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材、画面戳我,但整体剧情总觉得不够连贯,有一些矛盾点。
李静在一审后的种种表现,比如去陈志天家中笑意盈盈等给人感觉很奇怪,尽管在一审中证据指向了周文暄,但无法让人引起共鸣,或某种强烈地对弱者的同情。
周文暄接受被冤入狱和他拒绝李静的示爱很矛盾。
若他想保护李静,那他的家人如何面对外界的眼光?
但在李静示爱后他又选择了忠诚家庭。
刘倩当年的绝情和在法庭上的懦弱也很矛盾。
纵容自己的男人侵犯自己的女儿、抛弃女儿、在法庭上提供假的证词这些“绝情”之举在最后李静嘶吼之后的懦弱道歉很..不能说矛盾(可能是编剧想表达出人性的善恶),但反转过于草率,而且也未说明反转只因。
以陈志天和薛擎文最后类似“和解”的对话匆匆结尾,升华法律正义与人性道德的“和解”有些牵强,两边都不过瘾。
陈志天受父亲主观影响使正义天平他心里已经倾斜。
没有判断,很难共情。
但我超喜欢影片的整体风格,氛围,妆造等等。
圣诞玫瑰 (2013)6.12013 / 中国大陆 中国香港 / 剧情 悬疑 犯罪 / 杨采妮 / 郭富城 桂纶镁
上映才不到十天,《圣诞玫瑰》在影院的排片量已经少得可怜,而在很多影院干脆早早的下线了。
说实话,一听到这个片名的时候,我也没什么兴致看。
圣诞玫瑰是什么东西,大夏天的离圣诞那么远,玫瑰又是如此的庸俗。
相信这个不吸引眼球的片名,让这部即使有郭富城、桂纶镁、夏雨、张震这样豪华演员阵容的电影,流失了不少观众。
这几个演员,我还都挺喜欢的。
另外,这是杨采妮的导演处女作,虽然我对杨采妮没什么感觉,但对处女作一直情有独钟。
再有就是电影的性侵题材,也吸引了我。
据百度百科显示,圣诞玫瑰是1月21日和1月25的生日花,花语为矛盾和犹豫(21日代表矛盾、25日代表犹豫)。
这花自古以来是非常珍贵的草药花,可是又含有剧毒,正好符合了矛盾的要素。
电影中,桂纶镁饰演的残疾钢琴教师李静给电影中的男人们折了好多纸花。
那花应该是玫瑰花。
李静本身就是一个十分矛盾的角色,导演是将李静比喻为圣诞玫瑰,这应该是题中之义。
但对于观众而言,这样的隐喻显然是过于隐喻了。
李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李静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她的母亲也不知道李静的父亲是谁。
从故事性的角度说,李静是一个非常有故事的人物(李静母亲的人生也够“精彩”的)。
少女时期的李静曾被母亲的男朋友性侵,母亲没有赶走男朋友,而是把李静送到了孤儿院“保护”起来。
性侵给李静留下的阴影,让她对对她有好感或者是好意的男性产生抗拒。
母亲的男朋友就是在对李静表达好感的时候性侵了她。
这直接导致了孤儿院的男看护在体贴的照顾李静时被她当成了性侵者。
李静选择逃出孤儿院,但厄运再次降临在她的头上,她出了车祸,下半生截瘫,没有任何知觉。
当李静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女人的时候,性侵的阴影依然挥之不去,而让她更痛苦的是,她不能像一个正常的女人那样享受爱情,因为她残疾,下半身没有知觉。
如此矛盾的人物性格,李静是不能自已的。
所以,她的医生周文瑄成了新的受害者。
李静喜欢周文瑄,向他表达爱意,而当周医生给她体检时,性侵的阴影再次笼罩了李静,于是就有了电影中李静上诉周文瑄性侵的庭审。
而在内心深处,她又是那么喜欢周医生。
