弹的人祸;伸子的先生死于当年的“绝症”肺结核,大儿子死于缅甸,町子学生的父亲则死于菲律宾,都是日本在二战时期开辟的东南亚战场,町子的未婚夫虽然侥幸逃生但是也失去了一条腿,在再一次听到门德尔松的曲子降落人间时闪燃落泪;从核爆现场救出来的老师的最后模样和记录了这一切不久死于核辐射的善良的护士,模糊的不情愿的还原着地狱的惨状,拷问着町子和所有人是不是自己不应该活下来。
上海大叔卖力的在黑市倒货,管制的年代人人吃不饱,政府无力人们靠从黑市那里倒来吃的和美军的用品,然而也有人觉得有损节气而饿死,这成为伸子拒绝再买的理由,丢下炸弹的美军又来接管了日本,又要怎么面对他们呢?
日本就是这么没用才战败的吗?
伸子作为一个失去了丈夫和儿子们的女人,一个坚韧的操持着家庭的大和抚子式女性,最后则是选择让所有人身边的人继续走下去而自己追随儿子而去。
对她而言这已经改变的生活她已经无法继续,失去了的儿子和过去也不会回来。
在影片的最后导演果然设置了这样的一幕,以一种基督教的视角,伸子和儿子浩二在战争经历们组成的合唱团的歌声走向了好似天堂和天父住所的云上世界。
回想起整个影片的设定,伸子也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当人们去往天堂,是不是才能与尘世的痛苦和解?
活着的人们永远无法了解,但伸子则是真诚的拥抱了死亡,与儿子永远在一起了。
如果说即使有一点点可疑的,似乎开了上帝视角的,《永远的零》里冈田准一饰演的男主有一种从战争和废墟里活下来建设一个新的日本想法,那么《如果和母亲》倒是真诚的从日常生活描写了战争的创伤和只有宗教才能救赎的痛苦。
因为电影里写的,那个时候活着的人大概是无法预知以后的日本是怎样的,即便抱着希望,又是要怎样建设一个新的日本呢?
这大概也成了《永远的零》在中国变得非常不受欢迎的一点原因。
但创伤和痛苦却是通感的,这直达的哀悼的深处,又引入Judith Butler的理论,这脆弱不安的人生,到底谁才是被哀悼的,谁逝去在无法哀悼的阴影里?
在《永远的零》的机战里,看不到的是美军飞行员的脸,缅甸,菲律宾甚至是中国韩国朝鲜,又有哪些看不见的脸没有被哀悼和纪念?
这场六十年前的战争和未来的世界已是我才疏学浅并不能理解和言说的了,但人类生存和痛苦从来都是真实和如形影相随,背负那些过去我在今天生存。
(微剧透)趁着还有记忆,赶快回来写点东西。
一个人骑了半个多小时的自行车去看电影,然后又踩着同样踏板的回程,我竟然有点不知道自己在哪里。
甚至自己是生是死,是人是鬼都有点混乱了。
就像大家出剧场时一个姑娘小声感叹说:「今自分はどこすら分からなくなってきた(现在我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哪里)」。
这就是这样一部电影。
<图片2>看电影前我完全没有看过简介(我就是这样一个不称职的fan),看剧名猜测是个讲亲情的。
12:50场带初日舞台挨拶的转播,登场的是主演三人加导演。
nino一身褐色西转,头发偏分。
转播的好处就是有近景)。
然后给nino近景的时候我又在吐槽这家伙是不是又没上妆啊 = =。
之后提到了方言,才让我担心我能不能看懂了,别睡着就好(汗。
然后nino今天也有好好的跑火车,一句话逗得黒木妹子脸都红了。
然后有提问问吉永さん和nino演母子,有像似的地方吗?
然后吉永さん回答说:有人说过脸型很像,然后急性子的地方也很像,经常看到这人飞速卸妆回家(笑。
舞台挨拶也不过十多分钟,不过托此之福没有广告。
上次看bakuman放了十多分钟的广告我都要离席了好么!
