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说呢,看《骇战》有所感触,不是因为电影本身,该片格局充其量还是走着台湾偶像剧的路线。
真正让人关注的还是电影所表现出的内容,论坛BBS、网友的力量、人肉搜索、网络骂战,有的放矢的针对时下的“网络暴力”进行控诉,依旧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论调,有些新颖,有些俗套。
最近的电影片名都比较崇尚武力,其中以“XX战”为代表的出来一票,《逆战》、《寒战》,还有未来的《毒战》、《激战》,各个火药味十足。
作为一部“战”字辈的电影,本片与其他同行不大一样,本片是类似于《搜索》这样的关注网络暴力事件的电影。
起点与《搜索》类似,归根结底是由“屁大点儿的事儿”(王学圻语)引发的民意和舆论,但本片刻意加强的虚拟战场部分,电影用拟人化、3D卡通化的手段将虚拟的网络变成一个战场,比较形象,论坛中的恶性事件,人肉搜索、千人骂战,黑客攻击,在电影用用3D动画技术展现出来,动画版网络“水军”炫目激烈的军团作战,采用通过真人与动画的形式不断切换,虚拟战场被赋予了实际化的意义,说穿了也有些夸张。
这种艺术形式充其量只是为了让电影更具多元化的特点,但所发生的事件却是真实的。
本片的故事编改编自真实网络暴力事件,就是当年著名的“批踢踢实业坊风波”(有兴趣的可以谷歌下)。
回想起来《搜索》中视频人肉搜素,与本片的论坛事件大同小异,都是上升到人命官司阶段,只可惜《骇战》终究是一部以台湾网络文化为主的电影,放到国内稍稍显得有些过时。
不过本片还是颇具话题性的,在这个网络时代,虚拟空间大行其道,这样一个国味“现实主义”的故事,一个讲述真正站内文化、网络暴力、舆论危机的电影,足以让很多网络达人所关注。
观众们戏中各种角色的表现各持观点,然而一旦在现实中又与他们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网络时代,上网和泡网是两个概念,上网也就是浏览网页、聊QQ、看视频这些家常,泡网则属于混论坛、混贴吧,混豆瓣,打网游,长期出没或潜水于网络平台,在那里建立一个虚拟世界。
相信网友泡网开始阶段大都始于论坛,当年的论坛时代那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如今BSS论坛早已将社交平台的龙头老大地位拱手让出,取而代之的是微博等平台。
虽然式微但“瘦死的骆驼终究比马大”,不少论坛停产停业,还有几大论坛依然运作如虹,比如天涯、猫扑、D8等,对了,还有爱城。
这些论坛都是当今网络影响力数一数二的大论坛,并未受到当年论坛集体下岗的拖累。
而这些论坛的网友再看到《骇战》中出现的网络事件肯定会感同身受。
因为只要你泡网,同类事件比比皆是。
小弟不才,如今潜水于天涯影视版和鬼版,在没去天涯之前,厮混于网易娱乐,在那里出现过多起围攻版主,水淹议会、刷票、对战等暴力事件。
当年网易娱乐版相当火爆,如今沦落成这个地步,除了论坛的改版,也有很多人是被生生挤兑走的。
来到天涯,由于版面众多,这样的事件不多,但暴力事件,尤其是人肉搜索也是时有发生。
来到天涯有两起事件让小弟赶上了:“69圣战”和“密码泄露”。
前者爆吧过程历历在目,后者俺的密码就在被曝光者行列中,弄得我的ID丢了一年多。
《骇战》中的讲述故事,本质与如上事件相同,甚至规模也比较小,充其量就是时有发生的人肉搜索事件,只不过电影将其格局放大而已。
本片不是教育片,没有丝毫说教味道,但也没有针砭时弊。
故事后半场走偶像剧路线,结尾过于理想化,所有乡民一巴掌被扇成了好人,所以说《骇战》不具备《搜索》那样的控诉味道,或者压根电影就没想往那方面走,而是让观众见证了网络时代的两大特点。
首先就是人肉搜索。
这一点对混论坛的朋友再熟悉不过了,网络中人人戴着面具,但灵魂都是真实的。
《骇战》事件始于人肉搜索,也终于人肉搜索,充分体现了双刃剑效应。
人肉搜索有利于个人情绪的平衡、社会的稳定。
缺点在于个人隐私权不受保障,会对当事人造成恶劣影响,甚至加速网络暴力事件的升级。
“人肉搜索”处于互联网规范与现实社会法律监管的真空地带,其对象林林总总,片中的事件是表面上是一起版主践踏网民的情感,属于恶性事件,这一点有理可循,但却为当事人造成了远超于道德惩罚所承受的危害,而结果又讨回了公道,其方式是通过骇客手段,让人了解到版主的真实情感,看到事件的全貌。
电影毕竟是电影,现实在遭遇人肉搜索的当事人是无法达成这个结果的,更何况有一部分是遭遇到夸大甚至是诽谤的起因,人肉搜索的过程逐渐由“行善、寻找真相”演变成为一种“只求立场”的行为,事件背后的真相反而被放在其次。
这就引出了本片所要表达的第二个内容,舆论的影响。
哲学上表示,事物存在本质与现象的差异,现象不等于本质,片中那段网络视频就是事物的现象,电影带领观众去寻找事件的本质。
但现实生活中,通过现象往往会决定本质,又有谁会去关注事件背后的真相呢?