这就是李静。
这个人物如此矛盾,故事如此精彩。
不知道我讲清楚没有。
电影在最后告诉你李静是什么样的人物,这符合一般商业电影的叙事规范,但从另一个层面说,前半部分过于捂着真相,观众一直在郭富城和夏雨两个律师的法庭辩论上下功夫找真相。
说实话,那样的辩论也确实精彩,但仔细想想又一点也不新鲜,我们看过了太多的相似的法庭辩论。
所以说,电影在最后将最重要的剧情托出,我们不免唏嘘,而实际上影片已经伤害到了李静原本饱满的人生经历和电影叙事。
电影对李静人生和性格的揭秘,是这部电影要说的事。
我相信,作为编剧杨采妮自己很清楚李静的故事有多精彩,这个故事能够让人看清性侵对女性造成的伤害有多大。
作为导演她选择在最后揭晓答案,大幅度的削减了李静的故事。
我想也可能是杨采妮想给观众留下一些思考的空间。
如果这样说来,她做的还可以。
同时,作为一个新的女导演和女编剧,杨采妮没有像赵薇那样拍一部应时应景而且票房前景好的爱情电影(那并没有错),而去拍一部有关司法、人性和社会问题的影片,她有自己的关怀和想法。
这一点让人对这个昔日的玉女刮目相看。
如果不是在腾讯上翻片翻到,都不知道有这部片子。
只看了一遍,可能有记错的地方。
这个片子是真的好。
好在它对公正公义与人性之间纠缠的解读,并不是简单粗暴的。
全片在最严肃的法庭之上,一直坚持着一个观点:如果没有爱,单单讨论是、非、善、恶,是没有意义的行为。
片头一开始就点出主题:性侵,并交代当事人双方。
之后镜头回到过去,给人许多模棱两可的暗示。
1.周医生给李静做检查时褪下了手上的戒指——电影用自己的语言给出了特写视角,似乎是充满了暗示:医生已婚;这个医生要做对不起婚姻的事情了。
但其实医生在进行医疗操作时,手上是不能戴东西的。
2.护士推开门的时候,发现李静挣扎跌倒在地上。
此后多次出现李静的镜头,满眼都是愤恨和泪水,并且抗拒与周医生发生肢体接触。
此时观众当然也会联想到性侵犯。
但其实我们只能知道李静此时的心情是愤恨和羞辱的。
3.周医生之后主动送李靖回家,还积极帮忙,给人一种非常伪君子的感觉。
这也非常常见,比如简单判断为“让女孩哭的男人就是坏男人”,惺惺作态的示好更给人一种心虚之感。
但其实我们也只能知道周医生此时的确是心虚的。
所以总结起来,也只有两种情绪是真实的:1.李静的羞愤;2.周医生的愧疚。
但这二者加起来并不足以说明事实的真相。
之后律师之间的交流,又透露出一个法庭上的原则:当事实真相只有抗辩双方当事人知道的时候,律师所应该做的,仅仅是恪尽职守地去完成法律程序,把判断的权利交给听审者,而不是主观臆测事实的真相,或者同情什么人。
在实际情况下,很多时候即使是目击者和当事人双方,都不一定确实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
更何况律师。
就好像我刚才说的开篇那一段还算是如实描述的场景里,不知道就发生了多少误导认知的细节。
连我这种事事存疑的人,在一刹那间都会觉得,一个双腿残废还这样美好的女孩,怎么可能去诬陷他人呢?
所以,律师的职责就是站在当事人的立场上完成法律程序,而不是主观臆测是非善恶。
这是一个律师的操守,夏雨扮演的薛律师自始至终很好地坚持了自己的操守,一直显得自信并且游刃有余。
但可惜他这次输了官司,只因为一个没有操守的律师(郭富城)掀动了所有人对李静的同情,因为他的当事人周医生在对自己极为不利的情况下,依然选择保护李静。
他输了,但他不能向自己猪一样的队友发脾气。
他最多只能在郭富城主动挑衅的时候,恶狠狠地回敬一句:“你根本是入错了行!