剧情也是欢乐和压抑各占一半,前面浩二(nino的角色)还在调皮逗笑,后一幕话锋一转就压抑难受起来了。
还有画面的明暗也是,本身电影基本是以暗调为主,过去的回忆片段亮调子居多。
常常画面刚以暗调子结束就里面切换成亮掉的回忆。
现实虽惨,但远不及回忆那么触目惊心,用亮调来体现残酷,这种对比手法实在让我印象深刻。
其实更让人惊叹的还是主演们的演技,里面母子两人对手戏和独角戏意外很多,one cut也很多,有些部分甚至不像在对戏更像自言自语。
有很多时候被浩二的调皮捣蛋逗得会心一笑,有时候又被这个小捣蛋的率真弄得很伤感。
浩二是一个很率真很爱笑的少年(nino居然又演了个高中生?
大学生?
学生制服so帅气!
),坐在阶梯看母亲的眼神简直太温柔。
越是满含笑意就越显得悲伤,毕竟他已经死了。
这是一个生与死,人与鬼,执着与放手的故事。
其实中途我就猜到了这部电影会如何结束。
里面印象很深的是まちこ(黒木妹子的角色)在发生原爆时,因肚子痛没去学校所以逃过一劫,几个月后终于下定决心去归还朋友遗物的时候,那朋友的母亲得知她活下来的原因后,竟说“早知道我家女儿也装病好了。
”有心或无心,都给了まちこ一刀。
まちこ三年作为逝者的爱人照顾着母亲,不愿忘记,更多的是不敢忘记。
死去的人是痛苦的,然而偶然活下的人却也不能去追求幸福,因为这样会对不起死去的人。
当最后まちこ选择放手找到自己幸福的时候,我想我是松了一口气。
活着的人都没有选择幸福的权利,那谁还有权利幸福呢?
和我一起看首日这场的人意外年长的人很多,比例大概对半,甚至年长的人更多一点。
在最后电影院灯亮起来之前没有一个人提前离场,散场的时候多数的人眼睛是红的。
大多数人没有和同行的人讨论剧情,都比较沉默。
大概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只需要静静的看,静静的体会就够了。
归途一回头又是日落,才发现这才是现实。
一样,生为迷妹,是冲着nino看的这部电影。。。
我其实本身是不爱看有关战争题材的电影,和政治立场没有关系,只是单纯的觉得战争题材的电影看起来过于沉重和郁闷。
可是山田导演的这部片子看完之后,我虽然觉得难过,但是却不感觉枯燥。
首先先说说大家对nino的演技的评价,之前看过一个妹子说这部剧更想一部舞台剧,表现手法,画面感。
而浩二这个角色,我觉得从个性上,更加贴近nino本身,话唠,不随大流,有自己的梦想,有不甘心,但是却有着一份独特的温柔。
大概就是因为这样,才会有人觉得,nino的演技并不出色。
不过这并不能说明nino的演技被局限了。
个人还是很喜欢这样的浩二的,那种苦中作乐,那种温柔…正因为是这样的浩二,被恋人一直怀念着,被母亲一直宠爱着。
山田导演的这部电影,从小人物的角色反应了战争时期的悲伤。
其实我并不觉得尴尬,因为他没有过多的表明政治立场,在我看来,作为一个平民百姓,大家有对政府表达着不满,年轻的男人被拉去从军,大家买不到生活物资,刚生完宝宝的妈妈担心自己营养不好,无法满足宝宝的奶水。
这一切,都是战争带来的痛苦。
吉永女士演的母亲,失去了丈夫,然后因为战争失去了两个儿子。
黑木妹子失去恋人和朋友。
还有更多更多的人失去了更多更多的人。
我大概不是一个合格的迷妹,我的泪点大部分并不在浩二身上,大概也是因为浩二那份独特的温柔,能让人含着泪感受他的不甘心,感受他的放弃,感受他对母亲对恋人的爱意。