也就是说,现在的网络时代,群众只是存在立场问题,一条信息会让网友各自站队,而信息的真实性,可以说少有关注。
所要现在网络上辟谣者、控诉者不胜枚举,都是对原始信息的发力,因为他们都知道,舆论的力量是强大的。
在英语中,“民意”和“舆论”都被翻译成public opinion,但在汉语中这两个词汇却有着极大的差别,舆论可以引导,民意却只能遵从。
片中一场事件所造成了网络事件实际上是舆论的影响。
舆论进行引导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在立场问题上,没有人是站错队的,真正有错的就是那些存在不良企图而发动舆论引导的造谣者。
这样的事件,在网络中还少吗?
由此看出,《骇战》这部电影所反映的实际上是一部理想化的事件,表达了电影主创者对网络暴力的控诉,但其结果还是在引导大众去关注事件背后的真相。
现实生活中的网络暴力,人人都可以是受害者,也都可以成为行刑者,其结果无论对与错,都会造成极大的社会影响。
但本片过于理想化的故事也没有直击要害,也就是不深刻。
或许电影主创者明白,这种事情无法根治,只能引导,希望观众透过现象看本质,又谈何容易。
最后说下《骇战》的3D动画部分,只能说与国内的动画水平相当,自然无法和好莱坞相提并论,这是缺点,但不能当作受抨击的对象。
你让一个小学生达到大学生的水平,有点强人所难。
一个是无敌男黑客,一个是尽责女版主,一次小小的误解,使得两人轻易分手。
但是大家身在网络世界中,世界可大可小,空间可长可短,没有什么秘密事件是不为人知的。
女版主的一段不该公开的视频外泄被人广泛传播,瞬息间成为众矢之的,受到论坛中乡民们的讨伐,引来各路骨灰级乡民围观审判,大有批判严惩之势,男黑客也身不由己的被卷入其中。
经过层层追踪大量谈判,不仅发现了真正的幕后黑手,男黑客还明了了女版主的隐私苦衷。
当富有正义感的乡民们认清事实以后,一场从网络中走向现实的感动事件就不可避免的自发成行。
影片根据台湾著名BBS论坛“批踢踢实业坊”中的真实事件改编,新人导演林世勇执导,陈柏霖和陈意涵联袂。
故事借用网络事件来对现实人群行为的反思,不乏针砭时弊的大量精彩对白。
除此以外,最大看点要属3D动画效果,把网络世界立体形象化,非常具有游戏感,站长、版主、黑客、乡民,都具有了有声有色的造型,很好的映射了网络与现实中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也让观众们对整个故事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和认识。
网络黑客、论坛乡民、现实酸民,当杂七杂八的各色人等整日整夜聚集在网络论坛上,甚至于当论坛活动成为生活中最大乐趣以后,真实的虚拟的,现实中存在的人物,网络中虚拟的名称,都被盘根错节的编织出有的没的火爆事务。
尽管大家都从未谋面,不识对方何方人士,但人性中善良的邪恶的一面,还是毫不保留的倾泻而出,特别是邪恶数值,会在方寸大的屏幕后面,被无限度的夸张放大。
一点点小事就会在瞬息间传遍每个角落触及每个心灵,如果是别有用心的人早有策划故意安排,一场不可避免的恶性事件就会勇往直前,创造出不可想象的巨大灾难。
当大陆观影人们还都陶醉在怀旧和小清新中时,台湾剧组带来了对网络世界的审视电影,再一次走在了大陆电影人的前面。
并且还制作优良感动有佳,很难让人相信这是导演林世勇的首秀,单凭此一点,就值得那些自视甚高心浮气躁的大陆导演们深刻学习。
当你们只知道埋怨审核制度苛刻的时候,已经被人家默默的超出二里地了。
