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看这部电影,一大一小就两个乞讨者,邋遢的装扮,一路上的小偷小摸!
父亲对儿子拳脚相加,一点也不像一对父子。
直到最后才发现父亲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儿子,失手将猥亵自己儿子的马克思打死。
我相信主人公一定想起了自己父亲,对自己没有人任何照顾 ,仅仅是为了给一个教训把自己丢弃在没有人烟的荒漠,自己一直混迹于监狱,遍体鳞伤。
而自己对儿子没有照顾,致使儿子被人猥亵。
人们都说父爱不流于表面,我想片中的父亲就是这样。
在盐沼那一段就能体现出父亲的心软。
直到最后,父亲看到警察来了,却不想再回到监狱,让儿子去找他母亲,自己吞枪自尽。
其实片中还有很多发人深省的片段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的爱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个中缘由全凭观者自己体会了。
最后的旅程那必然是有个伤感的结果,看片名本以为是个惊悚片或是警匪片,所以越看越让我感到了惊喜,与犯罪无关,他展示的是一个笨拙的父亲和可爱的儿子在边缘状态下的至真情谊。
人们在说起孩子的时候总是先想到母亲,其实父亲更是儿童成长中关键性的部分。
孩子一般都会崇拜自己的爹,一方面男性性格上总是强势的,另一方面在男权社会中,可能也确实绝大部分的男性都是顶梁柱。
教不如学,孩子应该还是更看重你怎么做而不是怎么说,所以父子关系是怎么也用不烂的好题材,最终BOSS就是大多数父亲的归宿。
不过回到这个片,父亲始终是爱着孩子的,孩子也在感染着父亲,虽然结局伤感,但起码,他们终于信任了对方。
父亲出身不好,环境不好,工作不好,就没有什么好的地方。
平日也是粗粗拉拉,就像雨果大叔长的一样,不愧是特工史密斯,看着就像个坏蛋。
他充满着粗野,暴躁,由于自己的被歧视而对社会充满了不信任。
长此以往造成的结果就是他失去了爱的手段,他不会表达温情了。
就算对于自己唯一值得珍视的孩子也是一样,他不明白换位思考,他只想到保护,不考虑保护的后果。
我们能清楚的看到他的爱,但恐怕他儿子确实是明白不了。
小孩才只有10岁,正是走在人生岔路口的时候,跟着这样的爹,恐怕是要学坏。
所以说龙生龙凤生凤,耗子生来会打洞的理论也有道理。
从小看的就是打洞,那必然迅速学会了。
这片子的表现手法很高超,开头快乐的逗弄着小狗的孩子,随着环境的恶劣,耳濡目染的熏陶,残酷事实的揭露,终于开始走向了原力的黑暗面。
暴力,冷漠逐渐开始侵蚀,但关键时刻后天的影响还是无法战胜天性,具有象征意义的小兔子用命换回来一个好孩子。
很欣慰,相信他爸爸也很欣慰,无法理解是一回事,明辨是非又是一回事。
难得这片走亲情路线还有如此漂亮的风光,海报还以为是个象征画面,竟然是真的。
冰冻的湖实在太漂亮了,配上孩子孤独的小身体,更有一种广阔纯净的感觉。
雨果大叔的粗扩也和大漠相得益彰,澳大利亚果然是个取景的好地方。
总的来说虽然这片题材太边缘化没什么现实意义,但是作为故事,他还是很能抓住重点,很能打动人的。
直到最后父子终于能互相信任,也算是心理上的HAPPY ENDING了吧。
不错的故事,简约而不简单,父子情就是点到即止比较好,另外这片基本也算纯男人戏了,就连灾难的始作俑者,都是个大叔啊
(2010年1月22日)慢节奏的影片,以至于分两次看完,但实际上若不是工作任务多,一气呵成绝非难事:有好的故事,好的表演,辅以好的风景,好的音乐,看似挑不出太明显的刺儿。
看到封面难免会想起Clint Eastwood的《完美世界》和Luc Bessen的《这个杀手不太冷》,同样是纯洁的儿童和逃亡的罪犯之间的催泪故事。