黑木妹子饰演的老师带着学生去调查局想要找寻父亲的消息的时候,我的泪点在那里爆发了第一次。
调查局里,满是战争所带来的痛苦和残缺。
当学生知道自己的父亲已经不在人世的时候,那份压抑着泪水,颤抖的声音,以及后来町子抱着学生代替她哭泣的时候。
我的泪点全面爆发了。
说一句题外话,我觉得日本的很多子役演技真的很棒。
泪点第二次爆发的时候,大概就是在得知町子已经订婚,然后寿命将至,在熟睡中逝去的母亲。
母亲的一生实在过于忐忑,失去了丈夫后,送走了大儿子,好不容易小儿子决定学医,以为可以不会因为战争而离开后,却又发生了如此的事情。
在和浩二的对话中,浩二说这大概就是自己的命,可是母亲却反对到,这不是命运。
那份不甘心,为什么自己的儿子要因为这种理由而离开自己。
在浩二离开的三年里,一直和町子相依相靠,说不出是谁支撑着谁,但是,她们却依靠着那份伤痛一直走到现在。
在劝服町子不要活在浩二的伤痛里,去找寻自己的幸福后。
那份嫉妒又爆发开来,我不觉得那个时候的母亲丑陋,那是多么真实的情感,本来那是属于浩二的幸福啊。。。
这部电影,看到后来,我已经完全脱离单纯是在看nino的心情。。。
山田导演所讲述的,并不是谁对谁错。
只是战争所带给人民的只有不幸和灾难。。。
不论是哪国人民。。。
愿世界和平,阿门!
在没有入岛国的坑以前,就有人安利这部剧,nino的演技真的是自然啊,看他演戏一点都不会出戏,这部剧讲的是母亲在病中是产生幻觉,和自己已故的儿子度过了人生最后的日子。
从一对母子阴阳两个来诉说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所以啊,在战争中,从来没有胜利的一方,大家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所以啊,现在那些叫嚣着打仗的人啊,真的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大众永远是最容易被煽动的吧,所以什么才是真正的民主,越长越大,反而越来越不清楚了。
最近也关注了一下美国大选,所以说啊,我们国家也挺好的,看看这次两个候选人,都不靠谱,希拉里用女权拉票也是够了。
(豆瓣好像对女权这个词敏感,(⊙o⊙)哦)自从放了假以后,整个人都懒散了,其实写这些东西应该是在看完之后马上写的,但是,唉,也许是一直以来看了太多优秀的电影,发现自己不容易被感动了,然后会觉得很多都是套路,怎么觉得自己死气沉沉的,(⊙o⊙)…剧中黑木华真的好美啊,她应该属于古装扮相比现代扮相好看的那种吧,之前看天皇的料理人时就觉得穿和服的她好美,然后在李狗嗨里面看到她的时候,我受到了惊吓。
我觉得就我现在这个不想说话的性格,估计以后写影评就要用文言文了- -
首先剧本不给力,台词写得跟一般电视剧似的,使得早早入戏的我竟然越看越困。
并且编剧的笔致相当散,有种东写一笔,西划一笔的感觉,最终也没有很强的收束感。
其次大女優吉永小百合非常失格。
美则美已,可完全没演出一个做妈的形象。
小心拘谨,连突然见到死去儿子的惊喜都是如此克制。
后来我查了下,她因为生活中和母亲关系不好,自己一直没要孩子。
所以她身上没有人间烟火味儿,因而受这么多导演青睐吧?