哥在这里顺带指点你们一句,不让你们拍什么就别较劲了,有较劲那工夫,先把能拍的拍出几个经典来,再出来指责制度不公,才会更有力度和号召力一些。
至少我觉得很好的一部电影,喜欢逛论坛,也有那么几个论坛会让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有很深的感触。。。
但是,可能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可能会觉得莫名其妙,脱离现实。。。
但是电影情节对我这样一个拥有论坛情节的人来说,觉得这就像是我自己亲身经历一般。。。
有笑点,有情节,有深度,有感情。。。
对于我来说是一部极好的电影。。。
曾经有人问中国最有名的影评人周黎明中国为啥老拍古装片的时候,周黎明曾经给过这样一种解释:其实不管古装还是科幻,表达的都是当下时代,美国人总用科幻表达是因为他们历史短,而中国历史太丰富所以容易借古喻今。
后来,陈凯歌导演用《搜索》表示了一把古典主义的他的时代关怀,但《搜索》里看待网络和传统媒体其实并无区别,而所谓的时代关怀也缺乏足够的当下感。
其实,网络已经远远不是一个媒体工具,而是一种生态,每个人都有现实和网络两个身份、两个生命,拼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格和生活,所以真正使用网络并对网络深刻了解的人表达对网络这个生态的人文关怀,或许其电影技法不够扎实精妙,但一定有着新鲜够味的网络时代气息。
《骇战》,就是这样一部电影。
所以这是一部拍给这个时代的电影。
【廉价的正义感与网络暴力】《骇战》原名《BBS乡民的正义》,之所以改名是因为BBS在内地早已经不流行了,而影片本身也是改编自2006年台湾热门的网络暴力事件,网络产品更新换代很快,但网络的生态早已经形成,所以你在《骇战》里不用费力气理解为什么还是BBS,因为从BBS就滋生的廉价的正义感和情绪化的语言暴力,如今在微博或者推特,只是改头换面而已。
一个本来内部传播的版主聚会的视频被公开之后,激发了乡民的愤怒,感觉个人命运被玩弄于版主手中,作为网络管理员权限太大,而版主视乡民为草芥的态度更令人愤怒,于是乡民的正义感被激发出来,一起人肉搜索展开。
所谓乡民,片中有解释说周星驰电影里的围观者,用来指代那些只观看不表态的人,《骇战》中乡民在网络虚拟世界的动漫玩偶造型上都写着四个大字“出来面对”。
而乡民的正义感,更类似一种民粹主义:对精英统治的反感之后,是情绪化的激进思想和行为,这种激进就是人肉搜索、网上人身攻击,比起“打土豪、分田地”这种利益驱使,虚拟世界的施暴和攻击更加廉价,但更容易被煽动,《骇战》中背后隐藏了一场阴谋,导致乡民所有的愤怒都发泄到了陈意涵身上,但这种网络暴力的可怕已经充分显示出来了。
而这种场景在内地观众看来毫无障碍,因为类似的网络暴力在我们的网络世界更是层出不穷,因为比起对岸,我们这边的天朝子民更没有现实中的话语权,而到了网络上表达自己观点、情绪就加倍夸张了,与《骇战》中台湾网络暴力事件相差不远的铜须事件可能很多人都已经忘却,但微博上对不同观点者恶意的污蔑辱骂总是令人骇然。
连不少影评人都因为对电影的看法与一些网友不同就遭到网友通过留言、邮件各种方式的威胁、恐吓,包括笔者。
【技术宅的想象力 网络暴力的形象化】导演林世勇曾经是个技术宅男,但出于对网络暴力事件的关注制作了短片,也正是凭借这个短片引发了投资人的关注,当投资人说陈柏霖和陈意涵会来演这个电影,林导还有点发懵。