”这是后话。
这里给夏雨点个赞。
郭富城所扮演的陈律师也有自己的坚持。
他的坚持源于他对自己父亲的不认同。
而从薛律师对陈律师父亲的推崇,我们不难推测出陈老律师也是一名坚持律师操守的伟大律师。
但陈律师却并不认可自己的父亲。
当年的案子给年幼的陈律师非常深刻的印象,让他对法律所代表的公平公义产生了深深的质疑:一个不能带给人幸福的公平,到底有什么意义?
一个不能保护当事人的公义,到底有什么意义?
法律的最终目的仅仅是发掘所谓的真相吗?
当年的案子影片中并没有用很多笔墨来描述,我们仅仅可以知道是一起类似的性侵案件,结果以受害人自杀的新闻告终。
不难想象她败诉了。
而影片这里又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处理:这个案子从头到尾并没有提到什么所谓的真相。
所以对于女子的败诉自杀,观众可以做各种可能的推测:·被告为富不仁,侵犯了受害者之后还侵犯了法律。
·受害人是因为受不了不公正的判决才自杀的。
·陈老律师是被告的帮凶,所以陈律师才不认同他。
这也是这部片子非常出彩的一点:它让观众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自己的误解。
(未完待续)==========================续===========================这里面郭富城所扮演的陈律师有种狮子座的感觉。
当廖启智(水瓶感)对他说他的直觉可能错了的时候,陈律师是一点也不接受的,甚至在结案之后才去看那些可能对李静不利的材料。
影片还用狗仔队的镜头让我们看到这样一幕:陈律师在发现李静的玫瑰花里那些写给自己的表白以后,连夜匆匆赶去李靖家中的一幕(之前专门安排了场景交代陈律师非常遵守法律程序上的“避嫌”)。
这“避嫌”与“不再避嫌”的巨大反差,再加上之后陈律师在结案时的慷慨陈词,真会让人以为他们达成了某种幕后交易。
但之后的情节揭露,却显示了当时陈律师是去找李静核实情况的。
核实出的情况至少可以证明两点:李静曾多次用玫瑰传情向周医生表示好感;周医生肯定掌握了这个证据,却一直为了维护李静没有泄露半点风声。
这可以推出两个结论:李静喜欢周医生;周医生应该是个正人君子。
我们再回忆一下影片开头,李静主动对周医生说最近身体不舒服,并且暗示是女性疾病,所以之后的身体检查是非常正常的。
对这时的陈律师来说,真相几乎已经呼之欲出了。
李静趁着和周医生两人独处的时候表白了。
大概是因为遭到了周医生的拒绝,又听到周医生跟妻子讲电话,李静羞愤交加地挣扎着要跑,之后一直拒绝周医生帮助也是因爱生恨。
所以他根本不需要看那份对李静不利的材料。
这个时候陈律师作出了怎样的选择呢?