人物设置上《这个杀手不太冷》和另外两者区别要大一些,而《完美世界》中,犯人和儿童人质的关系是越拉越近的,《最后的旅程》中,却是父与子感情的日渐疏远,但两者亦很类似地表现出成人的善恶两面对于儿童的影响,并且,《最后的旅程》最终回归温暖主题——报警的是儿子,父亲一抢了结了自己的性命,悲痛万分的儿子跳进池塘痛哭……看似残忍的结尾实际上又让故事绕回到了“亲情”二字。
Hugo Weaving回归发迹地澳洲的广袤原野,似乎那股真性情再次被催生出来,即使诠释父亲温柔一面的时候,那眼神仍旧野性十足。
小演员Tom Russell的表演甚是了得,多场导演安排的静态描绘来反映内心轨迹的戏,让他演绎得颇具性格,尤以结尾那场戏,Tom Russell的爆发力和领悟力让人赞叹。
和影片时而温情时而冷漠的情节衬托的是多变的澳洲自然风光,从这一角度说,《最后的旅程》和Nicole Kidman联手Hugh Jackman的那部失败的《澳大利亚》一样,澳洲风光片企图心昭然若揭。
但不同的是,后者为了风光而风光,前者还较水乳交融地寓景于情,例如无数次远山上的橘色阳光,镜头平滑地过渡到了光线流泻于主人公脸上的状态,以此描绘他的思想和伏笔即将面对的情境。
另外,父亲驱车扬长而去,留下孩子孤零一人走在冰面上的美景,宛若人间仙境。
音乐部分托于Paul Charlier,编排极具性格,结尾曲选择了更是名不见经传的The Burning Leaves乐队奉上一首“Home”,自始自终全为Indie和Low-Fi做派,许多澳洲人主流地认为是年度本国最佳影片的《最后的旅程》原来也是很独立和小清新。
若要挑出影片最大的接受难点,个人认为是父亲因邻居性侵自己的儿子而打死邻居,孩子因怀念邻居对他的好而对父亲的罪行记恨在心,和对父亲的爱的矛盾纠葛;以及因父亲逃亡一路屡次抢劫伤人,到后来儿子竟也一起入店行劫,再到最后他报警,这两段过程的描写和刻画稍稍偏离逻辑,但也许能够理解,因为他只是个孩子,并且这些终归是的瑕不掩瑜。
1.父亲的自杀代表对楚克的重新开始2.父亲这个客体倒下了3.可以看到父亲强迫性重复的部分,他总是每次打人然后感到愧疚与自责,他是在享受自责吗?
(M)4.把孩子直接丢进湖里,孩子的恐惧已经完全溢出而得不到函容,内心充满了恐惧与愤怒5.楚克一直有冲突的俄底普斯情节,他几次想杀死父亲、与父亲冲突,可以感受到他内在极度的冲突6.父亲提供了部分楚克自体生长的养料,这是一个有功能的父亲
一个挣扎在自己性格悲剧犯了罪带着自己小孩出逃的父亲,以他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父爱。
他并不是不好,他对自己的暴力倾向也无能为力,他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那么做(I just can’t),所以,当他一次又一次入狱出狱,妻子离开。
他看见恋童癖的挚友钻进儿子的被窝,他动手了。
接下来是逃亡,最后的旅程他试图在他儿子的面前get himself acrossed,以他自己的方式。
其实我没有看到无情和暴力,我看到的都是爱,当他把钥匙挂在儿子脖子上的时候,我哭了。
我知道结局他是要死去的,以自己的生命延续儿子的生命(在把钥匙给儿子的时候他已经把自己的生命递给了儿子)。
人的脆弱在那一瞬间放发出很大的光芒。
我们总归要死亡,但是在那之前,我们似乎还有可以寄托并以延续的东西。
我有时候想,人的存在,其实繁衍也不是那么的重要,什么后代,也总归只是一种无辜的方式。
或许真正需要得到acrossed的,是死亡之后每个人所留下的那点被整饰被伤害被温暖被残缺被完整的灵魂。
我有注意到,她妻子已有身孕,她是爱他的,只是再找不到其他更好的办法。
电影一个情节,他酒吧出来,还是控制不住要打人,当然,最终是被揍的很惨很狼狈。
我知道,他只是控制不住自己。