但对于一个技术宅来说,肯定不甘心于用新闻纪实的方式来展现,也不会像我们陈凯歌导演一样用电视剧那样乏味的剧情片方式展现,他野心大到只肯山寨一下《骇客帝国》,但虚拟世界部分用动漫方式展现,这是一种冒险,因为相比这个题材的严肃性,动漫方式会显得有些儿戏,但如果熟悉网络时代的语言方式,这种方式接受起来也并不难。
林世勇在这条路上走得十分刻苦,其实片中陈意涵陈柏霖在虚拟世界的动漫造型的动作都是捕捉的真人动作,因此看起来与真人风格能够对上,而虚拟世界用动漫方式表示网络暴力就很形象化,语言暴力被具象为一场场鲜血横流、横扫千军的激烈战斗,在成本有限的前提下,制作出大量CG动漫镜头并辅以动作捕捉来表现,其实已经相当不容易了,也显示了台湾电影在表现方式的创新上不遗余力。
因为网络时代,就该有网络方式的语言。
【时代关怀冲破地域限制】陈丹青看完《海角七号》说他十分感动,台湾终于脱离了大中华文化的束缚,能够表达自身的命运与情感了。
而从《海角七号》之后,台湾电影仿佛突然从纯文艺路线中崛起,具备了本土蓬勃的活力和鲜活的姿态,台式小清新成了一种地域文化特色,但台湾电影同时也在披着青春电影的皮勇敢探索其他领域,比如表现黑社会时代变迁的《艋舺》,试水国际规模商业大片的《痞子英雄》,表现一代人迷茫选择的《女朋友,男朋友》等等,而《骇战》则是这种新鲜蓬勃的电影文化关怀时代的必然选择,而当台式小清新以合拍的方式强袭内地——《爱LOVE》已经成功,《骇战》中对于毫无地域限制的网络生态的关注,就更加没有大陆还是台湾的顾虑了,网络时代,我们都在一个江湖,何况有赏心悦目的台湾本土产出的青春偶像,内地观众欢迎还来不及。
英国神剧《黑镜子》最近在大陆很是风靡,英国人对现代社会和科技的尖锐洞察与刻薄反讽每每令人醍醐灌顶或者如坐针扎,这种观察与表达能力是华语影视工作者暂时无法达到的,但并不意味着我们要错失对时代的关注,如同《骇战》所关注的网络正义,在《黑镜子》第二季中也有类似的表达,在人类的生活越发网络化、信息已经逐渐具有生命力的这个时代,忽略了网络给我们带来的从个人人格到社会变迁的变化,就等于对自身不负责任。
因此《骇战》对于华语电影十分难得。
<BBS 鄉民的正義>是網路元素很重的電影,我覺得在塑造網路世界這一點上,<BBS 鄉民的正義>的用心很值得稱讚,使用 3D 動畫所呈現出來的論壇世界很傳神,我相信任何使用過網路、尤其是玩過論壇的人,相信看到它做出的效果都會忍不住會心一笑。
電影裡對於網路上的互動、留言板與論壇這類的匿名留言機制也刻畫得很有趣,旁邊一個大頭、右邊出現對話框的動畫表現也把原本平面的網路世界處理得很立體。
而網路上的流行語或專有名詞也絕不放過,並且不是只出現在電影架構的網路世界中而已,小到某些細微的布景、大到如地標招牌或是一瞬而過的劇情,也常帶有這種明眼人才能明白的意喻。
如果只有網路世界的描述,無法完整構成一部電影,網路世界只是它的背景和世界觀,是劇情的舞台之一。
電影還是需要劇情,但不見得劇情一定要非常棒,因為要看導演怎麼引導觀眾了解劇情,如果只是有好的原作故事就篤定能拍好一部電影,那麼電影也太容易了。
可惜,比起網路世界建構的成功,劇情的鋪排不夠好。
先從網路與現實兩者連結的部份來說;誠然該好好稱讚<BBS 鄉民的正義>將網路堂堂地從平面螢幕拉出來跟現實世界相結合的手法很妙,但那僅止於惡搞 KUSO 的階段,當要深入探討到網路霸凌或者是人肉搜索等現象時就顯得生硬無力。
舉個例子,以記者登入 BBS 時因為是新手以及記者身分的關係便受到群起圍攻的這件事來說;整部電影呈現最多的是網友對於記者「腦殘」、「妓者」等印象的排擠,而像站長那樣不否定記者存在卻又不肯定的;溫和中立派的意見在電影中反而成為了稀少且薄弱的異類,甚至可以說是被忽視的想法。
