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督之屋
Viceroy's House,乱世伤痕:末代总督的秘密(台),总督府
导演:顾伦德·查达哈
主演:休·博纳维尔,吉莲·安德森,曼尼什·达亚尔,胡玛·库雷希,迈克尔·刚本,欧姆·普瑞,大卫·海曼,西蒙·卡洛,丹兹尔·史密斯,内拉吉·卡比,坦维尔·加尼,莉莉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印度,瑞典语言:英语,印地语,潘加比语年份:2017
简介:2017柏林影展主竞赛展映。1947年英国政府指派最后一任总督蒙巴顿公爵,协助二次战后印度与巴基斯坦两国的独立与和平政权转移。在总督之家内外,大至民族之爱,小至男女私情,全部纠结在这动盪震撼的史诗里。 纪念印度独立七十年,集结英、美、印度三地影坛金奖团队打造钜作。本片是英国籍印度裔女导演古兰德恰达,根据其祖父母跨..详细 >
英国BBC出品的又一部佳作 讲述不为大部分国人所知的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建国史和人类史上最惨烈的动荡迁徙 涨知识了 剧情很有张力 值得一看
什么是“世界搅屎棍”?英国🇬🇧给大家完美诠释了搅屎棍的本质和特征。英国🇬🇧在印度统治了将近三百年,因为一战和二战被耗尽了国力,美国又釜底抽薪搞残了英国,英国没有能力再统治印度了,迫不得已要撤了,临走时不想让印度人民太好过,就利用宗教矛盾搞起了印巴分治,影片还给蒙巴顿洗地,电影的导演还真是不要脸啊。
其实这片子直接叙述就够震撼人心的了,一百万呢!“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
看得流泪了
其实译作《建国大业(印巴版》更妙,从来没有关注过印巴分治这段历史。片中描绘了当时错综复杂的政局,也有个人的爱与离别,有点有面,不错的一部电影。特别是历史人物甘地、尼赫鲁、真纳的扮演者神似,有个细节,当印度人民欢庆独立建国时,国父甘地赤身睡在露台上拒绝庆典,他不愿看到分裂的印度。
工整的很像奥斯卡BP提名但绝不会中的那种,讲了一段另一面的历史,无论如何效果已经达到,只是选取的小人物的命运发展对表现主题还不够有力,结局大概想呼应导演祖母的故事,但少数团圆的结局总是不如多数的悲剧有力量。
完全是站在英国人的视角的,但是想要探讨下去的东西不多。导演大概由于自身经历而采用这种十分感性的方式,这种方式用来讲述小人物的感情是可行的,但不适合用来讲述一段历史
啃完印巴分治史再看,主要問題在於弱化了真納,完全抹去了蒙巴頓家的八卦,虛構了維維爾和蒙巴頓的交接等等。印度教徒/穆斯林之間的衝突也被美化了。
英国分裂印度事实毋庸置疑!
从总督的青年仆人视角记录印巴分治前夕,总督一家被刻画成心地善良但无力扭转历史车轮的傀儡。影片大气工整,尽管没什么亮点,但够今年柏林竞赛平均水准了。历史从来都由胜利者书写,好在有电影节这一新的发声渠道。与其闭门默念勿忘历史振兴中华,不如拍出一部能打动世人的史诗电影。三星半
野心太大,反而讲不好什么故事。甘地这个角色还真挺像的,但除此以外如同过家家。而且还有几分尴尬。一个国家到了那样的地步,又依赖又抱怨……这又不是青少年的叛逆期。
蒙巴顿家出钱拍的吗 音乐两星
当个历史片看看三星半
刚开始影片工整宏大的叙事为 事后的悲剧结局做了铺垫。看得出来导演想做对比,可是事实上并没有达到她本来的愿望。所有的故事都很cheesy,本来在婚礼上以为会有宝莱坞的成分,结果希望落空。但是不得不说,事实的悲惨让我在电影院里气到发抖,也让我想 进一步 了解历史。导演想表达的太多,反而让影片
明白了印巴分治的问题,虽然感觉肯定还有很多事情没交代,真相又是什么
最后一任印督蒙巴顿公爵,又是关于印巴分治历史的,这么能够出彩的题材,却拍成这个样子,真有些遗憾。像这样的故事,平铺直叙就可以了,没必要再加其他的东西。剧中那对锡克与穆斯林青年之间的爱情,完全多余。
甘地的宏愿,最终还是没能实现,印巴本是同根生,至今相煎还太急
前半段一直觉得爱情故事在这样宏大的历史背景中,显得单薄渺小。后半段明白了导演的用意,通过这样一对情侣的分别和重逢展现了整个事件的点滴影响。明明知道发生了什么,可还是动容地看着它一步一步走向盛大的消亡。其他短评的严谨和工整二词可以说形容本片十分精准了。
干净利落,把印度独立时印巴分治交代得清清爽爽。唯独字幕组人名翻译不到位,尼赫鲁翻成拿弩,真纳变成吉纳有点让人出戏。
虚构的垃圾。而且甘地是一个被西方捧上神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