他选择了继续维护李静,不惜在法庭上操纵人心。
而且他知道周医生也是这样选择的。
也就是说,两个大男人,为了陪一个伤心的女孩子度过难关,选择了陪她一起跟整个法庭开了个大玩笑。
看过影评,很多观众都因为这个评价影片虎头蛇尾。
我却认为结尾才是重点。
绿茶婊如果不想被人认出是绿茶婊,最好就是做个断腿的绿茶婊。
这里给桂纶镁点一百个赞。
但是纸包不住火的。
因为败诉给无辜的周医生家庭带来的压力和伤害,最终周医生选择了上诉,并提供了新的证据。
薛律师也重新挖掘了李静的黑历史——性侵史。
如果黑历史属实,那么至少可以证明李静在庭上的证词不实。
为了深挖黑历史,薛律师甚至找来了李静的生母,也引出了李静的控诉。
看着生母在法庭上怯怯地编造对自己不利的证词,李静也终于忍不住了。
她是被性侵了,不是周医生,不是孤儿院的护士,是母亲的情夫。
不到10岁被性侵,被母亲抛弃到孤儿院。
她自杀过,救了回来但失去了双腿,失去了能够获得正常人幸福的希望。
唯一支撑她活下来的,是用残缺的身体获得幸福的渴望。
她爱周医生,因为周医生对她关怀备至,让她看到希望。
她也曾将这种渴望投射在陈律师身上,最后证明,所谓的希望不过是一场泡影。
她是在告性侵,一切情感都那么真实,但告的不是被告席上的周医生,是15年前的那个人。
为什么母亲不但不保护自己反而遗弃自己,为什么社会没有保护好她惩罚那个男人,为什么她25岁的时候可以告强奸10岁就不可以。。。
李静坚强地活下来,可当她被心爱的人检查下体,告白却被拒绝的时候,被侵犯的屈辱,被抛弃的痛苦,所有的伤痛都再次爆发出来。
这个时候已经没法分辨这是一场官司还是一次精神疾病的治疗。
我们只能知道造成这一切的是李静童年的伤痛,而在座的衣冠楚楚的每个社会菁英都欠她的——你们代表法律和公义,但我在无法反抗的年纪被伤害的时候,你们什么都没做!
对,李静诬告,李静藐视法庭,李静是罪魁祸首,真相大白以后反而换来满堂寂静,连掌握着最后证据的薛律师都沉默了。
影片没有直接拍出来,但我们知道案件最后的结局是庭外和解。
人们选择原谅李静,仿佛是在原谅自己。
我觉得李静最后的控诉非常有力。
这部片子不是虎头蛇尾,相反结尾才是重头:儿童强奸案一直是个灰色地带,带来的后果却十分可怕;不能保护当事人、带给人幸福的公义,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如果有很多人觉得这部片子虎头蛇尾,那只能说明我们的社会觉悟力还远远不够。
从小看着TVB政法片长大的,最喜欢这类题材,因为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探讨一个问题。
还要赞一个秦海璐。
周太太这个角色非常重要。
周律师官司缠身蒙冤入狱时,身为一个还要维护原告的男人,张震必须是坚强的。
冤案所产生的所有伤害,各种社会偏见,都要通过周太太这个角色表达出来。
甚至要表现出周医生最不想面对的、来自自己妻子的怀疑和失望。
至于张震,他应该不需要赞誉了。
让他演这个角色就是对他最大的赞誉——在一个充满一流演技的影帝影后的电影里,他要演一个从头到尾都在演戏的角色。
对真相的绝大多数误解直接来自这个家伙。
看一部好片,就像喝了一瓶好酒,可以反复回味很久。
整部影片还行吧,最多也就这样了,高潮在最后十分钟,最多的出乎意料结局也只能这样了,郭富城和他老爸的对白,对抗,和夏雨的对白,对抗都是亮点,坦白说,在这个现实的社会,他这样做就是不入流吧,看了那么多法庭片,总相信公义长存,总有为公义奋斗的角色,而我也总是为之鼓舞,相信邪不胜正,是不是我也是一直不入流的呢。
一直蛮喜欢桂纶镁,觉得她身上有一种气质,可以驾驭所有角色,她拍的片子都很爱看,然而李绮红真的是老了,让我感叹,不禁想起她的自梳那时还是那么年轻那么迷人,夏雨确实不适合这个角色,影片淡淡的,看完也淡淡的,张震和秦海璐淡淡的,没什么看点也没什么亮点。
廖启智也只是参参几句点题话语,帮郭富城找下方向,没有什么太大表演空间。
杨采妮都转导演了,唉。
是不是每一个褪下来的演员最终都会走上这条路呢。
虽然没有一点烂片的质感,但故事结构松散得不像话,全片逻辑乱到家,根本抓不住重点,导演想什么呢?
到底想说什么呢?
和我一样被爱情搞得人已癫狂了吗?