我想;也許網路現象確實大多是如此,但是我覺得;只把其中這外行熱鬧內行門道的惡搞 KUSO 表現出來,卻忽略了網路世界多元化的本質‥‥‥這樣的眼界角度,與世俗以某種嘲諷但熱切關注「宅男」的眼光完全沒有差別,只是今天他們以「網友說」的方式轉述出來,但這不過是一種淺嘗即止卻大張旗鼓的消費,只是端出了許多熱門的網路元素討好了網民而已。
不過,我想之所以會偏重這一點,也許是因為導演林世勇想要表現這部電影在預告海報上的那句「人多的一方,往往霸佔著所謂的正義」吧,所以在他手中的 BBS 世界也呈現出這樣的思維,朝向一個大多數的印象發展。
電影裡鄉民對於仇視對象的攻擊,仗恃的就是這種「人多的正義」,當然如果是覺得值得支持的對象也是不斷地累積鼓勵的支持人數。
「鄉民」的「正義」其實也是像 BBS 世界一樣,那種正義的涵義擁有某種特定的意味,是只有在網路這個特定的世界才能成立的正義,就好像很多規則與用語只有在 BBS 才能呈現出它的用意一樣,我想這不只是 BBS 的限定事實,而是擴大放諸於網路乃至於世界皆準的情況。
BBS、其實等同於網路的最大魅力,是許多現實生活中無法想像的事情;透過網路就會突然變得很容易實現;對於漂亮女生的人肉搜索與追蹤、對於做錯事情的人口徑一致的撻伐‥‥‥而最令人著迷的是;在網路上做的這些事情具有某種理直氣壯的正當化理由,當所有人認為自己做的是對的,就會形成一股強大的社會力量。
那就是,鄉民的正義。
鄉民的正義,就是這麼模糊,會受一張圖、一段影片左右。
會在頃刻之間把人打入地獄,但也會在瞬間把你送上天堂,就像電影中的女主角湘,在受到誤解而被圍剿的時候痛苦得想死掉,但是當誤會解除以後卻又被鄉民們送上的祝福感動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
來得快、去得也快。
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或許這鄉民現象正應了那句「臺灣人理盲又濫情」的批言。
電影或許想製造網路的是不只很危險、也很溫馨的形象,但落差過大的戲劇性效果倒是將這種淺薄的正義感表現的很貼切;網路現象不就是如此,話題一批一批地換過、人物一個一個過場。
臺灣,不也正是如此?
事實上我感覺電影在這個部份的劇情也轉得很硬‥‥‥確實「理盲又濫情」的一窩瘋現象在網路上很常見,但我認為這是整個台灣社會的文化本質,並不一定是網路。
再者,一開始氣勢洶洶以「人多的正義」壓倒性地對女主角湘、表特版主小慧進行審判,結果當發現誤會澄清了以後,又以「我們都是一家人」的說法表達支持,會有這樣想把「家人」逼上絕境的「家人」嗎?
這裡面有一個重點被忽略了,那就是「道歉」,也許那是他們道歉的方式,但我覺得這個環節的疏漏讓整段劇情變得硬拗,所以我不懂;鄉民們是覺得錯了呢?
還是對他們而言那只是一個在 BBS 重新開板後必然要衝到「紫爆」的話題,所以不得不然呢?( PS.老實說;我不知道什麼叫「紫爆」)或者我該這麼思考,正因為他們是多數人,多數人不僅霸佔著所謂的正義,連決定什麼是所謂的正義也是他們決定的嗎?
所以,對湘與小慧的人肉搜索和公審霸凌是因為當時的正義使然,而後來的支持溫情也是因為正義的改變使然嗎?
人多就是對的,多數的人掌握著理所當然的正義。
人數在任何時候都是種力量的展現,多數人的正義其實是一種超越法律秩序的力量,赤裸裸而又直接。
如果導演想強調的是這一點,那我覺得真是成功了,只是這樣的手法多少讓我有點消費特定族群的感覺。
而男女主角 KING 和湘的故事‥‥‥是說我覺得這段愛情故事真的太老梗了,為什麼影劇中都喜歡用得絕症的人離開另一半的設定呢‥‥‥事實上應該反過來的情況會更多吧?