相比之下,二宫的不成熟但孝顺的儿子,黑木贤惠但终究是没过门的准儿媳塑造得很好,他俩在房里谈情的场面真令人心动。
然而他俩都是配角,即使二宫和吉永的对手戏,明显感到镜头专注于吉永,二宫经常被虚化。
这时候女主角带有日式美感但缺乏感染力的表演就撑不住了。
如果和《我的广岛父亲》相比,有一句台词充分展现出两部作品在剧本功力和表演功力上的差距:后半段出现的“为什么我的孩子死了,而你却活着”。
这句台词在《广岛》中是由活着的女儿向父亲亡灵转述死去亲友的母亲的悲愤,在《长崎》中是由母亲直接对儿子的亡灵说的“为什么只有那孩子得到幸福,你们俩换一换就好了” 前者当时真的直击了我的内心,而后者却显得平淡而突兀。
整部片子也有这种对比:《广岛》由轻快明亮迅速推向紧张沉重,一气呵成;而《长崎》则一直不紧不慢,平淡中偶有出人意表。
而最为突兀的莫过于结局。
这部作品与姐妹篇相比在立意和视角上有足够显著的不同,但却无法将她与珠玉的前作相提并论。
世界有多美好,就有多悲痛。
影片开场山田洋次一贯温馨暖人的画风让我们沉浸在并不富足但很温暖的长崎县里。
我们或上班或求学的路上,彼此打着招呼,温暖地挤在一辆叮叮当当老旧的车上,你扶着我,我拖着你。
彼此没有伤害。
当我握着心爱的钢笔,亦如往常书写着上课笔记,瞬间噩梦降临,再美好的东西也转瞬湮灭。
山田洋次不是个批判家也不是激进的反战人士。
战争是什么?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我们不政治,我们只食烟火,在柴米油盐里过活。
战争也许是份职业,战争也许是个谈资。
而终有一天,它会带给我们痛苦,这份痛苦不仅仅对于肉体,对于精神的蹂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町子说,我是不应该活在这个世界上的。
她的挚友在工厂里、她的爱人在学校里就这样匆匆一别终成永远。
而她却侥幸活了下来。
在此后的几年里,她爱着她的学生,照顾着她爱人的母亲,但仍然抚平不了她的伤痛,终有一日她嫁给了一个由于战争失去一条腿的同事,她是试图去填补更多内心被核爆炸开的空间啊。
伸子平静地躺在床上,儿子浩二搂着她的灵魂上了天堂。
那是她最后的召唤。
邻居大婶说,你怎么就这样一个人孤零零地走了啊。
更衬托了伸子其实并不是孤独的,解脱是最好的归宿,如她所愿,灵魂和浩二拥抱在了一起。
战争带给庶民们什么?
它掠夺生命之后,同时给活着的人灌下毒药。
看见了的都熄灭了,消失了的都记住了。
最后,我们美丽的灵魂离去痛苦的身躯,终将在天国歌唱。
想不到第一个标记的会是这部从儿子的灵魂第一次出现开始酝酿情绪但看到结尾也没有泪奔 除了浩二躺在被窝和妈妈回忆小时候尿床到谈起和町子曾一起规划两个人的将来这段 让人心里有些难受 (然后我的点竟然已经奇怪到——全剧最让我心疼的是上海老爹摔!
)片中大部分时间在对话 角色在彼此交流中一人一句道出曾经的生活琐事 只是这种对话模式未免太多了 虽然演员状态尽量做到自然流露 却还是显得有些刻意伤心流泪就会消失的设定有点萌 每次老妈说浩二你可不能哭 总有种掺杂着丝丝惆怅的幽默感 总体来说比较平淡 没有最喜欢片段 但结尾町子带着小黑老师拜访离去后那段给我印象最深刻 妈妈哭着对儿子说 凭什么她就能得到幸福 如果得到幸福的是浩二就好了 母亲和儿子调了个个儿 说出这样任性的话的妈妈像个孩子 这段很真实 确实啊 灾难降临到自己身上一定会想 为什么偏偏是我 如果是别人就好了 脆弱的时候撑的很辛苦的时候 那些压抑在心底有些任性甚至恶毒的想法就像被解除封印的恶魔露出丑陋的犄角 又总在全部暴露之前再次被封印起来 即使不甘心却也是无能为力再次见到儿子的妈妈绝对接受不了再一次的离别 所以最后跟着儿子去了是必然的结果 这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了 但我还是心疼上海老爹🙂🙂🙂最后想说战争最大的受害者不是某一个国家 而是每一个受战争迫害国家的无辜百姓 愿世界和平🙏🏼