删掉她的微信,拒绝相信任何事,没有下飞机之前,也不用再联系。
简单一句话就是姑娘不要这么作,何苦把自己的痛苦转加到别人身上。
演员表演方面桂纶镁拿捏女主那种装柔弱骗同情的样子装的很好,后面的歇斯底里倒是感觉有点太过用力。
不过这个片子也有点太过用力,本来是想让人关注那些在这类案子中看似强势的男性的一方,关注也许很少才有的其实是女方诬告。
但是吧,张震的表演即使他是清白的也给人一种道貌岸然的感觉。
夏雨和郭富城的两者不同意义的有关正直的冲突也不够典型,表演呈现有点一边倒,这方面比较失败。
不愿意大肆批评一新晋女导演,而且是一老美女。
小聊一下,总觉得呢,彩泥还是多读读书吧,望日后打破思维狭隘的僵局。
由于带着对被性侵者的满心同情,对观众进行道德绑架,所以才出现张震的沉默,夏雨的停步。
你说,被遗弃和被性侵是两道最难磨灭的伤痕,那被诬陷难道就不是么,站在弱者的立场上自然会为弱者说话,举个老人坐公交的例子,主动给老人让座是美德也是正常人应该做的,蛋如果老人因为别人不让座变打人,那就是不对的了。
你被遗弃,你被性侵,你很可怜,但如果你把这些伤痛凌驾于法律道德之上,你就会变成和那些施暴者一样的人。
再冷,也不能拿别人的血来暖自己。
跟自己较劲是没用的,心灵的残缺比外表的残缺更丑陋。
尽管这题材视角独特,导演也有一肚子话想说,可不得不说功力实在不够。
片子没落脚点是硬伤。
经常让人疑惑:刚那个问题还没说明白呢,怎么又扯到别的了。
人性的复杂,幼年的伤痛,法律与正义,道德与偏见?
好像相互穿插着都有一点,但你不知道最后它落在哪儿。
在所有这些宏大而复杂的主题上,都只是轻轻摸了一下。
云图也混乱,可贯穿始终的是歌颂自由。
一级恐惧也摇摆不定,最终结果是正义的颠覆,一点儿也不暧昧。
英剧殊途同归,也讲正义,归纳起来,是以正义之名行不义之事。
英剧黑镜,也立场模糊,它干脆就模糊到底,挑战三观。
这片儿不是,它什么也没讲明白,要控诉偏见,又舍不得不偏见。
要追求正义,又不走正义的程序。
要展现复杂人性,正邪却分明。
这纠结的,真是像极了那句话,既要当什么又要立什么。
要么你也别提供价值观,若有似无欲言又止的,过瘾不?
想知道什么叫做把道德正义和法律挖到深不可测,有一本书叫《洞穴奇案》。
其实案件很简单,张震给自己女儿的钢琴家教桂纶镁检查身体,被她控诉为性侵犯。
法庭的辩论每一段单独看都还有些意思,但衔接不足。
推理的深入靠的是硬生生的加入新证据(好比柯南突然在沙发底下发现一道刮痕),以及一个尤其清醒的旁观者的“指点”(好比柯南背后那道闪电),而不是把已有的信息充分展开。
这种案子,人们在心理上都会倾向于弱者。
拍成电影,却会给观众植入了一个这剧情要逆转的先入为主的观念,以至于从一开始大家都觉得张震含冤,等着他翻案。
翻是翻了,就是没啥悬念。
夏雨在庭上的辩护已经很有说服力,若是真的做无罪推定,我觉得初审的判罚就是不公平的,没证据就是没证据,模糊的动机如何能立足?
最后的上诉因此也谈不上什么逆转。
桂纶镁的动机算合理,一句话概括:姐就是想证明自己被喜欢的人碰也会有感觉,就算其实没感觉。
最后把亲生母亲弄了来,坏人都让她当了,正义得到宣扬,同情心也得以宣泄,这案就算结了。
就这么一个交代,反正我是不太满意。
再看角色。
其实这几个主演,没有一个是你不敢用的。
夏雨是有范儿,但法庭上气势凌人居高临下的腔调,有点让人反感。
要是陪审团制,我看张震更得输。
郭富城是细腻,但你不是要追求正义?