不過我仔細想想,影劇還是需要浪漫和超現實,那才有慰藉的意義。
好吧,老梗就老梗,其實還是回到那一句;怎麼演,看導演、編劇怎麼導怎麼編,講實在話的感覺是;這段愛情故事拍得不怎麼樣,雖然它在整個劇情裡佔了相當重要的地位,但整體來說沒有任何加分作用,感覺上只是作為故事必須存在的存在,說必要好像很必要,不過卻又沒有被感動到任何一點。
整體來說,我覺得這部電影還不算差,但不算好,有值得稱讚的地方,可是也有許多讓人感到生硬的部份。
林林總總加起來,我對整部電影的感覺似乎是貶多於褒。
我肯定它那將網路世界和現實連結起來的場景與舞台,但是它的劇情和說故事的方式我並不是很能接受。
我今天是有多闲,居然在办公室看完一部电影,《骇战》(又名《BBS乡民的正义》),被称为台版的《搜索》,剧情的确很相似,但比《搜索》温情了很多,情感描摹细腻,没那么残酷冷漠,结局也比较光明。
影片加入大量后期特效,为观众展现虚拟的BBS空间,科幻色彩过重,偏离现实,说教气息也重了,有些刻意。
陈柏霖+陈意涵,给人第一印象这应该是文艺爱情片的绝佳搭配,但然出现在这部半科幻半写实的剧情片里,让我诧异良久。
两人这对校园情侣非常和谐啊,尾声的恋爱回忆超级甜蜜,大发的演技越来越棒了,天台上那段激烈的对白情绪很到位。
陈柏霖的表演不好不坏吧,还是习惯他演文艺青年了!
郭雪芙的角色有点酱油嫌疑额,除了开头倒叙事件之外,主干情节没她也没差,结尾也没交代她怎么向报社领导交差的。
默默怀疑,会不会是为了学《搜索》才特意弄出个记者的角色。
修杰楷在电影前后部分的正邪两面反差好大啊,气场完全不一样了,一下子转换不过来额。
最爱的是BBS的站长大人(金勤饰演),这孩子一脸萌态啊(虽然我觉得他应该不小了),亮相次数不多但都是让人大为惊艳(找不出更合适的词汇啦),对《华丽的挑战》里他演的那个助理印象太深刻了呀,好好玩的角色!!
谁说大BOSS都必须要人高马大一脸严肃相,站长大人可爱有理!!!
其实剧情有蛮多硬伤,夸张啊不合理什么的,特效也有点过,不用把BBS世界刻意渲染成一个王国吧,看得额头冒黑线。
几个人物的动画形象像是翻版的变形金刚额,让人好容易出戏。
乡民的暴动,版主的辛劳,舆论的可怕都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有些话有点假,但还是蛮打动我的,掉了好几次眼泪额。
电影后半段多次戳中我泪点,特别是乡民齐心协力去救“湘”那段。
当所有乡民举着手机、IPAD等等,发出紫色的光拼成一个“爆”字的时候,我的眼泪刷得就流下来了。
那句“我们不能失去BBS”,瞬间让我想到要是有一天微博关闭了,我们的生活又会怎么样呢?
乡民们在BBS上就像家人一样,那在微博上的我们呢?
因为这样一个平台,而让很多素不相识的人产生了联系,这也算上一种奇妙的缘分吧。
“乡民的正义”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舆论的引导是个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公知的能量凝聚,路阻且长,携手共进。
本来打算去悲惨世界的,去到电影院看到这个海报立马就转了,当然是冲着陈柏霖和陈意涵去的了。
但后来看到影评说很烂又非常的担心。
一开始从真实世界转到了动画觉得挺奇怪的,但后来觉得用这种方式把BBS的情况表现挺形象的,也有些小搞笑的,总体还是不错滴。
看完这部电影,重新有了上了论坛的冲动。
这是我评论的原因,哈哈。
电视调台看到陈意涵才进来的,没想到竟然有网络世界里的虚拟形象,于是被吸引着看了下来,觉得还不错。
特别是其中说到在网上人们都是戴着面具匿名发言,所以平时不敢说的话、不用负任何责任的话、嘲笑人伤害人的话就这么倾泻而出了。
确实,近年来我们可以听到不少有关网络暴力伤人的事件。
之前电影《搜索》中的网络人肉导致一个女孩的死亡,而《骇战》中的女孩也差点跳楼。
由此可见网络世界的规范是急待解决的问题。
说回电影本身,虽然这个主题我很喜欢。
Silent code又名骇战,乡民的正义时至今天,网络成为了我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没有网络我不会死)豆瓣,淘宝,背包客栈,心理网,网易博客,微博......各司其职。
豆瓣:分享电影分享旅行攻略,纪录心情,也有很多很好的文章,潜伏一大堆文艺青年,但是,为什么那么多约炮小组的出现,可恶;淘宝:万能的淘宝,持观望态度经常搜索但下单的少;背包客栈:台湾一个很火的论坛网站,里面的信息十分实用,出行必不可少;心理网:正能量,开心不开心每天都会去阅读这里的文章;网易博客:现在很少打理了,每天check邮件;微博:不用说了。
动画网络世界那part很可爱,原本就很虚拟的世界被描述得像真实一样(每一个网站都设有一个新人报到,但几乎我都是跳过忽略,有必要吗!