儿子问他为什么总要暴力总要打人,问他能不能不这样,那段对话我印象很深,大意他回复他就是不能,这是他无能为力的。
每个人成为什么有时候并不是自己能够左右的。
他有个不好的父亲,他努力想成为一个好父亲,他是那么爱他儿子啊,其实他已经很努力很棒了,作为一个父亲。
其实暴力从进化的角度并不难解释,或许我们文明告诉我们,打人是多么的不该,家暴是多么的可耻。
我记得进化上有讲男人对女人暴力是为了在适当的时机女人所做的只能是屈服,屈服于性交。
性生活中也都会有暴力小情趣。
当然,失去控制的暴力,除了是灾难还是灾难。
事情有更好的处理方式。
只是这次,在这部影片里,对于暴力,我多了一份理解。
因为个体的独特性,这世界上从来不该有称职的父亲这一定义。
我爸暴揍我,扔我在盐湖旁,留我在陌生的房子里;这些和为了我杀人,陪伴我成长并不冲突。
爱是永恒不变的,但他们也需要和自己的性格不断斗争。
父亲们有各自的表达方式,甜蜜的语言只是万千之一,也是很多中国父亲的最后选择。
电影的前后呼应真是极好的。
父亲粗鲁地按孩子在水里,他最后也凭此逃生。
自杀则是为自己做的最后一次选择。
很多父母把大半生都系在孩子身上,从他们出生,直到自己死去,孩子是一切,我是次要的。
的确,生命那么长,总有人在你身边,他们最后可能成为你的伴侣,或者后代,但是永远不要忘了自己。
不要为别人活着。
父亲的离开是自我的放逐,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的选择。
我总觉得作为孩子,除了去体会父爱之外,更应该给爸爸们自由去扮演别的角色,去发挥各自的性格。
再谈影片中父亲这一角色的性格。
出色。
像极了最原本的人类,暴力,粗鲁,不为法律束缚,为所欲为。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旁边有几个在火车上打牌的年轻人,说话浮夸不已,矫情死作,尖声尖气。
现代社会的良民。
有的人生来就是反社会的 反社会不是坏事 因为社会规则本身就不一定都是完全正确的 但是反社会的人注定是悲哀的 所以这是一部非常悲哀而且及其令人纠结的电影 父亲是个反社会的人 但是儿子还是必须得学着融入这个社会...悲哀的地方在于父亲想让儿子和他一样 像个男子汉 体会狂放不羁的意义 但这是一个娘娘腔的世界 如今狂放不羁和SB是近义词 牛仔和侠客 现在都得顿监狱 所以你这样反社会 就得承受更多痛苦而非快乐...儿子却比父亲似乎更了解在这个社会的生存之道 所以他有点娘娘腔...换一个角度 牛仔和侠客 本身都很难善终 所以说这是个娘娘腔的世界 就是大家碌碌无为还都能得以善终 而这位父亲不羁了很多年 爽也爽过 爱也爱过 还顺带伤害了一些人 最终他的结局 我想 也算是自己种的因果 没什么好多同情的 只是这个孩子 不知是造了什么孽亦或是天将降大任于他 苦的可以...另外我认为 娘娘腔不是坏事 是一种格调...
每一个片段都是现实,看着揪心难受,坚持看到最后忍不住泪流满面。
一路逃亡没有未来,对生活没有希望,只剩眼下当前。
面对再次进入监狱,父亲选择了放弃,他有自己不能承受的,孩子终会理解。
无论放弃还是逃亡,对他来说已区别不大,仅仅出于本能。。
他的坚硬不必担心这一路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因为他从不犹豫担心,孩子的心自然会比现实更坚硬。。
适合干点什么其他事的时候顺便看看。
例如你正在写作业,正在嗑瓜子,正在玩小游戏。
旁边开个小窗口放这电影。
没什么文化的父亲,也就这样教儿女了,也不能指望多贴心的交流,粗鲁,直接。
多数人不愿意承认的我在这里说,MAX绝对是恋童癖,他的确没淦小男孩PY,但是你无法知道这种钻别人床的,第一次不干什么事,第二次第三次会不会还是这样安分,非要导演拍到那种让观众恶心的镜头你才肯承认这人有问题?