怎么打从一开始就跟蔫了似的打不起精神,从剧情上来看也应该是后半段才开始心虚的啊。
桂纶镁是影后,只是那段赵又廷上身的咆哮戏,让你不知道是夸她情绪饱满还是表演过火。
张震…就算我是脑残粉,也实在没什么可说的。
这货从头到尾都只是重复“我是无辜的”,到底他怎么想?
他行为的动机?
到最后也没给个说法,这角色毫无深度可言。
而郭富城和桂纶镁的角色,内心本是相当复杂的,但这种复杂却是通过大段的自白来表现,角色自己把纠结的心理以咆哮体哭诉体念了出来,嘿,这是对演员没信心还是对观众没信心啊?
我仔细想了想,觉得这也许不是因为专业能力低,而是因为没逻辑,因为导演自己都没想清楚,她到底要讲一件什么事。
开始还想跟十二怒汉比,发现这玩笑开大了。
“1月25日的诞生花‘圣诞玫瑰’,它的花语是‘犹豫’。
‘圣诞玫瑰’是一种草药,但是一旦使用过量,就会变成可怕的毒药。
因此常令使用者感到犹豫不决,所以它的花语就是‘犹豫’。
凡是在这一天诞生的人,总喜欢徘徊在小孩子的梦幻世界与大人的理性世界之间,比较缺乏决断力。
”百度百科上这几句话语,基本可以完全用来理解杨采妮的导演处女作《圣诞玫瑰》的剧情。
这部讲述了一个从小受到严重伤害,导致双腿残疾,长大后渴求一段爱情而不得,因此决计报复梦中情人的长不大的小女孩的故事,披了一层神秘的性侵害外衣。
然后,媒体一窝蜂的报道纷纷以“敏感”、“性侵”为关键词,吊足大家胃口。
这样做显然是电影宣发方想当然的假定我们大多数的观众在大银幕上没见过什么世面,某种意义上,这也没错。
但讽刺的是,性侵害在当下中国稀松平常。
层出不穷的新闻报道估计都快要麻木了这个神奇国度的屁民们的神经。
可以理解,在当下中国如火如荼的电影票房战争中,吸引人走进电影院才是最重要的,对此上述炒作无疑均不过分。
但这部片子除了摄影和配乐,实在是一部如温吞水般亮点难寻的影片。
作为一部悬疑片,悬疑点的设置极其幼稚,估计只有剧中人在那里装傻看不出真假;作为一部犯罪片,涉足的“罪案”又因种种可以理解的原因被一笔带过,当然,桂纶镁的卖力表演可以加分;作为一部剧情片,抛开那些被称“重口”“尺度大”的台词不谈,还真的在剧情方面乏善可陈。
话说回来,那些台词之所以被众多评论假惺惺的称做大胆、犀利,究其实质不就是因为我们这个满口仁义道德的民族历来想掩盖肚子里的男盗女娼吗?
一场性侵害的法庭诉讼,难道还要莺歌燕舞不成?
影片的结尾显示,导演真正想关注的好像是儿童性侵害。
儿童性侵害,在我国又称“嫖宿幼女罪”。
这项在世界法制史上都属奇闻的法规,估计也是这部首次试水性侵题材却不得不扭扭捏捏的电影不能展开的重要原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2011年,一个令整个韩国社会震惊的真相被一部电影揭露,这部电影就是《熔炉》。
这部电影的公映直接导致的最牛逼的后果,是当年10月28日,韩国国会208名出席会议的议员以207票赞成,1票弃权通过了《性暴力犯罪处罚特别法部分修订法律案》(又名“熔炉法”)。
拿这部电影比较一个女明星的电影导演处女作,颇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意思,无疑是强求,是不近人情,是苛刻,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所以,只能说,好可惜啊!