)报到啦,吐槽啦,言语攻击啦,对于说乡民正义,网络世界哪有正义可言,都是一大堆乡民在发泄自己对生活的不满(沉沦在网络世界的人多的是,外面的世界多好啊,好自欺欺人喔)不过最后结局好有爱喔,也很感动为什么推荐这部电影?
虽然情节很平淡,但看起来不会闷,有些少共鸣,结局也很温馨,还是值得一睇,最适合周末烈日炎空在家呆着边吃西瓜边看,晚上再出去溜达溜达
很多人评价整部片子力道不够,我觉得很大原因是导演想表现的太多:虚拟世界,匿名文化,版主与乡民的羁绊,人肉搜索,网络暴力,黑客的正义,乡民的正义,网络和现实之间的穿插等等。
想说的太多,所以每一点都只说了一点点。
因为都涉及人肉搜索和网络暴力,有人拿它跟《搜索》比。
后者赢了,因为整部片子都在讲片名那两个字,从搜索的人,到被搜索的人,几个人物把故事讲的很明白。
再看这部片子,乡民如何攻击湘几乎没有描写,只是一段战战兢兢接电话的戏码,再见湘时,她已经站在楼顶了。
三个酸民发动全校围攻Beauty第三版主那段倒是花了心思去表现,可随着她含泪的表白,主题瞬间变成版主与乡民的羁绊。
导演把暴力都放在了虚拟的BBS世界里,让一个个动画小人拳打脚踢。
不得不说,动画制作很精良,打斗很流畅,可虚拟世界的暴力对真实世界里人物的影响到底在哪里呢?
举个例子,记者第一次登陆BBS,就被领导仇恨区,还被拳打脚踢了一番。
出电影院后,我朋友就问,那些人的拳脚到底对女记者有什么伤害呢?
难道他们也是黑客,能通过BBS,黑记者的电脑,让电脑一会儿黑屏,一会儿卡死?
还是说只是文字骂战?
还有最后木偶人变身后大范围伤害乡民在现实生活中以为着什么?
给BBS使用者电脑都下了病毒?
还是瞬间封了N多人的账户?
在我看来,网络暴力这一点,导演用动画的方式表现,让人没有真实感不说,反而一头雾水。
也许IT达人能理解这些点,欢迎讨论和指教。
导演用动画来表现黑客对决这一段,很容易让人想起《夏日大作战》。
《夏日》里是先有电子系统混乱,后有电脑高手对决。
《骇战》则是黑客的私人恩怨引起了虚拟社会的动荡。
《夏日》是所有人支持一个人去单挑BOSS,《骇战》则是所有人不明就里的跟程式战斗,同时一个人默默无声的跟BOSS对决。
这里有必要赞一下《骇战》3D动画的精美,以及对细节的用心。
各个板块环境的设计,配色的选择,甚至是建筑风格都不相同。
虚拟人物的形象,胸前略有讽刺意味的文字,都很有趣。
KING和木偶人,木偶人和乡民以及KING和QUEEN的对决,动作都很流畅,出招时的道具和效果很炫丽,打斗的设计也没有让人觉得很俗套。
有趣的是,这两部”战“的虚拟男主角都叫KING。
《夏日》里最后的虚拟英雄叫KING KAZUMA,而《骇战》里的男主网名是KING,不知道是导演的致敬,还是黑客的共通性,喜欢以王者自居。
百度了一下导演:林世勇,台湾艺术大学多媒体动画艺术硕士,创作《木偶人系列》动画短片,引发台湾网友热烈回响,获得国内外重要动画奖项肯定。
林先生,下一次,踏踏实实的做一部动画电影吧。
不需要明星脸,我也一定会去捧场!