影片用宗教的人道主义彰显出强烈的反战主义,虽然或许题目并不是百分之百与影片主旨契合,但也不影响观众的感知。
本片的日文名字叫做《母暮》,也许会比中文名称更贴切一点。
影片有几个地方真的是戳中泪点,1,町子陪学生去调查厅了解学生爸爸的消息,在孩子得知父亲战死之后,像个小大人一样,一滴眼泪都没有流;2,母亲劝说町子放弃浩二,开始新生活;3,母亲见了黑田先生之后,也就是去世那天晚上,去睡之前,和浩二讲她嫉妒町子,为什么你跟她没有调换过来,看到她这么幸福……她自己又很自责。
每个母亲都是自私的,她们爱自己的孩子。
入睡前,母亲做了一个睡前祷告,“上帝啊,我将我的灵魂交托在你的手里。
”于是,上帝便为她做出了最好的选择,永远跟自己的孩子在一起了,孤独永不在。
在影片的结尾,母子俩在母亲的葬礼上,携手进入天堂……
这个片和高畑勋的《萤火虫之墓》给我同样的感觉,一条狗,无缘无故咬你妈,妈妈被咬死了狗也被别人打死了,然后狗主人拍了一堆纪录片说我家狗狗有多可怜有多温顺,丝毫不提你妈被咬死的事实,全世界巡回展播。
而且在上映初期,不知道多少国民天团的迷妹给这个片奔走相告地宣传,买周边,真真是脑子有什么大病
近年山田洋次導演的「反戰」片看得不多,印象中他拍得最出色的,仍然是人情喜劇,所以懷疑自己是否《家族之苦》在先《給兒子的安魂曲》(「母と暮せば」又譯:《我的長崎母親》、《如果與母親在一起》、《若與母親同住》)在後,才會對後者的觀感變差呢?
頭二十分鐘真的感人到想哭--明明大家都如常生活,卻一下子被原子彈炸得一個不剩,「那一下」的場面處理亦很震撼;但中段開始卻頻頻看錶--究竟演了多久?
究竟何時才演完?
母子之間的對話及不斷穿插回憶,盡是日常小事,以襯托戰爭無情,「反戰」的主題絕對是貫徹始終。
可是戲中近乎跳針、碎碎唸般對二戰的批判,削弱了觀眾的反思空間,甚至覺得母親並沒有像戲開首說「終於放棄等待兒子回來」,反而在兒子的陰影下活得更深…母親思念已逝去的小兒子,然後兒子化成鬼魂回來會母…令人想到另一部經典日本電影《鐵道員》。
但比起以女兒鬼魂之身向自己過去人生懺悔的高倉健,單純地為夫死子亡傷悲的吉永小百合,純粹是戰爭下最無辜的老百姓。
這樣平凡的人當然是最可憐,但整部電影只看到她一直在懷念跟小兒子的日常片段,甚至有時妒忌兒子心繫未婚妻的樣子,總會邪惡地想:她把兒子看成情人了嗎?
結尾兩位從教堂中消失,是母子永遠在一起嗎?
詭異得有點…想笑。
反而喜歡的片段有兩個:1. 町子(黑木華)陪學生(本田望結)到復員局確認父親死訊,短短一段簡而有力,刻畫生者的傷痛,側寫戰爭的無奈;2. 町子向伸子(吉永小百合)說自己原爆那天因為拉肚子請假避過一劫,後來向已逝去的同學送還手錶時,被人家母親質問「為何你能存活下來」--那種明明逃過一劫又要自責的微妙心情更吸引。
後來還呼應到町子另結新歡向伸子道別後,伸子忍不住向浩二(二宮和也)的鬼魂說「為什麼你不能跟她交換?
」戰爭是人禍,但人心的微妙及脆弱,在人禍當中是值得探討的部份,亦是整部電影印象最深、最打動個人的地方。
如果山田導演還要繼續反戰下去,希望他能就這方面多多發掘吧。
【山田洋次,2015】
真是尴尬的告别,也就托付町子的时候稍稍让人动容,黑木华演的真心好(还得感恩于山田洋次挖掘出的家政妇形象)......