因为在我们这个禁忌众多的国度,这部本来有机会可以让人记住的电影,最终也将不过沦为一场“雷声大雨点小”的电影走秀。
而这些,是否有关电影人的真正才华和追求,永远没有机会验证。
奔着桂纶镁、郭富城,以及夏雨去看的这部电影,可以说这几位著名演员的演技都是特别精湛的,他们各自在其中的表演都非常可圈可点,尤其是桂纶镁,她的精彩演出算是给全片加分不少。
本片充满着悬疑感,剧情非常地烧脑,能够一定程度上引导观众们不断推理案情。
但是整体情节还是趋于平淡,几乎没什么跌宕起伏。
虽然是推理出真相的过程比较漫长,但真正的事实真相摆在观众们面前的时候又会觉得特别无聊。
这是一代玉女杨采妮的导演处女作,在表现女性要学会保护自己,并敢于同恶势力斗争的主题上极其欠缺,一些情节还是让人感觉有些匪夷所思。
反转来得太早了,一点都感觉不出悬念来,很不喜欢和法律有关的电影,最后被这样戏谑的结局,就因为女主角得到了大家的同情,就能毫无依据,毫无逻辑推理的来个大团圆结局,似乎所有人在一瞬间都被感化,善良了,法律在编剧面前,毫无存在价值,这样的结局又怎能触动人的内心呢。。。
影片中演员表演都有些过火,不够自然,夏雨的表演最失败,太过浮夸,而且衣服明显大了,袖子长了不少,这都没人注意吗。。。
虽然是处女作,也不可如此。。。
一分给桂纶美~
杨采妮是傻逼吧。
剧本是致命弱点,但仍然是桂纶镁的认真之作
只有题材是好的,看夏文汐李绮虹这种童年女神现在演大妈阿姨真是各种唉
不是所有没拍完的结局都是留悬念 像这个只是烂尾
需要自行脑补好多。。
少女被养父性侵母亲没有给予她帮助将她送至孤儿院,后来她告她喜欢却得不到的男人性侵范。这种心态同样可以归类溯源到弗洛伊德跟俄狄浦斯情节,和她在幼年时期的丧失。同理郭富城角色的律师跟父亲的关系也可以参照。公平、正义和同情心、道德的混乱。故事讲得soso,编排的有点怪,桂纶镁演的很到位
《圣诞玫瑰》是好题材,桂纶镁也是好演员。但是电影可以更好:基于真实,呈现事实,尽可能深远的探索人心的层次,哪怕是黑暗心灵的层次。煽情,阻止了深入真实的可能。同情心,让观众与人物割裂。同理心,才是对人物的接纳。不要涂抹温暖,而是凝视黑暗,手执蜡烛,走入地窖,每走一步,照亮一分。
其实这个片子我本来想给四颗星。但是在最后庭审那场戏中,激烈的人物感情宣泄,并没有给我挠痒痒的做作感觉,也没有给我用力过猛的做作感觉。所以我加了一颗星。但是本片还是有一个巨大的问题。一审中根据疑罪从无原则,被告不应该被判有罪。也许这应该是减成四颗星的唯一原因了。
杨采妮 你也别回去演电影了 回家种菜吃饭该干嘛干嘛去吧
5585 整片缺乏火候 执导太嫩 让我想到“人与人之间真的需要真真切切的关爱”
公众的同情心凌驾于真相之上,法律向大众舆论屈服,这些才是更可怕的
情调和色调控制的很好,法制意义大于本片所表现的
桂纶镁不演鬼真是可惜了,把一个残障人士演成变态杀手也真是好有想象力。
比预期好点
女导演拍的东西,细腻,文艺,略难懂
三星半。手持镜头没必要吧 张震打酱油的
名字很好,故事很好,但导演叙述不够。
不好看~
屎一样的剧情和人设,故事讲得狗屁不通。煽情和道理全部靠主人公坐那儿一口气长篇大论说出来。世界观幼稚到无法直视。最后以及最重要的,夏雨你还好吗!?这真的不是张一山吗?夏雨我不信这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