最后,再谈谈虚拟世界和匿名文化吧。
从很早开始,文学作品里就有“找一个每人认识我们的地方,重新开始”这个经典的句子。
现代计算机和网络给了我们这个便利,不必跋山涉水,不必易容变音,更不必像证人保护计划那样抹掉过去的一切,只需要找一个网络平台,就可以用你喜欢的名字,你满意的形象,去成为或假扮一个你想成为的人。
炫富、装学术、扮清新,都只不过是人们的一张张面具。
可无论这张面具被装扮成什么样,都不能完全掩盖你自己。
这一点可以从电影中BBS虚拟世界里的人物形象看出来,法官的假发,胖胖的金毛女,虚拟形象都没有摆脱自己本来的面目。
这部片子叫《乡民的正义》,预告和简介所突出的都是人肉搜索和网络暴力,看过片子之后才知道,乡民的正义更着重的是网络管理员的普通用户之间的羁绊。
beauty第三版主训斥酸民时宣泄出了身为版主需要付出的辛苦,需要面对的质疑。
删帖、封号是个很矛盾的事情。
有人说网络世界就是应该自由言论的。
可是一些不合时宜甚至完全恶意的帖子确实很吓人很伤人甚至侮辱人。
我曾经在逛某娱乐贴吧的时候点到一个恶意贴,一打开就是很血腥恶心的图片,之后的一个月没开一个贴心里都会咯噔咯噔的,至今想起来还会起鸡皮疙瘩。
这种帖子难道不该删么?
人类社会很早就有“秩序”“法制”这样的概念,虚拟世界自然也不能避免。
虚拟世界的规矩与政治无关,这是最纯粹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法则。
所以,昨天晚上特意到常去的贴吧向管理组致敬来着。
是不是应该给豆瓣管理组也来一个(笑)
虽然浮夸,但对BBS的答题状况描述还算准确,也能触及到很多可以引人思考的网络问题,编辑其实还是蛮不错的
BBS里面的特效很棒。ps:我是陈意涵的脑残粉。
影片结合真人与3D动画,讨论了时下最新的网络阴暗面,BBS论坛的乡民在虚拟的空间瞎翻涌,逮着老鼠尾巴抓大象,总想找点儿乐子出来起起哄,形如一群围观的蚂蚁,逼人于绝路。影片的动画还不错,但网络不见得有这样紫爆吧,结尾的煽情也有些不搭调,杂糅太重!
被乡民围攻过的人感同身受
有新意
网络论坛的虚拟世界被形象的创造出来,感觉很真实~大陆版的片名是在太恶心了,一点温情都没了
有点跟不上节奏。。。。网民的世界我不懂。。。。。网瘾少年应该很喜欢吧~~~但能感到活在自己的那个小世界里超级high!
这是神码类型。。
陈柏霖跟陈意涵还是珍惜下羽毛吧
一群网路使用者制造出影响现实生活的故事,改编自真实事件。我觉得看了这部电影不仅觉得台湾电影真的的蓬勃发展了,还有点飞腾的架势,别吐槽都是偶像剧演员,我就是为了郭雪芙看的。用3D特效代替BBS页面浏览就比搜索强很多,能把网络上发生的梗拍成这么大阵仗,算是爱情片的另一种探索了。
两星全给用动画诠释网络世界的创意,动画做的也不错!其它的都相当渣!!!!!!!
和搜索各有千秋吧,虽然好多人说摆脱不了偶像剧的路子,可是我觉得动画的形式更能让青少年接受吧,相对于搜索来说,毕竟这才是网上不可忽视又年轻气盛的一批人。
故事没啥意思,但是关于网络的内容很不错!
影片討論的其實和《搜索》是同一個主題,即網絡暴力,在這點上,本片比後者走得更遠,而真人加動畫的表現形式也比後者更新穎,只是陰謀、愛情、群體無意識等元素太過紛雜,在整體完成度上反而不及後者。讓綜藝掛大學生參演是敗筆之一,表演浮誇,對比之下幾位演員掛都成了演技派。
动画化的网络世界看着挺不错的~~
1.通过动画来表达抽象的编程和网络虚拟世界实在是一个很妙的idea;2.影片本身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但是对于探讨网络匿名文化和现实生活的法律是否适用于网络、网络匿名文化是否会对现实生活产生危险事件等等问题还是值得深究,主题不错,想法不错。动画也真心不错。3星半。
网络中人人戴着面具,但灵魂都是真实的。
故事比较简单。虚实结合 这个不错。
一直觉得电影抛开华丽的卡斯,精美的拍摄手法,更重要的是需要传递现实所需要的思想和能量,让我们能在真实的生活中得到启迪和力量~我想这部电影做到了~
劇情很好猜,簡直是幼稚園程度,但其實要講的東西滿單純的,我覺得可以再下功夫把劇情深度與強度提升,不要那麼簡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