平庸而显无聊,这种平庸到无趣的平庸,简直比烂更糟糕。
哎,不好看啊。感觉像是在看舞台剧。穿插旧日回忆的转场还是挺妙的,但是因为解释过多,台词都是单口相声,经常会觉得无聊。
山田洋次怎么拍出这么又臭又长的东西,赶上黑泽清了。只剩下摄影能看,其余部分全垮了
1.我无法想象导演事先做了多少的功课,才能在这么简单的剧情里铺陈出这么多真实而感人的细节信息,使得在用这么长的时间讲一个这么简单的故事居然仍然可以讲的这么饱满。2.平民百姓只是过着自己的生活,谁夺走了我的亲人,我就会难过,会怨恨。这是人性最朴素的情节。强行要求每一个人站在足够的高度上反思“我们错在先,所以我又损失也是活该”这不是人性。在三观上抨击这部电影站不住脚,因为导演压根没打算讲什么历史责任道义这些宏观话题,只是把平民百姓最朴素的情感展现出来而已。
日本一般涉及到二战的电影我是实难产生共情,不管再怎么煽情我都无法受到感动!那两颗原子弹确实很丧心病狂,只是你们跑到别的国家肆意践踏、烧杀抢夺,害死很多家庭更加丧心病狂。吉永小百合可能是唯一的亮点,nino演的太用力,甚至有点浮夸,虽说当年获得了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男主!
2023.03.07 看完 05.14总算补上影评。全片萦绕着一种名为意难平的怅惘,二宫的眼睛总像含着泪光,语调轻快,但我却觉得是强颜欢笑的悲伤。当浩二仿佛自己从未离开,畅想与町子成婚幸福的生活,却又说着“看到町子的话会很痛苦的”,这种对未竟的美满的想象最令人心痛。演员表演有舞台剧之感,一些必要的场景重现主要靠角色大段对白讲出来,能理解这是母子之间回忆往昔,但到后半段不免觉得,这些对话更像是“讲给观众听”而已。町子角色的塑造也稍显单薄,从一而终的温良恭俭让。片中一处小细节让我动容:町子的新对象,是个从战场回来后听门德尔松还会流泪的人。
去死去死!虽然我爱煞黑木华,但这种絮絮叨叨强调自己在二战中多受伤害的电影都该去死!
上次看见结尾变西游记是 辉夜姬物语。。。
哇真的是太冗长了,另外,黑木华真的好像苍井优
华妹真是满分的可爱ớ ₃ờ 非常有古早韵味,同时又充满悲伤的电影。讲历史,个体的故事总是最打动人的,比宏大的叙事更动人。
@BAPFF 有几处处理突兀,但是总体非常感人。电影院哭声一片,可是心底还是有温暖在的。现在看电影,技巧剧情都没那么重要,最看重的是荧幕后面藏着那颗心。山田洋次一直努力在人间悲凉中寻找温暖,怎么也是让人动容且心生敬佩。
首先对平民用核弹是不得已的,确实有违道义。但是这个电影也太歪曲历史,有几个日本男人在上学,不是都去神风敢死队了吗?搞了一对孤儿寡母讲故事,好恶心,还骂别人做的不是人做的事情,你们自己做的就是人做的事情?所以说活该!还不悔罪,就是活该。人鬼相见这个过度的好硬。
1.这个家在山顶上,如同风居住的街道2.山田洋次本片的主题放在了原爆,并没有过多的说教或是宣扬和平,只不过聚焦在一个家庭的悲哀当中
其实挺感人的,特别是母亲留恋不会再过来看她的儿子的灵魂那一幕,感觉一个思念儿子的空巢老母亲实在是太不容易了。但这个片非得这样拍吗? 给我怪怪的感觉,像一个舞台剧而不像一部电影。
十分钟开始就一直TAT
日本人反思战争的片子。
不喜欢
幻象只是母亲意识的一个化身,说服了自己,死亡也就不足为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