主角说的很明白了,你还小不懂事。
还有说男主监狱被干过PY,谁这么闲还去想这么远,蛋疼。
我只想说,你不用太关心主角菊花的经历。
国外那种监狱,鸡建又不是什么稀罕事。
我反正懒得去想。
小男孩涂口红这段大概也没必要深挖,主题也不是探讨小孩成长时期性心理性取向形成的,只是表现一下一个没多大文化、思想传统的爹看到小孩这种表现的时候的焦躁恐惧,你这样干可能你爹也把你打断腿,你儿子这样干你可能也想打断他腿。
小孩加油站拿东西那段只能说父亲都是护儿子的。
最后自杀有点值得思考,坐牢而已,如果爱一个人,如果是我,我会坚持活下去。
为什么自杀呢,可能是进牢房也不是第一次了,里面生不如死。
至于有人说支持体罚。
这个太太太复杂了,关于儿童教育。
我也不说谁观点一定对错,我以后的孩子我不会责罚他,打他。
太复杂,父母对儿女的教育远远比教书识字复杂太多。
即便是有再多的不舍,也是要随父亲流浪去的。
在一个陌生的处处充满恐惧的屋子里等待出去觅食而迟迟未归的父亲而后却亲眼目睹了刚刚给予自己温暖的姑娘被父亲粗鲁相逼并抢走了车。
可他什么也做不了因为好奇,在脸上涂抹了化妆品,而遭到父亲的一顿暴打,血和眼泪毫无遮掩的混在一起灼烧的痛掩盖了一切被父亲没有防备的推进了湖里,只为要学会游泳。
因为不理解父亲为何要出手相击max叔叔而直面指责,被父亲毫不犹豫的赶下了车。
当不容跨越的情感和侵扰的因子一并袭来的时候,孩子报了警。
设想过无数个体面的结局在一声枪响后,瞬间空白很多时候,外表总是过于丑陋和残酷,就如同父爱一般而父亲们总是笨拙的不知道该怎么对孩子示好,仿佛是有着语言智障的大孩子一般。
当他看着儿子踉跄的拿着枪可以射杀猎物,扔进水里还可以慢慢游到岸边那无法投递压抑的感情只能用its right来替代的时候父亲的身影被压缩成一枚暗沉的壳,久久的守在那里。
也许在孩子跳进水里仰浮的那一刹那,他会明白父亲也许,他永远也明白不了简单粗暴也是爱
4.5 打个5星把评分往上提一提
简单却蛮耐人寻味的。
老头子呀。。。
这种爹,就一个渣
和剧情一般,我陆陆续续花了4次,一个多月的时间才把这部90多分钟的电影看完。当经过重重阻隔,父子心相连时,戛然而止
天空之城。
温馨的亲情,美丽的湖,谁告诉我那个湖是什么湖。。。为什么能跑汽车= =
3.5
喜欢它的电影海报!
给我看迷了……斯德哥尔摩式父子吧
不能言语的微妙而复杂的情感。父与子。
好闷
这两个星只为了有孩子上影
总是拍温情的公路片,也要看看暴力偏执狂是怎么当爹的。他当然不是一个好父亲,但他会用自己的方式去保护儿子,虽然那个方式并不可取,我忍不住想,他是怎么养成的这套行为准则呢,也有一个暴力狂父亲吗?
爸爸。
能生存就不錯了,怎麼去愛已經很難
悲凉
玻利维亚的乌尤尼盐沼真的是太美了,不愧于离天堂最近的地方。小男孩儿说,Sheep don't leave their lamps. 你用不同的方式在最后的旅程交给儿子最后的爱。
一个有暴力倾向和犯罪记录的父亲,以自己的方式教育和保护儿子成长和抉择的故事。引人深省。
因为那面天堂镜子湖所以多给可一星,HUGO表现的不错,那小男孩也不错,最后的结果有点小以外,不过这么看来对谁的归宿都合适!